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行 幼儿园的环境。
幼儿的规则意识。
他人的劳动。
为
(3)引导幼儿掌握简单
的公德意识
规 的礼貌用语:老师好、再 周围的社会机构、交通设施 ,遵守社会公德,并阻止他人的
范 见等,帮助幼儿了解幼儿 ,掌握行为规范,学会在公 不良行为,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
园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则。 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学会利 感。
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 风景及名胜,激发幼儿爱祖国的
艺术精品,激发幼儿爱祖 情感。
国的情感;了解“中秋
(3)引导幼儿了解世界上有许多
节”、“端午节”等节日。 民族及不同的生活习惯。
(2)引导幼儿认识首都
(4)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几个主
、主要风景名胜。
要邻国的主要生活习惯及服饰特
点,了解几个主要的国际性节日
(一)小班教育目标
1.社会环境及行为规范 2.人际交往 3.自我意识 4.民族文化
(二)中班教育目标
1.社会环境及行为规范 2.人际交往 3.自我意识 4.民族文化
(三)大班教育目标
1.社会环境及行为规范 2.人际交往 3.自我意识 4.民族文化
小班
中班
大班
社
(1)引导幼儿了解自己
(3)引导幼儿学会把用过的 诚实、勇敢的品质及对挫
(5)引导幼儿学会克制自己,遵
玩具、用品放回原处,培养 折的心理耐受力。
守基本的集体规则,完成一定的
幼儿的责任感。
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4)让幼儿知道自己和小伙
(6)引导幼儿学会生活,独立解
伴的姓名、性别,并教幼儿
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会依据具体行为,从好与
(二)社会认知
1、自我意识 2、对周围人的认识 3、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认识 4、社会文化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认知
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认知引言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认知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社会认知则是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的概念、背景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生态文明理念1.1 生态文明概述生态文明是在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之间实现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核心价值观。
1.2 生态文明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资源消耗过度,全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了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1.3 生态文明的核心原则生态文明的核心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等。
这些原则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社会认知2.1 社会认知概述社会认知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它包括对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认知,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接受程度也是其中之一。
2.2 社会认知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认知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决定了社会行为和制定,进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进程。
第三章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3.1 生态文明理念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认识。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产生变化。
3.2 社会认知对生态文明的实现社会认知对于生态文明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有当社会大众对于生态文明理念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才能够推动领导、企业和个人行为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第四章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认知的挑战与机遇4.1 挑战:传统观念与行为模式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阻碍生态文明理念推广与社会认知转变的主要障碍。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认知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并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基于认知者的过去经验以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来进行的,同时也需要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等。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特别是他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看法、意图、愿望和信念等),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并指导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
这些都属于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因此,社会认知是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一套重要的工具”,主要包括情绪识别、共情(同理心)、社会互动等多种认知功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心理学家。
0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五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A.角色B.印象C.自我看法D.图式2.最重要的认知他人的信息线索 (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眼光接触D.面部表情3.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质量一旦形成偏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类偏向去评论认知对象的其余质量,这是 ( )A.马太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4.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取的信息比本来获取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5.以必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首次印象D.印象修正6.一般说来, ( )更靠近于大部分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质状况A.加法模式B.加权均匀模式C.均匀模式D.中心质量模式7.刻板印象拥有 ( ) 的意义,令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A.悲观B.损坏性C.归纳定型D.社会适应8.首因效应的存在表示 ( )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说常常是以其为依据来达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理9.印象管理是一种 (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不停地察看、评论自己,所以个体常常不停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优秀的印象。
A.信息加工B.交际技巧C.感情过程D.影响力10.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将各个特色的分值加以均匀,而后依据均匀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整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 )A.均匀模式B.定型C.加权均匀模式D.加法模式11.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集体以及对 ( ) 的知觉。
A.自己B.自然C.社会D.环境12.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优秀印象,成立优秀人际关系,个体常常会认可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这类做法被称为( )A.自我裸露B.自我抬高C.隐蔽自我D.形象塑造13.一个长相美丽的人常常在大部分方面都被他人做较高的评论,是因为 ( ) 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学 》 课件 第5、6章 青少年的自我与社会认知、青少年的道德与价值观
(四)压力 • 随着消极生活事件的增加,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是下降的
四、自我概念的改善
改善 青少年的自尊
一是确定自尊的来源; 二是给予情绪情感支持; 三是创造成就感的体验; 四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03
第三节 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状态
一、自我认同的形成
动、长相等。
一、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变化
Ö 在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转化的过程中,个体开始发展关于自我的更 为抽象的特质。
Ö 青少年会把儿童期使用的孤立的特质(“聪明”“有天赋”),统一 为更为抽象的描述(“智力”),并且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分化且得以 更好地组织。
Ö 青少年开始根据个人的信仰和标准来看待自我,而不是根据社会比较。 Ö 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典型特征是,他们常常以相互矛盾的方式来描述
Ö 教育及职业期望部分地受到自我映像的影响,也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三、自我概的影响因素
(一)重要他人与亲子关系 • 与母亲、父亲的亲子关系的质量与认同 • 父母的兴趣、关注和管教
(二)社会经济地位 • 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比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自尊低。 • 但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女孩其自尊不及中低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女孩
Ö 在保护自我的过程中,青少年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消极特征。
Ö 在青少年期,对自我的理解包含了内容更为丰富的认识,即 自我包含着无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这种认识只会在青少年 后期出现。
二、自我的整合
Ö 在青少年期,对自我的理解会变得越来越整合,特别是在青少年后 期,自我的各个分离的部分会更为系统地结合在一起。
Ö 自我认同的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像埃里 克森的“危机”概念那样隐含巨变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渐缓的过渡。
第五章 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教育
2. 培养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① 记住老师提出的要求;学会把老师要求做的事情做完。 ② 养成认真专心做事的习惯。 ③ 学会一些做事的技能。 ④ 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
幼儿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1. 6个月——1岁11个月 宝宝能干啥? 2. 2岁——3岁5个月 宝宝能干啥? 3.3岁6个月——4岁11个月 宝宝能干啥? 4.5岁——6岁5个月 宝宝能干啥?
3. 对社会认知不同步 3-4岁幼儿可以做 4-5岁幼儿可以做 5-6岁幼儿可以做 4. 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和机会越多,对社会认 知越丰富。
3.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
认知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3.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
认知社会环境
幼儿园环境:
3.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
认知社会环境
社会机构:
还能想到哪些?
3.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
(七)为儿童入园做好心理准备
1.帮助幼儿建立对幼儿园环境的初步认识 2.建立师幼、同伴间的初步情感 3.给孩子安全感 4.重视最初几天的分离体验
活动设计练习
大班社会活动:超市探秘 活动目标: 1.了解超市里常见物品的类别及摆放。2.初步学会进行简单
的事物分类。 3.愿意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思考活动 过程
活动设计练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请小朋友说说自己认识的少数民族。 2.出示地图(地图上标有代表56个民族标志) 二、创设情景,请幼儿扮演少数民族娃娃家邀请小朋友做客,引导幼儿认 识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1.维吾尔族:幼儿介绍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舞蹈:播放音乐,幼儿学一些基本动作,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2.蒙古族 幼儿代表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特色。蒙古人有草原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 (跟音乐学骑马的动作) 3.藏族 幼儿代表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特色。让幼儿体验风俗:献哈达的时候送 上祝福话。 三、结束与延伸 1.教师: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晚上回家在父母帮助下认识彝族的民族知识。
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格与学习
• 一、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 •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 •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
• 提出质疑: 提出质疑: 人类的所有学习都是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 果吗? 果吗? •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人的大量行 条件反射只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 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 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
二、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
(一)多拉德与米勒的简介
• 多拉德(John Dollard,1905~1980) 多拉德( , ) 米勒( 米勒(Neal Miller,1909~2002 )耶 , 鲁学派的主要成员,接受赫尔的思想 鲁学派的主要成员, 影响, 影响,又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科 学思想, 学思想,两人合作共同建立了与古典 行为主义有所区别的特殊结构的理论 体系。 体系。米勒晚年研究生物反馈有重要 贡献,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贡献,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行为预测理论
1、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 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 2、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 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 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 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 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用下面的行为 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行为潜势=预期× 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行为潜势=预期×强 化效价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二)华生的基本主张
1、研究主题: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研究主题: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2、研究方法:客观观察与测量; 、研究方法:客观观察与测量; 3、研究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研究目的:预测与控制行为; 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 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就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就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5、由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 、 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 释人类的行为。 释人类的行为。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
社会学与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社会学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一门涉及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而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则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和认识。
它包括个体对社会环境、社会规则、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经验对社会进行评价和解释,建立起对社会的认知框架。
通过社会认知,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与他人的互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知觉则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会根据对他人的观察和交流,形成对他人的认知和评判,从而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社会知觉不仅涉及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知,还包括对他人内在特质和行为动机的理解。
通过社会知觉,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有助于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研究,社会学可以揭示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特点,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今
后在社会学研究中能够更加重视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认知教案
社会认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
3.理解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点。
2.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交往中的情境或给出一个简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社会认知的思考,并让学生就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20分钟)(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点-解释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环境进行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介绍社会认知的特点,如个体差异性、发展性和动态性等。
(2)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关系-阐述社会认知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如识别他人情感、推断他人行为动机等。
-分析社会认知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社会认知与情绪管理的关系-讲解社会认知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如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表现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强调社会认知对情绪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3.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情境,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合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示范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社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反思。
5.扩展活动(25分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析社会情境,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
提供相关资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四、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社会认知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社会认知解决问题的经历或感悟,要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5.1认识职业社会的维度与方法
第五章职业社会认知第一节认识职业社会的维度与方法武汉理工大学魏超副教授武林外传之职业规划一、认识职业社会的维度二、认识职业社会的方法1、静态的资料接触网络出版物《富生职业》《新职业风暴》《富生职业》共有二十本,论及社会中的众多行业,介绍了每一职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内容、要求、就业范围、求职、晋升阶梯、薪酬和工作环境,而且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每一个特定职业历史。
参与专业协会PART 1进行社会实践PART 2生涯人物访谈PART 3二、认识职业社会的方法2、动态的资料接触生涯人物访谈所谓生涯人物访谈,就是指通过选择一个在职的对象,对他进行采访,从而了解该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职业的确切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别人的职场历程和经验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途径,提高成功的效率。
选择访谈目标并作好具体时间、地点的安排。
准备好需要提出的问题。
搜集生涯人物的信息和资料。
访谈时注意问题不宜太多,5-10个为宜。
生涯人物访谈生涯人物问题访谈清单职业资讯方面生涯经验方面1.工作性质、任务或内容1.个人教育或训练背景2.工作环境、工作地点2.投入该职业的决策过程3.所需教育、训练或经验3.生涯发展历程4.所需个人资格、技能4.工作心得:乐趣和困难5.收入或薪资范围、福利5.对工作的看法6.工作时间6.获得成功的条件7.相关就业机会7.未来规划8.进修和升迁机会8.对后进者的建议9.组织文化和规范01直接工作02专业实习03工作跟随Job Shadow二、认识职业社会的方法3、参与真实情境哪些职位PART 1P (Position )哪些机构工作环境PART 2L (Location )升迁通道升迁速度PART 3A (Advancement )薪水、福利、学习机会、工作时间、休假情形及特殊雇佣规定等PART 4C (Condition of employment )所需教育程度、训练、经验、能力、人格特质……PART 5E (Entry requirements )二、认识职业社会的方法4、P .L.A.C.E.法谢谢!QQ:83163396Email:weichao@。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班杜拉(1965)的经典研究:
在一项观察学习实验的第 一阶段:
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 部有攻击行为的电影;
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 子分为三组,分别看结 尾不同的影片:
(1)奖励攻击组; (2)惩罚攻击组; (3)控制组。
观察学习实验结果:
惩罚组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 而另外两组(奖励攻击组和控制组)则没有差别。
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之中,只有站在社会学 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这一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观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涉及三个主题: (1)观察学习; (2)自我调控; (3)自我效能。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 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4)生理和情绪状态。正面情绪增强自我效能,负面 情绪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 的概率就增加;
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 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般性原则
①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 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自我调控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 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奖励和惩罚,亦即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种成分。
(2)自我调控
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怎样获得的呢? 班杜拉认为,既是奖励与惩罚的产物,同时也是榜样 影响的结果。
作文社会认知教案设计模板
作文社会认知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 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b. 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b.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关怀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a.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征;b. 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c. 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社会认知的概念;b.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征。
a. 什么是社会认知?b. 社会认知的特征有哪些?2. 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
a. 社会认知的发展阶段;b. 影响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
3. 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a. 如何培养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b.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3.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社会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社会认知的概念。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特征,让他们理解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认知的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关系。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培养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关怀能力。
六、教学评价。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5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相貌美丑对认知晕轮效应
特征评定
刺激人(相片上人) 人格社会合意性 刺激人婚姻能力 刺激人职业地位 刺激认作父母能力 刺激社会和职业上幸福 刺激人总幸福情况 结婚可能性
相貌丑者 相貌普通 相貌漂亮
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52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22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 (一)归因理论研究基本问题
–1.人们心理活动归因。人们心理活动产生应归 结于什么原因,包含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 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人们行为活动归因。依据人们行为及其外部 表现,来对行为者稳定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 差异做出合理推论。这是社会知觉归因主要内 容。
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
65.30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6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3。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终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 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特征解释。
愚蠢 轻薄 动摇 不可靠 拙笨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3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同他人首次接触时所形成 最初印象。它是一个人经过对他人外部特征感知,进而取得对他动机、 情感、意图等方面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印象。对某人第一印象 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解释。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9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印象整饰的正面性 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关 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 行下去。 印象整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语言也 在变得越来越文雅而有修饰,人们的欲望和 要求开始摆脱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变得含蓄 和曲折。
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社会规范制功能。 印象整饰功能 社会交换功能
四、 认知的偏差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 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S.E.阿希是最早进行有关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 的社会心理学家 印象形成是所有人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些人格要素中有一种是左右印象形成的 主要因素
人的体态表现 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 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人的行为方式 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 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 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 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 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 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 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 性的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 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作出有 根据的归因。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基本概念 社会认知的内涵 社会认知就是指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 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 是我们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的感知与认识。 是研究人们从社会环境获取信息,并如何 形成推理的过程。
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 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 在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 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 其中的某一过程。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也一样将 “面子”、“命运”和“恩惠”并称 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他虽然感叹 “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 下定义”,但却认定对脸面的研究 “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 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 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 准。”
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明恩溥) 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 “乍一看,要把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 脸面说成是中国人的一种特征,是不 合情理的。但‘脸面’这一词汇在中 国并非指人头上的面庞,它在用法上 是一个多义的复合名词,比我们描述 的或可能理解的意思还要多。”
社会认知中的图示
社会图式(social schema 或称社会基模) 是当前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这是 由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图式概 念发展而来的,社会心理学家采用这一概 念来解释人们如何进行社会认知以及作出 相应的行动。 简而言之,社会图式就是指经过对来自社 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在人脑中 组织起来的认知系统。
三、印象整饰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 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 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 (即社会期望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 的演出又受到互动对方的制约。因此,要使互动 能够顺利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应有能力运用某种 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 戈夫曼的理论既可称为“戏剧论”,又可称为 “印象整饰”或“印象管理。”
在后台人们可以使用前台所不能使用 的动作和语言,如“彼此间直呼其名; 作出决定时彼此合作;使用亵渎的、 含有公开的性内容的语言;当面发牢 骚;抽烟;不讲究、非正式的穿着; ‘不规矩’的站、坐姿态;使用方言 或不太标准的语言;咕咕哝哝或大声 地叫喊;嬉戏式的放肆行为或哄骗嘲 弄”
戈夫曼从戏剧舞台中借用来的另一个最为 形象、妥帖的说明日常互动和印象整饰的 词语是“剧班”:“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 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 剧班的表演比个体表演更有价值、也更富 技巧,因为它涉及到剧班成员为共同表演 一套常规程序而进行的相互配合。用我们 现在的话来说,剧班的表演是一种群体性 的印象整饰。
自我概念的来源
他人的反馈 反射性评价 自我知觉 社会比较
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 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 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 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 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 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 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①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 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 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 阶段。 “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 定的联系。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 存在于个人之中。
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差异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 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 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 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 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人的 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 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 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 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 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 生理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婴儿期 童年期 学前期 学龄期 青春期 成年早期 壮年期 老年期
印象
社会印象 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 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 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图式的四种类型
人的图式 自我图式 角色图式 事件图式
新事件输入
对此事件 是否有主 动图式
产生 推理
长时间 记忆
寻找相应的图式
关于事件 输出信息
图式找到了吗 创造新图式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这种认识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
我觉得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样的 人 在横线上填上描述自己特征的词语
社会刻板印象
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两条途径 其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 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 其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的,即通过他人 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的
社会刻板成见的影响
积极影响:包含了一定的合理的、真实的 成份,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 际状况,因此,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 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一 定的便利。 消极影响: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 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的认 知中,刻板印象则易导致成见。
社会认知的途径
人的面部表情 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 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 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 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 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 人的言语活动 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 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 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 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
1、加权模式(累加模式) 安德森,1962年 尽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 先提示的刺激 最 物(在实验中一般为人格特征)或最后提示 的刺激物会对总体印象的形成起中心作用, 但在反复的刺激之后,这些效应的作用都会 减弱,全部刺激物都会对总体印象的形成起 作用。
2、平均模式 安德森,1965年 平均模式的基本要点,就是用刺激物总数N去 平均加权印象。换言之,• 们对一个人的印 我 象等于形容该人的全部特性的平均赞同值。
象真正的演员一样,日常互动中的自 我表演也有前台和的后台之分。前台 是表演场合;后台则是相对于前台而 言的,后台的现实是与前台的表演相 矛盾的。并且也是应当矛盾的。表演 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作准备,掩饰那 些不能在前台表现的东西,这就象演 员的化装一样;从前台退入后台,表 演者就可以得到信息、放仅供参考, 以消减在前台表演时的紧张。
社会行为的归因
归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 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 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 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 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 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 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印象整饰的负面性 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 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 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 巧为自己谋利。 “露脸”或“争面子” 逢迎之道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曾借外国 学者之口,将其称为理解“中国精神的纲 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 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鲁迅:“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后 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吃了个 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了什么山珍 海味的面孔走出来。”
戈夫曼认为,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 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这种表 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行为个体较易控制的自我表达,这是明显的 “给予”互动对方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 号或它们的替代物; 行为个体不甚留意或未加控制的较随便的流 露,它包括在较广泛的社会行为之中,是隐 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