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之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辨析方法
高考地理技巧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技巧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掌握一些技巧性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高考地理的技巧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地理名词解释的技巧在高考地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地理名词的解释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应尽力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解答,切忌死记硬背。
一些常见的技巧包括:1. 结合实际:可以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地理实际来解释名词,这样可以使解释更加具体,符合考官的期望。
2. 原因-结果:对于一些有因果关系的地理名词,可以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样有助于突显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对比论证:对于一些相似但有细微差别的地理名词,可以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进行解释,突出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二、地图阅读技巧地图是地理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掌握地图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1. 图例解读:在看地图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例,了解地图上不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以便准确理解地图内容。
2. 比例尺的运用:比例尺是地图上的一个重要元素,注明了地图上距离的比例关系。
在进行距离计算时,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标志进行转换计算。
3. 地理方位的判断:地图上常常标有南北方位的指示,可以通过观察地图上的方向指示进行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地图内容。
三、概念分析题的技巧在高考地理中,概念分析题往往需要考生对地理概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阐述。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技巧:1. 简明扼要:在回答概念分析题时,要力求简明扼要,避免长篇大论,思路要清晰,言之有物。
2. 列举实例:在进行概念分析时,可以适当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实例,以加深理解和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3. 注意区分:概念分析题中有时会出现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概念,考生要注意分清概念之间的差异,避免混淆。
四、图表分析题的技巧图表分析题在高考地理中是常见的题型,通过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回答问题。
地理高三知识点技巧

地理高三知识点技巧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分享一些地理高三知识点的学习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学子。
一、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学习需要灵活运用地理思维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图表分析法:学习地理时,可以多使用地图、图表等形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分布、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2. 对比分析法:在学习地理时,经常会出现相似的地理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 统计分析法:地理学习涉及许多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归纳总结,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切忌机械记忆地理知识点繁多,但我们不应该仅仅靠机械记忆来学习。
机械记忆容易遗忘,而且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的意义。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和应用。
1. 系统思维:地理知识是有机整体,我们应该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通过理解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 实践应用:地理学习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实地考察、地理调查等方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善于总结归纳地理知识点繁杂、琐碎,我们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
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 知识框架: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整理。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脉络和关联。
2. 重点难点: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握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们要着重掌握的内容,难点是我们要加强理解的内容。
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地理水平。
四、勤于实践地理学科是注重实践的科目,我们要经常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 实地考察: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参加地理实地考察活动,亲自去探索地理现象,了解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辩析

14.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15.矿物、矿床、矿产
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风海流是指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补偿流是指一个地方的海水流走了,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就产生了补偿流。密度流是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叫密度流。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暖流,暖流是指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暖流一般是从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是指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寒流一般是从高纬流向低纬的。
12.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
13.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固体成岩作用是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它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使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及变质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的作用,它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
高考地理基本概念辨析

高考地理基本概念辨析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地形类型与地形区、地势特征与地形特征,地形部位1、某区域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哪种类型为主;(2)地势高低及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区分布(4)特殊地貌(如果有则一定要说)2、某地形区地形特征地形区名称、分布位置、地形特点二.自然地理1.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答: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冰雪等。
(4)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0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②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
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5.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江淮准静止锋)、贵阳冬雨(西南准静止锋)、北方夏季暴雨(冷锋);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高中地理是一门有关地球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概念,有些概念可能会很容易混淆,如果没有好好理解这些概念,将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地理常见的易混淆概念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板块运动与地震板块运动和地震是高中地理中经常会讨论的两个话题。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外层岩石板块的运动和变化,而地震则是这种运动所引起的,因此,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
板块运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其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几千年或几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结果。
而地震则是突然而剧烈的震动,它是因为板块间的断裂导致能量的释放而发生的。
进一步来说,板块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大气圈环流、热对流等因素引起的,这些都是缓慢的过程。
而地震则是由于板块间的磨擦和断裂所引起的,它们可以在海底或陆地上表现为地震波或海啸,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二、自然气候与人工气候在高中地理中,自然气候和人工气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然气候是指没有人为干扰的大自然所形成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
而人工气候则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气候条件,如城市热岛现象、大气污染等。
虽然这两个概念很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联系。
例如,人类活动会对自然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出的尾气会致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此外,人类在土地利用上也会对自然气候产生影响,如在森林被砍伐之后,原本丰富的土壤和植被不复存在,这将导致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许多和大洋洲相关的概念大洋洲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一个地区,它与其他大陆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大洋洲的时候,容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1.海洋洲和大洋洲海洋洲是指环绕着一座或几座海岛的浅海区,常常由珊瑚、海草等构成。
而大洋洲则是指由许多的岛屿所组成的一个地区,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有些知识点非常容易混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球的基本坐标系,用于精确定位地理位置。
学生容易混淆两个概念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经度是地球上垂直于赤道的线,也被称为子午线。
经度和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叫做经线弧度,通常用度数表示。
经度的取值范围是从180°W到180°E,其中0°经线过本初子午线,计为东经或西经。
经度对应的天文时刻线称为经线时区线。
纬度是垂直于地球轴线的线,也被称为纬线。
纬度的度数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距离,取值范围从0°到90°N或S。
赤道是纬度为0°的线,北半球为正纬度,南半球为负纬度。
东西方向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称为等纬线。
学习技巧:1、练习经纬度的计算和转换,熟练使用经纬度来标识地理位置。
2、通过查看地球仪或谷歌地图进行实际的地理位置定位和实践。
二、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物理特征,也是地球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背景。
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其中一些细节和特点,导致混淆概念。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大片土地,通常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由岩石组成的板块,岛屿是能被单独区分出来的较小的陆地。
全球陆地面积大约为14.8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29.1%。
海洋是被大量的水覆盖的地球表面区域。
海洋通常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北冰洋和南极洲,并且被海岸和大陆架分隔成各自的区域。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70.9%。
学习技巧:1、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陆地和海洋特点和分布情况。
2、多观察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湖泊、河流、冰川等。
三、自然和人文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是地理中重要的两大分支,它们涉及到了地球上的物质和人类活动两个领域。
地理高考一轮总复习地解读技巧

地理高考一轮总复习地解读技巧地理高考一轮总复习的地解读技巧地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为了更好地备战高考,不仅需要掌握地理知识,还需了解地解读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解读的技巧,帮助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理清思路,全面把握题意地解读的第一步是理清思路,全面把握题意。
面对高考地理题,考生应先仔细阅读题目,并对题目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
了解题目所涉及的地理概念、范围和要求,同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和限定词,如“说明”、“分析”、“解释”等。
全面理解题目,有助于准确把握题意,为解答题目打下基础。
二、善于利用图表资料地理试题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图表资料,善于利用这些图表资料是解答地理题的重要技巧之一。
在解答题目之前,考生应仔细观察图表,了解图表所表达的信息和数据,并与题目要求进行对比。
考生还需学会读懂图例、坐标轴、比例尺等图表要素,以便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为解题提供支持。
三、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归纳法地理知识是解答地理题的基础,考生应牢固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并学会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在解答题目时,可以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归纳法将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找到规律和共性。
通过归纳法,考生可以更有效地解答地理题,提高解题能力。
四、注重综合分析,发挥思维能力地理解读的过程中,注重综合分析并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因此考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结合,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还需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地理解析中,发挥思维的优势。
五、加强实际联系,运用地理实例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考生可以通过运用地理实例来解答相关问题。
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考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题目,并提供具体的实例进行论证。
通过实际联系,不仅可以增强解题的可信度,还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考地理复习易混淆概念辨析

草地指被覆盖着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 源。
11.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6.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 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 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 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
7.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14.东南丘陵与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 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
南岭以北,西起武陵山,东至武夷山, 湖南和江西两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称为江 南丘陵。南岭以南,广东、广西的丘陵称两 广丘陵。
浙闽边境的仙霞岭和闽赣边界的武夷山, 是长江与东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 这一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以东、浙江和福 建境内的丘陵,则称为浙闽丘陵。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一 些自己最易混淆的概念记在最 显眼处,以时刻提醒自己!
1.同质概念(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例1】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 【解】二者的外延,均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的作用(溶蚀为主)所形成的地貌。 【例2】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解】在外延上,两个概念所指的国家是一 致的。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 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 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 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 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 层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重点概念辨析

高中地理概念辨析整理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2..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3.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4.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6.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7.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高中地理40组易混概念辨析

高中地理 40 组易混观点辨析, 80% 的同学都在这里翻过船!易混观点一天体与天系统统天体——宇宙中各样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系统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所构成不一样样级,构整天系统统起码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差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系统统是多个天体的会合。
易混观点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由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合的温度和合适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由——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己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观点三光照与热量光照——主假如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要素主要与日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
往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日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分。
一般在光照充分的地域,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方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域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所能获取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样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域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地点和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绘就是温度。
差别——光照充分的地方,热量不必定丰富,比如青藏高原光照充分但热量不足。
易混观点四积平和无霜期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要素。
因为大多半农作物只有在日均匀气温稳固升到 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所以我们把日均温达到 10 ℃以上的连续期间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久。
把作物生长久内,每日的日均匀气温累加起来,获取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久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
依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能够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愈来愈多,农作物的生长久也是愈来愈长。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归纳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在高考中地理是一个重要的科目。
在高考地理中,有一些重点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地理的重点知识,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地理基本概念1. 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地理学科发展了很多的分支,例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经济地理等。
3.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地理学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以及地势和地貌的特征。
三、自然地理1. 自然地理的主要内容:自然地理研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形、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内容。
2. 地形和地势: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
3. 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
4. 气候: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大气状况的统计气象要素的总和。
气候受经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地形和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5.土壤:土壤是指地壳上由风化、物质交换和有机物质累积而形成的表面薄层。
6. 植被:植被是指地球表面上植物的总称,它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四、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影响。
主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内容。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深入,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阻碍。
本文将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和梳理,以期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避免混淆。
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坐标系统,这两个概念都是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位置的。
经度和纬度的单位都是度数,但是它们描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经度是用来描述距离本初子午线(即经度0度)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180度E(东经)和0~180度W(西经)。
纬度是用来描述距离赤道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90度N(北纬)和0~90度S(南纬)。
2. 大陆和洲际板块大陆和洲际板块通常容易被混淆,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大陆是指较为庞大的陆地区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个大洲。
洲际板块是指地球表面由大量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而这些岩石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洲际板块是影响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板块运动对大陆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3. 干旱与半干旱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别是相对比较明显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被混淆。
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非常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气候特征主要是干燥。
半干旱则是介于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气候类型。
虽然半干旱的降水量可能比较少,但是该地区的草地和灌木林比较发达,尚能支撑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4. 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是其不同点还是容易被忽略。
蔓延式城市是指一种由原有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的城市形态。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常常会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使得城市范围逐渐扩大,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和自然资源等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跳跃式城市则是指在城市周边新兴城市的建设,距离原有城市较远,而且往往是在空旷的地区建立。
跳跃式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助于缓解原有城市的压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农村资源。
高中教材中几个地理概念的辨析

高中教材中几个地理概念的辨析
高中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地理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
本文将着重辨析几个常用的地理概念,包括经度、纬度、地理中心,以及经纬度坐标系。
首先,经度是衡量位置在东西方向上的距离,一般以度数来表示,其范围从0度到180度,0度线由赤道在站点到极点,以及赤道在站点到角点,而180度线则是站点到极点以及站点到极点之间的中点。
纬度是衡量位置在南北方向上的距离,其范围为0度到90度,0度
线也即赤道,而90度线则是北回归线或者南回归线,取决于位置。
其次,地理中心指的是一个面积的中心点,它反映了该面积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是政治中心。
地理中心的位置可以由统计数据来确定,也可以视为一个地方的重要经济、政治发展中心。
最后,经纬度坐标系是将世界表面划分为经线和纬线构成的一种网格,以计算地理坐标,用来衡量一点位置距离另一点位置的距离。
经纬度坐标系可用于衡量各种地理位置,如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
从上文可见,经度、纬度、地理中心以及经纬度坐标系,它们既相似又有所区别,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它们的不同点。
经度主要是衡量位置在东西方向上的距离,而纬度则是衡量位置在南北方向上的距离;地理中心是一个面积的中心点,体现该面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经纬度坐标系是将世界表面划分为经线和纬线构成的一种网格,用来衡量平面地理位置。
总之,这些地理概念都是构成地理学的重要基础,学习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知这一学科。
因此,正确的认识和运用这些地理概念至关重要,也是学习地理学的基础。
高考地理复习:考前须弄清的地理概念

高考地理复习:考前须弄清的地理概念
高考地理复习:考前须弄清的地理概念
学生解答地理试题的错误,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或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似事而非模棱两可。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弄清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误解概念不仅影响听课理解,还直接关系到思考做题。
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地理概念。
1.时间、时刻、时段、时区、区时和地方时:时间即时段又叫时间间隔,指时间的久暂,通常是用开始和终了的时刻来表示;时刻是指时间的迟早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
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叫时区,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把全球分成24区,每区跨经度15度,各区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倍数分别为各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每一个时区的空间范围很严格;现实时区指某标准时适用的范围突破了理论时区的局限,如中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区时。
如何从地理概念高考地理关键点,附高考地理考前必纠40个易混易错点

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基本单位, 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地理概念多而杂是学生地理学习之难点所在, 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地理概念教学, 笔者反思总结出以下几个教学关键点, 在此与大家一、区别概念类型, 教学有的放矢1. 区分地理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从教学内容来看, 地理概念由围绕教学主题的核心概念和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相关概念构成。
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湘教版) 为例, 课文正文有19个概念, “活动”“阅读”等栏目有35个地理 (名词) 概念。
课文“正文”中的地理概念:农业、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经济作物、市场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分工、经营单位、地域单位、自给自足、商品化、粗放型、集约型课文“活动”中的地理概念:古巴大规模种甘蔗、吐鲁番长绒棉和葡萄、天山冬夏牧场、横断山、杂交水稻、美国农场、以色列干旱农业、阿根廷牛肉、荷兰和丹麦奶牛、东亚及东南亚、南亚水稻种植业、埃及、尼日利亚、南欧课文“阅读”中的地理概念: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三年五熟、绿色农业、土地退化、热带种植园农业、混合型农业、地中海式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自给型农业、集约型农业这些概念中, 农业、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是围绕农业生产布局原理的核心概念, 其它的是相关概念, 如经济全球化、商品化、单作等属于相关概念。
核心概念是教学重点, 但相关概念也不能不讲, 这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储备。
对于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的高中生来说, 什么是经济作物?是怎样安排农事两年三熟制?对没有较好的区域地理基础的浙江学生来说, 古巴的甘蔗种植业、天山冬夏牧场也要介绍一定的区域地理背景才能判断其主要区位因素;至于“混合农业”的概念, 其内涵很具体 (以澳大利亚为典型) , 外延很丰富, 可以是农牧业混合、农林业混合、农渔业混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 境。 • 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 造的人工环境;
• 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 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
•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 范围。 • 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 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 • 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 • 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图表法
• 图表可以直观而全面地从整体把握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掌握系 统的知识。 • 元素、矿物、岩石、矿产、矿床
类比法
•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 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 ①近似概念 •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 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 • ②矛盾概念 •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 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
属种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
• 【例4】水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
属种关系的概念 属概念 水资源 陆地淡水资源 冰川、河湖水、地下水 种概念 次一级属概念 水利资源 水的综合效用 河湖通航、灌溉、发电、 给水、养殖、综合利用 种概念 水力资源 专指水能发电 河湖水蕴藏的动能
• 水利枢纽工程
大型水电站
多晴朗干燥天气,反气旋中 多阴雨天气,气旋中心空气 天气及其成因 心高层空气向下补充,形成 被迫上升,形成上升气流 下沉气流
• 气旋与反气旋两个概念的外延相加之和小于邻近属概念“大气运动”
矛盾关系的概念
• 指两个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二者的外延相加之和等于邻近属概念的外延。 • 例如:有机界+无机界的外延等于属概念“自然界”的全部外延 矛盾关系的概念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表现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表现 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为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变得 平 较为平坦
属种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
• 指一个概念的外延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 • 【例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 属种关系概念 属概念 种概念
热带雨林带 多要素组合的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
指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专指森林
这二者又是因果关系
• 应答“热带雨林带”,省略“带”字 • 应答“热带雨林气候”,答成“热带雨林带” • 应答“热带雨林”,答成“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者的外延相加之和等于邻近属概念“地质作用”。
抓关键词
•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 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 • 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
比较法
• 水资源是从水量多少看大小, • 而水能资源的大小,不仅看水量,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 又如,时区和区时,两者只是字的位置颠倒,极易混淆。 • 时区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重点落在“区”上; • 区时是指某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重点落在“时”上。
参考文献
• 地理教学中如何区别易于混淆的地理概念问题
• 湖北省武昌文华中学 孙景沂
每个时区一般都采用该时区的中央经线所在地 区时 时间概念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的标准时刻,每个时区的时 刻经常在变化着
不相容的并列关系的概念
• 指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外延互不相容
不相容的并列关系的概念 粮食作物 谷类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高粱 豆类作物 大豆、蚕豆、豌豆、绿豆 薯类作物 甘薯、马铃薯 纤维作物 油料作物 经济作物 棉花、黄麻等 油菜、花生、芝麻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概念的属性
•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 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 内涵:指事物的本质(特有)属性 • 外延:指概念所适用的范围 • 内涵有多有少:人、中国人 • 外延有大有小:人、中国人 笔、钢笔
• 属概念与种概念
概念的属性
• • • • • • • • •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的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 (内涵增多、外延减少) b.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 (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梅雨:夏初梅子黄熟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 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完整的“梅雨”概念:时间、概念
• 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 • 较为复习的交叉关系的概念是东西方向、东经度、西经度、东西 半球、东西时区等。 交叉关系的概念 东半球 东时区 20°W 以东 — 160°E 以西 7.5°E — 180°经线 例如:东11时区157.5°E — 172.5°E,有的在东半球, 有的在西半球。 又如:东12时区在西半球 • 跨越日界线:东12区向东行到西12区钟点和日期的变更
糖料作物
饮料作物 药用作物
甘蔗、甜菜
茶、咖啡、可可 人参、贝母
• 答题中不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 乌克兰的粮食作物有小麦、棉花、大肥猪
对立关系的概念
• 指两个概念外延相互排斥,二者的外延之和小于邻近属概念的外延。
对立关系的概念
气旋
气压 气流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由四周向中心流动
反气旋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由中心向四周流出
因果关系的概念
• 指两个概念的内涵十分相近,但不相同,有时外延与内涵混为一谈。 因果关系的概念 农作物 水稻、油菜、油棕、椰枣树 农产品 稻谷、油菜籽、棕油、椰枣
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林木, 人们收获的农作物和果树等 由根、茎、叶、果实组成 林木的果实或果实的制成品
相容的并列关系的概念
• 指两个概念的内涵虽有不同,但外延却趋向于一致。 相容的并列关系的概念 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时区制度在相当 时区 空间概念 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概念的辨析类型
• 同一关系的概念 • 属种关系的概念 • 交叉关系的概念 • 因果关系的概念 • 相容的并列关系的概念 • 不相容的并列关系的概念 • 对立关系的概念 • 矛盾关系的概念
同一关系的概念
• 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 【例1】岩溶地形 VS 喀斯特地形 • 二者的外延,均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作用(溶蚀为主)所形 成的地貌。 • 【例2】第三世界 VS 发展中国家 • 在外延上,两个概念所指的国家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