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9ec53a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b.png)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技术方法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34作者简介:朱华(197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主管技师,学士。
研究方向:放射技术。
腺淋巴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均属于腮腺肿瘤常见类型,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发病率为84%;腺淋巴瘤是第二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5%[1],两类患者虽可通过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但因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等差异,需选择各自合适的手术方案,故术前诊断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虽可分辨良恶性病变,提高准确率,但其属于一项创伤性操作,不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再加上费用较高,不可作为首选方式。
在相关研究深入过程中,临床学者发现影像技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早期常运用B 超诊断,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但假阳性率较高。
相比之下,CT 更具有推广性,不仅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高、操作简便、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还能够通过对比剂在组织中真实、直接可靠地反映组织血流情况,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区分腮腺内的肿瘤,为良性肿瘤之间鉴别提供科学化重要依据[2]。
本研究深入探讨CT 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朱华,高建梅(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457001)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CT 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 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 值。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疗效观察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8052517b7360b4c2e3f64fc.png)
孕 中期母血清 A P增高 提示胎儿 可能患神 经管缺 陷或其他 异 F 常, 对筛查出的神经管缺陷高风险者进行 彩超检查 以确 诊。故 唐氏综 合征母血 清产 前筛查 结合 超声检 查是减 少 出生 缺陷 发 生的一种有效手段之一 。本研 究 中对 5 8例 D s高 风险孕 妇
进 行 羊 水 细 胞 培 养 , 前 诊 断 染 色 体 异 常 2例 ,8例 神 经 管 缺 产 3
fr o n’ ydo e J .Pea Dan,94,4 8 :0 -1 . o w Ssn rm , ] rnt i 19 1 ( )7 7 6 D [ g 7
唐 氏 综合 征三 联 母 血 清 筛 查 及 产 前 诊 断 , 出 高 风 险 17例 , 筛 0 检 出 唐 氏综 合 征 2例 , 效 干 预 了染 色 体 病 胎 儿 的 出 生 。3 有 5
[ M rs K,WadN .E t aigterko o n S ydo ei n— 4] or iJ l J sm t s f w ’ n rm at i n h i D s n
岁以上孕妇组 D s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 3 5岁以下孕妇组 , 明 说 D s的发病率与母 亲年 龄关 系密切 , 女性 随年 龄增长 卵子 可逐 渐老化 , 胎儿 畸形 发生率增高 。本资料检 出的 2例唐 氏综合
随着我 国城 市化 水平 提高 , 种 空气 、 、 各 水 辐射 污 染 的加
剧 , 及 避 孕 和催 眠类 药 物 的普 遍 使 用 和 产 妇 年 龄 的 j 升 , S 以 一 D 的发 生 率 呈 逐 年 上 升 趋 势 , 接 影 响我 国 人 口 出生 素 质 。 由于 直 D S病 因 尚 不 清 楚 , 法 有 效 预 防 , 不 能 有 效 治 疗 , 能 通 无 也 只 过产 前 诊 断 避 免 染 色 体 异 常 患 儿 出 生 。 目前 , 前 诊 断 已 成 为 产
腮腺肿瘤治疗方法
![腮腺肿瘤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534ab407fd5360cba1adbc3.png)
腮腺肿瘤治疗方法文章目录*一、腮腺肿瘤治疗方法*二、腮腺肿瘤严重吗*三、腮腺肿瘤的形成原因腮腺肿瘤治疗方法1、腮腺肿瘤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唯一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彻底是治愈的关键。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保证面神经不受损伤,特别是颞面干;二是禁忌弄破肿瘤包膜,否则会导致瘤细胞种植复发。
腮腺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是保存面神经,将腺叶及肿瘤一并切除。
由于腮腺外形不规则,具有多个突起,不可能把腺叶组织全部切除。
因此常需依据肿瘤在腺体内的位置及术中情况来决定切除范围。
在手术前可从腮腺导管注入1%亚甲蓝染色,使腺体呈淡蓝色,而神经呈银白色,极易辨认。
手术时绝对禁忌作顺包膜剥离的肿瘤剜出术。
混合瘤包膜厚薄不一,常不完整,包膜内常有瘤细胞侵入。
顺包膜剥离切除混合瘤,常可导致肿瘤复发。
腺淋巴瘤本身具有多灶性特点,它的发生和淋巴结有密切关系,腺淋巴瘤手术时应同时切除部分腺叶的淋巴结。
另外,有些腮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颇似良性,也不允许简单地沿肿瘤包膜剥离,将肿瘤摘除。
2、什么是腮腺肿瘤腮腺肿瘤良性者以多形性腺瘤为最多,约占腮腺肿瘤的80%,恶性者以乳腺表皮样癌居首位,约占腮腺肿瘤的10%。
绝大多数腮腺肿瘤患者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出现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
间叶组织良性肿瘤主要是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其次为脂肪瘤,少数为发生自面神经的神经纤维瘤,腮腺内也可原发恶性淋巴瘤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均少见。
3、腮腺肿瘤有何症状表现腮腺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叶组织者居多,约占80%以上。
绝大多数腮腺肿瘤患者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出现无痛性缓慢增长的肿块。
病期不定,长者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腮腺肿瘤的表现为疼痛尤其持续性痛并进行性加重,或面神经功能障碍或麻痹,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都有此症状。
恶性肿瘤合并面神经麻痹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增加,预后也较差。
约10%的腮腺肿瘤发生在腮腺深层组织。
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部分切除临床分析
![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部分切除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05fe2da5e9856a56126040.png)
核分裂 。手术 方法是 以肿瘤 为 中心 , 计切除腮腺组 织的范 设 围, 往往 以肿瘤边缘外 0 5m一10 r 为界 , .c .e a 同时要考 虑其肿 瘤深面的腮腺组织去除 的范围 , 管有些肿瘤推 移面神经 的 尽
分支位置 , 除了细心分离面神经的分支外 , 其周围深 面的腮腺 组织亦尽可能的去 除一部分。2 2例病例术后有 2 0例均经 门
剖位置与手术方式的有关问题进行 了分析讨论。
【 关键词 】 腮腺多形性腺瘤 ; 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属 于腮腺 良性上皮肿瘤 。对其治疗方 法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唾液腺上皮性肿瘤 的病理类型十分 复 杂 , 同类型的肿瘤在 临床 表现 , 不 影像 学表现 , 治疗 和预后 等 方面均不相 同。任何 年龄均可发 生 , 以 3 5 但 O一 0岁 多见 , 女 性多于男性 。现将我科 20 — 0 8年 2 0 1 20 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
瘤为临界瘤 , 肿瘤包膜 不完整 , 故单纯肿瘤摘除易复发。所 以
及其分支为平面 : 瘤位于腮 腺浅 叶 1 , 肿 8例 位于腮 腺深 叶 4
例 。据解剖部位分为 : 弓下区 1例 , 角 区 9例 , 后 区 7 颧 颌 颌
传统的手术方式肿瘤位 于腮 腺浅 叶, 作肿瘤及 腮腺浅叶切 应
诊随访至今 , 未见肿瘤 局部 的复发 , 复发率为零。其 中 1 例外 院手术后 2年 复发 的病 例 , 术 中见此例 曾施行 单纯肿 瘤摘 (
的病例做一 系统临床分析 。
1 材 料 与方 法
2 0 —20 0 1 0 8年在我 科经手术 治疗并有 较完整 资料 的腮 腺多形性腺瘤 2 , 2例 均经 病理切 片证实 。临床 随访期 2— 7 年, 平均 34年 ; 、 男性 8 , 例 女性 1 , 之比 1 17 ; 4例 男女 :. 5 年龄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研究进展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119a8ca0116c175f0e48c9.png)
及正常腮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 包膜外浸润及出芽生长的具体扩展范围为:O.113— 0.221 mill。距瘤体外0.5—1.0 iilnl腮腺组织与瘤 体PCNA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与正常腮腺组织 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 可以达到腺叶全切术的相同疗效。
·123.
<海南医学)z009年第20卷第5期
V01.20 No.5 May 2009
足易得,易固定成形,手术时间短,但也存在着易感 染、排斥反应发生率高等缺点,目前,临床上应用合 成材料者较少。
4.4肉毒素A局部注射采用肉毒素A局部 注射治疗Frey综合征有效率可达100%,但平均有 效期仅为17.3个月,疗效不稳定¨6I。因此,目前这 种方法也较少使用。
4.2自体组织插人阻断法为预防Frey综合 征的发生,国内外学者根据学说原理采用胸锁乳突 肌瓣、颞筋膜瓣、颈阔肌瓣、耳后肌骨膜瓣、大腿外侧 的阔筋膜瓣D2]等做覆盖物,阻止两神经断端的游走 或错位再生,从而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收到 一定的预防效果,有效地降低了Frey综合征的发 生。但存在的问题是,脂肪组织有一定的吸收率,邻 近胸锁乳突肌瓣的组织量少,不能全面覆盖创面,而 筋膜等组织量的不足,无法起到充填凹陷、恢复面部 外形的作用。更何况额外的手术供区不但延长了手 术时间,且可导致供区相应的并发症,使患者难以接 受。
较好的统一,但这种术式对术者的经验和技能均有 一定的要求,不易掌握,目前有关器械和方法还在研 究改进中。
2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保护 2.1面神经的保护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解 剖有顺行法(总干法)和逆行法,具体要看肿瘤的深 浅与部位及手术人路的选择。改良术式一般采用面 神经总干法…,由于面神经总干十分粗大且解剖位 置固定,不易损伤,而面神经周围支十分细小,且解 剖位置存在较大的变异,因此较面神经总干容易损 伤。而Neff等H1对45例腮腺切除的病人进行分析, 认为逆行面神经解剖腮腺切除术更有效节约手术时 间,减少出血量,减少正常腺体组织的切除量,且面 神经损伤的机率并没有明显差异。另外,Carsten【5】 在手术中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 肌、眼轮匝肌、额肌、颏部肌肉。在监测组中无暂时 性面瘫发生,但未监测组中暂时性面瘫发生率达 40%,其中有2例为永久性面瘫。作者认为,面神 经监测可使面神经损伤的机会明显减少,特别适用 于那些神经解剖困难的慢性炎症、肿瘤复发病例。 腮腺手术中不同手术刀的应用也会影响到面神经的 功能,D.Russ等∞1对40例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 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其中19人采用微波刀、21人采 用钢刀,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面 神经功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应用微波刀安 全,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面神经功 能两组无明显变化,术后引流量无明显差别。 2.2耳大神经的保护在传统术式中,切除浅 叶腺体或全叶腺体时因耳大神经影响操作而被轻易 地切断,造成病人耳垂及术区永久性麻木。在新的 术式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保留耳大神经以提高 病人的生活质量。赵洪伟等¨1研究在术中解剖耳大 神经和面神经,切断并结扎耳大神经至腺体的分支, 保留至耳颞区及枕部的分支,切除病灶与腮腺组织.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453e30376baf1ffc4fad97.png)
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
方法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腮腺肿瘤患者按照手术切除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满意,能保留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
【关键词】腮腺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疗效;并发症腮腺肿瘤在临床比较常见,多为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包块界限清楚,能活动或粘连、固定,面瘫,影响患者的外观美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
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炎肿瘤”经典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其切除范围较大,术后有面部凹陷性畸形、长切口、有疤痕,显著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
近来有研究显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疗效较好[1]。
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0例腮腺肿瘤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3-75岁,平均47.6±4.5岁,多形性腺瘤40例,腺淋巴瘤7例,肌上皮瘤3例,左侧22例,右侧28例,肿瘤直径均1-10cm,平均3.5±1.2cm。
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位置、直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浅叶切除术进行治疗,方法一般就是全麻或是局麻,然后切口保持大s型,将皮瓣翻开后,从面部神经下颌边缘开始逆行解剖,分别解剖出而神经颧支、颞支、上下颊支及下颌缘支,于面神经各分支浅面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位于其内的肿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8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8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eaf3cb6137ee06eff918f7.png)
7 2・
中国现代 药物应用2 0 1 3 年1 1 月第7  ̄J g 2 2 期
C h i n J M o dD r u g A p p l , N o v 2 0 1 3 , V o 1 . 7 , N o . 2 2
2 1 例, 对 照组幽 门螺 杆菌根 除率 为 2 8 . O %。观察 组幽 门螺 杆
楚 。 目前研究 中 , 胆汁反 流性 胃炎 的发生是否 与幽 门螺杆菌 感染有 关存 在争议 ¨J 。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导致 胃黏膜损伤 , 而胆汁反流也可导致 胃黏膜损伤。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 , 可引 起 胃窦部 的 胃泌素分泌水平升高 , 当 胃泌素水平升幽 门螺旋 杆菌相 关性分析 . 中国
3 讨论
除术 l 5 例, 6 例发 生味觉性 出汗综合 征 , 但 无复发 , 涎瘘 和
率 高达 5 0 %, 1 例形成涎瘘 , 1 例出现味觉性 出汗综合征 ; 采 用 肿瘤加 腮腺浅 叶切 除术 1 8 例, 2 例复 发 , 5 例 发生味觉 性 出汗综合征 , 4 例形成涎瘘 , 3 例耳垂麻木 ; 肿瘤加腮腺 全切
[ 3 ] 黄子 初 . ( 1 3 ) C尿素 呼气 试 验 结合 幽 门 螺旋 杆 菌抗 体 检测 快
速 诊 断 幽门 螺杆 菌感 染 . 临床 和实 验 医学 杂志 , 2 0 1 1 , 2 2 ( 1 ) :
1 7 8 8 -1 7 8 9.
腮 腺 多形性 腺瘤 8 3例 手 术 治 疗 疗 效 分 析
邵 秀梅
【 摘要 l 目的 探讨 腮腺多形性 腺瘤患者理 想的手术方 式。方法 本科 收治的腮腺 多形 性腺瘤 8 3 例 当中 , 分为 4 组, 其 中 A组行 腮腺部分 切除术 3 8 例, B 组 行腮腺 浅叶切除术 1 8 例, c组行腮腺全 切 除术 1 5例 , D组行腮腺剜除术 1 2例 , 随访 时间 1 ~ 5年。结果 术后 出现瘢 痕和面部 凹陷畸形 、味觉 出 汗综合征 ( F r e y 综 合征 ) 、腮 腺功能等方面 障碍 、涎腺瘘及 耳垂麻木 的发生率 A组 明显要低于其他几组 , 而肿 瘤 的复发 无明显差 异。结论 腮腺部 分切 除手术并发症少 , 创 伤小 , 同时还保存腮 腺一定 的功能 , 要优 于其 它术式 , 可作为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 的首选术式 。
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56d0cc9ec3d5bbfd0a7458.png)
【 摘要 】 目的 比较腮腺 多形性腺瘤 区域性 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 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 发生情况 ,
为 临床合理选择 术式 提供依据 。方法 总结 19 9 8年 1 ~20 月 04年 6月 间收治的腮 腺多形性腺瘤 6 1例 , 中 2 其 4例 采 用腮 腺区域性 切除手术 的病 例术后 采用腮腺 区域性切 除术 ,7例行腮腺浅 叶切 除术 , 3 随访时间 3~ 9年 。结果
p o ie tmy u h e u r n e rt a o in f a t i e e t b t e n t e t o s ri a d i e . Co c u i n r d a t c o ,b t t e r c re c a e w s n t sg i c nl d f r n e e w u g c mo a t s i y w h l l i n l so P r a u r ca ao ie tmy c u d r ti r a oi l n is e, a s o l a o sa d c nb e f s c oc r a t s p f i p t c o o l ea n mo ep t ga d t u h d l sc mp i t n n a e t rt h ief i l ei l r d r d s e ci h i o h e t n fp t p e mop i d n ma t e t ame to ao i lo r h c a e o r r d
rci dsprc ao dco . Al ae t w r flw du o - er R sl Sri o pi t n (ai ee e u f i prt et v ei a l i my l pt n ee o o e pfr39yas eut i s l . s ugc cm l ai s f a l a c o c l p a s , r ydo e ad s iay ft a w r l e n pra sp rc ao dc m a n sprc r a yi Fe S sn rm n a vr i u ) ee o ri at u e i prt et y t n i ue i l s y l s l w i l i l f a i o h i l f a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报道1例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报道1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b3811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9.png)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报道1例【摘要】目的:报道1例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pleomorphic adenoma, CXPA),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方法:对1例CXPA的病例特点、临床分类、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临床特点:该例CXPA患者临床病程长,诊断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癌成分为肌上皮癌。
组织:肿瘤细胞在上皮、粘液、软骨样成份中见异型细胞,细胞排列呈巢状、条索状,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易见。
免疫组化:上皮及肌上皮标志物CK7、EMA、P63、S-100、AB、SMA等阳性、Ki-67增殖指数60%。
结论:CXPA较为少见,形态学表现较为多样,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需结合放疗,术后注意密切随访。
【关键词】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恶性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是最常见的一种涎腺肿瘤,多发生于腮腺组织,占涎腺上皮源性肿瘤的50%以上,组织学上具有多样性,以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出现为特征[1]。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是来自于多形性腺瘤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3.6%[2]。
本文报道1例腮腺肌上皮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7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约10年于2022年1月18日入院。
约10年前患者无意发现右颈部长一肿物,直径约1.Ocm大小,无明显自觉症状,无进食性肿胀,未进行诊治之后肿物缓慢增长。
目前肿物无疼痛、无麻木等症状,无消长史,我科以“右侧腮腺区肿物”收入院。
专科检查:颌面部左右欠对称,颌面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右侧颈部近右侧下颌角区皮肤略隆起,可触及一肿物,约3.0cm×2.5cm×1.5cm大小,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活动度较差,触之无疼痛、无麻木感。
面部表情肌运动正常,未见静态及运动面瘫,双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正常、无弹响,张口度、开口型未见异常。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临床对比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临床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d7e46a581b6bd97f19eaa5.png)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40期61·临床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 瘤的临床对比分析程雪峰1,王镇英2(1.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吉林 通化 134000;2.通化市人民医院 眼科,吉林 通化 134000)0 引言腮腺肿瘤以良性较为多见,发病率占了大部分,腮腺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 瘤分别占腮腺肿瘤良性肿瘤60%-70%以及30%之下[1-2]。
腮腺多形性腺瘤中与Warthin 瘤不同点在于其含有大量的黏液样组织,与腮腺多形性腺瘤不同的是Warthin 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组织中异位的上皮以及淋巴样组织。
两种肿瘤在临床诊断中容易混淆,主要由于其临床特点较为相似,并且由于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导致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误诊率较高,往往难以正确判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 瘤。
本次研究针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9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与21例Warthin 瘤患者,旨在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 瘤的临床差异,以此提高诊断准确率,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针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9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与21例Warthin 瘤患者。
将79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观察组,将21例Warthin 瘤患者纳入对照组,79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与21例Warthin 瘤患者均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
其中观察组79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包括41例男性、38例女性,平均(37.52±4.21)岁;对照组21例Warthin 瘤患者平均(55.41±4.18)岁,其中包括男性19例、女性3例,两组资料之间具有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行B 超检查与CT 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B 超以及CT 特征。
B 超与CT 特征:肿瘤深度分为浅叶与深叶,象限位置分为后下与非后下,包膜分为完整与不完整,形状分为类圆、椭圆以及不规则,检测肿瘤平均最大径线。
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
![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https://img.taocdn.com/s3/m/ef502e6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8.png)
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吕海丽;张秋航;严波;王振霖;杨晓彤【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 ~56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例为无意中体检发现咽侧壁膨隆,1例为头痛,3例为咽喉异物感半年.结果 6例均完整切除,且无面瘫、声嘶、吞咽困难、伸舌偏斜等颅神经受损症状,仅有1例术后出现腮区肿痛,加压抗感染后改善.术后随访12 ~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1例术后2年复发,病理为腮腺混合瘤恶变.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可以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是安全、微创的能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手术入路,但对腮腺恶性肿瘤仍建议开放式入路.%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curative effect of resection of deep-lobe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via a pure endoscopic transoral approach.Methods Six patients with pleomorphic adenoma of deep-lobe parotid gland (4 males and 2 females,ranging in age from 18 to 56 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of 36) received direct surgical resection of tumor via endoscopic transoral approach.As for the symptoms and signs,lateral pharyngeal wall bulging was detected in 2 patients in health examinations,one patient complained of headache,and the other 3 complained of throat indisposition.Results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tumor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6 cases,and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facial paralysis,hoarseness and dysphagia occurred.Postoperative swelling and pain in the parotid area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and got improved through anti-infective therapy combined with pressure dressing.All patients had been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o40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24.Tumor recurrence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due to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2 years afteroperation.Conclusion Pleomorphic adenoma of deep-lobe parotid gland can be resected completely via endoscopic transoral approach which is safe,minimally invasive,and capable of reserving facial nervefunction.Nonetheless,open surgical approach is recommended for the resection of malignant parotid tumors.【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内镜经口入路;多形性腺瘤;腮腺深叶【作者】吕海丽;张秋航;严波;王振霖;杨晓彤【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心,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心,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心,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心,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中心,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05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非常少见,多位于咽旁隙内,位于此间隙内的肿瘤只占头颈部肿瘤的0.5%[1-2],其中40%~50%来源于腮腺深叶[3]。
腮腺区域性切除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疗效分析
![腮腺区域性切除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21cd3a5a8102d276a22f55.png)
< 0 5 ,肿 瘤 的 复发率 无 统计 学意 义 ( > 00 ) .) O P . 。结 论 5
【 键 词 】腮 腺 浅叶 多形性 腺 瘤 ;腮 腺 区域 性 切除 术 ;腮 腺 浅叶 切除 术 关 中 图分 类 号 :R3 . 7 98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7- 14 (0 2 4 0 5- 2 6 1 8 9 2 1 )0- 12 0
均随访6 个月 ~4 年。 1 . 2手术方法
3讨 论
腮腺 肿 瘤约 占唾液 腺肿 瘤 的8 %,手 术是 治疗 该 疾病 的 首要 方 0
法 传统的 经典 术式是 解剖面神经 的腮腺浅 叶加肿瘤切 除术 ,术 中需 结 扎腮腺导 管和解剖面 神经 ,从 而导致残 留腺体 的萎 缩和易造 成面神 经 的损伤 。2 O世纪 9年 代 以后 ,随着 功 能性外 科的兴 起 ,现在腺 体 0 切 除的范 围主要决定于 肿瘤所在 的位置和 深浅 ,国内部分学者 开始采 用 区域性腮腺 切除术治疗 腮腺浅 叶 良性肿瘤 ,取得 了一 定的效 果。此 术 式是在保 留腮腺 主导 管的基础上 ,作肿瘤 和腺体 的区域性切 除 ,能 较好 地保 留剩余腮腺 的功能 ,减轻腮 腺手术 后的面部 畸形 ,减 少面神
4 例患者 均一期愈 合 ,两组 均随访6 4 个月 ~4 ,从涎瘘 、面瘫 、 年 面 部畸 形及 Fe 综合 征 及肿 瘤复 发等 方面 进行 比较 ( 1 ,由表 1 ry 表 )
可 以看 出 ,试验 组在术 后并 发症的 发生方 面明 显低对 照组 ,经 x 检 2
验 ,差 异有 统计学意义 ( <0 5 ;而在肿瘤 的复 发方面差异无统 计 P .) 0
腮腺混合瘤能不做手术吗
![腮腺混合瘤能不做手术吗](https://img.taocdn.com/s3/m/9d784126a26925c52dc5bf26.png)
腮腺混合瘤能不做手术吗
一、腮腺混合瘤能不做手术吗二、腮腺混合瘤的病因三、腮腺混合瘤与腮腺炎区别
腮腺混合瘤能不做手术吗1、腮腺混合瘤能不做手术吗
一般都是手术治疗。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
术前一般不宜作活检。
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
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经。
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腮腺手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据报道,以下方法可以准确无误的在手术中寻找到面神经主干:以乳突前缘和鼓板后缘形成的切迹为标志,此切迹位于鼓乳裂的最下方,按腮腺手术常规作切口若悬河和翻瓣,将胸锁乳突肌肉前缘和腮腺后缘分离并后拉肌肉,将食指伸入切口内触摸切迹,在切迹周围及切迹内作分离直到清楚显露并能触及切迹为止,确定二腹肌后腹和腮腺后缘的位置,在乳突前内缘内侧近1cm处,即茎乳孔的位置,即可以寻找到面神经主干。
注意分离不要过深,茎突应始终位于手术视野内。
2、腮腺混合瘤临床表现
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
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
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12例临床病理观察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12例临床病理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7498748cc22bcd127ff0c6f.png)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12例临床病理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对1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和扩大切除术。
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肿瘤单纯切除术复发率高。
结论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临床病理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是一种上皮性肿瘤,同时伴有间质分化[1]。
手术不彻底可导致复发和恶变。
随着肿瘤复发次数增多,复发率及恶变机会增加。
收集我院1995年-2008年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143例,其中12例为复发病例占0.84%,现报告复发的12例多形性腺瘤,并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2例中,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在32—77岁,平均48.1岁,原发瘤病理报告均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腮腺混合瘤),病程为1—5年,大小为1.5-5.0CM。
其中位于腮腺浅叶者6例(占50%),前部3例(占2.5%),腮腺深叶2例(占16.7%),深浅叶之间1例(占8.3%),其首次手术均不在我院进行。
1.2治疗方法12例复发病例的2次手术方法包括:腮腺浅叶及复发瘤切除6例,全腮腺及复发瘤切除5例,恶变一例行根治术及淋巴结清扫。
2 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部位仍位于原腮腺手术区。
11例呈多灶性,12例中有5例(占41.7%),多形性腺瘤细胞丰富,间质可见软骨粘液样成份,但核分裂像稀少,亦未见肿瘤性坏死。
1例(占8.3%)恶变为涎腺导管癌,镜下类似乳腺导管癌,呈筛状、粉刺样,呈浸润性生长。
恶性者术后辅以放疗。
对复发的12例病例进行随访2—16年,除1例恶变病例于二次手术后2年复发外,其余未见复发。
3 讨论3.1复发瘤病理学观察多形性腺瘤是一种来源于涎腺闰管区的多潜能储备细胞或腺泡导管单位的良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及复发性,故WHO将其定为临界瘤[2]。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b68b2a7d1f34693daef3e96.png)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作者:宋永青谢艳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
方法根据术式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149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72例)与观察组(7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腮腺浅叶全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的腮腺浅叶次全切术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接受12个月的随访。
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腮腺浅叶全切术相比,腮腺浅叶次全切术具有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保留患者腮腺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腮腺浅叶全切术;腮腺浅叶次全切术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绝大多数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1]。
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其术式包括腮腺浅叶全切术、腮腺浅叶次全切术等类型[2],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149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将他们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25~69岁,平均(43.5±7.8)岁;肿瘤直径0.7~11.9 cm,平均(4.9±2.1)cm;多形性腺瘤57例、腺淋巴瘤15例。
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35例;年龄23~68岁,平均(42.1±7.4)岁;肿瘤直径0.5~11.6 cm,平均(4.7±2.0)cm;多形性腺瘤58例、腺淋巴瘤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腮腺浅叶全切术治疗,方法如下:①给予患者全麻或者局麻。
腮腺多形性腺瘤66例临床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66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14fc2da5e9856a56126033.png)
。般良性肿瘤,虽有结缔组织包膜包绕 ,但不完整 ,外形大多呈 ‘
结 节状 ,其 突起 的结 节可 突 出包膜 ,生 长 于正 常腮腺 组 织 中 ,治 疗 上 主要采 用手 术切 除 ,手术 方式 包括 单纯 肿瘤 切 除术 、腮 腺腺 叶或浅 叶切 除术 、腮腺 区域 性切 除术 、腮腺 全切 术等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6 例 病 例 中 ,男 3 例 ,女 3 例 ,男 女 比例 . 1 6 O 6
为 11 。年 龄 2 ~7 岁 ,平 均 3 . ,发病 病 程 1 月 一2 年 , :. 2 1 3 82 岁 个 O 肿瘤 均位 于腮腺 浅 叶 ,直径 在2c m以 内 ,全 部病 例术前 均无 面神 经功 能障碍 ,术 后均 经病理 证实 为 多形性腺 瘤 。 1 方 法 :2 例在 局 部麻 醉 下手 术 ,4 例在 全 身 麻醉 下 手术 。 . 2 0 6
除 ,称 其 为 “ 区域性 切除术 ”【。 2 】 从手 术结 果看 ,行保 留面神 经腮腺 区域 性切 除术 均未发 生 复 发 ,说 明此 术式 是安 全 的 ,设 计切 除腮 腺组 织 的范 围0 . .c 5—1 m 0
为界 ,术 式 的重点 是切 忌分 离肿 瘤及 破坏 包膜 或肿 瘤组 织 。术后 复发 主要是 手术 操作 者 对腮 腺切 缘 的估 计 不够 ,术 中可 行冰 冻切 片观 察肿 瘤 切缘 情况 。术后 出 现暂 时 性面 瘫3 ,占4 %,低于 例 . 5
以来 ,一 些学 者重 新启 用局 部切 除术 ,并 经 大量病 例 随诊 观察 ,
可 以获得浅 叶切 除术 相 同 的治疗 效果 ,并 缩短 手术 时 间 ,减 少 面 部 凹陷畸形 、面神经 损 伤 、味觉 出汗 综合 征 的发生 ,当今 的局部
两种不同人工流产术用于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效果对比
![两种不同人工流产术用于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效果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8c63adb76a20029bd642d55.png)
高达2 %~4% ,目前不 主张行 单纯肿瘤 切 除术 。腮腺 腺叶或 浅叶切 0 5
・
临床研究 ・ l 5 3
露及 牵拉少 ,因而对面神 经损伤较小 。②对腮腺 的分 泌功能 影响小。
除术 ,复 发率在 3 %以下 ,肿瘤 的复 发 与腮腺 可行 的。所 以腮腺 多形性 腺瘤 部分腺体 切 除术 以瘤 体外 1 c . m为 0
安全 边界是足够 的 ,是切 实可行 的。从而可见 ,区域性 手术不必担 心
切 除不彻底 ,局部 区域 的精心 处理是手术成功 的关键。
区域性 腮腺切 除术 应注意 以下几点 :①要保 证切除范 围一定在肿
结 果 观 察 组手 术 中腹 痛持 续 时 间、 出血量 均 明显优 于 对照 组 ,差 异均 有显著 性
< O 5 ;观 察 组孕妇 的 疼痛程 度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对 .) O
照 组 的疼 痛可 耐 受率 为 6 . (210 ,观 察组 为 9 _ (4/5 ) 55 % 7/1 ) 93 % 1910 ,组间 差异 有 显著性 ( P< O 5 ;观 察组 完全流 产率 显著优 于对照 组 .) 0 < O 5 。结 论 无痛人 工 流产 术 用于终 止早 期妊 娠 的效 果 满意 ,术 式安 全 、成 功率 高 、术 中疼 痛 少 ,较之 药物 流产 术 更具备推 广 价值 。 .) 0 【 关键 词】 药物流 产术 ;人 工 负压吸 引 术 ;终止早 期妊 娠 ;临床 效果 ;安 全性
腮腺 区域性切 除术 ,保 留了腮腺导 管 ,使残余腮腺 在手术后仍 能行使
功能,Wi zo e gn等 2 r 4 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 对8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多形性腺瘤病理依据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多形性腺瘤病理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2583ac1852d380eb62946df1.png)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多形性腺瘤的病理依据【摘要】目的:为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
方法:通过显微镜对34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连续病理切片的观察,观察和测量腺瘤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包膜内浸润、包膜外浸润、出芽生长等情况。
结果:包膜外浸润及出芽生长的具体扩展范围为0.12mm~0.3mm,小于腺体部分切除的安全边界0.5-1cm。
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多形性腺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部分切除术;病理学【中图分类号】r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95-02腮腺多形性腺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70%[1]。
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学者报道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以在不增加术后复发率的同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留患者的腮腺功能旧引。
但是目前关于局部切除的安全切缘范围仍没有一致意见。
本研究通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连续切片的全面观察,尤其是对有无包膜外浸润、出芽生长情况及包膜外扩展深度,探索多形性腺瘤包膜浸润及包膜外扩展距离,为临床上腺瘤包膜外腮腺部分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2010年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34例,均有完整的临床与病理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6-76岁,年均年龄42.3岁。
1.2 手术方式34例患者均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与肿瘤周围0.5-1.5cm正常涎腺组织,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切缘均阴性。
1.3 病理学观察直径小于2cm的肿瘤,直接从其最大径处向两侧连续切取连同肿瘤边缘外1.5cm正常腺体组织的约0.5cm厚的组织片。
直径大于2cm的瘤体,先将其于正中对剖,再将两剖面4 等份,从而将一个瘤体等分为8块,按直径小于2cm的瘤体的方法连续取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
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
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 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标签: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浅叶切除术;腮腺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为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占腮腺肿瘤的65%~70%[1]。
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混合瘤的切除手术就是先把面神经各分支解剖出来,然后将腮腺浅叶或全叶连同肿瘤一起切除,而把面神经保留下来。
现在出现了新的手术方式即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只需要解剖与肿瘤较近的部分面神经分支,仅做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的切除并保留主导管。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分别采用传统术式和新术式,将其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采用传统术式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42.3岁。
采用新术式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5.8岁。
肿瘤直径为10~35 mm。
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传统术式组手术切口采用传统的“S”形腮腺手术切口,根据肿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加浅叶或肿瘤加全腮腺切除术。
新术式组中根据肿瘤位于腮腺的不同位置而切口位置不同,切口长度视肿瘤的位置及大小而随之变化,为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腮腺组织,切口往往以暴露术区即可。
然后再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来设计腮腺切除的组织范围,并选择需游离的面神经分支[2]。
2 结果
从肿瘤复发、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和涎瘘等方面进行比较表明,采用新
术式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上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
术后复发的原因:①由于腮腺混合瘤包膜多不完整,呈中心性生长,此特点是造成术后肿瘤复发的原因。
②由于肿瘤浸润包膜或浸出包膜,导致瘤体周围出现小的肿瘤组织微灶,肉眼无法辨出,手术时无法彻底清除。
③肿瘤的大小与位置。
据以往文献[3]报道,单纯切除肿瘤,其复发率高达45%。
然而温玉明等[4]对2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标本做连续切片证实,一些远离主混合瘤体的结节,都与主瘤体有某中联系,并非是向以前报道[5]的呈多中心生长。
马大全等[6]经过临床研究认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与其生物学活性有关,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在肿瘤外0.5~1.0 cm的区域性切除,即可达到切除肿瘤、防止复发的目的。
面瘫多发生在术后3~4 d,一般术后1~3个月内恢复,很少有永久性面瘫。
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仅涉及距离肿瘤较近的个别面神经的分支,从而减少了面瘫的发生率。
Frey 综合征又称(味觉出汗综合征),是腮腺切除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公认为病因是迷走再生学说,原来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经再生入被切断的原来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内。
两种手术方式相比较,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减少了神经损伤机会,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错位再生连接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所以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患者面部外形的改变与切除组织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叶切除的组织多,手术的创伤也大,所以有些患者的面部外形改变很大,给手术患者带来了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由于切除腺体组织较少,可减少患者面部术后外形改变的发生。
新的手术方式保留了腮腺主导管,就是保留了腮腺的分泌功能,也就避免了患者术后出现口干症。
本文行区域性手术组36例患者术后只有1例发生面瘫,可能和手术中面神经分离不清有关,其他并发症无一发生,术后面型几乎没有改变。
反观传统手术后患者,有4例面瘫,2例涎瘘,3例Frey综合征,术后患者消肿后面型稍有改变。
有了以上理论和实践的支持,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创伤小。
②术后并发症少。
③同时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避免了口干症的发生。
④面部外形几乎不改变,患者心理影响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Klijanienko J,Servois V,Janunet P,et al.Pleomorphic aden [J].Im Am J Surg Pathol,1998,22(6):772-773.
[2]廖伟,金君,高军,等.应用分段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J].第三军大学学报,2004,26(18):1634-1638.
[3]马大权.腮腺肿瘤治疗探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151-152.
[4]温玉明,陈润良,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5):359-360.
[5]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8-731.
[6]马大全,郭传瑸.腮腺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11):68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