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分类6-1) 一、先天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二、获得性:
1. 感染性紫癜: 细菌产生的毒素所致(葡萄球菌毒素等)
病毒产生的毒素所致(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立克次体产生的毒素所致(斑疹伤寒) 2. 药物性紫癜:抗生素 3. 机械性紫癜:直立、阵咳 4. 代谢性紫癜:维生素缺乏、类固醇性、老年性 5. 过敏性紫癜:免疫因素 6.皮肤病伴发的紫癜:特发性色素沉着性紫癜 7.异常蛋白血症紫癜:高丙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8.原因不明的紫癜
2.50%有WBC↑,外周血中有幼稚细胞 3.间接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株蛋白↓ 4.骨髓红系↑,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产生血小板障碍 5.蛋白尿、血尿 6.10~20%狼疮细胞阳性 7.纤维蛋白元减少 TTP诊断和鉴别诊断
TTP诊断 五联征:溶血;ITP;精神异常;发热;肾损害 TTP鉴别诊断 ITP; Evanˊs综合症 治疗与预后 TTP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肝素,右旋糖酐,阿司匹林 • 脾切除并用肾上腺素(甲基强的松龙100~
1.血小板< 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2.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3.3P(+)或FDP>4g/L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 5.纤维蛋白原含量、活性↓ 6.AT-Ⅲ含量、活性↓ 7.血浆因子Ⅷ:C活性<50% DIC治疗 原则: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动态性 1.基础疾病治疗及诱因消除 2.抗凝: 肝素、丹参、右旋糖苷、阿司匹林、中草药 3.凝血因子: 血小板、全血、新鲜血浆、纤维蛋白原、因子Ⅷ 4.纤溶抑制剂: 氨基己酸、氨甲环酸 5.溶栓: 尿激酶等 6.其它: 糖皮质激素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案(一)
4. 凝血因子缺陷
血友病;维生素K依赖;
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严重肝病
以上为出血性疾病所致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引起DIC的疾病: 各种疾病均可导致DIC
1.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菌
2.恶性肿瘤 各种肿瘤、内、外、妇等科
3.病理产科
4.手术创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医源性:药物、手术操作、肿瘤治疗、不正常医疗过程
重者: 内脏出血、全身出血、出血性休克、颅内出血可致死 亡 原因:局部原因:炎症、溃烂、外伤、手术小血管结扎术后、胃十二指 肠溃疡、创伤致肌肉血肿
出血性疾病:正常出血、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障碍或 异常、先天性凝血因子、继发于某一疾病( 妊娠、羊水栓塞等) 分类
分为6类 • 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 • 血小板因素所致的出血; • 凝血因子异常所致的出血; • 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所致的出血; • 纤溶过强或亢进所引起的出血; • 综合因素所致的出血。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案 (二)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案 (三)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案 (四)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方案(一)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方案(二)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方案(三) 遗传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方案(四)
泼尼松治疗有效 切脾治疗有效 血小板相关IgG↑ 血小板相关C3↑ 血小板寿命缩短
鉴别诊断 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无巨核、 再障、PNH、药物 脾功能亢进
Evanˊs综合症 ITP治疗
1. 支持:卧床休息;输血、输血小板;止血药应用。 2. 肾上腺皮质激素
机理:抑制巨噬系统吞噬血小板;抑制抗体 用法:1~1.25mg/kg•d,血小板100×109/L后开始,减药,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特点: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神经系统症状 发热 肾损伤
病理变化特点: 小血管中广泛存在玻璃样血栓致使小血管阻塞, 病死率高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是: • 机体免疫反应有关,常见并发SLE、RF等 • 缺纤溶酶元激活剂,致溶解障碍、血栓 • DIC 本质上为DIC • 前列腺素E2合成↓,或缺防止PGL2降解因子
1000mg/d) • 输注血浆 • 血浆置换 • 联合治疗:切脾,激素,肝素等 TTP预后 病程短,死亡率高80~90% 其他出血性疾病 1. 血小板增多 血液或以外的因素均可造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对胶原反应缺陷;贮存池病; 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疾病; 血小板凝血活性缺陷性疾病 3. 血管因素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体征 反复发作者,脾脏轻度肿大 ITP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 常在30-80×109/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佳, 束臂试验(+)
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加或正常,但产板巨减少或缺乏 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表面免疫球蛋白PAIg↑、PAC3↑ ITP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1986年中华血液病学会全国血栓及
出血学术会议对本病的诊断标准(4点): 1. 多次化验血小板降低,<100×109/L, 2. 脾脏大或轻度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均为不产血小板 的巨核细胞 4. 具备以下条件中任何一项
6. 合并各系统疾病
7. 诱发因素: 诱发和促进DIC的主要因素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受抑、重症肝炎、切脾等
―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妊娠等高凝状态
―缺氧、脱水、休克等
DIC病理及生理
1. 微血栓形成为基础病理变化
2. 凝血功能异常为生理变化
演变过程:
• 初发性高凝
• 消耗性低凝
• 继发性纤溶
• 微循环障碍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内科学系 一、出血性疾病概况、分类 二、典型疾病:ITP、TTP、DIC、血友病 三、出血性及凝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步骤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概况) 症状: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自发、外伤、手术 体征:轻者: 局部渗血、皮肤粘膜出血,压迫止血
血小板因素引起的紫癜(分类6-2) 血小板数量异常所引起的出血 减少:ITP 、TTP、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分布异常 增多:继发性、原发性 血小板功能缺陷所引起的出血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本身缺陷等 获得性:肾病尿毒症、骨髓异常增生、药物引起的异常蛋白血症、肝
病等 凝血因子减少缺乏或结构异常所致出血(分类6-3)
20-50岁,女性多见,多数无前驱症状及病因。 起病急,症状多变,少数仅有血小板减少并无症状和体征,多数有 皮肤瘀点、瘀斑。
慢性ITP的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 症状轻重不一,反复发作,持续数周、数月,四肢明显,内脏出
血(血尿、胃肠出血),女性月经多 出血症状与血小板数量相关,老年人症状重于年轻人 ―血小板< 50×109/L,皮肤粘膜出血 ―血小板< 2.0×109/L,严重出血(颅内、内脏)
临床表现 1. 任何年龄,女>男 2. 起病急,前驱症状:关节炎、胸膜炎样胸痛、雷诺现象 3. 98%患者发热,皮肤瘀点、瘀斑,脏器出血 4. 50%有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抽搐、共济失调 5. 88%肾脏改变:蛋白尿,血尿 6. 42%黄疸,96%贫血症状 7. 腹痛、肝脾大 TTP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 10~50×109/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 验阳性,红细胞畸形改变
遗传性:血友病(Ⅷ、Ⅸ、Ⅺ等)、无纤维蛋白元症、凝血酶原缺 乏等
后天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所致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因 子消耗过多(DIC)、大量输库血致因子Ⅴ 缺乏 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所致出血(分类6-4)
大多为先天性、少数为获得性 • 凝血因子抑制物,一般为抗体 • 肝素样抗凝物 • 狼疮样抗凝物质
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分类6-5) 遗传性纤溶亢进: 少见 获得性纤溶亢进: 原发纤溶,继发纤溶
综合因素所致出血(分类6-6) 如DIC
以上为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必须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具体看几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ITP、TTP、 血友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免疫因素致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儿童多见 慢性:成人多见 慢性ITP
持续1~2年。 3. 脾切除:用皮质激素治疗6月以上无效持久缓解达45~60%。 * 切脾治疗后无效者可能与副脾存在有关,手术时寻找到一并切除或
栓子栓塞。 4. 免疫抑制治疗:激素、切脾均无效 VCR:2mg/w,4~6w,iv或ivdrip 副作用:周围神经炎 硫唑嘌呤:2~4mg/kg•d,持续数月见效 CTX:50~200mg/d,口服,3~6周见效副反应:WBC↓ 达那唑:雄性素衍生物,0.1~1.2g/d,2~4周见效 免疫调节,影响Fc受体或TH/TS比值 大剂量丙球静滴:400mg/kg•d,5d,3~4w重复 环胞素:10mg kg•d,10~21d可见效
― 凝血时间缩短
― 凝血时间延长
― 纤溶增加,凝血时显著延长
― 血栓形成
DIC诊断
国内标准
1995年全国第五届血栓及止血会议(武汉)
1.临床表现
存在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有以下2项表现
A 出血
B 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血管衰竭或休
C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
D 抗凝治疗有效 实验室:同时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