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人物悲剧命运后隐伏的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人物悲剧命运后隐伏的悲痛
摘要:提起沈从文的《边城》,人们便会联想到作品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却忽略了《边城》在刻画人物美丽外衣下隐伏的悲痛,这既隐含着作者对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无奈,对湘西古老传统文化消逝的悲痛,对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们厌恶,也有对民族生命力的思考与担忧。
关键词:《边城》;命运;悲痛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是一部风格别致的作品,它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被作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但忽视了它的深层意蕴。
沈从文先生感叹:“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遗憾与无奈溢于言表。
那么《边城》这部作品在刻画人物的背后到底隐伏着什么样的“悲痛”呢?笔者认为这既隐含着作者对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无奈,也有对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们的厌恶,对民族生命力的思考与担忧,现就此作浅要论述。
《边城》中最具有感伤情调的莫过于那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翠翠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
人,很秘密的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身孕后那军人曾想约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来看,一个是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最终军人为了不毁去作为军人的名誉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待翠翠出生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翠翠的爱情却是以一种近乎梦境的美丽开始。
从端午节初次相识时的一见钟情,到月夜里碧溪二老那动人的歌声,再到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这一切皆像爷爷说的故事。
最终,翠翠没有和二老顺利结合,大老下河闯滩遭遇意外,二老出走,留下翠翠痴情地等着,她深爱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怎不孤独?怎不惆怅?母女俩的的结局折射出人物命运的难测,也是作者对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无奈。
《边城》中作者塑造了饱经风霜宽厚善良的老船夫,他五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深得乡民的拥戴。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憨厚老实的他,从痛失爱女的巨大悲痛中爬起来,用爱哺育了翠翠,为过渡的人提供帮助从不收取别人的钱财,有过渡的人心中不安把钱掷到船板上,老船夫也一一拾起用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对着掷钱的过渡人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还要这个?!”[2]即便有人把钱
掷下不愿收回,老船夫为了心安起见,也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把烟挂在自己腰带边慷慨地奉赠给过渡的人,把茶叶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沈从文塑造的老船夫自然、无欲、无争、健康,既饱含深情地写出他“善”的一面,又把他作为湘西古老传统的象征。
然而,最终在作品中死去,意味着湘西古老传统的消逝,那种使他醉心的湘西淳朴而粗犷的美也无可避免地在消失
的过程中。
因此,他在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自己对湘西命运的忧思。
[3]他想让那个和谐自然的湘西保留下来,然而面对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又不知道湘西边地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留下来,所以在结局来了一个突然的转向:老船夫在雷雨交加的夜晚猝然离去。
还有涨水码头那个大方洒脱、喜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失意人的心情的顺顺,此外还有杨马兵等人物。
他们身上的各种美好品质是过去湘西淳朴民风的真切表现,是“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沈从文塑造的这些人物与城市里的市侩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们的厌恶。
边城的悲还在于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间深厚的情。
弟兄二人同时爱上了翠翠,他们不是手足相残,也不是其中一方的慷慨相让,“有一点困难处,只是这两兄弟到了谁应取得这
个女人作媳妇时,是不是也还得照茶峒人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4]他们展开了公平的竞争,以歌喉来赢取心上人翠翠。
浓浓的兄弟情,演绎成最后的悲凉结局:一个闯滩淹遭遇意外,一个离家出走,留下可怜的翠翠在孤独地等候。
在沈从文看来,乡下人虽然顽固保守、粗野愚昧,但素朴、慷慨、雄强、自由,只有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代表着人性的至善至美,也只有在湘西才蕴藏着合理人生的“自然存在”。
《边城》一文中塑造的大老二老和父亲顺顺年轻时一样,是当地泅水划船的好选手,捉鸭子的本领更是了得,他们是健康、雄强的象征,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品质。
兄弟俩的悲凉结局,也隐含了作者对民族生命力的思考与担忧。
《边城》中作者让人物的忧郁、无奈、孤独、悲伤,渗透在平静的叙述里,用微笑掩盖悲痛。
作品尚难预料的人物命运的结局反映出沈从文的内心忧戚,――社会压力太沉重了,现实“实在使人痛苦”,他未能给人物找到一条通向生命独立的具体道路,他只能将希望托付给“时间”:“时间会改变一切”。
[5]作者极力描绘边城如诗如画如梦般的美丽,刻画至善至美的人性。
因其美,人物命运的走向更增添了悲剧的成分,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悲凉和惆怅的感觉。
【注释】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0
[2]沈从文.边城,沈从文选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68
[3]王晓文.忧郁的边城――对《边城》的一种解读[J].民族文学研究,2009(01)
[4]沈从文.边城,沈从文选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24
[5]凌宇.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501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1--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5-293
[3]阳翰笙.中国现代作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477-516
作者简介:黄世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