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原则
唾液腺良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唾液腺良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200b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4.png)
康复指导
饮食调理
04
保持水分平衡,适当饮
水,避免脱水
03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如瘦肉、鸡蛋、豆腐等
02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1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
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运动康复
01
运动原则: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02
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 柔韧性训练 等
03
运动频率: 每周至少进 行3-5次运动
唾液腺良性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x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目录
03
康复指导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适用于肿瘤较大、位置较深、 影响功能或美观的唾液腺良性肿瘤
手术方式:根据肿瘤位置和性质,可选择开 放手术、微创手术或内镜手术
手术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感染、 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保 持口腔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
04
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 注意运动安全, 如有不适及时 停止
定期复查
复查时间:根据医生建议,定期 01 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包括肿瘤大小、位置、 02 形态等
复查目的:了解肿瘤变化情况, 03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 04 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谢谢
05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药物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提高 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 患关系,给予 患者充分的关 心和支持
01
提供心理辅 导,帮助患 者缓解焦虑 和恐惧
03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b945f9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5.png)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概述
肿瘤是涎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见。
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
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75%左右,其中以多形性腺瘤及沃辛瘤最常见。
下面跟随有问必答网小编一起了解怎么治疗涎腺肿瘤。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二、步骤/方法:
1、发生了这样的疾病以后,一定要做手术切除,不能作肿瘤摘除,即剜处术,而应在肿瘤包膜外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下颌下腺一并切除。
2、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此病的发生与淋巴结有关。
在胚胎发育时期,腮腺和腮腺内的淋巴组织同时发育,乳腺体组织可以迷走到淋巴组织中。
这种米走的腺体组织发生肿瘤变,即为沃辛瘤。
3、这样的肿瘤常位于腮腺后下极,可考虑作联通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切除的腮腺部分切除术,这种方式不同于剜除术,不会造成复发,但可保留腮腺导管及大部分腮腺的功能。
术中应切除腮腺后下极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三、注意事项:
此肿瘤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40~60岁最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所以,女性朋友们不要一味的预防个别病症,要做到全面预防,才能做到身体健康。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推荐下载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2a9f6e40e87101f69f319527.png)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2012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唾液腺肿瘤亦称涎腺肿瘤,包括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广泛分布于口腔,鼻窦,气管粘膜下的小涎腺。
腮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不足20%,颌下腺良恶性肿瘤约各占一半,舌下腺肿瘤中80%-90%为恶性肿瘤。
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略多于良性。
【解剖及生理功能】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小涎腺数以百计,广泛分布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粘膜下。
1. 腮腺腮腺是三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对,系浆液性腺体。
腮腺区位于颧弓以下,颌骨下缘沿线以上,前外界为下颌支内面后份和翼内肌后缘,后外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
大体呈楔形。
底向外尖向内,以面神经为界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
腮腺肿瘤约90%发生在浅叶。
腮腺深叶在外耳道软骨下方绕下颌骨后缘向内,腮腺导管全长约3.5-5cm,直径约0.3cm,自腮腺前缘穿出后平行于颧弓下约1.5cm水平的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转向内侧,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
约50%的人有副腺体,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
腮腺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及腺癌较多见,其他组织类型较少见。
腮腺淋巴结可分为腺内和腺外淋巴结,腺内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面后静脉周围。
腺外淋巴结主要在耳屏前,腮腺前缘的咬肌表面以及腮腺后面和胸锁乳突肌间。
腮腺的淋巴引流经腮腺浅和腮腺深淋巴结至颈浅和颈深上淋巴结。
腮腺非上皮来源肿瘤中以淋巴瘤较常见,腮腺淋巴结转移癌常来自头面部皮肤粘膜黑色素瘤,鳞癌及睑板腺癌。
2. 颌下腺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体,以浆液腺泡为主,位于二腹肌前腹、后腹和下颌骨下缘所形成的颌下三角内,紧邻下颌骨的内面和翼内肌的下部。
舌下神经由腺体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浅面入舌。
舌神经在腺深部的上方经舌骨舌肌浅面入舌。
颌下腺开口位于口底粘膜的舌下肉阜。
颌下腺周围有4-6个淋巴结,3.小涎腺肿瘤侵及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各异,多表现为局部肿物,骨质破坏和临近神经受侵症状。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https://img.taocdn.com/s3/m/b4b778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6.png)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特别是腮腺。
虽然这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们有时会变异成恶性肿瘤。
因此,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通常会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症状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以及其中最佳的选择。
手术治疗是治疗多形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较小的肿瘤,医生可能会选择局部切除术,即仅切除肿瘤本身而保留周围组织。
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进行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术。
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切除肿瘤,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面部神经损伤、唾液腺功能减退等。
因此,手术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放射治疗是另一种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
通过照射肿瘤区域,放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或是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放射治疗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
然而,放射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口干、食欲减退、恶心等,因此在选择该治疗方法时需要慎重考虑。
除了手术和放射治疗外,药物治疗也被用于治疗多形性腺瘤。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且效果有限,因此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选择这种治疗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激光治疗在治疗多形性腺瘤中具有潜在的优势。
激光治疗可以精准地照射肿瘤组织,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激光治疗可以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综上所述,针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激光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最终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https://img.taocdn.com/s3/m/03394f45e45c3b3567ec8b63.png)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英文名】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缩写】【别名】混合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ICD号】D11.9【概述】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命名为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
肿瘤仅来源于上皮组织,黏液软骨样组织系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形成,因而,“混合”一词意指组织形态学的多样性,而不表示其组织来源。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临床和病理通用。
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
混合瘤一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织样生长的特点。
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
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
因为多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
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流行病学】多形性腺瘤系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
据国内6所口腔医学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11947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统计分析,多形性腺瘤6194例,占51.8%。
占良性肿瘤(7053例)的87.8%。
多形性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1∶1.5。
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肿瘤多位于面神经浅层及腮腺后下极。
根据Rauch等统计的4245例多形性腺瘤,腮腺占84%,下颌下腺占8%,小涎腺占7%,舌下腺占0.5%。
【病因】病因不明。
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
![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d8df5a6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0.png)
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一、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ICD-10:D11.001,M8940/0)行腮腺肿物及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或部分腮腺切除术)1.腮腺肿物及浅叶切除术(ICD-9-CM-3:26.29)2.面神经解剖术(ICD-9-CM-3:04.07)3.部分腮腺切除术(ICD-9-CM-3:26.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腮腺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
2.肿块质地中等,呈球状或分叶状,周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面神经功能障碍。
3.B 超或C T 显示腮腺内有占位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腮腺肿物及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或包括腮腺30肿瘤及瘤周正常腮腺切除的部分腮腺切除术,其适应证为:1.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2.患者全身状况可耐受手术;3.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 ICD-10:D11.001,M8940/0 腮腺多形性腺瘤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 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B 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怀疑位于腮腺深叶者可做 CT (必要时作增强 CT 或M RI 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31医发〔2004〕285 号)执行。
2.抗菌药物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 30 分钟。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https://img.taocdn.com/s3/m/7c1144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8.png)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称“混合瘤”。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约75%发生在腮腺浅叶,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混合瘤多见于中青年人。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结构组织复杂,各个肿瘤之间或同一个肿瘤内均有不同侧组织,上皮细胞成分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灰白色;黏液样组织丰富时,质地较软;软骨样组织较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淡蓝色、半透明。
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内部可见钙化↑
超声表现:腺体内见单个(少数为多个)实性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梨型的实性肿块,边界通常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部分可呈分叶状,边缘清晰但可以不规则,内部可见钙化(少见),少数肿块可发生囊性变。
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或有稀疏的血流信号,周边也可见环状血流(提篮样血流),并可见穿支血流,频谱显示为中低速的动脉血流,同时有低速的静脉血流。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属于交界性肿瘤,具有易种植,好复发的特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几乎完全取决于第一次手术是否充分切除,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颌下腺一并切除。
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一般做肿瘤及浅叶切除,当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采取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https://img.taocdn.com/s3/m/f5dfd8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9.png)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尤其是腮腺。
虽然多形性腺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们有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多形性腺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对于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多形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从而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然而,手术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因此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
放射治疗是另一种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直接破坏肿瘤细胞,从而减少肿瘤的大小和数量。
然而,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口干、口腔炎和面部肿胀等。
因此,放射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多形性腺瘤患者。
除了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也被用于治疗多形性腺瘤。
目前,一些药物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地抑制多形性腺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且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等。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考虑。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更精准地靶向肿瘤细胞,从而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
然而,这些新的治疗方法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综上所述,针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新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从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够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https://img.taocdn.com/s3/m/8d864f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9.png)
多形性腺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组织中。
虽然这种肿瘤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恶变为恶性肿瘤。
因此,对于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首先,对于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手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和恶变。
手术治疗在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对于一些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肿瘤尤为适用。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期,密切观察术后情况,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手术治疗外,放射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方法。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直接破坏肿瘤组织,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放射治疗通常适用于一些手术难以实施或对手术不适宜的患者,或者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
然而,放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治疗多形性腺瘤的辅助手段。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肿瘤的生长和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或者是作为其他治疗手段的补充。
然而,药物治疗也需要患者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的情况。
综合来看,针对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其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进行治疗时,患者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的变化,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https://img.taocdn.com/s3/m/f30c62d976eeaeaad1f330fe.png)
3 1 无 明显面部 凹陷畸形 . 腮 腺大 部分浅 叶或部分 腮腺 切除 术 ,保 留 了腮 腺导管 ,肿瘤 周 围 05 1 m 以外 的腮腺组 织也尽 .~ . e 0 可能得 到 了保 留 , 术后 无 明显 的面部 凹陷畸形 。 中 术 置橡 皮引 流条 l ,4h抽 出 , 根 2 防止创 口积 血感 染 , 术后适 度 加压 包扎 7 8d 使皮 瓣 与术创 紧 密贴 合 , ~ , 防止残 留腺体分 泌 的唾液潴 留在皮 瓣下 ,形成 涎液 潴 留和涎 瘘 , 以 , 所 加压 包扎 的力量 一定要适 当。 32 术后 无复发 . 本组 6 2例 患者 术 后 随访 05 5年 ,无 1 复 . 面部 肿瘤 , 理类 型 十分 复杂 。以往对 各种 类 型肿瘤 的临 床病理 特点 和生 物 病
学 行 为 缺 乏 深 入 了解 , 疗 方 面 争 议 较 多 。 近 2 治 0年 国 内 专 家 对 涎 腺 肿 瘤 的 诊 断 和 治 疗 进 行 了 较 系 统 的 研
涎 腺肿 瘤 协作 组 主持 制 订 的“ 腺肿 瘤 的诊 断 和治 疗 指南 ” 于《 涎 , 中华 口腔 医学 杂 志 > 0 0年第 3期 全文 发 > 1 2 表 ( 信作 者 : 光 岩教 授 , 者 : 通 俞 作 俞光 岩 、 大权 、 马 彭歆 、 王松 灵 、 龙 江 、 创奇 、 勇 、 贵清 、 长 伏 、 李 俞 程 廖 孙 孙
后 半年检查 腮腺导 管 口形 态与健 侧相 仿 , 压腮腺 , 挤
33 Fe 综 合征 的发生 率 明显 降低 . ry F e 合征 是腮 腺 手 术最 常见 的并 发症 之一 , ry综
文献报 道其 发生率 在 2 %~ 0 本组病 例 中 . 留 0 6 %l 2 l 。 保 腮腺 导 管切 除腮 腺 大 部分 浅 叶或 部 分腮 腺 ,ry综 Fe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https://img.taocdn.com/s3/m/dcd1092d580216fc700afd6d.png)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可以分为细胞丰富型及间质 丰富型。一般而言,细胞丰富型易于发生恶变,几乎一半以上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来自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因此, 对于此型肿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反,间质丰富型较易复发。 3.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在阐明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上 有很大意义,特别是确认肌上皮细胞及其作用,但在一般常规 诊断上则非必需。多形性腺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呈现 细胞角蛋白、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 (actin)、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 等均呈阳性反应。
多形性腺瘤临床呈现无痛、缓慢性生长肿块,绝大多数系无 意中发现,因此很难确切断定肿瘤生长的起始期。
临床表现
若从发现日计算起,时间短者数日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十年。 现今以发现后3~5年,缓慢生长增大并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为主 诉就诊者居多。腮腺发生的多形性腺瘤多以耳垂为中心生长, 肿瘤小者触诊表面光滑并具明显的活动度,稍大者(直径在3cm 以上)可扪及表面不光滑的小结节;巨大者则可见肿瘤表面皮肤 凹凸不平,呈明显的结节突起。面神经功能,即使瘤体巨大也 不受影响。约10%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于面神经深面,即通称 的腮腺深叶组织,偶有咽部异物感而就诊或系常规体检时发现 软腭膨隆,进一步检查后才确认的。
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或称混合瘤(mixed tumor), 临床和病理通用。后一名称是1874年Minssen提出,当时认为这 一类型肿瘤并非发生自一个胚层。
概述
现代研究充分证明所谓混合瘤完全是上皮发生来源。混合瘤一 名之所以现仍沿用完全由于其简单,并反映其上皮样和结缔组 织样生长的特点。多形性腺瘤一名是1948年Willis提出,反映其 组织病理形态的多样化。1972年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采用 这一名称。 有人曾据镜下表现将其分为数种亚型,但意义不大。因为多 形性腺瘤在同一肿瘤中各个部位有不同表现,分切的某一部位 也难以反映肿瘤的全貌。另外已做分型的研究报道表明在预后 上也没有什么不同。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312b5e2aa00b52acec7ca07.png)
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显示血管 影像,适用于范围较广泛的涎腺 肿瘤。
4、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CT:糖代谢的差异确
定病变的性质,适用于肿瘤手术 或放疗后、组织结构改变较大、 肿瘤有无复发难以确定者。
99m 5、 锝核素显像:
沃辛瘤及嗜酸性腺瘤显示为肿瘤 所在区核素摄取明显增加(“热 结节”),适用于临床怀疑为沃 辛瘤者。
1.TNM分类分期
目的:
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
提供预后指征 有助于治疗效果评价 有助于情报交流 有助于人类癌症连续研究
T……原发灶 N……区域性淋巴结
M……远处转移
原发肿瘤(T)
T1≤2cm,无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
T2>2cm ≤4cm,无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 T3>4cm 和/或有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 *注释: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指临床或肉眼可 见有软组织侵犯的证据,仅显微镜的证据在分级上 不足以构成软组织外侵犯。
续释放射线。对于面神经与肿瘤紧贴者 可分离保留面神经。术中或术后植入放 射性粒子,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北京 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院的一项研究结 果显示,12例患者经平均5年以上随访观 察,所有患者肿瘤无复发,面神经功能 在半年内得以恢复。
将该技术用于腮腺癌明显侵犯面神经、 甚至面神经穿入肿瘤者,保留面神经后给 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同样获得良好的 控制肿瘤效果。但采用该技术时,医师应 经过规范训练,根据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 系统进行设计并按设计方案植入,植入后 复查验证植入准确性,以确保粒子分布合 理,达到需要的放射剂量。在有条件的单 位,对于患者强烈要求保留面神经等选择 性病例,可采用该技术。
近二十年国内专家对涎腺肿 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较系统的 研究,明确了各型肿瘤的临床病 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对涎腺肿 瘤的诊治原则达成许多共识。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2ae1dfc81c758f5f61f6794.png)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2012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唾液腺肿瘤亦称涎腺肿瘤,包括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广泛分布于口腔,鼻窦,气管粘膜下的小涎腺。
腮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不足20%,颌下腺良恶性肿瘤约各占一半,舌下腺肿瘤中80%-90%为恶性肿瘤。
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略多于良性。
【解剖及生理功能】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小涎腺数以百计,广泛分布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粘膜下。
1. 腮腺腮腺是三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对,系浆液性腺体。
腮腺区位于颧弓以下,颌骨下缘沿线以上,前外界为下颌支内面后份和翼内肌后缘,后外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
大体呈楔形。
底向外尖向内,以面神经为界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
腮腺肿瘤约90%发生在浅叶。
腮腺深叶在外耳道软骨下方绕下颌骨后缘向内,腮腺导管全长约3.5-5cm,直径约0.3cm,自腮腺前缘穿出后平行于颧弓下约1.5cm水平的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转向内侧,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
约50%的人有副腺体,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
腮腺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及腺癌较多见,其他组织类型较少见。
腮腺淋巴结可分为腺内和腺外淋巴结,腺内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面后静脉周围。
腺外淋巴结主要在耳屏前,腮腺前缘的咬肌表面以及腮腺后面和胸锁乳突肌间。
腮腺的淋巴引流经腮腺浅和腮腺深淋巴结至颈浅和颈深上淋巴结。
腮腺非上皮来源肿瘤中以淋巴瘤较常见,腮腺淋巴结转移癌常来自头面部皮肤粘膜黑色素瘤,鳞癌及睑板腺癌。
2. 颌下腺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体,以浆液腺泡为主,位于二腹肌前腹、后腹和下颌骨下缘所形成的颌下三角内,紧邻下颌骨的内面和翼内肌的下部。
舌下神经由腺体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浅面入舌。
舌神经在腺深部的上方经舌骨舌肌浅面入舌。
颌下腺开口位于口底粘膜的舌下肉阜。
颌下腺周围有4-6个淋巴结,3.小涎腺肿瘤侵及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各异,多表现为局部肿物,骨质破坏和临近神经受侵症状。
涎腺混合瘤诊断与治疗PPT
![涎腺混合瘤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b3937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e.png)
预后评估:根据肿瘤分期、 病理类型、治疗方式等因素
评估预后
随访观察:定期随访,评估 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
复发与转移的监测
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一次 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等
观察症状:注意 观察是否有复发 或转移的迹象, 如肿块增大、疼 痛、淋巴结肿大 等
标志物等
涎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
章节副标题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 肿瘤,防止复发
手术方式:根据 肿瘤位置和性质 选择不同的手术 方式
手术风险:可能 出现出血、感染、 神经损伤等并发 症
术后护理:注意 伤口护理,避免 感染,定期复查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原理: 利用放射线杀
死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方法: 包括外照射和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切除肿瘤,保留涎腺功 能
放射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或复发 的患者
化学治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的患 者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 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系 统来治疗肿瘤
临床试验:参与新药或新治疗方法 的临床试验
涎腺混合瘤的预后与随访
章节副标题
治疗效果评估
放疗和化疗:评估放疗和化 疗的效果,以及副作用
诊断标准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涎腺肿大、疼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观察涎腺肿大、疼痛等症状是否明显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观察涎腺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等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涎腺混合瘤的诊断方法
章节副标题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核磁共振(MRI):可显示肿瘤的边界、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显示肿瘤的边界、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情况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流情况
多形腺瘤手术应急预案
![多形腺瘤手术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10b1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d.png)
一、预案背景多形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位于腮腺、舌下腺等部位。
手术切除是治疗多形腺瘤的主要方法。
然而,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突发情况,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降低手术风险。
2. 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3. 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预案1. 术前准备(1)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各项检查。
(2)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
(3)备齐手术器械、药品及急救物品。
(4)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术中应对(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2)术中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麻醉师及医生。
(3)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紧急情况,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4)如术中出现大出血,立即通知血库,做好输血准备。
3. 突发情况应对(1)突发停电:立即启动备用电源,确保手术灯、手术台等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尽快恢复供电。
(2)术中器械故障:立即通知器械室准备备用器械,确保手术继续进行。
(3)术中设备故障:立即通知设备维修人员,尽快排除故障。
(4)手术室火灾:立即启动消防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安全撤离手术室。
4. 术后处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做好术后康复指导,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四、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停电、器械故障、设备故障、火灾等突发情况。
3. 通过演练,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预案总结1. 本预案旨在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安全。
2. 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3.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多形腺瘤手术应急预案
![多形腺瘤手术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19707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a.png)
一、背景多形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腮腺和颌下腺。
手术是治疗多形腺瘤的主要手段。
为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降低手术风险,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成立多形腺瘤手术应急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应急预案。
2.应急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1)组长:主治医师;(2)副组长:住院医师;(3)组员:护士、麻醉师、手术室护士长、手术室主任等。
三、应急预案1.术前准备(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全身情况;(2)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光等;(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4)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2.术中应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3)若发现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麻醉深度、输血、补液等;(4)术中若发现肿瘤侵犯周围重要器官,应立即请相关科室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3.术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2)妥善处理伤口,防止感染;(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4.术后并发症应急预案(1)切口感染:加强伤口护理,定期换药,必要时应用抗生素;(2)面神经损伤: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若出现面瘫,立即请神经外科会诊;(3)涎瘘: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4)肿瘤复发:定期复查,一旦发现复发,立即进行再次手术治疗。
四、应急小组职责1.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本预案由多形腺瘤手术应急小组负责解释;3.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涎腺混合瘤怎样治疗?
![涎腺混合瘤怎样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3b71b91284ac850ad0242a5.png)
涎腺混合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涎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治疗涎腺混合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涎腺混合瘤应该吃什么药。
*涎腺混合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手术切除。
1.手术原则针对肿瘤易复发可恶变的特点,原则上应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内将其整块切除,切忌作肿瘤剜除手术。
发生在腮腺者应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及肿物切除术,术中保留面神经;发生在小涎腺者应将包括肿瘤以外0.5cm正常组织在内整块切除;发生在腭腺者其深部应连同骨膜一并切除,如骨面粗糙变色亦应将其凿除;发生在颌下腺者应行颌下腺及肿物整块切除。
2.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法腮腺混合瘤切除方法有两种。
(1)由前向后,先分离腮腺导管的方法:适用位于耳下的混合瘤者。
①切口:从耳屏前开始,沿耳前皮肤皱折线向下,至耳垂下转向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绕过下颌角,沿下颌骨下缘到达咀嚼肌前缘。
②翻开皮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
术前如已注入亚甲蓝,腮腺已染成蓝色,甚易辨认。
向前沿腮腺筋膜表面锐剥离翻起皮瓣,翻到距离嚼肌前缘1cm处。
③寻找腮腺导管:在耳垂至鼻翼和口角中点的水平线上,此线的中1/3部即腮腺导管的位置。
在导管的浅面,有上颊支越过,注意不要损伤。
找到上颊支后,即可找到导管。
切断后结扎导管。
④分离面神经:从上颊支的深面分离出导管。
用导管牵引腮腺浅部前缘,钝性分离软组织,寻找面神经各个分支。
在上颊支的平面上,在腮腺前及上缘附近找出颧支;在导管下方找出下颊支和下颌缘支,然后沿分支向后分离,逐步将腮腺组织及肿瘤掀起,直至暴露面神经总支和总干及其他分支,然后切除腮腺浅部及其肿瘤。
⑤冲洗创口后,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并放置橡皮引流条,局部加压包扎。
(2)由后向前,先解剖面神经总干的方法:适用于腮腺前部的混合瘤。
①切口与翻皮瓣同上法。
②暴露面神经总干:沿腮腺后缘及下缘分离,将腮腺向前向上拉开,暴露颌后凹区。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离达乳突,此时常可遇到耳大神经,确定后可将其切断。
治疗涎腺混合瘤的用药原则
![治疗涎腺混合瘤的用药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1479f2179563c1ec4da7122.png)
治疗涎腺混合瘤的用药原则
*导读:涎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
用药原则: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霉素、青霉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第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原则
*导读:咽部混合瘤起于小涎腺的上皮,之所以称为混合瘤
是起初对此瘤结构的多样化认识不清,误以为其来源于两个胚层组织,现认为肿瘤各种成分均来源于腺上皮,故称涎腺多形性腺瘤,由于混合瘤习用已久,故仍采用。
混合瘤多发生于腮腺,颌下腺次之,腭部占第三位,咽部不见。
可发于任何年龄。
……
(1)诊断主要靠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术中的冰冻切片证实,忌
作切取活检。
(2)应注意不要误诊为淋巴结作摘除术,术中更不要将包膜切破,或将肿瘤切碎,否则可引起混合瘤细胞的广泛种植而致复发,甚至恶变。
(3)腮腺浅叶混合瘤作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将此
完整标本送冰冻切片证实,如为粘液表皮样癌等则同时作追加根治手术。
(4)位于腮腺深叶者应同时切除深叶腮腺组织,如向咽侧壁隆起,亦应作腮腺常规切口进入,不应从口内切除肿瘤,如无法从下颌后凹将肿瘤完整切除时,可经切断下颌升支进路摘出。
(5)颌下腺混合瘤作颌下三角清扫术。
小涎腺肿瘤应在肿瘤外
0.5cm处连同表面紧贴粘膜作完整切除。
(6)复发的混合瘤应将被肿瘤细胞种植,含有多发瘤结节的切口
疤痕;周围皮下,肌肉及残留腺体组织全部切除;尽量保留面神经,
如部分分支无法保留者,则作神经吻合或移植,以重建面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