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之后西汉如何走向衰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之后的西汉
霍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依靠文治武功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不过,他的连年征战和种种好大喜功的举动,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汉武帝的明智之处在于,他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然而,汉武帝在下轮台诏两年之后便去世了,其“与民休息”政策在汉昭帝、宣帝时得到了实施。

汉元帝时,朝政危机加剧,西汉开始衰败;到汉平帝时,外戚王莽施展计谋,终于以新朝取代了西汉。

霍光辅政“昭宣中兴”
汉武帝之后,汉昭帝(前86年至前74年)和汉宣帝(前73年至前49年)相继即位,昭宣时期,西汉又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兴盛局面,史称“昭宣中兴”。

“昭宣中兴”局面的出现固然是社会积累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但辅政大臣霍光亦功不可没。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十几岁入朝为郎,后任侍中。

霍去病死后,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在宫中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不曾有过,深受武帝信任。

汉武帝晚年欲立少子刘弗陵为继位者,但弗陵年幼,须由大臣辅政,武帝认为唯有霍光最合适。

于是命画工画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并对霍光说:“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汉武帝死后,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

昭帝年仅8岁,不能听政,“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辅政期间,忠实地执行了武帝生前规定的政策,史书称他“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同时,他也经历了几件对西汉政权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件。

第一件事:召开盐铁会议。

汉昭帝关注民间的疾苦,他即位不久,即派官员巡行郡国,了解民间的生活情况。

始元六年(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召开了盐铁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论盐铁官营问题。

在会上,
贤良文学在大将军霍光、丞相车千秋的支持下批评了武帝时期律令繁苛的弊政,主张罢去盐铁官营及酒的专卖。

不过,御史大夫桑弘羊与霍光的政见不同,他力主盐铁官营,依然坚持武帝前期的治国方针。

经过激烈辩论,酒的专卖被废除了,盐铁继续实行官营。

第二件事:粉碎燕王旦和上官桀的谋反。

燕王旦是昭帝之兄,按照长幼次第他以为自己当立太子,他继位心切,主动上书要入朝求宿卫,武帝非常生气,将其派去的使者关押。

武帝死,昭帝即位,燕王旦心怀不满,声称“我当为帝”,几次派人去长安刺探情况。

霍光料到燕王旦会有异志,但不想把事情闹大,便褒赐燕王旦钱三千万,并增加封户。

不料燕王旦更加气愤,联络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密谋反叛,但机密泄露,刘泽等人被杀,霍光出于少帝刚立,不便杀其兄的考虑,没有将燕王旦处死,这使他又参与了与上官桀的谋反活动。

上官桀是与霍光共同辅政的大臣,他们之间有姻亲关系,霍光的女儿是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妻,上官安贪图富贵,请求霍光将其5岁的女儿送进宫去,许配昭帝为后,霍光以其女年龄太小为由,没有同意。

上官桀父子又请昭帝之姊鄂邑公主相助,主持上官安女与昭帝的婚事。

事后,上官桀父子对鄂邑公主非常感激,又求霍光封鄂邑公主的男宠丁外人为侯,又被霍光拒绝。

于是上官父子和鄂邑公主都对霍光不满。

此时,早对霍光怀怨恨之心的燕王旦,还有因为子弟求官不得而不满霍光的桑弘羊便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霍光。

公元前80年,他们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历数霍光擅自用权的数种罪行,并表示燕王欲到京城来保卫皇帝,防止奸臣作乱。

此时14岁的汉昭帝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不相信书中所言,便将信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上官桀等人见上告不成,又设计让鄂邑公主置办酒席,宴请霍光,席间用伏兵杀掉他,并废昭帝,迎立燕王旦。

不料机密泄露,霍光迅速将上官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诛杀,鄂邑公主和燕王旦自杀而死。

这次政变被粉碎后,汉政权得到了巩固,霍光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了,昭帝对他更加信任。

第三件事:废昌邑,立宣帝。

公元前74年,昭帝卒,没有后嗣,经大臣们计议,迎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刘贺在王国时就狂妄骄纵,行为没有节制,霍光见昌邑王是个无道之君,忧心忡忡,与丞相杨敞、大司农田延年等商议并上告皇太后,废掉仅当了27天皇帝的昌邑王,迎立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是为宣帝。

霍光这一“废昏立明”的举措,防止了西汉政治发生动乱,保证了社会正常发展。

宣帝刘询是武帝的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因巫蛊之祸被害时,刘询刚出生数月,被送到民间收养。

昌邑王被废后,刘询继位,已18岁,仍由霍光辅政,宣帝下令一切政事首先要通过霍光。

在为政方针上,他与霍光没有分歧,统治政策基本上是昭帝时代的继续。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

霍光主持朝政二十年,尽心竭力地辅佐昭宣二帝,排除了影响西汉政权发展的各种干扰,执行了武帝晚年“轮台诏令”的精神,促进了“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

轻徭薄赋是“昭宣中兴”的一大特色。

为减轻农民负担,汉昭帝即位第二年(前85年)便“诏毋令民出今年田租”。

这是自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以来第二次免除全国的田租。

宣帝曾下令,禁止官吏“擅兴徭役”,不许增加农民的负担。

宣帝时,民族关系也得到了发展。

在汉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

呼韩邪特来长安朝见宣帝。

为表示与汉的密切关系,他自言愿为汉家女婿,与汉和亲。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战争状态。

此后50年间,北部边境安宁。

总之,昭宣时期,由于霍光的鼎力辅佐,推行了一系列安民措施,使西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受到历代史家的称赞。

元帝仁弱危机四起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期。

宣帝是“中兴之帝”,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元帝以后国势转衰,与元帝推行的治国政策有关。

元帝名,是宣帝之子,公元前49年,宣帝死,他即位为帝。

《汉书·元帝纪》说他“柔仁好儒”。

他当太子时,与宣帝的一段对话,颇能反映他们父子的不同追求。

刘对宣帝多用文法吏、采取严厉镇压的办法进行统治颇不以为然,当面对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霸是指法家的办法,用暴力和权术进行统治,王是指儒家的办法,从思想上进行统治。

霸道、王道两手并用的统治术,在封建统治集团里有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的话再次表明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实际推行的是儒法并用的统治政策。

而元帝即位后,“颇改宣帝之政”,大力提倡儒学,一味宽仁,大量征用儒生执掌朝政,还重用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等人,他们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如元帝的老师萧望之被他们诬告,含冤自杀;著名学者京房、待招贾捐之等人也被杀害。

元帝仍执迷不悟,依然信任恭、显。

正如刘向批评元帝在用人上,是“贤与不肖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元帝时,自然灾害严重,皇族、贵戚、官僚和豪强地主依仗权势,大肆兼并土地,致使无数农民贫困破产,而集官僚、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于一体的大地主集团逐渐形成。

为了生存,许多破产的农民沦为奴婢,也有的逃亡山林,结成起义队伍,反抗政府。

元帝统治期间,虽然恭行节俭,甚至“夙夜栗栗,惧不克任”,也曾多次诏令减民负担,但由于他仁弱好儒,“犹游不断”,致使奸佞弄权,朝政混乱,社会危机越发深重。

成哀腐败汉运已尽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

成帝在位26年,他死后,其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哀帝在位6年。

成哀时期,西汉的政治昏暗达到极点,是公认的“极乱”时代,汉朝国运已走到尽头。

汉成帝自幼喜吃喝
玩乐,当皇帝后,更是沉湎于酒色犬马之中。

他是有名的游乐皇帝,经常身穿便衣到宫外游玩,与市井小人混在一起,连公卿大臣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成帝还是好色之徒,花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

他宠爱歌伎赵飞燕,将她及其妹妹招入宫中,封为婕妤。

后来,他又废掉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其妹为昭仪,整日流连后宫,不理朝政。

哀帝比成帝更加荒淫昏庸,他因纵欲过度,百病缠身,于是宠爱男色,仪貌秀美的董贤便成为他朝夕相处的伴侣。

哀帝常与董贤同床共寝,一次睡觉,董贤的身体压着了哀帝的衣袖,哀帝想起身,但不忍惊醒董贤,竟剪断了自己的衣袖。

成哀时期,农民的生活困苦到了极点。

哀帝时谏大夫龚胜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制度太奢,刑法太深,赋敛太重。

”另一位大臣鲍宣则上书指出当时百姓“有七亡(七种损失)而无一得”,“有七死(七条死路)而无一生”,全面概括了自元帝以来人民遭受的苦难。

“七亡”中主要有:“县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苛吏徭役,失农桑时”等,“七死”中主要有:“酷吏殴杀”、“治狱深刻”、“怨陷亡辜”等,鲍宣还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公卿守相贪残成化之所致”。

面对西汉后期严重的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忧国之士纷纷寻找解决办法。

哀帝时,大司马师丹提出了限田限奴婢的建议,主要内容是:王侯、公主、官吏占有土地以30顷为限;商人不得做官;诸王占奴婢以200人为限,列侯、公主以100人为限,官僚和一般地主以30人为限。

这个方案虽然给了官僚地主极大优待,但是,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因为他们占有的田地和奴婢早已超过最高限,绝不会自愿放弃限额之外的奴婢和田产。

哀帝对这一建议并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两千多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70倍,使限田限奴令成为一纸空文。

在政治腐败愈演愈烈、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一些人提出汉运将终,应该“易姓受命”的主张。

究竟谁可取代刘姓天下呢?外戚王莽成为人们的希望。

王莽字巨君,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倚仗这一裙带关系,王氏家族成员
把持了朝廷许多重要官职,为王莽代汉奠定了政治基础。

哀帝死后,年仅9岁的平帝即位,王太后临朝,王莽以大将军大司马的身份把持了朝政。

王莽执政后,采取一系列拉拢人心的办法,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拥护。

在社会危机加深、统治者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人们对王莽寄予了希望,吏民为王莽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万余人。

这样,王莽终于在公元8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辉煌业绩的西汉王朝终于走完了历史的行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