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力 地 貌 学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a550e71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f.png)
【高中地理】100个地质名词解释,全部是考试常用术语!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6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7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8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9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30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30 板块运动与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e6f94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c.png)
1234
太平洋板块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广泛发育海山链(海 底山脉)或孤立海山(即图中洋底火山)。1963年,地质学家 约翰·威尔逊为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起源提出假说,认为 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火山活动 热点顺次形成的。如图为“太平洋夏威夷—皇帝海山链位 置及火山年龄分布图(1Ma:1百万年)”。完成3~4题。
解题过程
第(1)题 金沙江流域地处横断山区,横断山脉是 印度洋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碰撞挤压 而形成的,当板块的挤压 超过 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破裂产生断层。
第(2)题 解释河流沿断裂分布的原因,就是要寻找河床走向与 断裂 之间的关系,在 岩层断裂处,岩石的错位、摩擦会使岩石 破碎 ,更容易在流水 侵蚀 下形成河谷, 发育河流。
4.根据该假说,以下推测最可信的是 A.8 000万年前,板块俯冲成阿留申海沟 B.4 700万年前,太平洋板块移动方向改变 C.夏威夷岛链是太平洋大洋地壳诞生处 D.皇帝海山链表层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
4700万年前,大觉寺海山形成,为两个海山链 的连接,其南北方向的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太 平洋板块移动的方向发生变化,B正确;
情境来源 沙金是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包括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的作用。本题以金沙江流域地质作用、金矿分布为载体,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知识载体
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能力与素养
试题结合图文材料,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侧重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素养。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板块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 板块交界处
高中地理第3讲 重力地貌
![高中地理第3讲 重力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85d8b976edb6f1aff001ff1.png)
链 子 崖 危 岩
P: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M:马鞍山组含煤岩层
“三峡勘察业绩卓著,大力防治库区灾害”。----李鹏 “地质尖兵为三峡,无名英雄功勋大。”----邹家华
治理链子崖危岩
治理措施:
采用锚固措施。利用 193条钢锚索,将裂缝 处的危岩体穿在稳定 的岩体上,避免裂缝 继续加大;
对煤层采空区进行回 填。将钢筋混凝土填 充进采空区;
滑坡壁和滑坡阶地
黄土滑坡体上的醉汉树
2. 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2) 滑坡陡壁
滑坡体向下移动后,与上方未 移动的土石体之间的分界面, 称为滑坡陡壁。滑坡陡壁常呈 弧 形 , 坡 度 60-80° , 高 度 数 厘米至数十米不等,崖壁上有 擦痕。
2. 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3) 鼓丘、滑坡洼地与滑坡湖
滑坡体向下滑动,前端受阻 而鼓起形成小丘,称鼓丘。由于 滑坡体前端形成突起的鼓丘,在 滑坡体的中部相对低洼的部分形 成滑坡洼地,并能积水成湖,称 滑坡湖。
三峡范家坪滑坡
三峡范家坪滑坡
三峡范家坪滑坡----滑坡洼地
2. 滑坡地貌形态特征
(4) 滑坡裂隙
①环状拉张裂隙 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由滑
倒石堆由基本未经分选、棱角明显的碎石块组成,结构 多呈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而无层理。近陡坡 颗粒细小,坡麓处粗大,成分与供应区一致。崩落作用 活跃时,岩壁陡而新鲜。
倒石堆的结构
崩塌和倒石堆
倒石堆的底面形状多为半圆形,倒石堆为匍匐于陡坡坡麓的 半锥状堆积体,横向上常有多个倒石堆彼此连接构成带。
一般地,风化碎屑离源地越远,其颗粒因磨圆,摩擦力 减小,休止角会变小。因此,愈近坡麓,坡度也愈缓。
休止角(angle of repose)
第七章 重力地貌
![第七章 重力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40b1c071168884868762d6b4.png)
产生滑坡。例如,土(岩)体颗粒间的空隙水将降
低细颗粒间的凝聚力;地下水能溶解土(岩)体中 的胶结物(碳酸钙等),使土(岩)体失去粘结力; 饱含水分的土(岩)体,增加了单位体积土(岩) 体的重量,因而加大了下滑力;地下水运动时,产
生动压力,能使土(岩)体发生滑动;地下水沿滑
动面运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
在山区经常发生崩塌,使村庄、道路和渠道遭受破
坏,因而在野外勘察时,需要查明倒石堆的发育阶段。
如果组成倒石堆的岩屑是大块碎石,而且山坡很陡,说 明崩塌盛行,倒石堆正在发育,修筑道路或渠道时,须
将山坡上的风化岩屑清除或固定,村庄应尽量避开;如
果倒石堆表面大多为细小碎屑,并有植物生长,甚至发 育了土壤,而且山坡也较平缓(小于30°),说明倒石 堆不再发育,山坡停止崩塌,对道路和渠道已无危害。
• (2)岩土结构和岩性:
岩石的结构与滑坡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滑坡常断层面、节理面或岩层不整合面滑动,
二是沿松散沉积物和基岩面之间滑动或者沿岩层层
面滑动,尤其在岩层面与斜坡倾向一致,而岩层
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时最易形成滑坡。
(3)地下水
地下水与土(岩)体间发生的许
多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使土(岩)体失去稳定性,
•
稳定斜坡与不稳定斜坡:凡是其变化趋势对人
类生存和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甚至是灾害性影响
的坡地(或斜坡),称为不稳定坡地(或斜坡)。
使坡地物质发生运动的自然营力,除块体自身
的重力外,还受水、冰雪、风、生物、地震以及人
为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自然营力是重力和
水的作用。
块体运动
发生在坡地上的块体运动,按其作用营力和运动 过程,大体可分为蠕动、崩塌和滑坡等类型。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4f241adf52ea551811a68709.png)
§1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 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2021/1/16
§2 大地构造地貌
• 一、大陆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
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 时,产生的主要是褶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 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
➢干湿变化
由于干湿变化,使斜坡颗粒湿胀干缩,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向 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
➢具有易软化的岩性
松散层中,黏土含量越多,越易发生蠕动;基岩中多发生在千枚 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等柔性岩层中。
2021/1/16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 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 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 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 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绪论 第一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坡地重力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 风成地貌 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2021/1/16
绪论
• 一、何谓地貌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
地和海盆等等。
2021/1/16
•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2021/1/16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41cbe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1.png)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地貌学XXX地貌学原理期末复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感化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疏松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类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感化。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感化以后,残留在原地的疏松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堆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甚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什么分歧?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感化举行到晚期阶段的产品。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五章 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b20f00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f.png)
中山
黄山莲花峰,1873m
恒山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泰山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类型
固体含量
稀性泥石流 15 — 40%
粘性泥石流 40 — 60%
容重
1.3 —1.7 t/m3
>1.7 t/m3
◆地貌: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 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 成砾石垄岗。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形态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阶地;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3.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风化壳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 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 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 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 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强度风 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80421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2.png)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en地貌学复习提纲1.地貌学的学科性质是怎样的?地貌学是介于⾃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门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成因要素包括哪些?地貌成因要素:地表物质、地貌营⼒、地貌发育时间A地表物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B地貌营⼒--地貌形成的动⼒,包括内⼒作⽤和外⼒作⽤C地貌发育时间--地貌形成和发育的阶段性,发⽣--发展--消亡(幼年期)(壮年期)(⽼年期) 3.地貌营⼒(地貌形成的动⼒)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以及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地貌形成的动⼒类型:包括内⼒作⽤和外⼒作⽤相互关系:同时存在;彼此消长、作⽤效果相反;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对地貌的作⽤:A内⼒:加⼤地表起伏;地表⼀些巨型、⼤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作⽤的结果B外⼒:削⾼补低,总趋势是夷平地表(中⼩型地貌,也包括平原⼤型地貌)4.⽓候与地貌的关系。
地貌的分布规律(分带性)(1)⽓候与地貌的关系:⽓候影响外⼒的性质和强度,从⽽影响其塑造的地貌;地貌也可以影响⽓候(2)地貌分布规律-地貌的地带性A,以内营⼒作⽤为主的地貌:地貌的分布和⼤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向以及构造线的⾛向都有⼀定的联系。
B,以外营⼒作⽤为主形成的地貌:以外营⼒作⽤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平分布和沿⼭地垂直分布的规律5.什么是⽓候地貌与构造地貌?⽓候地貌:⽓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通⽓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随着不同⽓候区⾃然特征的深⼊研究和数据积累,⽓候地貌从研究某⼀地区的地貌成因和演变,进⽽把⽓候地貌的研究与第四纪古⽓候变迁研究相结合。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剥蚀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次⽣构造地貌)另⼀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构造运动的作⽤⽅向、受⼒⽅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地貌)。
6.什么是坡地地貌?什么是坡地块体运动(1)坡地上的风化岩块与⼟体在重⼒和流⽔作⽤下发⽣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7c0993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b.png)
三、崩塌发生的条件
崩塌发生的条件有 • 地形条件 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 • 地质条件 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 • 气候条件 气温变化和降雨量。 • 地震及其他因素。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 • 人类活动也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山区进行
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自然地形条件,任意 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
• 滑坡产生以后,常在地表形成地形地貌、 岩性及岩土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各种局 部异常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即可判断断滑 坡体的存在与否。
(1)地形地貌及地物标志
• 滑坡往往造成斜坡上出现圈椅状或马蹄状 地形,或使斜坡上出现反向台坎及坡脚向河 床方向突出。表现在地形图上常出现地形等 高线的间距及弯曲度在局部发生异常。
(三)散落
• 散落是岩屑斜坡向下作滚动和跳跃式地 连续运动。其特点是散落的岩屑连续地撞 击斜坡坡面,并带有微弱的跳动和向下作 旋转运动。
二、崩塌堆积地貌及其结构
•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 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 倒石堆,也叫岩屑堆或倒石锥。
•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 坡度与崩塌碎屑物质的休止角相当,一般 在30左右。
• 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 • 山崩时,大块崩落和小颗粒散落是同时进
行的,崩塌体可达数万立方米。
泰 宁 紫 红 色 砂 砾 岩 的 崩 塌 堰 塞 湖
2005年龙王台风 农大写生宿舍六号 楼边坡岩石崩塌
(二)塌岸
• 一般在河岸、湖岸(库岸)或海岸的陡坡, 由于河水、湖水或海水的掏蚀,或地下水 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使岸坡上部物 体失去支持而发生崩塌。
• 滑坡体上常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 滑体两侧常形成沟谷.并出现双沟同源现
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知识点
![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8fdfa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b.png)
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知识点地表过程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和变化。
地表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迁移和转化过程,而地貌则是地表过程形成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的知识点。
一、地表过程1. 风蚀作用:风是地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驱动力,它通过吹拂地表的力量,移动着砂尘并侵蚀地貌。
风蚀作用包括风蚀和风沙运动,对地表形成风成地貌特征,如沙丘、黄土高原等。
2. 水蚀作用:水是地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主要通过河流、湖泊和雨水等形式对地表进行冲刷、侵蚀和沉积作用。
因此,水蚀作用对地表形成了众多的水成地貌特征,如河谷、瀑布和冲击坑等。
3. 冰蚀作用:冰是地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冰川和冻土对地表的侵蚀和剥蚀作用。
冰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有冰碛丘、冰碛原和冰川谷等。
4. 重力作用:重力是地表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下沉等地貌现象。
重力作用也是塌陷型地貌的重要形成原因。
5. 生物作用: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们的活动对地表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动物的挖掘活动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地貌特征,如蚁丘和兔坑等。
二、地貌知识点1. 高山地貌:高山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类型,主要由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共同形成。
高山地貌包括峰、峰丛、山脊、山谷、冰川等形态,是地表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的重要结果。
2. 平原地貌:平原是地表过程中沉积作用的结果,主要形成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冲积、淤积和沉积作用。
平原地貌通常呈平坦、开阔的形态,是农业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3.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由风蚀、水蚀、重力等作用造成的起伏不平的地形。
它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具有丰富的地形特征,如丘陵状、坡地和凹陷等。
4. 河谷地貌:河谷是河流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地形。
根据河谷的形状和形成方式,可以分为V字谷、峡谷、河湾和河床等类型。
分析地貌成因的思路大盘点
![分析地貌成因的思路大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4b12b31a37f111f1855b34.png)
•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张裂形成 裂谷,海水涌入形成红海。 • (4)海岭:在板块的生长边界 (或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海底 的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深处的物质会 特定情况下喷出,冷却凝结形成海 岭。
(2012· 北京市丰台区二模)下图为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 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 威夷群岛主岛与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 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 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回 答(1)~(2)题。
• 第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 被上述思维定式所迷惑。例如:在 有关黄土高原区域的几个问题中, 若问黄土高原的成因,则要从地壳 抬升与黄土的风力沉积两方面来回 答;若问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则 只要回答风力沉积所致即可;若问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成 因,则要从流水侵蚀角度来回答。
• 第三,从地理学科综合性特 征出发来思考问题。例如: 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与河 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海 水运动等有关,而流速、流 量等河流水文特征则由气候、 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决定。
• 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 旱地区,风速强劲,风 的侵蚀作用强烈,风侵 蚀岩石,形成风蚀沟谷 或风蚀洼地。
chapter-1-海岸动力地貌
![chapter-1-海岸动力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4c064136f111f18583d05ac5.png)
系统和子系统的组分 黑箱方法是没有识别子系统的组分,在这个简单的例 子中,增加的河流沉积物供应也许可以导致附加的沙 丘的建造 所有子系统的组分都可以认别,这种方法成为白箱方 法,灰箱方法是处于中间的状态。 地形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由沉积物运移提供的。沉积 物的性质影响着过程的发生,沉积物的可能性控制着 运移的范围。
海岸带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渔业: 矿产: 工程: 经济: 国防:
(1)海岸线——多年平均大潮高潮时的水陆 交界线。 (2)海岸——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滨海地带。 (3)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陆 侧就是海岸,即海岸带的上限是古代海水作用 于陆地的上限,海侧是近海明显受潮汐和波浪 作用影响的水下岸坡,包括潮间带和潮下带, 即海岸带的下限是水深相当于1/3至1/2当地 波长的地方。
20世纪晚期的历程和历史地貌 实验室和野外实验进行过程研究 测年的技术的发展 海平面的变化研究历史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岸学的研究一直集中在 欧洲西北海岸,北美和前苏联。美国海军调查 办公室。这里同时也发展了一批强有力的研究 学校,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
3.空间和时间尺度 在空间上,海岸带的宽度可以从本质上 发生变化。 在一些情况下,海岸带必须包括大陆架 以及大部分的海岸流域。例如,沉积通 量穿过三角洲上溯到河流,向下到水下 峡谷。 在其他的情况,如高的海蚀崖陷入深水 中,不仅仅是海蚀崖面本身属于海岸带 的研究,一些盐水影响的崖顶植物群落, 也和海岸的研究相关。
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一个海湾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沉积物的运移和物 质的预算都是可以确定的,称为沉积物元。 平常的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物质的输入,失去输出 物,包含有一系列的物质和能量过程和变化。图1.11 所示的河口和海岸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沉积物从 河流输入,以及其他输入和向外海和沿岸的输出。
地貌学论述题
![地貌学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99e424b4964bcf84b8d57b53.png)
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 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其不足之处是, 在思
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 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 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循环
模式, 而是旋迴性的; 同时, 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 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其次,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
通常把风化作用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而生物风化作用就其本质而言, 可纳入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之中。
物理风化作用 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 一般不引起化学成份的改变。 产生 物理 分化作用的原因有: 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②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 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 与收缩作用 ④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 貌发育的阶段性。
显示出地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 外力作用虽然强烈, 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
着时间的推移, 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
再进一步发展, 可转化为
地貌学论述题
起伏和缓的丘陵 .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2) 主要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地球深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
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 外力
1)外力的来源
又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它
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继续和深入。
二.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255378b3b3567ec102d8af2.png)
地貌学1、地貌的概念: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
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 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
它们在重力作用下, 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 ③淤积带13、 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
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 械组分由粗变细。
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 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16、洪积扇:① 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幵成辐 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 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 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 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15b5fb6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8.png)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际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课堂活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地貌类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让学生从身边的地貌类型入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山地和平原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如何判断某一地区是盆地还是高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类型的本质特征。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我国著名的黄山、华山等山地景观,以及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等地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同时,结合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要素,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例如,设置“请你说一说我国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貌类型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地质地貌学重点
![地质地貌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950a1d964bcf84b9d57bdb.png)
7. 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8. 岩浆作用方式:
①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②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 <45 °推覆构造:断面倾角 <30 °
平移断层 — 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枢纽断层—某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
25.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3. 各种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为化学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化学风化溶解了岩石中易溶物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从而加速了物理风化的进行。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又为生物风化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地质地貌学
1. 地球重力分布:地表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震波的变化来研究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3. 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8. 岩石的相互转化: ①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 700 ~ 800 ℃)状态,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岩。
②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 -- 重新形成沉积岩。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1c5efecf360cba1aa811da4f.png)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物质、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 产物。残留物质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 物质,由自然元素、氧化物或硅酸盐构成的岩屑等。风 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在母岩表面 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eluvium)。次生矿物以粘 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常见。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托石和伊利石。高岭土 Al2SiO2(OH)4由水化硅酸铝组成—温暖湿润气候下形成, 我国东部和南方分布最广。蒙脱石 Al4(SiO4O10)(OH)4.nH2O—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标准风化产物。伊利石—半湿润半干旱区淋溶作用弱或 富钾母岩风化形成的稳定产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气候 转湿或地表积水情况下,均可继续风化为高岭土。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表 元素迁移序列(根据B.B.波雷诺夫) 元素迁移序列 强烈迁移元素 容易迁移元素 迁移元素组成 Cl 、 S Ca 、 Na、 M盐)、 P、Mn
Fe 、 Al 、 Ti
惰性(稍有移动)元素
基本不移动元素
SiO2(石英)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定义:地表 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 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 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 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 地表夷平面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或 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 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 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包括1) 负荷及应力发生变化,裂隙、 节理扩大;2)太阳辐射增温与 昼夜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热胀冷 缩,但不同矿物胀缩不均匀;3) 岩石表面干湿变化以及水的相 态变化可造成岩石胀裂;4)裂 隙中的盐类发生结晶;5)植物 根系对岩石的挤压和穿透,动 物挖掘洞穴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工程意义综述-知识归纳整理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工程意义综述-知识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903c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d.png)
知识归纳整理前言一、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概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新构造运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学科,具有多种理论与应用实际价值。
第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时代,它的过去、如今、和未来变化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第四纪研究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特殊重图1-1东营黄河入海口要的地位。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
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经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举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二、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发展近年来,在来自国民经济建设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在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地貌与第四纪学科在宏观和微观、分析和综合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成果,学科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地貌与第四纪工作者,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展开研究,若干重要成果为国家建设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根据。
近5年来,地貌与第四纪学家承担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多项国家973项目,如“中国典型河口一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002—2007)、“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2003—2008);“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2003.2008)、“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图1-2三峡大坝与习惯对策”(2005—2010)、“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2006.2011)、“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习惯性生态系统调控”(2006.2011),取得了重要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地貌学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是将水力学知识用于河床发育过程的研究。随后,运用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因素研究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演变。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较快,戴莱克于1957年对动力地貌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60年代起,对地貌过程的研究发展到地貌演变的数学分析,代表性著作有沙伊德格尔《理论地貌学》,多恩坎普的《地貌学数值分析导论》,恩布尔顿和索恩斯的《研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坡地地貌及泥石流研究等方面,陆续建立了河流地貌实验室、波浪水槽及海岸河口整体模型实验装置、风洞实验装置等,还建立了各种定位、半定位野外实验站,取得了一批成果。
动力地貌学的基本内容
动力地貌学主要研究形成构造地貌的构造应力场,分析各种岩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各种构造地貌的影响,并应用地球动力学知识分析新构造时期,地貌在内动力作用下的表现;
研究坡地在风化、降水、冰冻—融化、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探讨坡面径流的侵蚀过程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动力机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坡地形态分类,研究坡地发育的理论模式;
动力地貌着重研究最易变化的地貌,即短时期内可测变量的地貌,动力因素是易变的,亦是可测的。通过反复测量动力因素与地貌、沉积物的变量,以求得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应用空气动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沙丘沙的形成和运动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风沙流的结构特征,探讨沙丘的动态变化;
研究喀斯特动力地貌,包括用化学方法研究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结合地下水运动规律,阐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用实验方法研究溶蚀速率;用水力学原理研究喀斯特洼地的形成与演变等;
动力地貌研究现代过程、即地貌的成因机制,这有助于认识整个地貌景观的物理、化学属性及其发育史。动力地貌所研究的过程着重短暂的、地貌演变中的片断事件,但还需要研究地貌景观的结构、地质组成和历史演变,以揭示动力-形态相互作用过程的长周期变化特性,有助于现代过程的研究。
动力地貌研究通常要对风化过程、坡地过程、海滩变化、各种营力的侵蚀和搬运、沉积物的分选和堆积等进行微观的分析,这些微观的地貌过程是受控于地貌景观的总体,因此研究微观过程必须考虑地貌景观的宏观条件。众多微观的过程又会影响地貌景观的总体,因此作宏观分析时又不能忽略微观过程。
研究河流动力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包括研究在一定的水力与边界条件下,河床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影响河流地貌过程的流域盆地、地质、气候、水文、水系密度、发育阶段等因素,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野外观测、模拟试验等方法研究岸坡形态、河流纵剖面、河床地貌、河型及其转化等问题;
研究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流、风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这些动力因素是作用于海岸的作用变量,能引起海岸地貌和海岸沉积物的变化,称为反应变量。海岸动力地貌既要研究这些变量的本身,同时也要分析这些变量对动力因素的反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