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发生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血液(人卫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血液(人卫版)

四、血细胞发生
胚胎期造血部位的变化: 卵黄囊→肝→→脾→→→骨髓
(3周) (6周) (4个月) (胚胎后期至生后)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为脂肪组织, 通常所说的骨髓指红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血窦
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 量的测定称血像。
最常规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血细胞分类 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
正常值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男:(4.5~5.5)×1012/L 女:(3.5~4.5) ×1012/L (4.0~10) ×109/L
功能: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 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血细胞中数量最少
血细胞中体积最大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 不规则形等,染色质颗 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 浅。胞质较多,胞质染 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 浅凹,染色质致密呈块 状,着色深,胞质很少, 在核周成一窄缘,染成 蔚蓝色。
血液 Blood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blood cell) 血小板
(55%)
血液
(blood) 血浆 水(90%)
(45%)
(plasma) 血浆蛋白、脂蛋白、酶、
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
血细胞生成部位:骨髓
血清(serum):在体外,血液静止后,溶解状 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 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凝血块, 并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3.2 读懂血常规-血细胞生理-PPT

3.2 读懂血常规-血细胞生理-PPT

读懂血常规--血细胞生理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之中如特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此间能较快的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血浆成分的变化是影响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的原因影响血沉的因素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含量增加 加快血沉 白蛋白和卵磷脂的含量增加 减慢血沉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氯化钠溶液的浓度降到0.42%~0.46%的时候,部分的红细胞就开始破裂氯化钠溶液的浓度降到0.28%~0.32%的时候,全部的红细胞就开始破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脆性变大白细胞(leukocyte)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1. 正常值:成人WBC是4.0~10.0×109/L2. 分类: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单核细胞(Monocyte)淋巴细胞(Lymphocyte )白细胞的生理特点中性粒细胞是体内游走速度最快的细胞巨噬细胞是体内吞噬能力最强的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是机体对抗蠕虫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 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数量:100~300X10 9/L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 释放 聚集 收缩 吸附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之为血小板吸附 血浆中存在的vw 因子是血小板与胶原纤维发生粘附的桥梁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分泌颗粒中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血小板释放出的物质中:ADP 等能引发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5-HT 和TXA2则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V WF 能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活化,还有的物质能加速血液凝固的发生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称为致聚剂。

血细胞分析PPT课件

血细胞分析PPT课件

03
血细胞分析的方法
显微镜检查法
人工操作
适用范围
显微镜检查法是一种经典的血细胞分析方 法,通过人工操作显微镜对血液样本进行 观察,识别各种血细胞及其形态特征。
显微镜检查法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基 层医疗单位等场所,尤其在缺乏自动 化分析仪器的区仍被广泛应用。
主观性
由于该方法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经验判 断,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操 作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血细胞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血细胞分析可以检测出各种血液 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 小板减少症等,为医生提供诊断
依据。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监 测治疗效果,如化疗后肿瘤标记物 水平的变化等。
评估健康状况
血细胞分析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 况,如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可以反映贫血程度,白细胞计数可 以反映感染情况等。
02
血细胞分析的指标
红细胞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
用于判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等。正常 值:男性4.0~5.5 × 10^12/L,女性 3.5~4.5 × 10^12/L。
血红蛋白浓度(Hb)
反映贫血程度。正常值:男性 120~160g/L,女性110~150g/L。
红细胞压积(Hct)
反映血液浓缩程度。正常值:男性 0.4~0.5,女性0.35~0.45。
异常指标处理
对异常指标进行复检和确认,排除干扰因素和仪器误差。
血细胞分析的局限性
影响因素
血细胞分析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标本采集、处理、 仪器误差等。
疾病特异性
某些疾病可能导致血细胞计数和形态的异常,但特异性不高,需要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血液血细胞PPT课件

血液血细胞PPT课件

白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描述白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具有多种形态和功能。根据其形态和来源,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 胞等类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例如,粒细胞具有颗粒状的内含物,而淋巴细胞则形状较为不 规则,且没有颗粒状内含物。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血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红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血小板的的功能
红细胞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同时也含 有血红蛋白,有助于血液的携氧能力。
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能够对 抗感染和疾病。
血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中的血细胞通过运输 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人 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炎症反应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释放出生化信号,吸引白 细胞等炎症细胞到达受损部位。
免疫调节
血小板能够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反应,维持体内平衡。
血小板异常与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出血、贫血等症状,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病毒感 染等原因有关。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数量增多,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可能与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有关。
血液血细胞ppt课件
目录
• 血液与血细胞概述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 血液与血细胞的检验方法 • 血液与血细胞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01
血液与血细胞概述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 胞和血小板组成。
血液的功能

血细胞及其功能PPT课件

血细胞及其功能PPT课件

早、晚期红系祖细胞
干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 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
红系前 体细胞
红细胞
(促其分化,增殖)
爆式促进因子
(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 BPA)


多向性祖细胞(mult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
定向性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cell)

红系、粒-巨噬系、巨核系、淋巴系祖细胞
• 前体细胞(precursors)
一、血细胞的生成与造血调控
• 3:造血微环境与造血调控
• 4:造血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
中性粒细胞 50%~70%
颗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0~7%
嗜碱粒细胞 0~1%
白细胞
淋巴细胞 20%~40%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 2%~8%
动物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正常值
类别
成年男性
Hb(g/100ml) 红细胞 (1012/L)
14.5(13.5~15)4~5
白细胞 (109/L)
5~10
成年女性
第二章 血液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血细胞的生成与造血调控
• 1:造血部位
胚胎早期 卵黄囊 胚第二个月 肝、脾 胚第五个月 骨 髓 出生 外骨髓
• 到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 长骨近端骨骼处才有造血骨髓
一、血细胞的生成与造血调控
• 2:造血干细胞
• 全能造血干细胞(tot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 造血祖细胞(progenitor cell)

血液和血细胞 生理PPT课件

血液和血细胞 生理PPT课件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血液: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1.090~1.092,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的含量。
(二)血液的粘滞度:
以水的粘滞度为1计, 血液:4~5,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1.6~2.4,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组成和含量, 血浆粘度增大的常见原因是血浆因子Ι或γ免疫球 蛋白的含量增多。
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阶段,细 胞只能向特定方向分化。
第三阶段:前体细胞(precursors)阶段,已形成各系的幼 稚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各种具有功能的终 末细胞。
二、红细胞(erythrocyte, RBC)
(一)形态和数量
1、形态: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7~8μm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①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 由血浆中晶体小分子物质形成,80%来
自Na +和Cl -,占总渗透压的99.6%。 ②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主要由白蛋
白形成,占总渗透压的0.4%。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红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
②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
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 发生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能力 称为可塑变形性。 影响因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红细胞内的粘度、 红细胞膜的弹性和血红蛋白含量
肝脏疾病,导致

二、血细胞 PPT课件

二、血细胞 PPT课件

开门窗,流通空气。【警告:在保证中毒环境空气流通前,禁止使用易产生
明火、电火花的设备,如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燃气灶、手电筒、蜡烛 等,防止一氧化碳浓度过高遇明火发生爆炸。】

(2)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证患者有自主
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3)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误区三:以为在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煤气中毒。

科学证实,一氧化碳是不溶于水的,要想预防中毒,
关键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或安装风斗,烟囱要保持透气良
好。

误区四:煤气中毒患者醒了就没事。

有一位煤气中毒患者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经医院
积极抢救,两天后患者神志恢复,要求出院,医生再三挽
留都无济于事。后来,这位患者不仅遗留了头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晕的
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后死亡。

寒冷刺激不仅会加重缺氧,更能导致末梢循环障碍,诱发休克和死
亡。因此,发现煤气中毒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并迅速向“120”呼救。
误区二:认为有臭渣子味就是煤气。

一些劣质煤炭燃烧时有股臭味,会引起头疼头晕。而煤气是一氧化
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有些人认为屋里没有
臭渣子味儿就不会中煤气,这是完全错误的。
陕西定边致11名女生死亡煤气中毒 事件4人获刑
• 新闻回顾:陕西一中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事故 11名学生死亡
• 2008年12月2日陕西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中 学1日晚因取暖发生12名女学生一氧化碳中 毒事故。截至2日中午,11名学生抢救无效 死亡,另一名中毒学生目前情况稳定,善 后工作已经展开。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血细胞红细胞PPT课件

血细胞红细胞PPT课件

小结
.
17
练习:
1、如果化验报告单上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 正常值,他会得什么病?
贫血。
2、为什么正常成年男性比女性的红细胞数多? 因为男性的雄激素比女性多,雄激素可以直接刺激骨髓 造血。
.
18
练习
1.验血报告单中的RBC是指( C ) A 血细胞 B 白细胞 C红细胞 D血小板
2.人们到医院看病时,有时候需要做血常规化验,医生判断 患者知否贫血,主要是根据下列哪项的数值低于正常值而作 出的( C ) A 血细胞 B 血浆 C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D血小板
• 功能: 1、运输O2和CO2。 2、对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资起缓冲作用。
这些功能是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的。
.
9
一、红细胞(RBC)
(二)RBC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
2、悬浮稳定性
.
10
一、红细胞(RBC)
1、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 液的抵抗力。 Q:红细胞对低渗溶液 的抵抗力大,说明什 0.9% 0.8% 么?
血 细
红细胞 胞
.
2
血细胞的组成
血细胞
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
3
第四章 血液
4.3 血细胞--红细胞
.
4
一、红细胞(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正常值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 2. 悬浮稳定性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
5
一、红细胞(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 形态:两面凹的圆盘状,含有血红蛋白。 • 数量:
(1)造血:人出生后主要在红骨髓造血。

血液生理之红细胞PPT课件

血液生理之红细胞PPT课件

02
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造血器官及造血过程
1 2
造血器官
骨髓、脾脏、淋巴结等
造血过程 多能造血干细胞 → 定向祖细胞 → 前体细胞 → 成熟红细胞
3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 骨髓基质细胞提供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在微 环境中增殖分化为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原料及影响因素
原料
铁、叶酸、维生素B12等
铁缺乏
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骨髓微环境对红细胞生成影响
骨髓基质细胞
提供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干细 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因子
如IL-3、GM-CSF等,促进红细胞 生成和分化
骨髓微环境的改变
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征等,可影响红细胞生成和质量
03
红细胞生理功能与 代谢
氧气运输和二氧化碳排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血红蛋白(Hb),其主要功能是结合、运输氧气。在肺部,Hb 与吸入的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04
红细胞异常与疾病 关系
贫血类型及其原因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 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体 内铁储存不足,影响血
红蛋白合成。
巨幼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DNA合成障 碍,红细胞体积增大。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 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
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的活跃程度, 对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实验诊断在贫血等疾病中应用价值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血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对贫血进行准 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3.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新生的红细胞从骨 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 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 糖体消失。
4.变形性: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原 因是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 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变形性差, 易被脾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4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亡, 变为脓细胞。
11
数量最多 图7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12
图8 血涂片示中性粒细胞(2叶核;油镜)
13
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
图9 中性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14
图10 中性粒细胞电镜图
15
( ↑特殊颗粒 △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
吞噬的细菌 糖原
图1 红细胞模式图及光镜图(油镜)
5
图6 血涂片示网织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
6
图2 血细胞扫描电镜图 (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7
图3 红细胞(R)电镜图 红细胞变形穿越脾、
血窦内皮细胞(E)间隙
8
图 5 巨 噬 细 胞 吞 噬 红 细 胞 扫 描 电 镜 图
功能:①组胺酶分解组胺;②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从而抑制过敏反应;③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20
图14 血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左;油镜) 21
图15 嗜酸性粒细胞
(左:超微结构模式图
右:电镜图)
22
4.单核细胞(monocyte) 形态: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10-20µm ;胞质弱
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核呈肾形、马蹄 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
10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形态:数量最多,呈球形,直径7-15µm;核形态多样,
呈杆状或分叶(2-3叶多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 细小颗粒。① 嗜天青颗粒呈浅紫色,占20%,为溶酶体, 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类; ② 特殊 颗粒呈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90%),有部分中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组织中,三种淋巴细胞可 相互转换。
分类:根据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和免疫功能,分为①胸 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T细 胞),产生于胸腺,占75%;②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B细胞),产生于骨髓, 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 体; ③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细胞), 占10%。
功能: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
23
图16 血涂片示单核细胞(油镜)
24
图17 单核细胞电镜图
25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形态:呈球形,直径为5-20µm,核大,胞质少,富含游 离核糖体,可含溶酶体。根据体积大小分为小、中、大三 种类型,小淋巴细胞,5-8µm ,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 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中淋巴细胞,9-12µm ,胞质 稍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 大淋巴细胞,13~20µm。
第五章 血 液
1
血液(blood)是一种循环流
动的液态结缔组织,由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构成。大
多数哺乳动物全身血量约占体重
的7%-8%;其中,有形成分占血
液容积的35%-55%,血浆占45%-
65%。
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总
称为~。
血液有形成分:血细胞和血
小板总称为~。
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

图12 血涂片示嗜碱性粒细胞(油镜) 18
图13 嗜碱性粒细胞 (左:超微结构模式图 右:电镜图)
19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细胞呈球形,直径8-20µm ,核多2 叶,胞质内充
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 及阳离子蛋白。
26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图18 淋巴细胞光镜与电镜结构模式图
27
图19 血涂片示中淋巴细胞(左)和小淋巴细胞(右)
9
(二)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WBC)
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球形细胞。根据有无特殊颗 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 粒对染料的亲和性不同,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 细胞。
白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 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作用。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3
二、血液有形成分
(一)红细胞 (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1.形态结构: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表面光滑,双 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核,无细胞器,胞质 内充满血红蛋白,呈红色。
细胞血所红需蛋的白O2的,主并要带功走能细是胞结所合产与生运的输大O部2和分CCOO2,2。即供给全身 2.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 天。老化的红细胞被
色):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
方法。染色液含亚甲蓝、伊红、
天青等,能将各种血细胞一次染
出。
2
一、血浆
是血液细胞间质,为浅黄色,有黏性的透明液体。包括 水(91%)、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 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其功能为:①运载血细胞、血小板、营养物质和机体代 谢物;②所含补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③运输各种激素,参与机体体液调节;④所含纤维蛋白原 及凝血因子参与血凝;运输无机盐参与体液酸碱平衡和渗 透压调节等。
特殊颗粒
吞噬体
图11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电镜图
16
2.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basophil) 形态:数量最少,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µm ,核分
叶、S形或不规则; 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 碱性颗粒,呈橘红色,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