病理:多形性腺瘤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
[腮腺病例专栏]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国头颈部医学影像论坛感谢吴迪老师(赣医一附院)提供病例!卢绍辉老师(赣医一附院)主持读片!腮腺解剖结构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大致呈楔形,底朝外,富含脂肪(T1WI为高号),腺体的大部分和腺体导管集中在浅叶。
腮腺本身由筋膜包绕,内有下动脉、面神经通过,其周围有三个主要间隙:前方为嚼肌间隙,内方为咽旁间隙,后方为颈动脉间隙。
另有一重要结构与腮腺紧邻,即二腹肌后腹,位于腮腺的内后方。
一、腮腺多形性腺瘤1)临床特点腮腺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生长缓慢。
常无自觉症状。
病理上肿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
据其成分比例可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丰富型。
一般认为细胞丰富型相对较易恶变,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手术采取剜除术则包膜易残留造成术后复发,术中瘤破裂往往造成种植性复发,故手术不采取病灶剜除术,而在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肿瘤并保留面神经。
2)CT增强特征文献报道多形性腺瘤CT增强扫描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表现为延迟强化,出现延迟轮廓现象;腮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性强化,动脉期强化较轻,出现延迟期廓清现象。
3)MRI征象因肿瘤组成成分多样且分布不均故MRI检查瘤体信号不均,TlWI 呈低信号,肿瘤黏液样组织丰富者T2WI信号明显增高,呈高信号。
瘤内可见低信号、条索状的胶原纤维间隔及极低信号钙化灶。
二、腮腺沃辛瘤1)临床特点又名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腺淋巴瘤,为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的正式命名。
多数学者认为沃辛瘤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一种炎症后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学者认为沃辛瘤为迷走于淋巴结的导管上皮异常增殖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沃辛瘤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吸烟与沃辛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上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有消长史,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极,常呈多发性,约12%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肿瘤,治疗为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口腔医师辅导精华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腺泡细胞癌变的病理变化
恶性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口腔医师以下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医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参考,详细内容如下:恶性多形性腺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癌变,是来自多形性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占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发生于50~70岁。
一般认为有3%~4%的多形性腺瘤发生恶性转化,尤其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增高。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长期存在的肿块生长突然加快,如果浸润神经和周围组织,可伴有疼痛、面瘫、固定和溃疡形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肉眼观察,肿瘤直径为1.5~25cm,平均大小约为多形性腺瘤的2倍。
形状不规则,表面呈结节状,部分有包膜。
剖面良性部分为乳白色或灰白色,组织致密,富有弹性,类似瘢痕;癌变部分组织呈污灰色或鱼肉状,组织松软易碎,常见出血及大片坏死,通常界限不清,并且有广泛浸润。
光镜观察,表现为多形性腺瘤组织学结构中有数量不等的恶性成分,恶性成分中最常见的是低分化腺癌(唾液腺导管癌或非特异性腺癌)或未分化癌而呈相应的结构特点,其他类型的癌如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黏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和腺样囊性癌等也有报道。
癌变部分仍停留在多形性腺瘤内者称为非侵袭性癌;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侵等于或小于1.5mm者为微侵袭性癌;癌细胞侵入周围组织深度大于1.5mm者则称为侵袭性癌,侵袭性癌常发生淋巴结和肺、骨等远处转移。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组织内如果观察到出血、坏死、严重的玻璃样变性和钙化等,应怀疑多形性腺瘤发生恶性转化。
腺泡细胞癌的病理变化-口腔医师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医学教育网整理了口腔医师考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是唾液腺恶性上皮性肿瘤,构成肿瘤的细胞中至少部分肿瘤细胞含有酶原颗粒,呈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
占唾液腺恶性肿瘤的5%.多见于腮腺,其次为小唾液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多形性腺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恶性多形性腺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癌变,是来自多形性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 腺瘤上皮性成分的恶变,占唾液腺肿瘤的l.5%~6%,占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其恶性肿瘤的15%~20%。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腺、腭及上唇,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发生于50~70岁。 一般认为有3%~4 一般认为有3%~4%的多形性腺瘤发生恶性转化,尤其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癌变的危险性增高。典型的临床 表现是长期存在的肿块生长突然加快,如果浸润神经和 周围组织,可伴有疼痛、面瘫、固定和溃疡形成。 长期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组织内如果观察到出血、 坏死、严重的玻璃样变性和钙化等,应怀疑多形性腺瘤 发生恶性转化。
初步诊断
1
多形性腺瘤。
Add Title
2
Text inhere
3
Text in here
肌上皮瘤
L/O/G/O
多形性腺瘤】 。
1、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发病缓慢,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相对固定包块。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人 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可无符视或疼痛。 可无符视或疼痛。 2、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触诊时,局部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无压痛。 3、CT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以及泪乳窝 骨质侵蚀。 骨质侵蚀。 4、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其生长 在高龄患者,压考虑恶性混合瘤,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应注意鉴别诊断 较快,并有明确的骨质破坏,
腺淋巴瘤
Title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一例报道
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一例报道发布时间:2023-02-03T01:18:17.20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8期作者:杨思禹袁亦玮赵旺周奕丞冯燕妮[导读] 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杨思禹袁亦玮赵旺周奕丞冯燕妮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唐山市063000【摘要】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最常见部位是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
本文介绍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该患者发现右侧颔下区肿物约4个月余,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回报:(右颌下腺及肿物)多形性腺瘤。
通过对相关文献学习归纳,分析该类病情特点。
【关键词】多形性腺瘤;下颌下腺;手术治疗多形性腺瘤呈膨胀性生长,其包膜薄且常不完整,肿瘤可浸润包膜,边缘常有伪足伸入周围腮腺,因此常将多形性腺瘤归为交界性肿瘤,这也是导致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组织学原因。
多形性腺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常分为三型:1.黏液成分为主型;2.黏液基质与细胞平衡型;3.细胞为主型。
[1]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多形性腺瘤常用的方式有:1.单纯肿瘤切除2.全腺体切除。
本病例选用全麻下行右侧颌下区肿物及颌下腺切除术。
病例回顾:患者男,17岁。
主诉:发现右侧颌下区肿物约4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约4个月前患者无意发现右侧颌下区长一肿物,约“鹌鹑蛋”大小,无明显自觉症状,无进食性肿胀,自行口服消炎药(具体药名及用量不详),有所缓解。
我院体表包块彩超显示:右侧颌下腺内不均匀中低回声---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
肿物缓慢生长,目前肿物约”栗子“大小,无疼痛、麻木等症状,无消长史。
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我科门诊以”右侧颌下区肿物”收入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况良好,饮食睡眠佳,二便正常,无进行性消瘦症状。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及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系统回顾无特殊。
腺多形性腺瘤及病变的病理诊断
From John K.C. Chan
可能与恶变有关
年龄大 体积大 显著透明变 核分裂较多 富于细胞
引自(Head and Neck Pathol 2013,7,S68; Mod Pathol.1996 Jun;9(6): 652-7 )
可能与复发有关
以黏液样物质为主 肿瘤有侵犯包膜的倾向 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梭形细胞 嗜酸性透明物质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Plasmacytoid hyaline cells
Plasma cells
From John K.C. Chan
间质成分
• 酸性黏液物质 • 软骨 • 玻璃样物质
– 均质 – 纤维性
AIDS
涎腺肿瘤的发病率
(British Salivary Gland Tumor Panel, >3000 cases)
多形性腺瘤 Warthin 瘤 其它单形性腺瘤 嗜酸细胞瘤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腺样囊性癌 各种腺癌 黏液表皮样癌 腺泡细胞癌
59.5% 11.2% 6.9% 0.7% 5.0% 4.5% 3.8% 2.6% 2.3%
腺多形性腺瘤及病变的病理诊 断
正常结构概述
涎腺又称唾液腺,除大涎腺(腮腺、下颌 下腺、舌下腺)外,还包括小涎腺(唇腺、 颊腺、腭腺、舌腺及磨牙后腺等)。
涎腺的组织结构
实质
分泌单位
腺泡 导管系统
闰管 分泌管(纹管) 排泄管
皮脂腺 肌上皮
间质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与小叶间隔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肌上皮/基底细胞 • Cytokeratin + • High M.W. cytokeratin + • p63 + • S100 protein -/+ • GFAP +/• Calponin, actin + (仅肌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诊断
2月,女
鉴别诊断
6、腮腺炎症性病变 临床病史。 影像表现:腮腺形态肿胀,T2WI上信
号增高,合并有脓肿形成时DWI上脓腔 呈高信号。
女,5y,左腮腺炎症并脓肿。
(右腮腺肿物)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伴干酪样坏死,考虑结核。
小结
1、形态对良恶性诊断非常重要。 2、T2WI上的信号。 3、性别。 4、动态增强。
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点
性别 病灶数量 位置
T2WI T1WI+C
多形性腺瘤 女性 单发 多见
腺淋巴瘤 男性 可多发
浅叶多见 高信号 中度强化
大多位于 等或稍 轻度强化 浅叶后下 高信号 部
鉴别诊断
2、神经鞘瘤 源于面神经,位置比较固定。 信号与其他部位的神经鞘瘤一致。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女,22岁
男,32岁
鉴别诊断
5、脉管畸形 淋巴管瘤。 婴幼儿多见,成人可因外伤等原因出现。 长T1长T2信号,多房状,增强后囊壁
及分隔可有轻度强化;以往有外伤或感 染者T1WI可呈高信号。
淋巴管瘤 2y,M
鉴别诊断
血管瘤 婴幼儿多见。 明显长T1长T2信号,瘤体内可见血管
流空信号影。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不均匀,瘤体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的胶原 纤维间隔或低信号钙化灶。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明显增高 且信号不均匀是多形性腺瘤的特点。 增强扫描延迟强化是其特点。
多形性腺瘤
பைடு நூலகம்
右 侧 腮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强化特点:延迟强化
鉴别诊断
1、腮腺腺淋巴瘤 中老年男性,常有长期吸烟史,有消长史是
鉴别诊断
3、基底细胞腺瘤 影像学表现。 多单发,好发于腮腺浅叶。 边界清楚,包膜多完整。 结节一般较小,多小于3cm。 易出血、囊变。 MR上多表现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有
无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多形性腺瘤癌变的病理学观察
多形性腺瘤癌变的病理学观察摘要:涎腺肿瘤以良性混合瘤为多见,复发率虽高但恶变率较低。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形性腺瘤;癌变我科近期诊断一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恶变,恶性成分为导管癌。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发现右侧腮腺肿块10余年,近一年来明显增大,伴隐痛。
临床检查:右侧耳垂下方腮腺部位见一约5x4x3cm的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可,轻压痛,边界尚清,腮腺导管处按压未见脓性分泌物,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影像提示腮腺实性占位,混合瘤可能性大。
临床诊断右侧腮腺混合瘤。
行右侧腮腺及肿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切除标本送病检。
1.2 方法:标本经4%磷酸缓冲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u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免疫组化采用En Vsion两步法,DAB显色,苏木精复染,光镜观察。
一抗、二抗及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广州安必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 结果2.1 大体检查:淡黄色腺样组织带灰白色肿块,总大小为8.7x6x4cm,肿块位于近一侧边缘部,大小为4.3x4.2x3cm,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细,粘滑感。
2.2 镜下所见:粘液样和软骨样基质中有上皮细胞形成腺管样结构,管腔内有红染的分泌物,还可见成片的肌上皮细胞,上皮与间质缺乏明显分界,部分区域见腺上皮排列呈导管样、筛状及实性巢状、条索样结构,侵犯肿瘤间质及包膜,包膜外浸润范围未超过8mm。
细胞异形明显,胞浆红染,核分裂像多,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导管腔内有凝固性坏死物,部分区域坏死物有钙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腺上皮阳性,P63肌上皮阳性,S-100间质和肌上皮阳性,P53+++,PR-,Ki67约10%。
2.3 病理诊断:(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癌变,恶性成分为导管癌,浸润间质,突破包膜,包膜外浸润范围为4.5mm。
3 讨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镜下组织形态较为多样化,有腺管样结构,肌上皮片块,粘液样基质和软骨样基质,上皮成分可有鳞化。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英文名】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缩写】【别名】混合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ICD号】D11.9【概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肿瘤仅来源于上皮组织,黏液软骨样组织系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形成,因而,“混合”一词意指组织形态学的多样性,而不表示其组织来源。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临床和病理通用。
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
混合瘤一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织样生长的特点。
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
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
因为多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
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流行病学】多形性腺瘤系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
据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统计分析,多形性腺瘤6194例,占51.8%。
占良性肿瘤(7053例)的87.8%。
多形性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1∶1.5。
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
根据Rauch等统计的4245例多形性腺瘤,腮腺占84%,下颌下腺占8%,小涎腺占7%,舌下腺占0.5%。
【病因】病因不明。
咽部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Pha y e lp e r i de ma:a c n c a ho o ia bs r a i n n l e a ur s e v e r ng a l mo ph c a no f iop t l g c o e v to a d i r t e r i w i l t
t m u l e hrc re s K (+) C 2 (一) S10 h t or elw r caat i da 7 eu c s e ez C , K0 , -0 (+) G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5 (+)adp3 , FP , D7 n (+) C nls n:h— 6 . o c i Pa uo
厌溪 未见 结节状 肿块 。手术 见肿块 基本 堵塞会 厌喉
面人 口 , 面光 滑 , 硬 , 表 质 广基 , 明显边 界 和包 膜 , 无 肿块 质地 较脆 , 出血少 , 大小 约 2 0 m× . c . c 2 5 m。 12 方 法 . 新 鲜 手术 标 本 经 1 % 中性 甲醛 固定 , 0 常规 石 蜡 制 片 , E染 色 。免 疫 组 化 采 用 E V s n H n i o i
o sci io ah lg c la d i fi l c p t oo i a n mmu o h n t p e t rs wh c sa s n lz d u d rt e r ve fl e au e . t n n p e oy e f au e , ih wa lo a ay e n e h e iw o tr tr s i Re u t P a y g a sl s: h r n e l P c n i e fe i ei l A o ss d o pt l ,mo i e o p te il t h a d f d my e i l ,mu od,my od a d c o d od ee n s mmu o itc e c t d e n tae i h a ci x i n h n ri lme t .I n hso h mia s y d mo sr td l u
上唇部多形性腺瘤一例
混 杂在 一起 。 间质结缔 组 织不 多 , 有 时 可见 玻 璃 样
变、 钙化 或骨 化 。根据 上皮 细 胞 和黏 液 软骨 样 基 质 所 占的 比例 , S e i f e r t和 D o n a t h将 多 行 性腺 瘤 分 为
检 或术 后 病理 检 查 。手 术 切 除 时 不 能 作 单 纯 的肿
双 侧颌 下及 颈部 其 他 区域 淋 巴结未 扪 及 明显 肿 大 。
患者 入 院后 , 完 善 各 项 常规 术 前 检 查 , 排 除 手 术 禁 忌证 , 于全 身麻 醉 下 行 “ 上唇肿物切除术” , 术 中见 肿物包膜完 整, 呈 实性 , 与 周 围正 常 组 织 无 粘 连 。 术后 病 理诊 断 : ( 上唇 ) 多 形性 腺 瘤 。术 后切 口一 期 愈合 , 术 后 随访 1年 , 无复 发 。 讨 论 多 形 性 腺 瘤 又 名 混 合 瘤 , 是 涎 腺 肿 瘤
两型: 细 胞丰 富 型和基 质 丰富 型 , 前 者容 易 癌 变 , 后
称, 上 唇 近鼻底 处 可见 轻度 隆起 , 表皮 完 整不 红 , 局 部 皮温 不 高 , 可触及 一 约 1 . 0 c m×1 . 0 c m×0 . 8 c m 大 小 的包块 , 质韧, 边界 清楚 , 与 周 围组 织 无 明显 粘 连, 基底活动 , 触 压 疼 痛 不 明显 , 张 口咬 合 无 异 常 , 口内上 唇 黏膜 完 整 不 红 , 口 内牙 齿 未 见 明 显 异 常 ,
变。 多 形性 腺瘤 在组 织学 上 不 同于 一般 良性 肿 瘤 ,
多形性腺瘤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 丰富型。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因此, 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3.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在阐明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上 有很大意义,特别是确认肌上皮细胞及其作用,但在一般常规 诊断上则非必需。多形性腺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呈现 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 (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 等均呈阳性反应。
多形性腺瘤临床呈现无痛、缓慢性生长肿块,绝大多数系无 意中发现,因此很难确切断定肿瘤生长的起始期。
临床表现
若从发现日计算起,时间短者数日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十年。 现今以发现后3~5年,缓慢生长增大并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为主 诉就诊者居多。腮腺发生的多形性腺瘤多以耳垂为中心生长, 肿瘤小者触诊表面光滑并具明显的活动度,稍大者(直径在3cm 以上)可扪及表面不光滑的小结节;巨大者则可见肿瘤表面皮肤 凹凸不平,呈明显的结节突起。面神经功能,即使瘤体巨大也 不受影响。约10%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面神经深面,即通称 的腮腺深叶组织,偶有咽部异物感而就诊或系常规体检时发现 软腭膨隆,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认的。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
增强表现
渐进性强化 “快进快出” 明显持续性 不均匀强化
谢谢
MRI表现
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 信号多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弥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可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可有包膜
鉴别诊断-腺淋巴瘤
中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及反复消长史 可多发,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 边界清楚,囊变多见 弥散受限明显,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
年龄及性别 中年,无明显性 期吸烟及反复消 中老年多见,
别差异
长史
女性好发
部位
浅叶多见 浅叶后下极多见 浅叶多见
中老年多见
深叶或跨深浅 叶生长
数目
单发
可多发
单发
单发
形态及边界
类圆形/分叶状, 界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类圆形,界清
信号
信号混杂, 弥散受限,囊变
T2WI高信号
多见
类圆形,界清 易囊变
不规则,界欠 清
信号欠均, T2WI信号多偏
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
概述
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好发于30-50岁中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于腮腺浅叶 临床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 病理结构复杂,瘤细胞排列多样:腺上皮细胞(腺管样、条索样
、片状或散在排列)、肌上皮细胞(索性、星形、束状或旋涡状)、粘 液样组织和软骨组织等
CT表现
多为浅叶,单发 边界清楚,类圆形或分叶状 可囊变、坏死、钙化 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鉴别诊断-基底细胞腺瘤
中老年女性,好发于浅叶 体积一般较小,界清,类圆形 囊变、出血多见,增强呈明显持续性强化
鉴别诊断-恶性肿瘤
常位于深叶或跨深浅叶生长 边界多不清楚,形态不规则 信号多样,强化多不均匀 可累及周围脂肪间隙、出现淋
多形性腺瘤概述课件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 刺激,降低多形性腺瘤的发生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 学物质等,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损伤。
05
多形性腺瘤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并发症类型及原因
感染
多形性腺瘤易合并感染,感染可 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甚至化脓。
内分泌检查
对于女性患者,需进行性激素水平和乳腺钼靶等相关检查,以排除与内分泌相关 的肿瘤。
03
多形性腺瘤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多形性腺瘤切除,以消除肿瘤 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手术范围
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毗 邻关系,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
术后护理
术后需进行必要的护理和观察,包括伤口 愈合、并发症预防等。
术后护理
04 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06
多形性腺瘤患者护理与康复指瘤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保持口腔卫生
多形性腺瘤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 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避免刺激性食物
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疼痛或不适感。
面神经麻痹
如果肿瘤压迫面神经,可能导致面神经麻 痹,出现口角歪斜、流涎等症状。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但较少见。
02
多形性腺瘤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见肿瘤边界清晰,呈圆 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
有时可见钙化灶。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良性多形性腺瘤
良性多形性腺瘤与恶性多形性腺瘤在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上有一定相似 性,但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核分裂象 罕见。
其他唾液腺恶性肿瘤
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
如鳞状细胞癌、淋巴瘤等,需结合临 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 查进行鉴别。
如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需 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 鉴别诊断。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02
03
04
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 瘤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
提供理论依据。
早期诊断方法
研究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早期诊 断方法,提高唾液腺恶性多形
性腺瘤的早期诊断率。
个体化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 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存率。
药物研发
研发针对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 瘤的新型药物,为患者提供更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 病理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流行病
学特点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表
现与诊断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病理学
特征及分型
目录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治疗方 案及效果评价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预后影 响因素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 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 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方法。
意义
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唾液腺恶性多形性 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 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 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3右侧腮腺腺淋巴瘤。图2为CT平 扫,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密度 欠均,图3为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双侧腮腺腺淋巴瘤CT 增强扫描。 双侧腮腺多发病灶, 均位于腮腺后下象限。
图 1A ~ C 腮腺腺淋巴瘤。 A. 左侧腮腺内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大小约 3. 2 cm ×2. 5 cm,境界较清; B. 增强后早期明显均匀强化; C. 延迟期对比剂基本退出
两者鉴别:
位置 大小及密度
形态 强化方式
多形性腺瘤
非后下象限(以耳垂为 中心生长)
略大,两者密度大多均 匀,都可有大小不等的 囊肿;可有见斑点状或 较大钙化
多形性腺瘤的分叶状肿 瘤所占比例更高
腺淋 巴 瘤
后下象限(淋巴结位于 浅叶后下方)
略小,坏死灶呈裂隙样、 囊腔样,更低,而边界 相对清楚
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 整清晰
腮腺腺淋巴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Warthin 瘤,该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来源于 涎腺的上皮,或 者 来 源 于 被 膜 内 淋 巴 结 内 发 生 异 位 的 腺体,这些上皮和淋巴样肿瘤组 织容易继发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可有所缩小,临 床表现为时大时小肿块,可伴局部疼痛,即所谓 消长史。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其直径一般 < 3 cm,在肿瘤外部有较薄包膜,包膜完整或不完 整,肿瘤质地较软,肿物剖面呈实质性,囊变较 常见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
CT表现:
( 1) 病灶部位: 多发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可位于浅 叶或深叶。 ( 2) 形态表现: 病灶均边界清楚,多呈圆形或
类圆形,部分可见分叶。 ( 3) 病灶密度: 多表现为均匀高密度,部分有囊 变坏死区而呈类圆形低密度,有时可见斑点状或 较大钙化灶。 (4 ) 增强扫描: 病灶实质区呈缓慢渐进性强化.
图 7 左侧腮腺深叶粘液表皮样癌,部分 边界不清,包绕下颌骨,内可见强化血 管影。 图 8 右侧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恶变,密 度均匀,边界清楚,未见强化,病灶后 方小结节(黑箭),病理证实为淋巴结 转
T快出”
腮腺血管瘤
腮腺血管瘤(Parotid hemangiomas, PHS)是一种婴幼儿最常见的涎腺良性 肿瘤。
CT表现:可呈分叶状 ,实性肿块 ,可 占据整个腮腺区。 CT 表现为均匀软组 织密度,强化程度与血管相似.
a 为平扫 CT:左侧腮腺区见不规则形肿块,密度均匀,CT 值 36 HU,病灶边界清晰,局部舌样向外及向内咽旁间隙突出。 图 3b 为增强 CT:增强后上述肿块明显强化,CT 值 140 HU 。
CT表现:
1 ) 病 灶 部位: 多发于腮腺浅叶后部下方。
2) 形态表现: 肿瘤边界清楚,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 数因多发肿瘤而呈分叶状。
3) 病灶密度: 平扫多表现为均匀稍高密度,部分因坏 死囊变而致密度不均匀。
4 ) 增强扫描: 病灶早期不均匀或均匀强化,以明显强 化较为多见,部分中度强化; 延迟期对比剂迅速退出, 呈“快进快出”表现。
CT呈分叶、密度不均匀且内有囊性密度影、 边缘较清晰
CT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轮廓不清
图 2A ~ C 腮腺多形性腺瘤。 A.左侧腮腺浅叶后部下方见一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大 小约 1. 2 cm × 1. 6 cm,边缘光整; B. 增强后早期轻度均匀强化; C. 延迟期渐进性持续强化
腮腺恶性肿瘤:
低度恶性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或部分清晰、 形态较规则、常见小片状坏死区的肿块,强 化明显,较少累及两叶。 中高度恶性肿瘤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形态 不规则、密度均匀或较大片的坏死区的肿 块,强化较明显,常累及两叶并浸润周围组织, 淋巴结转移多见。
图 5 右侧腮腺深叶基底细胞腺癌,部分边界不 清,内可见片状边界不清略低密度区,并可见强 化血管影。 图 6 右侧腮腺浅叶淋巴上皮癌,分叶状,边界不 清,环形强化,内可见大片状低密度区,侵犯皮 肤、腮腺浅筋膜、胸锁乳突肌。
患者 女 50岁 汉族 农民
主诉:右侧耳垂前下方无痛性逐渐增大 肿物近10个月。
CT号:435838 病理结果:多形性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最多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 80%,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 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又称混合瘤。其 中的黏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 的,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 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多形性 腺瘤成分较复杂,可伴囊变坏死及钙化,术后 复发率稍高.临床症状常呈无痛、缓慢生长性 肿块,病程短者数日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十 年。30-50岁女性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