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以人为本——浅谈《史学概论》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以人为本”命题解读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以人为本”命题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db8446ad02de80d4d840a2.png)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以人为本”命题解读摘要: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要求为依据,并在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深刻总结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其本质上说,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个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它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以人为本”。
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正确合理地把握“以人为本”命题的内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后,以人为本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内容,这已为理论界普遍认同。
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是何种关系等等问题,在学术界争论激烈且分歧很大。
有的学者把以人为本简单地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也有学者把其抽象地理解为以“人民群众”为本,还有的把其等同于人本主义。
我们认为,正确的思路是在考察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科学的理解中去探讨“以人为本”的真实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使哲学的视野第一次由研究自然转向了研究人。
之后,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口号“人是政治的动物”等等,都反映了古希腊哲人对人的关注。
在经历过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开创了近代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学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科学和理性,宣扬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文艺复兴以后,一些学者运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宗教神学关于上帝创造人和世界的谬误,主张从自然与科学出发去理解人和人性,形成了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826df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f.png)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人的理解是指人们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人的理解不是孤立的、主观的个体行为,而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理解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人的理解也受到这一基本矛盾的制约。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人的理解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的发展过程1. 社会实践对人的理解的影响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对世界和事物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
例如,农民通过耕种土地的实践,逐渐对土地的肥沃与种植技术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2. 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理解的制约人的理解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会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民对土地的理解是不同的,地主认为土地是私有财产,而农民则认为土地是聚集着自然力量的生命体。
3. 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理解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它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影响并制约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益阶级会通过媒体、教育等手段塑造一种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的意义和作用1. 促进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的理解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发展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指导人们的行动和实践人的理解是指导人们行动和实践的重要依据。
人们通过对世界的理解,可以选择适当的行动方式和实践路径,实现自己的目标。
3. 增强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人的理解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16b068aa98271fe900ef941.png)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回答的是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其成果归谁享用,从本质上说,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它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又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正确把握以人为本命题的科学内涵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一、以人为本是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命题历史唯物主义始终从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历史,它的出发点,就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它的理论归宿和最高升华,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1]“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
[2]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以人为本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点在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其观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他们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發”,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
[4]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与社会、历史以及人的发展一起加以综合考虑,认为人的历史活动可以概括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人们在按照自身的需要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这两个基本的关系,前者称为生产力,后者称为生产关系。
同时,人们在社会物质利益的关系的基础上还会发生政治关系、思想关系。
正是这些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类社会就是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所发生的关系的总和,没有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的现实与现实的人——对“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解读
![人的现实与现实的人——对“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d94a123bd64783e09122b45.png)
作者简介 :陈海飞 (96 ,男,江苏泰 州人 ,哲学博士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 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 事马克思主义 1 6 一)
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研究;李 晓 (9 5 ,女 ,安徽合肥人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马克思主 17 一)
义 哲 学研 究 。
・
于:人 的现 实即人 自身的实践 活动决定 了人 的本质 ,构成 了人 类历史的真 实内涵。科 学发展观提 出以人 为
本 正是 唯 物 史观 在 当代 中国社 会 的 具 体表 现 。
关 键 词 :唯 物 史观 ; 实践 ;以人 为本
中 图分 类号 :BO l
文 献 标 识 码 :A
收 稿 日期 :2 0 — 1 —2 09 2 8
发 展变化 的过程 。他们在早 期都 曾经接受过人 本
主义思想 的影 响 。马克思 在 《 青年 在选择职业 时
的考虑 》 中写 道 : “ 果 我 们 选 择 了最 能 为 如
人 类 福 利而 劳动 的职业 , 们就 不会 为它 的 重负 我
人并不发点是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是实践原存在某种先定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先在的不则唯物史观的基本路线是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是生而有之的不是由上帝或某种绝对精神预先的形成唯物史观最基本的核心观点是人的现实设定并放在某个地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实践活动造就了人自身并构自身的意义是由自身的存在过程所赋予的他如成了人类历史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所追求的人何表现自己的生活他自己就是怎样的人他从的发展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体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定内涵的命题 ,近代 西方人本 主义意 义上 的 “ 以人为本 ”是一种抽 象
的人性论 ,表 现 了一 种 唯 心史 观 。但 是 , “ ” 人
从唯物史观对人的阐释来认识“以人为本”
![从唯物史观对人的阐释来认识“以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ec5e4c23cfc789eb172dc86d.png)
固有 的抽象物 ,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事实上, 作 制
为类 的人并不存在, 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只能是社会 的人、 现实的
唯物史观通过实践表 明, 人在改造环境 的时也改造着 自 , 身 能
否把改造 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是是否 具有 崇高精神境界和 自觉人文精神 的根本标志 。营造人文精神 生长
文章编 号 :0909 ( 0)636O 10.522 90.8 。1 0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把它看作 史主体地位的肯定, 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贡献之一, 列宁也称它是科学思想 中的最 大成果。在唯物史观视野里, 人是有着多重 内在规 定的复合体, 人不
( ) 三 注重市场经济过程 中对人 文价值的追求,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和 人 的 全 面发 展
行为的创造性与合 目的性 , 肯定人在整个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 因而它
“ 以人为本 ” 回归人 的本质、 , 提高人 的素质, 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 弘扬 。 同时, 它确证 了唯物史观关于人 民群众 要求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 在从事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 都必 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 须 自觉地关注人文 社会价值 , 注重人文精神建构, 是否有利于人的 用
一 ~ .
唐秀华
!
彭朝花
叁 堑 箜 盒
从唯物史观对人的阐释来认识 “ 以人为本”
摘 要 唯物 史观 是 马克思 主义考 察社会 历 史发 展 的基本 立足点 和 出发 点 ,以人 为 本” “ 突显 了人 的主体 地位 , 出了人作 突 为社会 、 史和世 界 的主体地 位 。 历 它更 为深 刻的 阐 述 了唯物 史观对 人 的诠 释 , 是对 唯物 史观 的丰 富和发展 , 同时要 求 我们 以 此 为标 准全面提 升人 的全 面素 质 。 关键 词 唯物 史观 以人 为本 中 图分 类号 : 091 B 1. 文献 标识码 : A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考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5cc97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5.png)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考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主张,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因此,历史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革命时期,这一思想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在中国建设和改革时期,这一思想则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导。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人类和人类的需求应该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而不是天命或者超自然力量所主导的。
它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在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中,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由人类在不断实践中发展和进步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将人类和人类的需求放在中心,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在这种观点下,社会应该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尊重人类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同时,也要重视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发掘,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总之,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的需求应该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这种观点倡导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论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论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d80860d050e2524de5187e24.png)
是抽象的人 。 对于旧哲学的人本思想 , 马克思的态度是“ 扬弃 ” 为本 ” 。 和人本主 义。 马克思人学思想 的最终价值诉求是“ 把人 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 ( ) 二 坚持 “ 以人 为本, 也要 尊重人 的精神属性 ’ , 给人 自己” 从实践的视域去关注和解决人与世界 的关系就成 , 必须 明确的是 , 即使达到 了物质产 品的极大丰富, 最大限 为 马 克 思 人 学 的 主 要 内容 。 度地满足了人们生理方面的需要 , 多也只是实行 了最低水平 最 因为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鉴于它所 依赖 的现实 的 “ 以人 为本” ,或者说与动物主义还没有根本区别的人本主 基础, 即全部社会关系是不停运 动和发展着 的, 因而人 的本质 义 。 因为这一步还只 是把人看作如 同动物一样 , 而没有把人看 又是一个包含着 多重要素—— 自然属 性、 社会属性、 精神属性 作有思想、 有意志 、 有愿望的高级动物 、 超越动物 的真正的“ 。 人” 以及 多重 关 系 — —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与 社会 的 关 系 、 与 意 人 人 我们 既然承认人是历史 、 境、 环 教育的产物 , 人是不同的时 识的关系的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 日益完善着 的系统的理论体 空条件下“ 自我创生” 的产物 , 那就应理所当然地承认不同的人 系。 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 因此 , 同的人会 不 二 、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解“ 从 以人 为 本 ”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 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 , 发表不 同的甚至截然 当代,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期 , 正在实现 由传统 相反的意见, 如果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忘记 了甚或根本没有要满 社会完成 向现代社会 的转变, 以人 为本” “ 恰是 实现这种转变的 足人的“ 自尊”“ 、 自我实现” 的需要 , 而是 如同改革开放前那样, 科学 的社会发展理论 。 以人 为本 ” “ 的科学发展观 , 努力掌握 稍有 不同意见, 把 轻则挨批, 重则治罪, 又何来“ 以人为本 ”“ 、人本
“以人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思想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550e37d4360cba1aa811da84.png)
“以人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揭开了唯心史观和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面纱下面是空洞的“历史”,而非人;而唯物史观则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不是空洞的历史,而是“人”的历史,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的活动。
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形成的,历史也是在人类追求自身目的的实践之中演进的。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是人的内在本质在外部的现实表现,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活动成为外部的现实。
正如马克思所进一步指出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从这样的理论中只能得出“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
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存在着根本区别,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由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样,当人们同物质生产资料处于不同关系的时候,人们就会在社会物质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具有不同的存在和不同的特性。
而随着物质资料及由物质资料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也就跟着变化,从而人们本身也就发生变化。
由于“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现实特性和发挥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因此在唯物史观看来,“以人为本”这个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反对社会历史的神创论、主张人创论的时候,在反对神的权威、提倡人的权威的时候,在反对将人不当人看待、强调人的类特性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唯物史观理解的以人为本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解并无多大的区别。
以人为本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以人为本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89e93f6aef8941ea76e05a2.png)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大力提倡要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评价学生等等。
现实中,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深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以灌注知识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教学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分数为惟一标准进行历史学习评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
几乎谈不上以史为鉴、读史明智,更谈不上用历史知识来指导我们学生的生活,历史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课程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相差甚远。
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成为真正的“人”。
我们历史教师理应在教育教学中,认真地“照照镜子”、“洗洗澡”,照出现实中我们历史教学的不足,成为当前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真正崛起,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单纯的心灵迫切需要人性的光辉去普照,历史学科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对于塑造人、改变人,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李大钊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我们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
”所以,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步地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等等。
而且这还不够,历史教育还必须是一种终极意义的教育,是关于民族素质整体提升的教育,它的最高的目标,是使历史继承和创造的主体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下,真正认识到自身使命和价值。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f0b06f0f111f18582d05a7c.png)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摘要: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分析,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自身。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历史观一、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来看,它是以人而且是“现实中的个人”为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回声的发展。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不是在于是不是从人出发,而在于从什么样的人出发。
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也不在于它们是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在于它们是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解释,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解释,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而它们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体现在人们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从而把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由此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扬弃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到历史的现实的人的转变。
因此,他们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思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72321b6f524ccbff121844e.png)
中国共 产党作 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始终代表着数十亿 中国人 民的全体利益 的必然体 现。 自从 “ 以人为本 ”思想提 出后 , 中国共 产党 带领着全体 中国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个
原 则。
环境或背 景来进行 分析理解 ,有的学者强调用对 比的观点来 对西 方曾经出现过的 “ 以人为本”思想或者现在西方现存 的
一
明问题 ,确定 了最科学 的研究方法 。 党 的十六大 以来党 中央明确提 出的 “ 以人 为本 ”的科学
发展观 ,指出 “ 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 了人 民,一切发展始终
都要依靠 人 民的力 量” ,这不仅是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的最 新 的理论成果 ,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的继承和发展 。 同时 , 随着 “ 以人 为本 ”思想 的提 出, 如何准确理解 “ 以 人为本 ”思想成为 了当今哲 学界 的理论热点 ,不少学者间也 出现 了理论分歧 与误 区。有 的学者强 调从 历史的观点来对 中 国古往今来 “ 以人 为本 ”或者 “ 类似 以人为本”思想 出现的
有历史 ,人 民群众是一 切历史 的创造者 。“ 以人 为本 ”思 想 中的人 ,完美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中的人 ,它不仅仅 关注人类整体的或集体的活动 ,更关注 于每个单 个个 体的 自 由人。 “ 以人为本” 思想不仅是一切 为了人 民群众 的整体发展 , 更是为 了把最后 的发展成果切 实落 实到每一个单 个的 自由人 的身上 ,从而满足每一个个体 的生存需要 、生活需要 、情感 需要等 ,进而达到共产 主义理想 的最终 目标 : 共同发展 ,共
行 政 上 ,对 手 握 公 权 力 的行 政 人 员 进 行 严 格 限 制 ,明 确 规 定
分析 与理解 ,有的学者强调用系统的方法对 “ 以人为本 ”思 想在 整个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成果 中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 析探
唯物史观之我见——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史观之我见——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84e194d484254b35eefd34f0.png)
2、马克思不仅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而且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指明了发展的动力就是为了满足人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程度就是要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因此,发展是为了实现两个方面的提高,一个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才能的发挥;一个是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的提高。而“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就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高度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3、唯物史观认为,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解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要把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工作重心;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贯彻下去;就要把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人性和人文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人性和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d511bc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5.png)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人性和人文精神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观。
它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群的实践活动推动的。
历史的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力的制约,也受到人性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人性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是指人类的本质和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
人性包括个体的欲望、需求、利益诉求等方面。
人性的表现在历史上表现为对权力、财富、名誉等方面的追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即人的欲望和需求推动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断地开拓进取,创造出一切有助于满足自身需求的条件和手段,从而推动了历史社会的进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也强调人文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知识,是一种对美好、真善美的追求和追求。
重视人文精神,可以增强人的文化修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们更爱惜自然,保护环境资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文精神是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只有具备人文精神的社会,才能产生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既受到物质生产力的影响,也受到人性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人性的表现推动了历史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人文精神则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人性和人文精神的作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思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f1a8a7b4b73f242336c5fbe.png)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思想作者:周宏亮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1期【摘要】自“以人为本”思想被提出之后,“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被广泛运用到经济、生活、政治、工作、家庭等各个领域和方面。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阶段的具体化,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和进一步的深化。
“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发展的终极意义与目标的概括,即“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始终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
文章通过从唯物史观的两个主要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发展;人权“以人为本”思想虽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人群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方向指引、信念指导,但是我们不能放松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学习。
只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才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以人为本”这把最直接最深入人心最事半功倍最厉害的武器。
下文就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个重要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的概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一方面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现实创造者和最终创造者,确定了从始至今人民亘古不变的社会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它指出所有事物的客观必然性和物质性,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强调要用客观事实来说明问题,确定了最科学的研究方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一切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始终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如何准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成为了当今哲学界的理论热点,不少学者间也出现了理论分歧与误区。
唯物史观视野下“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性
![唯物史观视野下“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e6a67d0352ea551810a687c0.png)
唯物史观视野下“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性作者:于璐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1期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党中央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是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的现代化提升。
“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才能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38-02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在哲学层面上“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要把人作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把人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人的主体性内涵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在人的活动中,人属于能动的主导的方面,人是自己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支配人的活动的主体。
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同时也就是人自己成为主体的存在。
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性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的意义。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理解以人为本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理解以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47de382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8.png)
作者: 李海洋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62-63页
主题词: 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 理论与实践 具体分析 生产关系 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正确理解 人道化 作为 翻案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从中央精神出发在唯物史视野中做具体分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解决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的布局,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按规律办事;对"以人为本"作人道化解释,为以往争论的"老问题"做翻案文章,会误导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从唯物史观对人的阐释来认识“以人为本”
![从唯物史观对人的阐释来认识“以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d5a2605b52ea551811a68714.png)
从唯物史观对人的阐释来认识“以人为本”作者:唐秀华彭朝花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6期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人为本”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作为社会、历史和世界的主体地位。
它更为深刻的阐述了唯物史观对人的诠释,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同时要求我们以此为标准全面提升人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B0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86-01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贡献之一,列宁也称它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在唯物史观视野里,人是有着多重内在规定的复合体,人不仅是类的人,而且是从事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具有自己需要和利益、具有独特人格和个性的单独个体的人。
一、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首先,唯物史观将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它舍弃了现实的具体的人的丰富个性,仅仅把人看作相对于除人以外的物的存在。
同时,唯物史观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的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表明唯物史观在看到人类本质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全面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从事一定物质生产劳动的人。
它强调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人,并非单个的原子式的个人,而是处于社会联系之网上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扭结而存在的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事实上,作为类的人并不存在,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只能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人。
最后,唯物史观认为人作为个体而存在,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独立尊严、利益和追求的个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觉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①说明如果我们只把人看作类的人、社会的人,而忽视他们是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个性和独特追求的个体,我们对人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beabfd50c5da50e2534d7f49.png)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更应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应培养如下的素质与能力:一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应该是指学生注重自主独立读书的实践活动。
即:既学知识,又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正确地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纯地,一味地讲解;而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同时,在引导中,正确地运用教师的爱护大主导作用而此作用,主要是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独立自主的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主体思维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积极起来,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认为应从如下几点着手:⒈以“兴趣”为前提,体现情境教学。
⒉以“感情”为桥梁,引导学生在体验教材的美感中,动情晓理。
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感悟力。
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
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二是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超越。
培养学生创造性,中在自身动机的激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为此,教育者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教师要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诠释教训。
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我认为,教育者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95aa9d5a58da0116c174981.png)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二十一世纪是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新世纪,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历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每位历史老师都应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加大改革力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素质教育重任。
1.与时俱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首要任务必须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入手。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历史老师注重满堂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缺乏主观认识和评价,以至于厌倦学习历史造成目前的历史教学危机。
在新的世纪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广大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
人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和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
“人文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反映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适应了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目标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
3.在历史教学中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历史教学就是通过讲授历史知识内容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去实施。
3.1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历史教学应强调人文精神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清 湖 北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政 法 学 院
【 摘
的。
要 】科 学发展 观 的 以人 为 本 ,是 为我 史 观 的一 个根 本原 则和 唯物 史观 群 众 观 的 另 一 种 表 述 ,唯 物 史 观是 《 学概 论》 的核 心 , 史
系是什么? 史学概论应该有哪些主要内容? 对此, 学术界曾经有过争论, 意见 并不一致 。 但也有基本一致的共识, 即史学概论离不开理论作指导 , 也即史 学概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 理论性较强 缺乏理论指导, 历史研究只能是简单堆砌的史料而 已。人们往往直观 “ 地觉 得 , 习 历史 不需 要 专门学 习历 史学 的 力量和 方法 , 需要 把 有关 中国 学 只 史 、 界史 的各 门基 础 课程 和 有 关的 通 史 、 世 专著 学好 就 够 了 : 究历 史也 不 研 需要 掌握 系统 的理 论和方 法 , 只需要 熟悉 搜集 、 理和 编排 史料 的 技巧就 行 整 了”[i1其 实这 是认 识 的 误 区 种对 历 史学 习 和研 究 的做 法 , 能使 入 。1 6 p 这 只 陷入 “ 漩涡 ” 步 入 “ 途 ” 在学 习 和研 究 中 外诸多 历 史 现象 时 , 们 会产 , 迷 。 人 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尤其是中西方的历 史进程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历 史发展 ‘ 究竟有 没有 规律? 史发展 的动 因是什 么? 些问题 都属 于历 史 演变 历 这 哲学问题 , 也即历史理论问题 , 说到底是历史观问题 。 所以史学概论在很大 程度上阐述了历史理论的重要性。 它担负着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 提高运用 科学 历 史观 分析历 史 现象 的能力 的任 务 。 2、唯物史观是 《史学概论 》的核 心 尽 管 史学 概 论 不能 完 全等 同于 唯物 史观 , 其二 者之 间有 着 不 可分 割 但 的联系 。 人认 为 唯 物史 观过 时 了 , 以别 的 史观 来 取代 , 曾经有 过 这样 有 要 也 那样 的尝 试 , 人对 湘军 的胜 利 和太平 军 的失败 的 评论 , 如有 认为 是 中 国传 统 儒 学对 西方 外 来基 督 教 的胜 利 , 即孔 夫 子打 败 耶和 华 , 十分 明 显 的文 化史 观。 歧视如果深入分析 的话, 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假如我们 中国儒家 文化有那么大的威力的话, 为什么信奉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清王朝 , 会在 两次鸦片战争中败给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 若单纯运用文化史观来分析论证 就无法 找 到正确 答 案 。 习 、 在学 研究 历 史过程 中 , 其它 史 观固然 有 一定 作用 , 但不能 取代 唯物 史观 。 唯物 史观 指 导历 史 学成 为 真 正的科 学 。 有学 者 认为 “ 科学 乃 是揭 示 事 物 存在和 变化 的因果 必然 性规律 , 能够在 实践 中检验 那些 规律 的是 非真伪 并 的知识 体 系 ”[11在 唯物 史观 产生 之 前 , 。 p6 2 不少 思 想家 、 史学 家们 也都 对 历 史现象作了积极的探索 , 特别是1 世纪以来的资产阶级学者 , 8 在探索社会 历史发展的最终极动 因过程 中, 他们一方面作 了不断地有益探索 , 提出了 不 少有 价值 的思 想 , 一方 面有 没有 从根 本上 冲破 历 史唯 心主义 的 束缚 。 但另 “ 马克思、 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哲学有价值的思想基础上 , 图片其历 有 史局限性, 才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 1 马克思、 。1 39 7 恩格斯透过历史人 物的思想动机 , 研究隐藏于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发展 的真正动因, 他们认为引 起伟 大历 史变迁 的动 因是 由物质 生活资料 的生产 方式所 制约的 人们的 经济利 益 、 济关 系 。 如 他们 自己所 说 的 , 经 正 唯物 史 观 “ 不是 从 观念 出发来 解 释实 践 , 从物质 实 践出 发来解 释 的形 成 [19 因为 任何人 都 不能够 否 定的 而是 。 p2 4 最 简单 的事 实 , 类 要生 存 , 必须 吃 、喝 、住 、穿 、行 , 吃 、喝 、住 、 人 就 要 穿、 , 行 就必然要从事物质生产。 人们通过生产劳动来改变着重视 , 推动 自
而 群 众 史观 则体 现 了唯物 史 观 的 本质 , 坚持 群 众 史观 就是 坚持 以人 为本 ,即 以人 为本 的 科 学 内 涵 与群 众 史观 的 基 本观 点 是 完 全吻 合
【 关键 词 】 物 史观 以人 为本 人 民群 众 唯
中图分类 号 :B0 31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 — 0 7 2 0 0 — 5 - 2 0 9 4 6 f 01 ) 8 2 2 0
一
、
唯物 史 观 是 《史 学 概论 》的 核 心
1 史 学 概 论 》的 基 本 特 点 、《 《 史学 概 论 是讲 述 历 史学 的理 论和 方 法的 一 门课程 , 的教 学 目的是 它 帮助初学者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从笔者上讲它是一门历史理论 学科 , 要以历 史学理 论 与方 法为 自己的研 究对 象 。 管在 关于 史学 概论 的体 尽
“ 以人 为本 ” 思想 的基 本涵 义 为 :发 展 为 了人 民” — 以最 广 大人 民群 “ — 众 的根 本利益 为本 :发展 依靠 人 民” “ —— 以激 发最广 大人 民群 众的 主体创 造 己的物 质 资料 和 精 神素 质及 能 力 不断 向前 发 展 , 因而社 会 创造 决 定社 会意 识。 此外 , 马克思 、 恩格斯不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而是从具体的社会物质 生 活条 件 出发 , 析社 会 历 史现象 , 分 探讨 人 的 价值 作 用 , 把社 会 历 史的 发 展归结于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从根 本上 克 服了 以往历 史 唯物 主义 的缺 陷 。 Ⅸ 学概 论 》 史 的理 论 指 导只 能 是唯 物 史观 。 寻求和 把 握历 史 的本 质 、 规 律和意义 , 是历史学家、 哲学家追 问不停地问题,是史学与哲学的难题, 也 是Ⅸ 史学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众所周知 , 马克思发现廖唯物史观, 第一 次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科学地解决了历史方法论和历史 认识论 的 问题 , 服 了以往 历史 观 的缺 陷。 克 但过 去 由于对 马克 思主义 晕 了的
性为本 : “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共同富裕和促进人们全面发展为本。 因而 “ 以人为 本 ” 体现 了 唯物 史观 的 一个 根 本原则 , 是 马克 思主 义历 史 观 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展示。 笔者在《 史学概论 教学中重温唯物史观 , 对于 以人 为本 和 唯物 史观之 间 的联系 颇有 一定 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