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及其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结课论文
教师:
论晚清中国人国家
观念的缺失与转型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12月
目录
引言
一、国家观念缺失的体现
(一)国家体制不完善(内在体现)
(二)国际对抗性的缺乏(外在体现)
(三)国民政治意识淡薄
二、国家观念缺失的原因
(一)“天下”观
(二)朝廷与国家的混淆
(三)中华民族的文化性
(四)“先私后公”思想
(五)封建解体、西方思潮入侵造成的思想迷茫
三、由传统国家观到现代国家观的转型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九章【中国是否一国家】
梁启超【中国之前途与国民责任】、【少年中国说】、【中国积弱溯源论】徐松巍【对传统王朝观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实践伦理学:中国文化的特点】(作者不明)
李华兴、李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与思考】
论晚清中国人的国家观念的缺失与转型先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鸿迹帖】留言,62个署名中,在“国籍”一栏情况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华、中国,7人,其余25人未填,因为不知道自己国家确切的统一名称。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南京条约】:“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虎门条约】:“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辛丑条约】:“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李扬帆【走出晚晴】)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出一个细微却尖刻的问题:中国似乎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称谓。直至清末民初,国人都处于一个集体“乱语”状态,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包括国家政府。
国家概念的不明晰,折射出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国家观念的缺失。何谓健全的国家观念?我认为有三个要素:独立、民主、法制健全。
为何国民对国家观念如此迷茫,而这集体性迷茫又源出何处。我认为这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晚晴,也发生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不仅要从晚清的历史形势、政治格局找原因,还要追根溯源,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寻找答案。
一、国家观念缺乏的几大体现
(一)国家体制不完善。
由于长久以来对于周边民族的政治文化优势,造成政治上长期的客观孤立,因而缺乏一些主权国家所应有的功能。
一方面可以从中国政治上历来所追求的无为而治见之,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最大信条便是“政简刑清”。在中国传统社会,,官与民的交集近乎为零。似乎除了纳税,诉讼便再无其他。而且,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诉讼敬而远之,多半的纠纷都是“私了”,以求“息事宁人”。吕新吾【呻吟语】说“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害为利,以行所无事为兴废除弊”。虽然只是一家之言,却很透彻点出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追求。
另一方面,可从户籍地图等国情的认识匮乏看出。自己治下到底有多少人口,多大面积,版图气候民俗如何,恐怕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统治者能说清。于是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康熙看到周培公的【皇舆全图】时,为何会如此兴奋。而这时,已经是18世纪。只求安定统一,不求对外交流,自然国家观念浅薄。
此为国家观念缺乏的内在体现。
(二)国际对抗性的缺乏。
晚清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许多条款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想象
的。
如转让沿海港口的所有权、内河航运的引航权等。作为主权国家,把这样的国防重地交委他国,门户洞开,的确是不可想象的。然而1884年,中法战争后法军舰进入闽江时,却是由中国海关颁发牌照给美国人引航。再如领事裁判权,司法权作为一个国家统治的根本工具,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却能在自己的领土上如此随意给予他人。统治者的主权观念淡薄至此,实属可悲。
“对于他家,然后知爱吾家;对于他族,然后知爱吾族;惟国亦然,对于他国,然后知爱吾国”(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相对于诸强并立纷争的欧洲,长期的唯我独尊让中国的国际对抗性早就丧失。
此为国家观念缺乏的外在体现。
(三)国民政治观念的淡薄。
相对于西方一直引以为豪的以选举制为核心的全民政治,中国从来都是精英政治。且不论好坏,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治的封闭性。
杜甫有一句诗“二三豪杰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把精英政治揭露到了骨子里。有人说,中国从未有过严格的社会分层,但是,地主阶级与平民阶级的全然割裂性,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既得利益的人想方设法把持权利,封锁信息;受压迫阶层则混混沌沌,安分求存。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让原已存在的差距彻底变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于是太平盛世,官与民各安天命,相忘于江湖。普通百姓也就与政治,与国家决策,彻底隔离。只知服从与生存,国家观念也就几近于无。
二、国家观念缺乏的原因
(一)“天下”观
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天下、四海、九州、八荒、六合、神州…中国人发明了一堆词,来形容自己所生活的疆域,但就是不说国家。
我国自古一统,周围都是所谓“蛮夷”之国,无论是政体、文化、军事都远远弱于我国。因此中国人似乎从未对其平等相待,与许多国家都形成了藩属关系。数千年的独立、独尊,于是中国人便自认为是寰宇的中心,谓之天下,从而以此代替了独立的国家观念。
其实也有人曾讨论过国家与天下的辩证关系:“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以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之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可见,其所谓国家在指某个王朝,而所谓天下,便是整个人类社会。即,中国人内心里所隐隐存在的国家观念,便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社会。
——对于这种模糊而狭义的认知,在今天看来的确难以认同。
(二)国家与朝廷的混淆
长期的封建集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国”观。即,国家由无数“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