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型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俱乐部”型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

环节,传统的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于统的过死、活动内容单调,引不起学生的活动兴趣。本文以文献法借鉴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经验,结合本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情况,从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的价值、理论依据、我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的开展情况来分析,探索如何在中学开展体育俱乐部。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活动模式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127-02

一、问题的提出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的巩固,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保持和提高,都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但是课外活动往往缺乏组织性,基本上是各班分散活动,经常只是少数人在进行活动,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场地不够的学校还存在着各班争场地和器材的现象,有时甚至发生冲突!而即使有教师进行组织,也只是被看作是体育课简单的延伸,其组织形式脱离不了体育课的影子,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机械,难以调动学生活动的激情。因此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的学生宁愿课外活动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

二、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价值

1.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发展观是高中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之一。班级体育活动是行政安排的被动活动,而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组织的主动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的过渡。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爱好,掌握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活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也保障了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继续坚持锻炼,并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地形成和加深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观念。

2.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了可能。《全民健康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也就是我国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映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校园缺乏体育文化氛围,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75%以上。此外,不少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学校体育仍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建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弥补学生正常上课期间活动时间不足,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了可能。

3.搭建了新的教育平台,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1)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移。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

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使原先的“要我锻炼”变为了“我要锻炼”。

(2)角色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才干。在体育俱乐部中,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的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大的作用。

(3)团体环境的优化,产生了巨大的教育功能。传统的班级体育锻炼以教学班为单位,这种按年龄和文化课水平为根据的班级划分并不是体育学习的最佳组织形式。以专项为根据形成的团体打乱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不同性别和专项水平组合的异质团体有利于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从总体上优化了团体的内部环境,使团体功能产生良性循环。

4.是对减负的积极响应,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学校一旦建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就会使学生们课余时间有事可做且使他们身心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地发展,家长们不需要在子女身上花太多时间,他们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对减负的积极响应,它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

5.促进学校体育整体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建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还有利培养”一技之长”。在班、年级和学生各个层次上都有条件普遍建立各自的运动代表队,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广泛开展。

三、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的理论依据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2.隐性课程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通过体育课(显性课程)学会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将从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和所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隐性课程)中培养体育兴趣和能力,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3.其他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发展的借鉴。日本学校体育俱乐部有两类:一类是必修俱乐部,由学校统一安排课表,要求学生从艺术科学教育中选择一项活动。另一类是自由俱乐部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帮助作用。自由俱乐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学校中的部分俱乐部是社会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德国学校俱乐部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融为一体的,具有自由的成员资格,以运动专项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基础。欧美的校内外课余体育均以单项体育组织为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大致有三种形式:即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4.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体育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及竞争结果的即时不确定性,很容易诱发学生

对其产生直接兴趣,而这种兴趣是引导学生投身锻炼的最佳“向导”。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又会逐渐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健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等产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自控能力。

5.场地器材无须另行投资。教育部于1996年6月10日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通知指出:“自1999年暑假始,各级各类学校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向学生开放。”学校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可改变以往学生要玩无处玩、能玩不让玩、活动没场地的局面。加之义务教育双高”普九”的要求,目前许多中学均有一片较宽的体育场地和一定量的体育器材,因此必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保证,无须在这方面投资了。同时它的活动时间与体育课不相矛盾,反而提高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符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需要。

四、我校体育俱乐部的具体实施办法

1.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主管领导,体育教研组讨论决定因地制宜分门别类,以各种小群体为基础建立各种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建立健全俱乐部的各项制度,指定有专长的教师担任俱乐部的指导工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女足、田径等俱乐部。规定凡在校学生一律是俱乐部会员。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质情况,选择俱乐部(每班限定人数),一个学期不得更改,每个学生需要拿到18个学时即1个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