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

合集下载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APTT延长
FVIII,FIX,FXI测定
PT延长 FVII测定
APTT,PT延长
FII,FV,FX 纤维蛋白原缺乏
FVIII FIX
正常
HA
HB FXI缺乏
凝血酶时间
正常 异常
FII,FV,FX 纤维蛋白原测定
正常 异常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主要发病机制: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 破坏;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 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 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诊断要点
(1)至少2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 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必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病、
如以深部组织(肌肉关节腔)出血为主, 则提示凝血因子缺乏。
此外,前二者往往于外伤后可即刻出血, 持续时间短;后者发生缓慢,持续时间 长。
血小板及血管性疾病与凝血性疾病出血的特点
临床特点
出血诱因 出血部位 深部血肿 皮下出血 关节血肿 性别
初期止血障碍性疾病 凝血异常致出血性疾病
自发较多或外伤 皮肤粘膜,内脏较少 少见 典型,小,多发 罕见 女性较多
2012版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 识解读---关于诊断
其诊断要点如下:1至少需要2次以上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同时需 要做血涂片检查血细胞形态以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涂片可见 血小板聚集)、遗 传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血 小 板 形 态 异 常)、TTP、DIC、白血病(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或其他恶性肿瘤 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等;2患者脾脏一般不增大,仅有不到3%的成人 ITP患者伴有轻度脾肿大,所以如果患者存在脾脏肿大需要排除脾 亢、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通过详细询问病 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 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感染等所致 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4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血小板生 成素(TPO)的检测,不作为诊断ITP的常规检测方法,一般在ITP 的诊断遇到困难,或用于一线及二线治疗失败的ITP患者进行诊断 再评估。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1. 因先天性、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

2. 发病机制(1)血管壁异常:败血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糖尿病、结缔组织病。

(2)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破坏过多(ITP)、消耗过多(DIC)、生成减少(再障)、分布异常(脾亢)。

质量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

(3)凝血异常:血友病A、B,维生素K缺乏症、肝病性凝血障碍。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肝素、香豆类、蛇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5)复合性异常3.常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4. 治疗:(1)预防基础疾病、避免加重出血的药物,血管性血友病避免抗血小板药物,凝血障碍避免抗凝药;(2)补充血小板及相关凝血因子;(3)止血药物:收缩血管改善通透性:曲克芦丁、垂体后叶素、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合成凝血成分:维生素K抗纤溶:氨甲苯酸促进止血因子释放:去氨加压素局部止血:凝血酶、巴曲酶、吸收性明胶海绵促血小板生成:TPO、IL-115. 历年真题(1)男性,16岁,3天来左膝关节肿胀,自幼于外伤后易出血不止。

查体:皮肤粘膜未见出血及紫癜,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30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疾病分类应为A纤维蛋白生成障碍B凝血酶生成障碍C血小板异常D凝血活酶生成障碍E血管壁功能异常答案:D(2)A血vWF测定 B PF3有效性测定 C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D 血PC 测定 E 血D 二聚体测定(1)属于抗凝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2)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3)确诊血友病的检查是答案:D、E、C(3)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的特点是A内脏出血B迟发出血C皮肤黏膜出血D关节腔出血E肌肉出血答案:C一、过敏性紫癜1.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

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一、1、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细胞体液抗凝作用Humoral anticoagulation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弱。

三、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纤溶活性亢进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2.血栓病的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缺陷等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实验诊断: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疼痛、肿胀、脏器损害等影像诊断:确定血栓栓塞部位第二节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测一、一期止血相关检查(一)筛查:Bleeding time(BT):1、延长:reference interval: min, >9 min is prolong1.血小板明显减少2.血小板功能异常3.严重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如vWF4.血管异常5.药物影响2、evaluate of B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bad,clinical significanceis limit.(二)血管壁损伤的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是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2. vWF、纤维素连接蛋白(Fn)可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

出血性疾病概述

出血性疾病概述
血管的结构
内膜(intima)
中膜(media) 外膜(advertitia)
程 鹏 血液内科学主任医师 无党派人士,医学硕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医学会血液病学会秘书 《血栓与止血》杂志专业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 1、血液病出凝血机制研究 2、地中海贫血的血栓前状态 3、出血性疾病 ITP 血栓前状态
Ⅻa Ⅺa
Ⅸ Ⅸa Ca2+ Ⅷ

+ Ⅶa


Ca2+
PF3

Ⅹa

凝血活酶
Ca2+
磷脂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加速凝 凝血酶 血酶原 诱导血小板不可逆聚 集,加速其活化
激活Ⅻ因子,启动内 源性凝血系统
激活ⅩⅢ因子,加速稳 定纤维蛋白的形成
激活纤溶酶原
纤溶酶
Ⅰ Ⅰa
纤维蛋白溶解
←ⅩⅢa←-ⅩⅢ
• megaloblastic anemias
巨幼细胞性贫血
• myelodysplasia
骨髓增生异常
• vitamin B12, folic acid or iron deficiency • viral infections (e.g. varicella, mumps, HIV, EBV, CMV, parvo)
Classification: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获得性疾病:肝素使用过量 香豆素类药物过量及敌鼠钠中毒 免疫相关性抗凝物质增多 蛇咬伤
Classification
(五)complex
1、Hereditary Von Willebrand’s Disease
2、 Acquir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出血性疾病相关知识ppt课件

出血性疾病相关知识ppt课件
的科研进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攻克出血性疾病的难题,为
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THANKS
感谢观看
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 血液中缺乏某些凝血因子而导致凝血障 碍。根据缺乏凝血因子的种类不同,血 友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类型。
血友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关节、肌肉、内 脏和脑出血等。其中,关节出血是最常 见的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
动受限。
血友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同时,患者 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注意定期进行
临床研究
开展各种临床试验,验证新型止血 药物和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流行病学研究
调查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布和 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 依据。
研究方向
新型止血药物的研发
针对不同出血性疾病,研发更高效、安全的 止血药物。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等细胞技术修复受损的止血功能, 为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避免损伤
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出血的损伤 ,如避免过度运动、减少碰撞 等。
控制血压和血糖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出血性疾病的高 危因素,保持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 围内有助于预防出血性疾病。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出血性 疾病的风险,戒烟限酒有利于
预防出血性疾病。
家庭护理
观察病情
保持安静
出血性疾病相关知识ppt 课件
• 出血性疾病概述 • 常见出血性疾病 • 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 预防与护理 • 出血性疾病的科研进展
01
出血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止血机制异 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 血不止的一类疾病。

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2.腹部症状
5.神经症状
3.关节症状
6.其他症状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1.皮肤症状 皮肤紫癜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多在前驱症
状出现后2~3天出现,多位于下肢伸侧及臀部。 特点: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多呈紫红色,略高
于皮面,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紫癜可伴有局部或弥 漫性水肿、荨麻疹及多形性红斑,偶见瘙痒感。严重的 皮肤紫癜可融合成大疱,发生中心出血性坏死。
敏感性。 1.一般检测 2.凝血象检测 3.免疫学检测 4.皮肤或肾脏活检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般检测:
WBC常为正常或轻
RBC和Hb为正常或轻度
度升高,合并感染 血常规 降低,极少数出血严重
可增高
者可见重度贫血
PLT计数 多为正常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血小板无力症(G1anzmann病)
血小板膜糖蛋 白GPⅡb/IIIa 异常,同时伴 有GPIIb/IIIa基 因缺陷
血小板对胶原、ADP、 凝血酶、肾上腺素、花 生四烯酸等诱导的聚集 无反应
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 小板凝集反应良好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四、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概述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又称为许兰-
亨诺综合征(Schonlein-Henoch syndrome),是一种 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变态反应性出 血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概述

第04节 出血性疾病

第04节 出血性疾病
▪ 预防或避免加重出血的措施。 ▪ 用药护理 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 ▪ 成分输血的护理。
健康指导
▪ 疾病知识指导 避免人为损伤;避免使用影响血 小板功能的药物;避免颅内压增高的措施;解释 说服。
▪ 用药指导 按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不良 反应的预防和观察。
▪ 自我监测 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内脏出血情况; 就医指征。
同时具备上述3项以上异常
五、治疗要点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 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
抗凝治疗
- 目的:终止DIC,减轻器官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 - 前提:有效治疗基础疾病和补充凝血因子。 - 常用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替代疗法
- 适应证: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已进行病因及 抗凝治疗,但DIC仍未控制,有明显出血表现者。
护理评估
治疗原则
寻找并清除过敏原很重要
病因 防治
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 物;维生素C;免疫抑制剂 休息;避免加重出血
针对肾型、关节型等缓解 症状
血友病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定义
DIC
多种致病因素作用 微血管体系损伤 凝血和纤溶系 统激活 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亢 进 全身出血、微循环衰竭 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进展迅速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
- 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 - 失血多者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骨髓检查
- 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 - 幼稚巨核细胞增多 - 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
六、诊断要点
- 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但血细胞形态正常; - 脾无增大; - 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 - 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西医考研内科学之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出血。

对于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评估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病史,家族史、症状并仔细检查患者的出血体征等对于患者的诊断非常在采集病史是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出血时年龄、出血频度、药物、手术、外伤史、无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常因发病机制的不同而异。

1.皮肤黏膜下出血各种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血管及血小板疾病,最常见、最易发现的症状和体征是皮肤、黏膜下出血。

其表现因出血程度、范围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呈现下列类型。

(1)出血点指皮肤上直径2mm以内的出血,多如针头大小,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压不退色。

早期呈暗红色,1~2周内完全吸收。

出血点可散在分布全身各部位,以四肢较多见,躯干下部较常见。

(2)紫癜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不高出皮面,压制不退色,其性质、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与出血点相同。

(3)淤斑为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分布部位与出血点、紫癜相同。

单发及多发小片状淤斑,一般提示为血管或血小板疾病;大片淤斑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血疱口腔黏膜血疱常为重症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5)鼻出血血小板疾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见。

但高温、气候干燥情况下,正常人也可出现鼻出血。

如只有一侧鼻腔出血,局部血管因素要比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

(6)牙龈出血是血小板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2.深部组织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常见于较深皮下、肌肉、关节腔及浆膜腔等部位。

(1)血肿较深部皮下、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出血。

血肿较大时可引起胀痛,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轻度外伤或自发血肿常见于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等。

(2)关节出血常见于负重关节如膝、踝、肘、腕及髋关节等。

早期可见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穿刺可抽出不易凝固的陈旧性血液。

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永久性畸形及严重功能障碍。

《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先天缺陷或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易于出血和易于形成血栓。

这些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类疾病,中国专家们发布了《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一、定义和分类: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于遗传突变引起的出血和(或)血栓形成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容量缺陷性血小板病、血栓栓塞症等几大类。

二、诊断标准:对于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需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测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

包括家族病史、易出血表现、特殊皮肤表现等在内的临床特征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适应性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

适应性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抗凝系统等指标。

四、遗传学检测: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遗传学检测是诊断的关键步骤。

目前主要包括基因筛查、基因测序和单次扩增等技术手段。

对于一些已知致病基因的疾病,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的基因检测技术。

五、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和原则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关键,包括控制出血、预防合并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

六、特殊情况下的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需要采取特殊的治疗方法。

如在手术前后的治疗、特殊时期的治疗等。

七、辅助治疗: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和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如药物治疗、药物相互作用、疫苗免疫、心理支持等。

八、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对于需要手术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性。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二、血栓性疾病
概述 在血栓形成(thrombosis)和/或血栓栓塞 (thromboembolism)过程中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血栓性疾 病(thrombotic disease)。
临床上十分常见,常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的损伤,后果非 常严重,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3)APTT正常和PT延长 多数是由于外源凝血途径缺陷所致的 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4)APTT和PT都延长 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致的出血性 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缺陷和纤维蛋白 原缺陷症等。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第十章第出一血章与造血血栓及性造疾血病调应控用
第第一一节节 出造血血与器血官栓与性造疾血病微概环述境
目录
一、出血性疾病
(一)分类 (二)实验室检验程序
二、血栓性疾病
(一)概述 (二)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定义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ease)是由于多种原因导 致机体止血、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过度, 而引起的自发性出血、轻微外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难止的一 类疾病。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一)分类 根据临床出血的主要病理原因,出血性疾病可简单分为 血管性、血小板性、凝血因子异常、纤溶过度和循环抗凝物 质增多等类型。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二)实验室检验程序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除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外,血 栓与止血检验具有确诊的重要价值。

血液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血液病是一类以骨髓、血细胞或者淋巴系统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早期鉴别和准确诊断是确保顺利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血液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异常等。

贫血常伴有疲劳、乏力、气喘、心悸等症状。

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瘀斑、鼻血、牙龈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淋巴瘤等疾病。

白细胞异常常伴有发热、感染等情况。

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可能的血液病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鉴别和诊断血液病的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它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片鉴定等。

血常规结果可以提供血液细胞数量和形态的信息,进一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2. 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是确诊血液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可以获取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信息,进一步确定血液病的类型和分期。

3.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标记物的含量来鉴别和诊断血液病。

常用的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4. 分子遗传学检查:部分血液病与染色体异常或者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查可以帮助确认血液病的诊断。

例如,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可以用于诊断染色体异常性白血病和遗传性血液病。

三、影像学检查部分血液病(如淋巴瘤)可能伴随有淋巴结肿大和器官受侵,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淋巴结、脾脏、肺部等的信息。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PET-CT等。

四、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活体或尸检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血液病的类型和病变特征。

常见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五、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常见的鉴别与诊断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补充诊断。

例如,淋巴结活检、脾切除术、流式细胞术、PCR 等。

出凝血性疾病研究进展(内科学进展)

出凝血性疾病研究进展(内科学进展)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
抗凝血酶
肝素
赖氨酸结合点 47,125,136
活化的丝氨酸结合点
活化的精氨酸结合点 Arg393-Ser394
戊聚糖区
凝血酶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与激活 纤溶酶原与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
纤溶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蛋白C 蛋白S TM
V VIII
Xa
AT〔抗凝血酶主要抗凝作用
AT为主要的生理性抗凝剂〔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物质的75%,Mr60000,主要功能是灭活丝氨酸蛋白酶. FXII FXI AT FXa FIXa FIIa
XII XIIa XI XIa IX IXa-Ca 2+ VIII Ca 2+磷脂 X Xa V- Ca 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获得性 重症肝病 Vit K缺乏症 尿毒症
出血性疾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Hemorrhagic Disorders 四、抗凝及纤溶异常
主要为获得性疾病 肝素过量 华发林过量 获得性血友病 毒蛇咬伤 溶栓过量
出血性疾病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Hemorrhagic Disorders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因子 XIII
Factor IXa
因子 VIIIa Ca2+ PL
因子VIII
Factor V
因子 XIa
因子 XI
Ca2+
Factor IX
Factor X
因子 XII
凝血酶
凝血酶原
Ca2+ 纤维蛋白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治 疗
1. 2. 3. 4. 病因治疗 获得性--针对病因 药物性--合理用药 肝病---改善肝功能 遗传性--预防外伤
治 疗
止血问题 针对性选择,避免滥用 1. 血管性,血小板性出血--压迫止血, 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免疫抑制剂, 补充血小板 2. 凝血因子缺乏--替代补充 3. 纤溶亢进--抗纤溶治疗
骨髓象 1,巨核细胞数量: 急性:正常或轻度增加;慢性:显著增加 2,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3,产板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4,红系及粒,单核系正常.
ITP marrow - 100X
ITP marrow - 100X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血小板相关 补体(PAC3):80%以上ITP患者血小 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相关补体阳性.
治 疗
三,脾切除: 适应症: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 需较大剂量(泼尼松30mg/d以上)才能维持者; 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 放射元素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脾切除治疗ITP有效率70-90%.无效者对糖皮质激素的需 要量亦可减少.
三,脾切除: 禁忌症:由于脾切除后易继发感染,所以 1.年龄小于2岁儿童 2.妊娠期妇女 3.因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四, 另外还可用免疫抑制剂,达那唑,氨肽素和中医药治疗. 五,新进展:血浆置换 +免疫吸附,大剂量Vit.C,小剂量联 免疫吸附,
3,凝血异常: ①凝血第一阶段:因子Ⅻ,Ⅺ,Ⅹ Ⅸ,Ⅷ, Ⅶ,Ⅴ及TF等抗原及活性测定,凝血活 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②凝血第二阶段:凝血酶原相关检查 ③凝血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 蛋白原,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 测定,因子ⅫI抗原及活性测定.
4,抗凝异常 ① AT-Ⅲ抗原及活性 或凝血酶抗凝血酶 复合物(TAT) ②PC及相关因子 ③因子Ⅷ:C抗体 ④狼疮抗凝物或心磷 脂类抗凝因子. (三)特殊试验: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一、出血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要点1:概念出血性疾病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因素,导致机体止血、凝血活性的减弱或抗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引起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的一类疾病。

本类疾病的诊断,除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外,血栓与止血检查具有确诊的重要价值。

要点2:分类(1)血管壁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①遗传性血管性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有出血倾向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包括马方综合征、艾-唐综合征等。

②获得性血管壁结构、功能异常:本病统称为血管性紫癜,是一组较为复杂的皮肤、黏膜出血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药物性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紫癜等。

(2)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①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

②血小板功能缺陷: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获得性血小板缺陷。

(3)凝血因子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①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如血友病等;②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

(4)病理性抗凝物增多所致的出血性疾病①获得性FⅧ抑制物;②肝素样抗凝物;③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5)纤溶活性增高所致的出血性疾病①遗传性纤溶亢进;②获得性纤溶亢进。

(6)复合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二、血管壁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要点3: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也称许兰-亨诺综合征(Schonlein-Henoch syndrome)。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

20岁以前的发病率占80%以上,本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导致以皮肤和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特征随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除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外,典型表现分为五型:①单纯紫癜型②关节型,关节症状突出者称为Schonlein紫癜。

③腹型:腹部症状突出者称为Henoch紫癜。

④肾型:呈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表现为局灶性、节段性和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严重者可有高血压、少尿、水肿和肾功能异常。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

血友病患者易出现内外伤后持续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出血倾向,易淤血、皮下出血、关节出血等。

2. 出血部位,常见于关节、肌肉、皮下等处,也可出现在内脏。

3. 出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或伤口持续渗血。

4. 幼年期症状,男性患儿常在2岁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肌肉出血,女性患儿可能表现为月经过多。

5. 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应高度怀疑血友病。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2.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发现凝血因子VIII或IX活性降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进行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检测,确认基因异常。

三、其他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关节、肌肉出血的部位进行X线、CT或MRI 检查,了解出血程度和部位。

2. 骨髓穿刺,对于疑似血友病的患者,可行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出血倾向。

四、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符合血友病特点,如反复出血、出血时间延长、家族史等。

2. 实验室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PT、APTT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凝血因子基因异常。

4. 辅助检查显示出血部位和程度。

综上所述,血友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血友病的诊断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血友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凝血因子VIII或IX的缺乏引起。

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包括皮肤淤血、关节出血、内脏出血等,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对于血友病患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1. 皮肤淤血,患者常在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原因下出现皮肤淤血,持续时间较长,难以自行吸收。

2. 关节出血,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多见于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

3. 内脏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呕血、黑便、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患者常见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因子VIII或IX活性降低。

2. 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定凝血因子VIII或IX的活性水平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

三、家族史。

对于怀疑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应详细了解其家族史,特别是是否有血友病家族史。

血友病主要为X连锁遗传,男性患者多见,因此家族史对于诊断血友病至关重要。

四、遗传学检测。

对于确诊血友病的患者,可进行遗传学检测以确定其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助于指导家族遗传咨询和遗传风险评估。

综上所述,血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家族史和遗传学检测相结合。

对于怀疑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家族中存在血友病家族史的患者,应加强遗传咨询和家族遗传风险评估,以预防和减少血友病的发病和传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血友病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一九章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异常出血在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均可能遇到。

患者可能因存在出血倾向、家族中有出血性疾病患者、体检或手术前常规检查发现实验室化验结果异常、手术后或创伤后异常出血、需要对患者的止血状态作出评价或诊断。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是一个有步骤的检查诊断过程。

详尽仔细的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是诊断分析的第一步。

随后的物理检查将提供许多有用的临床资料。

然后确定合适的筛选试验。

最后选择合适的诊断试验使疾病得到诊断。

本章将循上述诊断步骤讨论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关键词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凝血障碍纤溶筛选试验诊断试验第一节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人体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溶系统的参与和协调。

止血机制的异常引起出血性疾病,也导致血栓性疾病。

这是止血机制两个相反方向异常产生的所谓“低凝”和“高凝”状态的不同临床疾病。

一些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既可以出现出血症状也可以同时发生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种类很多,根据参与止血机制的系统可分为血管因素的异常、血小板因素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以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依据功能异常和引起这种异常的发病机制分类最为理想。

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以及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常可根据这个原则分类。

但非血小板性紫癜这组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有限,因其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和基本是小血管的异常有时被称作血管性紫癜。

血管性血友病是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vW因子异常所致、是与凝血因子缺乏不同的疾病,但仍分在凝血系统异常疾病中。

因子Ⅻ缺乏、血管舒缓素原缺乏和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没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但因凝血试验异常也归入凝血系统异常疾病类。

抗凝血系统的缺陷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肝素辅因子Ⅱ,纤溶酶原激活剂(PA),纤溶酶原等的缺失,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均易引起血栓形成,将在有关章节叙述。

一、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透壁性压力梯度增加引起的紫癜急性:瓦尔索尔氏、咳嗽、呕吐、分娩、举重、吸入性紫癜。

慢性:静脉郁滞、高空。

(二)、微循环和支持组织机械完整性降低1、老年性紫癜2、单纯性紫癜(女性挫伤后青紫综合征)3、糖皮质激素过量:柯兴综合征、局部皮质激素4、维生素C缺乏5、结缔组织异常:爱一唐(Ehlers-Danlos)综合征、弹性假黄瘤6、淀粉样变化浸润血管7、Melas综合征(线粒体脑病、乳酸中毒和中风)(三)、血管损伤性紫癜1、物理性:损伤、难产、人为紫癜、昏迷大疱(Coma bullae) 2、紫外线辐射:阳光灼伤性紫癜、日光性紫癜3、感染性:细菌、霉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4、栓塞性:感染性微生物、动脉粥样栓子(胆固醇晶体栓子)、脂肪栓子、肿瘤栓子、钙化防卫(皮肤血管钙化)5、变态反应及/或炎症:血清病、过敏性紫癜、自身红细胞过敏、DNA过敏、暴发性紫癜、药物性紫癜、色素紫癜性皮疹、接触性皮炎、坏疽性脓皮病,内脏炎症性疾病、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胶原脉管病、系统性脉管炎、超敏性脉管炎(包括药物性脉管炎)、感染性脉管炎、围新生物脉管炎6、血栓形成DIC,香豆素性皮肤坏死、肝素引起皮肤坏死、蛋白C或S缺乏、暴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7、中毒:化学物质、节肢动物咬伤(四)、异常蛋白质血症引起的紫癜1、冷球蛋白血症2、巨球蛋白血症3、冷纤维蛋白原血症4、λ-轻链血管病 (五)、毛细血管扩张的疾病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瘀点状”樱桃红血管瘤3、CREST综合征(钙化性筋膜炎、雷诺现象、指趾硬皮病、毛细血管扩张。

为硬皮病的一种亚型)4、慢性光化性毛细血管扩张症5、慢性肝病6、艾滋病引起毛细血管扩张7、妊娠相关的毛细血管扩张8、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六)、其他:新生物、精神性紫癜、家族性地中海热、卡波西肉瘤、髓外造血、匐行血管瘤、原发性皮肤病。

二、血小板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血小板量的异常1、血小板减少⑪、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遗传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May- Hegglin异常,Alport综合征变异型;性联遗传:Wiskott- Aldrich综合征;其他单独报道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如Murphy-Soki-Gardner综合征。

②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肿瘤、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等);骨髓抑制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包括酒精);营养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缺铁?)。

⑫、主要因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②妊娠,③感染,④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 syndrome),⑤药物引起,⑥蛇咬伤,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⑧严重烧伤,⑨湍流血循环(心肺旁路、严重主动脉狭窄等)。

⑬、主要因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人;儿童。

②HIV感染;③周期性血小板减少;④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⑤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⑥输血后紫癜。

⑭、主要因血小板分布异常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脾功能亢进;②降温。

⑮、主要因血小板丢失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出血;②体外灌注;③血液透析。

⑯、其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增多⑪、原发性: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⑫、继发性(反应性):①恶性疾病,②慢性炎症性疾病,③急性炎症性疾病,④急性失血,⑤铁缺乏,⑥溶血性贫血,⑦脾切除、其他手术,⑧对药物的反应,⑨运动反应,⑩血小板减少后恢复,⑾婴儿维生素E缺乏。

(二)、血小板质的异常1、遗传性⑪、血小板糖蛋白(GP)的异常:①GPⅡb/Ⅲa异常(血小板无力症);②GPIb,Ⅸ和Ⅴ的异常(巨大血小板综合征);③GPIb异常(血小板型假vWD);④GPⅠa/Ⅱa异常;⑤GPIV异常;⑥GPVI 异常;⑦CD43(Wiskott-Aldrich综合征)。

⑫、颗粒异常:①δ贮存池缺乏症;②α-颗粒缺乏症(灰色血小板综合征);③α-δ-贮存池缺乏症。

⑬、异常血小板凝血活性。

⑭、信号转导和分泌的异常:①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缺陷:花生四烯酸从磷脂释放障碍(如:Hermansky-Pudlak综合征);环氧化酶缺乏;血栓烷合成酶缺乏。

②血栓烷A2敏感性、钙移动和钙反应性的缺陷。

⑮伴其他遗传缺陷的血小板异常:都为罕见病,有的其他地方已提到。

Wiscott-Aldrich 综合征;Hermanky-Pudlak综合征;Chediak- Higashi 综合征;May-Hegglin异常;Ehlers-Danlos(爱一唐)综合征。

2、获得性:①尿毒症;②心肺旁路;③抗血小板抗体;④骨髓增殖性疾病;⑤异常蛋白质血症;⑥药物引起;⑦其他:肝病、DIC、Bartter综合征。

三、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遗传性1、参与纤维蛋白形成的血浆凝血因子量缺乏或质异常:①纤维蛋白原;②凝血酶原;③第Ⅴ因子;④第Ⅶ因子;⑤第Ⅹ因子;⑥第Ⅸ因子(血友病乙);⑦第Ⅷ因子(血友病甲);⑧第Ⅺ因子;⑨第ⅩⅢ因子。

2、参与纤维蛋白形成有实验室检查异常但无明显出血症状的血浆凝血因子异常;①第Ⅻ因子;②血管舒缓素原;③高分子量激肽原。

3、遗传性多个凝血因子缺乏综合征。

4、参与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形成的血浆因子异常、血管性血友病。

(二)、获得性 1、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①凝血因子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第Ⅷ因子抑制物,第Ⅸ因子抑制物,VWF抑制物、第Ⅴ因子抑制物,第Ⅱ因子抑制物、第Ⅶ因子抑制物、第Ⅹ因子抑制物、第Ⅺ因子抑制物、第ⅩⅢ因子抑制物;②狼疮样抗凝物质;③肝素样抗凝物质。

2、其他疾病引起:①维生素K缺乏症;②肝病;③淀粉样变性;④肾病综合征;⑤高雪病;⑥D IC;⑦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一)、DIC (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度:①遗传性α2-抗纤溶酶缺乏症;②遗传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缺乏症;③原发性纤溶:见于肝病、一些恶性肿瘤、无明显病因、溶栓治疗。

第二节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一、病史和物理检查的重要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的重要性既不宜过分强调也不能忽视。

创伤常引起内出血或外出血,影响因素很多,但正常止血机制是以很快制止小血管引起的出血,而大血管损伤可能需要干预才能止血。

许多疾病具有明显的出血特点,而在许多情况下临床征象不能提示属于何种类型的出血性疾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出血症状不明显而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性疾病。

尽管如此,大多数情况下仔细地评价患者的出血病史和物理检查常提供很有价值的线索去判断血管、血小板或凝血机制引起疾病的可能性。

出血史和家族史可帮助判断遗传性疾病或获得性疾病。

尽管实验室检查的帮助在诊断出血性疾病时非常重要,但应当是补充而不是替代详尽的病史回顾和仔细的物理检查。

血管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损害部位的局部出血,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炎等。

但损害也可广泛分布多个部位,这种情况下不易与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因子异常相区别。

由于血管因素和血小板因素引起出血常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有时被称为“紫癜型出血疾病”。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征象与血浆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有很大的差别。

瘀点样出血是其标志,见于皮肤和粘膜,也可呈包括网膜和内脏器官在内的全身分布。

局部加压常可迅速止血,一般不易复发。

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疾病出血时间显著延长而血小板计数正常。

血小板数量与出血严重性之间缺少确切的关系,有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很低可无出血表现;而有的患者血小板并不严重降低而发生严重出血症状,部分原因可能与合并存在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

但一般认为在无血小板功能异常情况下,血小板严重降低者(10-20×109/L以下)出血症状严重,血小板在40-50×109/L以上者出血症状常较轻或可以没有明显出血症状。

手术过程中血小板在50×109/L以上一般不会发生异常出血的危险。

血小板计数在10-20×109/L 以下可考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常相对不显著,但在10 ×109/L 以下时可显著延长。

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易发生深部组织出血如皮下和肌肉血肿,关节出血是严重血友病的特点。

血小板和血管因素引起的瘀点样皮肤出血少见。

局部加压止血效果不好且常在数小时内复发。

一般而言,凝血因子降低的程度与出血的严重性有关。

正常止血机制所要求的最低因子水平各凝血因子差别很大,如因子ⅩⅢ在1-2%以上即可达到正常止血机制需要,而因子Ⅷ要求在3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