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发展,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实词虚化
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
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
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a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
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
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事实上,对语法化的理解和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法化,指的是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框架,即着重于探究语法形式和结构如何产生、使用及如何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语言研究。狭义的语法化,指的是语法化框架试图解释的实际语言现象,如某个词汇单位或结构获得某项语法功能,或者说某个语法单位获得一项更为语法化的功能的动态过程。前者把语法化界定为一种考察视角或研究方式;后者即语法化现象。
1研究概况
金昌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论文《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1996)中就探讨了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及过程。在阐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时,他说:“徐通锵先生认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变异之源’,据此,他提出‘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个公式对语言系统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认为,用这一理论来关照动词向介词的虚化问题,可以解释徐国过去难以解释的问题”。也就是说,金昌吉先生同意徐通锵先生的观点,认为“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动词向介词虚化的原因。随后他还解释了“把”字句、“被”字句和“比”字句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认识虚化现象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即系统性、持续性、限定性、同意语义范围内的优选原则、词义渗透虚化链、分离和类变。在谈到虚化的过程时,他认为动词虚化的过程也就是词义由实到虚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中间有许多相关的环节。一般来说,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过程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X(动→介词虚化过程中的词语)+NP之后出现另一个V……
这些观点在他的专著《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中也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