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古代戏曲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
通过对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曲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
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中,舞蹈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联系,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而在古代朝廷仪式和庆典中,舞蹈也被广泛运用。
这种舞蹈形式是固定的,并且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以保证演出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代戏曲舞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舞蹈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戏曲舞蹈达到了巅峰,这不仅是因为时代的需要,也是因为戏曲舞蹈在演出形式和艺术技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在清代,舞蹈富有变化和创新,有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被创作出来,如《梅花泣》、《女儿敬酒》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古代戏曲舞蹈也经历了一段“荒废”的时期。
在中国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与入侵的时期,古代戏曲舞蹈一度被视为陈旧和古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冷落。
但是,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认同的提高,古代戏曲舞蹈重新回到了中国舞台上。
现代的戏曲舞蹈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同时,也加入了新的元素和改革,使得古代戏曲舞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现代作品如《红楼梦》、《白蛇传》等都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古代戏曲舞蹈的历史传承和变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古代戏曲舞蹈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与完善中,承载和传递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和基因,也为后世的中国舞蹈艺术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和借鉴。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古代戏曲舞蹈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承认和推崇她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戏曲舞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融入现代元素,使得舞蹈在现代时空中焕发出新的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创新力。
浅析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0.绪论作为全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在全国艺术教育领域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而舞蹈专业的创办也是学院发展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学科之一。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教师,在学院工作的这几年,我深刻体会到了戏曲的博大精深。
通过摸索与实践得出,我院的舞蹈教学中既有中国舞蹈教育的代表与典范,又突现本学院戏曲教育的传统与特色。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国舞蹈对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作为第一批的开创者,我们要不断的实践与创新,继承传统戏曲特色,同时把这种特色渗透到舞蹈训练中。
把舞蹈与戏曲元素融合及创新,从而挖掘出一种新型的舞蹈艺术表现模式,使之形成具有戏曲学院特色的新型舞蹈。
在戏曲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接受到了戏曲和舞蹈两种不同模式的训练和学习,这使他们体会到两种艺术模式共同的审美特征和不同的表演形式。
在我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特色戏曲课程,这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比如戏曲身段、戏曲把子等一些风格性较强的训练,它是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构成和自身风格产生的坚实理论依据,对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继承,同时,在继承下还要有所创新。
在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响下,我们舞蹈专业的戏曲与舞蹈课程能否成为有继承与创新、并且适用于舞蹈专业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课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上的科学与传统兼容、课堂与舞台双效、传承与创作并重,形成于自己独立风格和特色的舞蹈专业,这也是我们要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此戏曲、舞蹈的继承与创新这一观点作出浅析。
1.戏曲、舞蹈的共同审美特征戏曲与舞蹈的审美特征是同出一源的。
纵观近代中国舞蹈发展的历程,自宋元以后我国舞蹈的发展就逐渐同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发展成歌舞剧——戏曲,舞蹈已经被融入到了戏曲之中。
但是在戏曲中仍旧还保存着古代舞蹈艺术。
它鲜明的节奏,幽雅的韵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显然能看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
而戏曲舞蹈作为舞台表演艺术领域的一支独秀,它具有许多和舞蹈共同的规律和丰富的表演艺术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
中国近现代舞蹈史部分一、戏曲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强化提高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成分,使之具有舞蹈的美感,提高其欣赏价值,并强化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梅兰芳欧阳于倩程砚秋杨小楼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总结大全
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总结大全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从古代开始,戏曲与舞蹈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总结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包括它们的起源、流派、演出形式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巫戏,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祈祷神灵。
随着社会的演变,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形式,并开始受到贵族和皇帝的重视。
舞蹈艺术也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舞蹈在古代是一种庆祝节日和祭祀仪式的方式。
从古代的祭祀舞到宫廷舞蹈,舞蹈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不同流派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分为多个不同的流派。
在戏曲方面,京剧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
京剧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粹。
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为特色,讲究艺术的整体效果和高度的表演技巧。
此外,昆曲、豫剧、越剧等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它们在地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传承。
在舞蹈方面,中国的舞蹈艺术种类繁多。
古典舞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古代的宫廷舞蹈,并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一种高雅、优美的表演艺术。
此外,民族舞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三、演出形式古代戏曲与舞蹈艺术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
在戏曲方面,常见的演出形式包括正场、小品、武戏和曲艺。
正场是主要的剧目演出,通常由多个场次组成,讲述一部完整的故事。
小品则是由一单个场次组成的短小的剧目,通常以搞笑或讽刺为主题。
武戏强调武打动作,以及对戏剧冲突的表现。
曲艺则注重以曲调和语言进行表演。
舞蹈艺术的演出形式也非常多样。
古代宫廷舞蹈通常以舞姿端庄、舒展大方为特点,以展示舞者的优雅和气质。
在民间舞蹈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腰鼓、蒙古舞等,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
戏曲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及发展探究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
而舞蹈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因此要研究中国古典舞,就的先了解戏曲。
本文通过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来探究舞蹈的变化,找出中国古典舞的特征。
以便中国古典舞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曲历史,中国古典舞特征。
前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
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印度古典舞蹈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
中国古典舞蹈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中国古典舞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既然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舞蹈。
我们对于自己的古典舞蹈应加于研究,使其焕发生机,丰富生活。
1.戏曲历史1.1戏曲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1.2戏曲的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戏曲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戏曲舞美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传统戏曲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戏曲舞美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唐尧的《曲艺故事》为代表,以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舞台布景为主要构成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戏曲舞美扮演着舞台表演视觉效果的补充和增强作用,它以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通过舞台场景布置、道具服饰、灯光音响等手段,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在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从表演内容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
传统戏曲舞美的表演内容主要包括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舞台布景等,这些都是传统戏曲舞美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情节,创作出符合当代社会特点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戏曲作品;可以通过改编传统戏曲中的角色形象,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角色形象;可以通过设计现代化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为戏曲表演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可以使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现代化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舞台表演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传统戏曲舞美也需要与时俱进,引进现代化的舞台表演设备和技术手段。
可以通过引进LED大屏幕、激光灯光等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提升传统戏曲舞美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引进立体声音响、数字化音响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提升传统戏曲舞美的听觉享受;可以通过引进电脑设计、数字化舞美等现代化的舞美制作技术,提升传统戏曲舞美的艺术表现力。
戏曲舞蹈的成就和意义
戏曲舞蹈的成就和意义
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成就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久:戏曲舞蹈起源于古代民间艺人的表演和舞蹈形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 艺术表达:戏曲舞蹈通过独特的舞姿、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它不仅仅是舞蹈表演,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舞蹈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深入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3. 文化瑰宝:戏曲舞蹈融汇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道德、思想和哲学。
它不仅讲述了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和民间传说,还涵盖了丰富的儒、释、道等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戏曲舞蹈,观众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4.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尽管戏曲舞蹈属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它并不停滞不前。
在现代社会,戏曲舞蹈通过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表达方式,以更富有现代感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同时,通过把戏曲舞蹈融入到现代舞台和电影电视剧等媒介中,使其更加接近大众,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总的来说,戏曲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艺术表达、文化瑰宝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具有重要的成就和意义。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
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
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
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
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
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
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汉朝的演艺文化戏曲与舞蹈的发展
汉朝的演艺文化戏曲与舞蹈的发展汉朝的演艺文化:戏曲与舞蹈的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与舞蹈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演艺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戏曲和舞蹈成为了当时的主要表演形式,对于后来的文化影响深远。
一、汉朝戏曲的发展汉朝戏曲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宫廷和民间两个方面。
1. 宫廷戏曲在汉朝,宫廷戏曲是帝王和官员们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乐府,专门负责宫廷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和演出。
乐府演出的戏曲形式多样,有歌舞演出、宫廷剧等。
其中以曲艺演出最为流行,如琴曲、琵琶曲、笙曲等。
2. 民间戏曲在汉朝时期,民间戏曲开始脱离了宫廷的束缚,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形式。
民间戏曲在演出形式、表演技巧、剧本内容等方面与宫廷戏曲有所不同,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同时,民间戏曲也开始融合了民间舞蹈的元素,形成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演出形式。
二、汉朝舞蹈的发展汉朝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吸收了前代舞蹈的优点,并加以创新。
1. 宫廷舞蹈宫廷舞蹈在汉朝始终以庄重、雍容的形式出现。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宫廷舞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宫廷舞蹈的独特风格。
宫廷舞蹈主要以《九韶乐舞》为代表,追求舞姿的优雅和舞蹈的精准度。
2. 民间舞蹈与宫廷舞蹈相对应的是民间舞蹈,它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热情和喜悦。
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有舞剑舞刀、踏歌蹈等。
其中,舞剑舞刀是汉代舞蹈中的重要一环,往往伴随着歌唱和旋律的奏响,充满了豪迈和战斗的气息。
三、文化影响汉朝的戏曲与舞蹈不仅在当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对于后来的演艺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朝戏曲与舞蹈为后来的戏曲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的戏曲演出形式和技巧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也为后来的剧场演出提供了范本。
其次,汉朝的戏曲与舞蹈丰富了文化多样性。
汉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更是中国传统舞美艺术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且保持传统戏曲的魅力,传统戏曲舞美正经历着现代化的转型和发展。
本文将就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展开探讨。
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传统戏曲的舞美设计一直以朴素、简洁为主要特点,古老的舞台布景和服装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
传统戏曲舞美需要在保护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可以在服装和妆容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角色形象更加接地气,让现代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上也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增强舞台效果,提升观赏性。
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灵活运用现代元素,使之与传统特色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现代观众的喜爱。
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机遇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舞美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舞美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现代舞台设备和灯光音响技术的提升,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戏曲舞美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改善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提升整体舞美效果。
可以利用LED屏幕技术来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背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呈现更加生动逼真的舞台效果。
借助现代音响技术的改善,使传统戏曲的音乐更加动听、立体,更有震撼力。
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也需要注意尊重传统规矩,不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而丧失传统韵味。
传统戏曲舞美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和吸引年轻人的舞美设计人才。
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舞美设计人才来支撑。
目前传统戏曲舞美设计领域的人才储备相对较为匮乏,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舞美设计的兴趣并不高。
传统戏曲舞美面临着如何培养和吸引年轻人的舞美设计人才的挑战。
现如今的戏曲发展趋势
现如今的戏曲发展趋势
1. 时尚化和现代化
越来越多的戏曲都开始融入时尚元素和现代化手法,使得戏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2. 国际化和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戏曲开始走出国门,与国际著名剧团共同演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戏曲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如影视、音乐、舞蹈等,使得戏曲更加多元化。
3. 创新和探索
现代戏曲艺术家开始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在传统上添加新的元素和个性化处理,同时还注重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传统剧目,并将其推向更广泛的群众面前。
4. 传承和弘扬
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因为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应该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戏曲舞蹈的演变与审美特征
戏曲舞蹈的演变与审美特征戏曲是一种世界上鲜见的、特殊的表演艺术,在迄今为止的舞台表演艺术之中,它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形式。
在其形成过程中,它广采博收,汇千泉于一流,集万木成茂林,以其纷繁绚丽的舞台表演,悦人耳目,乐人身心,贬恶扬善,教化移情。
说起中国戏曲舞蹈,用唐满城老先生的描述,就是“戏曲舞蹈就是我们民族唯一的古典舞传统,把戏曲中的舞蹈动作拿过来,既解决了继承唐汉以来的舞蹈传统,又奠定了现代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按王国维先生的话:“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显然,他们的话概述了中国戏曲的本质、内核及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唱、念、做、打,唱、念属于音乐的范畴,做、打就属于舞蹈的范畴了。
一出戏没有音乐、唱腔是话剧;仅有音乐和唱腔是歌剧;既有音乐唱腔又有舞蹈,才是中国戏曲。
一、戏曲舞蹈的演变“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
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舞蹈经历了“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巫舞、傩舞、乐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渐渐才在这一以诗乐舞高度融合、抒情为主流的舞蹈艺术中呈现出戏剧因素。
唐代将有唱有动作的乐舞称之为“歌舞戏”.这种戏有音乐或歌唱,也有舞蹈,而且有了情节和表演,只是它的唱词是代言体,不是角色自己,没有道白,所以还不是完整的戏剧。
晚唐兴起了以滑稽调为主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参军戏”.这种滑稽戏以语言为主,并以模仿别人的言语行为采用时事题材即兴表演,所以内容和形式极为灵活自由。
宋代是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
其舞队不仅舞者众多、程式严格,且多有唱、做、念的综合形式,舞者边歌边舞,出现了综合化倾向。
宋人还开始在舞蹈中广泛运用道具,如桌子、酒果、纸笔等等。
概括来讲,就是由独立性的舞蹈走向综合化,由抒情性、技巧性的舞蹈走向情节化,由单人舞为主走向多元化,演出活动由比较浪漫的形式趋于程式化和整体化。
浅谈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例如袖舞 , 戏 曲舞蹈 中有丰 富多变的袖舞 动作 , 不但形 象优美 , 而且能鲜明的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 。 早在周代就有“ 以袖舞 为容 ” 的( 人舞 ) ; 汉代 画像 中又有挥 动长袖 漂然 而舞 的舞 者形 象, 浏 阳汉墓 出土的汉带舞俑 . 扬袖而舞 的形象 和盛行 于南朝及
出地 方 。 ・
1 、 戏 曲舞 蹈保 留了古代舞蹈的传统并且 吸取 了民间舞 蹈的 有益 部分 。 戏曲艺术 中的舞 蹈大量 的继承 了古代舞蹈 中的精华 部分 .
2 ) 增 多了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在戏 曲舞蹈 中增加 了很 多生 活化 的舞蹈动作 , 如登山、 推车等动作。
并吸取其精华发展 了戏曲舞 蹈开拓 了中国新 的传统舞种 。戏曲舞蹈 的继承 , 首先从 时间上 , 传 统舞蹈早 于戏曲舞 蹈, 再从 五个方面进行 分析, 戏 曲舞蹈吸收其精华显示 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融合 的关 系。例如 袖舞 , 戏 曲舞蹈 中有丰富 多变的袖舞动作 . 不但形 象优 美, 而且
一
、
戏 曲舞蹈 中不仅继 承了传 统舞蹈的形态特色 ,还继 承了传 统舞蹈对动物 的形 态模 拟。如傣 族的孔雀舞等形式极 大的丰富 了传统舞蹈 的内容 ,使 得舞蹈更加能够活灵活现 的表 现出人物 情感 , 戏曲舞蹈也继承 了这一点 。如在戏 曲中的猴子 的动作等 , 在继承 了传统 舞蹈对动物形态模拟的基础上对人物 进行 了更加 深刻 的刻 画 。 使得戏曲中的人物角色更加生动立体 。 4 、 继承 了传统舞蹈 中的道具。 戏 曲舞蹈不仅 继承了传统舞蹈 的表现形式 。更 是对 其道具 也进行 了继承 。在 传统舞蹈 中很多 的表现形式都 采取了运用道 具来 表现为道具 , 更加体现古代女子的轻柔 之美 。 戏 曲舞蹈也继承 了这 一特 色 , 如贵妃醉酒中扇舞也是 离不 开扇子 的。 从戏 曲舞蹈对传统舞蹈 的继 承上可 以看出 ,戏 嗌舞蹈可 以
戏曲舞蹈发展浅析
学, 还 可 以 利 用 课 余 时 间 组 织 学 生 看 戏 曲排
练 、演 出以及参观演前 的准 备工作 等活动 , 让学生直 接接触 戏曲表演实际 , 亲身感受戏 曲艺术 的魅力。 另外, 营造 良好的戏 曲学 习气氛 , 鼓励 学生学 习戏 曲的热 情。赏 析与学唱 同步进 行, 拓宽学生学习戏曲的深度和广度 , 一 方 面 充分利 用音像 资料 引导 学生赏析 更多 的 戏 曲片段 ,将学生学唱、学做与戏 曲赏析 同 步 进行 ,使学生 的戏 曲鉴 赏力才 能得 以升
在整体 素质教育 中强 化审 美素质 的教 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审美 素质 的教育 能够 陶 台人 的高 尚情操 、是人 格完 美的必备 条
等部 门都 应把戏 曲文化作 为传统 文化的一 个 重要方面对待。 其次加大戏 曲艺术后备人 才的培养 , 让戏校、 艺校开办戏 曲相 关专业 , 并给予其招生优惠政策。另外 , 相关 教育部 门 政 策 , 戏 曲教 育 从 娃娃 开 始 并 且 不 断 深 入 到 高 等 教 育 。 其 次, 增加戏 曲教育 的平 台, 在 学校 中设立 学 习戏 曲的社团 , 俱 乐部 ,为学生提供 了解戏 曲学 习戏 曲的机会。 举办戏 曲演唱 比赛 , 戏 曲知识竞赛等 , 促进人们对戏 曲的了解 与关 注 ,为戏 曲的教育添砖加瓦。
中国古代的舞台艺术与戏曲
中国古代的舞台艺术与戏曲一、古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舞台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发展形成,并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以下将从舞蹈、戏曲和杂技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历程。
1.1 舞蹈艺术的起源与演变舞蹈作为古代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于中国古代舞台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早的中国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崇拜信仰和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融入到宫廷、宗教、民间等各个领域。
在不同的朝代,舞蹈风格和形式也不断演变,如秦汉时期的《歌舞儿女图》以及唐代的舞蹈艺术成就。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仅是展示形体美和舞蹈技巧,更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 戏曲文化的繁荣与演进戏曲是中国古代舞台艺术的瑰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的盛世为戏曲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各类戏曲剧种相继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舞台艺术形式。
其中,以京剧为代表的四大曲艺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顶峰之作,其音乐、唱腔、表演技巧和剧情构思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民众的喜爱,也成为演员才艺的集大成者。
1.3 杂技艺术的多样与精湛古代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其表演形式包括身体协调技巧、器械技艺以及驯兽等多种方式。
杂技作为中国古代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技艺的崇拜与追求。
在古代,杂技表演不仅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身心训练的方式,且被应用于祭祀活动、庆典和宴会等多个场合。
而且,杂技还应用于戏曲表演中,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二、舞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舞台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权力的象征。
2.1 娱乐与休闲在古代社会,舞台艺术是人们娱乐和休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们通过观看舞台艺术表演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当时的皇宫和寺庙都会举办各种戏曲和舞蹈表演,以供人们欣赏。
另外,在民间,戏班的演出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
论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戏曲舞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传统戏曲舞美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如何保持戏曲舞美艺术的传统特色,又同时让其具有现代化的风貌,让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这是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坚持保持传统元素,提高艺术水平和表现力。
传统戏曲舞美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艺术,包括服装、道具、化妆、舞蹈、音乐等,这些元素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现代化的发展应该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引入新的艺术创新元素,提高整体艺术的表现力和水平。
其次,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需要注重创新和技术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舞美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如LED、投影、映像等,可以用在传统戏曲舞台效果中。
传统戏曲舞美中常常运用几何图形和颜色质感等元素,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丰富它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再次,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完善舞台设施和演出环境。
传统戏曲舞美需要特定的舞台设计和灯光音响设备来呈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灯光系统、音乐设备、舞台布景和升降机系统等,使现代审美和传统舞美能够相互交织,达到更好的呈现效果。
最后,传统戏曲舞美现代化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传统戏曲舞美需要专业和熟练的人才来呈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推广和传承。
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更多的舞美艺术教育机会,推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传统戏曲舞美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过程。
对于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来说,需要在坚持传统元素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注重创新和技术应用,完善设施和环境,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使传统戏曲舞美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现代化的时代感。
浅谈中国戏曲舞蹈产生与发展趋向
浅谈中国戏曲舞蹈产生与发展趋向摘要:戏曲舞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在其圆融,平和,协调,含蓄的动势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产生发展入手,通过对戏曲舞蹈发镇趋向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关键词:戏曲舞蹈传统舞蹈发展趋向一、中国戏曲舞蹈产生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戏曲艺术的兴起,取代了舞蹈在人们艺术生活中的位置,传统舞蹈艺术开始走向衰落,戏曲舞蹈逐渐代替了歌舞艺术,并形成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逐渐使人们的欣赏情趣开始发生变化,对欣赏传统舞蹈艺术的兴趣减少了,传统舞蹈开始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初,舞蹈和戏曲窜演,舞蹈在其中仅仅起到开场或表演一些和剧情无关的插舞,但随着戏曲艺术不断成熟,表现手段的完备,舞蹈被融入进戏曲表演,形成综合性表演艺术--戏曲舞蹈。
虽然戏曲舞蹈在戏剧的框架中被进行了新的整合,但作为表演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亦是多方面的。
二、中国戏曲舞蹈发展趋向1.戏曲舞蹈的功能化发展趋向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
而最早为戏曲定义的就是王国维了,他在著作《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点名了戏曲是综合并运用歌舞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把舞蹈的动作组织融入在戏剧表演中,使进入戏曲的舞蹈在功能上被大大加强和丰富化了。
这种功能包括:抒情、叙事、塑造人物性格的功能。
依靠演员的表演完成所有剧情发展,人物命运展现,性格特征塑造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情感。
如:昆曲传统剧目《贵妃醉酒》以婀娜轻盈,载歌载舞的形式,将饮酒大醉,怅然回宫的贵妃描摹的淋漓尽致,这种歌舞并重的戏曲舞蹈以抒情表意的功能来塑造生动的人物与性格方面,揭示了人生千姿百态的生命状态和戏剧景观。
谈戏曲舞蹈发展的新路径
谈戏曲舞蹈发展的新路径【摘要】戏曲舞蹈是舞蹈编导通过运用戏曲表演中舞蹈化的典型动作,以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方式,在戏曲艺术形式下的舞蹈表演中揭示人物性格以及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舞蹈形式。
随着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兴盛,戏曲舞蹈不再是戏曲中的舞蹈,而是从一种戏曲行当认知与舞蹈角色认知的路径中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戏曲舞蹈”。
“傻子扑蝶”作为民间扮玩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通过“戏曲舞蹈”这一新的艺术创作形式能以崭新的姿态重现于舞台。
【关键词】傻子扑蝶;戏曲舞蹈;民间舞蹈;发展路径一、“傻子扑蝶”基本概况“傻子扑蝶”是山东省桓台县一种民间扮玩舞蹈表演形式,追溯起来类似的舞蹈形式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傻子扑蝶”的表演中,民间艺人以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舞蹈语言进行表演,形成丑中见美、美中见俏的独特风格。
在传统的民间扮玩中,“傻子扑蝶”多为男女两人伴舞,男称“傻子”,女称“引子”。
表演由“引子”打场开始,在欢快的锣鼓节奏中,“引子”扮蝶女,手持彩蝶,采用“圆场步”、“花梆步”、“云步”等走一个大圆场,以流动性的动作“划”出一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场地,反复做出引、逗、耍、闪等动作。
“傻子”扮顽童,双手持扇紧随其后,做出追、捉、戏、扑等扑蝶动作。
在表演形式上,过去民间艺人都是踩着高跷,跟随扮玩队伍,以走村串巷的方式,一边游走,一边进行表演;随着社会进步与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原来“傻子扑蝶”中的高跷表演改良成了平地表演,同时单一的情绪表演逐渐向情节表演发展、转化,形成了一种依托着特定情节、风格的即兴表演形式,被赋予了新活力和时代性。
“傻子扑蝶”的舞蹈语言通俗易懂,表演方式非常灵活,表演动作繁简不一,可随演员的自身条件和表演技巧而定,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更为统一、结构更为严谨的表演风格。
二、“戏曲舞蹈”基本概述舞蹈是远古时期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
在若干年前的原始社会中,舞蹈是先民们抒情达意的主要艺术手段。
戏曲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李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3期【摘要】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舞蹈是组成戏曲艺术的重要部分。
对于戏曲而言,舞蹈能使其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同时表演过程更加灵活,对故事的推动和人物性格的表现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反之,舞蹈也在戏曲的影响之下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获得了更丰富的发展。
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戏曲和舞蹈一直在互相促进,彼此借鉴。
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家和戏曲艺术家而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互相汲取各自的长处,从而促进双方的发展。
本文以闽剧为例,探讨戏曲舞蹈的融合和发展。
【关键词】戏曲舞蹈;闽剧;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3—069—03戏曲舞蹈作为中国所独有的舞蹈形态,其形式上既有前代舞蹈的优点,又为后世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舞蹈能够使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感染力更加丰富,使整体的表演具有层次性,同时也使表达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本文将从戏曲舞蹈融合的优势入手,分析闽剧身段表演在中国戏曲界的价值,探讨戏曲舞蹈的呈现形式,并对闽剧戏曲舞蹈传承发展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戏曲舞蹈融合的优势(一)动态和静态的结合戏曲这种舞台艺术的特征就是以故事情节吸引观众、以人物情感打动观众,结合唱、念、作、打等手段向观众传递情感。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戏曲属于动态艺术,但是舞蹈展現的则是静态之美,因为舞蹈艺术当中并没有任何台词,完全依靠演员的肢体表演来打动观众。
事实上,戏曲完全可以借鉴舞蹈这种静态的艺术形式,穿插在表演的过程当中,给观众以更新鲜的视觉体验。
对于年轻观众而言,戏曲当中大段的唱段和念白会给观众带来疲劳感,不利于观众进入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当中,在这个时候,演员完全可以借鉴舞蹈动作,进行一些肢体上的表演,以持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其迅速回到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探究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
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
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
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
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
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
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
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
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明朝时代,戏曲女演员是“未教戏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
可见,戏曲演员的训练是相当全面,标准是相当高的。
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
那么,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就成为我们首要任务,而我们研究和从事戏曲舞蹈编舞的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就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
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
这是做好一切舞蹈动作的基础。
万丈高楼起于平川,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建设成坚固入云摩天大厦。
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和研究,就不难想象出戏曲中的许多基本功就是舞蹈的模拟动作,像许多模拟动物舞蹈的姿势形态。
例如:“扑虎、虎跳、穿猫、卧鱼、双飞燕、金鸡独立”等舞蹈动作。
这些都是结合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五法而创造的舞蹈表演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没有较扎实的腰、腿基本功是难以完成好的。
腰、腿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是要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枯燥、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因为这是与人体的“极限”挑战。
戏曲舞蹈要注重“手、眼、身、法、步”之五项动作要素的训练。
“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与延伸;“眼”是表演的灵魂,是角色内心活动的窗户,所谓手到眼到则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和动作韵味;“身”是体态,在动作中腰为行动的中轴,也是体现动作韵味的关键;“法”是度,是恰如其分,即多一分为过,少一分则不到位;“步是舞姿形态变换的前导。
除了要加强原有的基本功训练外,在对戏曲舞蹈演员训练时还要注意加强专业舞蹈艺术方面的训练。
因为戏曲演员和专业舞蹈演员在训练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戏曲演员在舞台训练时要求“小而圆”的特点。
专业舞蹈训练要求“开、绷、直”这三个主要动作特点,必须要求戏曲演员认识到戏曲舞蹈和专业舞蹈动作形态上的差异,在平时训练中一定严格按“开、绷、直”的舞蹈特点去做,把自己从戏曲的“小而圆”的动作形态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形体特性,大胆创新,大胆吸收,使自己的形体、动作、姿态逐渐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要求。
诸如此类的训练方式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习民间舞,在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可采用基本动作组合训练和排练具有代表性的成品民间舞蹈节目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戏曲演员能较快地掌握多种民间舞的基本风格、地域特色和艺术特点。
由于戏曲演员因分多种行当,各种行当和派别又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规范,比较自由,而且个人行为较多,在训练中不太讲究队形画面的变化,与专业舞蹈演员的分拨、分组注重队形画面的训练方法相比,就显出队形画面感较弱,尤其是在排演大群舞时,队形画面就不易整齐划一,舞台整体感较差。
像这样的情况,是我们舞蹈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和注重的焦点,以免弄巧成拙而成笑料。
总之,戏曲表演艺术在时代变化的进程中慢慢兴起,舞蹈表演艺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创造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和训练方法。
戏曲要以舞蹈为辅助,舞蹈要以戏曲为依附,相互溶解,潜移默化,相互吸收,去糙留精。
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当代专业舞蹈艺术的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借以促进戏曲的发展,是当今戏曲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共同发展前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