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际语用学发展论文
国内语际语用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图 分 类 号 :H 0 3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 5 3 4 9( 2 0 1 6 )1 9 — 0 2 1 6 — 0 2
1 9 9 3年 ,K a s p e r & B l u m— K u l k a的 《 语 际语用学 》 出版 , 标志着语际语用学正式诞 生 ,我 国该领 域的研究 以何 自然 ( 1 9 9 6 )的 《 什‘ 么 是语 际语用 学》 发表 为标 志 同内语 际
李军 、薛秋 宁 ( 2 0 0 7 )总结 了影响语 际语 语用能 力 的 四个 冈 素 :( 1 ) 学 习 者 对 目的 语 语 言 、语 用 和 社 交 史 化 的
掌 握 与运 用 ;( 2 ) 学 习 者 的母 语 背 景 对 语 用 能 力 习 得 的 影 响 ;( 3 ) 不 同的 语 用 输 入 、不 同 的 教 学 渠 道 对 语 用 习 得 的 影 响; ( 4 )学 习者 认知 因素 的影响 。四个 因素相 辅相成 ,
行 为 时 的 模 式 有 很 大 的 局 限 性 .因 此 提 H {“ 语 际 语 用 学 可 以 研 究 中介 语 语 体 如 何 形 成 ,也 可 以研 究 中介 语 形 成 和 变 化 的 条 件 , 中介 语 和 源 发 语 的 关 系 , 中 介 语 的 交 际 效 果 等” . . 继 1 9 9 6年 何 自然 发 表 《 什 么 是语 际语 用 学》 之 后 , 许 多 学 者 就 语 际 语 用 学 的 界 定 问 题 展 开 了 讨 论 。 纵 观 各 家 观 点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主 要 有 以下 几 种 : “ 语 际 语 用 学 是 从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探 讨 学 生 语 际 语 青 中 的语用现象和特征 以及这 些现 象和特征 形成和 发展规 律 的 学科 。 ”( 刘 绍 忠 ,】 9 9 7 )刘 绍 忠 明 确 了语 际语 f } H = 学 研 究 的 m 发 点 和 对 象 。 指 了语 际 语 用 学 不 仅 要 研 究 静 态 的 语 用 特 征 ,还 要研 究 语 用 能 力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动 态 过 程 。 洪岗 ( 2 0 0 0 ) 明 确 提 出 了静 态 语 际 语 语 用 学 和 动 态 语
语际语用学理论模式 对语用能力培养的启示
语际语用学理论模式对语用能力培养的启示[摘要]正确使用语言是外语学习的目的,外语教学应重在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际语用学中,二语(本文统称第二语言和外语)语用发展的五个理论模式对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外语语用能力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外语语用教学给予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语用能力外语教学一、引言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的重点从词汇、语法逐渐转移到交际、功能和运用上。
外语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言形式的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传授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和宗旨(冉永平,2006)。
语际语用学,又称中介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简称ILP),是关于语际语(interlanguage)的语用研究。
语际语这一概念由Selinker在1969年提出,指“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它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又兼有二者的特点”(陈治安、袁渊泉,2006)。
因此,语际语用学既研究对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言语行为时的模式(Kasper & Blum-Kulka,1993)。
本文首先介绍研究二语语用发展的理论模式,然后探讨该理论模式对培养外语语用能力的启示。
二、二语语用发展的理论模式Kasper和Rose(2002)在《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一书中指出,二语语用学习可以看作是心里过程或社会实践,语际语用学的理论系统具体包括五个理论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理论(the Acculturation Model)、认知处理模式理论(Cognitive Processing)、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eory)和互动交际能力模式理论(Interactional Competence)。
基于语用视角,发展言语能力
基于语用视角,发展言语能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情感。
而发展言语能力对于个体的语言交际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语用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基于语用视角来发展言语能力。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着眼于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情境和目的,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境因素。
语用视角强调语言的使用,在语用视角下,语言不只是语法和词汇的组合,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使用目的和情境因素。
基于语用视角来发展言语能力,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的规范,更要注重语言在不同情境和目的下的使用能力。
语用视角下的言语能力发展应注重言语行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言语交际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不仅仅包括语法、词汇的准确使用,更包括了对话语行为的遵循和社会文化的尊重。
在发展言语能力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能力和得体交际能力。
在交际中要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语言行为的得体性、对他人交际意图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语用视角下的言语能力发展应注重言语交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适应不同的交际情境和对话者的需求,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发展言语能力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和对话者需求做出灵活的语言选择和交际应对。
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的对话者面前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等能力的培养。
语用视角下的言语能力发展应注重言语意图的表达和理解。
言语交际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意图,因此发展言语能力首先要注重表达意图的能力。
也要培养学生对他人言语意图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在对话中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推断对方的情感态度等都属于言语交际能力的范畴。
基于语用视角来发展言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用视角下的言语能力发展需注重言语交际的目的和情境、言语行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言语交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言语意图的表达和理解。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实际交际中更加自信、得体、灵活和有效地使用语言。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上下文中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语用学研究的起源到现在,语用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语用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英国,40年代初期出现了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其中以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和Searle的文字行为理论为代表。
70年代,Grice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和“言语暗示”,进一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
此后,话语分析和话语研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分支。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了其他相关学科,如跨文化语用学、批评语用学等。
二、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言语中总所包含的某个动作,例如请求、命令、询问、答复等,与其它学科比起来,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言语行为一直是固有的中心问题。
2. 言语合作原则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必须遵循言语会话合作原则,即“最小化信息量原则”、“最大化表达力原则”、“言语合适原则”、“言语真实原则”。
3. 言语间接指称言语暗示是称呼接受对象所采用的语言技巧,即不直接说出意思,而是运用某些语言手段间接表达,使听者领悟到讲话人的意图。
三、语用学的研究意义1. 理解和解释意义语用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理解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推测演讲人的观点和态度等。
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下的言语交流规范与差异的学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判断和解释的规则和方式等。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
3. 教育和沟通语用学对于语言教育和沟通也有一定的帮助。
实践证明,语言表达不当往往导致沟通中出现误解和矛盾,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语用学的现状和趋势当前,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推动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历史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女性用语发展与演变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历史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女性用语发展与演变历史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女性用语发展与演变1. 引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而历史语用学则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变迁。
本论文将从历史语用学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日本女性用语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女性用语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背景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以及女性地位的变迁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2. 古代日本女性用语的特点在古代日本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受到男性统治。
因此,古代女性用语中存在较多的敬称和恭维性词汇,女性在用语上更加委婉和谦逊。
例如,女性对自己使用“貴女”或“臣女”的自称,表示对男性的尊重和服从态度。
3. 明治时代及其影响明治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对女性地位的认识也开始改变。
对于女性用语的变迁来说,明治时代是一个分水岭。
女性用语中的恭敬和敬称减少,妇女地位开始有所提升,用语表达也变得更加自由和直接。
4. 大正时代与昭和时代在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对女性用语产生了深远影响。
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参与度增加,女性用语也从儿女之间的亲昵称呼,开始转向更加自主和自信的表达方式。
例如,女性开始普遍使用“私”、“わたし”等第一人称代词,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5. 当代日本女性用语的现状进入当代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促使女性用语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现代女性用语具有多样性和个体差异,不再局限于一种固定模式。
女性在不同场合和不同人际关系中可能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
6. 社会背景对女性用语的影响女性用语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专业领域的拓展,女性用语也在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例如,女性在职场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反映在用语中可能更加强调自我表达和自我主张。
7. 总结通过历史语用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女性用语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和演变。
发展语用能力从交际法到语际语用学
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题词:语用能力;交际法;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6)02—0060—03 approach)问世。后者以其外语教学核心目标就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新理念,很快流行 2年.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 于欧洲.继而风行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我 国外语界开始引进交际法教学理论,不少外语院 系相继在教学中推行以发展学生语用能力为主导 的交际英语教学法。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人 们发现交际法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 在教室里难以模拟各种真实交际场景,遂使教学 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教学过程比较随意. 缺乏完善的测评体系:过于突出语用因素以致准 确性和流畅性相互关系难以把握,因而在很大程 度上削弱了语法能力的培养。而语法能力的培养 是不可或缺的,反之.语用能力的发展将成为无 本之源。有鉴于此,创导英语课堂教学重在培养
的发展历程就是”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两 者相互制衡、此消彼长的演化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外语教学都
语语静粼西方茎箬翥鉴嚣搿裳嚣蓑麓詈蓑
文。叱研究。E-mail:
luling_cn@126.com
视语言功能因素。从而受到来自各方批评。20世 纪70年代中期.承袭海默斯语言交际理论和韩 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Z“语用能力”在现有教学格局中的地位
毋庸置疑.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两者之间 是无法割裂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两 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权重问题却长期难以定 论。可以说,国内的外语教学法思想近几十年来 作者简介:鲁苓,海
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研究方向:英
语用能力的”交际法”教学热潮逐渐冷却下来。 若干年来,由于上述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 对语法能力的关注依然占据核心地位.以语法知 识为核心传统测试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大多数外语 考试的基本形式。而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 中始终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一如许焕荣、李学 珍先生等(2003)在“论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在 外语教学中的权重“一文中所指出的:”语言能 力(系指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即语法能力)的 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由自身地位和语 言运用的认知性质所确定的。当然,强调语言能 力的培养并不是否定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只是鉴 于语用能力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能力,和外
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
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流方式,对于语言的研究也经久不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篇1语言学发展历程【摘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流方式,对于语言的研究也经久不衰。
自从语言出现在地球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经历了数以千年的演变发展,并还会继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直不断地为人类交流而服务着。
【关键词】语言;发展;变化;社会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就有了交流的渴望。
而语言则是交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语言学也演变成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的语言,其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揭示出语言的规律。
一、语言的本质与功能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从声音形式看,它有音素、音位等元素;从意义内容看,它有词义、句义及数、格等两大类元素。
除此之外,语言还是一种音义结合的体系。
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含了词汇,还包含了语法。
若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语言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全民性与社会性。
语言的全民性体现在语言不是社会中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所有社会成员创造的结果,而且语言也不是单单为某一个社会成员服务,它是为全体的社会成员服务的。
只是语言可以为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阶级所用,既可以从正面影响语言,也可能会让语言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语言的社会性体现在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语言是随着社会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的。
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促进语言的发展。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语言,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变异,但是这些变异也是约定俗成,被全体社会所接受的。
而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有语言,一个人学习与掌握的语言也跟他生活的社会息息相关。
类似狼孩的事例,是因为孩子从小生活在狼群里,而不是社会中,所以尽管是人类,但是他丧失了语言功能,只能发出类似狼的叫声用于交流。
论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论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作者:柴冒臣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12期(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语用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学科,自1955年牛津哲学家奥斯汀正式提出以来,到现在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甚是迅速,当年奥斯汀在哈佛大学做演讲的时候,其演讲内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被认作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支,就如同是形态学、句法学、语音学和语义学一样。
尤其是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不少的新理论,这又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不仅是语义、语法的研究离不开语用学,就连一些语言学的核心内容研究也看是借鉴语用学的知识理论,由此可见语用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用学;语言学;语言意义;研究发展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7)12-44-021简析语用学发展进入21世纪,希腊雅典大学的学者马墨里多把研究语用现象的英美日常语言哲学思想与认知语用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语用意义的新概念,并进一步从认知的视角探索语用意义。
她认为语用意义涉及两个方面的内涵:(1)语用意义植根于认知并由语言文化规约驱动;(2)语用意义为探讨语言使用的互动和社会诸因素提供潜势。
在分析语用学的认知观和社会观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马墨里多认为,语言使用毫无疑问既是一种内在现象,又是一种外在现象,并据此提出了语用意义的认知假设:假如语言植根于认知并在社会中得到发展,语言使用一定具有认知结构和社会现实概念化的双重特性,而语言使用则因此对社会意义的产生、维持或改变产生影响。
语用意义的认知假设表明,语言使用是由认知结构的驱动以及与之互动而产生的复杂现象。
语用意义的各社会文化参数,包括交谈双方的权势关系、社会角色以及相关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信仰等都会在语言使用中得到强化。
从语用学视角不管把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或者把语用意义分为语境意义、意图意义与言外之意,意义是动态生成的,语用学研究学者不断从各层面探索语用意义生成以及干涉语用意义产生的各要素,包括认知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因素。
基于语用视角,发展言语能力
基于语用视角,发展言语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言语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体的社交、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言习得和发展的过程中,语用视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用学是以“语言是用来做什么”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其重点是研究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应用,包括言语行为、交际功能、礼貌原则等。
在发展言语能力的过程中,语用视角对于个体的语言实际运用、交际能力以及社交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言语能力的发展与语用能力密不可分。
语用能力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能够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语用规则的学习和实践。
从儿童的语言发展角度来看,语用视角对于其言语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用视角能够帮助儿童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
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语言表达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你可以关门吗?”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是一种请求、一种询问或者一种命令。
语用视角能够帮助儿童理解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方式,从而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用视角能够引导儿童学习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进行交际的手段。
通过语用视角的引导,儿童可以学习到语言在交际中的各种功能,包括陈述、提问、请求、命令、祝福等。
这些交际功能的学习能够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语用视角能够帮助儿童掌握语言的礼貌原则。
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语用视角的引导,儿童可以学习到不同语境下的礼貌用语、客套话、表扬和感谢的表达方式等。
这些礼貌原则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交技能,使他们在交往中更加得体、得人。
语用视角还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并使用非字面意义的语言表达。
在语言交际中,有很多语言表达是具有隐喻、比喻或者双关意义的,这些语言表达需要通过语用视角加以理解。
基于语用视角,发展言语能力
基于语用视角,发展言语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要。
发展良好的言语能力对于个人的社交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从语言使用者及其使用情境的角度来研究言语交际。
基于语用视角,我们可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
在语用视角下,我们需要学会合适地使用语言。
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情境、语境和听众。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口头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
在与长辈或老师交流时,我们应该使用比较正式的措辞,表达尊重和礼貌;而在与朋友或同龄人交流时,可以使用更随意和口语化的语言。
学会合适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语用视角也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了解他人的言语目的和意图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倾听并解读他们的言辞中所隐含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表面意思。
对于非直接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通过推断和分析来了解他人真实的意图。
当有人问“你想要什么?”时,可能真正的意思是“请你帮我做某事。
”在语用视角下,我们需要注意他人的言外之意,并加以恰当的回应。
基于语用视角,我们也需要关注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以外的其他交际方式,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和音调等。
这些非言语因素也能够传达出很多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当有人用愤怒的语气说“算了吧”,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和音调来判断他们的真实感受,并了解他们的意图是要结束争议或是表达不满。
在发展言语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非言语交际能力。
基于语用视角,我们还需要关注言语行为的修复和适应能力。
在交流中,我们难免会出现失误或产生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及时发现问题,并尝试修复和解决。
修复能力包括向他人道歉、澄清自己的意思或重新表达。
适应能力则是指根据交流情境和对方所需,调整自己的言辞和态度。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发展综述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发展综述自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
本文重点评述新世纪以来国内的语用研究,尤其以新世纪以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为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语用学研究;宏观语用学;微观语用学;综述引言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1979年,许国璋先生最早把国外语用学理论引进中国。
进入21世纪虽然数年时间,但发表的语用学文章和出版的语用学论著却非常之多。
值得关注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课题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本文重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综述新世纪以来国内的语用研究。
1.微观语用学微观语用学比较接近传统的语言学的内容,多与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有关。
从整体来看,外语界对国外语用学理论的引介主要关注微观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分析、关联理论和礼貌现象等方面的理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传统议题为主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现了多议题、多视角、多学科融汇的研究格局。
例如语用标记语、词汇语用学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或曰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属于语用语言的微观研究。
2001~2003年,Journal of Pragmatics上就多次出现以此为对象的微观语用语言研究。
在2004年,该刊又出现了如下话语标记语的探索:well, and, on the other hand,that is, in other words等话语标记语以及please等礼貌标记语。
类似研究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以微观语言现象为目标,以动态语境为基础,以探讨其非句法-语义功能(即语用功能)为核心,超越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路向,拓展了语用学尤其是语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词汇语用学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词汇语用学是1998年才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等之间的界面,包括词汇信息的语用收缩、语用扩充等信息加工,尤其是话语理解中特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
浅谈语际语用学视角下看高职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培养
浅谈语际语用学视角下看高职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培养论文关键词:语际语用学高职高专中式英语论文摘要:语用能力薄弱是现代英语学习者的现状。
而中式英语是许许多多中国英语学习者一直很难以跨越的困境。
语际语用学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80年代初新兴的学科。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又与第二语言相关,这个学科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的语用研究,这对我们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引言语际语用学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学生语际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于学生的语际语言使用体现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因此语际语用学的目的是要对学生使用语际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时所出现的种种现象和特征做出语用学等阐释,涉及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诸多因素。
语际语用学的理论属纯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是言语行为。
一方面,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可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学生如何在母语语用知识的影响下理解、表达和习得第二语言的语用知识;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描写学生的第二语言语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研究内容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语学习者对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的理解以及礼貌手段的识别,外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知识缺乏时对礼貌手段的识别常常借助于识别母语礼貌手段的方法;2.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言行为,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中能表达的言语功能以及使用范围可能不同;3.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包括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的问题;4.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和语用失误。
三、母语迁移理论与中国式英语(1957:12)母语迁移(mothertonguetransfer)即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不对应时,而学习者若还试图借助于母语而学习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的掌握会产生很大干扰,称作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
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论文摘要:语用学研究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首先回顾了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两大流派,最后展望了语用学在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用学;历史;现状;流派;趋势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70年代才把它看作一门学科。
语用学把语言、现实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一、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语用学渊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W。
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三分说: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语用学领域的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语用学研究的成就应归功于另三位哲学家的理论建树。
他们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分析学家赛尔、格莱斯。
奥斯汀“不满意语言哲学对所指、意义、陈述的真实和谬误的传统研究”(Leech,1981:321),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
70年代后,在研究了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话语的形式不直接反映出这句话的交际意图。
赛尔甚至提出“语言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现在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
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1)人们从各种观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各个方面(指示语、会话含意、言语行为等),围绕语言使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趋势;(2)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冲破了哲学家的一统天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
在语用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语用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摘要: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时,也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语文课堂巧妙渗透语用理念,同时,教师应当选取那些能够培养语言能力的作品及课程,并且更多地展开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有话能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曾有专家说:“言说是金,让心灵欢歌。
”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说:“我们在寻找好的讲话方式时,其实也是在寻找好的生活。
”的确,一个说话妥当的人,其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烫度”,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元素。
为此,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在语用学理念指导下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
用严谨的学科术语表达,就是由特定语言环境当中使用的语言进行了解、分析、研究、使用,学习并获取在和自身息息相关的特定语言环境当中使用语言(包含了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口语交流和写作交流),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
一、巧借语用学资源,让学生能说实践证明,学生说话要有一定的凭借和抓手,不能“隔空对话”。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适合于锻炼孩子们语言能力的文章,比如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口语交际”的板块,而在每一篇文章中,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问题,让孩子们沉浸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
或凭借教材板块,或依据典型课例,或随时抓住生成性契机,让孩子们能说善说,应该成为语用学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风景。
比如,读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以“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进行想象语言训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小草学着发芽……”“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鸟儿学着飞翔……”“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孩子们学着做游戏……”教师应不断地唤醒孩子们的言说欲望:“大胆说呀!这次对话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怎么说都行……”其它更多的课文或单元训练中都有这样的语言实践机会。
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抓住了其中的能够让孩子们“舌绽莲花”的机会,是否活泼泼地激活了孩子们的言说欲望。
教师应该是:“呀!说得真好,还挺有顺序的。
语际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语用学视域下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述评
语际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语用学视域下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述评刘惠萍【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6【摘要】In the field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researchers make attempts to discover and explain pragmalinguistic and socio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se of interlanguage through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learners' performance of speech acts.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t only learn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but also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linguistic levels have different senses to social variable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Therefore, pragmatic transfer and pragmatic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learners'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learners' linguistic level. It further evidences that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could always he approaching to native speakers' pragmatic competence.%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际语用学的发展与研究摘要:语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是语际语言的语用学研究。
语际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形式。
通过认识和了解语际语用学,有助于二语习得者最终掌握第二语言。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学习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88-03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作为一门较为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的语用学研究基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selinker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的,到了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它感兴趣。
它是从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研究语用能力的——学生语际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是关于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同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关系的研究,它不仅仅是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如何在交际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
语际语用学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领域,涉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应用的种种问题。
它着重探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何自然)。
本文讨论了语际语用学的理论,并拟就语际语用学产生的背景和定义、语际语用的主要特征、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做初步的阐述。
一、语际语用学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自从语际语用学理论产生以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并且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过渡语语用学家们更多地关注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及其和二语/外语教学的关系。
1.语际语用学的界定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也称之为中介语语用学(姜占好,2003),是指对语际语言的语用学研究,即对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的研究。
语际语用学既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也属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被称为语际语用学。
语际语用学研究的代表人物kasper(1989)给语际语用学下的定义是“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何自然,1996:1)。
语际语用学的理论属纯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是言语行为。
语际语用学有时也被狭义地定义为以非本族语者对本族语者的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为对象的学科(kasper,1995)。
语际语言,又称中介语或过渡语,是selinker(1972)最早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外语的人所使用的非纯正的外语。
是外语学习者或二语习得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暂存性的语言变体,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外语但又不是本族人所使用的地道语言,或通过该语言实现的交际效果(陈妍玲2010)。
语际语言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套用母语的模式或滥用所学语言的模式或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说话造成的(王宗炎,1988)2.语际语用学产生的背景众多语言学家对语际语用的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
1972年selinker发表题为《interlanguage》(过渡语)的论文,标志着过渡语概念和过渡语理论的确立。
指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建立的关于第二语言的系统性知识(selinker,1992)。
他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的语言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既有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特征的一种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1971年corder提出了“特异方言”和“过渡能力”的概念,把学习者自己创造出的体系称为过渡能力,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因人而异,形成各自的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属于本族语系统也不属于目的语系统,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1993年,由kasper&blum—kulka 主编第一本关于语际语用学的专著《语际语用学》问世,标志着语际语用学的“第二代”身份。
kasper等研究了二语习得者使用和习得目的语行为时的模式并探讨了在特定语境中人们如何实施目的语的言语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
(陈治安,2006)我国的语际语用学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何自然发表《什么是语际语用学》一文,将语际语用学正式引入中国,这是我国学者正式以语际语用学为题而写的第一篇论文。
1997年刘绍忠介绍了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并对国内外语际语用学研究情况进行了对比。
2004年徐学平和冉永平分别对barron(2003)的新作《语际语用学中的习得研究—在国外学习环境中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和kasper & rose(2002)的《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进行了评介。
3.语际语用的主要特征selinker指出:语际语用是既有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特征的一种语言中介语,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系统性,即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独立系统,在体系上不同于目的语的语法系统;二是可变性,即学习者在运用中验证或调整自己的假设并寻找规则;三是石化现象,即学习者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其外语水平就会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二、语际语用学研究发展状况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大致经历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兴起,初具规模,发展并趋于成熟三个阶段。
1.语际语用学的兴起阶段以carrell为代表的研究关注学习者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即水平高的二语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会话含义;造成学习者语用理解困难的因素、语言形式和语境的作用以及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言语行为,在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时更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推理能力。
以takahashi & dufon为代表的研究了文化背景在理解间接回答时的作用。
他发现六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和美国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在这个阶段,二语学习者对语法的判断还比较模糊,经常误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故常常出现错误句子。
2.语际语用学的初具规模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已初具规模。
在此阶段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一定进展,并开始形成一些规则。
研究语言语行为的理解及表达,主要观察了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如何表达感谢、道歉等策略选择的影响。
发现学习者的选择受其母语方式的影响。
此阶段探讨语际语言的语用特征形成和发展与教学的关系,schmidt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讲授目的语的语用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目的语语用能力。
同时语际语用学研究者探讨了语际语用学研究中应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及不同语料的有效性问题。
此阶段二语学习者能更加连贯的使用第二语言并能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自行更正错误。
3.语际语用学的成熟阶段kasper & rose的《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2002)和barron 《语际语用学中的习得研究——在国外学习环境中学习如何以言行事》(2003)等著作的出版促进了语际语用学研究,也标志着语际语用学日臻成熟。
即从早期的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语用迁移的研究演变成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的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表达研究,以及其语用能力的发展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此阶段二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的使用中所犯的错误大大减少,基本上掌握了目的语系统,言语表达上存在较少问题,并且学习者能够自我纠错。
三、语际语用学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语际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形成跨学科,多角度趋势。
1.语际语用学研究内容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kasper & blum kulka,1993;何自然,1995;洪岗,2000):一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即二语学习者如何理解言语行为中言外之意、懂得语言形式和语境在言行事意图时的作用、理解困难的各种因素。
二语学习者如何识别礼貌手段。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常常会借助于识别母语礼貌手段的方法去识别目的语礼貌。
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际语言中的语言行为:即二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采取的策略、熟巧以及同一言语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言语功能以及使用范围等。
三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即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语用迁移包括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的问题,它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语用负迁移(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规则未获得成功)。
四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和语用失误:即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和如何理解由于语言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我国的语际语用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对语际语用学理论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汉英过渡语语用失误研究;课堂语用教学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及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
2.未来语际语用学研究发展趋势21世纪以来。
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有的学者从语际语言行为实施和语用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学者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语际语用学研究要完成六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深化研究揭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是需要进行纵向的实证研究,完善研究方法。
kasper & rose在《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一书中建议:“未来的研究需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包括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考虑学习者的二语语用习得”。
三是在理论实证研究方面力争有所创新避免重复性研究。
四是要以习得为中心进行研究,解决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习得顺序问题。
五是要解决影响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六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语用知识的教授与学习的研究。
四、结语总之,语际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在很大程度丰富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理论,为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且推进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
尽管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起步较晚,在总体水平上落后于国际语际语用学研究,但是,语际语用学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语教学会有较大的启示,让广大的外语教师认识到语用教学的重要性,有助于了解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用教学,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
深入研究语际语用学,尤其二语语用习得实证研究可以为国内外语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使学习者充分认识并利用母语中可以向目标语正向迁移语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1]barron.a.acquisit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learning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in a study abroadcontext[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2]blum.kulka.s..j.house and g.kasper.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m].norwood.nj:ablex,l989.[3]blum.kulka,s.intorlangunge pragnmtics:the case of req-uests[a].in r.philllipson,e.kellerman,l.selinker,m.shar-wood smith,& m.swain(eds.)foreign,second language rese- arch,255—272,clevedon and 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1991.[4]carrell.p.l.indirect speech acts in esl,:indirect answers[a].in c.a.yorio.k perkins &j.schachter (eds).ontesol’97[c].washington, d.c.:tesol.1979: 297-307.[5]kasper.g.& k. r. rose.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m].oxford: blackwell, 2002.[6]kasper.g.& m.dahl.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1 (13):215-247.[7]kasper, g.& s.blum-kulka.interlanguagepragma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8]kasper.g.& k.r.rose.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m].oxford:blaekwell,2002.[9]selinker,nguage transfer[j].generallinguistics.1969 (2):67—92.[10]selinker,l.interlanguage[j],iral,1972(10).[11]陈妍玲.中介语的语用研究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启示[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5)[12]陈治安,袁渊泉.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6,(6).[13]姜占好.中介语语用学研究及其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启发[j].山东外语教学,2003,(2):64—67.[1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5]何自然.什么是语际语用学 [j].国外语言学.1996(1):1-6.[1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7]何自然,冉水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8]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56-60.[19]冉永平.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交叉研究的新成果——《第二语言中的语用发展》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