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期末复习总结 高分必备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期末总结

环境生态学期末总结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的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结构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生态系统功能的响应,寻求(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损的)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的生态学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2)按环境的性质:自然、人工(3)按环境范围: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经纬度、距海洋远近等因素决定。

小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土壤类型等影响,与大气候差别极大。

3、生物与外部环境的基本关系:生态作用、生态适应、生态反作用(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生物分布发生变化。

生态因子的作用与因子的质、因子的量、因子的持续时间有关(2)生态适应:生物对其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分为基因型适应、表现型适应(3)生态反作用: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二、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如温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2、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 期末复习总结 高分必备

生态学 期末复习总结 高分必备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一定的种类组成•各物种相互联系•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优势种:红松、紫椴–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伴生种:槭、云冷杉–偶见种:落叶松、山杨§2.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成员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怎样调查?•什么指标表示?•常用指标: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重量体积综合数量指标——种的重要值•森林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草原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群落的结构选择以休眠芽或枝梢在不良季节(寒温带的冬季、热带的旱季)所处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一般25㎝以上。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下芽植物(Geophytes)隐芽植物(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形式渡过不利季节。

生活型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气候适应的结果四类植物气候–潮湿热带的高位芽植物气候。

–中纬度的地面芽植物气候。

–寒带和高山的地上芽植物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沙漠的一年生植物气候。

层片——群落的结构单元层片不是简单的分层,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植物所构成;而某些层可能由几个层片组成。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一、生态学的概念和分类1.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演替过程、生物群落的形成和演变等内容。

2. 生态学的分类(1)种群生态学:研究同一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的各个物种的数量、分布、生存策略等。

(2)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适应环境的特征。

(3)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4)景观生态学: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物种,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态位:生物种类之间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生活空间的利用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产生、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稳定性: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包括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1. 生态环境的保护(1)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限制过度开发和消耗。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

(3)环境监测和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生态环境的修复(1)生态恢复: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稳定性。

(2)土地整治:对受到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其肥力和生态功能。

(3)水体治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净化,恢复其清洁和健康状态。

四、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五大危机:环境、能源、资源、粮食和人口等五大危机(1960s))。

3P问题: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①沙漠化日益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剧增;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渔业资源受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使用农药;⑨全球气温明显上升;⑩酸雨现象。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3、生态学体系:按照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或景观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1)对环境的研究:环境因子的测定法和控制法。

(2)对生物的研究:分类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等。

(3)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4)研究系统的三大理论:白箱、黑箱和灰箱。

5、农业生态学概念: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控制管理以便达到最大生产力和最佳生态效果,这样的一门学科称为农业生态学。

6、农业研究内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建、保护与利用,食物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行机制等.7、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8、基本内容(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3)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5)农业生态发展及演替规律。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9、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10、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11、系统的结构特点(1)系统都有边界;(2)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3)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4)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2.食物链3. 周转率4.库6.生态平衡概念7.负反馈作用8.生态平衡失调9.生态危机概念10.生态系统服务11生物钟现象12生态因子作用定律13驯化14内稳态15适应16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7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18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9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20土壤的生态学意义21种群22阿利氏原则/阿利规律23群落的概念24演替的概念25种群成员的组成26生物多样性27物种多样性指数28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29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30群落的结构31生活型谱32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33群落的垂直结构34群落的水平结构:3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36群落演替37全球生态学的概念38“生物圈二号”1系统性稳定性多样性耐受性动态性反馈弹性滞后性尺度转换性原理2.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特征:①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最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失;②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

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意义:①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3. 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的量4.库:各种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滞留的数量6.生态平衡概念: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7.负反馈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以减缓系统的内在压力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负反馈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作用: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结果: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8.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学复习总结(总)

生态学复习总结(总)

生态学复习总结(总)生态学复习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中度干扰假说:Conell等提出的, 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物种多样性。

a.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b.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c. 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d.因此要保护草原,并不是杜绝动物的取食,禁止放牧,或过度放牧,而是要根据草原的生长情况,进行适量的放牧。

岛屿效应:岛屿上(或一个地区中)物种数目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种类和一些种群的密度呈现增加趋势的现象。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热带雨林的特点:一、种类组成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二、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三、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

四、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带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五、茎花现象很常见。

六、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七、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美洲雨林群系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荒漠冻原。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第一章、第二章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3.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4.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 h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

(冬小麦、油菜等)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定的短日照(一般14h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

(水稻、棉花等)填空:1.经典生态学可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2.生态因子的作用有:综合性、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定理、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5.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6.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有驯化、休眠、昼夜节律和周期性补偿变化、生态适应、适应组合、内稳态机制简答:三种研究方法(野外、实验室、模型)的利弊野外: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分支学科划分标准: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按栖息地划分、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理论的。

4.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生物气候。

7.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8.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第一章生态学概述尤其是6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多方面的危机。

这些危机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

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关注。

地球人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人类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生态学向应用生态学扩展,并且渗透到地学、经济学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一、生态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1866年)最早给生态学定义(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

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特征与利用是巨大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四大学派。

①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Clements和英Tansley,研究对象主要是美洲大陆的植被,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牛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吐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屮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住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牛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牛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步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称为黄化现象。

&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丿力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住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丁•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來白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而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农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虽: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 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屮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來白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III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來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小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來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
1.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体、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物种的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

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

3.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和资源利用等。

4. 群落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同生活的群落,并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5.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它起源
于太阳能的输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之间流动。

6.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
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生态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支持的生物种群数
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值。

它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群交互作用的限制。

8. 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解决生态危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关键字】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新品种培育, 引种驯化,园艺上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

冷害(chilling injury):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发育阈温度: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微气候(Microclimate)P6:又称小气候,是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2.适合度(Fitness)P10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适合度(W)=基因型个体生育力(m)*基因型个体存活率(l)3.适应性(Adaptation):一个生物拥有的任何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可遗传特性就是适应性。

4.内稳态(Homeostasis)P13:生物体通过控制内环境,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被称为内稳态。

5.耐受度(Tolerance):生物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一个物种大量个体所能够生存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条件,称为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6.生态位(Niche)P134: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有的位置,包括它所生存的生存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它所发生的时间。

7.生态学(Ecology)P1: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8.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由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

另参考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P209: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质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9.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指由其他生物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

10.种群(population)P66:是在一定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出生率(Natality)P70: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以新生子代数量占种群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12.存活率(Survivorship)P75: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

对于一个特定种群,存活率的数据通常以存活曲线的形式来表示;存活曲线表示的是在每一个生活期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的对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一定的种类组成•各物种相互联系•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优势种:红松、紫椴–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伴生种:槭、云冷杉–偶见种:落叶松、山杨§2.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成员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怎样调查?•什么指标表示?•常用指标: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重量体积综合数量指标——种的重要值•森林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草原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群落的结构选择以休眠芽或枝梢在不良季节(寒温带的冬季、热带的旱季)所处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一般25㎝以上。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下芽植物(Geophytes)隐芽植物(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形式渡过不利季节。

生活型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气候适应的结果四类植物气候–潮湿热带的高位芽植物气候。

–中纬度的地面芽植物气候。

–寒带和高山的地上芽植物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沙漠的一年生植物气候。

层片——群落的结构单元层片不是简单的分层,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植物所构成;而某些层可能由几个层片组成。

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层片的特点:–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每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小环境。

–每一个层片具有时空变化特征。

–每一个层片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大。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Q: 有何生态意义?§4. 生物群落的性质机体论观点: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群落组成了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因此生物群落是间断分开的。

个体论观点: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观点.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

群落的常见称呼方法1.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来命名:如岩壁植被。

2.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来命名:如马尾松林群落,木荷林群落。

3.根据优势种的主要生活型来命名: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

4.根据群落中的特征种来命名:如木荷群丛5.根据群落动态来进行分类和命名,如先锋群落。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1. 什么是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其内涵十分广泛,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

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Species Richness):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各物种的相对多度群落α多样性的几个简单模型丰富度曲线——描述一个群落中相对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分别以各物种的相对丰富度(Pi)对各物种的丰富度排序位次(从大到小)做曲线图。

•群落的均匀度越高,曲线的斜率越小(1) 物种丰富度指数❑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2) 综合性α多样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指数——概率度量:❑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指数——信息度量:(3) Pielou均匀度指数β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两个相邻群落之间组成的变化程度。

群落系数:γ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指某个群落或生境内部的种的多样性•β多样性,指在一个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所发生的种的多样性变化的速率和范围,它研究群落之间的种多度关系。

•γ多样性,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如一个岛屿),一系列生境中种的多样性,它就是用这些生境的α多样性和生境之间的β多样性的研究范围结合起来表示。

§2. 物种多样性变化有规律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从北极到热带,物种多样性增大陆地环境:海拔增高,物种数量减少水生环境:深度增大,物种数量减少§3. 为什么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生物因素对群落组成的影响Q:影响两物种种群共存的因素?❑种间关系——生物因素❑庇护所——非生物因素❑解释——生态位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竞争对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的影响❑生态位重叠增大❑生态位宽度减小❑资源利用范围增大捕食对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的影响•如果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

即一定数量的捕食者能使猎物的物种数量增多;但捕食者过多,会导致物种数量下降。

•特化捕食者只影响特定物种§4. 为什么一个群落内不同地点的物种数量会不同?——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微生境、微气候的异质性,基本上意味着所能栖息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垂直结构指标(VSI)= Σ(层盖度×权重)/N❑群落的水平结构异质性的指标(HHI)=Σ(PDi)/m, i=1,2,3……m❑β多样性指数PD =0.5*∑|a-b|§5. 群落在不同阶段物种变化——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干扰与多样性•干扰的定义(White and Pickett):任何导致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破坏,并改变资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无机环境的时间上离散的事件。

•干扰的种类:自然干扰、人类干扰❑中度干扰假说–中等水平的干扰使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干扰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度干扰假说的解释中等干扰说——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极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干扰与群落的断层•干扰导致断层(gaps)•抽彩式竞争(competive lottery)提高群落多样性:–群落中具有许多入侵缺口和耐受缺口中物理环境能力相等的物种–这些物种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后入侵的其他物种再侵入。

•断层和小演替–有些的物种更替有规律性,在不同时期群落的多样性是不同的。

❑群落内的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存在关联。

必然的正关联必然的负关联无相互作用§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岛屿生物学、集合种群、最小生存种群•物种消失的速率是自然灭绝的1000倍。

原因:– 1. 栖息地丧失/片断化/隔离– 2. 栖息地环境质量恶化– 3. 资源过度开发– 4. 外来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单纯的物种保护,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四个层次上全方位开展保护活动,而且更重要的任务是全球性和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岛屿生物学理论•生境岛屿–许多自然生境,例如溪流、山洞以及其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有些陆地生境也可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间断的高山草甸、片段化的森林和保护区等。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段化,也是产生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

集合种群:许多亚种群的集合体,每一个亚种群都能随机灭绝和定居,通过所有亚种群的随机灭绝和定居状态的平衡,复合种群保持稳定状态❑最小生存种群理论•种群一旦变得太小,很多随机因素就变得很重要–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遗传随机性–灾害随机性•最小生存种群(MVP)是指种群为了保持长期生存持久力和适应力应具有的最小种群数量–长期生存持久力是指种群具有不受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遗传随机性、灾害随机性影响的能力–适应力指种群能保持一定活力、生育力和遗传多样性,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动态•季节动态•波动——年际动态–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演替——长期动态,群落性质变化。

§1.什么是演替?•通常生态演替被定义为: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地、单方向地、有顺序地变化。

•植物群落的演替: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2.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例如:火山喷发熔岩破坏植被形成的裸地、湖泊等。

–原生演替特点:从极端条件开始,向水分适中方向,即中生化方向发展,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

▪次生演替特点:由外部干扰所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较快。

§3.演替的其他分类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归类的演替系列模式旱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裸露岩石、山地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旱生草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阶段:从积水发生的原生演替。

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中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裸露矿质土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按演替方向归类的演替模式•进展演替:植物群落由低级阶段向高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