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研究(精)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马寨油田卫305块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
马寨油田卫305块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摘要】马寨油田卫305块位于东濮凹陷西斜坡带北部,为常温常压低渗透断块油藏,1990年发现沙三中砂组油层投入开发,到2003年底,区块局部区域仍注采不完善,地层能量下降快,产量递减快。
目前由于井况损坏严重,造成区块水驱控制、水驱动用、可采储量减少,含水上升;自然递减较难控制,稳产难度大。
本文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为目的,利用现有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平面及层间剩余油精细挖潜,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断块油藏局部不完善井况损坏工艺技术精细挖潜1 基本情况卫305块共有两个区块卫305块老区和卫305-18块,总含油面积3.2km2,主要开采层位沙三中6-7、沙三下7-10、沙四1-3,地质储量363×104t,标定采收率23.05%,可采储量83.75×104t,为非均质低渗透油藏。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井况损坏,层间调控能力低到2012年12月区块共有17口油水井带病生产,导致部分井区层间动用,层内挖潜措施无法实施,减少受控方向13个,损失水驱控制储量9.8×104t,水驱动用储量4.3×104t。
2.2 储层单一,层内矛盾突出,多年高速强采,水驱效率低卫305块老区含油层位沙三中7,卫305-18块含油层位沙三下8-9,储层单一,多年的高速强采,卫305块老区含水85.51%,除去卫305块北部扩边新区,整个老区含水高达93.21%,注入水无效循环,水驱效率低。
3 开展的主要研究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落实构造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
3.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地质和开发方案部署等两大方面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包括微构造形态、砂体展布、储层岩性、物性及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
开发方案部署包括注采系统、井网完善程度以及注采强度的大小等因素。
剩余油的成因及分布的研究
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 田, 剩余油分布表现 出各 自的 特点。 孤 岛油 田中 区馆 3 4层 系为 曲流 河相 沉 积 , — 高 含油饱和度 区分布零 散 , 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 平
在 , 向上 受井 网控 制 和 油 层 边 界 、 层 影 响 明 显 、 纵 断 小层 储 量 主要 集 中在 主 力油 层 中 , 余 储 量仍 然 以 剩 主 力 油层 为主 主力 油层 以其 面 积大 、 度大 、 占 厚 所 储 量 多 的优势 而 继续 成 为开 发调 整 挖潜 的重 点 。
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 , 是指储
层 本 身表 现 出的物理 、 化学特 征 。 从沉 积物 开 始沉 积 到 油 气运 移 、 聚集 、 藏 以及 成 藏后 期 的改 造 , 坏 成 破 作 用 的全过 程 。地 质 条件包 括 ( 油藏 的类 型 、 储集 层 的非 均 质性 、 土 矿 物 敏 感 性 、 粘 流体 性 质 、 藏 驱 动 油 能量 等 ) 发 因素 包括 ( 网密 度 、 开 井 开发 方式 、 布井 方
X U Ji - ho an ng ’ M A L i l 。 Z H A N G , - i,
( . toe 1 Pe r l um nie st U v r iy ofChi a, iJng: 02 9, n Bc i 1 24
2 Th . e Four h Pr du ton M ilo a i lFil , a i g : 6 11I t o c i l fD q ng oi e d D Q n 1 35
辽 河欢 2 块 为扇 三 角洲 沉 积 , 6 剩余 油 在平 面上
剩余油研究方法43页PPT
谢谢!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剩余油研究方法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第9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常规驱油 提速驱油 抽汲驱油
开发地质
四、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稠油油藏因油稠无论从开发方式上还是注入物上,与 一般油田都有所不同,其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1.非均质性影响
2.开发井网的影响
3.汽窜因素 4.射孔井段的影响
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源自剩余油分布研究流程静态资料 动态资料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数据库
二、剩余油研究的发展状况
开发地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剩余油分布、提高采收率问题 已引起世界各石油生产国的普遍关注。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重要主题 之一。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剩余油的研究,认识到该研究 是老油田挖潜调整和控水稳油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有关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 方面:①对剩余油分布的描述;②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与监 测技术的研究;③对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大庆、辽河、胜利等油田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①大庆油田精细地质描述和辽河油田小层沉积分析比较成熟; ③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已经由小层分析细分到单砂体分析; ④地质研究已由单学科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综合研究; ⑤密闭取心分析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开采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⑥动态监测系统比较完善,80%的注水井和50%机械采油井每 年测试一次。
流动单元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内容
开发地质
国内外有关剩余油分布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①对剩余油分布的描述; ②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与监测技术的研究; ③对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大庆油田划分出10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区: ①井网控制不住型, ②成片分布差油层型; ③注采不完善型; ④二级受效型; ⑤单向受效型; ⑥滞留区型; ⑦层间干扰型; ⑧层内未水淹型; ⑨隔层损失型; ⑩断层遮挡处的剩余油。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研究【摘要】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
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利用该方法对注水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
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挖潜油气藏高含水期油砂体剩余油油藏具有断层多,构造复杂,含油面积小等特点;沉积类型复杂、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纵向油层埋深差异大,分布井段长;油水关系复杂,以多套油水系统为主;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严重。
受地质、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时间较早。
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和复杂,挖潜难度大。
目前,针对注水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都是针对油田、区块、层系或井组进行的剩余油整体分析和整体挖潜。
难以适应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且工作量大。
通过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提高了注水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节约了开发成本。
1 剩余油精细挖潜技术注水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存在储量动用不均衡,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更加突出、措施效果差、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等问题。
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注水油田,研究纵向和横向上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和规律,准确确定剩余油储量和相对富集部位,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挖潜增产、稳油控水及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基础。
为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从油砂体出发,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描述和精细挖潜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YJ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3 ]冯仁鹏 , 何 同均 , 周兴, 等. 高含水期 剩余 油分布及挖 潜
技术研 究[ J ] . 重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 0 0 9 ,
3 . 4 开展 开发 层 系重组 可行 性论 证
参考 文献
[ 3 ]王 飞宇, 杜治利 , 张宝民 , 等. 柯 坪剖 面 中上奥 陶统 萨 尔 干组黑 色页岩地球化 学特征 [ J ] . 新疆 石油地质 , 2 0 0 8 ,
2 9 ( 6 ) : 6 8 7 — 6 8 9 .
[ 4 ]李椿 , 王艳 丽 , 杜鸿烈 , 等. 塔 里木 盆地柯 坪地 区烃源岩 评价 [ J ] . 新疆石油 学院 学报 , 2 0 0 1 , 1 3 ( 1 ) : 2 2 - 2 5 .
有过 大量 生烃 的阶段 , 推测在 海西 期是 生烃 时期 , 主
源岩发 育的构造 和 沉积 背景控 制 [ J ] . 现代 地 质 , 2 0 0 8
( 4 ) : 5 3 4 - 5 3 9 .
[ 2 ]孙省利 , 陈践发. 塔里 木下寒 武统富有机 质沉 淀层段地 球化 学特 征及 意义 [ J ] .沉 积 学 报 , 2 0 0 4 , 2 2( 3 ) :
5 4 7 . 5 5 2 .
要产物以成熟 一 高成 熟油气 为主, 有机碳含量在 2 % 左右 , 有机 质类 型 以 I一Ⅱ型 为主 。
总 体来看 , 玉 尔吐斯 组烃 源岩 有机 质 丰度较 高 , 有 机质类 型较 好 且 成 熟度 高 ,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的重 要 优 质烃 源岩 。
濮城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cis 、 u e等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在 综 合 考 虑 了 濮 城 油 l eS r p 田东沙二 上 4 —7油 藏 地 质 特 点 及 流 体 的 特 性 、 软 各 件 的 适 用 特 点 , 及 数 值 模 拟 软 件 与 上 游 软 件 接 口 以
( 藏 地 质 模 型 是 通 过 Per l建 立 的 , e rl与 E. 油 te P te
上每 个流动 单元作 为 一个模 拟层 , 划分 成 2 共 o个 模
拟 层 。
22 .
定 解 条 件
微 分 方 程 与 其 定 解 条 件 加 在 一 起 就 构 成 了 一 个
实际 问题 的数学 模型 。 者 用来表 达流动 的规 律 , 前 后 者用 来指 明某 实际问题 的特 定条 件 , 者缺一 不可 。 二 而 定 解 条 件 则 包 括 初 始 条 件 和 边 界 条 件 。 其 中 边界条 件 又分 为外边 界条 件和 内边界条 件两 种 。 ( ) 边 界 条 件 1外 对 于 外 边 界 条 件 , 般 有 三 种 形 式 : 压 边 界 条 一 定 件、 流 量边 界条 件和 混合边 界条 件 。 定 封 闭边 界数学 上表 示 为 :
油 藏 在 开 发 过 程 中 , 油 井 或 注 水 井 作 为 已 知 将 点 汇 或 点 源 来 处 理 , 如 井 的 产 量 为 q, 在 渗 流 方 即 则 程 中 加 上 产 量 项 q, 产 井 取 负 值 , 入 井 取 正 值 。 生 注
此 外 另给 定 , 产 过 程 中 定 产 量 生 产 即 : 生
维普资讯
7 6
内 蒙 古石 油 化 工
20 年第 8 07 期
濮城油田 剩余油分 定量描 布的 述一精 细油藏 模拟研究 数值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2) 亲油毛细管 亲油毛细管中,原油受毛细管壁吸附力作用而附
着在毛细管壁上。毛细管壁吸附力及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注入水驱替力的方向相反,因此,注入水驱替力不 仅要克服流体的沾滞力,还须克服界面张力,使得流 体驱替能力大大降低。注入水首先驱动毛细管中轴部 分的原油,而毛细管壁 的油膜较难被驱替,在 较细孔中及岩石颗粒表 面留下一层油,形成剩 余油相对富集。
(3) 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规律有明显的控
制作用。河流相中的河道边缘亚相、决口扇微相,冲 积扇相中的水道间微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道间浅 滩、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微相等沉积环境的储层岩石颗 粒细,这些边缘微相带的储层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 滩、边滩、沙坝等中心微相带储层的吸水能力低,因 此,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大,而边缘微 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 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夹层平面位置及油水井射孔方式
夹层位于注水和采油井中间:影响小 采油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注水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② 夹层垂向位置:位于正韵律储层中上部,影响最大; ③ 夹层数量: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 ④ 夹层面积: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
③ 复合韵律的厚油层 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2) 沉积构造影响驱油效果 大量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往往
会沿沉积层理中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 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的影响 也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因其基 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 透带,注入水易沿其快速推进,造成驱油效果差。尤其 是当注水压力过高,造成层理面开启,可能形成水窜, 致使驱油不彻底,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人们对剩余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愈发关注。
剩余油是指原油经过初步开采后,无法通过常规开采手段获取的油藏中的遗留油。
这种油通常存在于油层的细小孔隙中,由于其粘度较高,无法通过自然排采或者常规开采方式获取。
然而,这部分被遗留的剩余油量可观,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价值与开发潜力。
因此,剩余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剩余油的研究主要包括剩余油性质、剩余油形成机制、剩余油开发技术等方面。
首先,了解剩余油的性质对于针对其开发工艺的选择十分关键。
剩余油的粘度高,含有较高的蜡质和沥青质,导致其流动性和采收率较低。
因此,剩余油的流变性质、化学成分以及其与油藏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
其次,剩余油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与分布特征。
剩余油大多数是由于初期开采工艺的限制或者油藏地质条件造成的。
油藏的孔隙流体相互作用、裂缝网络以及油气平衡等因素都会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与积累。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剩余油的开发潜力,提高采收率。
最后,剩余油开发技术的研究是剩余油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目前,常规开采技术对于剩余油的开发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其中,化学驱油技术被广泛研究与应用。
通过注入特定的化学药剂,可以改变剩余油的流变性质以及与孔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热采技术也是剩余油开发的重要手段,例如蒸汽吞吐、微波辐射和电加热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提高剩余油的温度,降低其粘度,从而增加剩余油的可采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注水压裂、水驱、拗斜井等非常规开采技术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虽然剩余油的开发困难较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开采剩余油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将放在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上,以及完善剩余油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对剩余油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剩余油资源的开发效果,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综述
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综述刘 东1 胡廷惠2( 1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 2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昌平 102249)摘要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准确地估算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对于估算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可采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的核心是剩余油饱和度的精度 。
目前 ,确定剩余油尚无一种最佳的方法 ,通常应用多种方法研究 ,以便达到提高剩余油 饱和度精度的目的 。
各种方法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反映不同范围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
在总结了开发地质学 、地震 、测 井 、岩心分析、物质平衡 、水驱特征曲线 、数值模拟法等剩余油的研究方法后 ,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剩余油 ;研究方法 ;开发地质 ;物质平衡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 T E 327文献标识码 : ASu m ma r y of re s i d ual oil re sea r c h met ho d s a n d t hei r c h a r act e r i stic sL i u Do ng 1, H u Ti ng h ui2( 11 Fac u l t y o f Pet rol e u m En g i nee r i n g , Chi n a U n i ve r s i t y o f Pet rol e u m ;21 Fac u l t y o f Res ou rce a n d I n f o r m at i o n Tec h n ol o g y , Chi n a U n i ve r s i t y o f Pet rol e u m , Ch a n g p i n g , B ei j i n g 102249)Abst r act : I n t h e devel op m ent p r ocess of oil fields ,estim ating t h e residual oil sat u rati on and it s dist r ibuti on correctly is of great signi ficance for estim ating t he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fir st oil rec overy and sec ondary oil recovery1 The c ore of re2 searching rem aining oil sat urati on is accuracy1 At p resent ,t h ere is no best way to deter m ine t h e residual oil ,and in order to im prove t he accuracy of residual oil sat u rati on vari ous m et hods were usually applied1 The residual oil sat urati on deter m ined by vari ous m et hods reflect s t he rem aining oil sat u rati on dist ributi on in di fferent sc ope 1 The research m et hods including t h e develop m ent ge ol ogy ,seism ic ,well logging ,c ore analysis ,m aterial balance ,water2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s ,num erical sim 2 ulation ,and co m pares t h 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 on lim itation are summ arized1Key wo r d s : r e s idual oil ; research met h o d s ; develop m ent geolo g y ; mat e rial bala n ce ; numerical si m ulatio n我国是世界上注水开发油田比例最高的国家 , 且大多数油田都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采油阶 段 ,由于我国油田地质条件复杂 ,原油性质差异大 , 注水开发后地下剩余油达到 70 %左右[ 123 ] 。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海绵取心:在常规的岩心筒上加上一个海绵套(海绵套是由多孔 亲油聚氨酯海绵制成),岩心中渗出的油被海绵吸入,用来校正含油 饱和度。
11
223.2 100 160.9 72.1
56
373.4 171 211.1 56.5
74
12
159.5
67
122.3
76.7
49
10
99.4
34
34.9
35.1
16
258.9 101 157.2 60.7
65
13
172.7
83
108
62.5
47
172.7
83
108
62.5
47
1582.9 703 978.8
37.5 80.0 80.0 37.7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剩余油定性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四、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利用区块的射孔、采油、注水等各种动静态数据及吸水、产液等测试资料, 对每口井进行综合分析,劈分出该井在各时间单元的产油、产水和注入量, 结合沉积微相图、渗透率等值图等地质图件,绘制出小层水淹图。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3)时间单元累计产水量的确定方法 计算前首先扣除因作业和和井况差而大量出水的水量,然后再结合油井
见效情况进行劈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层见水,水量全部劈分到该见水 层上;二是多层见水,产水量按下式进行劈分:
W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
212近年来,地下油水分布也因为油田的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油田开发的愈趋成熟,地下油水分布也和之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也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大片连续的石油已经变得十分稀少,开采石油的对象也逐渐变成了局部富集又高度分散的石油为了更准确的预测和划分在三维空间中,岩石物性非均质性、隔夹层以及各级分隔体的分布方式和规律,使驱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要精细的描述油藏资源。
1 剩余油技术研究必要性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水驱油过程不均匀,这些因素都导致在经过一次或采油之后,仅仅有地下储量三分之一左右的石油能够被开采出来,但是剩下的三分之二石油就仍然处于地下,难以挖掘,也就成了剩余油。
如果能够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或者改革技术以增加石油的可采储量可以开采更多的属于石油储量在60%~70%之间的剩余石油。
这也是无论是油藏工程师还是地质工作者始终将石油开采过程提高采收率以及深入研究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
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开发技术,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提高采收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调查,石油在全世界范围内,两年到三年使用量,仅仅使每个油田提高1%的采收率便能实现,可见提高采收率对于石油行业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采收率呢?一方面,要加强地质勘探,了解油藏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精确掌握油田的开发潜力。
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如增油、压裂、热采、化学驱油等技术,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1]。
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但对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国油田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提高采收率,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2.1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在油田开发和生产中越来越广泛,成为油田工程师们进行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
剩余油研究方法
流动带指标
K FZI 1
FS S gv
油藏品质指数
H RQJ K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Z e 1 e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公式变为
lg H RQI lg z lg K FZI
此式表明在HRQI和的双对数坐标图上,具有近似KFZI值的样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微型构造是油层的顶面和底面都是不平整的,普遍从在 局部起伏变化,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
幅度大多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组合方式主要有:顶凸底凸的双凸型、顶凸底斜型、顶 底斜面型、顶底均为小低点型(顶底双凹型)。
s p
基本公式:
N 100 A h Soi o Boi
当油藏全面注水开发到某一阶段后,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其剩余储量Ns可以表示为:
Ns N N p
N 100 A h Sor o Bor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1.物质平衡法 以上三式联立,得:
(2)求某方向注水井分得产量
q Q
(3)计算单元(以水井为中心)累积产量
Q1 qn q t
若对于规则井网,以注水井为中心,平行注水井排方向以油井为界,垂直注水 井方向以水井井距之半为界来划分计算单元;对于不规则井网,以水井为中心,以 周边油井形成不规则闭合面积,根据井点坐标计算单元面积。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力分异,尽管这种分异极不完 全,时间也短暂,但它促使一部分油由相对较低的负向微型构 造向正向微型构造运移,还使一部分水与油作相反方向运移。 主要表现在: 单井剩余油垂向分布,无论正、反韵律油层都是在上部富 集;据对一些高产井的统计认识,有些高产井,特别是一些采 出量已经超过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油井,这些高产井无一例外 均处于正向微型构造区。
剩余油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潜力评价通过对该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状况取得了几点认识,从总体上看,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与储集体的物性变化、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断层构造、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注水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特点如下:⑴由于物性变化的影响,在层内非均质性强的区域,会由于注入水首先沿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区域快速突进,造成高渗透带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而在相对低渗透区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同样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物性较好的层,其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⑵各小层由于目前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井距不协调,注水强度小,累计注水量小的区域,有大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⑶各小层在有效厚度由厚变薄尖灭的过渡区域,有较多剩余油分布。
⑷在断层边角或附近由于注采井网无法控制,注入水无法驱替而形成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5)由于油藏底水突进较快,油井在井筒附近水淹,而在井筒外部的剩余油较多。
1.剩余油潜力定量分析1.1 K1S1砂组K1S1砂组没有细分小层,剩余油储量分布见表1-1,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3.76⨯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100.49⨯104t。
表1-1 K1S1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K1S1累积采油3.76×104,采出程度3.6%,剩余油储量100.49×104t,剩余储量较多。
1.2 K1S2砂组K1S2砂组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见表1-2,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11.36 ×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92.93 ×104t,主要集中在k1s2-6、k1s2-7、k1s2-8小层。
从小层原始地质储量、剩余油储量、累积产油量、采出程度进行分析,以剩余储量为主要指标,剩余油量大于5×104t为剩余油主力层段,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重点挖潜层位有:k1s2-7 、k1s2-8。
表1-2 K1S2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图1-1 K1S2砂组各油组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各油组储量分布如图1-1,主要含油层位基本动用,但各油组采出程度差异大,总采出程度11.33%,k1s2-6油组采出程度10%,k1s2-8油组采出程度仅有4.28%,剩余油储量分布看,k1s2-7、k1s2-8油组是剩余油富集区,k1s2-7、k1s2-8油组合计剩余油88.4×104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 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 称为残余油。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1.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 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 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1、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B)、非均质综合分析 包括储集体非均质和注采非均质两方面: 储集体非均质是指由于受储集体分布及连通性 等因素的影响,油气藏内部储集体性质产生不 均匀变化,导致在油气藏内部的局部地区难以 形成有效驱替,致使水驱效率低,形成剩余油 相对富集区。
注采非均质是指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或注采工 作制度不合理,导致油气藏内部局部地区不能 被有效驱替,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30
4- 54 4 -65 4-6 05 4 -64 4- 640 4 -6
6
7
2 -4 42 2 -4 4 2-4 44
30 2 x4 29 0 2 2-4 40
2-4 8 2-4 08 2 -4 00 2 -4 80 2 -4 0
5
3- 6
40
2- 448
40
3 X6 1 3 -6 11 2- 79
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
徐守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年9月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 在地下。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 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 于找到新的油田。据估计,只要石油采收率上 升到50%,就可使地球上的石油生产至少延续 到22世纪。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 %,相当于增加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 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 奋斗的头等目标。
3- 59
4 -4 60 2 -4
3 -5 4 3- 53 6 2- 41 1 2 -45 2 -4 20
40
0
3- 5
100 200m
2 -51
30
2 -5 2- 53 3X 58 2-4 2 3 X6 3 3X 601 3X 69 3X 57 3X 61 9
2 -4 1 2 -4 12 2 N4 1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微型构造研究内容包括:
微型构造的识别
微型构造成因分析 微型构造模式 微型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微型构造影响和控制剩余油分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 实,因微型构造存在,使得油气藏被分割成多个微 型圈闭,从而影响油气藏中流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 速度,控制油气藏中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A)、微构造综合分析
微型构造是指由于储集体自身的微细起伏变化 所显示的局部范围的构造特征。
研究微型构造的目的是为调整注采方案及打调 整井提供可靠地质依据,在开发程度较高的地 区充分挖掘油气藏潜力。 微型构造影响注入水的驱油方向、油井供油面 积,从而影响剩余油分布。 微型构造研究对长期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具 有重要意义。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 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 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 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 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 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0
4- 51 4 -3 6
4 -61 2
30
3 -6 13 4- 71
40
3 -6 4
3 -6 8
50
2- 73 3- 62 3 -86 2 -7 4
4-6 1
20 30
4-7 48
4 -72
4- 76 4 -72 0 4 -75 4- 71 1
30
3 -6 09
40
2- 40 9 4- 723
3- 80 0 3- 80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C)、沉积分析 沉积微相是其剩余油分布最根本的、内在的控制 因素。 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差异对水驱油效率及剩余油 的形成与分布有较大的控制作用。 主流相与侧缘相物性差异越大,侧缘相的剩余油 饱和度越高,剩余油富集区越大;侧缘相剩余油 富集区随主流相含水升高而逐渐减少,但仍有局 部剩余油富集区。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D)、断层封闭性分析
封闭性断层附近往往是剩余油较富集区, 由于断层的封闭程度不同,往往造成在封 闭性好的断层附近有较多剩余油,剩余油 饱和度相对高,而在封闭性差的断层附近, 剩余油饱和度相差不大。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3 -53 4 -4 26 2 -46 2 -41 8 2 -41 0
一般认为,正向微型构造(微鼻状构造或微断鼻)高 部位的井的含水率相对于侧翼部位的井的含水率要 低,而含油饱和度却偏高。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孤岛油田南区主要微构造模式表
类 型 顶底 断鼻型 比例(%) 累积水油比 储量丰度 (104t/km2) 剩余油饱和度 (%) 28.42 2.97 24.5 46.7 顶底 双凸型 11.58 4.46 23.7 44.5 顶底 鼻状突起 9.47 3.12 20.2 45.4 顶平 底凸型 8.41 4.98 18.9 43.8 顶凸 底平型 7.37 5.76 16.8 42.1 顶凹 底平型 10.53 8.79 16.8 39.7 顶平底 沟槽型 9.47 6.86 17.4 40.2 顶底 双凹型 18.95 10.28 13.6 36.8
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 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 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 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18/9/5
(1)、地质综合分析法
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 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 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 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 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