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体词语语法化认知动因研究
“是”进一步语法化为词内成分的动因研究
关 键词 : 进 一 步 语 法化 ; 时 间 的 一 维性 ; 象 似 性 生生之谓易 , 语言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 , 动 态 与 开 放 征投射在语言上就是“ 同一 个 句 子 , 如 果 包 含 多个 发 生 在 同一 时 间位 置 的 动 词 , 有 一 个 而 且 只 能 有 一 个 可 以具 有 与 指 示 时
间信息有关 的句 法特 征。这个 可以具有 与指示时 问信 息有关 的句法 特征 的动词 , 称 之为 ‘ 主要动 词 ’ , 其 它 的相应 地 叫作 ‘ 次要动词 ’ 。 ” 石毓智 将语 言系统 的 问题 用外 部 的时 间特
征来解释 , 扩 大 了 语 言研 究 的 视 野 , 也 启 发 了 笔 者 用 时 间 的 一
与 空 间 的多 维 性 影 响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和 思 维 , 而语 言 系 统 正 是 体 现 着 严 格 的时 间一 维 性 , 时 间 只 可 能 由 过 去 到 现 在 再 到 将 来 的一 条 线 流 动 , 人 的语 言也 只 可 能在 一 维 空 间 里 线 性 展 开 。
变为判断词 , 再 由判 断词 变 为焦点 标 记是 语法 化 , 从 判 断 词 ( 焦点 标 记 ) 变 为 词 内 成 分 是 进 一 步 语 法 化 。笔 者 旨 在 就
( 二) 在时间的一维性制约下“ 是” 进 一 步语 法化 的过 程 “ 是” 由古 到 今 不 断 变 化 着 自己 的 角 色 , 由最 初 的 指 代 词
的特性使语 言不 断演变 , 我们 对语 言 的研 究也要 不断 深入 扩 展 。现代汉语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研究 取得 了不少 成绩 , 但似 乎对 刚刚 开
始 的语 法 化 及 语 法 化 后 的进 一 步 语 法 化 缺 乏 关 注 。 现 代 汉 语 中的 “ 是” 字 从 指 代词 演 变 为 判 断 词 , 再 变 为 焦 点 标 记 的 语 法 化 进 程 已被 广 泛 关 注 并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究 , 而 连 词 和 副 词 后 的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语言中的语法成分和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语法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语法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
文章首先将对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接着评述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展望未来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近年来,语法化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语法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历时变化,即词汇项或结构如何从一种功能转变为另一种功能。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历时视角已不足以全面解释语法化的复杂现象。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功能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强调语法化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动态过程。
这一框架不仅关注形式的变化,还注重意义、功能和语境等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例如,某些词汇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发生不同的语法化路径,这反映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理论也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构式语法则强调语法化的结构特征,认为语法化不仅仅是词汇项或结构的功能转变,还涉及到整个构式的重新分析。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还开始关注跨语言的影响。
随着比较语言学和类型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化现象可能存在共性,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和共性。
这种跨语言的视角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近年来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趋势。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多个理论框架,以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法化的本质和机制。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王寅;严辰松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4
【摘要】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门化等特征.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它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及语用因素.通常认为,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
【总页数】6页(P1-5,68)
【作者】王寅;严辰松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国外语法化理论探究——语法化的过程、本质特征和机制 [J], 赵学德;王晴
2.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语法化研究评述——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机制及动因探讨[J], 孙悠夏
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 [J], 王颖
4.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5.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一、语用因素: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多数句式形式就会被表达成
简单明了、可控制范围的词汇,以此取悦心情减轻语言表达的负担。
二、历史演变:语言演变发展时,形容词词语由于过度使用,而被时
代及使用频率改变其内涵,从而衍变成为词语性质的名词。
三、社会风俗:一些风俗习惯、家塾文化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使
一些原本简陋的词汇语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文化传承:经历长久征守的文化核心词汇语句,也会被历史洗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以更加简约的形式传承下去。
五、语言联想:带着相似形象,词语也会拓展出更多意义,甚至有可
能联想成一个全新的文化,把文化根植在当地居民生活之中。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F e b 。 20 1 3
论 语 法 化 的机 制 与动 因
凌 剑 春
( 长沙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7 6 )
摘
要: 语 法化是指语 言形式的意义从 实义 向虚义转 变, 其 功能从 实词 向语 法功能词、附着成分 、词
缀乃至屈折形式 的演变过程 。语 法化 是语 言演 变的 重要 方面 ,是认 知语 言学研 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主观
素如人 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 本 文主要讨论语法化 的机制及动 因。 提 出语 法
C O W的复数形式原为 k i n e , 后来 遵循一般情况下复 数 只在单数形式后加 s 的规则类推出 C O W S 这个复
数形式, 且代替 了原来 的 k i n e, 在这个过中, 原有 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 重新分析 和类推对一般语言 演变也很重要 , 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
语法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 2主 观 化
化的机制 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 以外 , 主观化也是语
法化 的一个重要机制 , 语法化 的动 因和语用推理密
切相关 。 目的是为 了说 明语言演变不是源 自语 言 自 身, 而是源 自语言 的使用 , 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
能力密切相关 。 2 .语法化 的机制
语 法化是 一种语 言演变 现象 , 指 的是语言形式
的意 义从 实 义 向虚 义转 变,其功 能从实 词 向语 法 功能词 、附着成 分、词缀 乃至屈折 形式 的演 变过 程。 ” 。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 的语义
演变类 型。 语法化的研究 是从语 言历 时变化来看语
化。 笔者认 为主观化应当视为语 法化 的一个重要机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词语语法化研究——以“尽管”和“简直”为例
通鉴 》 二百十 六 , 卷 元胡三 省音 注)
李计伟
( 北京 大学 中文系 , 北京 1 0 7 ) 0 8 1
[ 要] “ 摘 解释” 是语法化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结合点 “ 尽管” 本是一个词组, 意义为“ 全
部掌管”后词 汇化 为一 个双 音词 ; , 副词“ 管” 只管” 同, 尽 与“ 相 这是 由于心理 视角 不同造成 的; 连词“ 尽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月 第5 卷第 1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Jn , 0 7 a. 20
Vo . . 15No 1
关 于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的汉 语 词 语 语 法化 研 究
— —
以“ 管” 简直" 尽 和“ 为例
管” 虽然” 与“ 相同, 这是在特定句法环境中重新分析的结果。“ 简直” 本义为“ 简朴质直”常作主语和并 , 列形容词谓语之前项, 由于受到汉语常式结构的类推而语法化为一个语气副词。它们语法化过程的研 究对改善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大有裨益。 [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法化; 尽管 I 简直 中圈分类号: H 9 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7一10 I070一01一O 6z 3620 )l 06 6
一
、
有成熟的思维, 常常在学 习中思索 ‘ 为什 解释—— 语法化研究与对外汉语教 法规则 , 么 ’有时还会提出 ‘ , 为什么 ’” 教师在教学 中当 。“ 学的结合点 然可以用‘ 约定俗成 ’ 回答 ‘ 来 为什么 ’但这毕竟 ,
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法。如果教师能知道语 法规则产生的原因, 能恰到好处地说明‘ 为什么’ , 肯定 能促进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学习和应用。即使 学生没有问‘ 为什么’教师心里 明白‘ , 为什么 ’也 ,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G ramm at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M otivations and M echanism s
WANG Y in1, YAN Chen song2 ( 1. F oreign Languag es R esearch C enter , S ichuan In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iversity , Chongqing , 400031, China ; 2. Editor ia lO ffice of the Journa,l PLA U n ive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Luoyang , H enan Prov . , 471003, Ch ina) Abstrac t : A s an i m po rtant aspect o f linguistic change , g ramm atica lization has long been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topics in conte m po ra ry lingu istics ( inc lud ing cognitive lingu istics). G ra mma tica lization consists in the change o f a lingu istic fo r m advancing from a lex ica l to a gra mm atica l o r fro m a less g ra mm atica l to a mo re gra mma tica l sta tus , e g . fro m a derivativ e for m to an inflectiona l one . T he process features un idirectionality , sequence , abstrac tion and spec ialization. The necessary cond itions for g ra mm aticalization are repetition of high frequency and routiniza tion . Its mo tivations inc lude language contact , novel usages, errors and pragm atic factors . F ina lly , its m echanism s inc lude ana logy and reana lysis , w hich may invo lve m etapho r , m etonymy and subjectifica tion . K ey W ords : gra mm 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ana logy ; reanalysis ; m etaphor ; m etonymy ; subjectification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 语法化是语言 演 变 的 重 要 方 面 & 语 法 化 具 有 普 遍性 " 所有语言都要经 历 这 个 过 程 " 而且这种演变可 涉 及 语 音’ 词 法’ 句 法’ 语 发生 在 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 义’ 语用等 " & 我们认为 " 语法化 中 的 ! $ < 4 9 B 7 8 = ( ’ ’ ’# % * Z ( 语法 ) 是指宏观意义 上 的 语 言 构 词 ’ 造 句’ 谋篇等规 则 & 当代语法化研究可 分 为 狭 义 ! 词 汇 层 面" 所研究 的对象是语言中实词 演 变 成 语 法 标 记 ’ 语 法 范 畴’ 语 法构造或惯 用 表 达 的 过 程 或 现 象 $ ’ 广义! 涉及语篇 和语用层面 $ ’ 最广义 ! 包 括 典 型 的 概 念 结 构’ 事件结 构等如何演 变 为 语 法 手 段 或 构 块 * $ 三 B : 5 9 C = @ B C 4 : 5+ 大层次 & 此外 " 西方语言学的语法化涵盖了中国传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
大部分语法 化 过 程 是 渐 进 的 ! 认 为 ! 及性 * 可转让性 ! & ! _ = ‘ ? F T : : [ 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 " 而 % ! T ( Z ’ +" 有些语法化过程可 能 需 要 好 几 个 世 纪 " 如 汉 语 中 的 # 过$ 这一 词 !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衍生出用于语篇连 贯的 # 不 过$ % 意为# 但 是$ & ! 其中的# 过$ 字与原先表 空间跨 越 $ 意义的# 过$ 已 相 去 甚 远! 这种词义和 示# 用法演变的过程不做历时的研究是无法发现的 " # 我们能够看到 ! 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 ] ? C 4 9 : N N指出 ’ 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 现 " $ ! ( ’ ’ (# % Z %" 如克里奥尔语 % & 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 6 = 8 : F 8 中的 ?T 可 及 性! 但 ? 5 [? B B : @ 5 C虽 有 一 定 的 专 有 性 * 不能算是一 个 实 在 的 物 体 ! 本身价值需要通过银行 才能实现 ( 也不具有 转 让 性 ! 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 & 表 示 具 有 长 期 性 的 整 体+部 分 才能实现转让 "% ! B 关系 ! # 部分 $ 与# 整体 $ 有 邻 近 性( 且部分仅属于一个 命体做主 语 "% 表 明 被 所 有 者 也 可 以 是 抽 象 的! ! G& 作为所有 者 的 长 期 附 属 特 征 " % & 离原型意义更 ! 8 远! 被 所 有 者 仅 作 为 一 个 环 境 中 的 现 象! X 8只 是 表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 关键词 ] 虚化; 语法 化;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H 0 4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0 2 — 0 0 0 1 — 0 3
出“ Gr a mma i f c a l i z a i f o n” 一词 , 将 从 词 汇 形 式 向 语 法 形 式 的演化 称为 语 法 化 , 并 提 出 虚 化 产 生 的 新 语 法 形 式会 引起 整个 语 法 系统 的变 化 、 语 法 化 是 个 连 续
局面 随着七 十 年代 以来类 型 学 、 语 用 学 和认 知 科 学 等 学 科 的 发 展 而 改 观 。功 能 主义 语 法 化 研 究 者 提 出
了针对 形式 主义 的 尖 锐批 评 : 1 . 语 法 化现 象 不 支 持
说》 中的“ 体 用不相 假 ” 即名 词 与动 词不 是语 音 假 借 关 系 的相关 说 明 。从 袁仁 林 到 马 建忠 , 中 国传 统 语 言学家 讨论 虚化 问题 都 存 在 重 大局 限 : 1 . 把 名 词 到
语法 化指 包括 形 态 、 虚 词 和 构 式 等 多种 语 法 形
式 和语法 范畴 的形 成 过 程 , 是 人 类 语 言 中 的普 遍 现
象 。语法 化研 究是 对这 种普 遍现象 展 开描写 和解 释 的 历 史 语 言 学 的一 个 重 要 的 学 术 研 究 领 域 和 研 究 范 式。 由于汉语 缺乏形 态 变化 , 语 序古 今 差别不 大 , 因 而 对 虚 词 的 研 究 成 为 探 讨 汉 语 语 法 表 达 和 语 法 演 变
不 断 的 过 程 和 虚 化 的 程 度 跟 使 用 频 率 成 正 比等 三 个 著 名观 点 , 被 认 为 是 当代 语 法 化研 究 的先 驱 ; S a p i r ( 1 9 2 1 ) 谈 到过 “ 形 式 比它 的 概 念 内 容 存 活 得 长 久 ” ,
英汉“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及其理论探讨
3 .语 法化 动 因
机制 的阐述 ,进 一步探讨两种语言变化 的一些共
同的规律 。
2 .语 法化 机制
语 法化 的动 因就是 引起 语法 化 的可 能性 因
语法化机制指 的就是语法化是如何进行 的,
素 。语言 的发展,特 别是语法化现象 的演变 ,远
对语 法 的研 究从 语言历 时变 化来 看语 言共 时现
象 ,从语言演变的规律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
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 的形成作用 ,对 语言认知的关系研究非常重要 。实词虚化的语法
化机制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变 。
根据认知语言 学的 “ 人类 中心说 ”,人们认 识事
型的语法化现象 是语 言中意义实在 的词语或结构
式变成无实在意义 、仅表语 法成分 ,或者一个 不
Tag t提 出了语言演变 的两个机制:类推和重新 r o u t 分析 ,并探讨了语用推理和 隐喻过程在语法化 中 的作用。重新分析改变底层表达式( 不管是语义 的 还是词法句法 的) ,是 “ 隐性 的 (oe ),在 cvr t
维普资讯
中 国 民 航 飞 行 学 院 学 报
5 2
Ma 2 6 y. 00
VO .7No4 11 .
J un l o Cii Avain Fl h Unv ri o Chn o r a f vl it i t o g ies y t f ia
—
塑
不是孤立事件的消亡 、兴起和替换所组成 的,而 是成系统的。一种现象 的变化往往带来一系列 的 连锁反应 。所 以,同一 时期的一组表面看起来互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核心议题。
语法化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汉语语法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现象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现状部分,本文将梳理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词汇语法化、句法语法化、语用语法化等方面,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发展趋势部分,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加强、语料库建设的完善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新技术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研究成果的突破。
在面临的挑战部分,本文将分析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语料收集的困难、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跨学科合作的挑战等。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全面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着语法化的定义、机制、动因和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
关于语法化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实词或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词汇项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直至完全虚化,只保留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1)表示能够、可以。
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
如: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3)表示转折关系。
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
如:你不吃我可吃了。
/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
其中“可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二)“可1”→“可2”: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三)“可2”→“可3”: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系的“可3”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二、历时考察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
”一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词汇的虚化。
“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的语法化过程。
(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说文·可部》:“可,从口,丂;丂亦声。
”“可,肎(肯)也。
”《广韵·哿韵》:“可,许可也。
”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
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
”这里“可”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
“可”由许可义动词虚化为助动词,表示可以、能够,由许可义又引申为应该、值得。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词汇和短语如何逐渐获得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形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本文旨在综观“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揭示语法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习得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概述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接着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实证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语法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语法化”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语法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分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的转变。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语言的演变、词汇的扩展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进入20世纪后期,语法化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历时角度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语法化现象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语法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强调了语法化现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兴起,语法化研究也开始与这些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些新兴理论不仅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法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从单一视角到多元化视角的转变。
未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法化研究必将继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汉语语法的认知解释研究述评
汉语语法的认知解释研究述评作者:孙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11期摘要:近三十年来,汉语语法的认知解释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句法象似性、隐喻和转喻、意象图式、范畴化、构式语法分析以及认知与计算分析等方面。
其研究成果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加自然的、有亲和力的解释依据。
但也应看到,当前汉语认知研究多关注一个个具体的构式、特殊句式和句法现象,自身缺乏一个整体框架,与其相关的教学研究过于零散。
汉语认知研究与教学仍存在“貌合神离”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语法认知解释一、认知语法:人的回归回归一切科学研究的哲学本质,我们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研究语言?钱冠连(2002)曾指出,人们可以从语言结构了解宇宙结构,因为宇宙结构与语言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而语言是造物主给人的馈赠,甚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Steven Pinker,1994、2015),因此语言研究绝不是孤立的。
人是语言和宇宙间最朴素的连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占据了语言学研究主流,语言系统的自主性受到极大重视乃至夸大。
认知科学研究者对此持强烈反对的态度,Ronald ngacker(1976)“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的诞生被认为是认知语法研究的起点。
“人”在语言研究中的回归、将语言视为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
王寅(2005:1)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
如果将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视为两个阵营,可以发现在对语言、句法和描写语义的手段的思考方面,二者立足于三个针锋相对的假设,如图1:值得注意的是,“意象”不仅是语义在头脑中呈现的情景(image),而且是形成情景的具体方式(imagery)。
前者可以译为“意象”或“映象”,后者则译为“意象化”更贴切。
在认知语法中,语义被视为约定俗成的主观意象。
描述语义时,不仅要描述语义所涉及的概念领域(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还要描述“意象化”的过程。
汉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认知动因
龙源期刊网 汉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认知动因作者:贾红霞李福印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02期[关键词]“抓”类动词;实现事件;卫星框架语言;均衡框架语言;动词框架语言;概念化[摘要] 文章采用实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中“抓”类动词,探讨其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化模式多样化的认知动因。
结果表明:1)“抓”类动词表达“实现”的词汇化模式呈多样性,可由卫星语素、并列或连动结构或动词词根编码路径信息[实现]。
2)“抓”类动词14种词汇化模式呈现S-语言、E-语言与V-语言特征,总体趋势为S-语言>E-语言>V-语言。
3)“抓”类动词呈现多样化的词汇化模式与概念化有关。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8)02-0074-101. 引言词汇化模式是Talmy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根据路径由动词还是卫星语素来编码,Talmy (2000:222)把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简称V-语言)与卫星框架语言(简称S-语言)。
基于Talmy的两分法,“现代汉语的类型归属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李福印,2013:25)。
Slobin(2004:25;2006:64)认为现代汉语属于均衡框架语言(简称E-语言)。
国内学界的观点包括:V-语言(吴建伟,2009),S-语言(沈家煊,2003;张亚锋,2007;李福印,2015),并列式结构语言(罗杏焕,2008),兼有S-语言、V-语言以及E-语言的特征(阚哲华,2010),并行词化模式(李雪,2010),互补性语言(Li,2013;邓宇、李福印,2015;邓宇等,2015)或并列框架语言(钟书能、黄瑞芳,2016)。
汉语到底归属哪种类型尚无定论(李福印,2013:29)。
Talmy探讨S-语言及V-语言的两分法类型时基于句法结构而非词法层面,即根据“概念结构与表层形态句法结构的对应”(史文磊,2011:14)来判断语言类型归属。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 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C 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体词语语法化认知动因研究
1. 汉语体词语的语法化是语法发展的重要方面。
2.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不仅受到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动因的影响。
3. 语法化是指词汇或句法结构在使用中形成的语法规则。
4. 认知动因是指识别、分类和归纳等认知过程对语法化发展的影响。
5.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与人类认知的演化和发展密切相关。
6. 认知动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语体词语语法化的过程。
7. 语义的演变是体词语语法化的重要认知动因之一。
8.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9. 语法化过程中的修辞表达也是认知动因发展的重要方面。
10.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为汉语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1.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与个体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12.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与不同语境下的认知需求有关。
13.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4. 体词语的语法化与句法结构的演变相关联。
15.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16. 认知动因的研究可以揭示体词语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17.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与实际语言使用中的认知策略密切相关。
18.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提供新的解释。
19. 体词语语法化的认知动因与语言变化和语言发展相关。
20. 认知动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体词语的语法化过程。
21. 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认知动因和语言内部机制。
22.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3. 体词语的语法化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方面。
24. 认知动因对于体词语的语法化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5. 体词语的语法化是语言功能演变的结果之一。
26. 认知动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体词语的语法化机制。
27.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受到个体认知模式的影响。
28.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9. 体词语的语法化与语言的表征和认知规律有关。
30. 认知动因的研究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过程提供新的解释。
31.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32. 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33. 体词语的语法化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关。
34. 认知动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体词语的语法化过程。
35.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与语言使用的认知模式有关。
36.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37. 体词语的语法化是语言历史发展的产物之一。
38. 认知动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体词语的语法化机制。
39.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紧密相关。
40.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41. 体词语的语法化发展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
42. 认知动因的研究可以揭示体词语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43. 体词语的语法化与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
44.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45. 体词语的语法化的发展受到认知策略的影响。
46. 认知动因研究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47. 体词语的语法化与社会认知模式的变迁有关。
48.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以为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解释。
49. 体词语的语法化研究需要充分考虑认知动因和语言内部机制。
50. 认知动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体词语的语法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