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戎国在陇东的兴衰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庆阳习称“陇东”,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
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诞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庆阳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
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
1930年刘志丹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陇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西大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庆阳战斗和生活过。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庆阳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就是最具代表的陇东民歌。
庆阳是历史灿烂悠久的岐黄故里。
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农耕,闻名世界的“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化石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都出土于庆阳境内。
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周代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汉设北地郡,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全境。
隋唐置庆州,唐代名相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两代3人先后四知庆州,留下了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
秦灭义渠设北地
秦灭义渠设北地义渠,就是义渠戎国。
提到义渠戎国,必然要说到火葬。
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
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把这段话译为白话文,即是:在秦国的西部有一个名叫仪渠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死去了亲属,就收拾柴薪将尸体焚烧掉。
在焚烧的过程中,如果烟火向上窜升,那么就认为死者的灵魂登上了天界,他们的子孙被人们视为孝子而加以尊敬。
火葬,在这个国家作为一项政令来推行,在民间作为一种风俗普遍实行。
他们一直是这样做,做的过程中也不分贵贱。
有人问:把自己亲人的尸体用火烧掉的行为,难道是仁义的做法吗?答复是肯定的。
火烧亲属的尸体,是这里的风俗习惯,这里的人们认为是仁义之举。
这是我国关于火葬的最早记载。
仪渠,又可写做义渠,是氐羌的一支。
立国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地点在今庆阳一带。
《括地志》云:“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宙居之,古西戎也。
”庆城很早就是古代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福地。
周族南迁后,这里居住有鬼方、羌人、戎人等部落,其中戎人部落繁多,部族庞大,大致有义渠戎、大原戎、昆戎、彭戎、犬戎、郁郅戎等。
他们在广阔的北方草原上,逐水草而居,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
在诸多戎族部落中,义渠戎最为强大,它不断向周围戎族部落和其他部族发动战争,先后灭掉彭卢、大原、郁郅等戎国,势力大振。
到春秋末期,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义渠戎称王,建立了雄居陕甘高原的最有实力的义渠方国,国都即今庆城(众说不一,有待考证)。
之后一段时期,其国力不断充实,疆域不断扩大,在南至泾水,北到河套,西接崆峒,东至桥山的广大区域内,筑城数百,割据自守,与强盛的虎狼之秦抗衡了数百年。
公元前770年刚刚立国的秦国为了扩充势力,就把它的视野对准了西戎,但秦襄公几次伐戎都失败了。
西王母国
西王母国1 基本概述编辑本段据考证西王母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
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
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天峻县西南20公里处发现了西王母古国女首领的居所,已命名为西王母石室,并在此发掘出土了有“长乐未央”“常乐万亿”铭文的汉瓦当等珍贵文物,证明早在汉代人们已公认此石室与西王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前面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西王母国在四荒中的“西荒”、“昆仑之阙”、“昆仑丘”、“流沙地”。
所谓西荒,就是指西部荒原,西部大草原。
中国农民把未开垦耕种的土地称荒地。
西荒地可以说成是西部未开垦的处女地。
所谓昆仑之阙之丘实际并非指昆仑山脉的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指整个横卧在我国西部的昆仑山系。
我们知道,昆仑山脉分为北、中、南三条山系。
北山系实际延伸为祁连山;中山系延伸为积石山,直到西秦岭;南山系为巴颜喀拉山,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在这三个山系之间夹杂着广阔的草原,也就是古代提及的“西荒”。
在这些草原的中间或边沿地区,常有沙漠堆积,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流沙地”。
今天的西王母国我们再回到现实的地理区划来落实西王母之国地域。
不难看出,今天的甘肃大部,宁夏、青海的全部可划归西王母管辖。
从史实的角度看,西王母之国处在中原部族的西部外域也即戎狄族部落。
戎狄直到西周时期仍据有渭、泾、洛三河上中游地域。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王母之国就是古羌戎之国。
她们活动的区域远不至泾、渭、洛河上游,而昆仑之东、西部大漠之南,整个黄河上游广大未开垦的草原地区、河西走廊均属西王母之国疆域。
其政治中心随着民族的迁移而迁移。
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之所以出现昆仑之丘、西荒、流沙等不同地点,就是因为她们的政治中心在不断迁移的原故。
2 信息简介编辑本段 2.1 故名思义她是当王的母亲,或者说是母亲当王者。
秦霸西戎简介
● 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 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 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 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十 六人。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 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看到这种情 况,进行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降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 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 议秦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开 辟国土千余里。因为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 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事件结果
● 为了使国家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 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秦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 秦国兵强马壮。
● 事件经过
● 春秋时期,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 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 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 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秦霸西戎简介
秦霸西戎
● 秦宪公开始的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 秦宪公时期从征服汤社(杜国,今西安市东南区域)开始,征灭西戎十二。
宁夏南部先秦、秦汉时期政区地理
宁夏南部先秦、秦汉时期政区地理⾃按: “宁夏南部历史政区地理”系即将完稿的拙著《宁夏南部历史地理》中的⼀章,为未发表稿。
本⼈欲不定期连载,晒在⽹上,供有兴趣的⽹友批评指正。
有学术刊物瞧得上眼愿意发表者,请在鄙博联系。
宁夏南部先秦、秦汉时期政区地理徐兴亚摘要本⽂论述了今宁夏南部⾏政区划的开端时期,即战国秦国、秦朝、西汉、东汉时期,以上时期封建中央政权在今宁夏南部的郡县设置情况及其设置背景。
关键词宁夏南部郡县战国秦国秦朝西汉东汉安定郡乌⽒县朝那县⾼平县三⽔县安定属国⾃然地理与⼈⽂地理⾏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进⾏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在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是为统治和管理⼟地和⼈民⽽设置的。
商周时代实⾏封建制,即采取“封邦建国”的办法进⾏统治。
天⼦和各级诸侯、卿⼤夫在⾃⼰的辖区内各⾃为政,所谓“分⼟⽽治”,因此,在商周疆域内⽆所谓⾏政区划。
西周时期,今宁夏南部属周天⼦“荒服”地区。
春秋以⾄战国绝⼤部分时期,以六盘⼭脉中北段为中⼼的今宁夏南部的⼟著民族乌⽒戎、义渠戎等曾在本地建⽴“⽅国”,应为在政治、军事上可采取统⼀⾏动的部落⼤联盟。
根据考古发掘和⽂献记载,泾⽔上游流域、清⽔河上游流域为“⽅国”的政治、经济、⽂化中⼼地带。
我国的⾏政区划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
春秋时期,各诸侯统治者相继在各⾃的统治范围内划分地⽅⾏政区,,任命贤能或⽴有军功者管理。
,使原来的世袭采⾢变为诸侯国内最⾼统治者任免官员、直接管辖的⾏政区域。
,从⽽形成地⽅⾏政区划制度。
县和郡成为地⽅⼀级⾏政区划的名称,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
其中,县的设⽴⽐郡早。
郡的建置从战国时期始明确出现,⽽且逐渐演变成为县⼀级以上的⼀级政区。
①秦国从商鞅变法时起,实⾏郡县制的地⽅⾏政区划制度。
统⼀六国后,将郡县制推⾏于全国,建⽴起郡、县、乡、⾥四级⾏政组织。
⼀、战国时期秦国、秦朝时期宁夏南部政区地理学术界认为,今宁夏南部设置⾏政区划始于战国时期,始设乌⽒县,为今宁夏境内最早的⾏政建制。
义渠戎历史钩沉
以来研究者 日 多, 电视剧《 大秦帝 国》 和《 芈月传》 播 蒙文通《 周秦少数 民族研究》 ( 上海 ・ 龙 门联合 书局
出后 , 更 引起 大众 的兴 趣 。
1 9 5 8 年) , 顾颉刚《 从 古籍 中探索我 国西部 民族一一
对义渠戎的研究 , 大体有综合和专题两类 。综合 羌族》 ( 《 社会科学战线》 1 9 8 0 年第 1 期) , 李 白凤《 东
戎兴衰》 ( 《 陇右 文博》 2 0 1 0年第 1 期) , 武 刚、 王晖 李 并成 ) 、 绵诸 戎 ( 杨宪益 ) 说 。后 者 有 今 宁 县 境 ( 祝
1 0 6
壹望盒 鲎 2 0 1 7 年 第1 期
中熹) , 今宁县县城庙咀坪 ( 薛方昱 ) , 今宁县西北 ( 乾 已经 建立 了政 权 。至 于该政 权建 立 于何 时 , 因史 料 缺 隆《 庆阳府志》 、 辛迪 、 张琦) , 今宁县瓦斜乡 ( 彭曦) , 乏, 难 以推断 。但 义渠人 至 少经 过数 百 年 的发展 才 可
一
、
研 究状 况综 述
《 义渠东羌考》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 2 0 1 3
义 渠戎是 先 秦西 部戎 族 的一支 , 因其 强大 且 与秦 年第 6期 ) 。此外 , 岑 仲勉 《 春秋 战 国时期 关西 的拜 火 长期 交 接 , 而受到 历 代学 者 的 重 视 。2 0世 纪 8 0年代 教》 ( 载氏著《 两周文史论丛》 , 商务印书馆 1 9 5 8年 ) ,
年第 5期) , 李仲立《 义渠戎 国述要》 ( 《 先秦历史文化 版社 1 9 9 0年 ) , 彭曦《 战国秦长城考察 与研究》 ( 西北 探微》 甘肃人民出版社 2 0 0 6年) , 张多勇、 李并成《 义 大学 出版社 1 9 9 0 年) , 王锺翰 《 中国民族史》 ( 中国社 渠古国与义渠古都考察研究》 ( 《 历史地理》 第三十三 会科 学 出版 社 1 9 9 4年 ) , 刘光 华 总主编 、 祝 中熹 著《 甘
历史上的义渠国与义渠王
历史上的义渠国与义渠王中国古史概况讲义渠国之前,⾸先得了解⼀下中国古代的⼤体情况。
中华⽂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炎黄⽂明所及,谓之华夏民族。
华夏所处之地,谓之中原。
中原之外,谓之化外之民,亦即尚未开化之民,东⽈东夷,西⽈西戎,南⽈南蛮,北⽈北狄。
其中,东夷南蛮之民,合称蛮夷;西戎北狄之民,同谓戎狄。
蛮夷戎狄,四⽅环绕,虎视中原。
这义渠,便是西戎民族的⼀个强⼤分⽀,居于宁夏固原平原和六盘⼭陇⼭两侧,游牧打猎为⽣,崇尚武⼒,剽悍好⽃,⼜叫义渠戎。
商朝之义渠戎商代,义渠戎与北狄民族猃狁(xiǎn yǔn)⽐邻⽽居,连年相互征战。
后来,义渠戎与猃狁南下,不断蚕⾷商王朝下属的先周部落。
戎、狄⼈数虽少,却骁勇善战,战⽃⼒极强。
周⼈屡战屡败,部落⾸领姬亶(dǎn)(周⽂王姬昌的祖⽗)⽆奈,率周⼈南迁西岐。
周⼈南迁之后,为争夺其故地陇东,义渠戎与猃狁之间爆发了更⼤规模的战争。
最后,义渠戎战败,暂时⾂服于狄⼈猃狁。
姬昌的⽗亲姬季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周部落不断壮⼤。
后来,在商朝的⽀持下,姬季历带领⼈马,杀回故地,⼤破戎狄。
猃狁北逃,远遁蒙古草原。
义渠王被俘,义渠戎⾂服于商周。
西周之义渠戎周王朝建⽴后,义渠戎与周王朝之间,时战时和。
义渠戎时⽽脱周⾃⽴,时⽽归附周室。
这个过程中,义渠戎不断学习周民的农耕技术与⽂化,逐渐与周族同化。
西周末年,北逃的猃狁再次南下,兵临镐京,于骊⼭诛杀花样作死的周幽王(“千⾦博⼀笑,烽⽕戏诸侯”的那哥们)。
周平王继位,因惧怕戎狄,东迁洛⾢。
义渠戎乘乱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国,史称义渠国。
与秦争霸义渠建国之后,东征西讨,吞并了诸多戎狄部落,控地⼗万平⽅公⾥,国⼒⽇渐强⼤。
与此同时,渭⽔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勤修内政,外事征伐,国威⼤振,声望⽇隆。
⼀⼭不容⼆虎,秦国与义渠国之间遂爆发了连年征战。
公元前444年,秦伐义渠,义渠⼤败,义渠王被俘。
义渠不得不休养⽣息,养精蓄锐。
公元前430年,义渠举国南下,全⼒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不但收复失地,还将疆域扩⼤到⼆⼗万平⽅公⾥,报了⼗四年前的⼀箭之仇。
犬戎发展的历史
雄霸春秋战国探寻犬戎真实历史当时,周朝在国内修建了许多烽火台用来报警,相临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发生敌情,就点燃上面晒干的狼粪,靠狼烟来传递情报。
一天,幽王带领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高远望,随着他的一声令下,烽火台上的狼烟被点燃,远近的诸侯看到狼烟四起,便纷纷带着兵马赶来救驾。
但远道而来的诸侯到了镐京却发现没一丝敌情,都面露诧异之色。
褒姒看到诸侯们如此慌张,终于一笑。
褒姒的这一笑,贵不在千金,而在于一个周朝因此被断送掉了。
公元前771年,幽王除掉申太后,申侯(申太后的父亲)大怒,起了反叛之心,并联合西夷犬戎兵(即义渠戎人)以及山东枣庄一带的缯人起事,后来戎兵又开始攻打西周都城镐京。
周幽王急忙命人点燃烽火,然而,“狼来了”的故事在这位因美人一笑而失去信用的君主身上得到了印证,诸侯们以为这次又是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而玩的把戏,没人发兵救主。
就这样,戎人追杀幽王到骊山脚下,将一代美妃褒姒俘虏,带着周朝的财物回到了戎地。
这次兵变,迫使周朝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阳一带,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义渠戎首领消灭西周后,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自己的郡国。
从此,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了“义渠国”这个名称。
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向四面扩张,其疆域不断扩大,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陇东,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650年,希腊人开始建城邦,邦主为人民直接拥立,民主的种子开始在人类历史上最早萌芽,引启了西方历史上持续140多年的“霸主时代”。
而中国,此时却进入了多元霸主的战国时代。
历史总是为强者说话,传统的修史者带有的政治功利色彩,使战国时代的各个诸侯国的出现,皆以“中国”境内为正统,像六盘山下的义渠王朝,虽然具备了跻身当时任何一个显赫诸侯国行列的条件,但因为其不在“中国”的范围内,因此也就被踢出了正统诸侯国的圈子。
当正统王朝的文臣武将们沉醉在黄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的征杀掠夺中时,一个悄然强大的背影从西北黄土高原上站立起来。
义渠国简介义渠国是怎么灭亡的
义渠国简介义渠国是怎么灭亡的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的犬戎(即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
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
在此之前,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今宁县城西北50里处的焦村乡西沟村)。
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
那么义渠国简介?义渠国是怎么灭亡的?下面就由历史网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在今盐池)、鸟氏戎(在今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
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
西周以后,建国于渭水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长期和邻邦的戎、狄不断发生战争。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救助和护驾有功,平王封他为诸侯,赐地岐山,并赋予征讨西方戎、狄之全权。
到了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等将相,打败了晋国,被中原诸国一直视为戎、狄的秦国声威大振。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采用从戎人那里招来的大臣由余的计策,攻伐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650年前,义渠在吞并了北地诸戎后,进一步向东向南发展,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秦国。
公元前651年,义渠收留晋国人由余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关系。
公元前352年,秦出兵伐魏,一举攻占了魏西河郡和上郡,接着秦和义渠摩擦又起,秦国乘义渠国内乱,派兵攻打义渠,并平定义渠内乱,义渠便臣服于秦。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因年纪尚小,由母亲宣太后摄政。
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
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并以优厚的生活款待他。
义渠国大败后,也想与秦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就利用昭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
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久留于秦,并长期与其淫乱,并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国的警惕。
无弋爰剑:从秦人奴隶到羌人首领
无弋爰剑:从秦人奴隶到羌人首领作者:王文元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0年第01期一段传奇,至今扑朔迷离!一位奴隶,千里逃亡,上演惊人逆袭!他是秦人的奴隶,西逃过黄河,靠着种地,成为河湟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他的子孙们建立起了150个部落,遍布青、川、甘、陕、宁、藏、新等地,可以说凡有羌笛声处,皆有其子孙。
这位英雄的名字叫无弋爰剑。
神秘的无弋爰剑无弋爰剑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物,曾是秦人的奴隶,后来逃亡到河湟地区,成为当地一羌人部落的首领,因开发河湟而造福后世。
《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共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
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
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
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
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
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
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
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
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
其后世世为豪。
”这是无弋爰剑从一个逃亡奴隶到成为河湟地区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大体过程。
细细读来,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先从名字说起,无弋是奴隶的意思,爰剑则是他的名字。
据今人从古代语言发音特征考证,爰剑是有文化的意思。
可见,他是一位有知识的奴隶。
关于他的部族,这段信息中记载很简略:“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
”那么,无弋爰剑究竟是羌戎的哪一支呢?有人分析,他很可能出自义渠戎(其中心在甘肃宁县)。
也有人说,无弋爰剑出自大荔戎(陕西大荔一带)。
还有人推测,无弋爰剑是秦人俘获的东方六国的战俘。
无弋爰剑生活在秦厉共公时代。
秦厉共公在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443年在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
那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的时期之一,秦厉共公也是东征西讨,多次和羌戎部落开战。
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秦厉共公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
宁县简介
宁县简介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
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西临泾、蒲二河,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
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中文名称:宁县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西北电话区号: 0934邮政区码: 745200地理位置:甘肃东南边境人口: 483069人气候条件:大陆性高原气候区域简介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
宁县是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
全县有汉族、回族、满族等。
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
县域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耕地96万亩,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复杂,山宁县印象、川、塬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温润适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气温8.7°C,无霜期170天左右。
宁县辖: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湘乐镇、新庄镇、盘克镇、米桥乡、良平乡、中村乡、太昌乡、焦村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九岘乡、春荣乡;以及国营湘乐林业总场所管盘克,九岘,梁掌,桂花塬,罗山府,湘乐六个国营林场地界。
气候宁县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物产富饶。
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7℃,年日照2375小时,无霜期160—180天。
年均降雨量600毫米。
境内有马莲河、泾河、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多年平均总流量为55.05立方米/秒,总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
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
宁县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出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享誉国内外。
庆阳历史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
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县七县和西峰区。
庆阳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
行政区划目前,庆阳市辖1区、7县,即:西峰区和庆城、华池、宁县、镇原、合水、正宁、环县。
庆阳市面积27119平方千米,人口255万人(2004年)。
西峰区面积996平方千米,人口33万。
邮政编码745000。
区人民政府驻九龙南路。
庆城县面积2673平方千米,人口32万。
邮政编码745100。
县人民政府驻庆城镇。
庆阳行政区划环县面积9236平方千米,人口34万。
邮政编码745700。
县人民政府驻环城镇。
华池县面积3776平方千米,人口13万。
邮政编码745600。
县人民政府驻柔远镇。
合水县面积2976平方千米,人口17万。
邮政编码745400。
县人民政府驻西华池镇。
正宁县面积1329平方千米,人口23万。
邮政编码745300。
县人民政府驻山河镇。
宁县面积2633平方千米,人口52万。
邮政编码745200。
县人民政府驻新宁镇。
镇原县面积3500平方千米,人口51万。
邮政编码7445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注: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 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历史沿革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
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
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区域概况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
海拔在1000到1200米之间,其中县城所在地新宁镇海拔1000米。
介于东经107°40′至109°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合水,西临泾、蒲二河,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
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新宁镇,邮政编码:745200,邮政编码:0934.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
宁县是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
全县有汉族、回族、满族等。
宁县现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9万。
县域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耕地96万亩,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复杂,山、川、塬交错,属暖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温润适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气温8.7°C,无霜期170天左右。
宁县辖:新宁镇、平子镇、早胜镇、长庆桥镇、和盛镇、湘乐镇、新庄镇、盘克镇、米桥乡、良平乡、中村乡、太昌乡、焦村乡、南义乡、瓦斜乡、金村乡、九岘乡、春荣乡;以及国营湘乐林业总场所管盘克,九岘,梁掌,桂花塬,罗山府,湘乐六个国营林场地界。
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物产富饶。
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7℃,年日照2375小时,无霜期160—180天。
年均降雨量600毫米。
境内有马莲河、泾河、蒲河、九龙河、城北河等7条河流,多年平均总流量为55.05立方米/秒,总径流量17.36亿立方米。
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盛产小麦、玉米、油料、黄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
宁县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山水形胜的灵气所致,出产的早胜曹杏、九龙金枣、黄甘桃、红富士苹果享誉国内外。
《载芟》《良耜》实为周祖在北豳开荒蠡测
《载芟》《良耜》实为周祖在北豳开荒蠡测作者:王丽娟周颂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6期摘要:历来很多研究者都提出《周颂·载芟》《周颂·良耜》为祭祀诗,与西周天子每年籍日里躬亲耕作的籍田礼有关。
本文提出这两首诗实际是周先祖不窋窜于戎狄之间,带领族人开荒垦田、发展农业生产的真实场景描述。
二诗都以充满希望和自信的笔调热情渲染、陈述周族全民垦田播种、夏收秋获、丰年庆祀的场面。
《载芟》侧重展现周先民大规模开荒运动的场景;《良耜》更注重赞美开荒工具的锋利。
诗中重点描写的开荒场面恰与不窋奔戎狄之间大搞农耕的背景、环境一一吻合。
周人立国后,承继先祖遗风,将其仪式化,形成籍田礼,《周颂·载芟》《周颂·良耜》是周人初创阶段除草伐木、开垦荒地场景的描述,是籍田礼的滥觞。
对其历史背景的不同理解是造成后世对二诗主旨争论矛盾的根源。
关键词:《载芟》《良耜》开荒北豳《毛诗正义》曰:“《载芟》诗者,春籍田而祈社稷之乐歌也。
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王者于春时亲耕籍田,以劝农业,又祈求社稷,使获其年丰岁稔。
诗人述其丰熟之事,而为此歌焉。
”又云:“《良耜》诗者,秋报社稷之乐歌也。
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年谷丰稔,以为由社稷之所佑,故于秋物既成,王者乃祭社稷之神。
以报生长之功。
诗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
经之所陈,其末四句是报祭社稷之事。
”认为这两首诗一首春祈,一首秋报,大约诗成于周初。
《毛诗》后郑笺、集疏均持此观点,现代学者张大可、程俊英等观点无出其右。
笔者根据《周颂·载芟》《周颂·良耜》描述除草伐木、开垦荒地场景,认为这两首诗实际描绘了夏末乱世中“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国语·周语》)以后,在北豳大规模开荒的热烈场面,诗应作于周立国之前,与《豳风·七月》时间相当。
一、得天独厚的豳地环境《史记·周本纪》称:“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弘化县即今甘肃庆城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之间所居之城也。
考古论文
从考古了解家乡的历史——甘肃省庆阳地区的考古发现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刘广江学号:2011508206根据中国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可以断言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我家是在甘肃庆阳,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历史遗迹,也有很多考古发现,其中有名的有:1984年,先后在合水县兔儿沟、庆阳县巴家咀两地发现早周残墓,并进行了清理,出土几件有代表性的早周陶器。
陶南,高14.2、口径12·3厘米,夹砂红陶。
直口,单耳接在口沿至腹之间,乳状袋足。
通体饰浅而细密的线纹,颈一侧有鸡冠状疆,颈上部有条状附加堆纹。
圆饼盖,盖中部有圆柱状钮,钮顶端内凹。
此罐通体打磨光滑,制作规整,通体用朱红和白粉彩绘,纹饰为重环纹和条带纹。
夹砂深褐陶。
侈口‘画唇梦短颈,鼓腹,平底。
唇内外磨光,颈以下及底部均饰粗绳纹。
整,通体用朱红和白粉彩绘,纹饰为重环纹和条带纹。
夹砂深褐陶。
侈口‘画唇梦短颈,鼓腹,平底。
唇内外磨光,颈以下及底部均饰粗绳纹。
发现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和车马坑,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同时也从群众手中收集到一批这一时期的器物,畔处修庄基时挖出一座古墓葬和一座葬马坑,,墓葬、葬马坑共出土器物43件,其中墓葬内出土器物22件。
墓葬系土扩竖穴墓,墓底距地表深2.6米,墓向8o,长3.1、宽1.5米。
内有棺木痕,板灰厚约10厘米。
无二层台和腰坑。
棺残长1.8、宽0.9米。
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右侧,骨架基本完整。
头骨右侧置铁矛一件,左庆阳县尸右耳部出土银耳坠一对,近左手处置铜戈、短剑、锨,腰围置带饰。
铁器矛1件。
宽叶有脊,奚上细下粗,里口外有箍。
长28、叶长14、叶最宽处4.8、鉴长14厘米铜器庆阳地区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汉代铜镜,其来源大多为零星征集。
这些铜镜种类很多,有星云纹镜、弦纹镜、乳兽镜、蝉纹镜。
秦国对义渠的策略探析
秦国对义渠的策略探析作者:张若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6期摘要:义渠是戎族的一支,秦国立国之前的秦仲时代就展開了对戎族的军事进攻。
秦国与义渠相互纠葛数百年,根据自身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对义渠的策略,直至公元前272年将义渠消灭。
如此漫长的征服过程既有秦国发展战略的因素,也有义渠地处偏远、实力弱于秦国的原因。
而且,秦国与义渠往来接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影响,推动地区生产力发展、文明的进步,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秦国兼并义渠后快速恢复生产力和管理秩序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秦国;义渠;策略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6-0030-05义渠戎是秦国征服兼并戎族过程中最后一个消灭的部族,同时也为秦国争霸中原过程中造成了阻碍和威胁。
从秦穆公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彻底消灭义渠为止,长达350余年。
秦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对义渠的策略,并最终将义渠消灭,使其成为秦国领土的一部分。
一、秦国与义渠戎的策略分期秦从立国之前的秦仲时期就开始对西戎展开军事征伐,义渠是众多戎族部族中最后一个被消灭的。
实际上,秦国对戎族战争的中期和晚期都是围绕着义渠展开的。
所以,这里也可以将秦国对义渠战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首先是从秦仲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秦穆公“遂霸西戎”为止,是秦国对义渠的震慑时期。
这一时期义渠只是秦国周边众多的戎族之一,史书记载“三十年。
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1],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118年,这表明在殷商时期,义渠就已经开始同中原王朝产生交集。
秦人迁徙到西垂之后,周围戎族环伺,秦人两位首领死于对戎族的战争。
秦文公继位后不得不改变策略向东迁徙,并逐步消灭了荡社、亳、芮国、彭戏氏等东部戎族,而后又向西消灭了小虢、邽、翼戎、等几个西部戎族。
秦穆公继位后,采纳由余的建议“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2]。
国宝级文物在镇原解密镇原古长城的秘密
国宝级文物在镇原,解密镇原古长城的秘密转自:搜狐新闻 2017-12-06镇原秦代铜诏版:呈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细节稀世珍宝秦代铜诏版镇原出土的秦三足铜卣镇原出土的战国铜鹿饰冬日的蒲河镇原战国秦长城烽燧1、镇原为什么会有战国秦长城11月24日,记者在镇原三岔镇寻找宋代药葫芦古城遗迹时,站在药葫芦咀眺望四周,隔着一条深深的沟壑,对面的麦田里有一座孤零零的烽燧,同行的镇原县外宣办的幕诚说,这是战国秦长城留下的遗迹,而在药葫芦城的西侧,它从安家川南岸跨过安家川河在白家川东的走马梁上悄然经过。
秦长城在镇原境内长约40公里,东北走向。
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大部分段落由于放牧践踏、掘土垦种、治理农田、整修道路等,城墙已不明显,仅留痕迹而已,现在只有在白草洼、大庄原、马渠三合的城墙湾、三岔周家庄的城墙湾、玉原、乔岔崾岘、虎家后沟、梁台等8处遗址较为明显。
为什么会在镇原出现战国秦长城?这就要说到秦攻灭义渠戎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秦时义渠戎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农半牧民族的方国。
它势力全盛时西达西海固一带,东抵桥山,北控河套,南达泾水,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义渠筑城数百,割据自守,与强秦抗衡。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
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
接着发兵伐灭义渠,在该旧地置北地、陇西、上郡三郡。
茹河、蒲河、洪河等纵横其间的镇原,当时便是北地郡的属地。
幕诚说镇原成为秦国北地郡的属地,不仅有秦长城可以见证,在镇原县博物馆还有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秦诏版可以提供宝贵的实物依据。
11月25日早晨,记者在镇原县博物馆“秦汉雄风”展厅最醒目的位置,看到那方如烟盒大小的“秦诏版”,在四周青铜器的环护之下,在柔和的射灯下散发着古朴的赤色光芒。
2、一张薄薄的铜片,一个有趣的史实记者趋前观察,讲解员却说它只是复制品,原件正在做文物保养,暂时不能向公众展示,不过,这件复制品和原件在细节上几乎一模一样。
宁夏历史文化
簋、戈、戟、车轴、銮铃、马镳等230余件,此外,还有陶器、玉器、穿孔贝壳等
夏南部的六盘山。
二、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历史上最早县级建制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是义渠、乌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义渠 戎国所辖,境内筑城建县,延续时间近千年。秦穆公时曾攻灭十二 国,称霸西戎。此后,秦国与义渠戎国之间发生长期征战,固原一 直属义渠戎国的辖境。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 置“乌氏县”,为固原历史上自义渠戎国之后最早的县级建制。 “朝那县”也是较早的县级建制。秦国与义渠戎国之间相处是以和 平与战争的双重形式交替进行的。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年), 宣太后用计诱杀义渠戎国王于秦王甘泉宫。与此同时,秦国起大军 灭掉了存在近千年的义渠戎国。秦国攻占义渠戎之地后,在新获得 的土地上设置了陇西、北地二郡,固原大片土地纳入秦国版图,属 北地郡管辖,固原的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同时,秦国为加强西北 边境的军事防御,在陇西至北地间修筑了一条长城,即固原城以北 5公里处的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二、汉武帝与宁夏 汉武帝(前156—前87年),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是在文、景之治的 基础上,将西汉社会经济文化推向高峰的帝王。汉代宁夏的地理归属,早期皆隶 属于北地郡,汉武帝时期在南部固原析置安定郡。 西汉初年,固原仍属北地郡。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经常南下犯边,固 原成为重要的通道。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关隘,关址在今固原东南(青石咀 至瓦亭峡谷地带)。当时,萧关介于北地郡与陇西郡之间。汉文帝十四年(前166 年),匈奴老上单于14万铁骑侵入朝那萧关,杀死驻守在北地郡的最高军事武 官——北地都尉孙誇,兵锋直达关中,朝野震惊。汉武帝雄才大略,拓疆辟地, 为加强西北边备,有力反击匈奴南下侵扰,在“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对北方匈奴民族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为了加强管理和有效防御, 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置安定郡,辖21县,郡治在高平县(今固原城) 其中高平、乌氏、朝那、月(古音肉)支道等县,均在今固原境内。在两汉统治 的400多年间,高平县是整个清水河流域唯一延续的一个县制。清水河流域地理环 境优越,高平川向北沿岸地形开阔平坦,宜于农牧业发展。同时,颇具交通和军 事地理条件。安定郡的设置,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渠戎国在陇东大地的兴衰内容摘要:义渠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早融人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
义渠国在同其它诸国的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建立奴隶制君国(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关键词:义渠戎陇东大地奴隶制君国秦国北地郡义渠戎,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一支,周文王末年建立国家。
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周围彭卢、郁郅等其它西戎部落,扩大了疆域,并先后修建城池25座,派兵驻守。
公元前272年,义渠国灭亡后,秦昭王在义渠国旧地置陇西、北地、上郡。
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
义渠戎也融人汉族,逐渐汉化。
陇东广义指陇山以东的甘肃地区,陕北以西、六盘山以东的广袤区域。
陇山又名“大陇山”、“六盘山”、“鹿盘山”、“鹿攀山”等。
陇东一般指甘肃省庆阳市。
其位于甘肃省最东部,习称“陇东”,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地带,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曾为轩辕黄帝活动过的区域;夏商时期陇东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西周时期陇东称北豳;春秋战国时期陇东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
秦汉时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
一,义渠戎的渊源在今甘肃、陕西和宁夏一带,从远古起就活动着许多名称各异的游牧民族。
据《后汉书?西羌列传》概述:“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
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於是渭首有狄獠圭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
”这些众多的戎、狄族,在春秋时期,尚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常以游牧为生。
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
原居宁夏固原草原(见《中国上古史演义》)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
过去一些史学家常把祖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称戎狄,所以也把义渠戎笼统地称为戎狄后裔。
其实狄和戎是有区别的。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四章第一节云:“狄族原是鬼方的分支,他们活动在今陕西和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
“所谓西戎,主要指活动在陕甘青藏的一些分散的羌人部落和方国”。
这说明,戎狄原是两个不同的种族。
狄族也是黄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秦汉时期狄被称为匈奴。
羌戎又是远古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
而义渠戎也是西方羌戎后裔的一支,因此,义渠戎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义渠戎的兴起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与居住在北豳地(今宁县一带)的商属先周部落(姬姓)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
戎、狄人数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先周部落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
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
义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夺,互相征战,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
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即猃狁),迫使狄人放弃北豳远移蒙古草原。
武乙三十年,季/历又伐义渠戎,“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
西周王朝建立后,从穆王到宣王,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时战时和,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王料民于大原”,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即今庆阳、固原地区),五戎之中唯义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沛草丰,宜耕宜牧,义渠戎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杂居,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在生活风俗上逐步与周族同化。
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半农半牧民族,区别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
《史记·货殖列传》云:“……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三,正式建国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的犬戎(即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
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
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今宁县城西北50里处的焦村乡西沟村)。
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
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在今盐池)、鸟氏戎(在今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
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
四,与秦角逐西周以后,建国于渭水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长期和邻邦的戎、狄不断发生战争。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义渠并吞了北地诸戎,力量空前壮大。
为了进一步向东南发展,它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秦国,于是演出了之后400余年的义渠同秦国战争与和平的斗争史,最后导致了义渠国的灭';',.亡。
《墨子·节葬》中说:“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登遐”。
“登遐”意思是登上遥远的天仂,即今灵魂升天的意思。
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火葬的记载,也是义渠的习俗之一。
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对敌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不降,这也是义渠国能坚持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义争雄第一阶段:由余叛离,义渠失地。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义渠国收留晋国人由余为使臣,派他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的关系。
由余到秦国后,秦缪公以上卿款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由余说:“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缪公听了大为赞赏,便用离间计召降了由余。
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计,攻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义渠在战争中失败后,吸取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廓以自守。
公元前471年(秦厉公六年),义渠国王派使臣给秦王行贿赂,以求和平共处,此后27年两国未发生战争。
秦义争雄第二阶段:厉兵秣马,义渠展威。
公元前444年(秦厉公三十三年),“秦伐义渠,虏其王。
”公元前430年(秦襄公十三年),义渠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
秦国战败退出渭河下游。
此后30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
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五座城池,在那里建立了西河郡,并在西河西界筑长城以界秦,史称右长城。
魏武侯执政时,魏发兵5万,把秦国5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义渠惧怕魏,将兵撤出原秦国的上郡。
魏随即占去上郡地,并越过桥山(今子午岭),在上郡西界修筑长城以界戎,史称左长城。
从此义渠在东面同魏接界。
在此后至公元前352年的46年里,义渠同魏以长城为界,双方从未发生战争。
秦义争雄第三阶段:商鞅变法,义渠失利。
公兀前352年,秦出兵攻魏,收回被魏占去的西河郡和上郡。
从此,义渠东面和南面均同秦国接界,双方磨擦又起。
公兀前331年,秦趁义渠国内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兵平定。
从此义渠臣服于秦,双方时战时和,秦对义渠地稍蚕食之。
公兀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属地。
但是,义渠国仍然明服暗不服。
公元前327年,秦又伐义渠,此次战争,秦兵曾将义渠郁郅城(今庆阳)夺去。
义渠失败,再次向秦称臣。
公元前320年,秦惠王曾深入义渠腹地游观北河,到达灵州、夏州等地(即今宁夏)。
公元前318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统治,朝贡于魏,同时,联合东方五国伐秦。
秦国为消除后顾之忧,用计拉拢义渠。
秦臣会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略赂之以抚其志。
”秦王曰:“善。
”于是秦国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送给义渠国王。
义渠王召集群臣说:“这是公孙衍之计谋,我们不能上当受骗。
”此后,义渠仍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恢复了部分领土。
秦义争雄第四阶段:强秦崛起,义渠败亡。
公元前314年,秦在中原战场取得胜利后,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25座城池,使义渠国土大大缩小。
但是,由于当时义渠国全民皆兵,人自为战,郡自为战,奋勇抵抗,仍守住了部分领土,而未亡国。
公元前310年,秦又伐义渠、丹、梨,未克。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
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
他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以优厚的物质款待。
后义渠国王同宣太后淫乱,生有二子,经常来往于义渠和甘泉宫,完全失去对秦国的警惕。
公元前272年,也即34年后,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
接着发兵伐残义渠,义渠国亡,在该旧地置北地、陇西、上郡。
北地郡治义渠县,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
义渠戎也融人汉族,逐渐汉化。
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前272)达500年之久。
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联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
总之,义渠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早融人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
义渠国在同其它诸国的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建立奴隶制君国(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古义渠的历史充分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和斗争,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推进了民族融和的步伐。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1,陈穉常《中国上古史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年2,郭沫若《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3,《墨子·节葬》4,《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5,《庆阳府志》韩鼎6,《义渠都城考证琐记》张耀民1995年7,《甘肃宁县西沟发现义渠国国都遗址》刘得桢1995年8,《竹书纪年》9,《史记*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