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⒌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从最初总产量、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策分析、制定 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都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的问题,而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准绳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政 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因此,环境规划离不开我国 和地方的环境政策。
二、环境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⒈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 环境规划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和 重要内容; 环境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 ⒉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进 行布局和安排一种手段,生态与环境问题 是城市规划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内容之 一。 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三、环境规划在我国的发展
第五章 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 环境规划的概念 ❖ 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类型 ❖ 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 ❖ 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环境规划的概念
一、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
㈠ 环境规划的含义 ▪ 《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环境规划是人类
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 环境规划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整治 和保护环境,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所做的总的布 置和规定。 ▪ 环境规划是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保 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实现 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⒉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战略中介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 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实,则需 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
⒊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及工 程项目,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可指导环境建设 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决定性 的作用。
▪ 各省、市、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的机构设置与总局基本相 应,地、市级和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简 化,乡、镇级常为无下设机构的环保办公室。
▪ 其他的国家机关就各自的业务范围设置相应的环境与资 源保护部门,如国家林业局内设森林资源管理司、野生 动植物保护司、植树造林司等。
2.环境管理立法机构
▪ 我国现行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 资源保护委员(简称全国人大环资委),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所属的专门委员会之一,受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领导。
三、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体系
1.环境管理行政机构
▪ 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国家一级环境管理行政机构。该局 设办公厅、规划与财务司、行政体制与人事司、科技标 准司、污染控制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核安全与辐射环 境管理司、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环境监察局、国际合 作司11个职能机构。
㈡ 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环境规划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 益,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促进环境、经济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原理:在保证实现环境目标或不超过环 境容量的前提下,使所有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 大。
环境规划的最优化模型
目标函数
(max或min)Z=f (x)
约束条件
▪ 污染源调查主要需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资料或数据:污染水域排 污的排污口分布(要求绘图);各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年排污量 及污染负荷量;按行业计算的工业污染源排污系数;各污染源 的排污分担率及污染分组率;本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及重点污 染源。
⑷ 环境质量调查
▪ 主要调查区域大气、水及生态等环境质量,大多可从环境保护 部门及工厂企业历年的监测资料获得。
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地质地貌、气象和水文、土壤、土地利用、 生物资源、生态习性等);社会环境特征(人口数量、密度分布, 产业结构和布局,产品种类和产量,经济密度,建筑密度,交 通公共设施,产值,农田面积,作物品种和种值面积,灌溉设 施,渔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规划区内的短、中、长 期发展目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布局 及人口发展规划、居民住宅建设规划、工农业产品产量、原材 料品种及使用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利用等)。
⑵ 生态调查
▪ 主要有环境自净能力、土地开发利用、气象、绿地覆盖率、人 口密度、经济密度、建设密度、能耗密度等。
▪ 首先是选定生态因子,按要求进行生态登记;然后进行生态特 征分析,包括自然生态子系统、社会生态子系统和经济生态子 系统。
⑶ 污染源调查
▪ 包括工业、农业、生活、交通运输、噪声、放射性和电磁辐射 等污染源。
⒉区域性: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环境规划必须注重“因地制
宜”。
环境的行政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行政区域管 理层次和地域范围就成为环境规划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⒊动态性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都随时间发生不断变化,因此环境规划具 有较强的时效性。
⒋信息密集
环境规划过程覆盖了不同类型、来自不同部门、存载于不同的介 质之上、表现出不同形式的信息,是一项信息高度密集的智 能活动。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 ㈠ 按规划的主体划分 ㈡ 按规划的层次划分 ㈢ 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㈣ 按时间跨度划分 ㈤ 按环境与经济的制约关系划分
一、环境规划的原则
㈠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是环境规划最重要的原 则。
环境规划必须将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规划, 从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将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 响、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馈要求与 制约,进行综合平衡,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做到经 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 发展,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⒋ 环境质量预测 根据污染源预测结果,在预测主要污染物增长的基础上,结
合区域环境模型,分别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大 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环境质量的时间、空间变化。 ⒌ 生态环境预测 包括城市生态环境预测、农业生态环境预测、森林环境预测、 草原和沙漠生态环境预测、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保护区现 状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古迹和风景区的现状及变化趋势预 测。 ⒍ 环境污染和生态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就是根据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和计量因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而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 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分为江河湖泊、地下水、海域、大气环境、 土壤等污染现状及分布;另外,还应对城镇污染现状作专项调 查,如大气、饮用水水源、固体废弃物、噪声及电磁污染等
▪ 生态破坏现状调查。当前主要调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沙 尘暴出现的频率及影响范围,土地退化的状况,森林、草原破 坏现状,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及海洋生态破坏现状等。
㈢ 环境预测分析
⒈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 重点是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及分布等;经济
发展预测包括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部 门产值预测及产业结构和布局预测等内容。 ⒉ 资源供需预测 主要有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 生物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矿产资源供需分析等。 ⒊ 污染源预测 • 包括大气污染源预测、废水排放总量及各种污染物总量预 测、污染源废渣产生量预测、噪声预测、农业污染源预测 等。 • 污染源的预测必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产业结 构调整情况、区域产业布局情况、区域人口和城市功能分 区等,提出环境污染源排放量和分布变化趋势。
G(x)>(或<)B
非负条件
x≥0
式中max(min)——最优化,根据具体问题,可取 最大(max)或最小(min)值;
Z= f (x) ——目标函数,一般是总投资费用、年费 用、总收益、年收益或净收益等;
x ——决策变量响亮,可以是环境投资、污染物 削减量等;
G(x) ——约束转换系数;
B ——环境资源或环境质量限制向量。
② 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根据污染源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③ 环境自净能力的确定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环境自净的程度。
④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导致的人体效应、经济 效应及生态效应。
⑤ 费用效益分析
调查由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带来的直接、间接的 经济损失,分析治理污染的费用和所得经济效益的关 系。
㈢ 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⒈污染防治规划
⑴区域(或地区)污染防治规划 ⑵部门污染防治规划 ⑶环境要素污染防治规划
⒉生态规划 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②自然保护规则
㈣ 按时间跨度划分 长期环境规划 中期环境规划 短期环境规划
㈤ 按环境与经济的制约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型规划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规划 环境制约型规划
1975年,联合国欧州经济委员会在鹿特丹召 开经济规划的生态对象讨论会
我国“六五”规划 1982年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经济规划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类型
一、环境规划的原则 ㈠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㈡ 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 ㈢ 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原则 ㈣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㈤ 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㈠ 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
在开展规划工作前,有关人员要根据环境规划目的 和要求,对整个规划工作进行组织和安排,提出 规划编写提纲,明确任务,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
㈡ 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 ⒈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调查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㈣ 环境规划的特点
⒈综合性: 环境规划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部门
协调复杂。现在,环境规划越来越成为涉及自然、工程、技 术、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也是多部门的集成产物。 环境规划在方法学方面,对环境、经济、社会及科学与工程的多 学科相结合要求也很突出,需要发挥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优势。
⒊环境质量评价
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 行定量的描述,以便查明规划区环境质量的历史和现状,确定 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掌握规划区环境质 量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区的环境规划提供 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如下。
① 污染源评价
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研究,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及污 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排放规律和治理措施等。
第三节 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
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
环境规划因对象、目标、任务、内容和范围等不同, 编制环境规划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规划编制的 基本程序大致一样,主要包括:编制环境规划工 作计划、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 环境规划目标、制定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 案的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等步骤。
⑸ 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调查 ▪ 主要是对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的削减效果及其综合效益
进行分析评价。 ▪ 在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时,要对城乡建设的现状及发展
趋势进行调查并作概况分析,参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和实地调查,搞清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土 地和水资源等的需求。
⑹ 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情况、环境监督的实施情 况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前所进行的环境规划主要以经济损失(环境投资) 最小或经济效益最大或满足环境标准为目标。
㈢ 环境规划的作用
⒈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规划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总量结合盐业,直到有效预防的 效果。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 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的上体规 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 济的同进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㈣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 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 所想要达到的状况或标准,是特定规划期限内需 要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经济 和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满足环境保护 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速度、 结构、布局应在环境规划中给以概要说明,以阐 述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大和伴生的环境问题, 以及人口、技术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 及其环境影响。
⒉环境调查
⑴ 环境特征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