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五篇范例][修改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实验观察的项目:

1、平静呼吸平静呼吸是指安静状态下的自然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吸气是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所致,呼气则是由膈肌与肋间外肌舒张完成。实验中记录平静呼吸运动曲线,认清曲线与呼吸运动关系,读出胸膜腔内压数值,比较吸气和呼气时的胸膜腔内压大小。

2 、用力呼吸用力呼吸又称加强呼吸,其吸气动作不仅是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还有吸气的辅助肌(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胸肌及背肌等)也参与吸气运动,呼气时则有肋间内肌和腹肌等参与。实验中在动物吸气末和呼气末,分别夹闭气管插管侧管,此时动物虽用力呼吸,但不能呼出肺内气体或吸入外界气体,处于憋气的用力呼吸状态。观察和记录此时的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曲线的最大幅度,尤其观察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内压是否高于大气压。

3、低氧将气管插管的侧管通过碳酸钠钙瓶与盛有一定容量空气的气囊相连。这时家兔呼吸时,吸入气囊空气中的氧,但它呼出的二氧化碳被碳酸钠钙吸收。因此,呼吸一段时间,气囊内的氧越来越少,但二氧化碳含量并没有增多。观察动物低氧时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情况。

4、当动脉血Po2降低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缺O2完全是依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的,动脉血Po2愈低,则传入冲动愈多。如果切断颈动脉体的窦神经,Po2下降就不能引起呼吸加强,这说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不但能对Po2下降发生反应,而且在引起呼吸加强中起重要作用。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强,但是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则是抑制作用。在外周化学感受器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缺O2的程度,呼吸中枢逐渐被抑制,最后使呼吸停止。正常安静状态下,动脉血中Po2的波动可能不直接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因为动脉血Po2下降到80 mm Hg以下时,才见到肺通气量增加。但在长时间缺O2和CO2 潴留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Pco2的改变已发生适应,此时缺O2作用于颈动脉体而产生的传入冲动增多对改善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刺激呼吸加强的主要因素。

5、增大无效腔将50 cm长的橡皮管连接在气管插管的侧管上,家兔通过此橡皮管进行呼吸。观察经一段时间后的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无效腔是指没有进行气体交换的腔隙,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每次吸气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量应等于潮气量减去解剖无效腔气量。给家兔气管插管的侧管上连接50 cm长的橡皮管,加大了解剖无效腔,使肺泡通气量减少,气体扩散量减少,通过调节使呼吸加深加快。

6、血中酸性物质增多,用5 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较快地注入3%乳酸2 ml,观察此时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当动脉血中[H]增加时,可引起呼吸加强;动脉血中[H]下降时,则引起呼吸抑制。[H]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2条途径实现的。但因[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而以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途径为主。

7、注射尼可刹米由兔耳缘静脉注入稀释的尼可刹米1 ml(内含50 mg),观察呼吸运动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尼可刹米为呼吸兴奋剂,它对呼吸的作用是通过对延髓呼吸中枢直接兴奋而实现的。

8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的反射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如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中Pco

2、Po2和[H]变化的刺激,颈动脉体由窦神经、主动脉体经迷走神经将冲动传入延髓;肺扩张反射是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气管至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当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之扩张时,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转为呼气。这样便加强了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当切断迷走神经后,吸气延长、加深,呼吸变慢。

9、气胸剪开前胸皮肤肌肉,切断肋骨,打开右侧胸腔,使胸膜腔与大气相通,引起张力性气胸。观察呼吸运动与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家兔在短暂的呼吸加快后停止。

第二篇: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是有害无益的,但有些外源化学物对健康有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所以,不应把外源化学物统统认为是对健康有害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世界食品贸易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饮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对食物、饮用水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源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制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1.外源性化学物

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