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研究
——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
李羿翔,成亮
摘要:川道型城镇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城镇类型,多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城镇的主体是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狭长形形态,表现出空间局限性、城市封闭性及空间趋线性等特征,因而其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及现场调研研究,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并尝试总结演变特征,认为环县县城的城镇空间形态在缓慢发展的历史时期、过渡发展的现代时期、急骤发展的当前时期中依次经历了尊重地形的缓慢增长式呈团块状演变、顺应地形的快速增长式呈条带状演变、兼顾地形的迅速增长式呈川道型演变三个阶段特征,进而提出其空间形态演变是受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规划的主观引导、空间条件的客观约束、城市职能的流变需求四个方面推动、牵动、制动、驱动共同支撑相互架构形成,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以期能对同类城镇的空间合理组织与高效增长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环县县城
1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通常又称为城市形态,是随着城市研究的兴起,形态学被引入城市研究范畴而产生的概念[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定义为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齐康(1997)认为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大的结果[2]。段进(2006)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3]。熊国平(2006)认为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4]。可见,城市空间形态主要由各类城市要素组织结构的外在表现,显现出强烈的动态性、时序性与发展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一个十分独特的人居环境地理单元,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覆盖有30~300米厚的含钙黄色土层的高原地区[5]。黄土高原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实施生态扶贫的重点地区,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潜在增长地区。历史上,黄土高原植被茂盛,水源充足,孕育了八百年的西周文化,但随着几千年来人类对黄土高原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战争的破坏,导致该地区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地貌特征是密度较大的河流川谷和沟壑体系,独特的地貌形成了密集的枝状河谷沟壑体系。密度极大的河流水网把黄土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川道纵横、地形破碎的复杂地域构成特征,黄土高原以黄河、汾河、渭河、湟水等大型河流为骨架,以其他中型河谷和大量小流域沟道为枝干,形成了黄土高原中具有等级特征的河谷川道空间系
统[6]。川道型城镇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城镇空间形态,主要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城市的主体是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并呈狭长的形态特征,表现出空间局限性、城市封闭性及空间的趋线性等特征[7]。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川道型城镇基本上都是沿着川道中的河流谷地和交通线路向两端延伸,城镇空间主要集中河流两侧或一侧的台地上,而且城镇的纵向距离都比较远,一般都在数公里之间,又由于川道型城镇人口规模不大,长距离的空间格局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甘肃环县县城为例,结合县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和格局演替的特征,探讨环县县城的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为未来城镇空间的增长管理提供借鉴。
2环县县城历史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
2.1环县概况
环县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地处北纬36。1,~37。9,,东经106。21,~107。44,之间,东临甘肃华池县、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庆城、镇原县,西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同心县,北靠宁夏盐池县,东、西宽约124公里,南北长约127公里,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8]。环县是历代封建王朝和割据势力争夺的地方,自古为兵家用武地也,其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貌类型以山脉岭梁、丘陵掌区、川道沟台和零碎残塬为主。环县县城位于环江谷地,建城历史悠久,属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川道型城镇。
图1环县位置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环县县城卫星图(来源:Google Earth)
图3环县县城鸟瞰图(来源:环县政府网)
2.2环县县城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
2.2.1缓慢发展的历史时期
环县,古代称为环州,旧《环县志》记载环县处在群山之中,绵亘县境。县城内主要有玉皇山距县城西1公里许,隔河相望;老虎山,位于县城东南。形似虎踞,鸟瞰南关,山坡杏林覆盖(图3)。环城,以环江环绕城西而得名。唐城为贞观十三年(639年)宁州刺史杨朝晟筑,故城在今城北1里许,时称方渠。景龙元年(707年),于此置方渠县。后晋、后周、宋元时期,曾为州、军治所在地。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南北1里217步,东西1里93步,周5里350步,高5丈5尺,壕深2丈;明代降环州为环县。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筑城,周4里97步,内外女墙2609丈,高3丈,宽7~8尺,基厚3丈,顶宽1丈5尺,建城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西曰临武严疆,北曰萧关古道[9]。
环县老城区内道路呈“十”字形格局,城区西北部还嵌套有一段外城,环县在北宋时期是宋夏边境,境内既有北宋防御西夏的古城遗存,也有西夏前沿堡寨遗址,西夏占领清远军后对北宋环庆路构成巨大威胁,对宋作战多以此为突破口,为对西夏进行有效防御,范仲淹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确定了堡寨防御战略,在环州境内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寨,构建了环州防御系统,与今华池县境内的大顺城防御系统和怀安防御系统共同构成了环庆路防御体系[10]。
图4环县山川图(摘自甘肃府县志辑乾隆图5环县县域图(摘自甘肃府县志
环县志)辑乾隆环县志)
图6环县县治图(摘自甘肃府县志辑乾隆环县志)
环县老城区完全符合“川谷之中、群山夹持、一水中流”的川道型城镇空间形态特征。古城建在环江谷地,东山脚下的台地上,地势较高,背倚东山,俯视环江,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城区北关的灵武古台为环县古八景之首,台上有一座宋代砖塔。此外,关中四大关隘之一的北萧关位于城区北关秦长城与萧关古道的交汇点上,据旧《环县志》记载萧关在城西北二里。北萧关距今已有2000余年,它在古代是关中地区的北大门,出关北达宁夏、内蒙古及金城、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11]。
清环县知县高观鲤把“萧关古道”列入环县八景之一时赞曰“留侯营汉邑,即次亦关中。风阙连云起,龙沙入望通。悲风嘶牧马,急雪断征鸿。千古干戈地,应怜百战功”。环江谷地中的环县老城区周边的东山、西山、城东塬三大烽火台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古城牢牢围在中心,形成非常牢固的军事屏障。三大峰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即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萧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川道、河流等都一目了然,上下纵横形成了立体的空间防御体系。
环县八景之一的“环江春浦”也在环县老城区周边,这样一来,环县县城便形成了“一河、一关、一城、群山”城市空间形态组合特征,即一条环江绕城而过,一道关隘扼守环县之北门户,一座依托地形的军事防御型古城,川道两边以西山、东山为代表的群山环绕。在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环县作为毗邻西夏的边城,经常受到西夏军队的侵扰,因此,古代时期的环县城池主要是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军事要塞。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环县城镇空间形态特征主要是尊重地形的缓慢增长式呈团块状演变(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