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语法化_研究综观
《2024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范文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对外汉语教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综观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汉语语法的教授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运用技巧。
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记忆。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主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教师们开始尝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教师们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开发互动式学习平台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基于语料库的语法教学方法语料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语料库的语法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研究现状与成果(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语法教学的目标、原则、方法和策略等。
这些研究为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有助于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许多学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同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这些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语言习得研究学生语言习得研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媒体语法不规范现象例子
媒体语法不规范现象例子近几年来,含有“××门”的新闻标题不断见诸各类媒体。
如“西门子‘贿赂门’升级”、“易中天陷入‘跑单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央视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的“解说门”、欧洲意甲联赛中的“电话门”等,不胜枚举。
它的源流是闻名于世的美国政治丑闻“水门事件”,一般指代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丑闻事件,然而,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门”并不仅仅指一些政治上的丑闻,而是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娱乐、体育、商界、学界等行业的事件也可以被冠之以“××门”。
这样,任何新发生的丑闻或新闻,只要是一些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都可被冠之以“××门”。
概而言之,这种语言现象是“门”这个实词语法化的结果。
语法化“语法化”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提出的,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他使用了“grammaticalization”一词,把语法化主要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
沈家煊先生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中给“语法化”下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现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
”所有这些都是狭义语法化的范畴。
广义的语法化从“词汇层面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和语用层面”,即“语篇语法化和语用功能语法化”,或者是“语法的形成过程”,“语法化的研究要弄清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①因而hopper&traugott认为,语法化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项或结构在某些语境下逐渐具有语法功能,并且在语法功能固定下来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
②词汇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涉及的是多义现象。
《2024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范文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进行综观,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背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旨在帮助他们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法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由于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学习者母语背景的差异,语法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内容(一)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核心内容。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地传授汉语语法知识,如何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法规则,以及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语法运用能力。
此外,研究者们还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二)语法教学材料与资源研究语法教学材料与资源是语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教材、教辅资料和在线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他们还关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法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语法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研究者们认为,语法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了解中国文化,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法。
因此,他们致力于探索如何在语法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实践探索(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语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们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法规则和运用技巧。
同时,他们还关注课堂互动和反馈,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二)在线教学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教学资源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现象、机制和影响。
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词汇意义或结构意义,转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其语法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章首先对汉语语法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语法化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汉语语法化的过程进行梳理,揭示了汉语语法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包括重新分析、隐喻和转喻、频率和语境等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
文章还对汉语语法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语法化不仅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也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
语法化还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
文章对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对汉语语法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本质和特点,为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二、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语法化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对于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其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定义、特点、动因以及机制等方面。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短语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语境、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了”“着”等助词,以及“把”“被”等介词,都是从实词逐渐语法化而来的。
汉语语法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渐进性,即语法化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二是单向性,即一旦某个词语或结构发生语法化,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三是系统性,即语法化不仅仅是个别词语或结构的变化,而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2024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范文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对外汉语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中,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观,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主要以翻译法和结构法为主,侧重于句子的表层结构分析。
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教学方法逐渐丰富,包括对比分析法、功能法等,注重语言运用的实际功能。
第三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随着语言教育理论的发展,研究视角更加多元,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三、主要研究成果1. 教材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开发了多种类型的对外汉语教材,如初级教材、中级教材和高级教材等。
同时,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学习者,也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材。
2. 教学方法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境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语法体系研究:针对对外汉语的语法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语法体系框架,为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4. 教学评估研究:对教学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如考试评估、形成性评估等,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教学方法与学习者需求不匹配:当前的教学方法虽多,但部分方法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优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 教材更新速度滞后:部分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汉语发展的新趋势和国际教育的新需求。
3. 师资力量不足:对外汉语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选拔工作。
4. 文化因素影响:汉语学习不仅涉及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涉及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如何将文化因素融入语法教学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语法化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并影响着语言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分析语法化的概念、特点、作用,介绍语法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并对语法化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Humboldt和Jakobson 等学者首次提出“语法化”这个概念以来,语法化研究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百年中,语法化研究从早期的语用学和语义学角度,逐渐拓展到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静态描写向动态的、历时的方向转变。
二、语法化的理论分析1、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逐渐变得更为稳定和一致。
2、语法化的特点语法化的特点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抽象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不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而是基于语言的整体语境进行归纳和总结。
稳定性指的是语法化的形式和结构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系统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并非孤立的,而是与语言的其它层面相互、相互影响。
3、语法化的作用语法化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法化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高效和明确,减少了歧义和模糊性。
其次,语法化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语法化还使得语言更加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提高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语法化实证研究及应用1、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法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通过研究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从而更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此外,通过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语法使用的研究,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重要的参考。
2、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的语法化研究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认知语言学的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石毓智,李讷: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中国社会科学》1998.6----论“的”的语法化历程文旭:《语法化》简介,《当代语言学》1998.3何刚:语用方式——语用的语法化,《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郝书阁:语法化的泛时性研究,《外语学刊》2000.3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0年。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3何自然冉永平主编:《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云秋《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Vol.22(2).Goldberg, Adele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akoff,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与Johnson合著).New York: Basic Books.Langacker, R, W.1987/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Taylor, John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 Claredon Press.Haiman,J.1985/1987 Natural Syntax. Cambridge: CUP.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3年6月“句法象似性”专题大会的论文集)Simone, Raffaele.1994. Iconicity in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2年6月“句法象似性”专题大会的论文集)F.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2024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范文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国际语言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而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其关键所在。
本文旨在全面审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历程、教学方法及未来趋势。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
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深入,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早期的语法教学以模仿母语语法为主,注重规则的讲解和记忆。
随着研究的深入,语法教学逐渐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与策略1. 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语法的规则性讲解和例句分析。
这种方法在初学者阶段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2. 交际型教学法:随着语言教育观念的转变,交际型教学法逐渐成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趋势。
该方法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通过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法规则。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近年来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热点之一。
该方法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句型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 难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语法规则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此外,由于汉语的特殊性,如语序、语调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
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 融合多媒体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语素_化_的研究综述_沈思芹
本文摘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Sep.20 2015
语素化”的研究综述
沈思芹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 “X 化” 结构以其在现代汉语中较高的使用频率而颇受关注, 对其结构中所含语素 “化” 的研究是 一个重要方面。对语素 “化” 的语义特征、 语法性质、 语法功能、 来源、 读音及语法化动因等方面进行研究, 有 利于进一步探索 “X 化” 结构, 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词缀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但目前语素 “化” 的研究中仍然存 在诸多分歧, 需要适当引入新理论, 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X 化”; “化”; 语法化; 词缀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09-0027-02 “X 化” 结构以其较高的使用频率引起学界的广 泛关注。其中, 语素 “化” 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有关研究主要探讨了语素 “化” 的语义、 语法特征、 语 法功能与来源。综观各家观点, 有的以传统语法理论 为背景, 有的运用认知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为依 据。虽然学者们对有些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但依然存 在诸多分歧。 一、 “化” 的语义特征 对 “X 化” 的研究中, 学者们对 “化” 的语义进行或 多或少的探讨, 认为一部分 “X 化” 中 “化” 具有实语素 性质, 而一部分 “化” 则语义虚化, 且对此看法基本达成 [1] 。 “化” , 最初是一个实词。 《说文解字》 中解释为: 共识 “化, 教行也。 从匕, 从人, 匕亦声。 ” 即 “化” 的本义是 “教 [2] 有 “致使” 义 化” , 后来词义扩大, 也表示 “变化” , [3] “化” 表示 “由旧物更为新物” , 语义特征, 是动态的 。 具有 “变化结果义” 和 “性质改变义”[4]。 目前,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 “化” 属于语义虚化的 看法, 认为 “化” 的语义在长期使用中逐渐语法化, 表示 “从某一动作、 状态转到另一动作、 状态的动态 [5] 再进一步虚化为表一种静态的性质或状 过程” , 态。现代汉语中, 存在虚化程度不同的 “化” , 它们是 [6] 语言历时演变的产物 。根据语法化理论, “化” 语 法化后, 语义虚实程度不同的 “化” 形成一个连续统 (continuum) , 或称 “语法化斜坡 (cline)”[7](P6-7)。 其中, 按照虚化程度由低到高, 呈 “A>A/B>B” 式(A 为前演变阶段成员,B 为新阶段成员)单向排列, 共 存于共时层面。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学者指出, “语 [8] 法化” 理论对研究汉语词缀问题并非万能框架 。 因为 “汉字使用过程中的通假、 假借现象超出了语法 化演化规律的研究范围。基于历史记录缺乏、 语料不 完整或有中断的语言现象, 很难进行连续性的演化轨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词汇和短语如何逐渐获得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形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本文旨在综观“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揭示语法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习得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概述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接着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实证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语法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语法化”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语法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分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的转变。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语言的演变、词汇的扩展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进入20世纪后期,语法化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历时角度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语法化现象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语法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强调了语法化现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兴起,语法化研究也开始与这些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些新兴理论不仅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法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从单一视角到多元化视角的转变。
未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法化研究必将继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4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范文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留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汉语国际化的趋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现状(一)研究领域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语法理论、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语法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探索、教材内容的更新等方面。
(二)研究成果梳理1. 语法体系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对汉语语法体系的深入探讨,构建了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体系,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留学生,研究者们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对比分析法、交际教学法等。
3. 教材编写研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者们致力于编写适合留学生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科学、实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语法体系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汉语语法体系相对复杂,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困难。
因此,如何简化语法体系,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当前的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往往缺乏针对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留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随着汉语的发展和变化,教材内容应随之更新。
然而,当前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因此,应加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修订工作。
四、教学策略与建议(一)简化语法体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语法教学中,应简化语法体系,注重实际应用。
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留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对比分析法等。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作者:罗主宾贺永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语法化动因机制综述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就语法化理论的特点作一简单综述。
一、语法化的概念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
但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不一。
几家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沈家煊,1994)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
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
(江蓝生,2001)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
(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性。
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的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上。
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Meillet(梅耶),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变》(1912)一书中使用了grammaticaliation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
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并提出三个观点: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摘要:语法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类范畴和句法范畴,而且启发研究者通过对话语标记的挖掘和分析,更好的描写语言事实。
本文在梳理语法化历史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化研究内容的比较,从语法化输出端分类:语法层面的语法化构词和语法化构式;语用层面主要分析话语标记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法化历史含义研究内容一、语法化的历史和含义(一)语法化的历史1、早期的语法化研究meillet首次提出“语法化”一词,并认为新的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类推,二是语法化。
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语法化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语言学家是givon,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
”并在《语法化的理解》(1979)中,总结一条典型的语法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法化研究在西方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语言学家从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
3、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趋势近年来,语法化理论不断成熟,研究的范围随之也越来越广:语法化与重新分析、语法化与语境、语言演变和语言范畴产生的首要诱发因素、话语标记的产生、敬语与“礼貌的语法化”等,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题。
[1](二)语法化的含义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各家有各家的合理性,区别在于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宽窄。
语法化定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语言工作者研究汉语事实的深入和进步,也体现了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完善和丰富。
二、语法化研究内容沈家煊(1994)提出研究语法化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王凤敏(2005)指出语法化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篇章结构的语法化、短语的语法化、词汇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及语法化的伴随现象—语音的弱化。
吴福祥(2005)指出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四个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结构式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模式的研究、话语标记语法化的研究以及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一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义、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还将介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推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综观分析,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师、研究者以及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促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历史发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反映出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化。
初期阶段,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主要借鉴了国内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方法,重视语法规则的传授和机械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对外汉语教学的急需,但也存在着忽视语言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倾向。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引入,语法教学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教学重点逐渐从单纯的语法规则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这一阶段,语法教学开始注重语境的创设,强调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进行语法练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逐步掌握语法规则。
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语法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进行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另一方面,语法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倡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当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语法化理论进入中国后,介词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标签:介词方言语法化综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
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
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
随后,沈家煊(1998)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
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