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著作选读课程论文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国贸0703班
游明
学号:*************
2010-5-12
凯恩斯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我国劳动力就业人口多, 劳动力素质低,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交通通讯条件差, 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备造成劳动力供需信息不顺畅; 劳动就业观念陈旧都是我国劳动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关键词: 凯恩斯主义; 就业; 劳动密集型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凯恩斯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到60 年代为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大发展时期。1929 年到1933 年,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中,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高达四分之一以上, 总失业人数达到4000 万, 生产力普遍倒退了20 年, 退回到了20 世纪初的水平。这种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 造成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破产。凯恩斯认为, 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 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另一面, 随着投资的增加, 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 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 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 造成投资不足。正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 从而导致实际就业水平小于“充分就业”水平。要解决失业问题, 只有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 才能刺激需求, 扩大就业, 减少失业。
2.凯恩斯就业理论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 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3.进入90 年代以来,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崛起, 提出了价格的工资粘性理论, 重新证明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使现代经济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劳动力市场功能
性障碍进行了探索, 发展并完善了一种全新的失业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为失业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针对工资粘性导致失业问题加剧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1) 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 以削减在职者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求职者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 以减少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 具体措施有: 对求职者实行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雇主采纳与生产率相关的工资契约; 改变失业福利体系, 鼓励失业者寻找工作; 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2) 干预劳动工资合同, 使工资较有弹性, 以提高就业率。
4.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三、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特点
1、劳动就业人口多,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呈进一步扩大之势, 生产力的扩张赶不上劳动力的扩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已从1995年的520 万增加到2003 年上半年的795万。此外, 还有356 万国有企业下岗人员, 加之未就业大学生及未登记失业人员, 预计今年城镇失业率可能会达到7%左右。“十五”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将升至峰值, 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将达2000 多万人, 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至少达150 多万。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劳动力大军, 即我国农村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5 亿。1999 年的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约4000 约万人,而入世后每年激增至5000 万人以上。据统计, 2001 年初, 北京市有41 万名失业下岗人员需要就业。而全市外地来京人员超过200 万人, 其中95 万人可以领到“外地务工人员就业证”。这就意味着滞留北京的相当一部分外地工找不到工作。
2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使大批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岗位消失, 同时也产生了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时难以提高, 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从而形成许多劳动者下岗与高级人才短缺并存的状况。
3、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成为就业人员增加的新亮点。
从城镇单位看, 2002 年末, 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员有了较大的增加, 为521 和803.2 万人, 比上年分别增加29.6 和29.2 万人。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就业人员继续增加。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少的主要行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减员则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