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本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高二地理课件(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高二地理课件(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2)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针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以及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国家

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公园
境 保
体制试点。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

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








凤庆县第一中学 常忠诚
二 自主学习 1.我 国 的 环 境 保 护 措 施
①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
我 国 的
保护并重 ②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环 并举的环境保护措施。
境 ③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
保 动计划。
护 ④积极推进生态系统保 措 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施 及 ⑤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凤庆县第一中学 常忠诚
目前该省的生态补偿范围已从单一的大气环境扩展至水环境、土壤环境和自然保护 区等领域。
【问 题】
1.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撬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2.在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之间,如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还可以建立哪些方面的 生态补偿机制?
凤庆县第一中学 常忠诚
活动 小组学习 1.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撬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限 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凤庆县第一中学 常忠诚
知识窗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组织各地区、各部 门、各单位按照一定的环境目标和规划而开展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社会活动。 ● 行政手段 指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具体来说,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政 策、规划及行政决议、决定等,实施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法律手段 指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主要包括制定环保法律法规,组建 执法队伍,通过强制性手段调整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并通过司法程序实施行政、 经济或刑事制裁。 ●经济手段 指运用税收、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经济手段间接管理环 境,使各类活动朝着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向发展。 ●教育手段 指利用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以 及国家环保方针、政策等,从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使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 技术手段 指借助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 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影响评价 划重点 (下)

环境影响评价 划重点 (下)

六1、水体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受纳水体不同,其消纳污染物的能力也不同。

环境容量所致的环境是一个较大的范围,若受纳水体范围较小,而边界与外界新形的物质能量交换量相对于水体自身所占的比例较大,此时通常改称为环境承载能力。

2、简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方式推流迁移:污染物随着水流在X、Y、Z三个方向上平移运动产生的迁移作用。

(前后、左右、上下)分散稀释: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分散开来而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

底泥中污染物随底泥沉淀物运移,热污染的传导和散失。

3、S-P模型是在什么条件下建立的?主要应用于什么水体什么指标的预测?(1)河流中的BOD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2)反应速度是定常的;(3)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弓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适用水体:(1)河流充分混合段;(2)污染物为耗氧有机污染物;(3)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4)河流为恒定流动;(5)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指标:溶解氧DO、COD4、废水排入河流后,污染物与河水是如何混合的?由那几个阶段组成?(1)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人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

在竖向混合阶段也存在着横向混合作用。

(2)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

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3)段面充分混合后阶段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

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5、在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如何对河流湖泊进行简化?(1)如果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的合理持续利用及保护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

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环境规划目标: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净效益最大:净效益是总效益现值扣除总费用的差额费效比:总费用现值与总效益现值之比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水域是根据水体的不同的使用功能并结合行政区划而定,源则是排入相应受纳水域所有污染源的结合。

水环境容量:某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量,反映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也满足特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水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二、问答。

1、为什么要进行环境规划?(即环境规划的作用是什么)a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公民的环境权;b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92年度计划及“九、十、十一五”计划);c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等比例分配原则、最小费用原则、按贡献率削减d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e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管理学试卷以及重点

管理学试卷以及重点

管理学试卷以及重点一、名词解释1、管理客体:管理客体又称管理对象,是指管理主体(即管理者)直接体用和影响的对象,即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

,2、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绩效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3、统一指挥:统一指挥是指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5、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又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

它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握信息的分析趋势的预测,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其未发生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6、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就是根据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即从组织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中发现偏差,通过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

7、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组织整体效能,推动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的交化和新的组合过程。

8、公司内部创业:公司内部创业主要指被已有组织发起的组织的创造、更新与创新活动。

创业活动是由在组织中工作的个体或团队推动的。

二、简答题1、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②人际技能③概念技能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组织结构及制度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和社会大环境因素。

②内部因素:个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

个人责任感因素。

3、决策的原则①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②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4、决策过程①认识决策需要②确定目标③拟定备选方案④评价备选方案⑤选择满意方案⑥实施选定的方案⑦从反馈中学习5、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战略决定了组织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组织结构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必须要和组织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匹配。

chapter1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论

chapter1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论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本课程内容与重点
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 包括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 生态学原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环境 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等基本理论 等基本方法。同时,针对流域、城市、生态等不同 类型的环境规划和组织层面、产品层面、活动层面 等不同层面的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程序和要求开 展课程的学习,培养同学们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 设计中综合应用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学习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规划与管理的生 态学原理、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 原理以及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分析和综合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 用;水环境容量确定、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数学模型、大气 污染物总重控制的A-P值法、生态产业链的结构与构建、循 环经济理念、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知识点的 理解和综合应用等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环境质量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 发展经 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优劣通过 社会财富的拥有量,环境质量状况,健康与教育水平四个指 标体系来衡量。
环境质量具有可度量性、区域性和反馈性三大特征。 信息: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过去20年里空气质量的提高使 美国人平均寿命延长近5个月。 ①、环境质量的可度量性。 环境质量是由组成环境要素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决定。而 环境要素的种类、数量和性质都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 法进行描述和判定。对环境质量的度量和评价可通过具体的 环境指标来进行。
③、环境质量的反馈性。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1、环境规划的目的。

(1)2、环境规划的主要功能。

(1)4、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1)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4个矛盾。

(1)6、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1)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

(1)8、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1)9、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1)10、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2)11、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2)1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

(2)13、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

(2)14、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2)15、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2)16、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

(2)17、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2)1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

(2)19、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

(2)20、8项环境管理制度。

(2)21、我国环境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3)22、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3)23、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

(3)24、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

(3)25、水环境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

(3)26、水环境规划遵循的基本步骤。

(3)27、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

(3)28、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全部内容的7个步骤。

(3)29、水环境规划的方案对策。

(3)30、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解析归类的内容。

(4)31、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

(4)3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4)33、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步骤。

(4)34、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4)3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目的。

(4)3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

(4)38、《规划纲要》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

(4)39、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5)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意义。

(5)41、露天堆放和填埋不当的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途径。

(5)42、固体废物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方面。

(5)43、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从4个方面入手。

3.3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学习目标1、查阅长江流域地形图和气候图等基本资料,说明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结合材料,举例说明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协作开发方式。

3、说出长江流域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案例从多角度提出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1、分析长江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内容和方式。

2、正确认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案例,说明长江流域协作开发的方式。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案例合作探究学情分析本课时内容面向的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对长江流域概况虽已在初中学过,但早已遗忘,需要复习拾遗;学生对各河段的区位优势,发展方向和突出问题并不明确,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流域内部的协作开发,如何进行环境保护,都需要通过学习过程理解。

而在学习过程中,从流域的整体性和各河段的差异性出发,要逐渐形成流域优势互补、协作开发的思想;协作开发中注意环境保护,并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导入2022年国庆节特别节目《江河奔腾看中国》长江篇。

课前活动课前同学们观看纪录片,并梳理长江流域基本知识。

【学生说出长江流域基本知识】1.长江概况(1)长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

(2)发源地与注入海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峰,注入东海。

(3)穿越地区:我国西南、中部和东部。

(4)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

(5)径流量: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径流量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3以上。

2.长江流域概况(1)人口:占我国人口的1/3。

(2)我国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水稻产量占到全国的七成。

(3)经济发达①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分别为长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中心城市。

②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两湖地区是“鱼米之乡”,太湖地区是“人间天堂”。

(4)长江流域山水林田生态环境功能①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的功能。

毕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

毕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

毕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3.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评价和规划的基本知识;4.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监测、评价和规划的实际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处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注可持续发展;4.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工程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污染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2.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等。

3.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环境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等。

4. 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执法与监管等。

5. 环境工程案例解析:分析典型环境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第三周:环境监测与评价第四周: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第五周:环境工程案例解析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涵盖环境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城市规划重点及答案

一、相关的基本概念1。

城市规划编制层次划分(P106):当前的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个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

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3、城市规划:(书上相关内容见P38以下来自老师ppt)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法》另补充:⏹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陈友华、赵民教材)⏹城市规划(手段),是对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达到这项空间目标过程中时间上的制导——吴志强⏹城市规划(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改善城市社会,促进城市发展-—郭彦弘⏹城市规划(核心内容):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及在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陈友华、赵民教材.⏹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城市规划(任务):依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原理》。

4、城市化(书上相关内容见P32以下来自老师ppt):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总体规划(书上相关内容见P107以下来自老师ppt):城市总体规划实质就是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在地域和空间的落实,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集中表达了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内容。

生态环境教育工作计划(七篇)

生态环境教育工作计划(七篇)

生态环境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在以____为指导,按照要求全面____“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实施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的民展,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确保学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二、意见与设想:(一)加强组织建设。

1、班子组织健全。

成立以杜学庆校长为组长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环境教育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内容落实、考核检查得力。

2、宣传有力度。

在师生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目的和意义,做到人人知晓。

做到教师每周学习时必谈环保的好处,国旗下的讲话有环保宣传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画廊、板报上刊登环保知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定时播放环保文章、影视。

3、环保知识渗透到位。

在教学内容中要求教师做到抓住重点、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学校在举办公开课、优秀教案评比中有意识将环境教育摆放到一定的位置,并在期末测试的试卷中也能体现出环保方面的知识题。

4、狠抓业务学习和培训。

一是向优秀单位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教研、体育备课等研讨活动,促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使骨干起到主心骨的作用。

三、发挥学校特色作用,强化训练,导之以行。

1、设立环境教育专项经费____元,加大学校硬件投入力度,各种宣传标语布置高雅、大方、醒目,各室器材、器具与学科基本配套。

学校的空余地全部绿化,课桌椅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各室配套,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2、以特色为突破口,强化为训练,各年级均要通过区域间的学习和管理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在花木栽培、管理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要增进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从中打开环保的智慧之门,点燃环保的创新火花。

3、以守则、校规规范学生,以规育人。

以常规管理28条要求严格管理学校,以《中学生素质要求》十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二十条、《中学生守则》十条严格规范学生。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教科版)

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教科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0年河北中考真题】3.2009年12月7日 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 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 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达成了《哥本 哈根协议》。这次会议的召开表明( )
A.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B.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C.气候变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D.各个国家只有合作没有竞争
我国的资源特点: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 量少,开放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 浪费、损失严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 物质条件。(八下P4)
我国环境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 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 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式依然 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⑤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的社会保障等制度 将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人口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制定此项措施的依据 是什么? 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首 要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 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5、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解析】材料二的“一次性使用”“闲置废弃”“废 品”,材料一的“就可以节约……”是解答第一问的 关键词。第二问和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 ,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我国中小 学生课本没有被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是 惊人的;
⑵①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②可以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④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

2024年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坚定遵循____的指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积极响应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号召。

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我们尤为重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其个性发展,致力于从小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

我们旨在进一步提升学校环境质量,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并为此不懈努力。

二、意见与设想:(一)强化组织建设1. 健全领导班子成立以杜学庆校长为领导核心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并部署环境教育工作。

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内容落实到位,考核检查严谨有力。

2. 加大宣传力度在全校师生中广泛传播环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确保人人皆知。

教师每周学习时必谈环保益处,国旗下的讲话融入环保宣传内容。

学校宣传橱窗、画廊、板报定期刊登环保知识,红领巾广播定时播放环保文章及影视作品。

3. 深入渗透环保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紧抓重点,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在公开课、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将环境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并在期末测试中设置环保知识相关题目。

4. 狠抓业务学习与培训一是组织参观学习优秀单位,取长补短;二是积极开展教师学习、教研、体育备课等研讨活动,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发挥学校特色,强化实践教育1. 设立专项经费,加大硬件投入设立环境教育专项经费____元,用于加大学校硬件投入力度。

确保各种宣传标语布置高雅、大方、醒目,各室器材、器具与学科基本配套。

学校空余地全部绿化,课桌椅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各室配套完善,打造学生向往的校园环境。

2. 以特色为突破口,强化实践教育通过花木栽培、管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些活动旨在打开学生的环保智慧之门,点燃他们的环保创新火花。

3. 以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以《中学生素质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及《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行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大四英语重点翻译(最终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大四英语重点翻译(最终版)

单词:Urban form 城市形态Individual buildings 单体建筑Open spaces 开敞空间Sense of belonging 归属感Cityscape 城市景观developing landscape policies 发展景观规划green space system 绿色空间系统landscape framework 景观框架Climate change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 (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Wastewater treatment (废水处理)Low-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段落:1.From a a visual visual and aesthetic aesthetic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perspective, Lynch, Lynch, in his book The Image Image of of of the the the City City (1960), identified five types of elements. They are: (1) Paths, which may be streets, walkways, transit lines, canals, railroads ¼(2) Edges, which include shores, railroad cuts, edges of development, walls ¼(3) Districts, which are recognizable with same common character. (4) Nodes, which may be centers of activities, like a shopping center, major junctions[a1] , places of break in transportation ¼(5) Landmarks, which are usually a rather defined physical object such as building, sign, mountain or monument. 翻译:从视觉和美学的角度来看,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定义了5种元素,它们是:(1)通道:是道路、人行道、车行道、水道,铁路等等;(2)边缘:包括河岸、铁路交叉口、开发区边缘、墙等;(3)区域,是具有相同性质的地区;4)节点:它也许是活动中心,像是商业中心、主要的交叉口、交通集散点等;(5)地标:它通常是一个明显的物质性的建筑物,像是大厦、标志物、山体或者纪念碑等。

环境评价与规划书范文推荐6篇

环境评价与规划书范文推荐6篇

环境评价与规划书范文推荐6篇环境评价与规划书范文第一篇一、环评报告书作用环评报告,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预见性评定。

根据对工程所在地的地下水、土壤的监测,对工程所用原材料、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工程的环保设施的设计的评价,从而评估工程建成对环境的影响。

环评报告对企业很重要,环评通过环保局评审、批复后,后续日常生产、环保管理中还要用到。

没有环评也没法进行环保竣工验收。

环评报告是针对该工程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情况、治理措施是否可行,生产过程和产品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以及最终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对方要这个东西是要了解己方公司环保治理、产品环保性能等情况是否符合现行国内或国外环保要求,如果没有的话,一般认为生产企业从环保角度讲是有问题的,大工程招标一般不会考虑的。

二、环评报告主要内容根据《环评法》第17条和《建设工程环保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必备内容:(一)建设工程概况;(二)建设工程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工程,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环境评价与规划书范文第二篇一、前言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职业规划开始成为大学生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

对企业而言,如何表达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生命的浪费。

作为当代大学生,假设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每当人类经过一次重大变革,总是新的时机在产生,有的时机在消失。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P.19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环境管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精选5篇)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精选5篇)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精选5篇)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为绿化、美化校园,为师生创建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宁静气氛,合理分配校园绿化美化分布,环境育人,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建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目标全力将可绿化面积进行绿化,将精力放到新开辟出的新可绿化地带。

新增绿化带要和化格调一致,注重基础工作就是长期工作,抓基础要思长远,注重品种搭配,合理栽种,增加垂直绿化面积,建立完整的绿化体系。

将学校可利用的一切条件都挖掘出来,逐步发展、实施,完成规划任务与内容。

三、工作重点1、从我班环境区的实际出发,以我校下发的《关于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的通知为要求进行工作。

2、紧紧以建设标准为依据工作,工作中合情合理调工作重点,将绿化工作的规划任务得以完善。

四、规划设计原则发挥环境区的特点,分块布局绿化,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体现分布均衡,突出重点,尽可能的增加绿地面积,加大覆盖率,没有死角。

阶梯教室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可绿化,由于地势阴暗,所以要栽种向阴植物。

五、绿化措施1、学习文件,提高思想,统一认识。

结合班主任工作会议,先后传达学习了学校有关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的文件精神,及我校绿化方案内容。

认识到开展义务植树和搞好校园绿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植树和育人结合起来,激发师生责任感和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出力,植树栽花改造学校环境。

2、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根据上级要求,成立绿化领导小组,定期讨论研究绿化美化工作,规划设计绿化方案,使绿化工作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

组长:__副组长:__、__负责人:__、__、__、__、__执行者:__矿通、矿建全体同学3、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措施。

定期把环境区绿化美化工作列入工作日程。

列入班会工作任务的会议内容,定期研究检查情况。

班级落实到组,组落实到个人。

4、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环境区可绿化的地点是几处带状的土地,分布在阶梯教室的东北角和东南角。

《环境规划与管理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与管理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与管理综合实习》教学大纲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一、实践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通过环境规划与管理综合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在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理解,掌握不同层次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熟悉主要环境规划类型的规划内容、编制程序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综合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编制某一类型环境保护规划报告的能力和从事环境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工作的兴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基层环境管理结构和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的组成和主要工作职能。

(二)理解不同层次环境管理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应的环境管理内容,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相互关系。

(三)掌握环境规划报告编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重点掌握某一类型环境规划报告的编制内容和具体方法。

四、实习项目设置情况五、实习内容实习项目一基层环境管理机构与运行0.3周(一)实习目的要求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从事基层环境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基层环境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行政职能,熟悉基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不同环境问题的具体管理措施。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相机、调查表(三)实习内容1、实地参观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了解分局的主要科室以及各个科室的行政职能;— 2 —2、召开座谈会,由分局工作人员与学生交流当地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及环境管理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重要的环境问题。

(四)实习安排上午:实地参观环保局下午:与环保局人员进行座谈实习项目二典型企业环境管理0.2周(一)实习目的要求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从事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重点监管企业中环境管理部门的设置以及主要工作职责,熟悉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运行和清洁生产实施的现状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事件(哮喘)、米糠油事件、富士山事件(骨痛病)第二章1. 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2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内容:(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2)“污染者付费”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4.所谓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5.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作出规定的,由环境保护单项法规或规章所具体表现的,对国家环境保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来监督实施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

6.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一)“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二)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六)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

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两个方面,以及排污申报,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排污总量削减指标,核发排污许可证,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四项内容。

(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方式是针对分散控制的问题,改变过去一家一户治理污染的做法,把有关污染源汇总在一起,经分析比较,进行合理组合,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处理措施的污染控制方式。

必要措施:1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以规划为先导。

集中控制必须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2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突出重点,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别整治。

3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与分散控制相结合,构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4疏通多种资金渠道是推行污染集中控制的保证。

5要实现集中控制必须落实资金。

应充分利用环保基金贷款、建设项目环保资金、银行贷款及地方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6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地方政府协调是关键。

7污染集中控制不仅涉及企业,也涉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充分依靠地方政府的协调,是集中控制方案得以落实的基础。

(八)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指对超标排放的污染源,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做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达标的决定,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又实施了两项制度:环境保护计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第三章1泰勒的科学管理特点是:以数学分析为基本方法,以电子计算机处理为基本手段,以最优化设计与选择为基本前提,保证人力资源和其他物力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2.法约尔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另一内容是他首先把管理活动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

3.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所谓人际关系学说是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它研究人们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性,分析各种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控制与改变人们的行为,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

它是针对泰勒理论的致命弱点——忽视人的因素而产生的。

也可称之为“管人说”。

4.控制的原则:①公众参与原则;②系统控制的原则;③一致与比较的原则;④预防性原则;⑤例外与重点原则;⑥灵活性原则;⑦经济合理原则;⑧反馈原则。

5.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其定义式:M=K+R6.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7.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1)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

(2)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用设施水平和人口密度等。

(3)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状况和污染物净化能力等。

8.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所要研究和管理的事物当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出发,对系统进行最优规划、最优管理、最优控制,以达到最优系统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方法的边缘科学。

9.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一)系统的整分合原则所谓管理的整分合原则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现代化管理活动时,必须从系统原理出发,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系统,并把这个系统放在动态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考察和分析,也可称之为整体性原则。

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中:三同时制度;建设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源限制治理制度(二)系统的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的原则管理的相对封闭原则,是指管理者在进行现代管理时,必须把管理对象当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但内部又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投入产出功能的系统来管理。

必须在保证系统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对系统内部的活动采取相对封闭性的管理。

(三)管理的弹性原则管理者要在对系统与外界联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特点,对影响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在充分了解系统所有可能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制定的决策目标、计划、战赂都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增强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

(四)管理的反馈原则(五) 全过程控制原则(六) 双赢原则10.环境经济学研究内容:a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b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c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d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11.排污交易权理论认为,环境资源是一种商品,政府是所有权,政府可以在专家帮助下组织实施排污权交易,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达到避免较严重的损害的目的。

也就是政府有效地使用其对环境资源这个特殊商品的产权,使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性内部化问题上发挥最佳作用。

这就是著名的排污交易权理论。

第四章1.环境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来描述环境污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

2.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评价、社会经济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评价等几个方面3.自然环境评价方法:①类比分析法:②列表清单法:③生态图法④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⑤景观生态学方法:⑥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⑦生物生产力评价法:⑧其他评价方法4.某污染物在环境中监测值与标准值的比值,称为该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表示污染物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倍数。

5.环境统计的内容:自然环境:特殊环境:与环境有关的生活条件:背景材料:改善环境条件的办法:6.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是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主要内容是预测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常用方法有箱式模型法、高斯模型法、线源扩散模式法、面源扩散模式法和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法等。

7.水环境质量预测:水环境质量预测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找出污染排放变化与水体控制点处主要污染物含量水平的相关关系,以此预测区域(或城市)由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产生的环境影响。

8.清洁生产审计是指对组织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全过程的重点或优先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监测,找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清洁生产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量,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8.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知识,以数字、字母、图像和音像等多种形式存在。

环境信息是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等外来影响作用后的反馈,是人类认知环境状况的来源。

环境信息除具有一般信息的事实性、等级性、传输性、扩散性和共享性等基本属性外,还具有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和随机性的特征。

第六章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4)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

(5)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建立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的环保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环境目标应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规划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7)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充分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