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

合集下载

6-1空气自动监测

6-1空气自动监测

六、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一)空气自动监测一、填空题1、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原理通常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所谓干法即(______ )原理,所谓湿法即( _______ )原理。

2、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 _______ )度,周围无(_______ )并避开树木及建筑物,采样口水平面应有(_______ )度以上自由空间。

3、监测点采样高度一般为(________ )米,以(_______ )米为宜,自动测尘仪的采样口与基础面有( ______ )米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扬尘的影响。

4、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是指,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 _______ )、(______ )的过程。

5、自动监测仪器主要有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式监测仪器,其中开放式监测仪器是指采用从( ______ )发射光束经(_________ )到(________ )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

6、自动监测仪器性能审核是指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 _____ )和(_______ )的审核过程。

7、自动监测系统采样管路,除PM10监测仪器单独采样外,其他多台仪器一般可共用一套多支路集中采样装置进行样品采集。

总管内径选择在(______ )之间,采样总管内的气流应保持( ______ )状态,采样气体在总管内的滞留时间应小( _________ )。

8、为了防止因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异而致使采样总管中水分在内壁(______ )对监测物质吸附,需要对总管和影响较大的管线外壁加装保温套或加热器,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 ______ )。

9、在监测子站中,虽然PM10单独采样,但为防止颗粒物沉积于采样管管壁,采样管应( ______ ),并尽量( ________ )采样管长度。

10、站房供电建议采用(_______ )供电,分相使用,站房监测仪器供电线路应(________ )走线。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气象条件以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空气污染问题。

下面将介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一、方法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方法:1. 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气象和空气质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

统计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气象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

2. 数值模拟法:利用气象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变化。

数值模拟法需要对气象和空气质量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参数化设置,提高模拟的精度。

3. 综合法:将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相结合,综合利用历史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基本原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科学性:预报预警方法应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持,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及时性:预报预警信息应能及时地提供给公众,预警信息发布频率应与空气污染程度相关,保证公众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可靠性:预报预警信息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避免发布虚假信息或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4. 精准性:预报预警信息应尽可能精确地反映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提供具体的指导措施和建议。

5. 可操作性:预报预警信息应具备可操作性,提供公众可以采纳的有效措施,如避免户外活动、减少交通排放等。

6. 公众参与:预报预警的制定过程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建立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7. 多元化:预报预警信息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提供全面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利用科学方法对环境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并提供相关的预警信息。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指根据区域内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利用各种环境监
测数据和模型预测技术,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及时
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参考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控
制和减轻空气污染。

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1. 数据采集与监测:采集各种环境监测数据,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污
染源信息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预处理,比如去掉异常值、补足缺失数据、进行数据平滑处理等,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模型预测。

3. 模型建立与优化:根据监测数据和污染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建
立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等,优化模型参数,提高
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4. 预测与预报发布: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包
括污染物浓度、AQI等指标,并及时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以便各方及时采取措施。

5. 预警标准与等级划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制定相应的空气质量
预警等级划分,以便根据预报结果判断当前空气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6. 持续监测与改进:对发布的预测和预警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与实际观测结
果进行对比,及时改进模型和方法,提高预测准确性和预报准确率。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 a crucial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health protection. 环境空气质量的预报和警告是环境管理和公共健康保护的关键方面。

Air pollution can have serious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including respiratory disea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even premature death.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影响,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effective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for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air quality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因此,必须有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预报和警告空气质量,以最小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air pollution data. 空气质量预报和警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收集和分析空气污染数据。

This data includes informationon air pollutants such as particulate matter, nitrogen dioxide, sulfur dioxide, carbon monoxide, and ozone. 这些数据包括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等空气污染物的信息。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HJ633-2012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HJ633-2012
ii
HJ 633—2012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范环境空气 质量指数日报和实时报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和实时报工作的要求和程序。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质量浓度。 本标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 境监测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监测 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2 年 2 月 29 日批准。 本标准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同步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次
前 言 .................................................................................................................................................................i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空气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 1 5 日报和实时报的发布 .................................................................................................................................... 3 6 其他要求 ........................................................................................................................................................ 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的表示颜色............................................................................... 6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篇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本评价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包括小时、日、月、季度和年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04)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修订中)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术语和定义3.1 达标与超标污染物浓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相应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即为达标;污染物浓度大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相应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即为超标;3.2 超标率超标率=超标日(小时)数/参与评价的有效日(小时)数3.3 超标倍数超标倍数=(污染物浓度-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4. 评价因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 )、铅(Pb)、苯并【a】芘、氟化物共10项。

4.1自动监测因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

4.2手动监测监测因子总悬浮颗粒物(TSP)、铅(Pb)、苯并【a】芘和氟化物。

5、监测点位所有国家认证的点位必须监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污染物,每个城市在现有国家认证点位中至少选择两个点位监测其它七项指标,臭氧点位选取原则另行规定。

臭氧点位选取原则:(1)上风向和背景监测点。

这种监测点用来确定上风向O3及前体物的传输对本地区的影响,监测本地区的背景浓度。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HJ 1130-2020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HJ 1130-2020
4.2.1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计算区域的水平分辨率,全球尺度不低于经度 1º纬度 1 º,大陆尺度不低于 50 公里×50 公里,区域尺度不低于 15 公里×15 公里,城市尺度不低于 5 公里×5 公里。 4.2.2 模式计算区域的垂直层数不少于 10 层,其中近地面 1 公里内垂直层数不少于 5 层。 4.2.3 模式污染源清单空间分辨率应与数值预报模式计算区域的空间分辨率一致。
5.1 模式污染源清单前处理
5.1.1 主要目的是将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转换成网格化、逐小时的模式污染源清单。 5.1.2 输入参数包括区域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时间和空间分配系数、化学成分谱等。 5.1.3 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基本属性包括基准年、覆盖范围、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来 源分类、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等。 5.1.4 排放来源类别包含电厂、工业、交通、居民、农业、生物质燃烧、扬尘、天然源等。 5.1.5 排放污染物种类包含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有机碳(OC)、黑炭(BC)、氨(NH3)、挥发性
4.3 预报时长
4.3.1 全球和大陆尺度模式计算的预报时长不少于 7 天。 4.3.2 区域尺度模式计算的预报时长不少于 7 天。 4.3.3 城市尺度模式计算的预报时长不少于 5 天。 4.4 预报输出时间间隔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相邻两次模拟结果输出的时间间隔应在 1 小时(含)以内。
5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运算处理
目次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பைடு நூலகம்........................... 3 术语和定义....................................................................................................................................... 4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基本要求........................................................................................... 5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运算处理........................................................................................... 6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评估方法...................................................................................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规范

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规范

附2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规范根据《浙江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全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及时有效地提供环境质量状况信息,满足政府决策及公众环境知情权益的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编制依据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4、《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工作指南(暂行)》(总站预报字〔2014〕35号);5、《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方法技术指南(第二版)》(中国环境出版社2017年第2版)6、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方案(长三角环协办〔2024〕3号)7、《浙江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浙环发〔2024〕26号);8、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浙江省气象局战略合作协议。

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和范围(一)业务体系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分为省、设区市、县(区)三级。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省监测中心)的预报业务部门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建设浙江省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平台(以下简称预报平台),组织全省预报预警会商,对接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展浙江省区域尺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工作。

各设区市监测中心(以下简称驻市中心)的预报业务部门负责所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工作,指导县(市、区)监测中心(站)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工作。

县(市、区)监测中心(站)的预报业务部门在驻市中心指导下开展所辖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

省监测中心开展全省未来7天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次日00:00起连续168小时);驻市中心开展辖区内未来7日空气质量预报(次日00:00起连续168小时)。

(二)业务范围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范围包括常规空气质量预报、污染过程预报和其他类型空气质量预报。

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技术规定.

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技术规定.

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技术规定(1997年6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局环监[1997]371号)1 总则1.1 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空气质量周报的指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以及《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制定本技术规定。

1.2 目的开展空气质量周报,是为了及时准确地向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公众报告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强化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参与意识,更有效及时地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服务。

制定本技术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空气质量周报的管理,实现周报工作的规范化,确保周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保障周报数据的传输和结果报告的时效性,提高空气质量周报的水平和效果。

1.3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工作;其它城市和各省、自治区开展空气质量周报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的形式报告。

2 空气质量周报的监测项目2.1 空气质量周报的监测项目统一规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各城市环境监测站应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

2.2 各城市可根据本地空气污染的特点,视本地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情况,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技术论证,并经国家环境保护局核准后增加本地空气质量周报的污染物项目,以便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本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3 监测点位3.1 各城市必须按优化确定后经国家环境保护局核准的监测点位进行监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和区域的空气质量周报。

3.2 非国控网络城市应将监测点位向国家环境保护局申报并上报有关技术材料,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技术审核后,由国家环保局审批,按批准后的监测点位进行监测并上报监测数据。

3.3 监测点位的设置条件和采样技术条件执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3.4 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原则上不得调整、改变;确需调整、增加监测点位的,应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有关环境监测点位管理办法执行。

空气质量指数AQI详细评价准则

空气质量指数AQI详细评价准则

空气质量指数详细评价准则目录1概念定义2有关信息3指数超限4内容规定5区别6评价方法介绍AQI计算与评价过程7发展现状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2011年12月,位于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到高达522ug/m3的PM2.5瞬时浓度,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超过上限值。

这也是继2010年11月21日后,美使馆监测到的PM2.5瞬时浓度的第二次爆表”1概念定义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

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 )、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02 )、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六项。

⑴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定义为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针对单项污染物的还规定了空气质量分指数(In dividual Air Quality In dex ,简称IAQI )。

[2]利用空气质量指数可以直观地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并指导空气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2有关信息2012年上半年出台规定,将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替代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AQI共分六级,从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直至五级重度污染,六级严重污染。

当PM2.5日均值浓度达到150微克/立方米时,AQI即达到200 ;当PM2.5 日均浓度达到250微克/立方米时,AQI即达300 ;PM2.5日均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时,对应的AQI指数达到500。

空气质量按照空气质量指数大小分为六级,相对应空气质量的六个类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的情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空气质量指数类别对健康影响情况及表示颜色建议采取措施0〜50一级优绿色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51〜100二级良黄色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101〜150三级轻度污染橙色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岀现刺激症状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151〜200四级中度污染红色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20 1〜300五级重度污染紫色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岀现症状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300六级重污染褐红色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岀现某些疾病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3指数超限美国驻华大使馆将使馆区域内监测到的PM2.5数值,通过账户“BeijingAir ”在Twitter网站上每小时更新。

空气质量监测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

空气质量监测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

空气质量监测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恶劣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空气质量监测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在国际层面上,存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旨在保护全球空气质量。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公约》和《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协定》。

这些国际协定的签署和执行,使得国际社会能够对空气质量问题进行合作和协调,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通过发布指南和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各国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二、中国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工作。

主要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措施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预防和控制要求,同时规定了相关责任和监管机构的职责。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则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和空气质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以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外,中国还建立了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管理体系。

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和空气质量预报等信息。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现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将采取紧急措施,如限制车辆通行、停工限产等,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其他国家不同国家在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

例如,美国制定了《清洁空气法》和《国家环境政策法》等,用于限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欧洲国家则制定了《欧洲空气质量标准》和《欧洲大气噪声指令》等,以维护空气质量和降低噪声污染。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 (证求意见稿)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 (证求意见稿)

HJ 附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008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urban ambient air qualitydaily report and forecast(二次征求意见稿)2008-□□-□□发布 2008-□□-□□实施环 境 保 护 部发布目 次前 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空气污染指数(API)及其报告 (1)5 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的监测点位 (2)6 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方法、监测周期与频次 (3)7 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3)8 数据处理、统计与传输 (4)附录A(规范性附录)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类别 (6)附录B(规范性附录)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及预报数据传输文件的命名方法及内容 (7)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防治城市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计算及报告,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方法、时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数据处理,日报、预报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计算及报告,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方法、时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数据处理,日报、预报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1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技术规范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 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 numerical forecasting model for ambient air quality 基于大气污染物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物理和化学原理,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大气污染物 的排放、扩散、输送、化学反应、清除等物理和化学过程,从而预测空气质量状况的系统。 3.2 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 numerical forecasting of ambient air quality 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对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及时空变化进行预报,预 测城市和区域等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潜在污染过程,为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指导 和服务,为管理部门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3 模式污染源清单 model-ready pollutant emission inventory 基于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和源清单处理模式,结合人口和交通路网等地理信息数据, 按照不同类型排放源的时间分配和化学组成,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的时空分辨率 和化学机制要求,处理获得的网格化源排放数据。 3.4 大气化学资料同化 atmospheric chemical data assimilation
5.1 模式污染源清单前处理
5.1.1 主要目的是将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转换成网格化、逐小时的模式污染源清单。 5.1.2 输入参数包括区域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时间和空间分配系数、化学成分谱等。 5.1.3 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基本属性包括基准年、覆盖范围、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来 源分类、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等。 5.1.4 排放来源类别包含电厂、工业、交通、居民、农业、生物质燃烧、扬尘、天然源等。 5.1.5 排放污染物种类包含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有机碳(OC)、黑炭(BC)、氨(NH3)、挥发性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根据过去的测量和统计资料、当前的大气污染水平和预测的污染发展趋势,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预报和预警。

1.测量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学预报模型,对未来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报。

2.遥感监测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对未来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报。

1.科学性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报预警,确保预报结果准确可靠。

2.及时性原则:预报结果要及时发布,为公众提供准确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便于公众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4.透明度原则:预报预警的数据来源、计算过程和发布结果应透明公开,增强公众对预报预警的信任度和可信度。

5.精细化原则:预报包括时间、空间和污染物种类等细致信息,为公众提供更加精细的防护指导。

综上所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未来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预报和预警,其方法和原则应具有科学性、及时性、可操作性、透明度和精细化等特点,为公众提供准确、实用、可靠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方便公众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越来越重要。

下面,我将介绍一般的方法和基本原则。

一、方法
1.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大气环境运动、扩散和化学反应过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情况。

2.监测法:通过采集大气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以及大气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从而对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

3.综合法: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既能对空气质量进行数学模型预测,又能通过实时监测数据进行修正。

二、原则
1.科学性:预警结果应该基于科学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得出,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和判定都应该高度科学化。

2.及时性:预警结果应该及时发布,一旦预警结果确认属于某个等级,及时对公众进行告知,给公众足够的时间做出相应的保护。

3.准确性:预警结果的准确性是关键,所用的方法和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评估,确保预测结果具有可信度和可靠性。

4.易懂性:预警结果应该让公众易于理解,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让公众清楚地知道预警结果对自己的生活、健康和环境有哪些影响。

5.客观性:预警结果应该客观公正,不能有任何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严禁通过预警来利益改变。

总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预警过程要坚持科学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同时要根据公众的需要和长期的环境发展来考虑。

介绍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

介绍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

介绍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
空气质量日报是一份以记录、分析和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报告。

它通常由环境保护机构或相关的科研机构发布,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提供有关空气质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促进公众的意识和政府的决策。

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空气质量指数:报告通常会列出各地区或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数据。

AQI是一种标准化
的指标,用于测量空气中污染物的水平,分为几个档次(通常为6或8个档次),其中每个档次代表不同的空气质量水平。

2. 空气污染物浓度:报告会提供各地区或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如PM2.5(颗粒物)、PM10(颗粒物)、二
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

尤其是细颗粒物
(PM2.5)浓度的数据对于评估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

3. 空气质量趋势:报告还会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以分析和评估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这有助于政府和公众了解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和掌握改善空气质量的重点。

4. 可能的污染源和影响:报告可能还会提供一些预测或分析,以指出可能的污染源和预测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这有助于公众和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护和管理措施。

5. 空气质量管理措施:报告通常也会提供一些调查、研究和分
析结果,以帮助制定和改进空气质量管理措施。

这包括监测和管控污染源、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

总之,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主要涵盖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浓度、趋势分析、污染源与影响、管理措施等方面,旨在提供有关空气质量的准确数据和信息,以增强公众和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指通过预测和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的一种管理方法。

下面将介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一、一般方法1. 数据采集和监测:收集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各类污染物浓度、气象参数等。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数据插补等,通过统计学方法和数值模型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3. 预报建模:根据分析结果,建立适用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和预报。

常用的预测模型包括统计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4. 预警策略制定:根据预测结果和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预警策略,包括触发预警的条件、预警级别划分等。

常用的预警标准有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如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等。

5. 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根据预警策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向公众传达相关空气质量状况和做出相应建议。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根据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排污管理等工作,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6. 预警效果评估:对预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和总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改进预测和预警方法提供参考。

二、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预报预警工作应基于科学方法和数据,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2. 及时性原则:预报预警信息应尽早发布,及时告知公众和相关单位,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 全面性原则:预报预警工作应对全区域、全天候和全时段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以全面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4. 精确性原则:预报预警结果应尽可能精确,减少误报和漏报,以提高预警工作的效果。

5. 科学性原则:预报预警工作应遵循科学原理和方法,采用科学数据和模型进行预测,确保结果的科学可信度。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是指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气象因素的分析预测,及时向公众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安全。

以下是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

一、数据获取与处理1. 监测数据采集:通过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采集大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数据。

2. 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校核、异常值处理和缺失值填补等。

3. 数据空间插值:通过插值方法将监测数据插值到区域范围内的网格点上,以得到区域的空气质量分布。

二、预报方法1. 统计预报方法: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空气质量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

2. 数值模型预报方法:利用大气数值模式模拟大气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分布。

数值模型可分为气象数值模型和空气质量数值模型两类。

3. 综合方法:结合统计预报方法和数值模型预报方法,利用多种预报方法的优势,提高预报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预警标准与级别划分1. 预警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空气质量预警标准,包括不同污染物的浓度、持续时间和预警级别等。

2. 级别划分:根据预警标准,将空气质量预警划分为不同级别,通常包括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等级。

四、预报与预警发布1. 预报发布:根据预报方法和数据,编制空气质量预报报告,包括不同时间段的空气质量状况和趋势。

2. 预警发布:根据预警标准和级别划分,当空气质量达到或预期将达到预警级别时,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预警时间和防护措施建议等。

预警信息可通过媒体、网站、APP和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

五、公众参与与响应1. 公众参与:通过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并主动采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行为。

2. 公众响应:公众根据空气质量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和关闭窗户等,以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 8 4.1 适用范围 ..................................................................................................................................................... 8 4.2 术语和定义 ................................................................................................................................................. 8 4.3 评价项目选择 ........................................................................................................................................... 10 4.4 AQI 指数分级浓度限值的确定................................................................................................................ 10 4.5 发布时间的确定 ....................................................................................................................................... 10 4.6 实施新标准的技术条件...........................................................................................................................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
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标准编制组
2008.8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防治城市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制定本技术规定。

一、任务来源
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2]89号文《关于下达“十五”期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国家环保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编制任务。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
本规定编制的目的在于规范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行为,统一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的各类均值的定义、表述格式、内容和传输的时间段,以科学合理的程序执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工作。

本规定的编制是对2000年版《规定》的扬弃过程,为既保持原规定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又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本规定统一了预报和日报的时段,增加了CO和O3两项因子作为必报项目。

使之与国际上普遍的日报预报内容相一致。

三、编制原则和依据
3.1基本原则
本规定的编制原则是参考国外最新的日报预报内容,同时考虑国内现有的实际情况,确保规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2技术路线
(一)着眼未来发展兼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规定对2000年版《规定》进行了扬弃,重新规定了日报预报的分布时段。

(二)通过查阅最新国外相关工作,增加了CO和O3两项因子作为必报项目,规定了各项日报预报因子的均值定义。

(三)向同领域的专家请教并与其进行探讨,综合各方意见编制出本规定。

四、标准编制过程
标准编制组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并于2003年3月底编制完成了包括编制目的、编制思路和详细编制大纲在内的《规定》开题报告,提交主管部门审定。

依据审定意见,2003年8月编制组完成了《规定》初稿的编写工作,于2003年8月中旬征求了5名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形成《规定》征求意见稿。

《规定》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的格式要求,于2003年8月底前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及征求意见单位名单报送原国家环保总局。

2003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函(环办函[2003]581号)向社会征求意见。

截至2004年2月底共收到6家单位的回函,通过对6家单位的回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编制组对标准进行了认真核对推敲,其中大部分意见都是十分中肯、正确,编制组都予以采纳,如广州站、广西站、浙江站和天津站所提的意见大部分都已采纳。

对陕西站提出的长光程监测仪器软件输出问题,编制组通过与具有类似监测设备的杭州站等进行咨询,并做出了适当解释。

在此基础上编制组对《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规定》的送审稿,并于2004年4月召开了技术审查会。

鉴于环境管理要求有新的变化,根据主管
部门要求,《规定》再次向全国征求意见。

编制组在编写《规定》过程中力求本着以人为本,突出易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使之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的要求。

五、国内外有关标准现状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的日报预报工作,根据其各自国内的情况不同,其日报预报的规定有所差异,但本规定基本涵盖了其最新内容。

六、相关问题说明
本规定增加了CO和O
3两项因子作为日报预报必报项目,并对O
3
的浓度进行了重新定义,考虑到O
3
作为光化学的氧化剂,其昼间浓度
与夜间浓度存在极大差异,即将O
3
的日报预报浓度定义为昼间8小时浓度均值,即9:00至17:00的8个小时浓度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