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研究

合集下载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类:
1、应用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评价油层水淹状况技术;
2、常规测井水淹层评价技术;
3、生产测井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4、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即利用新井(老区内所钻的调整井或更新井)投产和老井卡堵水资料、含油带的宽窄、储层展布资料综合研究剩余油的技术。

5、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求解,结合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热力学、化学来重现油田开发的全部实际过程,达到搞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而通过由不同措施组成的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藏有效挖掘剩余油的实际问题。

6、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田中高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后期检查井各类油层水淹状况的解剖,分析研究了各类油层水淹程度与其各种影响因素(注采关系、砂体类型、连通状况及注水状况等)的关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小层任意井点处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进而确定各小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

⑴、模糊综合评判法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实现逐层逐井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特别是那些缺少监测资料的
井点;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提供新思路。

⑵、由于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及复杂性,目前剩余油描述的精度及量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不受样品数限制,但样品越具有代表性,判别的精度越高。

⑷、由于储层物性及开发条件迥异,判别油层水淹程度时,若资料充分应建立各自隶属关系图版及学习模型,
利于保证判别精度。

检查井资料不足时可用单层试油或测试资料。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油藏中的原油,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开采之后,仍然保存在油藏之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剩余油开采难度较大,但作为中后期油田提高产能的可靠途径,是不少油田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

本文简要讨论了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希望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标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以往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中,主要应用原始的测试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常规方法分析潜力、拟定措施,这种定性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分析、精细挖潜的要求。

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就是一种更快速、更直观、信息处理更加迅速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剩余油分布等研究达到量化描述水平,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精细挖潜提供有利条件。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

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

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1.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1.1地质因素沉积微相的展布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剩余油分布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1)空间中的砂体几何展布形态。

砂体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油层的构造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分布,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油井的生产。

2)存在着不同的微相物性。

不同的微相物性之间存在差异,此种差异会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

3)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内部结构呈现出向上的韵律性。

研究发现,在正韵律的油层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反韵律油层的底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在复合韵律层垂直向上会出现渗透段,易形成剩余油富集。

1.2开发因素1)井网分布不均匀。

对于整个开采区没有分层系开采,而是采用一个井网,这种情况会引起层位井网的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

当井网分布不均匀时,一些油藏区域中分布有井网,一些油藏区域无分布井网,则这些无井网油藏区域会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尹洪凯摘㊀要:断块油藏的断裂系统复杂㊁含油层系多㊁油水关系复杂等地质特点决定了对其认识的逐步性㊂开发初期,由于油藏地质认识不完善,开发层系划分和开发井网部署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对储量的控制程度低或者漏失部分油层等,所以仍然有较大的剩余油潜力㊂因此即使到了开发后期,利用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仍是可行的㊂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地质一㊁引言断块油藏呈现出含油层系多,但断裂结构复杂的特点㊂为此,在断块油藏开发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油藏地质认知工作,即通过微构造分析等地质研究路径,全面掌控到断块油藏开发层系划分状况,就此掌控到开发层储量程度,规避储量控制作业较低等问题的凸显,诱发剩余油潜力浪费问题,达到最佳的油藏资源应用状态㊂二㊁油藏地质特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油藏地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一)构造复杂如从某油田554断块油藏分析作用发现,该断块油藏具备FI㊁FⅡ㊁FⅢ㊁YI四个砂层,另外FI具有16个沉积时间单元,2条二级断层㊁7条三级断层㊁4条边界断层㊂同时,断块油藏结构呈现环形,且以 龟背壳 形式存在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断块油藏地质研究难度㊂(二)非均质性严重即部分地区断块油藏深度可达到2530m,而油层厚度可达到9.1m,孔隙度在6% 30%,同时渗透率为14580ˑ10-3μm2左右,且非均质性严重,为此,在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探究过程中,应结合地质非均质性展开作业行为,提升整体地质开发效果㊂(三)储量分布分散如554断块油藏中具有若干个小块区域,各区域油量分布较少㊂三㊁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一)微构造分析法储层的微构造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㊂大量的生产实践资料证明,进入开发后期,油层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油层的倾斜和起伏形成的高差会引起油水重新分异,正向微构造多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多为高含水区;②油层微构造影响注入水的驱油方向,正向微构造中的微高点和微断鼻均为向上驱油,剩余油富集,而负向微构造均以向下驱油为主,剩余油难以聚集㊂长期以来,油田开发使用的标准层构造图是选定某一标准层,以该标准层的顶面为准,多用20 50m间距等高线作图,不能完全代表油层构造,也不能反映构造的微小变化㊂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点增多,井距变小,地质资料的大量增加为深入研究储层的微构造提供了物质基础㊂在单砂层精细划分对比基础上,直接以油层的顶底面为准,绘制微构造图,指导油田开发㊂例如,554断块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将20m作为构造图绘制参数,反映断块油藏单斜状况㊂而后将2m作为高先绘制间距,反馈油层微构造情况,继而通过对油层构造图的分析,确定注水水沿存有剩余油,最终展开开发工作㊂再如,某断块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亦强调了对微构造分析方法的应用,同时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分析㊁研究状态,结合动态资料,绘制了断层微构造图,就此掌控到该断层含水率为1.3%㊁含有面积0.1km2等参数信息,满足了地质研究工作开展需求㊂(二)㊀测井二次解释法由于断块油藏呈现出井段长且油层丰富特点,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控到剩余油分布状况,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测井二次解释法,即首先针对干层㊁含油水层等进行油层解释㊂其次,结合地质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二次细化阐述,从而在二次解释作业中,分析潜力油层分布状况,提升剩余油资源利用率㊂例如,某断块在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开发剩余油潜力,即引入了测井二次解释法,基于初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斜43井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就此判断潜力层包含了130个区域,为断块油藏开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支撑,且针对开发行为作出了正确引导㊂(三)成藏规律预测法在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成藏规律预测法的应用亦有助于实现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判断,为此,在研究作业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㊂一是在成藏规律预测法应用过程中应遵从油藏构造-岩性-沉积微相研究原则,确定成藏条件,从而针对指定断块油藏含油状况做出正确判断㊂例如,在油田断块油藏地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通过成藏规律路径获知该处油藏分流河道呈现聚集特征,且结合成藏条件,对东营断块油藏采储量展开了预测,满足了剩余油资源开采需求㊂二是在成藏规律预测法应用过程中需利用成藏规律对新断层油藏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预测,且从分流河道油层㊁单井出产量㊁含水率等角度出发,对地质勘探结果进行分析,达到最佳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状态,为当代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动态研究数据,提升整体剩余油资源利用率㊂断层分析法㊁微构造分析法㊁测井二次解释法㊁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研究方法丰富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手段㊂地质研究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是对油藏构造㊁储层分布等进行精细研究,同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准确性㊂断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地质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㊂四㊁结论综上可知,在断块油藏中存有若干个油藏层系,因而在基础上,为了开发剩余油资源,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剩余油分布判断工作,且从地质研究工作角度出发,应用成藏规律预测法㊁测井二次解释法㊁微构造分析法等地质研究方法,应对传统地质研究工作中呈现出的偏差等问题,达到精准剩余油分布判断状态,满足油藏开发作业需求,并就此提高断块油藏研究结果精准性㊂参考文献:[1]张戈,王端平,孙国,等.复杂断块油藏人工边水驱影响因素敏感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2):103-106,111.作者简介:尹洪凯,曙光采油厂地质研究所㊂881。

第9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9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常规驱油 提速驱油 抽汲驱油
开发地质
四、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稠油油藏因油稠无论从开发方式上还是注入物上,与 一般油田都有所不同,其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1.非均质性影响
2.开发井网的影响
3.汽窜因素 4.射孔井段的影响
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源自剩余油分布研究流程静态资料 动态资料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数据库
二、剩余油研究的发展状况
开发地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剩余油分布、提高采收率问题 已引起世界各石油生产国的普遍关注。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重要主题 之一。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剩余油的研究,认识到该研究 是老油田挖潜调整和控水稳油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有关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 方面:①对剩余油分布的描述;②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与监 测技术的研究;③对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大庆、辽河、胜利等油田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①大庆油田精细地质描述和辽河油田小层沉积分析比较成熟; ③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已经由小层分析细分到单砂体分析; ④地质研究已由单学科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综合研究; ⑤密闭取心分析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开采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⑥动态监测系统比较完善,80%的注水井和50%机械采油井每 年测试一次。
流动单元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内容
开发地质
国内外有关剩余油分布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①对剩余油分布的描述; ②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与监测技术的研究; ③对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大庆油田划分出10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区: ①井网控制不住型, ②成片分布差油层型; ③注采不完善型; ④二级受效型; ⑤单向受效型; ⑥滞留区型; ⑦层间干扰型; ⑧层内未水淹型; ⑨隔层损失型; ⑩断层遮挡处的剩余油。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港油田港西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大港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也是世界著名的油气田之一。

港西油田是大港油田中最重要的油层之一,自1958年投产以来,已经探明了当下的工业储量和上部储量,但是这些储量中的剩余油储量分布规律、剩余油的油藏分布模式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研究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地质资料变得更加容易,为深入研究港西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条件。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油田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同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采集港西油田的地质资料,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油藏分布模式。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结构、构造属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2)综合采集的地质资料,分析港西油田内现有油藏的分布规律及其空间位置。

(3)研究港西油田中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油藏及地质条件的相关性。

(4)分析港西油田的油藏分布模式,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文献调研法: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和数据资料,掌握港西油田有关地质特征和油田勘探开发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2)野外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港西油田地表地貌、岩相、微地貌、水文地质、煤层地质等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种地下构造的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

(3)物理化学分析法:利用化学分析、活化分析、光谱分析等加以推测和预测,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空间位置。

(4)地质模型构建法:利用3D建模技术,根据采集的地质资料建立沉积地质模型、构造模型和各种油藏模型,进一步分析油藏分布及其空间位置。

(5)统计分析法:归纳总结各类地质、地质学因素与剩余油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为港西油田的剩余油勘探、发现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1.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深入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资料,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研究港西油田的地质条件,揭示其地质属性和沉积环境的特征。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YJ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YJ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J ] . 新疆石油天然 气, 2 0 0 7 , 3 ( 3 ) : 7 3 ・ 7 5 .
[ 3 ]冯仁鹏 , 何 同均 , 周兴, 等. 高含水期 剩余 油分布及挖 潜
技术研 究[ J ] . 重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 0 0 9 ,
3 . 4 开展 开发 层 系重组 可行 性论 证
参考 文献
[ 3 ]王 飞宇, 杜治利 , 张宝民 , 等. 柯 坪剖 面 中上奥 陶统 萨 尔 干组黑 色页岩地球化 学特征 [ J ] . 新疆 石油地质 , 2 0 0 8 ,
2 9 ( 6 ) : 6 8 7 — 6 8 9 .
[ 4 ]李椿 , 王艳 丽 , 杜鸿烈 , 等. 塔 里木 盆地柯 坪地 区烃源岩 评价 [ J ] . 新疆石油 学院 学报 , 2 0 0 1 , 1 3 ( 1 ) : 2 2 - 2 5 .
有过 大量 生烃 的阶段 , 推测在 海西 期是 生烃 时期 , 主
源岩发 育的构造 和 沉积 背景控 制 [ J ] . 现代 地 质 , 2 0 0 8
( 4 ) : 5 3 4 - 5 3 9 .
[ 2 ]孙省利 , 陈践发. 塔里 木下寒 武统富有机 质沉 淀层段地 球化 学特 征及 意义 [ J ] .沉 积 学 报 , 2 0 0 4 , 2 2( 3 ) :
5 4 7 . 5 5 2 .
要产物以成熟 一 高成 熟油气 为主, 有机碳含量在 2 % 左右 , 有机 质类 型 以 I一Ⅱ型 为主 。
总 体来看 , 玉 尔吐斯 组烃 源岩 有机 质 丰度较 高 , 有 机质类 型较 好 且 成 熟度 高 , 是 塔 里 木 盆 地 的重 要 优 质烃 源岩 。

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

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

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研究论文: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油气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变得更加重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以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详细的研究问题及背景、研究方案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以及结论与讨论,本论文提供了创新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的成果。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是油气田可持续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

传统开采技术往往存在低效率、高成本的问题,导致剩余油资源无法充分开发利用。

因此,研究如何准确分析剩余油分布情况,并制定有效的开采策略,对于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案方法:1. 油气田剩余油分布分析:采用现代地质勘探技术,结合地质构造、岩性、油层分布等因素,对油气田剩余油进行分布预测和评估。

2. 开采策略优化:基于剩余油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开采技术、开发投资和环境因素等,制定最佳的开采策略,确保可持续开发。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剩余油分布分析:通过地质勘探数据和岩心样品分析,得出油气田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绘制相应的地质剖面图。

2. 开采策略优化: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得出最佳的开采策略,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

四、结论与讨论:1. 剩余油分布: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油气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如高含油层、断层影响区等,为后续开采提供了重要指导。

2. 开采策略优化:通过优化开采策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还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本论文通过研究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得到了有效的成果。

该研究对于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开采策略优化模型,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在持续的驱替过程中,往 往驱油效果好,剩余可动油的 储量相对较小,在较大孔中常 形成块状、滴状剩余油。
(2) 亲油毛细管 亲油毛细管中,原油受毛细管壁吸附力作用而附
着在毛细管壁上。毛细管壁吸附力及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注入水驱替力的方向相反,因此,注入水驱替力不 仅要克服流体的沾滞力,还须克服界面张力,使得流 体驱替能力大大降低。注入水首先驱动毛细管中轴部 分的原油,而毛细管壁 的油膜较难被驱替,在 较细孔中及岩石颗粒表 面留下一层油,形成剩 余油相对富集。
(3) 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规律有明显的控
制作用。河流相中的河道边缘亚相、决口扇微相,冲 积扇相中的水道间微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道间浅 滩、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微相等沉积环境的储层岩石颗 粒细,这些边缘微相带的储层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 滩、边滩、沙坝等中心微相带储层的吸水能力低,因 此,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大,而边缘微 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 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夹层平面位置及油水井射孔方式
夹层位于注水和采油井中间:影响小 采油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注水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② 夹层垂向位置:位于正韵律储层中上部,影响最大; ③ 夹层数量: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 ④ 夹层面积: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
③ 复合韵律的厚油层 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2) 沉积构造影响驱油效果 大量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往往
会沿沉积层理中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 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的影响 也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因其基 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 透带,注入水易沿其快速推进,造成驱油效果差。尤其 是当注水压力过高,造成层理面开启,可能形成水窜, 致使驱油不彻底,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摘要: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为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骨架砂体主要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多为条带状分布。

结合储层沉积特点,根据砂体的成因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大型河道砂是沉积的主体,对油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小型河道砂次之。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剩余油分布研究已是油田持续生产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剩余油1 区域沉积背景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主要包括三肇凹陷和朝阳沟地区,受西南、东北和北部多物源体系控制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

泉头组三、四段发育独具特色的浅水湖泊三角洲相[1],这种浅水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注入广阔的滨浅湖区形成的沉积体,在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中,以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而湖泊的影响较小。

因此,三角洲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河口坝较不发育,无深湖相、半深湖相泥出现。

根据砂体的成因和发育规模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

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注水油田开发到了中后期阶段,油藏内仍然有50%的可采储量,这部分剩余油将是油田开发的重点和精细挖潜的主要方向[2]。

剩余油分布的综合判断应全面考虑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3]。

2.1 地质因素(1)研究区的某一油层所处的相带位置、砂体成因类型、砂体宏观分布;(2)研究区砂体发育程度,井组中油水井的连通状况、层位差异;(3)砂体沉积构造、韵律性导致的渗透率差异、储层非均质性;(4)研究区区域性地应力方向、裂缝延伸方向以及油水井连通方向与裂缝延伸方向的关系。

2.2 开发因素(1)油水井射孔、压裂状况,砂体的注采完善程度;(2)油水井间距离,油水井排列方式;(3)注水井单层吸水状况、累计吸水量,油井单层产油状况、累计产油量;(4)井网调整、注水方式改变对油层水淹特征的影响。

3 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剩余油分布在静态和动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空间分布变得十分复杂。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
压力取心:通过密闭技术在岩心被冷冻处理前,使岩心样品保持 在井中压力下。该取心技术的优点是解决了岩心中流体收缩和岩心排 油的问题,并且得到的剩余油饱和度精度高,但一般取心收获率低。
海绵取心:在常规的岩心筒上加上一个海绵套(海绵套是由多孔 亲油聚氨酯海绵制成),岩心中渗出的油被海绵吸入,用来校正含油 饱和度。
11
223.2 100 160.9 72.1
56
373.4 171 211.1 56.5
74
12
159.5
67
122.3
76.7
49
10
99.4
34
34.9
35.1
16
258.9 101 157.2 60.7
65
13
172.7
83
108
62.5
47
172.7
83
108
62.5
47
1582.9 703 978.8
37.5 80.0 80.0 37.7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剩余油定性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四、剩余油数值模拟研究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利用区块的射孔、采油、注水等各种动静态数据及吸水、产液等测试资料, 对每口井进行综合分析,劈分出该井在各时间单元的产油、产水和注入量, 结合沉积微相图、渗透率等值图等地质图件,绘制出小层水淹图。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3)时间单元累计产水量的确定方法 计算前首先扣除因作业和和井况差而大量出水的水量,然后再结合油井
见效情况进行劈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层见水,水量全部劈分到该见水 层上;二是多层见水,产水量按下式进行劈分:
W

剩余油研究方法

剩余油研究方法
——单位颗粒体积比表面。
流动带指标
K FZI 1

FS S gv

油藏品质指数
H RQJ K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Z e 1 e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公式变为
lg H RQI lg z lg K FZI
此式表明在HRQI和的双对数坐标图上,具有近似KFZI值的样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微型构造是油层的顶面和底面都是不平整的,普遍从在 局部起伏变化,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
幅度大多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组合方式主要有:顶凸底凸的双凸型、顶凸底斜型、顶 底斜面型、顶底均为小低点型(顶底双凹型)。
s p
基本公式:
N 100 A h Soi o Boi
当油藏全面注水开发到某一阶段后,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其剩余储量Ns可以表示为:
Ns N N p
N 100 A h Sor o Bor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1.物质平衡法 以上三式联立,得:
(2)求某方向注水井分得产量
q Q
(3)计算单元(以水井为中心)累积产量
Q1 qn q t
若对于规则井网,以注水井为中心,平行注水井排方向以油井为界,垂直注水 井方向以水井井距之半为界来划分计算单元;对于不规则井网,以水井为中心,以 周边油井形成不规则闭合面积,根据井点坐标计算单元面积。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力分异,尽管这种分异极不完 全,时间也短暂,但它促使一部分油由相对较低的负向微型构 造向正向微型构造运移,还使一部分水与油作相反方向运移。 主要表现在: 单井剩余油垂向分布,无论正、反韵律油层都是在上部富 集;据对一些高产井的统计认识,有些高产井,特别是一些采 出量已经超过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油井,这些高产井无一例外 均处于正向微型构造区。

陈373井组剩余油分部研究

陈373井组剩余油分部研究

面 脱 气 原 油 密 度 1 . 0 0 0 — 1 . 0 3 4 4 g / c m a , 地 面 脱 气 原 油 粘 度
1 3 0 0 0 — 2 5 0 0 0 mP a , s ,属 于特稠 油油藏 。 陈3 7 3 井组共有油井 6口,开井 6口,其中部分井是先采取冷采 后改 为蒸汽 吞吐 开采 ,部分是 直接蒸 汽吞 吐开采 ,截止 到 2 0 1 1 年 5月

要:本 文探讨 了陈 3 7 3井组地质模 型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历 史拟合 ,通过历史拟合得 出了陈 3 7 3井组主力油层 Ng下 I I 1的剩余 油分
布情 况,对 陈 3 7 3 井组的经济效益进行 了分析 。
关键 词:陈 3 7 3 井组

历 史拟舍
剩余油分布
经济分析
井组 油藏概 况 陈3 7 3 井组位于陈 3 7 3块西部,主力油层为馆下 2 l ,有效厚度在 2 - 6 m,孔 隙度 平均 3 4 %,渗透 率在 2 4 0 0 — 2 8 0 0 X 1 0 m ,5 0 ℃时地
3 l 1 3 累积 产油 5 . 3 ×1 0 " t ,累积产水 2 1 . 4 X 1 0 4 m。 。
2 0 1 1 . 0 5 . 3 1 )只有 9 4 1 t ,原油流动范围较小。 由N g 下I I 1 这个沉积时间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图可知:
1 . C J C 1 7 - X 6 1 井附 近剩 余油饱 和度 最高 ,大于 O . 4 2 ,并 且范 围 比
五 、受热半径 的分析
该井 组 各生产 井 吞吐周 期 数差异 比较 大 ,每周期 的蒸 汽 注入 量 以 及 总注入 量 差别也 比较大 ,因此它 们 的受热 半径 也就是 蒸 汽的波 及半 径 也都不 太一样 。

剩余油分析

剩余油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潜力评价通过对该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状况取得了几点认识,从总体上看,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与储集体的物性变化、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断层构造、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注水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特点如下:⑴由于物性变化的影响,在层内非均质性强的区域,会由于注入水首先沿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区域快速突进,造成高渗透带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而在相对低渗透区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同样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物性较好的层,其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⑵各小层由于目前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井距不协调,注水强度小,累计注水量小的区域,有大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⑶各小层在有效厚度由厚变薄尖灭的过渡区域,有较多剩余油分布。

⑷在断层边角或附近由于注采井网无法控制,注入水无法驱替而形成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5)由于油藏底水突进较快,油井在井筒附近水淹,而在井筒外部的剩余油较多。

1.剩余油潜力定量分析1.1 K1S1砂组K1S1砂组没有细分小层,剩余油储量分布见表1-1,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3.76⨯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100.49⨯104t。

表1-1 K1S1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K1S1累积采油3.76×104,采出程度3.6%,剩余油储量100.49×104t,剩余储量较多。

1.2 K1S2砂组K1S2砂组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见表1-2,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11.36 ×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92.93 ×104t,主要集中在k1s2-6、k1s2-7、k1s2-8小层。

从小层原始地质储量、剩余油储量、累积产油量、采出程度进行分析,以剩余储量为主要指标,剩余油量大于5×104t为剩余油主力层段,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重点挖潜层位有:k1s2-7 、k1s2-8。

表1-2 K1S2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图1-1 K1S2砂组各油组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各油组储量分布如图1-1,主要含油层位基本动用,但各油组采出程度差异大,总采出程度11.33%,k1s2-6油组采出程度10%,k1s2-8油组采出程度仅有4.28%,剩余油储量分布看,k1s2-7、k1s2-8油组是剩余油富集区,k1s2-7、k1s2-8油组合计剩余油88.4×104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
油;
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
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垂向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厚油层内部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②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
③厚油层内隔层引起的剩余油;
④ 隔层引起的剩余油。

2 剩余油分布规律
我国大多数注水油田经过十几年到几几十年的注水开发,目前油层中剩余油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波及的地层和层段,驱油效率已较高,末波及地区的剩余油处更句l1分散的状态,相对较大块富集的剩余油区还存在。

但面积更小,更加隐蔽和难找,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存在于下述地区:①油层小断层附近;②岩件变化剧烈的地区;⑧现有井网末控制住的边角地区④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⑤非主流线的滞流区;⑥构造较高部位和构造局部高点。

从碎屑沉积岩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看,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类型有:不规则较大砂体的边部或砂体被泥岩遮挡分割形成的滞油区;岩性变化大、大面积被水淹的主砂体内的差油层或外表层;现有注采井网控制不住和断层附近难以控制的砂体部分;断块高部位、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及切叠油层的上部;井间分流线部位反正韵律厚层的上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或单向受益等注采系统不完善而遗留的剩余油。

形成上述剩余油分布类型的地质因素可归纳为:储层的相变和非均质性;构造起伏和断层切割;层内韵律件造成的非均质性;井间渗流特性所形成的滞油区。

3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3.1 地质综合分析法
3.1.1 微构造分析法:油层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油层的倾斜和起伏形成的高差会引起油水重新分异,正向微构造多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多为高含水区;②油层微构造影响注入水的驱油方向,正向微构造中的微高点和微断鼻均为向上驱油,剩余油富集,而负向微构造均以向下驱油为主,剩余油难以聚集。

3.1.2 小层精细对比:小层精细对比是建立取心井能控制全区的基本剖面,在此基础上布置控制全区的“井”形一级对比剖面,然后加密对比剖面,建立二级控制剖面网,采取追踪和交叉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对比精度。

在此基础上,将井网内所有井与井网剖面进行连片对比,获取每口井各沉积时间单元的各项参数。

经过精细地层对比细分以后,
新的地质模型更精确。

更客观地反映油藏的真实特征,可为研究不同沉积砂体的注采对应关系和油水分布规律提供可靠依据。

3.2 油藏数值模拟法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方法。

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选定模拟范围,进行网格划分;然后根据油藏的地质模型、生产动态、流体性质、射孔层段、相对渗透率等相关资料,在建立数值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拟合。

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研究层间剩余油平面分布情况,找出各小层的开发状况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预测油藏的生产动态,并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为油田的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3.3 动态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

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的调整措施,特别是单井渊整措施,往往迅速见效,凶而在我国应用十分普通。

通过生产动态、流体性质、PVT、储层物性、生产和裸眼测井等数据研究井点或生产井剩余油平均值。

它优点在、得到任意时刻剩余油总体分布,缺点在于多层合采时产层流量匹分较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