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体系设计的六大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薪酬体系设计的六大误区
企业薪酬设计中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影响到企业薪酬体系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薪酬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薪酬策略和薪酬水平的确定、岗位价值评估、内外部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级幅和薪档的设计。在这几个步骤中,存在着六大误区,影响到企业整体薪酬体系的有效性。
误区一:薪酬设计的根本点—薪酬体系设计不用考虑企业发展战略
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往往一开始就陷入到具体的设计细节中去,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盲目照搬国外的或者别的企业的薪酬体系。其薪酬体系也许是“先进的”、“时髦的”,却不一定是“适合的”。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水平,由此决定薪酬策略和水平。如图2所示,薪酬策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一对应,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薪酬水平领先型、薪酬水平跟随型和人工成本优先型。
采取薪酬水平领先策略的企业一般是在同行业的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外部市场处于扩张期,有很多的市场机会和成长空间,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迫切,企业自身也处于高速成长期,薪酬的支付能力也比较强等。而采用薪酬水平跟随策略的企业,一般都建立或找准了自己的标杆企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都向自己的标杆企业看齐,同样薪酬水平跟标杆企业差不多就行了。采用人工成本优先策略(也称落后薪酬水平策略)的企业,在制定薪酬水平策略时则将重点放在尽可能地节约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成本,企业的薪酬水平一般也比较低。
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薪酬策略。如果薪酬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匹配,那么企业的发展就可能与个人的利益不一致,甚至还可能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相冲突,如此一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毫无保障。比如说,一个战略目标为“领先者”的企业采用了“薪酬水平跟随策略”,那么企业就招聘不到支持其发展的优秀人才,企业发展战略也就无法实现;同理,一个采取“保持者”战略的企业若采用“薪酬水平跟随策略”,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
因此,“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状况,经营战略、企业经济情况等都是不同的,企业应立足于这些不同点,以战略的眼光和系统的思路,通过企业战略分解出企业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才能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战略化的薪酬体系。
薪酬设计,战略先行。
误区二:薪酬水平的高低—按照行政级别去判断
很多人认为,级别越高,工资就应越高,殊不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岗位价值评估的意义正在于帮助建立起规范的岗位职级结构,如下图3所示,左图为按照行政级别排列的职级结构,例如:第一层为CEO或总裁,第二层级为副总,第三层级为各部门经理,第四层级为普通员工等,传统意义上会认为普通员工工资肯定低于经理,行政级别高的岗位,其工资肯定高于行政级别低的岗位的工资,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岗位职级高低应根据岗位的价值确立,如右图所示,各岗位根据其对企业的价值而付薪,例如,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员工资就可能比经理的工资高,比如企业的培训师,一个好的培训师其薪酬甚至可能超过人力资源总监。
但在现实中,以行政级别定薪的现象还举不胜举,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例如:某企业战略发展部的主要职能包括战略规划、品牌管理和投资项目管理,因此,战略发展部即使是普通专员的要求都比较高,对有些岗位的能力要求甚至超过其他部门的经理。但由于企业固有的行政级别的限制,使得企业无法为战略发展部的岗位设置很高的薪酬,因此只能招聘到能力低于岗位要求的人去担任该部门工作,显然,企业的战略和品牌管理工作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一味按照行政级别去定薪资,企业不仅招不到关键人才,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实现,也会导致优秀员工由于晋升通道的限制不得不离开企业,对企业的招人和留人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薪酬水平,应由岗位价值决定。
误区三:外部薪酬数据的处理—薪酬设计只需要简单的对照外部市场数据
薪酬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调查外部市场薪酬数据来确定本企业岗位的薪酬。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购买外部薪酬报告的方法实现,但是要把数据用到企业本身,还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首先,审视外部薪酬数据的来源。
由于薪酬报告中所使用的外部数据一般都是本行业竞争对手的薪酬数据,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对薪酬数据进行一定的调整后再使用,以适合企业发展目标。例如:某企业定位于该行业国内第三、第四的水平,即跟随型战略目标。当了解到外部薪酬报告的数据来源都是国际知名或国内顶级企业,即这份薪酬报告的数据总体上处于整体市场的高端位置后,企业在设计薪酬曲线策略时,考虑到薪酬的竞争性和企业目前的薪酬水平,将薪酬水平定位于:高层薪酬采用薪酬报告数据的50-75分位水平,中层:25-50分位,基层:25分位。这个定位在整体市场上基本处于高层:75-90分位,中层:50-75分位,基层:50分位,这个定位就可以保证企业薪酬定位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使企
业能招聘到其需要的人才,又不至于使人力成本过高。若一味照搬外部市场数据,企业将会盲目的增加许多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其次,审视外部市场岗位与本企业岗位的差异性。
拿到外部薪酬报告后,就需要将薪酬报告中的岗位与本企业的岗位进行匹配,但岗位之间的匹配度是多少还不清楚。外部薪酬数据中提供了对岗位的职责描述,但是非常概括,最为关键的是无法把握岗位职责中各职责的重要性大小,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岗位匹配度评价工作。一般来说,岗位匹配首先是要看外部岗位和内部岗位之间的权限是否一致;其次要看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否一致,至少不能出现太大的差异;然后就要依据岗位匹配的程度对市场数据进行修正,一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匹配系数=标准岗位职责/企业岗位职责”,统一确定标准岗位的职责为100,给企业岗位职责打一个分数,岗位职责更为宽泛则高于100,职责较窄就低于100。依据该计算结果来修正市场数据(市场数据/匹配系数),这样做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但比直接套用外部市场数据要有效得多。例如: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同时负责行政部工作,对比外部薪酬报告中的人力资源经理岗位时,内部岗位评分为120分,因此,匹配系数为100/120,此时,若人力资源经理岗位在薪酬报告中薪酬为30万/年,则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兼行政主管的薪酬=30/(10/12)=36万/年。
从上面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一定要谨慎使用外部市场数据。全盘照搬市场数据的表现,恰恰是企业薪酬设计不满足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和竞争性的表现。
外部数据,谨慎运用。
误区四:薪酬结构的设计—薪酬设计中加入各类“专业加给”和“职务加给”
很多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岗位价值之间关系混乱。在以岗位价值为主要付酬要素的薪酬管理模式中,薪酬等级与岗位价值等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岗位价值等级越高,薪酬等级、薪酬水平也应该越高。但遗憾的是,由于企业加入各种各样的专业加给、职务加给等,因人设岗,岗位随着人能力的不同而进行调整,不同的职务又对应不同的薪酬,导致企业薪酬分布高度分散,产生极大的薪酬水平与岗位价值之间的不一致,如图4所示,居于较高薪级的员工所得薪酬有些时候远远低于薪级较低的员工,这样必然造成员工之间的互相比较,不满意度很高,员工之间的岗位调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