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必须要注意八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镜记者秘笈(汪洁)
我们需要这样的你
出镜记者必须的8种头脑准备
出镜记者说什么
3个救命秘诀
现场直播时可能会遇到的10个问题
千万不要做的10件事
推荐的5种工作模式
语录
杂项
1、
我们需要这样的你!
1、对新闻有发烧热情──你要做新闻首先要看新闻,不但要看新闻还要喜欢追新闻,不但喜欢新闻还要痴迷新闻,也就是所谓的“新闻发烧友”。

2、有英雄主义气概──说白了就是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无所畏惧一往无前越是艰险越向前。

3、有乡下人似的好奇心──看着什么都新鲜,前后左右都是新闻,脚下的石头都有故事。

4、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记者应是公关人才。

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了一半。

5、出镜形象不错──不一定要求你有西施之容潘安之貌,我们期望的是,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你,第一印象是承认你是个不错的记者,这先要看你爹妈的造化,主要却是看你自己的举止和内涵。

6、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律师是刑事辩护律师,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记者。

7、有忧国忧民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记者有时是一种明显的符号代表,忧国忧民是正义感的基础,但遇事和表现要非常清醒和冷静。

8、有政治敏感──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

懂政治是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志。

9、既要服从指挥又能独立作战──换言之,既能独立作战又要服从指挥。

10、有合作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仅为自己,也能为所有的盟员单位服务。

头脑准备
一、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的功课: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

根据日本出镜记者的经验,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A4纸上。

这样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

注意: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

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突发事件当中的报道思路(以隧道高速路发生火灾为例)
1、直接要素。

为什么会发生火灾,事故发生时的状况是什么。

事故规模是多大。

几点发生,损毁了几辆车。

事故发生后的情况怎样,死了多少人,造成多大的交通瘫痪,这些都是最直接的要素。

2、间接要素。

事故发生后的紧急应对设备和措施,应急道路是否存在,是否能够有水拴,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原因等等。

3、与事故相关的社会要素。

法律上有什么不完善,保险问题,经
济影响,交通运输的影响,直接损失,对于社会一般性的影响,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设备、流程上的预警等等。

4、应该吸取的教训和关注课题是什么。

汽车构造上,刹车或者零件制造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相同的事故,通道的建设,技术的革新还有文明的暗示等等。

三、直播之前的准备
1、知识。

包括看书、看资料,了解正在发生什么,下一步可能要发生什么,发生此事的背景,但凡能拿到手的资料一定不要放过。

2、体验。

有些事情自己不体验的话,事实上光靠看书是得不到相关的经验的。

3、故事。

当后方需要,而前方记者觉得实在没有话说的时候,可以说一个故事。

4、人际资源。

现场最权威的嘉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可以解答问题的专家等等。

四、出镜记者的基本素质
a) a、复述者。

平时能不能把别人刚刚说给你的一件事,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在不添油加醋的情况下能够表述地非常好。

这是必须要培养的一个基本的素质。

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复述是非常有用的,你需要采访很多人,但是你并不能让每个人话都呈现在1:1的采访当中,你需要转述很多人的话,特别是当表述者的逻辑和表达并不非常优秀的时候,这时候你作为一个合适的复述者就变得至关重要。

b) b、观察者。

不光是眼睛的观察和适当的采访,观察者一定要使你观察到的东西,让观众也都能看见。

a)
c、分析者
五、出镜记者的日常训练办法
经验一:多说。

不断地把看过的新闻和别处听来的新闻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经验二:多写。

不是把你即将要说的话写下来,而是把你平时的感受和经常触动你内心的东西写下来。

当你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书面表达者的时候,你填词造句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对现场报道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还在想用什么词更好,你就会顾此失彼。

经验三:小结。

每次做一个大的直播或者大的活动之后,写一个大概半页纸只给自己看的小结。

比如怎么协调跟技术部门的关系,这个技术应用的方式是否是最佳的方式,做下次直播的时候,翻一翻上次的总结很有用。

六、白岩松的阅读三层面:
第一个阅读是职业性阅读,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要看的;
第二个兴趣性阅读;
第三与时代无关的阅读。

缺一不可。

七、白岩松推荐的几种读物:
想做好媒体的人必须要看《周末话报》和《外滩话报》。

尤其是《周末话报》两个板块:财富板块和新闻板块,给读者
提供的思维激荡非常大,每周的新闻板块都是针对中国和世界的热点,国外的媒体是怎么评论,怎么看,比参考消息更全,角度要更宽。

偶尔跨界去翻翻《财经》、《温故》、《闲话》、《良友》。

八、准备10做1
准备10做1的时候心里就有底,准备1做1的时候心里就没有底。

很多记者不关注大直播的全体,只关注自己这个局部要采集的内容,这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报道“神舟七号”火箭发射这一块,是不是只准备与火箭有关的内容。

张泉灵的经验,一定先要了解整个大系统是怎么回事,火箭在这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去几次发射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也要对其它系统,整个整体有充分的了解,全部了解完,再准备火箭发射这一块,这样比单纯只准备火箭要把握得更准,更有底气。

出镜记者说什么
说精确的数据
用副词,不如拿出结结实实的数据。

比如不要说“近日如何如何”,要具体说几月几日,不要模糊。

说感触——听到、闻到、摸到……
电视媒体是一个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

比如化工厂发生火灾能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道,这就增加了现场感。

在公用信号的情况下记者说什么
现在大量的直播事件采用公用信号,记者不能进入直播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公用信号是干净的。

这个时候现场记者还能做什么?
首先,要做一个观察者,现场记者要发掘到底什么是观众看不见的。

比如在一场球赛中,进球的刹那被完整直播,那个球星的妈妈坐在看台上是什么表情,对方的教练是什么表情,在进球那一刹那,有多少观众在为这个球欢呼呢,现场记者要做的就是做一个观察者,并且在事后描述出来。

第二情,要在现场做一个分析者。

现场采访内容一定要短
每一句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秒。

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场。

除非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

依托细节、道具、空间和背景说话
越空的语言让人紧张,越危险,比如讲概念。

现场报道的内容要尽量依托现场的细节、道具、背景、人群等等。

在唐家山堰塞湖,一般记者报道容易用数字展现,“底下将近3米,高度将近2.5米。

”白岩松采取的方式是说,“我现在身高是1.79米,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不用说太多的话。

要准备多少语言才能够完成这样一种冲击力呢?
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
不少记者会跟主持人要求,你就问我这一个问题,然后从头回答到尾。

其实越长越危险!切割成几个问题,多回合的交流可以有效减缓心理压力。

记者会发现,当你回答完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还有点紧张,等主持人进行第二个问题时,你的心情就会缓解下来。

细节是现场报道最重要的生命线
白岩松介绍《岩松看日本》中的体会:“我在进靖国神社之前,我不知道我要用什么开头,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我从靖国神社出来的时候,突然抬头一看,靖国神社大门口正对着东京理工大学正门口,我一下看到这个“理”字,马上有东西开头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香港回归第二天我做直播的时候,提前一个小时到了现场,到处逛时看到管理站里挂着一张邓小平的大照片。

我问:“小平来过?”管理站的人说;“来过啊,武警讲,1992年南巡,邓小平一个人站在管理线的门口站了10分钟,他姑娘过来劝他,爸走吧,他坚决不回头,还在那儿看。

”我在直播中说这个内容,成为这个点报道当中最重要的细节。

点题
策划类的报道,点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节目最后有一两句,这样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显得你的出镜比较有档次。

情绪也是现场感
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其实就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本人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否则会损坏很多现场感。

不是什么都说
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专业的东西,基本上要请专家来说。

3个救命秘诀
开好一个头
如果头能开好的话,就给自己的心理打下厚实的基础,你就成功了一半。

给自己准备一个开场白,三五句开场白之后,你的心就会踏实下来。

说破了就不是问题
有一次白岩松在演播室做《360°》直播,突然记者送稿子,从白岩松前面过去,结果在镜头里面出现记者的腰和屁股的镜头。

记者走过之后,白岩松很自然地说,直播的栏目就是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们记者急匆匆地,在这个镜头前走过,赶紧把这个稿子给我,显然这个事情不小,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样的新闻,“印尼又发生了地震”。

试想,如果白岩松不马上把这个事情说破了的话,第二天可能就是“牛仔门”事件。

给自己准备几句万灵的话
直播中有时会突然脑袋一片空白。

应对类似情况应该学习香港歌手谭咏麟。

谭咏麟每次开演唱会都会忘记歌词,他的解决办法是指着台下的观众大声喊:“你怎么来了,好高兴”就这样带过了。

现场直播时可能会碰到的10个问题
现场有一个人让你开始,一个人不让你开始,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开始。

如果不到你,你开始了,会有人告诉你还没开始,再等会儿。

但是如果给你了,你没开始,所有的人会看到你愣在那儿,而导演并不知道你出什么问题了。

导演能做的就是赶紧把这个场转掉,交回到演播室,你就等于出了一个差错。

直播时耳机里有多路声音干扰怎么办?
第一,可以放缓讲话速度,语速越快干扰越大。

第二,如果慢慢讲仍然不能抵御干扰,可以把耳机摘下来。

摘下来就意味着你放弃跟导播、主持人连线的可能,所以能不摘还是不要摘。

如果一定要摘,一定要在镜头对准你,并且你一定要确认红灯亮的时候,确认切出去的情况下摘。

你摘的动作一定要慢,一定要让主持人、编导看到,我现在把耳机摘掉了,请不要再对我提问了。

连线时没有作好准备或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怎么办?
第一,
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第二,
用之前了解到的基本知识弥补一下。

第三,
遇到极其专业的问题,可以说我不知道,没有关系。

直播中突然需要大幅调整镜头的运动路线怎么办?
直播中突然需要大幅调动镜头,但没有机会提前告诉摄像,要
先说这个,再说这个,摄像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什么镜头。

这种情况下最保险方式是,记者带着摄像走。

这样让摄像跟着记者的身位移动,就把这个线路说清楚了。

(张泉灵当时对演播室说:“岩松,这样,我把这个线路走一遍给你看吧。

”这其实是给摄像的一句提示,摄像就知道要跟着泉灵走了。

但这种情况一定是现场有两个以上的机位,可以切别的镜头支持的情况下才可以用。


怎样打破直播时越急越快的恶性循环?
唯一办法就是在一句话之后断一下,咽口唾沫再开始,没有关系。

最好在直播之前就把恶性循环打破。

(见下条。


怎样才能不陷入恶性循环?
依托现场的时候,就像演讲的时候有PPT一样,记者看到这一堆废墟,看到了那个旗帜,看到了那个门围,自然就知道要说什么了。

但是脑子里只有自己之前写的那段话的时候,就太恐怖了,记者就得不断想下一句话是什么,那个句号之后,好像写了一个“是”,“是”后面是什么,你就完蛋了。

怎样营造现场感?
在香港,大家都说记者直播的时候不要站在那边,好像一个木头人一样,尝试生动一点,让家里的观众好像在现场一样,所以除了比快以外,也要比现场感。

在一次出镜中,一个女记者很紧张跑来跑去,令观众觉得置身其中,现场感非常强烈,应该说把现场感百分之二百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当时的情况是,最混乱的场面已经发生过了,对那个记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她竟然可以令大家觉得还值得一看,还会多看几眼。

直播时大量数据背不下来怎么办?
直播中可以自然地看稿。

如果讲一些很重要的数据,看了一眼再跟大家讲,可能观众会觉得记者事先做了很多功课,掌握了很多数据证据,不是在乱讲。

直播时耳机突然没有声音了怎么办?
出现任何技术故障的时候,不停止说话是最安全的应对方式。

直播时记者的耳机突然没有声了,也就是说那一瞬间,记者跟导播系统没法连接了,这个时候该正常地说,“非常抱歉,我没有听到你提的问题,我只能先把我看到的情况跟观众朋友沟通一下。


千万不要做的10件事
千万不要准备整段的词,这会给你套上一个枷锁
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比如说,记者首先说天不错,接下来说旁边人很多。

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稿子:“今天的天气万里无云,温度是25摄氏度,4级风……”忘掉了一个环节就有可能全部忘掉了,这是自己害自己。

千万不要忘了PGM减1
就是播出信号声源减去自己说话的声源,否则你一边在说话的时候一边在耳机里可以听到自己延迟一秒以后的声音,这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比任何的干扰都大,
在试声音的时候,因为你是通过电话在试,所以提前试不出来?你一定要在试的时候提醒录音师说给我减1了吗?
千万不要给大系统添麻烦。

记得在地震的后期,有两个平面媒体的记者在唐家山已经告急的情况下,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又上了大坝,最后是动用了救援资源把这两个人救下来。

,这两个人直到被救下来的时候都非常高兴,非常得意。

你看我作为一个现场记者,我到一线去了。

我们且不从大的社会效益的角度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否给整个的灾区救援带来更大的负担。

但是当你是一个让人不放心的人,给大系统添麻烦,给领导添麻烦,你就可能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千万不要随意破坏和后期导演的时间约定
在直播开始之前导演通常会告诉前方记者,这一段直播在几分钟之内结束,作为前方记者,一定要遵守约定。

如果记者一下子说了八分钟,在直播中导演不好打断记者,但是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会完全打破,在导演的心目当中你就是爱超时的人,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在一个直播系统当中,互相的信任是整个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你想出风头而打破它,这是作为直播出镜记者的第一原则。

现场千万不要把话铺得太满。

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比如某个段落,记者从一处走到另一处,移动时这三秒钟可以不说话,因为你是镜头跟随,观众不会觉得这当中断了。

相反,你铺满了,你就是一个话唠。

千万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出镜
干说背景信息不能说明什么的时候,没有必要出镜。

最常见的比如一则常规的新闻:“几月几号第七届农业博览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各种摊位都是农业新技术成果展览的内容,我们经常看到的记者出镜就是“8月6号第七届农展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这次参加的一共175个单位。

”这个镜头应该是在高角度拍摄的农展馆的展览画面当中解决问题,这就不需要出镜了。

千万不要把摄像变成死的
90%现场报道的记者的身后摄像是死的,不是摄像的能力不够,而是记者的观念不够,没有把摄像机调动起来,根据你的语言推、拉、摇、移,把现场大量的信息都丢了。

千万不要假装“刚好碰上”
我们所有的记者在现场请嘉宾全是设计好的,全是严丝合缝,一看就是在等着采访,这种情况下,记者还经常垫一句话,“我们在现场刚好遇到了谁谁”。

在现场的嘉宾的功能是什么,一定是他不可代替,一定要一个环节让他解读,这时候嘉宾的出现天然就不假,因为有一种内容的悬念。

现场可以变成临时演播室,记者上来就说,“今天谁谁跟我在这儿进行报道。

”直接说破,这样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流程。

千万不要霸住镜头
现在有不少记者,让所有镜头集中在他身上,没有让周边这些物品开口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因为现场永远比记者的脸更有魅力,特别在突发事件面前。

坚决不能出现记者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或者仅仅是单边镜头推拉摇移!单边直播一定要提前多角度拍摄画面,在直播中插画面!
千万不要连线一结束马上就走
前方记者说完结束的契口后,前不要马上撤离镜头做万事大吉状,要直视镜头至少1分钟以上,手按耳麦做倾听演播室信号状,不时频率稍慢地颔首点头~~~直至导播喊:OK,信号切走了,没你戏了后台呆着去吧。

千万不要随便在报道中下结论
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尽量戒绝“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汛情平稳”这样的话,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推荐的5种工作模式
直播车+现场报道短片
当直播车能抵达的现场,不如新闻现场的时候,一定要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

有的时候直播车的作用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以直播的方式拍摄的短片传回去,并且只要传回去就能播出,这就是胜利。

出镜=记者+摄像
我们现在80%的出镜现场只是一个凝固的照片,从头到尾报道,镜头的景别没有变过,这么一个取景框能有多少信息?这个原因是记者和摄像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

记者要陈述什么样的内容,要提前告诉摄像,说什么,得摇到这个,这个东西很重要。

你尊重他,你刺激他,摄像会激起无穷的创作动力。

直播前,把行进的路线,将说到的内容跟摄像说一遍。

比如先会从那边的碎房子说起,其中说到这个碎房子的情况,然后这边的旗杆,之后说那个门框……而且问摄像,这对摄像的运动路线来说,是舒服的吗?如果记者的语言逻辑这样安排是最舒服的,但摄像说没有办法这么给,记者就得调整自己的语言逻辑。

把尾句给摄像,清楚地告诉摄像,尾句不要回记者或者尾句一定要回记者。

如果不回记者,告诉摄像,最后一句话大概说到什么,落在什么上。

做好“第一个”不平均分配体力
用50%左右的精力去准备头10%的内容,不要平均分配体力,为什么?只要把开始的部分做好了,后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
如果开始的部分磕磕绊绊,把自己扔在那儿,后面会不断地出现错误。

第一,
要对第一场格外在乎。

第二,
第一场如果是两个小时,就要对头几分钟格外在乎。

第三,
如果这头十几分钟,要面临几个嘉宾,要对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格外在乎,
延时
现场直播一般不延时,是否延时取决于前方记者的判断。

如果安全就不延,不安全才延时。

如果现场不安全,可以提前将画面拍回来,记者再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出现场,直播时插画面,这样可以保证直播中双方对话。

下载(279.28 KB)
2009-8-17 12:02
语录
你要活在现场,不要立在现场。

(指记者的出镜形式)
永远不要被你准备的东西绊住了手脚,现场永远是最有魅力的。

如果把所有的词都背下来,那么你的脸上永远呈现的是下一句话的表情,因为你永远在想“下一句话该说什么”。

杂项
出镜背景
一定要和报道的主题有紧密联系。

比如不少记者出镜会选择在树丛前面,出镜的内容是关于房地产,也可能是关于楼市,这就不如选择在大型房地产广告前出镜。

行走的出镜形式
现在常态的中近景形式太多,很少用到行走的形式。

比如站在商店门口说,是不是可以变成边走边说?
有一个相对来说的经验:如果背景是静的,记者就要是动的,如果背景是动的,记者就要是静的。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日本媒体在医院的采访,记者没有“观众朋友你好,我现在在成都现场的医院,现在怎么怎么样”的正像亮相,全部是在医院采访各个方面的画面。

头发和化妆
有的女记者喜欢披头发,但是在出镜风大的时候,头发就会成为干扰。

女主播,化妆太浓,头发吹的一丝缝都没有,都不合适。

透明伞
准备一个透明性非常好的伞,在下雨时出镜用。

地图
地图可以表现报道点在哪儿,为什么在这里做现场报道。

像台风等天灾的报道中,这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的细节。

很多地名和地理位置,记者烂熟于心,但是观众并不了解。

语速
现场语速稍快一点大家可以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