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辑佚的基本问题
一、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 近人刘咸炘(xì n)说:“辑书,非易事也。非 通校雠、精目录,则讹外百出。”他早年 写过一部《辑佚书纠谬》,书中郑重地指 出了过去辑佚书存在着四大弊病:第一是 漏。第二是滥又分二端:1、臆断,2、非 本书文。第三是误。又分二端:1、不审时 代,2、据误本俗本。第四是陋。又分三端: 1、不审体例,2、不考源流,3、臆定次序。
•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 充了“五厄”为“十厄”:六:隋炀帝杨 广曾下令搜焚天下纬书;七,唐代安史之 乱,两京图书毁于兵燹;八,唐末黄巢起 义攻陷长安洛阳,宫庙焚荡殆尽,四部御 书十二库,一时散失。九,宋朝图书一盛 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毁于金国攻陷卞 京的靖康之灾;十,南宋图书,一盛于淳 熙,再盛于嘉定,而终毁于蒙古骑兵“绍 定之祸”。
• 三、辑佚工作条件和特性
• 辑佚的三个条件:1、原来就有一个独立的 文献单位。2、这个文献单位现在不存在了 或有缺陷。3、客观上存在着可辑的内容或 资料。 • 辑佚的两个特性:1、还原性:力求全面真 实地恢复原有文献模式,不是主观地创造 一个模式。2、可辑性:即第三个条件。
• 四、辑佚的意义和价值
乾隆 禁书 四库 之烬
侵略 毁抢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乾隆帝采取寓禁于征的 手段,广泛查禁“违碍”、“悖逆”之书,范围之 广,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其在位60年,禁毁书籍约 3100余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0000块以上。 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在江南征战,攻城 掠地。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所藏 《四库全书》,毁于此时。著名的天一阁在战火中 损失大半。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洗劫、焚烧圆明园, 文源阁《四库全书》及长春园味腴书屋《四库荟要》 被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翰林院被焚,《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及 《四库全书》底本部分遭焚毁,部分被八国联军掠 走,零星卷帙散落民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 焚毁、劫掠图书馆及典籍无数,如1932年上海涵芬楼 40万册藏书被炸毁烧掉。
• 辑佚:“辑”,搜集、编辑;“佚”,散佚。 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 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 之文字逐一搜辑、整理,按一定的方法原则 加工后编辑成册(篇),最大限度地恢复佚 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或 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辑佚有广义、狭义 之分。狭义的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的辑佚 包括了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 等。
• 拾遗:即拾补、补遗。在整理某方 面或某人某部著作时发现有失收的 材料,遂补加进去。例:乾隆辑录 《全唐诗》,毛世宁补遗《全唐诗 逸》,王重民再补遗《全唐诗外 编》。
第三节 辑佚的基本方法
一、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 1、佚文检索的方法。如盲检法、直检法、扩 展法、机检法等。 2、佚文查阅的方法。一次定成法、签注法、 索引法。 3、出处标注的方法。对互见佚文出处,一般 有两种方法:并注法、校注法。
• 二、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
• 1、类书。唐朝徐坚的《初学记》、虞世南 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白居易辑、宋人孔传续的《白孔六帖》, 以及宋朝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王钦 若等人的《册府元龟》、章如愚的《山堂 考索》、明王应麟的《玉海》等。
• 2、子史书、古文选集和经注及其 他古注疏
三、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
• 1、编辑性辑佚 • 2、辑存性辑佚 • 3、辑复性辑佚 • 4、辑证性辑佚 • 5、辑增性辑佚 • 6、辑合性辑佚
第四节 历代辑佚工作(自学)
辑佚工作出现较早,至迟在汉代已出现 宋代辑佚方法基本确立 宋代 南宋王应麟 元代 陶宗仪《说郛》 明代 胡应麟《搜神记》 梅鼎祚《古乐苑》《历代文 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清代 王谟 严可均 马国翰 黄奭 王仁俊 当代 王国维 鲁迅 郭绍虞 王重民 唐圭璋 逯钦立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八家后汉书辑注》《东观汉 纪校注》
• 2、准备工作 • 首先要判定辑佚的文献是否真佚。 • 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参考文 献目录。 • 第三,选择版本。 • 第四,确定辑佚对象的体例(即佚 书的原体例)。
• 3、制订辑本的体例
• 辑书的体例和佚书原先的体例不一样,前者是指 辑佚者在辑佚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即体例)以保证 所辑书的质量,体现了辑佚者工作的成果,从中 可以看出辑佚者水平的高低。而后者是固有的一 种模式(除了辑佚者的某些臆断外),和辑佚者本 身没有多大关系。 • 体例的内容应包括原书作者、成书年代、卷数、 内容、价值、亡佚过程;前人有无辑本,如有辑 本,存在哪些不足;辑本的编次与原书编次之比 较;材料的选择、排比、校勘、注释以及无法归 类的佚文的处理等。
• 1、辑佚使失传已久的古籍不同程度地 重现,使现存古籍增加不少新品种,为 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 料。 • 2、辑佚是文献流通和保存的重要手段。 • 3、辑佚把极其零散的,一般人不易看 到或不大注意的资料集中起来,为学术 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 五、辑佚与辑录、拾遗的区别
• 辑录:指后人把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散见于群书 的资料辑录成册,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它与辑佚 的共性是编辑方法和手段大致相同,因此有人往 往把辑录看成是辑佚,这是不准确的。辑录与辑 佚的明显区别是,辑录之作是那些本来就没有成 书的作品,不存在亡佚问题。例如,清严可均编 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丁福保编 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乾嘉时期编辑的 《全唐诗》和《全唐文》,近些年已经出版和正 在编辑的《全宋文》、《全元诗》、《全明词》、 《全清词》等,皆属辑录。
• 4、字书。
• 字书多引群书以训诂解说,故也是辑佚必采之书。 以《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古代字书为 大宗,以辑前人的文字、训诂、音韵之书。
• 5、杂抄及笔记资料。
• 古人杂抄颇类今读书笔记,所抄者多有后 世亡佚之书,辑佚资料于杂抄中也颇丰。
• 以上五个方面是清人辑佚古书的主要 文献来源。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类书、子书、史书、文集以及义疏、 注释等诸多内容。总之,一切征引过 佚书章节语句的材料均可加以利用。
【思考题】 1、什么是辑佚?辑佚的意义是什么? 2、佚文献有哪些种类?文献亡佚的 原因是什么? 3、如何评价辑佚书的优劣? 4、简述辑佚的基本方法。
作业 • 1、利用所学辑佚知识查找《风世类编》 相关篇目的文献来源并比较二者文字 异同。 • 2、查阅《徽州府志》中收录的文学史 料。
参考文献
• 1、曹书杰著:《中国古籍辑佚学论 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2、孙启治、陈建华编:《古籍佚书辑 本目录附考证》,中华书局1997年版 • 3、曹书杰:《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 《东南学术》2001年第5期
• 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骃、司马贞、 张守节的《史记注》、颜师古的《汉书 注》、李贤的《后汉书注》,以及李善的 《文选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孝 标的《世说新语注》、萧统的《昭明文 选》、李昉等人的《文苑英华》 等。
• 3、地志。如专志、方志、一统志 等。
• 比如记述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窑业情况的第一篇著的《陶记》,即收录于康熙时期的《浮梁 县志》、《饶州府志》以及《江西通志》等方志 之中。
• 4、防止在内容上求全,避免弄巧 成拙。 • 5、加以校勘与辨伪。
• 如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 新辑搜神后记》 (中华书局,2007年版)即在明胡应麟辑录 《搜神记》 二十卷和汪绍楹先生《搜神记》 基础上重新辑校而成。前言部分包括干宝籍 贯、家世、生平、《搜神记》版本流传、散 佚、辑录、前人辑本存在的问题和辑校原则 和方法介绍。
• 辑佚学:总结辑佚活动基本 规律,研究辑佚历史、原则、 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问。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辑佚及其价值
一、历代文献散佚概况 二、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 1、亡佚之书:全佚之书,缺佚之书,散 佚之书。 2、脱佚之文。 3、散佚之篇。
• 三、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
• 1、人祸:文禁(如焚书坑儒、四库禁 毁)、战乱(八国联军、日本焚掠) • 书厄:十厄* • 2、天灾:水灾、火焚。 • 3、自然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 流传不广。
评判辑佚书优劣的标准: • 1、原书是否完备 • 2、佚文是否可靠 • 3、考订是否精审 • 4、出处是否注明 • 5、体例是否完善 • 6、原书的学术价值
二、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
• 1、确定范围 • 首先需要确定一部亡书是否值得从 事辑佚,如本身是一部无价值之书, 徒费精神。确定一部待辑的古籍之 后,应当知道现存佚文佚篇的范围。
• 五厄:《隋书〃牛弘传》记载:隋文帝秘 书监牛弘曾上书建议广开献书之路,并列 举了书所遭受的五厄:一是秦始皇焚书; 二是王莽之乱,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 焚烬;三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四是西晋 末年,刘(渊)石(勒)凭陵,京华覆灭, 朝章阙典,从而失坠。(包括八王之乱); 五是南朝梁武帝末年,“候景渡江,破灭 梁室,秘书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 内书史,宛然尚存”,“及周师入郢, (萧)绎(梁元帝)悉焚之于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