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政府决策的思考

合集下载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重点分析三个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应用领域,我们将揭示它们如何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我们将总结这些新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政治科学领域,制度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上,政治学家们主要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而较少关注制度背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结构,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因此,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制度问题。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历史演变和路径依赖,认为过去的制度选择对当前的政治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主义则关注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制度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从个体行为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做出最优选择。

这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各有侧重,但都试图超越传统制度主义的局限,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个流派进行详细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政治科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政治科学概述政治科学,亦称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变迁的学科。

它旨在理解政治权力的分布、运行和影响,以及这些权力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理论、政府体制、国际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等。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上,政治科学倾向于使用定性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于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然而,近年来,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政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简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

简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

简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政治学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制度、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等概念。

研究方法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更注重对制度的分析和制度变迁的解释。

在主要观点方面,强调制度对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公共政策、治理机制和制度设计等方面。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批评,如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等。

未来发展方面,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其意义也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应用领域、批评与展望、意义、未来发展、现实应用1. 引言1.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简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方法,其以对政治行为背后的制度和规则进行分析和解释为核心。

这种政治学方法主要关注政治制度、组织和规则对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的影响,强调政治过程中制度变迁和演变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启发,强调政治行为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张政治行为不仅受到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制度安排和规则设置的制约。

它强调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在政治决策和政治实践中会根据现有制度和规则来行动,而不是完全出于个人意志或利益考虑。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对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调整和改进政治制度和规则可以有效改变政治行为和政治结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重视政治制度和规则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政治制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政治现象。

2. 正文2.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受到了经济学领域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经济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开始关注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策的塑造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方法论上借鉴了制度主义和制度分析的思想。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AREER HORIZON高管参考2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其实质是对人们利益的界定和分配。

制度创新就是旧制度被新制度所替代,即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或重新界定。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管理的主体,其首要的职责就是要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地方的公共利益。

地方政府维护地方公共利益的手段之一就是提供制度。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地方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会不断出现,对原有的制度产生巨大而持续的冲击,当原有的制度不能解决这些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制度创新就被提上日程了。

为此,剖析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如何优化我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强调局部利益,导致地方保护主义。

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地方政府,像市场中的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当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都受这种最大化地方利益动机驱动时,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维护和扩大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是争夺制度创新的进入权。

为了获得某一项制度创新的进入权,各地纷纷向中央政府证明本地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本地的发展是如何急迫,那些最善于讨价还价、或者和中央政府关系密切的地方往往能在这种博弈中胜出,获得在当地进行制度创新的试验权。

二是争夺中央的财力支持。

由于中央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获得中央的支持,能够减少本地的支出,这相当于增加了本地的收入,而且通过中央支持的项目建设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向中央政府争夺项目和财力支持是地方政府竞争的又一途径。

地区间不良竞争必然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公共权力以合法或违法的方式为了保护本地区利益而采取损害其他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并封锁资源合理流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

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是产品保护,即通过限制外地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使产品质量不高的本地企业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制度建设视角下的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方略_贺译葶

制度建设视角下的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方略_贺译葶

制度建设视角下的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方略贺译葶(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为推进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而实施的制度安排,以有效规范决策系统具体运转流程和运行方式为目标,迄今为止,有关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虽然为数不少,但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仍然发展缓慢,故此立足于县级政府的特殊决策地位明确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避免制度建设的盲目性及运行的随意性。

关键词:县级政府决策;决策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0)11-0000-07一、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性及其制度建设研究现状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管是对于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还是对于营造稳固的政府决策民意基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地方政府的一级重要行政建制,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位于省、市与(乡)镇之间的具有一定管辖区域且职能齐全的基层政权组织,兼具宏观和微观双重职能,其决策不仅仅关系着中央和省、市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关系着县域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及县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1]言简意赅地点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具有直接的针对性。

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探讨县级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方略不仅能有效缓解因制度缺失导致的决策失误、失范等问题,且有利于拓宽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理论研究视野,弥补对县级政府决策理论研究的不足。

回顾政府决策研究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已大致从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包括其内涵、特征及辩证关系;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途径以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政府决策环境、政府决策机理、政府决策与党委、人大、民主党派、民间团体及社会公众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等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

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

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近年来,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文章从腐败与反腐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中所包含的政府管理思想。

这些思想无疑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制度;产权;政府管理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为人们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尤其是在一个新旧体制转轨的国家中,它更有用武之地。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时期,党和政府提出要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给我国政府管理中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一、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加大反腐力度,同时不忽视思想教育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有三个假定:①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即人不仅追求财富最大化而且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非财富最大化动机也常常约束着人的行为,它具有集体行为偏好,人经常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

但是,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是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

制度能够改变人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改变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的权衡,从而使理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人是有限理性的。

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认识环境的能力。

③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常常会采取很微妙的、隐蔽的手段,会玩弄狡诈的伎俩。

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使制度绩效运转起来——评帕特南等《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使制度绩效运转起来——评帕特南等《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使制度绩效运转起来——评帕特南等《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通常带有主副标题的书,大部分读者们最熟悉的是正标题,因为正标题醒目且扼要,它表达出作者的核心问题关切。

这本书也不例外,“使民主运转起来”(Making Democracy Work)配上它的英文字母,已经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似乎又是一本讨论民主的著作。

而拥有中文知识背景的我们,一方面可能知道重要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概念来自于此,另一方面也可能期待帕特南给我们讲讲如何让民主运转起来。

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既不是讨论社会资本,也不是讨论民主,而是讨论“制度绩效”(institutiona l performance)。

进言之,这是一本基于对意大利的个案考察来讨论民主制度的绩效之界定、变化与影响因素的书,帕特南以制度为切入点试图理清意大利经由法西斯专制和中央集权后是如何逐渐走向分权和繁荣的。

也就是说,本书正标题的恰当表述或许是“使制度绩效运转起来”。

作为核心概念的“制度绩效”转化为核心问题意识则是:创立强大、敏锐、高效的代议机制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帕特南实地观察之后得出的描述性总结,不同的地区的行政效率和治理效益等方面差距极大,而意大利七十年代开始了放权让利型的地区实验,这为他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机会。

一方面,15个新的地区政府在1970年同时建立起来,它们的宪制结构和得到的授权实质上是相同的,所有地区都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授权去处理公共事务;另一方面,新制度所植入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是极其不同的,而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看,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又极大。

前者代表的是相同的条件,后者表现的是不同的结果。

换句话说,制度绩效就是帕特南用来解释“同因不同果”的钥匙,导致地区之间绩效不同的因素也就是本书核心问题意识的答案。

因此,帕特南根据新制度主义的两点基本共识设计了两大研究进路。

其一,制度构建政治。

构成制度的那些程序的规则和标准制约人们的政治行为, 从而影响政治后果。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权威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学不断发展和演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为学者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股强大力量。

本文将围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传统政治学的比较以及在我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体部分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的是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变迁。

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并在90年代得到广泛认可。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它吸纳了行为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众多新兴理论,注重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掘深层次的制度结构。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区别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点。

传统政治学主要权力、利益和冲突,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更注重制度、规范和认知。

此外,传统政治学往往以国家为中心,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更注重多元化的行为体和网络关系。

然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政治学的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我国的实践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实践,我们可以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角度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我国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为领导核心,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这一体制体现了强大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优势。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已经成为政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独特性和价值在于其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政治现象。

通过与传统政治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我国政治体制的实践中,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制度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引发的广泛评论。

新制度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发展壮大,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新制度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论,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解。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新制度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政治理论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等。

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新制度主义的诞生,为政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工具。

在观点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机制、制度对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影响等。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在政治现象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制度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约束和动力,对政治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在评论部分,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新制度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贡献和不足。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进步;另一方面,新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度强调制度而忽视其他因素、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力不够充分等。

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本文旨在为政治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新制度主义理解。

二、新制度主义背景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流派,其背景复杂且多元,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理论转向和现实世界的变化。

新制度主义在批判传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不仅是政治行为的框架,也是政治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理论背景上,新制度主义受到了结构功能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多种理论的影响。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其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其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两大思潮入手,重点介绍了国家干预主义下的新制度学派,首先分析了它的产生背景,然后讨论了新制度学派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最后结合我国的当前经济形式,得到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流派;国家干预主义;新制度学派;启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但大体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思潮:一是经济自由论,主张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干预经济降低了效率;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即政府干预主义,认为市场是低效率的,政府干预经济可以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本文主要讨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中的新制度学派。

国家干预主义是最早登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舞台的一种经济理论学说。

在与经济自由主义的长期争斗中,国家干预主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低潮阶段,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通胀压力等新形式下出现了快速复兴的迹象。

新制度学派是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是加尔布雷思、博尔丁,在瑞典是缪尔达尔。

一、新制度学派产生背景新制度学派这个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制度学派,是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新制度学派的起源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旧制度学派)。

早期的制度学派以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切尔为主要代表,是近代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历史学派的一些观点演变而成的。

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篇一」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下,正处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如何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济理论,设计适应一国经济文化政治的经济运行体制,从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和良性循环,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内涵及特点、核心理论的粗浅探讨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涵及特征(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涵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与老制度经济学相区别,威廉姆森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

关于制度的概念,西方学者有数种不同的解释。

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凡勃伦则将制度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派则更多的将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综上所述,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涵应为:经济学家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去研究制度,利用正统的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一般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具有以下特点:1.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继承。

与老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否定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制度的产生、作用及其演变,如新制度经济学吸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如经济人假设、收益最大化和边际替代等,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空间,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补充了新古典经济学。

政府干预的效率分析_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

政府干预的效率分析_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

政府干预的效率分析:一个新制度主义视角○ 高向飞 高春婷[摘要]中国制度转型时期,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长期并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详细阐释了转型经济下政府干预的合法性来源与效率基础,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数理模型,以着重考察政府干预的效率变动趋势。

模型结论表明:政府干预的效率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动趋势;此外,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加强政府干预与推进市场化进程并不矛盾,甚至会相互促进。

[关键词]关系治理;政府干预;市场调节;新制度主义;效率[中图分类号]F09113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9)—06—0011(06)[作者]高向飞,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高春婷,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创新与变迁的社会过程。

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正式规则和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制度的执行机制日趋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被市场所替代。

而着眼于现实情况,制度转型的渐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正式制度缺失与政府干预的长期存在,由此促成了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资源配置的新二元社会结构(刘平,2007)。

[1]套用西方正统的经济学理论,显然难以解释中国转型时期的经济增长和变化趋势,那么如何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拓展转型经济下政府干预的效率内涵就成为了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评述与理论基础1.理论评述重商主义注重商业资本的积累,倡导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从而增加金银货币量,保持贸易顺差。

与此相反,以斯密、马歇尔为代表的市场自由主义则强调市场自发调节的重要作用,主张将政府严格限定为“守夜人”的角色,认为政府的干预行为会扭曲市场价格,损害经济效率(斯密,1983;马歇尔,2004)。

[2~3]正当自由经济思想风靡西方世界之时,1929~1933年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却用残酷的现实揭示了这一思想的理论缺陷与局限性,而提倡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则应运而生并迅速占据统治地位。

新制度主义视野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特点初探

新制度主义视野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特点初探

1制 度 一环境 : 境 催 生和 推 动 制度 变 迁 . 环
制度环境 , 一系列用来建立生 产 、 是“ 交换 与分配 基础 的 政治 、 社会和法律的基 本规则。 制度除 了受体制外 环境 因 ” 素影 响外 , 宪法所规定 的基 本政治制度 和经济制 度本 身构成 了政治体制 内各项 制度 的制 度环境 。环境 的 变迁 为制度 变
[ 关键 词]
政治体制改革 ; 新制度主 义; 结构性 变迁 ; 历史性 变迁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0 0 0—0 5 —0 0 8 -0 3 2 1 )4 o 3 3 4 变现存权力 的企图。当面临 内外 压力 的情 况下 , 国内的政治 力量往往会 围绕着针对 压力 的不 同态度 而分成两股力量 , 正
. .‘ ’
’ ‘
新制度主义视野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特点初探
欧 鲲
( 共 中央 党 校 , 京 10 9 ) 中 北 0 0 1
面 , 新制度主 义为制度 分析提供 了全新 的视 角。 以制度 本身 为分析变量 , 利用历
史 制度 主 义 分析 方 法 建 立 结 构 性 制 度 变 迁 分析 框 架 得 出环 境 催 生 和 推 进 了制 度 演 进 , 度 与 行 为 者 的相 互 作 用 推 动 了制 度 制 变迁 , 值 理 念 决 定 了制 度 的 目标 方 向 。 建 立 历 史性 制 度 变 迁 分 析 框 架 发 现 政 治 制 度 的 路 径依 赖 特 征 强 化 了体 制 改 革的 阻 价 力 , 找 到 历 史 否 决 点 是 推 动 改革 的 关键 。 因此 , 而 需要 加 快 制 度 的 程 序 化 法 制 化 , 握 环 境 变 化 抓 住 机 遇 完 善 党 的 执 政 方 式 把 转 变政 府 职 能 , 立 核 心 价 值 观 , 理 好 权 力 与 利 益 的 平 衡 博 弈 。 建 处

新制度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探析

新制度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探析

纵 观 整 个 政 治 学 的 发 展 史 , 多 数 政 治 哲 学 家 大
有极 大的鼓励 和 启 迪 意义 , 治 科 学研 究者 开始 再 政 度关 注制度 , 把制 度 重 新 纳入 当代政 治 学 的分 析视
们都 曾钟情 于制度 和制度 创新 的研究 。从古希 腊 的 亚里 士多德 到近 代 的托 克 维尔 、 尔 、 密 凡勃 伦 、 芒 康
度环境; 更要 规 范 利 益相 关 者 的政 治 参 与 , 政 治 制度 创 新 奠 定 坚 实的 动 力基 础 。 为 [ 键 词 ] 制 度 政 治 学 ; 度 创 新 ; 具 性逻 辑 ; 会 适 应性 逻 辑 ; 关 新 制 工 社 关联 性 逻 辑 [ 图分 类 号 ] 6 1 中 1 2 )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62—17 (0O o —04 —0 文 17 0 12 l)5 00 7
制度 的特 殊关 注 以及 取得 的 巨大 了成就无 疑激起 政 治学界 的极大兴 趣 。新制 度经济学 有关制 度 的系统
阐述 以及新 制度 分析方 法 的应用 对政 治学 的发展具
其 基本特 征是 : . 1 像经 济学 一样 , 采用一套典 型 的行

[ 金 项 目] 汉 大 学 博 士研 究 生科研 自主基 金 项 目“ 基 武 互联 网 背景 下 的 中 国政 治 发 展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0 8 100003 ) ( 20 15 220 10 。
斯 , 到现代 的拉斯 维尔 、 再 亨Biblioteka 顿 、 维斯 、 斯 等大 戴 诺
野之 中。但是 , 由于 不 同 的学 者 关 注的 具体 问题 各
不相 同 , 因此 , 在新 制度 政治 学 内部 也造成 了极 大 的 “ 化” 分 。在 新 制度 政 治 学 的 大家 族 中 , 流派五 花 八 门, 主要 可分为 理性选 择 制度 主义 、 社会 学制度 主义 和历 史制度 主义 三大 流派 。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政府决策的思考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政府决策的思考
2 1 第 5期 00年 (第 l 2卷第 5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io ig Ad nsrt nColg o r a fLa nn miitai le e o
NO 5, 0 0 . 2 1
( o. 2 N . ) V 11 . o 5
i ● : : t+・ : + t+ : j:
现 ”。
制 度 概 念 的 界 定 众所 周 知 , 有 社 会 秩 序 , 个 社 会 就 不 可 能 运 转 。 u 没 一 ”-

社会秩序 , 根据 习惯 , 我们或 多或少 的有所 了解 , 只是这 个了 解没有上升到理论 层面。在政治学界 , 至少从 托马斯 - 布 霍 斯起 , 社会秩序就是理论家的关注 焦点 。 而我们 这里要 阐 … 述的制度 , 即意味着一 种社 会秩序 或模式 , 种社 会秩序 或 这
模式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已经 具 备 存 在 的 状 态 或 特 征 。那 么这 个 社会秩序 是怎 么形成 的呢?有两种 可能的方式 : 第一 即是依 靠人 类 的长 期 经 验 而 形 成 , 可 以称 之 为 是 规 则 , 个 有 用 也 这
的规则被足够多的人接纳并采用后 , 会变成一 个传统并 保 就 持下来 , 并最终 通行 于整个 共同体 。因此 , 在我们 日常生 活 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 多数 是在社 会 中通过一 种渐进 式反 馈 和调整的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 ; 第二可 以被理解为设 计产生 , 它们被制订 在法 规和条 例之 中 , 并要有 一个诸 如政 我们知道 , 政治 学 的进 化上 , 在 制度 研究 一 直在 持 续。 府那样的 、 高踞在社 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正式执行 。 “ 制度研究 的角 度出发 , 从 可以把整个政治学 的发展概括 为 : 行 ”|最初的旧制度主义 以 上 的 两 种 可 能 的 方式 , 可 以被 理 解 为 是 制 度起 源 的 旧制度 主义 、 为主义 和新 制度 主义。 j 也 两种方式 。制 度在这 里被 定义 为 由人制定 的规 则 。 在某 被新制度主义称 之为是 传统政 治学 的研究 方法 。这一 方法 ¨ 种程度上 , 制度就是一些依靠各种禁止不 可预见行 为和机 会 是 指 2 0世纪 中 叶 行 为 主 义 兴 起 之 前 流行 了 两 千 多 年 、 自 并 主义的规 则。当制 度作 为一种规 则时 , 这种 规则就有 了正式 柏拉图 、 里 士多 德始 一直 延续 到二 战 时期 。不 可否 认 的 亚 和分正式之分 。而在学 者诺斯 看来 , 制度提 供 了人 类相 互 是 , “ 旧制度学 派的研究 仍然 是潜藏 着理论 的。主要有 : 法 律 结构 主义 、 整体 主义 、 历史 主义 、 规范 主义。 但 旧的 ¨ 影 响的框架 , 它们建立 了构成 一个社 会 , 或更 确切地 说一 种 主义 、 经济秩序 的合作与竞 争关系 。 这 种制度定 义强 调的是 一 制度主义是从 宏观 的 、 ” 正式 的 制度 和结 构 来看 待政 策 的变 种关系 , 是一 种约束 。 化, 忽略 了一些东西 , 正如学者 伊斯顿 和达 尔等 指 出的, 存 “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 经济 、 政治 、 文化 等一系列复杂性 因 在着无 法容 忍的不足” 。而 到行 为主义 时期 , 则转 向了个 体 子的增多 , 学科 问也较 以前 密切 了许多 。于此同 时 , 度 的 的行为研究 。罗伯特 ・ 制 达尔 曾指 出 , 行为 主义运动表现 出某 内涵 也 开 始 扩 展 。 首 先 , 念 变 成 了 制 度 的 一 种 表 现 形 式 。 观 种 “ 态 ” 征 。 行 为 主义 开 始 关 注 那 些 非 正 式 政 治 行 为 , 状 特 观念是“ 政治合作的资源 、 策行 为合 法化 的手段 、 政 政策选择 例如对 精英 的个人 作 用 、 信仰 等 问题 的关 注。也 正 因为这 结构的认 知框 架、 政策工具和制 度变迁 的催化剂” ;I 次 , 其 个, 在一些学者看来 , 行为 主义过 于重视 了行 为对政 策的影 认 政 而 制度还表现为 一种 资本 形式 ; 再次 , 随着全球 治理 思想 的普 响 , 为 个 人 的 行 为 在前 , 策 的 变 化 在 后 , 忽 视 了制 度 在 及化 , 制度还表现为一种新 的形式 : 规制。关于规制 , 学者余 政策变化 中的作用 。 晖提 出“ 规制是指政府 的许 多行政 机构 , 以治 理市 场失 灵为 在 随 后 的制 度 研 究 中 , 切 地 说 , 18 确 在 9 4年 , 国 斯 坦 美 己任 , 以法 律 为 根 据 , 大 量 颁 布 法 律 、 章 、 令 及 裁 决 为 福 大 学 的詹 姆 斯 ・ 奇 和 伯 根 大 学 的约 翰 ・ 尔 森 、 美 国 以 规 命 马 奥 在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有效的政府治理”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有效的政府治理”

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具有局限性,呈 现人格化特征 ,这可能使政府决策偏
离效 率最 大化 目 标。
从客观上看 ,环境是复杂 的,人们面 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 另

二、从 “ 交易费用”看 ,新制度
经济学认为,制度作为一个社会的游 戏规则 ,在经济生活中通过 降低交易 成本促 进交换 的发展和市场 的扩大 , 因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

“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 桩件件都 “ 先知先觉” ,不可 能成 为
“ 预言未来之神” 。 二是横向不确定性 。 面对庞大的经济系统和复杂的经济变 量组成的 “ 黑箱” ,主观能动性往往 表现为集体无知和无力。无论机构组 织多么庞大、信息 网络多么发达 、技 术手 段多 么先进 ,在 一定 时空条件 下 ,政府对 内外环境 、市场供求 、政 策成效等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
命 。其原因主要有 :
论 ,政府决策体制首 先是一个 系统 ,
有着系统所具有的一般特点 ,即是一 个 由多个不 同的决策子系统构成的 、 存在复杂相互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各 个子系统出于 自身利益考量 ,会追求
交易费用,企业的最佳规模取决于企
业 节约 的市 场交 易 费用 与企 业组 织 增
NE wV I s I o N A N D N E w| ) I M E N S I O N新 夼
。研 J 爻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 ‘ ‘ 有 效 的政 府治理"
口 黄依华 / 文

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 出要实现
以预见 的机 遇 挑 战 ,政府 毕竟 不 能桩
不 同 目标 ,一 些 “ 强势 ” 系统 可能 在
府治理 ”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 ,政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流派,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该理论强调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策结果的影响,主张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到制度的角色。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强调规范与行为的互动、强调利益与行为的关系等。

其发展趋势包括对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全球化的影响等。

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相比,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对制度的重视,与制度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为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指导政治实践和政策制定。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起源,基本观点,发展趋势,比较,应用和实践。

1. 引言1.1 引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政治制度的约束和影响,认为政治行为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发生,并且这种制度框架会影响政治行为的结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出现,使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理解当代政治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起源、基本观点、发展趋势、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的比较以及应用和实践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政治学理论,并对其在当代政治研究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2. 正文2.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起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传统政治理论的挑战和批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开始崭露头角。

其起源主要可以归因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政治科学家对于现有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失效感和不满,二是对传统政治学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政治科学家对现有政治体制和制度的不满有着密切关系。

传统政治学往往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而忽视了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和效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用来解释和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影响,认为制度设计和运作是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核心观点是,政治制度对政府和公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它影响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方式、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的权力和责任。

制度的设计和运作能够约束政府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同时也能够促进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和实现公共利益。

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框架下,政府被看作是一个理性的行为者,它在制度框架下根据自身利益和限制作出决策。

政治制度包括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组织结构等,它们规定了权力行使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规则。

制度的设计应该有助于保护公民的权益,确保政策制定过程的公正和透明,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责任。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制度下政府和公民行为的差异,揭示了政治制度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政府形式的不同可能导致决策过程的不同,影响经济发展和政策稳定性。

选举制度的不同可能导致政党体系的不同,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政策的一致性。

除了政治制度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还关注经济和社会制度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它强调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良好的政治制度保障,而政治制度又会受到经济力量的影响。

社会制度如家庭、教育、宗教等也影响政治行为和公民参与,它们的发展水平和性质将影响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解释和研究政治现象的理论框架,它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制度下政治行为的差异,揭示了政治制度对政府决策和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作对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新制度主义对改善政策研究的意义

新制度主义对改善政策研究的意义

新制度主义对改善政策研究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批评,在这些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对旧制度主义的超越性继承。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新制度主义对改善公共政策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拓宽了学界对政策变迁过程研究的视阈,使对政策结果形成的解释更具说服力,并且对政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建构作用。

标签:新制度主义;公共政策;政策研究一、新制度主义:制度主义的“重新发现”《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开创了政治学领域内对制度研究的先河。

直到20世纪前期,对制度进行研究一直是整个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政治学家们试图通过找寻到一种完善的政治形式,实现各种政治原则。

从这个角度上讲,制度曾是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学可以称之为“旧制度主义”,其中的制度多指实体性的组织与结构。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之后,政权形式得到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也日趋稳定。

与此同时,以静态制度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受到了行为主义公共政策研究范式的挑战。

二战后,政治研究开始强调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行为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行为主义理论因为过于注重政治形式,对政治实质的揭示显得不足;因为强调方法论,而轻视了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因为倚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抛弃了历史方法。

这些使行为能解释“所有政府现象”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行为必定发生在制度环境中,所以行为主义理论也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1984年,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发表文章《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使制度主义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中被“重新发现”,进而诞生了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制度研究开始重回主流政治学研究视野。

二、新制度主义对制度概念的发展新制度主义并不是对旧制度主义研究范式的简单回归,它“不再强调政体对社会的依赖,而是主张相对独立的制度因素和社会间的互相依赖性;不再强调微观过程与历史效率性的首要地位,而是主张过程的相对复杂和历史的无效率;不再强调选择和分配的结果,而是主张行为的其它逻辑与意义、象征行为的核心地位” 。

论政府制度创新

论政府制度创新

论政府制度创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政治社会-论文中心育龙网2009年02月20日来源: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有政府、团体、个人三个层次。

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

政府制度创新通常是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有政府、团体、个人三个层次。

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

政府制度创新通常是成本交易最低的创新形式,因为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超脱优势、效率优势。

政府是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性资源,它本身就是制度的载体和基本的存在形式,作为制度的化身,其制度供给的不足或低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制度创新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政府制度创新职能作提纲式的探讨。

一、政府制度创新的条件制约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

正式约束又称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

它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正式约束具有强制力。

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它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它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更为重要。

制度的实施机制以国家为主体,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实施。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政府制度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新制度能够增进创新集团的利益,同时也得到其他集团的支持。

就是说任何一项制度创新和选择都不是随意决定的,必须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它是客观必然性与主观选择相结合的产物。

政府制度变迁比非政府制度变迁远为复杂,政府制度变迁的有效性受多种多样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的局限性、国家的生存危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5,2010 (第12卷第5期) J ou rnal of L i aoning Adm i n istrati on C oll ege(Vo.l12.No.5)公共管理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政府决策的思考徐贵玲(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 在经济学、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相关研究中,制度!一直是相对时髦的词汇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就是一些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的规则。

从制度研究的角度出发,很容易想到与之相关的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理论。

作为当前国际社会政治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新制度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既是对旧制度主义理论的跨越,又是对行为主义范式的批判。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公民社会的发展。

本文意在从制度界定出发,分析新制度主义的由来及理论派别,并以此为视角介绍当前我国政府决策存在问题的思考,最后提出对策。

[关键词] 制度;新制度主义;决策[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0)05∀0015∀03一、制度概念的界定众所周知,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转。

[10]社会秩序,根据习惯,我们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只是这个了解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在政治学界,至少从托马斯#霍布斯起,社会秩序就是理论家的关注焦点。

[11]而我们这里要阐述的制度,即意味着一种社会秩序或模式,这种社会秩序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存在的状态或特征。

那么这个社会秩序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可能的方式:第一即是依靠人类的长期经验而形成,也可以称之为是规则,这个有用的规则被足够多的人接纳并采用后,就会变成一个传统并保持下来,并最终通行于整个共同体。

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通过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1];第二可以被理解为设计产生,它们被制订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要有一个诸如政府那样的、高踞在社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正式执行。

以上的两种可能的方式,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制度起源的两种方式。

制度在这里被定义为由人制定的规则。

[12]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就是一些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的规则。

当制度作为一种规则时,这种规则就有了正式和分正式之分。

而在学者诺斯看来,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这种制度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约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复杂性因子的增多,学科间也较以前密切了许多。

于此同时,制度的内涵也开始扩展。

首先,观念变成了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观念是政治合作的资源、政策行为合法化的手段、政策选择结构的认知框架、政策工具和制度变迁的催化剂!;[13]其次,制度还表现为一种资本形式;再次,随着全球治理思想的普及化,制度还表现为一种新的形式:规制。

关于规制,学者余晖提出规制是指政府的许多行政机构,以治理市场失灵为己任,以法律为根据,以大量颁布法律、规章、命令及裁决为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完全是公正的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干预。

![14]学者谢地认为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规范与制约,主要通过规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来实现!。

总之,制度是一种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怪异的个人或组织行为。

同时,制度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形式,以价值理念、习惯、风俗等形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意义框架,并约束着人类的行为。

二、新制度主义的由来及理论派别我们知道,在政治学的进化上,制度研究一直在持续。

从制度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整个政治学的发展概括为: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和新制度主义。

![4]最初的旧制度主义被新制度主义称之为是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方法是指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兴起之前流行了两千多年、并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始一直延续到二战时期。

不可否认的是,旧制度学派的研究仍然是潜藏着理论的。

主要有:律法主义、结构主义、整体主义、历史主义、规范主义。

[15]但旧的制度主义是从宏观的、正式的制度和结构来看待政策的变化,忽略了一些东西,正如学者伊斯顿和达尔等指出的,存在着无法容忍的不足!。

而到行为主义时期,则转向了个体的行为研究。

罗伯特#达尔曾指出,行为主义运动表现出某种状态!特征。

[5]行为主义开始关注那些非正式政治行为,例如对精英的个人作用、信仰等问题的关注。

也正因为这个,在一些学者看来,行为主义过于重视了行为对政策的影响,认为个人的行为在前,政策的变化在后,而忽视了制度在政策变化中的作用。

在随后的制度研究中,确切地说,在198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马奇和伯根大学的约翰#奥尔森、在美国15[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徐贵玲(1984-),女,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年5月第12卷第5期徐贵玲: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政府决策的思考M ay.2010Vo.l12.No.5政治科学评论上发表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被一些政治学家看作是西方政治学界近年来最重要之著作!,宣告了新制度主义的产生。

文章中指出,在早期政治学经典理论中,确实存在旧制度主义。

但新、旧制度主义并非是相同的,也许将最近的思考描述成为旧制度主义要素与最近政治学中的非制度主义特征的融合会更准确些![16]。

新制度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它的综合性上,一方面强调旧制度主义的研究趋向,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行为者的行为动机对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关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吸收行为主义的动态的、强调过程的、定量化的研究方法。

总之,新制度主义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方面面,它拓宽了制度界定的范围,将制度的静态研究扩大到动态研究,自身也包括了更多内容和派别。

具体来说,学者豪尔、泰勒将新制度主义划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三大学派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

[17]第一,历史制度主义。

这一学派的核心是路径依赖理论。

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性,具体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政治结果的差异源自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政治变量之间的结构性关系[6],所以要历史的!、制度的!,但历史制度主义虽然关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很少有历史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是产生某一政治后果的唯一因素。

![7]历史制度主义致力于在发掘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对人类产生相当影响的政治进程,不仅要找出那些共时性的结构因果关系,而且还要从事情的变化中发掘其因果关系。

第二,理性制度主义。

说起理性人!这一概念,我们是不陌生的。

这一学派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制度的,坚持把理性的个人!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理性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8],即在方法论上,理性制度主义是主张个人主义的。

在个人和制度之间,一方面,制度通过塑造人的行为影响政策结果,制度构成了个人的策略背景!;另一方面,个人也塑造了制度,制度是基于个人的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个人通过制度的创新提高收益水平。

第三,社会学制度主义。

这一学派倾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制度的概念,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而且还包括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特征、认知模式和道德模块。

!社会学制度主义解释的重点是为什么组织采取一套特定的制度模式、程序或象征符号,这些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与方式在组织内传播的。

其核心是组织采用特定的制度安排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正面评价与认可,个体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某种实践理性!之上,个体或组织寻求以一种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方式来界定并表达他们的身份。

三、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我国政府决策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到了范式!一词。

中国的社会发展,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符合库恩所说的范式过程![19],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也并不表明后一个范式就一定比前一个优越,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范式的功能来看,一种新的范式是能够启发研究者以特定的视角和方法、方式来解释研究对象。

新制度主义范式的出现,也不例外。

我们知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政府决策在这一进程中也同样受到了影响,政府决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上公共问题或社会矛盾,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实施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

具体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8]在决策过程中,随着公众自主意识、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觉醒;新制度主义范式的出现,原有政府决策的方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也正因此,诸多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举两个例子:第一,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政府官员的经济人!本性。

经济人,也可称为理性经济人!或实利人!,西方经济学中常提及,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指的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武汉大学的丁煌教授曾提出过理性逐利人假设!,他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理性地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

![20]政府官员这一特殊角色,也难逃此本性。

现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也曾指出,主体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会从经济人本性出发,以主体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布坎南指出这一理论在政治领域同样适用,政府有关人员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是个人利益,其次考虑的才是公共利益。

可以说,个人利益是行为的最终驱动力。

具体到政府官员决策时,既是在谋求政府和公共的利益,同时无可避免的附带官员的私人利益,也就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寻租!和腐败。

学者王经洲曾指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治精英群体中某些成员和经济精英群体中某些成员达成利益联盟,侵占着公众的利益,双方分别从中获得租金!利益和经济利益。

[9]第二,政府决策系统及机构本身存在缺陷。

我们知道,目前的决策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按照现代决策理论的观点,现代化的总公共决策系统需要信息、咨询、决断和监督等子系统的分工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而具体到我国目前的决策结构,虽有所发展,但仍在萌芽中艰难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