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

合集下载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 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 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 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 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 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 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 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 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 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 尊。
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 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 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 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 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3
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 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
36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37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的宫殿、坛庙、陵墓84页PPT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的宫殿、坛庙、陵墓84页PPT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筑史——中国古代的宫殿、坛 庙、陵墓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类似民居四合院的型制。一般平面都呈方形,宫门 设在南面中央,内有前后两殿。其中储秀宫、长春宫在 清晚期慈禧太后居住时改建过,因此东西六宫看起来不 完全一样了。
长春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 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 慈禧进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 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 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 住 寿安宫、寿康宫—— 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 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交泰殿
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坤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 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 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御花园

钦安殿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Fra bibliotek东西六宫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 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 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 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适用专业: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等辅导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7版复习要点:绪论1、中国木架建筑的特征;2、木构架建筑类型;3、中国古建筑类型。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括1、河姆渡文化时期建筑特征;2、仰韶文化时期建筑特征;3、西周时期瓦发明的意义;4、唐代建筑特征;5、宋代建筑特征;6、明代建筑特征;7、清代建筑特征。

第二章城市建设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3、汉长安城布局特征;4,北魏洛阳城市特征;5、隋朝大兴城布局特征;6、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结构;7、元大都城市特征;8、明清北京城布局特征。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的演进;2、住宅构筑类型;3、土楼建筑特征;4、北京四合院的特征。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唐大明宫建筑特征;3、明清北京故宫特征;4、坛庙的历史发展与类型;5、北京天坛特征;6、明十三陵布局特征。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佛教寺院的两种基本类型;2、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建筑特征;3、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东大殿)建筑特征;4、河北正定隆兴寺建筑特征;5、天津蓟县独乐寺建筑特征;6、佛塔的种类;7、北京妙应寺白塔建筑特征。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颐和园布局特点;2、避暑山庄布局特点;3、私家园林设计基本原则与手法;4、苏州留园布局手法。

第八、九章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小木作1、斗拱;2、梭柱;3、金厢斗地槽;4、雀替;5、直梁和月梁;6、椽、檩、瓜柱、叉手和托脚;7、屋顶形式;8、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的用途;9、举折、天花、藻井、须弥座、如意踏步、斜道;10、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中国建筑史》复习范围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4、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5、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6、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7、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8、试举出建筑近代建筑师3位及其代表作品9、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10、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11、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12、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13、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14、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16、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17、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18、元大都的规划特点19、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20、北宋东京城的特点21、《营造法式》及其成就22、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3、论述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24、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25、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26、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27、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2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29、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30、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31、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32、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33、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34、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35、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绪论1 .建筑风格: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

)2 .木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 .木建筑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受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

4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5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8.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9.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构件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与华栱作用相同。

6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情况7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为何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8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9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式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教学文案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教学文案

B、保持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宋陵方上 宋陵石像生
二、实例:
6.明陵(重点) (1)南京明孝陵 (明清陵墓制度从明 孝陵开始) A、开自然神道之先 河,神道依地形自然 弯曲; B、始建宝城宝顶— —陵体。
明楼: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为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楼。
碑亭(四方城)
石望柱 石像生
(1)汉武帝茂陵 茂陵
卫青墓
霍去病墓
卫青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前“马 踏匈奴”石刻
(2)汉宣帝杜陵
宣帝杜陵
覆斗式封土:封土堆 像古代的斗倒扣着的 形状,形成底大顶小 的椎体,顶部和底部 同为正方形。
宣帝杜陵
4.唐乾陵(重点)
(1)唐乾陵位于乾县的 梁山
梁山上,以山为陵,凿
山为穴;
(2)以梁山东西双峰为
E、轴线长而富有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F、总体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明十三陵石牌Leabharlann 5间11楼大红门碑亭
神道、石像生
棂星门
(2)各陵单体 A、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 为“宝顶”。
B、取消寝宫,扩大祭殿。 C、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 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 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阙,整个陵区显得崇高、
雄伟,选址非常成功;
(3)以双阙间依势而上 的坡道为神道,神道两
双乳峰
侧列门阙、石柱、石像、
石人等,山上遍植柏树,
烘托出肃穆的陵园氛围,
所费少,收效大;
神道
(4)在形制上,唐乾陵继
承了秦汉时陵区四面有
墙,墙中辟门之制,并
加长强化前导序列,同
时开创了合葬制、因山
为陵等形制。
第一道门

中国建筑史四宫殿坛庙陵墓PPT教案

中国建筑史四宫殿坛庙陵墓PPT教案
牛牛文档分享(二)明清北京宫殿
吸收前朝各个时期优 秀做法形制集大成者
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 间,形成逐步展开的 建筑序列
建筑处理上,采用以 首都是1153年,称 为“金中都”,完全按汉族 文化建造。
“元大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界,前为“外 朝”,后为“内廷”。
午门前广场:130米×600 米
设端门(重檐庑殿顶) 天安门(重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 国宫城标志的阙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1.朝与寝 2.宫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 基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牛牛文档分享牛牛文档分享中 期宫殿遗址F1、F2、F3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F1、F2、F3三块建筑遗迹南北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庑。 F1:一座檐廊环绕的四室寝殿。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为处
朝” 以三 殿来 表示
殿前 有五 门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牛牛文档分享总结: 1.朝和寝:
前朝后寝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牛牛文档分享陕西咸阳宫遗址1号复原
牛牛文档分享牛牛文档分享牛牛文档分享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 建筑群的处理: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复习要点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制度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

“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

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

“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

2.明清故宫成就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寝,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围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

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汉代名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5.明清天坛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
的主陵。 清东陵的主神道长约5公里,正门称为隆恩门,其内 为隆恩殿。陵体亦与明陵相似,有方城明楼和宝顶 。
裕陵享殿——隆恩殿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道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因山为陵”。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体内
,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伟大, 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依 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代18座 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修 建制度。
M260位于殷墟王陵
遗址东区。M260墓 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 穴坑。墓室底有一腰 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戈。在墓道填土内, 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 人头骨。
殷墟王陵M260
陵墓形制的沿革
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宝城宝顶
帝王陵寝的分布与选址
一、帝王陵寝的分布 历代帝王陵寝的分布与其建都地点有关。 二、帝王陵寝的选址 在帝陵的选址中,以“藏风得水”、“聚气”为核心。
秦始皇陵 1)地下宫殿与地 上城垣,再现了 现实的世界 2)陵体高大,位 于轴线的交汇点
汉陵
汉宣帝杜陵
1)陵园 2)寝园 3)陵邑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画像石(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墓内随葬品 妇好墓剖面图
(1)商周时期 A、羡道即墓道 商代墓葬等级森严,
天子为四出羡道,“亚” 字型 次之诸侯为二出羡道, “申”字型 再次之为一出羡道, “甲”字形
(1)商周时期 B、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 椁的一种做法,用于西汉帝、王级别墓室的建筑方 法。用剥去树皮的黄芯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墓 室,枋端头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
(2)北京明十三陵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利用自然,共用神道
石像生 碑亭 大红门
石牌坊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 心——长陵; 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南面山口处有龙山、 虎山如同双阙; C、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到龙凤门(棂 星门),作为共同神道使用,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像生、 碑亭之类; 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倾 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E、轴线长而富有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F、总体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布局特点: 1)仿十三陵设 主神道、石牌坊、 大红门等; 2)以隆恩门为 正门,设隆恩殿 为正殿; 3)后设二柱门、 石五供和方城明 楼,再后为宝城 宝顶; 4)总体效果不 如明十三陵。
隆恩殿
三、小结: 1 建筑轴线越来越长; 2 空间越来越人工化,与宫殿更加接从葬而不坟到宝成宝顶 2)地下部分——从黄土小穴发展到地下 宫殿 3)陵园建筑——寝宫、上下宫、宝城宝 顶、神道 4)建筑轴线越来越长; 5) 空间越来越人工化,与宫殿更加接近; 6)越来越强调礼制 。
B、保持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宋陵方上
宋陵石像生
二、实例: 6.明陵(重点) (1)南京明孝陵 (明清陵墓制度从明 孝陵开始) A、开自然神道之先 河,神道依地形自然 弯曲; B、始建宝城宝顶— —陵体。
明楼: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为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楼。
碑亭(四方城)
石望柱 石像生
明十三陵
石牌坊
5间11楼
大红门
碑亭
神道、石像生
棂星门
(2)各陵单体 A、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 为“宝顶”。 B、取消寝宫,扩大祭殿。 C、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 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 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长陵
布局: 1)陵园由墙垣环 绕,三进院落,宝 城宝顶,方城明楼; 2)入门庭院内设 神炉,北为棱恩门 (五间歇山殿), 入门为棱恩殿(九 间重檐庑殿),过 棱恩殿为宝城前院, 方城明楼前设五供 石台。
(1)汉武帝茂陵
卫青墓
霍去病墓
茂陵
卫青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前“马 踏匈奴”石刻
(2)汉宣帝杜陵
宣帝杜陵
覆斗式封土:封土堆 像古代的斗倒扣着的 形状,形成底大顶小 的椎体,顶部和底部 同为正方形。
宣帝杜陵
4.唐乾陵(重点)
(1)唐乾陵位于乾县的 梁山 梁山上,以山为陵,凿 山为穴; (2)以梁山东西双峰为 阙,整个陵区显得崇高、 雄伟,选址非常成功; (3)以双阙间依势而上 双乳峰 的坡道为神道,神道两 侧列门阙、石柱、石像、 石人等,山上遍植柏树, 烘托出肃穆的陵园氛围, 所费少,收效大; 神道 (4)在形制上,唐乾陵继 承了秦汉时陵区四面有 墙,墙中辟门之制,并 加长强化前导序列,同 时开创了合葬制、因山 为陵等形制。 第一道门
第三节 陵墓
二、实例: 1.
二、实例: 2.秦始皇 陵—— 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 陵墓。
2.秦始皇 特征: (1)地下宫殿与地上城垣,再现现实世界。
2.秦始皇 特征: (2)陵体高大,位于轴线交汇点,象征绝对权力。
陵台呈方锥形, 分为三层,陵台 外有两重城垣。
二、实例: 3.汉陵
特点: 1)方形封土、方形陵园 2)后妃墓一般位于帝陵东面 3)明确的寝庙制度 4)实行大臣和皇亲国戚的陪陵制度 5)实行陵邑制度
祾恩殿
明楼
长陵
祾恩殿
1)为长陵的享殿,供奉明成祖及其皇后的神位; 2)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三层须弥座,最高等级; 3)内部32根整根优质木柱。
长陵
祾恩殿
长陵
长陵
方城明楼
石五供
定陵
定陵
二、实例: 7.清西陵(易县)
昌陵(嘉庆帝)
昌陵
宝城宝顶
三孔桥 碑亭 朝房 隆恩门 隆恩殿 方城明楼
方上
以山为陵
3. 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 A、汉及以前:享堂、寝殿
B、唐宋时期:献殿(上宫)与寝殿(下宫)
C、明清:棱恩殿(隆恩殿)
战国中山墓
陕西长安汉杜陵陵园
献殿 寝殿
左图:陕西乾县李治乾陵平面 右图:南京明孝陵
3. 陵园建筑 (2)神道 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第三节 陵墓
二、实例: 1. 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 图 布局特点:横向排列
双阙
双阙
双阙
唐乾陵双阙峰
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 的一种高建筑物,由防卫性 建筑演变而来,是一种表示 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通 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多 为土木结构,楼基和墩台均 为夯筑,外用砖包砌,墩台 上面建楼,有单阙、双阙、 三出阙各种等级,
5.宋永昭陵 A、选址根据风水
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 成宫、商、角(jué)、徵 (zhǐ)、羽五音,再将五音 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 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 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 佳埋葬方位与时日。因此,丧 葬择地选日时,若与之相合则 阴阳相生,大吉大利,反之阴 阳相克,主凶。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发券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结构墓室盛行
2. 地上部分(陵体)——从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1)早期墓而不坟 (2)春秋战国开始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 式: A、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 体; B、以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 体作为封土坟头; C、明清以后:宝城宝顶
第三节 陵墓
*埋葬制——魂灵观、礼制 魂灵观——魂魄观念导致保护尸体的需要 礼制: 1、事死如事生,礼也; 2、等级
第三节 陵墓
一、陵墓组成: 1. 地下部分(墓道、 墓室)——由黄土小 穴发展到地下宫殿 (1)商周时期 墓穴为竖向 地下以木椁为主,东 西南北有“羡道”通 向椁室
妇好墓
墓上享堂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