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翘楚,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一直以来都是备受观众喜爱与瞩目的焦点。
其中,影片的幽默元素无疑为冯氏电影的成功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
二、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元素冯小刚的贺岁片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融合了社会热点、家庭情感等元素,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吸引着观众。
影片中的幽默元素多种多样,包括语言幽默、情节幽默、角色塑造等。
这些幽默元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三、语用学视角下的冯小刚贺岁片幽默1. 合作原则与幽默产生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指出,交际双方应互相合作,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导演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规则,如量的规则(提供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和方式的规则(表达方式含糊或含蓄),制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这种幽默的产生往往源于观众对于信息预期的落差,进而引发笑声。
2. 语境与幽默理解语境在幽默的产生和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和社交环境为依托,通过把握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习惯和社交规则,创造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幽默效果。
此外,影片中还经常运用双关、反讽等修辞手法,通过语境的对比和反差,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四、冯小刚贺岁片幽默的跨文化交际价值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在全球华人社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幽默元素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此外,冯小刚的贺岁片还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都市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家庭关系、职场竞争等,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生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五、结论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用学在解释幽默产生机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
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
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
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
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
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
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
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
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
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
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幽默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贺岁片以其幽默的元素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成为年度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幽默表达方式的深层含义和运用技巧。
二、冯小刚贺岁片概述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幽默的元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往往以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为主题,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三、语用学理论框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对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进行解读。
四、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产生机制4.1 合作原则与幽默产生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遵循信息交流的合作关系,互相配合以达成有效的交际。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产生幽默效果。
如:故意提供错误信息、打破常规逻辑等,使观众在理解剧情的过程中产生笑点。
4.2 言语行为理论与幽默产生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交际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还包括完成一系列言语行为的过程。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通过巧妙地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使角色在对话中完成一系列幽默的言语行为,如讽刺、反讽、双关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4.3 文化背景与幽默产生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产生独特的幽默效果。
如:运用成语、俗语、典故等传统语言元素,结合现代生活场景进行改编,使观众在熟悉感中感受到幽默。
五、案例分析以冯小刚的贺岁片《芳华》为例,该片通过描绘一群知青的青春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
在影片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结合文化背景等方式,产生了许多幽默元素。
记忆与流行的符号——冯小刚喜剧电影人物台词风格刍议
9 ・ 3
人 物台词 的艺术 特点 , 们 可 以按 照 郑远 汉 在《 我 言 语 风 格 学 》 的 分 类 方 法 把 电 影 人 物 台 词 的 风 格 中
我们 可 以感受 到大 量 日常 口语 化 的 表达 方式 。为 了说 明这 一 现 象 , 们 对冯 氏 喜剧 代 表 作 《 机 》 我 手 中的人物 台词 做 了统 计分 析 , 表 1 示 。 见 所
*
顿, 多不 完 整 句 , 不 合 语 法 规 范 句 , 重 复 。 [ 多 多 ”1 ] 当然 , 由于 电影人 物 台词 的 复 杂性 , 述 三 种类 型 上 也 只是对 其 风格特 征 作 出 的大 致 分 类 。基 于 电影
收 稿 日期 : 0 90 — 3 2 0 — 60
白所用 的语 言 的类 别 和 性 质 , 人 物 对 白分 成 了 把
三 类 , 戏 剧 对 白、 学 对 白 和 “ 实 主 义 ” 对 即 文 现 的
白。他 的这种分 类 我们 又 可 以具 体 理 解 为 : 第 一 “
种 即是经 过 剧 作 家 精 炼 后 的诗 句 , 莎 士 比亚 的 如
表 1 < - 》 物 台 词 分 旬 统 计 < 机 人 T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数
1
2 3 4 5 6 7 8 9
分 为语体风 格 、 现风 格 、 表 民族 风 格 、 代风 格 、 时 地 域风 格等 类 型 。在 众 多 风 格 类 型 中 , 体 风 格 和 语 表现 风格贯 穿 于 一 切 言 语 作 品 当 中 , 因为 所 有 的 “ 言语 作 品必定要 归属 于某 一 种语 体 , 然具 备 某 必
21 0 0年 1月 重 庆 邮 电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n 2 1 a .0 0 第 2 2卷 第 1期 J u n l fC o g igUnv ri fP ssa dT lc mmu iain ( oil ce c i o ) Vo. 2 No 1 o r a h n qn iest o o t n eeo o y n cto s S ca in eEdt n S i 12 .
冯小刚贺岁喜剧片的美学特征
却 力 透 纸背 、 满 活力 。《 见 不 散 》 述 在美 国超 级 都 市洛 充 不 讲
杉 矶 一 对 中 国年 轻 人 充 满 误 解 和巧 合 的感 情 经 历 。 洛杉 矶
手 的难 能 可 贵 , 带 来 观众 的好 奇 和 喜剧 的噱 头 。 这种 片 断 更 式 的 处 理 首 先 拆 散 了 叙 事 的 张 力 使 观 众 在 观 赏 中始 终 处 于 轻 松 的 赏玩 心 态 中① 任 何 时 间 都 可 以进 入 电影 , 须理 性 地 , 无 梳 理 内 容 。 同时 压 缩 和弱 化 叙 事 时 间 , 观众 的观 赏兴 趣 始 使 终 停 留 在影 片 内的 语 言特 色 和 细 小情 节 上 。
冯 氏 贺 岁喜 剧 作 品 在讲 故 事 时 很 简单 . 有复 杂 的 线索 没 穿插 、 时空 错 综 , 清 晰 流 畅 , 老百 姓 看 的懂 、 易懂 。 很 让 容 第一部贺岁片《 甲方 乙方 》 的叙 事 采 用 了 小 品 式 的 逐个 出现 的方 式 , 单 线性 地 讲 述 了 七 种 人不 同的 困 惑并 对 其 假 用 象 性 地 解 决 , 七 个 故 事 没 有 交 叉 , 系情 节 的是 好 梦公 司 这 联 不 断 展 开 的七 次业 务 和 男女 主人 公 E 渐 升温 的爱 情 。 《 l 不见 不散》 时间片断化 、 将 以一 年 一 个 单 元地 进 行 横切 面地 组 织 内容 , 元 和 李 清 每 次 充 满 误 会 和 倒 霉 的见 面 都 是 独 立 的 , 刘 若 一 定 要 找 到连 接 这 些 故 事 的 红 线 那 应 该 是 姻 缘 的 巧 合 。 在 《 诚勿 扰 》 非 中秦 奋 七 次 相 亲对 象 : “ 志 ” 阴宅 商 、 、 男 同 、 胖 r 头 、 姐 、 妇 、 婚 先 孕 女 、 资 女 的 出 现 也 是 如 同 小 品式 空 寡 未 小
电影《1942》影片分析
《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导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也备受争议。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本文将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商业美学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简介冯小刚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代表作包括《非诚勿扰》、《一九四二》、《手机》,他通过喜剧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
冯小刚的电影以其幽默风格、商业化的手法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欢迎。
二、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电影商业美学是指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要追求商业成功的一种观念和手法。
电影商业美学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商业美学体现1.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冯小刚的电影多以喜剧元素为主,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情节紧凑,通过夸张搞笑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产生笑料。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冯小刚的电影更具娱乐性和商业化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商业明星的加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邀请一些知名的商业明星出演,如徐峥、黄渤等。
这些明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还增加了观众的吸引力。
商业明星的加入打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成功做出了贡献。
3. 切中观众心理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他善于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刻画社会角色形象,展现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又以喜剧化的手法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关注了社会的痛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4. 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冯小刚的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采用了精心的策划。
他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媒体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
他也善于利用大规模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原因1.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了人与社会、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了其贺岁片导演生涯;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该片由冯小刚当时签约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当年票房即达3600万..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继续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分别为4000万和3000万..自此;冯小刚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成为当年唯一能与好莱坞分市场的本土导演..2000年;冯小刚加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推出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接下来的三年里;冯小刚拍摄了三部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的电影;分别是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票房分别为4500万、5000万和1.2亿;成功激活了本土电影市场..从1995年香港贺岁片红番区出现在大陆电影市场算起;贺岁片出现在大陆市场已有十年;而且已基本形成规模..从票房来看;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的票房收入不但稳居当年国产贺岁片的头把交椅;而且也是当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佼佼者;甚至击败了某些进口美国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其他导演的贺岁片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有的还倍受冷遇..面对冯小刚交出的这份市场成绩单;影评人在媒体上展开口水战;赞扬者的吹捧与批评者的口诛笔伐趋于白热化..争论的焦点从本质上看仍是他电影中毫不掩饰的商业性;仍然关涉的是电影的本质问题..批评者说他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充溢着庸俗的市井气;而赞扬者说他的电影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消费口味;充满生活的温馨和生存的乐趣..为什么冯小刚能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并一度越过张艺谋、陈凯歌、张元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冯小刚电影市场成功的文化生产模式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每一部作品都能叫好有叫座;除了影片本身的魅力之外;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冯小刚电影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4Ps组合理论分析冯小刚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目前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中国电影提供参考与借鉴..众所周知;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创造票房奇迹;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国产影片与之抗衡;甚至许多同期上映的外国进口大片也败下阵来..一提起冯小刚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冯氏幽默;然后是影片中精彩搞笑的人物台词..的确;从九十年代开始;冯小刚连续推出的贺岁喜剧片;不仅捕捉到了观众实实在在的笑声;而且收获了电影市场上难得的殷实票房..这在国产电影普遍低迷的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想想;冯小刚电影不是那种以影像刺激我们的“现代电影”;不同于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与现代解构的逃学威龙、大话西游;或者成龙式的激烈动作贺岁片红番区警察故事;冯氏影片是动口不动手的;是重台词不重画面的..在冯小刚电影中语言的密度非常大;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他影片中最出彩的也是台词..然而每个剧本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而电影人物台词也都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其属于特别的语言形式;也是和自然语言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人工语言;属于高度艺术化、规范化的口语形式..若概括冯氏喜剧人物的台词风格;则只需以“俗”与“活”两个字使可全面阐述..所谓“俗”;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所谓“活”;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调侃化、趣味化、创新化..需要注意的是;此种“俗”与“活”的风格特征融合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并非生搬硬套地嵌入;其主要是以遵循影片主流风格为基础;参照故事的表达主题、人物性格、对白背景等重点元素设计;把电影中人物的台词淳朴、机智、俚俗灵活地显现出来..现从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两大方面对冯小刚的喜剧人物台词详细分析..一、淳朴大众的风格“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而非居高临下的贵族意识;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予观众提供共享共思共乐的参与空间..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一种“雅”和“俗”的契合..雅俗共赏在电影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而导演们要发挥出雅俗共赏的效果;其重点创作方式则是运用人物台词..而台词的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听完之后很快理解其含义..且台词还具备深刻的思想韵味..带给观众们无穷的回味空间..与其他导演的喜剧相比;冯氏喜剧则更注重于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人生中不同的哲学智慧..经过对大量的资料分析后得出;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风格的形成;其多数是采取了大量的口语显现形式;且采取了特殊性的语句融合..口语运用的最大特征则是口语词运用普遍;且句式短、常跳脱;言语表达中的口气随和、语言亲密..电影属于大众化的娱乐范畴;由于观看电影的人们在文化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若使用高级语言表达电影主题则效果甚差;而口语化的人物台词则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种言语会带给观众浓浓的兴趣;在广大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冯小刚回忆自己的导演生涯也说:“我是一个市民导演;我所拍的影片就是服务于人民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看冯氏喜剧时;电影人物台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趣事..不仅仅只有这些;电影中配合使用方言也成了人物台词生活化的主要参考指标..有人说;看冯小刚的电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冯小刚走的是平民化道路;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冯小刚的变化则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喜剧影片是一种必须制造娱乐的手段;但他对所拍的电影亦有“很强的激情和表现欲”..也就是说;冯氏喜剧在自然流畅、令人愉快的情节和场景叙述中;并不有意回避现实;而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描述使观众作为普通人的梦想和烦恼;从而振奋观众的情思..冯小刚喜剧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在作品中融入讽刺喜剧的成分..冯小刚根据自己的艺术积累和实践体验;在自己的轻松喜剧片中大胆地融入讽刺喜剧的元素..讽刺喜剧因是用幽默、诙谐的反讽方式揭示严肃的主题;其故事基调阴郁悲观;但冯氏喜剧只是吸收了普通大众将会非常乐意接受的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并没让严肃悲观的氛围渗入..基于对现实的透彻观察;导演在故事主体的叙述中捎带性地讽刺了病态的世俗文化和贪婪的物质欲念..明星失宠、富人受罪等则反讽了现实中堂而皇之的乍富乍名的病态做派甲方乙方..“白道”、“黑道”各路商家纷纷拥进“死人丧礼”是对世俗社会不择手段疯狂敛财的讽刺;而王小柱的疯魔;精神病人的发癫无疑是对浮躁喧嚣、盲目追逐金钱的世俗大众的警戒大腕..从甲方乙方中的“活一结实”的北京方言;例如当姚远和北雁一起给父老乡亲送祝福的时候在公交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北雁刘蓓:“这车开得真稳;跟坐奔驰似的..”姚远葛优:“比奔驰舒服;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北雁刘蓓:“那不关这个呀;还有咱公交专线呢”两人用调侃的预期将公交车和奔驰做了比较;道出了北京人那种小市民的幽默..这运用了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十五、事件或情况;并列的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某一方面;让人在比较鉴别中感受更深..在将“公交车”和“奔驰”的比较中;突出了公交车的宽敞等特点;达到了喜剧效果..还有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这部电影全片又是北京方言;北京人很风趣;很热情;有无奈却积极憧憬;甲方乙方体现的最好了..到中期手机的四川口音张国立;经典台词;比如“坐而论道”“审美疲劳”“做人要厚道”等;赋予了人物很多喜剧色彩..以及天下无贼的河北、陕西、东北等各个方言的结合;都能够把不同的人物特点显现出来;给故事带来了浓厚的生活之感;且这也是间接参与整个幽默情境的建构的方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审美韵味..二、机智有趣的风格机智的言词能够保证语言体现出灵活、诙谐的状态;这是电影作品发挥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笑料对于喜剧电影则是主要命脉;而幽默的发生则往往源自于语言材料运用方式的巧妙而若是对语言编织残留了过多的痕迹;则难以发挥出理想的发笑效果;观众也难以体会到电影的喜剧性这些都说明了必须要把语言的机敏、灵活等特点完全显现出来才能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最好是在看完电影后还能在回顾中发笑一番;这才是喜剧电影的成功之处..机智的特点主要集中于人物台词语言材料使用的巧妙;以及对言语信息的补充或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其一贯都把台词当成其喜剧的主要“看点”;也是渲染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作品中的台词有时机智;有时诙谐;有时奇妙;有时灵动;偶尔会渗透着讽刺和调侃意味;运用自身独特的技巧从各个方面来呈现出当代社会人群的生活百态;特别是北京市民们的机智诙谐化的语言风格..例如;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饰演的姚远看中由刘蓓扮演的周北雁;想对她表达爱意;却又怕被周北雁拒绝;而姚远则灵机一动将“求婚”戏说为“救个急”;而结果当周北雁拒绝姚远之后;其为了不丢失自己的面子;而巧妙地将“结婚”的理由改为了“房子”而并不是爱上周北雁..十分简单的话语;却将现代社会中的求婚过程变得极为平淡;其体现出来的诙谐、幽默往往会给观众看之一笑;不由自主地被影片吸引..三、流露真情的风格冯小刚能够从多元化的艺术审美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形式;创作了一声叹息、手机和天下无贼三部悲喜剧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多元化的审美主义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协调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影片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甚至是自己的故事.. 接受美学认为;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符合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冯小刚的电影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与观众的期待视域保持了一致;使观众在观看和理解时没有障碍;自然的接受而产生共鸣..在影片一声叹息中;冯小刚将镜头直面情感的现实;揭开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面对真实而又残酷的生活现状;这使我们更加逼真的看到了一幅现代都市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而真实的情感会让观众理解和明了生活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而回归家庭的结局也恰恰迎合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手机中风流惆镜的严守一最终远离世俗的喧嚣; 回归纯净的心灵家园;让主人公的心灵还乡得到实现..天下无贼是一个真诚而温暖的情感故事;天真的愿望和爱情的力量最终完成了生命的洗礼;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精神的解脱和板依.. 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是和谐和圆融的思想..古老的礼乐文化和人生哲学形成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圆融、和谐和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审美倾向也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和稳定性要素;因此;冯小刚能够抓住中国老百姓的这种审美潜意识;让镜头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人生和情感故事;用真情打动人心..让中国老百姓在他的电影中完成观影的审美期待;也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消费品牌..情感和人性是艺术不变的主题;对情感深度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是艺术表现的核心要义..冯小刚能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对普通人的关怀;对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他开始进行人性的探索;解放人们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想象欲、爱欲和生命本能等等;从沉重思考中体会生命的厚重感;表达出人类心灵的护卫和精神的慰籍;这不仅体现出电影的艺术震撼力;引导了人对真与善的向往和追求;也散发出纯真的人性;更体现了具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意义..这也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纵观当今华语影坛;如单从主流电影和非主流电影两个方面来看;冯小刚的电影已经成了中国内地主流电影最有号召力的品牌..观众是市场的载体;电影要真正打开市场;就必须创造出民族特色的主流商业品牌..从冯小刚拍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几部影片连续获得票房冠军来看;冯小刚的确是将民族特色和市场经济;将观众和电影融合得最好的一位导演..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四、灵活善变的风格从现代社会实际过程看;一个成功的电影作品必须要具备新颖性的词语和说法才能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而只有对普通表达的反叛才会让语言素材呈现出非同一般的光彩..在冯氏喜剧中;人物台词的灵活创造性使得影片播放中表现出了极为新颖的气息;增加了时代感;让语言材料潜在的言语作用充分发挥..而这类形式的“求新求奇、灵活善变”等组合的结构对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而言更是经常出现的..其多数是利用对已有语言材料的调整、编制、创作等发挥出喜剧作用..如甲方乙方中尤老板与“好梦一日游”公司签订合同时;其内容为:姚远葛优:“协议书;甲方:尤万成先生;乙方:好梦一日游;简称梦游..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一.甲方责成乙方为其实现吃苦受罪之梦想..二.乙方应不遗余力地;创造性地完成甲方之重托..三.如甲方未经乙方允许;单方终止之梦想;将被视为违约;括弧;如遇战争;自然灾害;及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尤插嘴:“天塌下来都有效”;甲方应赔偿乙方一切损失..四.……”尤老板:“甭四了;我给你签字不完了吗..我要反悔;瞧见没有;这球场;还有这奔;就全归你们了..”将“好梦一日游”简化为“梦游”;这个词语就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新点子”;若从语法上讲并非正规表达;其语义上也十分模糊;但喜剧电影需要的则是这类极为新颖的方式;打破常规求创新的台词;其为观众创造的喜剧效果是出乎意料的;能够带给人无穷的幽默效果..此外;冯小刚在其作品手机中也采取了相似的台词方式;如严守一将“胡说八道”简化成“胡语”;虽语法不正常;但听上去颇有几分“笑”果..除了以上作品外;大腕中同样存在了相接近的台词方式;经过相关的对比调整后出现了新的词语;给观众带来的喜剧感觉效果较好..具体有:“搜狐一搜狗”“报喜鸟一报丧鸟”“博士伦一硕士伦”“可口可乐一可笑可乐”等;这些都是创作新颖的台词;能够让大家对某些名牌有所回忆;还可让本属于沉重的葬礼具备了不同的喜剧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冯氏喜剧的创新手法并非仅仅体现于人物台词的语法、语义方面;且在语体风格、人物情感、外在形象等多种元素里都出现了“突破”常规的方式;如天下无贼黎叔的台词“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等;从而将革命斗争时的经典语录转换为电影台词;这类表达方式词汇新颖;最终获得的喜剧效果可想而知..五、段子相声的风格什么是段子段子就是笑话;我与我们正在或曾经经历是生活息息相关;经人工杜撰出来的笑话..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笑话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直指当下的..曾几何时;“讲段子”成了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流行纵然称不上绝后;也堪称空前..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火车上;人们讲段子;在澡堂里;人们也讲段子;开车时;人们讲段子;开会时;人们也讲段子;在男人面前;人们讲段子;当着女人;人们也讲段子……段子无所不有;无处不在;“段子”这个东西在中国人现在的饭桌上简直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菜..段子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讲段子最早起源于相声语言;在电影作品中积极运用相声语言也是现代电影艺术中的一大突破..电影里的段子和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其主要都是源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笑话..讲段子的惟一目标则是让听众笑出来;无论其用什么来打镲均并非真实;而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取乐于人..据人们熟知最为有名的段子通常包括荤段子以及政治段子;这些都能够让人们发出笑声..而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段子;只要观众听了之后反应热烈;都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娱乐素材..冯小刚也曾强调:“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常常满怀着游戏的感觉;这对于我是一种极大的快乐;相信观众看了也会带来效果..”因而;在电影创作时;冯小刚常常会和编剧协商;从而将诸多生活中的笑料融合到电影里;这样既能够符合生活实际;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喜剧效果;让观众看了之后有很多娱乐感受..从他的电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冯小刚在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之后;对于影片创作有了更多的新意;而最大的法宝之一则是“讲段子”;很多电影都呈现出了这种喜剧变化..如甲方乙方里“打死我也不说”的段子;“打死我也不说”“有种;那我们就打死你吧”;不见不散里刘元说的“改造青藏高原”的段子刘元对女友说:“炸开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湿气流来改造青藏高原..”;没完没了里阮大伟的“鸡下蛋”的段子;手机里沈雪讲的“练胸大肌”的段子沈雪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山西人;恨窝囊;出门老受欺负..就在家里拼命练俯卧撑..”爹问:“孩儿;干啥哩”儿说:“俺学电视上;在练胸大肌”爹兜头一巴掌:“练也白练;再练也没你姐大”;非诚勿扰里秦奋讲的“解决人类分歧”的段子;大腕中疯人院里那些“做生意而发疯了的病人”的可笑交谈;等等;这些都源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总结的经典故事;作为影片的元素可以让整个喜剧情感变得更加深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六、俗语趣味的风格冯小钢的电影不是以影像刺激我们感官的现代电影;也不同于香港黄百鸣的搞笑古怪;别样于周星驰的无厘头;或者成龙的动作贺岁片;冯氏电影是重口不动手;是重台词不重画面;在冯小钢的电影里语言的密度很大;不仅整部影片的发展和理解依赖台词;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一半以上;而且他的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台词;片中人物语言或机智或诙谐或奇妙;其中甚至还带有讽刺和调侃;比起陈佩斯戏剧中那些生龙活虎;充满乐观精神的主人公;冯氏影片的主角无不老成持重;属于青壮年应有的活力已退到了嘴边;他们说着满口的京片子;用京式的幽默体现当代市民;尤其是北京市民的独特的幽默感以及游戏态度及精神..冯氏喜剧创作中常常会把日常生活中的俚俗言语运用于电影里;这样可以保证台词的“新鲜感”;使之接近俗白却又不失强烈的欣赏性..俚俗趣味化在冯氏喜剧里体现出来的台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与百姓同乐..将一些源自于老。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影片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尤其以贺岁片系列最为人熟知,其中所蕴含的幽默元素更是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的局面。
本文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与策略。
二、冯小刚贺岁片背景概述冯小刚的贺岁片系列以温馨的家庭情感、独特的社会观察和鲜明的喜剧元素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影片以都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性格、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幽默元素在影片中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希望。
三、幽默产生的语用学分析1. 语境适应理论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通过对社会语境的精准把握,将幽默元素巧妙地融入影片中。
他善于运用语境适应理论,根据观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创造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幽默效果。
例如,通过夸张的表演、巧妙的对白和独特的情节设置,使观众在熟悉的社会语境中找到共鸣,从而产生幽默感。
2. 言语交际策略冯小刚在贺岁片中运用了多种言语交际策略,如双关语、反语、夸张等手法,来创造幽默效果。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例如,通过巧妙地运用双关语,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思考和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3. 角色塑造与互动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性格塑造也是产生幽默的重要因素。
他善于通过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误解来制造笑点,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多彩。
同时,他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角色更加立体丰满,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四、冯小刚贺岁片幽默的语用功能1. 娱乐功能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元素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愉悦。
这种娱乐功能有助于缓解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2. 社会批判功能虽然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娱乐为主,但其中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通过幽默的方式,他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电影导演是电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分析国内电影行业五位杰出导演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
一、张艺谋——《红高粱》与现实主义风格张艺谋是中国现代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他的《红高粱》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张艺谋擅长运用大胆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二、陈凯歌——《霸王别姬》与浪漫主义风格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品《霸王别姬》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全景式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命运和传统价值的思考。
陈凯歌擅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与情绪,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三、冯小刚——《手机》与喜剧风格冯小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他的《手机》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通过幽默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与贪婪的故事,让观众在欢笑之中思考人性的脆弱与扭曲。
冯小刚擅长运用喜剧元素来处理严肃的题材,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四、王家卫——《东邪西毒》与艺术实验风格王家卫是中国电影界的艺术家型导演,他的代表作品《东邪西毒》以其独特的艺术实验手法著名。
这部电影以武侠片为题材,通过非线性叙事、抽象的画面和独特的音乐剪辑展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超越与创新。
王家卫擅长运用镜头的美感和声音的独特处理来营造独特的电影风格。
五、宁浩——《疯狂的石头》与黑色幽默风格宁浩是中国电影界的黑色幽默导演代表之一,他的《疯狂的石头》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系列围绕宝贝石头展开的故事,通过讽刺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
宁浩擅长运用黑色幽默手法来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使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恶与无常。
冯小刚电影导演
冯小刚电影导演冯小刚,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出生于1958年,他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真实的生活描绘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本文将从冯小刚的电影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其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等方面来探讨冯小刚电影导演的艺术之道。
一、冯小刚的电影风格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闻名于世。
他善于用幽默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通过内涵丰富的对白以及夸张生动的表演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小人物、小细节为切入点,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善于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
二、冯小刚的代表作品1.《非诚勿扰》《非诚勿扰》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片,于2008年上映。
电影以相亲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一对并不相爱的男女最终走到了一起的故事,反映了婚恋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人们追求真爱的渴望。
该片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2.《手机》《手机》是冯小刚执导于2003年的一部喜剧片,该片通过讲述一位成功商人因为手机中的短信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料和误会,揭示了人们对权力和虚荣的追逐,以及现代社会中信息交流的变革。
电影以幽默且嘲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引起了观众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思。
三、冯小刚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冯小刚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成功的作品,还在于他对电影市场的开拓和推动。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冯小刚的电影以中国人的生活为主题,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从而打破了国外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
此外,冯小刚还积极推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发展。
他努力拍摄有商业价值的电影作品,并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来吸引观众。
他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导演树立了榜样。
总结: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通过其独特的电影风格、优秀的作品以及对电影市场的开拓和推动,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转变研究
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转变研究作者:蔺梦迪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5期摘要:冯小刚是当前电影市场上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导演,其作品长期以来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
为了对冯小刚电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就冯小刚电影风格的转变进行研究,首先从电影市场存在局限性和对电影艺术不懈追求这两个角度出发,就冯小刚电影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近年来冯小刚的典型电影作品,对电影风格的转变给予全面分析。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风格;贺岁电影冯小刚的电影具有鲜明的黑色幽默特征,长期以来都在贺岁片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随着“冯氏幽默”这一品牌的逐渐成熟,冯小刚开始将电影创作的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因此其电影风格也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出现《夜宴》这类失败作品,但是仍然没有阻挡冯小刚转变电影风格的热情,直到《集结号》这一全新战争题材作品的出现,终于使冯小刚踏上成功转型的道路。
一、冯小刚电影风格转变的原因分析(一)电影市场存在局限性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曾经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的票房保障,为电影行业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作为商业电影的标志性代表导演,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作品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也凸显其地域局限性。
由于“京片儿”的特色化表达和“冯氏幽默”的品牌化演绎,因此冯小刚的电影市场主要定位在北方地区,对南方、港台等其他地区及国际市场的冲击力明显不足,而电影演员也清一色的选择北方明星。
针对这一问题,冯小刚在《天下无贼》中做出明显转变,男女主角分别为香港的刘德华和台湾的刘若英,充分体现出冯小刚突破市场限制的决心。
(二)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冯小刚自诩为草根导演,这主要是因为冯小刚属于半路出家进入电影行业,因此与专业院校毕业的名导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具有显著不同,冯小刚更善于挖掘学院派框架外的素材内容,思维中的传统限制也相对较少,因此能够更加“随心所欲”的创新创作。
在冯小刚前期的作品中,虽然能够赢得观众和市场的青睐,但是却无法作为专业电影作品典范得到学习和借鉴,所获得的专业奖项也相对较少,因此冯小刚自然会萌生出转变电影风格的意识,从而使自身的艺术创作更加圆满。
冯小刚风格
结合实例分析冯小刚的电影及其创作特色1、梦想的戏剧化处理。
冯小刚的电影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做了喜剧化改造。
所采用的幽默、滑稽、嬉闹的传统喜剧形态,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
《甲方乙方》用了小品的方法把一个个小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故事。
创意上很新颖,加上国内一流演员的精彩演绎,将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尴尬以喜剧化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给了观众。
“好梦一日游”使人们过了好梦成真的瘾,圆了大家的梦,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带给观众发自内心的微笑。
2、以喜剧形式营造贺岁气氛。
喜剧片即那些能够制造快乐的影片。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将喜剧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无贼》中两个强盗在火车上打劫,范伟和冯远征两位演技派演员的精彩演绎,将喜剧的搞笑发挥到了极致。
3、冯小刚电影中突显“平民化”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冯小刚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有我们所常见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之中,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喜剧。
《大腕》中葛优用“古代皇帝有几百个老婆,我却只有一个,还离了”向泰勒解释中国的皇帝和平民的区别,这顿时引起了观众哄堂大笑。
“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
4、冯小刚电影的语言特色极其明显,独具方言式幽默的语言魅力。
京味幽默是冯小刚对中国贺岁电影的最大贡献之一。
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和百试不爽的促销手段。
无论是《大腕》中长篇大论的地产白日梦,还是《甲方乙方》中的“地主家也没余粮啊”,除了令人发笑之外,冯小刚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动、最自然的话语,调侃了自己眼中的社会和现象。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冯小刚最初几部贺岁片作品中,“平民喜剧”风格一脉相承。
在大家都觉得冯小刚会在“平民喜剧”的光明大道上安稳走到底时,冯小刚贺岁片却悄然转型。
从《大腕》攀上哥伦比亚年,《天下无贼》热卖海外年,到冯氏拱手让出贺岁片市场奔赴豪门《夜宴》,每一次转型,电影风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标签: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自1997年开始,冯小刚连续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十部贺岁片,这些影片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题材上从平民化的视角反映普通人的梦想和意愿,真实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冯小刚的电影可谓独树一帜。
纵观冯小刚的作品,可分为初期和全盛时期两部分。
初期作品包括《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贺岁三部曲;全盛时期作品包括《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
这两个时期,冯小刚的电影在人物选择、电影风格、电影语言以及对秩序的表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人物形象。
初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小人物,都是城市里的普通人。
如无戏演的姚远,远涉美国孤身闯荡的刘元,他们生活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中。
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从普通市民中走来,向普通市民中走去,演绎出一幕幕让人会心而笑的凡人事和凡人梦境。
这些人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认识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戴锦华对此有精当的分析,认为“冯小刚的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亲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可以找到一种自我的投射”。
但这种小人物形象却在《大腕》《手机》等后来的影片中悄然发生变化。
《大腕》中的两个喜剧式的主角似乎仍然是小混混,而且是小骗子,然而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这些小混混却是可以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操办葬礼的人物。
二是在风格上,从贺岁喜剧向情节化正剧以至贺岁悲剧的方向发展。
初期的贺岁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喜剧样式,没有借助夸张的外部动作来营造贺岁片的喜剧效果,它只是通过既有的叙事内容和主题,在相对含蓄和平实的叙述中表现既定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具有相当的生活质感,甚至是苦涩味。
论冯小刚电影的融合风格
假思 索地 回答 “ 选 择 钱 ” 我 。遭 到刘 小 芸 的误 解 和 埋 怨后 , 胜 苦恼 和憋屈 的韩 东 终 于压 抑 不
不住内心的情绪说 出“ 你说 我眼里只有钱 , 可 是没有钱我就没有姐姐 了” 的真相。这其实是 用电影符 号来继续演绎和传 达“ 子爱财 , 君 取
之有 道 , 之更 有 道 ” 传 统 义 利 观 。如 果 再 用 的
播理论与广告 。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青 年科研项 目( 目编号 : C Y 0 3 Z ) 项 A K Q 9 5 C 的阶段性成果 。
一
5 — 6
的立 场 问题 。借 用 王 志 敏 的 观 点 : 作 为 一 个 “ 普 通 的观众 , 我们 可 以表 达 对 它 的喜欢 或不 喜 欢( 这是 审 美 判 断 ) 。我 们 也 可 以表 达 对 它 的
笔 者认 为冯小 刚作 品呈 现 出四个方 面的 融合类
型风 格 。
一
在 回答 和解 释 自己的 电影 为何 屡屡拿 到票
房冠 军 的时候 , 冯小 刚这 样 说 道 : 很 重要 的是 “ 本 土 电影 , 同于好莱坞 的那 种 , 不 就是说 电影 要
、
有 一 个被碰 撞而 又美好 的传 统价值 观
电影《 甲方 乙方》 其实是在 以镜头的形式
展 示 和探讨 快速致 富 下 的财 富观念 问题 。笔 者
认 为 , 一是 为 财 富 正名 , 二 是 为 财 富正 形 。 其 其 这 种思 想在 作 品中有两 处体 现得较 为集 中 。第
at 0ll l ' .2
・
影视艺术 ・
论冯 小 刚 电影 的 融合风 格
李 凤 成 吴 琼
《私人订制》影评
小人物,大幽默
——评电影《私人订制》《私人订制》是素有”贺岁片之父”之称的冯小刚导演的一部喜剧电影,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令人捧腹的圆梦故事,巧妙地沿用冯氏喜剧的风格,深刻的讽刺了当下热点的社会问题,引起观众共鸣。
影片中各种小人物,影射出社会上各类形形色色的人,轻松搞怪的黑色幽默讽刺物欲横流的经济世界。
从探讨精神到探讨物质,冯小刚导演想带给观众,除了针砭时弊的暗讽,大刀阔斧的自嘲,更是向社会传递出一种现实价值观的人文主义关怀。
⒈碎片式的叙事结构权力与腐败范伟“性本善”;高雅与庸俗艺术李成儒“一腔俗血”;金钱宋丹丹“有钱”
⒉讽刺社会现实和当下敏感现象:官员腐败(手表哥)、房价高涨(郑州房妹)、环境污染(北京)
⒊与冯小刚导演以往作品对比,如《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喜剧,冯氏幽默,京味浓厚,复制《甲方乙方》
《私人订制》的一句话特别经典“成全别人,恶心自己”,导演仿佛在用这种“大幽默”的独特语言诠释“小人物”的追梦体验旅程。
无论是对追溯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讽刺,还是影片结尾号召人们对自然的道歉,我们都可以深切体会出冯小刚导演的良苦用心,金钱、财富、欲望、权力,这一个个交织在我们生活中的漩涡是否将我们拉近了万丈深渊。
或许这就是私人订制的原本含义,若非身临其境,谁又能独善其身。
戏里戏外,不过是一场小人物的幽默幻想罢了。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摘要:冯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
1997年他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
本文试图归纳出冯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Analy 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引言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冯小刚早期贺岁电影叙事的喜剧风格
一
在 游 戏 化 的 支 撑 下 ,冯 小 刚 早 期 贺 岁 电 影 中 这 些 人 们 耳 熟 能 详 的 对 白 语 言 在 特 定 的 情 境 中 真 正 发 挥 效 用 从
而被人 们牢 记 。
游 戏 化 很 多 体 现 在 对 经 典 影 视 剧 的 戏 仿 上 ,戏 仿 “ (a , u e q e p rd ) 被 称 为 ‘ 拟 …①, 作 品 表 c mp b r s u , a o y 也 l 戏 是 述方 式游 戏性 的最重 要 的表 现之 一 。作 为互 文 重要 的一
支 , 仿 较 多 地 出 现 在 电 影 当 中 。 在 《 方 乙 方 》 , 们 戏 甲 中 我
看 到 的英 达 扮 演 巴 顿将 军 的 表 演 是 对 《 顿将 军 》 戏 巴 的 仿 , 蓓 为 圆 傅 彪 的受 苦 梦 而 装 扮 的 地 主 婆 就 是 电 影 《 刘 白
毛 女 》 地 主 婆 的 翻 版 。 又 如 《 完 没 了 》 有 和 动 画 片 中 没 里
《甲方乙方》
中国的平民喜剧——《甲方乙方》看了这部电影,导演冯小刚的幽默诙谐真正的深入人心,下面我对这部电影做以下几个评论:九七年贺岁喜剧《甲方乙方》是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电影,讲述了北京几个热血青年成立了一个叫做“好梦一日游”的“圆梦”公司,通过帮别人圆梦,自己也有所感悟,并最终决定将这项服务办成一个公益事业的故事。
故事情节:以时间为顺序串联起多个小故事,而且这些小故事层层递进,从娱乐到感动,从欢笑到泪水,通过剧中“王老板进村”的娱乐高潮,以及“借房”掀起的感动高潮,让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也一同欢笑和感动。
电影线式的叙述方式,结构简单明了,故事情节一目了然,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而这种简单的情节恰巧又是贺岁片所应该具备的。
人物形象:故事通过第三方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故事递进向我们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姚远、北雁、梁子、书商、厨子等等,可以说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我们通过“好梦一日游”,通过他们平日里的梦想,一下子就进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方说厨子,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肚子里藏不住秘密的人。
通过他的愿望与经历,我们还看到了他胆小怕事的一面,而他最后那句:这英雄,还真就不是一般人!让人感慨万千。
另外还有想尝尝受气滋味的丈夫,为名所累的女明星,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四名主角的人物形象反而要弱一些,主要是因为本剧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角人物形象停留在“真善美”的层面,探讨的不够深。
影片风格和情感色彩:本部电影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
无论是“公交车上抓小偷”、“解决婚姻矛盾”、“圆癌症患者一个梦”还是“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等等,无处不体现影片的纪实性,但又不缺乏影片喜剧性色彩。
整部影片也很感人,通过实现不同阶层的不同梦想,总结出一道道人生感悟和哲理,教育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世界充满爱,世界真奇妙,这也是此部影片的一大风格。
影片的另一风格在于反映的是第三产业,但又不随波逐流,属于第三行业中的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
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
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
“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
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
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
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
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
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
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了其贺岁片导演生涯,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形成。
该片由冯小刚当时签约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当年票房即达3600万。
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继续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分别为4000万和3000万。
自此,冯小刚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成为当年唯一能与好莱坞分市场的本土导演。
2000年,冯小刚加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推出《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
接下来的三年里,冯小刚拍摄了三部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的电影,分别是《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票房分别为4500万、5000万和1.2亿,成功激活了本土电影市场。
从1995年香港贺岁片《红番区》出现在大陆电影市场算起,贺岁片出现在大陆市场已有十年,而且已基本形成规模。
从票房来看,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的票房收入不但稳居当年国产贺岁片的头把交椅,而且也是当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佼佼者,甚至击败了某些进口美国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
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其他导演的贺岁片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有的还倍受冷遇。
面对冯小刚交出的这份市场成绩单,影评人在媒体上展开口水战,赞扬者的吹捧与批评者的口诛笔伐趋于白热化。
争论的焦点从本质上看仍是他电影中毫不掩饰的商业性,仍然关涉的是电影的本质问题。
批评者说他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充溢着庸俗的市井气;而赞扬者说他的电影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消费口味,充满生活的温馨和生存的乐趣。
为什么冯小刚能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并一度越过张艺谋、陈凯歌、张元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冯小刚电影市场成功的文化生产模式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每一部作品都能叫好有叫座,除了影片本身的魅力之外,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冯小刚电影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运用4Ps组合理论分析冯小刚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目前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中国电影提供参考与借鉴。
众所周知,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创造票房奇迹,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国产影片与之抗衡,甚至许多同期上映的外国进口大片也败下阵来。
一提起冯小刚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冯氏幽默,然后是影片中精彩搞笑的人物台词。
的确,从九十年代开始,冯小刚连续推出的贺岁喜剧片,不仅捕捉到了观众实实在在的笑声,而且收获了电影市场上难得的殷实票房。
这在国产电影普遍低迷的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
想想,冯小刚电影不是那种以影像刺激我们的“现代电影”,不同于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与现代解构的《逃学威龙》、《大话西游》,或者成龙式的激烈动作贺岁片《红番区》《警察故事》,冯氏影片是动口不动手的,是重台词不重画面的。
在冯小刚电影中语言的密度非常大,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他影片中最出彩的也是台词。
然而每个剧本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而电影人物台词也都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其属于特别的语言形式,也是和自然语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人工语言,属于高度艺术化、规范化的口语形式。
若概括冯氏喜剧人物的台词风格,则只需以“俗”与“活”两个字使可全面阐述。
所谓“俗”,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所谓“活”,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调侃化、趣味化、创新化。
需要注意的是,此种“俗”与“活”的风格特征融合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并非生搬硬套地嵌入,其主要是以遵循影片主流风格为基础,参照故事的表达主题、人物性格、对白背景等重点元素设计,把电影中人物的台词淳朴、机智、俚俗灵活地显现出来。
现从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两大方面对冯小刚的喜剧人物台词详细分析。
一、淳朴大众的风格“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而非居高临下的贵族意识),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予观众提供共享共思共乐的参与空间)。
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
一种“雅”和“俗”的契合。
雅俗共赏在电影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而导演们要发挥出雅俗共赏的效果,其重点创作方式则是运用人物台词。
而台词的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听完之后很快理解其含义。
且台词还具备深刻的思想韵味。
带给观众们无穷的回味空间。
与其他导演的喜剧相比,冯氏喜剧则更注重于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人生中不同的哲学智慧。
经过对大量的资料分析后得出,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风格的形成,其多数是采取了大量的口语显现形式,且采取了特殊性的语句融合。
口语运用的最大特征则是口语词运用普遍,且句式短、常跳脱,言语表达中的口气随和、语言亲密。
电影属于大众化的娱乐范畴,由于观看电影的人们在文化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若使用高级语言表达电影主题则效果甚差,而口语化的人物台词则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种言语会带给观众浓浓的兴趣,在广大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冯小刚回忆自己的导演生涯也说:“我是一个市民导演,我所拍的影片就是服务于人民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看冯氏喜剧时,电影人物台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趣事。
不仅仅只有这些,电影中配合使用方言也成了人物台词生活化的主要参考指标。
有人说,看冯小刚的电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冯小刚走的是平民化道路,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
冯小刚的变化则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喜剧影片是一种必须制造娱乐的手段,但他对所拍的电影亦有“很强的激情和表现欲”。
也就是说,冯氏喜剧在自然流畅、令人愉快的情节和场景叙述中,并不有意回避现实,而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描述使观众作为普通人的梦想和烦恼,从而振奋观众的情思。
冯小刚喜剧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在作品中融入讽刺喜剧的成分。
冯小刚根据自己的艺术积累和实践体验,在自己的轻松喜剧片中大胆地融入讽刺喜剧的元素。
讽刺喜剧因是用幽默、诙谐的反讽方式揭示严肃的主题,其故事基调阴郁悲观,但冯氏喜剧只是吸收了普通大众将会非常乐意接受的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并没让严肃悲观的氛围渗入。
基于对现实的透彻观察,导演在故事主体的叙述中捎带性地讽刺了病态的世俗文化和贪婪的物质欲念。
明星失宠、富人受罪等则反讽了现实中堂而皇之的乍富乍名的病态做派《(甲方乙方》)。
“白道”、“黑道”各路商家纷纷拥进“死人丧礼”是对世俗社会不择手段疯狂敛财的讽刺;而王小柱的疯魔,精神病人的发癫无疑是对浮躁喧嚣、盲目追逐金钱的世俗大众的警戒《(大腕》)。
从《甲方乙方》中的“活一结实”的北京方言,例如当姚远和北雁一起给父老乡亲送祝福的时候在公交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北雁(刘蓓):“这车开得真稳,跟坐奔驰似的。
”姚远(葛优):“比奔驰舒服,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北雁(刘蓓):“那不关这个呀,还有咱公交专线呢!”两人用调侃的预期将公交车和奔驰做了比较,道出了北京人那种小市民的幽默。
这运用了表达技巧中的“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十五、事件或情况,并列的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
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某一方面,让人在比较鉴别中感受更深。
在将“公交车”和“奔驰”的比较中,突出了公交车的宽敞等特点,达到了喜剧效果。
还有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
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
《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
这部电影全片又是北京方言,北京人很风趣,很热情,有无奈却积极憧憬,甲方乙方体现的最好了。
到中期《手机》的四川口音(张国立),经典台词,比如“坐而论道”“审美疲劳”“做人要厚道”等,赋予了人物很多喜剧色彩。
以及《天下无贼》的河北、陕西、东北等各个方言的结合,都能够把不同的人物特点显现出来,给故事带来了浓厚的生活之感,且这也是间接参与整个幽默情境的建构的方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审美韵味。
二、机智有趣的风格机智的言词能够保证语言体现出灵活、诙谐的状态,这是电影作品发挥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