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概论考点式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概论笔记
一、诗经文化 (2)
二、琴瑟文化 (3)
三、婚礼文化 (5)
四、文与化 (5)
五、汉服文化 (6)
六、西方服饰文化 (6)
七、神话文化 (6)
八、数字文化 (8)
九、中国的宗教文化(P书99页) (8)
十、儒家文化P书92 (8)
十一、道家文化 (9)
十二、佛教文化P书102 (10)
十三、基督教文化P181 (10)
十四、书画文化 (11)
十五、戏曲文化 (11)
十六、园林文化 (12)
十七、饮食文化 (12)
一、诗经文化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奠基之作,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其作品一部分是贵族文人所做,另一部分则是采自民间经乐官加工而成,采诗说可信,由孔子编订,《诗经》记述社会生活与历史现实,合乐而歌。
2.孔子“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诗乐合一、可以演唱的“乐歌”
3.诗与诗三百
《诗经》共305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4.风、雅、颂
《诗经》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其中大部分是民歌,是《诗经》的精华。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雅是朝廷正声,即周朝京畿地区的乐歌,大雅中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其中五篇周民族的史诗,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小雅则多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之作,也有一部分是民歌
颂,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乐歌,内容多褒美失实,可以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5.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在《诗经》中,赋是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的表现手法,用于叙述写景,则铺叙直陈,用于抒情,则直抒胸臆。如《豳风七月》铺叙了农夫一年到头劳动和生活的情况,抒发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不满。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比的手法可以使作品的形象鲜明生动,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重敛于民的奴隶主,可以使读者想象出他“贪而畏人”的丑。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的手法一般用于全诗的开头或某一章的开头,可以起
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等作用如《周南关雎》、《周南逃夭》
6.关雎(爱情、赏析)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江汉一带的南方乐曲,《诗经》的第一篇。《诗序》说是歌颂“后妃之德”有认为是庆祝新婚的乐章,现认为是一位青年对一位美貌女子的爱慕与追求,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反映人伦关系,夫妇关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求之不得,孔子在《论语》中评价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是没有节制,悲伤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诗人看到河边洲上的雎鸠鸟成双成对,鸣声互和,因而触景生情,想到下面两句爱恋求偶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诗经特色
有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有现实主义精神,
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直率表达思想。
有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四言为主,重章跌句,回环复沓
二、琴瑟文化
1.古琴(古琴之形)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在诸多琴学文献记载都认为,琴是由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顺等圣贤所创制。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岳山、雁足、龙池、凤沼、微位
2古瑟
瑟,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另指古水名,指今河南省罗山县的小黄河。瑟又有含义指洁净鲜明的样子。
3.古琴谱(神奇秘谱)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4.古琴的演变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战国时期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