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二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40 + 20 = 30 + 53 = 15 + 72 =60 – 40 = 83 – 30 = 87- 15 =60 – 20 = 83 – 53 = 87 – 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2、导入新课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老师板书:30 + 20 =50 (千克)加数加数和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加数=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加数+ 加数(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和-第二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和-第二个家数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让学生齐读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

现在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被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

2.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并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对加减法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2. 新知讲解:详细解释加减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被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然后让他们解释他们的答案是如何得来的,以此来检查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此来巩固他们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设计一些加减法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并在下次上课时带来。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然而,也有少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我关于“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算式的概念,理解加法中的被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2. 加法算式中的被加数、加数和和3.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加法实例引入课题,如购物时的商品总价等于商品单价之和等。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加法?”、“加法中有哪几个主要的部分?”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加法的概念: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的过程。

例如,3+4=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 加法算式中的被加数、加数和和:在加法算式中,被加数是指参与运算的数,加数是指相加的数,和是指运算的结果。

例如,在算式5+3=8中,5和3是被加数,8是和。

3.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改变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加法结合律是指在加法运算中,无论怎样分组,结果都是相同的。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用实物或者图形来表示加法算式,并解释其意义。

2. 让学生尝试改变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位置,观察是否会影响结果,以此来验证加法交换律。

3. 让学生尝试改变加法算式的运算顺序,观察是否会影响结果,以此来验证加法结合律。

四、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2.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应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相关的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能够使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加法的定义和例子。

加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被加数。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加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体验加法的意义。

使用图表或flashcard展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检查学生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能够使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减法的定义和例子。

减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减数、被减数。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减法的概念。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体验减法的意义。

使用图表或flashcard展示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减法概念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检查学生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加法和减法的互相转换例子。

实际应用问题: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换解决。

3.3 教学方法通过例子和实际问题展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使用图表或flashcard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评估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与否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评价: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加减法,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以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一、课程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如被加数、加数、和在加法中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在减法中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讲解新课1.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比如“5 + 3 = 8”,并提问:“在这个算式中,5和3分别是什么?8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5”和“3”是两个加数,“8”是它们的和。

- 再给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个数字代表什么,并强调被加数、加数、和之间的关系。

2.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同样地,通过观察减法算式,比如“8 - 3 = 5”,提问:“在这个算式中,8和3分别是什么?5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8”是被减数,“3”是减数,“5”是差。

- 再给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个数字代表什么,并强调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操作1. 让学生进行一些加、减法的练习,让他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2.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加、减法来解决,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巩固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2. 让学生自我检查今天的学习成果,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题目应包含加法和减法的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同时复习两种运算方式。

2. 题目应有一定的难度梯度,既有简单的基础题,也有需要思考的应用题。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于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计划。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加数+ 被加数= 和;和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差= 减数;差+ 减数= 被减数。

3. 应用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2.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练习题、应用题等教学素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新课讲解:讲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探究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叫做加数,另一个数叫做被加数,它们的和叫做和。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减去的数叫做减数,被减去的数叫做被减数,得到的差叫做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总结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课堂讲解:教师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分析学生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动画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针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和应用题;3.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纸张、彩笔等,让学生在讨论时绘制加减法关系图;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加法算式的组成:加数、和。

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谁能告诉我加法算式由哪些部分组成?(2)生:加法算式由加数和和组成。

(3)师:那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探究新知(1)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出几个加法算式,如5+7=12,8+4=12。

(2)师:谁能告诉我,在5+7=12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是加数?哪个数是和?(3)生:5和7是加数,12是和。

(4)师:那在8+4=12这个算式中呢?(5)生:8和4是加数,12是和。

(6)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7)生1:我发现,5+7=12,7+5也等于12。

(8)生2:我还发现,12-5=7,12-7=5。

(9)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发现了加法算式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3.巩固练习(1)师:现在我们来巩固一下这个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答案,看看是否正确。

4.解决问题(1)师:现在我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屏幕显示:小明有10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一些苹果,现在小明有18个苹果。

请问小华给了小明多少个苹果?(3)师:请同学们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4)生:18-10=8,所以小华给了小明8个苹果。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教案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教案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40 + 20 = 30 + 53 = 15 + 72 =60 – 40 = 83 – 30 = 87- 15 =60 – 20 = 83 – 53 = 87 – 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2、导入新课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老师板书: 30 + 20 =50 (千克)加数加数和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 加数 =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 加数 + 加数(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1地方?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 和-第二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 和-第二个家数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让学生齐读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

现在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五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加数与和、被加数与差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减法中减数、被减数和差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问题求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概念,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找零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2)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转换关系:和加数 = 被减数和被减数 = 加数被减数 + 差 = 被减数被减数差 = 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出至少5个加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请列出至少5个减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 答案:(1)例如:3 + 4 = 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例如:9 5 = 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预算、购物等。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在加法算式a+b=c中,c是a和b的和,a和b 是c的加数。

2.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在减法算式c-a=b或c-b=a中,c是被减数,a 和b是减数,b或a是差。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或者故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解答,以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4.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使用这些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反思教学过程,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家庭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的理解。

2. 寻找生活中的例子,用加法和减法算式表示出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以"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數學教案設計"为主题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关系:被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 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学生A有5个苹果,学生B有3个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这就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5+3=8。

然后,让学生思考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讲解新课教师可以分别对加法和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关系进行详细解释,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在5+3=8这个算式中,5和3是加数,8是和。

在8-5=3这个算式中,8是被减数,5是减数,3是差。

(三)课堂活动1. 互动提问: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些自己的例子,然后在全班分享。

3. 练习题:提供一些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计算并写出各部分的关系。

(四)总结与复习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2. 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六、家庭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上就是关于“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应用的练习数学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时找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PPT和黑板,展示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思考。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和加数 = 另一个加数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被减数差 = 减数差 + 减数 = 被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45 + 23 =100 57 =(2)应用题:小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5元,他给了售货员20元,问小华应该找回多少钱?2. 答案:(1)计算题答案:45 + 23 = 68100 57 = 43(2)应用题答案:小华应该找回1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熟练运用。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1. 例题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1. 作业题目要针对性强,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简练,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设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对运算规律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6.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是否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以及加减运算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加数、和数、进位的概念,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能够进行千位以内的加法运算,掌握进位的方法。

3.练习使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正确使用进位法。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法的方法,避免混淆。

教学方法板书法、听说结合法、角色扮演法、肢体语言法、实物操作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概念(1)加数、和数询问小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加法吗?引导学生发现加法里有哪两个部分,一个是被加数(加数一),一个是加数(加数二)。

被加数和加数相加得到的数叫做和数。

(2)进位引导学生通过例子理解进位:54+37=_先求各位相加得到“11”,将数字“1”写在各位下方。

将十位的“5”走“1圈”,记做“6”,再将“10”写在十位下面,“1”写在百位下面。

答案为“91”。

加数位数相同时,先从个位开始相加,一位一位算,不要跨位相加,如果相加超过10,记着带1,再计算。

二、学习计算(1)千以内的加法说明题目要求,例如:“52+58=?”或“84+46=?”等。

写出2位数加2位数示例,并进行简单计算演示:24+45=_2+5=7(个位相加)4+4+1=9(十位相加+上一位进1)答案为:69引导学生练习自己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2)练习使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将横式加法演变成竖式加法。

先进行十位计算,将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如果和大于等于10则要进位(将10分成一个十位和一个个位,十位记到十位上,个位写在后面);在个位上照此计算。

最终得到的和即为答案。

例如:27+56=_,我们可以写成以下形式:4.7+ 5 6———(1)(3)举例说明:5+7=12,需要进位12+6+1=9结果为83三、巩固练习练习口算两位数加法、使用竖式进行计算。

四、课后作业完成学校教材中相关题目练习。

总结通过加法课的学习,我们逐步了解了加数、和数、进位的概念,掌握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掌握了进位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千位以内的加法运算,熟练使用竖式进行计算。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_小学四年级教案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名称: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学会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1.加法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数字卡片。

3.小组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加法的概念,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出示一个加法算式,如:5+3=?,请学生心算并报出答案。

3.让学生讨论这个算式中的5和3分别代表了什么,以及加号的作用是什么。

Step 2:讲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5分钟)1.准备一副加法的图示,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加数1、加数2和和。

如下所示:5+3=82.解释这三个部分的含义,加数1和加数2分别代表了要相加的两个数,和表示加法运算的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图示,并从图中找出加数1、加数2和和这三个部分,并逐步复习它们的含义。

Step 3:练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0分钟)1.分发给学生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数字。

2.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卡片,构成加法算式。

3.学生互相交换算式,并尝试根据加数1和加数2求和。

4.引导学生讨论加数1、加数2和和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1和和的关系、加数2和和的关系等。

5.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汇报。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给每个小组发放小组活动的素材,上面写有不同的加法算式。

3.让学生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分析算式中的加数1、加数2和和这三个部分,并解答相应问题。

4.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问。

Step 5: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提醒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活动:1.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加法的图示,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并出示给其他同学猜测。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求未知数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填空()+20=50 300+()=36050+()=86 ()+200=700二、学习新课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教师板书:(3)出示第二幅图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4)教师板书:60-25=35(本)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③怎样求第一个数?教师板书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5)出示第三幅图: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②怎样列式?(6)教师板书:60-35=25(本)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③怎样求第二个数?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7)归纳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验算:375+89=454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正确答案: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6274+52021=58290 24138+8289=323272.教学例2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15=40中的未知数)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提问:(1)在等式+15=40中,表示什么数?(2)怎样求出是多少?(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20=30+53=15+72=
60–40=83–30=87-15=
60–20=83–53=87–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
2、导入新课
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
老师板书:30+20=50(千克)
加数加数和
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
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加数=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20=30(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30=20(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二个家数
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让学生齐读
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
(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

现在学习了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
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2)出示例2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竖式)怎样计算?求出的数叫加法的什么?(和)根据上面,和减一个加数,应该等于什么?可以怎样列式验算?我们可以用算出的和423减一个加数75,看看得多少。

板书算出得数348。

提问:算出的得数与那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加法算得是正确的,在横式上写出和。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验算的?还可以怎样用减法验算?
1、“想想算算”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

小结:对加法的验算可以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验算,用哪种方法方便就用那种方法验算。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六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做练习十六第4题。

4.布置作业练习十六第3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