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要点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
女,43岁,涕中带血1月余。
临床查体:口咽部见肿物,表面光滑,血管较丰富。
图像相关:CT值,平扫:34HU,增强:第一期37HU,第二期51HU,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CT图像:
病理结果:多形性腺瘤。
一、分型:多形性腺瘤有囊实型,多发结节型,假囊肿型,实质型。
二、征象:左侧咽部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病灶内密度欠均匀,未见钙化,颅底骨质无破坏。
三、诊断依据:
1、小涎腺系指人体内除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大涎腺外的其它涎腺。
据统计人体内约有500~700左右个小涎腺。
小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10%,半数以上发生于腭部。
肿瘤一般位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区,而不发生于中线及硬腭前部,因此处不含腭涎腺。
其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
2、涎腺多形性腺瘤又称为良性混合瘤,组织学成分包括上皮、肌上皮和数量不一的黏液样、软骨样、纤维样和血管样间质,可有散在钙化。
最后临床病理认为是小涎腺。
四、鉴别诊断:
腭部其他良性肿瘤包括肌上皮瘤、乳头状瘤、纤维瘤等。
腭部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多形性腺瘤最多见。
冠状面CT 及MR 检查是显示腭部小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最有效方法,密度不太均匀,中等强化。
多形腺瘤成分复杂。
识别多形性腺瘤的一个特征:如做了动态扫描CT或MRI,造影剂有随时间积累的趋向(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感谢彭吉东(赣州市人民医院)提供病例并主持读片!。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2018年11月第22期总第148期China's rural health,November 2018,No.22,Total No.148 6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徐 靖(南阳市口腔医院病理科 473000)【摘要】目的:分析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我院已确诊为恶性多形性腺瘤2例临床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25%-65%,1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为10%-35%。
结论:恶性多形性腺瘤侵袭性癌多见,恶性成分常多于良性成分,手术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手术加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关键词】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1X(2018)11-0006-01恶性多形性腺瘤是良性多形性腺瘤或多形性腺瘤的恶性型。
这种不常见的肿瘤占唾液腺肿瘤的2%-6%,可分为三类: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癌肉瘤、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最常见的是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是原先存在的良性多形性腺瘤中的上皮成分发生恶变。
癌肉瘤是一种混合肿瘤,含有癌样和肉瘤样两种恶性成分。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具有和多形性腺瘤相似的组织学表现。
对于工作中遇到的2份病例,回顾性分析,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合分析。
1临床资料例1女,62岁,发现右耳下肿物7年,疼痛8月入院。
诉7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下一“蚕豆”大小肿物,无疼痛等明显不适,自行口服消炎药效不佳,后感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核磁共振示右腮腺及右动脉鞘周围异常信号,考虑占位性病变可能,遂来我院。
专科检查:颌面左右不对称,右面部肿胀,右耳下腮腺区隆起,可触及一肿块,约3.0cm×2.0cm×2.0cm大小,质中等,不活动,边界不清,压痛(+)。
右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鼓气稍有漏风,颈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
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腺上皮细胞
细胞呈圆形,位于导管样结构者呈柱状或 立方状,核近基底部,异染色质散在于核中, 单个核仁。胞质中含丰富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 网,内质网扩张形成内质网池,可见高尔基复 合体。细胞游离端有电子密度不等的分泌颗粒。 腔面有微绒毛,侧面有指状突起相互交叉。细 胞间以桥粒或连接复合体相连接。
此外,鳞状上皮中有时含有皮脂腺或粘液性 杯状细胞。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Pleomorphic adenoma
【临床特点】
年龄:30-50Y,中老年 好发部位:腮腺﹥腭腺﹥颌下腺 症状体征:无痛性肿物
生长缓慢 呈结节状 中等硬 活动度好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2.肿瘤间质:少,易出现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变 肿瘤被膜有瘤细胞侵入可形成卫星瘤结
Pleomorphic adenoma
显微镜观察 多形性腺瘤的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
“混合性”特征,即肿瘤性上皮细胞与 粘液样、软骨样组织混杂在一起,上皮 性成分常形成腺管样结构以及肌上皮细 胞和鳞状细胞团片。
Pleomorphic adenoma
Pleomorphic adenoma
腺多形性腺瘤及病变的病理诊断
From John K.C. Chan
可能与恶变有关
年龄大 体积大 显著透明变 核分裂较多 富于细胞
引自(Head and Neck Pathol 2013,7,S68; Mod Pathol.1996 Jun;9(6): 652-7 )
可能与复发有关
以黏液样物质为主 肿瘤有侵犯包膜的倾向 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梭形细胞 嗜酸性透明物质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Plasmacytoid hyaline cells
Plasma cells
From John K.C. Chan
间质成分
• 酸性黏液物质 • 软骨 • 玻璃样物质
– 均质 – 纤维性
AIDS
涎腺肿瘤的发病率
(British Salivary Gland Tumor Panel, >3000 cases)
多形性腺瘤 Warthin 瘤 其它单形性腺瘤 嗜酸细胞瘤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腺样囊性癌 各种腺癌 黏液表皮样癌 腺泡细胞癌
59.5% 11.2% 6.9% 0.7% 5.0% 4.5% 3.8% 2.6% 2.3%
腺多形性腺瘤及病变的病理诊 断
正常结构概述
涎腺又称唾液腺,除大涎腺(腮腺、下颌 下腺、舌下腺)外,还包括小涎腺(唇腺、 颊腺、腭腺、舌腺及磨牙后腺等)。
涎腺的组织结构
实质
分泌单位
腺泡 导管系统
闰管 分泌管(纹管) 排泄管
皮脂腺 肌上皮
间质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与小叶间隔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肌上皮/基底细胞 • Cytokeratin + • High M.W. cytokeratin + • p63 + • S100 protein -/+ • GFAP +/• Calponin, actin + (仅肌
涎腺组织外恶性多形性腺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C 6 、 K、一 0 D 8 C S 10和 L szme等均 无 特异 性 , yoy 但这
一
系列 标记 有助 于排 除上 皮性 、肌源性 和 恶性 淋 巴
c e cl akr f e i n s f o s et osⅡ. e i hmi r e r a oi o fts m r ]Sm n am so t d g s s t u u h i
Di a o, 0 0 1 ()2 5 2 5 a P t l2 0 , 73: 2 - 3 n g h
瘤 的 多形细 胞肿 瘤 。 确诊 依靠 病理 学检 查 , 免疫 组化
L s z me +) C 8 +) O— yo y ( 、 D6 ( 、tAAT( 、 AC +) Vi +) 一 T( 、 —
肿瘤 进行 淋 巴结清 扫 . 可能 有助 于提 高患 者生 存率 , 但大 多预 后不佳 . 数患者 1 内死亡 。 H对放 疗 多 年 MF
不敏 感 . 献报 道 E H 对 d xrbcn i fm d 为 文 S I MF o ou ii 、 a ie  ̄s
ny ̄.cn J oNeho,003 ( :0 ~ 1 es]Sad l prl20,43 28 20 Ur )
要 有 MF 的分 级 、大 小 、有 无 远 处转 移 和 手 术情 H
况 .肿 瘤 的位 置 对 复发 和 患者 的预 后 无 明显 影 响 . Gb s ib 等 报告 5年生 存率 为 5 % , 8 总体预 后较 差 。
参 考 文 献
1 姚 欣 , 文 录 , 保 存 , . 发 性 肾 脏P s rdM e, 0 3 4 ()2 6 2 8 o t a d 2 0 , 93: 4 - 4 g
最新精品医学研究汇报-涎腺肿瘤诊断基本原则和鉴别诊断要点
2005 WHO分类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24种涎腺上皮性良性涎腺的基本结构涎腺是由口腔外胚层对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众多分布于上呼吸消化道粘膜固有层的小涎腺构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第6周形成腮腺和颌下腺,第9周才形成舌下腺涎腺为产生和分泌唾液的外分泌腺,分为纯浆液性腺:腮腺、味腺正常涎腺(混合性腺)结构,腺泡呈小叶状分布,可见清晰的黏液性和浆液性细胞纯浆液性腺泡纯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注意在黏液细胞外周的浆液性新月细胞小叶内的导管:闰管和纹状管注意管径的大小和细胞形态小叶内的导管:纹状管由胞膜皱褶和线粒体构成小叶间的导管:排泄管可出现杯状细胞闰管与纹状管相连排泄管假复层上皮和杯状细胞(切勿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所有涎腺导管上皮均表达除CK20外的角蛋白标记,正常不表达CD117,肿瘤时可表达浆液性腺泡表达CK8/18,淀粉酶,不表达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和EMA,S-100约10%阳性黏液性腺泡表达MUC5B,不表达CK7及其它高、低分子量角蛋白CK8/18CK5/6肌上皮细胞及其变异型的免疫组化特征正常肌上皮细胞Calponin/ Actin/ CK/ S-100黏液软骨样细胞型S-100/ Calponin/Vimentin/ Actin梭形细胞型Calponin/ Actin/Vimentin/ CK浆细胞样型CK/ Vimentin/Calponin/ S-100上皮/透明细胞型CK/ Calponin/Actin/ S-100假囊可表达)真腺腔S-100p63AB-PAS染色多形性腺瘤的两种细胞构成肌上皮瘤的单一成份**(少数可有导管分化,但应<5% Warthin瘤的两层细胞Warthin瘤的基底细胞p63阳性腺样囊性癌的两种细胞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CK7阳性多形性腺瘤完整包膜多形性腺瘤包膜中有瘤细胞侵犯不是恶性特征多形性腺瘤卫星结节伸入邻近涎腺组织不是恶性特征Warthin瘤多灶性生长,邻近淋巴结内结节不是恶性囊性型黏液表皮样癌缺乏明显的囊壁浸润,仍诊断为癌基底细胞腺瘤肿瘤境界清楚,可见包膜基底细胞腺癌肿瘤浸润周围间质神经腺泡细胞癌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结节不要误诊为良性病变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为境界清晰的灶筛孔结构,类似于乳腺低级别导管内癌4 熟悉各种病变的组织结构变异实体性结构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癌肌上皮瘤筛孔状结构腺管样结构囊性/多囊状结构条带/梁索状结构淋巴细胞背景乳头状结构透明细胞嗜酸细胞鳞状细胞伴有鳞状细胞化生的Warthin 瘤易误诊为“囊性型黏表”黏液表皮样癌(表皮样细胞显著)易误诊为“鳞癌”坏死性涎腺化生(表皮样细胞显著)易误诊为“黏表”或“鳞癌”低倍镜下涎腺小叶轮廓沿存腺泡破坏形成黏液湖,可见鳞状细胞团,与”黏表“类似完全鳞化的细胞在间质中呈团巢状分布,类似”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没有完全鳞化的腺泡尚存黏液细胞,类似”黏液表皮样癌“,但注意小叶轮廓尚存免疫组化:鳞化上皮和腺上皮均CK7弥漫+,仍提示其为导管来源,是源于黏膜表面的鳞癌所不具备的重要鉴别具有鳞状细胞特征或伴鳞状化生的涎腺病变鉴别囊状或多囊,可见经典嗜酸性细境界清楚Warthin瘤可见经典的腺管和肌上皮成份,形不同程度异型细胞形成团巢和条索混合有黏液细胞、中间细胞界清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形性腺瘤鳞状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皮脂腺细胞伴有皮脂腺分化涎腺肿瘤少见,可能起源于涎腺组织中的皮脂腺细正常口腔黏膜、腮腺、下颌腺以及腮腺周围淋巴结内均含皮脂腺)软骨黏液样间质注意肌上皮细胞“融入”间质中黏液样间质腺管上皮位于黏液样间质,肌上皮细胞位于玻璃样间质透明细胞常常有玻璃样间质上皮样肌上皮细胞可有玻璃样间质也可有黏液样间质腺样囊性癌的玻璃样间质和假囊内的黏液膜型基底细胞腺瘤的玻璃样物质黏液表皮样癌浸润形成的促纤维增生间质要的意义SMCACC涎腺肿瘤较为复杂多变,除了上皮和肌上皮成份的变化外,组织结构的多变也是导致部分非典型病例难以确诊的原因,在临床实践中应有充分的理论背景,在广泛取材、全面观察,充分利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
while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 05).Conclusion PAK5isover expressedinhumanbreastcarcinomatissue.HighexpressionofPAK5issignificantlyassociatedwithbreastcancermolecularsubtype,advancedTNMstageandworseover allsurvivalofbreastcarcinomapatients.Therefore,PAK5mayprovidenoveltherapeutictargetsforthefuturetreatmentofbreastcarcinoma.Keywords:breastneoplasms;PAK5;molecularsubtype;im munohistochemistry网络出版时间:2021-4-2216:02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210422.1104.011.html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黄丛改1,李孟泽2,汪少华1,刘 云1,万 宇1,王洁琼1,唐晓琴1,杨志惠1摘要:目的 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carcinoma,ME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MEC与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denoma,PA)的细胞学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21例头颈部涎腺MEC及190例涎腺PA的细胞学涂片。
结果 MEC主要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背景可有黏液以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黏液常见;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异型性,细胞核深染,染色质粗或略粗且分布不均,细胞核大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小核仁可见,部分病例核仁明显;瘤细胞胞质丰富。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有
无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DNA测定与分析
66 (8) :1775. [ 2 ] Shigekazu O. Yutaka Y , Ituo M. Prognostic value of
S2p hase fraction and DNA ploidy studied wit h in f bromodexyuridine on human gastric
ICM 在肿瘤不同发展期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 。细胞核 DNA 含量可用 D I 值表示 。通常 , 该值接近 1 时为良性或低度恶性 , > 1 时指示细胞 异常增殖活跃 。一般以 1125 作为 2C 细胞的上限 , 超过越多则指示恶性程度较高 。本组研究显示 :恶 性多形性腺瘤 PI 值 > 复发多形性腺瘤 > 原发多形 性腺瘤 。
涎腺多形性腺瘤及相关病变的病理诊断
From John K.C. Chan
可能与恶变有关
年龄大 体积大 显著透明变 核分裂较多 富于细胞
引自(Head and Neck Pathol 2013,7,S68; Mod Pathol.1996 Jun;9(6): 652-7 )
可能与复发有关
以黏液样物质为主 肿瘤有侵犯包膜的倾向 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 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From John K.C. Chan
诊断要点
诊断依赖于上皮及肌上皮成分 鉴别。 至少在局灶性的区域,肌上皮细胞应该
“融合”到由其产生的丰富间质之中。 最有帮助: 软骨黏液样基质– –但并非总是
特征性病变但并非总存在: * 浆样肌上皮细胞
[小涎腺更多见; 也可见于肌上皮瘤] * 黏液软骨样基质
* 厚的、蓬松的弹力纤维
诊断陷阱
• 多形性腺瘤中局部可出现类似于腺样囊 性癌或黏液表皮样癌的区域。
• 这些区域与周围的典型的多形性腺瘤融 为一体,也不形成膨胀性的肿块。
From John K.C. Chan
(引自2005年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分类)
可能无意义
血管腔隙内出现肿瘤组织
Hale Waihona Puke Am J Surg Pathol 2012;36:1674–1682
CD31/CD34/D2-40 Am J Surg Pathol 2012;36:1674–1682
• 22个病例,随访(range, 6mo to 9.5 y; mean 3.8 y; median 3.5 y)无复发及转移。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1)—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因肿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组织学形态呈显著的多形性及混合性,故称“混合瘤”。
混合瘤好发于腮腺,约75%发生在腮腺浅叶,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混合瘤多见于中青年人。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结构组织复杂,各个肿瘤之间或同一个肿瘤内均有不同侧组织,上皮细胞成分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灰白色;黏液样组织丰富时,质地较软;软骨样组织较多时,质地较硬,剖面呈淡蓝色、半透明。
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内部可见钙化↑
超声表现:腺体内见单个(少数为多个)实性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梨型的实性肿块,边界通常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部分可呈分叶状,边缘清晰但可以不规则,内部可见钙化(少见),少数肿块可发生囊性变。
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或有稀疏的血流信号,周边也可见环状血流(提篮样血流),并可见穿支血流,频谱显示为中低速的动脉血流,同时有低速的静脉血流。
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属于交界性肿瘤,具有易种植,好复发的特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几乎完全取决于第一次手术是否充分切除,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应包括颌下腺一并切除。
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一般做肿瘤及浅叶切除,当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采取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涎腺疾病的组织学诊断与处理方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案:涎腺疾病的组织学诊断与处理方法涎腺疾病是指发生在口腔腺、颈部、胸腺及其他分泌液体的器官,导致口腔分泌受阻或分泌异常的一类疾病。
涎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通过组织学诊断和处理方法,本教案将深入探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重点讲解涎腺疾病的组织学诊断与处理方法。
一、涎腺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涎腺疾病按照病理学分类,分为下列几种:1、良性混合性涎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之一,来源于单个分泌单位的上皮和结缔组织。
2、腺样囊性癌:也称CSCC,是由混合样性(良性混合性涎腺瘤和鳞癌)或单纯乳头状瘤发生恶变形成的口腔癌。
3、卡波西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通常来源于腺体的真皮和组织。
二、涎腺疾病的组织学诊断对于涎腺疾病的组织学诊断,需要使用到显微镜、组织学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多种方法,以下为该过程的具体步骤:1、组织标本的采集:对于涎腺疾病的组织诊断,必须采集相应的组织标本。
在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应取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以增加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2、组织切片:组织标本采集完毕后,必须进行组织切片制备。
将组织标本切片3-5µm,用染色剂染色。
H&E染色为涎腺疾病的常规染色,也可根据不同的组织病理,使用不同的染色剂。
3、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制备完成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所取切片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形态。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针对性地选用组织标本染色,寻找潜在的抗原,发现大约90%到97%的潜在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涎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涎腺疾病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的涎腺疾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良性混合性涎腺瘤,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当肿瘤大于2cm或无法确保病理完整切除时,也可在保持最大程度的保留外观漂亮和口腔功能的情况下,适当改变割除方式,达到最佳疗效。
对于腺样囊性癌和卡波西肉瘤等涎腺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并配合放疗、化疗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CT腮腺内腺瘤,好发于浅叶,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等或稍高密度,较大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图1A)。
③MRI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较大者为混杂信号(图1B~D)。
④如肿物边界不清,有多发结节并不均匀强化者应考虑有恶变倾向(图2)。
⑤恶变者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关临床】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肿瘤无痛,生长缓慢,表面光滑,可有包膜,可有钙化或骨化,亦可有出血、坏死等。
恶变时可迅速增大,有疼痛、固定、皮肤破溃等,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可多次或延迟复发。
图1多形性腺瘤
女,45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4年
A(CT增强扫描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边缘清楚,不均匀强化,内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
B(MRI T2WI脂肪抑制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内信号不
均匀,T2WI脂肪抑制呈混杂高信号
C、D(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面):肿物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图2多形性腺瘤恶变
男,24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2年
A~D(CT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左侧腮腺肿物,分叶状,边缘欠清楚,主要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前缘可见明显强化结节。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陈国璋,、刘晓红、周晓军1 涎腺肿瘤概述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 tin、CEA ( 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 S-100蛋白阴性表达, 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 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 calpon in(图1) 和ac tin只表达于肌上皮。
但是在涎腺肿瘤中, 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 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 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
此外, 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 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 alcin阳性) 和基膜样物质( PASD阳性)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腮腺是涎腺肿瘤最常发生的部位,多形性腺瘤则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60% )。
涎腺恶性肿瘤呈现涎腺越小, 发生肿瘤恶性可能性越大的趋势。
涎腺肿瘤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多见于老年人, 儿童和年轻人也可发生。
涎腺肿瘤可以出现良性向恶性、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以及去分化的转化。
2 常见涎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 1 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多形性腺瘤是指界限清楚, 以镜下结构多形性为特征的良性肿瘤。
诊断要点:①肿瘤境界清楚; ②两种主要的细胞类型( 上皮和肌上皮);③与黏液样间质呈/ 融合0形式的肌上皮( 图3)。
其他一些具有诊断价值但并不恒定出现的特征是, 可以看到浆细胞样透明细胞, 软骨黏液样基质和(或) 厚的绒毛状弹力纤维(图4) 。
诊断时还应注意, 小涎腺肿瘤(尤其是腭部) 在大体上可呈境界不清; 多形性腺瘤病灶周围可出现卫星结节(图5) ; 镜下肿瘤的局灶区域可呈现类似于腺样囊性癌或黏液表皮样癌的图像, 但其周围为典型的多形性腺瘤结构。
镜下以软骨黏液样基质为主的多形性腺瘤易于复发, 而富于细胞者有恶性变的倾向。
对于不能确定的多形性腺瘤恶变, 可命名为/ 非典型多形性腺瘤0。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显示血管 影像,适用于范围较广泛的涎腺 肿瘤。
4、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CT:糖代谢的差异确
定病变的性质,适用于肿瘤手术 或放疗后、组织结构改变较大、 肿瘤有无复发难以确定者。
99m 5、 锝核素显像:
沃辛瘤及嗜酸性腺瘤显示为肿瘤 所在区核素摄取明显增加(“热 结节”),适用于临床怀疑为沃 辛瘤者。
1.TNM分类分期
目的:
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
提供预后指征 有助于治疗效果评价 有助于情报交流 有助于人类癌症连续研究
T……原发灶 N……区域性淋巴结
M……远处转移
原发肿瘤(T)
T1≤2cm,无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
T2>2cm ≤4cm,无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 T3>4cm 和/或有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 *注释:肿瘤腺体实质外侵犯指临床或肉眼可 见有软组织侵犯的证据,仅显微镜的证据在分级上 不足以构成软组织外侵犯。
续释放射线。对于面神经与肿瘤紧贴者 可分离保留面神经。术中或术后植入放 射性粒子,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北京 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院的一项研究结 果显示,12例患者经平均5年以上随访观 察,所有患者肿瘤无复发,面神经功能 在半年内得以恢复。
将该技术用于腮腺癌明显侵犯面神经、 甚至面神经穿入肿瘤者,保留面神经后给 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同样获得良好的 控制肿瘤效果。但采用该技术时,医师应 经过规范训练,根据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 系统进行设计并按设计方案植入,植入后 复查验证植入准确性,以确保粒子分布合 理,达到需要的放射剂量。在有条件的单 位,对于患者强烈要求保留面神经等选择 性病例,可采用该技术。
近二十年国内专家对涎腺肿 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较系统的 研究,明确了各型肿瘤的临床病 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对涎腺肿 瘤的诊治原则达成许多共识。
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
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
一、概述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
虽然大家对这个病名称有点陌生,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就会对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扰。
某同事的邻居就患了涎腺肿瘤,刚开始可能以为是口腔,后来发展到了吞咽困难,进食都感觉到很艰难,就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原来是得了涎腺肿瘤。
所以涎腺肿瘤是一种极其影响生活的肿瘤。
大家平时还是得注意预防和治疗。
那么,请问涎腺肿瘤主要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二、步骤/方法:
1、可以进行超声检查来诊断。
分析涎腺肿瘤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正确率。
超声检查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较小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局部恶变者诊断缺乏特征性,是导致定性困难和误诊的主要原因。
2、还可以进行高频二维声像图来诊断。
高频二维声像图和CDE 相结合是检查涎腺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方法对涎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可对良恶生肿瘤作出初步诊断。
所以这方法是病人的首选。
3、另外,可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细胞块切片诊断。
对涎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无痛苦,针对病情轻重并无要求,结果显而易见,所以这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病人都比较容易接受。
三、注意事项:
病人需要家人的护理,所以家人应该尽量细心呵护,多加安慰和鼓励病人。
随时关注病人的病情,如果感到病人有什么异常,就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良性多形性腺瘤
良性多形性腺瘤与恶性多形性腺瘤在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上有一定相似 性,但良性病变生长缓慢,核分裂象 罕见。
其他唾液腺恶性肿瘤
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
如鳞状细胞癌、淋巴瘤等,需结合临 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 查进行鉴别。
如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需 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 鉴别诊断。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02
03
04
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 瘤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
提供理论依据。
早期诊断方法
研究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早期诊 断方法,提高唾液腺恶性多形
性腺瘤的早期诊断率。
个体化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 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存率。
药物研发
研发针对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 瘤的新型药物,为患者提供更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 病理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流行病
学特点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表
现与诊断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病理学
特征及分型
目录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治疗方 案及效果评价
•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预后影 响因素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 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 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方法。
意义
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唾液腺恶性多形性 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 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 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要点
*导读:咽部混合瘤起于小涎腺的上皮,之所以称为混合瘤是起初对此瘤结构的多样化认识不清,误以为其来源于两个胚层组织,现认为肿瘤各种成分均来源于腺上皮,故称涎腺多形性腺瘤,由于混合瘤习用已久,故仍采用。
混合瘤多发生于腮腺,颌下腺次之,腭部占第三位,咽部不见。
可发于任何年龄。
……
(1)多发于青壮年,腮腺最多见,占腮腺良性肿瘤的60%-70%,颌下腺及腭部小涎腺次之,其他小涎腺少见,发生在舌下腺更为罕见。
(2)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可维持多。
年无明显变化。
呈圆形成卵圆形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中,边界清楚,可活动,无自觉症状。
(3)如短期内迅速增大,出现疼痛,应疑有恶变可能,继而出现肿块固定,神经受累症状如面瘫,表面皮肤破溃,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则表示肿瘤已有恶变。
(4)发生在腮腺最多位于耳垂周围及耳屏前的腮腺浅叶部分,深叶肿瘤约占10%,位于下颌骨后凹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活动度差。
深叶肿瘤可向软腭、咽侧壁引起影响张口,副腮腺肿瘤则位于颧骨下方。
(5)顿下腺肿瘤位于颌下三角内,起源于颌下腺口底延长部分之肿瘤可向口底隆起。
发生在颌下腺后极者则位于下颌角部位,临
床上与发生在腮腺下极混合瘤难以区别。
(6)腭部肿瘤最多见于硬软腭交界处,基底活动差,可因食物磨擦等的损伤,表面粘膜可有浅溃疡或糜烂。
(7)复发的混合瘤呈多发性,可广泛分布在上次手术的手术野皮下,肌肉及腺体组织内。
(8)须与淋巴结、低度恶性粘液表皮癌相鉴别。
(9)B超,磁共振成象(MRI)可作为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