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
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
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一、本文概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体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这部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分析其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互文性等手法,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本世界。
通过对这些叙事特征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小说如何挑战传统叙事模式,以及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个体身份、性别认同和宗教信仰等主题。
本文将对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进行概述,包括非线性叙事结构、时空跳跃、多重视角等。
这些手法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和多元化的特征,挑战了传统叙事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互文性元素,包括对其他文本、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引用和改编,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小说主题相互呼应。
本文将探讨小说如何通过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对个体身份、性别认同和宗教信仰等主题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角。
通过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这部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后现代语境下个体经验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概述后现代主义叙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特点在于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时间观念和真实性的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中,故事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碎片化的特点,时间被拆解成无数个断裂的瞬间,而真实性也变得模糊不清。
后现代主义叙事旨在揭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中,故事通常不再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如闪回、跳跃、交叉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时空错乱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打乱了传统的时间线性,也使得故事的情节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给读者带来更大的阅读挑战和审美体验。
后现代主义叙事还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解构。
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叙事性——美国成长小说艺术张力研究
是 :这里 主 人 公 的形 象 , 是 静 态 的统 一 体 , “ 不 而
是 动态 的统一体 。主人公本 身 、 的性格 , 他 在这 一 小说 的公 式 中成 了变 数 。主人公 本身 的变化 具有
了情 节意 义 ; 与此 相关 , 小说 的情 节也从 根本 上得
突 , 世界 持批判 的态度 ; 对 主人公 都努 力 了解 这个
张扬 自我 必 然 与现 实 脱节 , 生 异化 感 、 浪感 , 产 流
带来 精神 痛 苦 。正 如 《 田里 的守 望 者 》 表 现 麦 所
的主题 。“ 实上 , 事 只有在 故事 ( 历史 ) 和思 想 ( 理
这 种改变 使他 摆脱 了童 年 的 天 真 , 最 终 把 他 引 并
zl e 曾经 区 分 了 两 种 叙 事 视 角模 式 : 述 者人 物 叙
(e e h rc r在 该模 式 下 , 事 世界 经 过 了叙 tlr aat , l c e 故 事者 中介 ) 及反 映者 人物 (e etr h rc r该模 rf c aat , l oc e 式 给读者 一种幻 觉 , 似乎故 事世界 没有任何 中介 ,
第2 6卷第 5期
叙 事 视 角 ・ 事 话语 ・ 事 性 叙 叙
美 国成长 小 说 艺术 张力 研 究
杨 清 波
( 鲁东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 山东 烟 台 2 42 ) 6 0 5 摘 要: 成长 小说 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 中的精神苦难 , 尝试在 成长 中寻找人 类的精神
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
文章 着重分析 了成 长小说 面临 的叙 事 困境 , 并通 过 第 一人 称叙 事 角和 第三人 称叙 事角 两个方 面分析 了英 美成长 小说 的叙 事特征 。
【 键 词 】 长 小 说 ; 事 角 ; 一 人 称 叙 事 角 ; 三 人 称 叙 事 角 关 成 叙 第 第
成 长 小 说 无 论从 内容 上看 , 是 从 形 式上 看 , 像 是 一 种 介 于 还 都 成 长 问题 作 为西 方 文 学史 上 一 个 重要 主 题 , 乎 在 每 一 历 史 时 几
期 都 有 涌现 出优 秀 的 、 映 这 一 时代 特 征 的 成 长 小 说 经 典 。根 据 反 B kt ( a i 巴赫 金 ) 界定 , 文 艺 复兴 时期 的拉 伯 雷 的《 人 传 》 启 hn 的 从 巨 到 蒙 运 动 时期 的卢 梭 的《 弥尔 》 从 1 纪 的《 美 拉 》 2 爱 , 8世 帕 到 0世 纪 的
小说 才 受 到 国 内 学 者 的 关 注 。本 文 先 是 列 出 了 成 长 小 说 的 定 义 , 后 之
而 是 使 得 整 个 叙 述 线 索 来 自作 品 中 的 某 个 角 色 , 切 叙 述 和 描 写 一
都 从 这 个 角 色 的 观 察 和 认 识 出 发 。Jme 所 说 的 作 品 中一 个 人 物 a s 的 意 识 中 心 , 后 人 称 之 为 “ 三人 称 限知 视 角 ” “ 三 人 称 有 限 被 第 或 第 叙 述 角 ” 或 “ 三 人 称 内在 叙 述 角 ” , 第 。
英 美 成 长 小 说 及 其 叙 事 特 征
任 超
( 建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3 O 0 ) 福 5 O 7
【 摘 要 】 长 主 题 一 直 是 西 方 文 学 所 关 注 的 焦 点 , 直 到 近 年 来 成 长 成 但
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研究
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研究关于《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长小说;情节模式;结局;差异;成因下载论文网摘要:考察英美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和结局对于读解成长小说文本,把握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但调研发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历来有争议,甚至存在着含混与矛盾的现象。
以成长小说文本为依据,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成长小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模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结局。
这两种不同模式和结局的存在与人的心理需求、成长小说的自传体特征以及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小说生成语境的变化和差异关系密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4)02023209Plots and Ending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ildungsromanSUN Shengz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China)Key words:Bildungsroman;plot pattern;ending;difference;cause of formation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plot patterns and ending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ildungsrom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Bildungsroman and the command of its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tendency. Survey shows,however,that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plots and endings,some of which are ambiguous,even self-contradictory. Based on the texts of Bildungsroman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m,this p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lot patterns and its corresponding endings,which are the reflections of readers' and novelists' psychological demands,the autobiographical features of Bildungsroman,and the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fictional creation contexts such as social,historical,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小说的情节与结局密切相关,情节之于小说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对故事情节重要性的强调恐怕莫过于将其上升为人生的高度。
美国成长小说的艺术表达研究
美国成长小说的艺术表达研究作者:王爽曲永锋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美国成长小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针对美国成长小说艺术表达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艺术表达叙事表达叙事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68-01一、美国成长小说概述关于成长小说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
其中学界比较推崇巴赫金的阐释,即指人的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形象上有着具有动态性与统一性,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有着情节意义的变化。
与此相关,小说情节也由此得到了实质性的再认识与再构建。
马科斯则将成长小说定义为:展示年轻主人公经历的切肤之痛的事件,或这原有的世界观以及性格等任意一项发生了改变,进而使主人公的天性发生了改变,并将他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进行最后的引导。
成长小说最早是源自于德国的文学形式,随着其不断发展,这种文学形式在欧洲乃至美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与应用,并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在美国,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氛围,首先,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整个民族比较年轻,因此在美国的文学作品中青年的处理与描述的主题对于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美国人追求的是成长,所以成长小说在美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此外,美国人奉行经验式的学习方式,而这正好与成长小说所强调的经验教育效果相吻合。
因此可以说美国文学充分体现出了青少年的成长。
就美国成长小说的作品而言,大部分作家擅长的部分为人物内心生活的描写、个人成长的再现,小说描绘的人生与世界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凸显出来,并持一个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小说注重通过人物成长的再现来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人生表现出来。
同时,在个人与社会、大众的悖逆性是美国作家所强调的表现内容。
个性通过自我的执著得到表现,然而这种自我张扬的过度显然并不符合现实生活,进而造成异化感、流浪感的产生,从精神上带来痛苦。
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权威资料]
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摘要: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具有广泛的隐喻性。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代表作家与作品,对成长小说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
正如“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不断发展变化。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历史定义特征表现成长主题的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美国小说史的角度看,成长小说于19世纪中叶缘起,19世纪下半叶开始繁荣,20世纪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霍桑的《红字》(1850)、麦尔维尔的《白鲸》(1851)、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1895)、德莱塞的《珍妮姑娘》(1911)、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福克纳的《熊》(1942)、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安吉罗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1969)、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1970)、沃克的《紫色》(1982)、尼尔森的《女孩》(1994)等都是表现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
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莱斯利・费德莱尔的话说:“美国历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个人可以不算在儿童作家之列。
”[1]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美国成长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英语文学史上,“成长小说”的名称一直没有定型。
主要是因为这类文学作品数量巨大、角度各异,其广阔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范畴难以用一个词汇概括。
本文选用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1960)中的观点,用Initiation story或者Novel of initiation作为英语成长小说的基本名称。
Initi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人类学的研究中,起初指的是年轻人进入群体或者社团的一种标志性仪式。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1 传统成长小说概述简单意义上的成长泛指动物或者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成长是指青少年经过生活的历练,拥有了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从文学本身而言,成长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从社会角度而言,青少年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都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屡见不鲜。
因此,优秀的成长小说不仅可以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安慰和指导,也成为人们透视青少年心理的一扇窗。
1.1 起源成长主题贯穿人类的文明史,而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将这一主题反复演绎发展。
现代小说的发源地是欧洲,在那里成长小说精品迭出。
18世纪的欧洲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认为维持和平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而孩童的教育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成长教育小说运用而生。
芮渝萍认为,成长小说旨趣在于青少年主人公在社会生活磨练中的成长,严格意义上说,早起的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只是狭义上的成长小说,或者是其雏形,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成长小说。
1.2 定义成长小说研究专家记杰罗米·汉密尔顿·巴克利从教育的角度将成长小说定义成这样一种文学类型:“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或多或少地做出有意识的努力,试图整合他的力量,实现全面发展,通过自我经验磨练自己或者进行自我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成长小说研究方面也颇有进展,芮渝萍提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体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
它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孙胜忠在《无尽的求索与虚伪的梦》一文中认为,“成长小说讲述的或是青少年摆脱蒙昧的童稚世界,向成人世界转化的过程,或是年轻人挣扎奋斗,获取自我身份和社会上的一席之地的故事,即涉及的是成长主题。
”本文认为这一定义能较好地概括成长小说的特点。
1.3 特征虽然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青少年的成长主题,但并不能一概而论为成长小说。
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该作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该部小说中蕴含的主题解析颇丰,尤其是其中体现的成长主题使之成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
对成长小说的探究在国内外文学界中由来已久,成长小说以特定的人类群体即青少年群体为主体,以发生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为内容,艺术化、集中化地呈现出人类共同的相似的成长经验。
《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简单,语言个性化,作品问世后取得强烈反响,最大原因在于塞林格笔下塑造的一个外表纨绔叛逆、不懂礼貌、品行恶劣,而内在苦闷孤独、心思细腻又渴望童真之爱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
本文试图在前人对该部小说主题的研究基础之上,首先从该部小说的成长主题对成长小说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切入,反观其社会时代背景对成长主题的影响;再从叙事学层面分析该部小说语言个性化中所透露的成长主题,塞林格以人物语言的粗鄙化低俗化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叛逆与张扬,又以不失幽默的调侃语言调节了整部小说灰暗晦涩的整体氛围,其语言特征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主人公外在与内在截然相反的极端分裂,体现了成长主体矛盾和挣扎的内心世界;最后从成长经验的心理学层面,分析作品中穿插和隐藏的成长仪式,主人公的呓语和多次幻想,表面上是他走向精神分裂的前兆,实际上却昭示出人类成长经验中要经受的不可避免的成长步骤。
塞林格笔下这一个苦闷中学生的三天两夜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不仅体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和失落,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虚伪与黑暗,折射出成人世界存在的虚假与沉浮,小说成长主题的巧妙阐释,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析狄更斯的成长小说
浅析狄更斯的成长小说作者:黄菲菲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
《远大前程》是他创作于晚期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其主要三部成长小说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以第一人称细致地叙述了主人公皮普的成长经历和思想逐渐成熟过程,以此启发现在的人们在实现个人的远大前程中,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成长小说《远大前程》皮普成长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最伟大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远大前程》是他晚期创作的一部堪称完美的作品,也是他的主要三部成长小说之一。
在这本小说中,他用平易的第一人称、幽默诙谐的笔调,描述了皮普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现了皮普在成长中性格的逐渐成熟和自我价值的确定过程。
由此体现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成长主题。
它不仅给当时的那个时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也依然吸引和引导并启发着它的读者去思考。
一、成长小说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源于德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德国,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种新型小说体裁。
Bildungs意为描写、刻画和塑造,roman则为小说之意。
英国是成长小说发展史的重要国家之一,狄更斯是19世纪最具代表的作家。
他的三部成长小说——《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堪称是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
成长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的种种经历,尤其是在心理和精神上遭遇一定的危机,然后逐渐长大成人并褪去自身幼稚,走向成熟。
成长小说为读者不仅描述了主人公在社会生活中的起伏经历和感受,而且充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发展和性格塑造的过程。
国内学者把成长小说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叙事的内容是人物的成长,具有亲历性;结构具有模式化:幼稚—诱惑—出走—迷茫—考验—顿悟—自我认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启蒙教育意义。
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
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任超(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50007)=摘要>成长主题一直是西方文学所关注的焦点,但直到近年来成长小说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本文先是列出了成长小说的定义,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成长小说面临的叙事困境,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角两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成长小说;叙事角;第一人称叙事角;第三人称叙事角成长问题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主题,几乎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有涌现出优秀的、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成长小说经典。
根据Bakhti n(巴赫金)的界定,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5巨人传6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的5爱弥尔6,从18世纪的5帕美拉6到20世纪的5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6都是成长小说中的经典。
但由于文学批评界对这种文学式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致使/成长小说0的名称至今还比较混乱,比较通行的名称有Initi a ti on story或N ovel o f i n i t-i ation,G ro w i ng-up nove,l Co m i ng-o f-age N ove,l N ove l of life等等。
1英美成长小说的定义M arcus(马科斯)的论文5什么是成长小说?6最早在5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6(Journa l o f A estheti cs and A rt Cr i tic i s m,V o.l X IX, w inter,1960)上发表,他给成长小说下了个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著名文艺理论家Bakhti n在5教育小说及其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6一文中,对成长小说的特点、分类和人物形象做了系统阐述。
他指出:/存在着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小说类型,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
美国成长小说开题报告
美国成长小说开题报告美国成长小说开题报告一、引言美国成长小说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将探讨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二、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1. 描写个体成长历程美国成长小说以个体成长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与变化。
这种描写常常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呈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反映社会问题美国成长小说往往以个人成长为线索,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种族歧视、阶级分化、性别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使读者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3. 探索自我认同美国成长小说强调个体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追求。
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认同的困惑和挣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这种探索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1. 19世纪初期的成长小说19世纪初期的美国成长小说主要以男性主人公为中心,描写了冒险、探索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代表作品有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
2. 20世纪的现代成长小说20世纪的美国成长小说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成长、少数族裔的经历以及社会问题的探讨。
代表作品有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和托尼·莫里森的《亲爱的》。
3. 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代美国成长小说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作家们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数字时代中的困惑和挣扎;另一方面,跨文化成长小说也开始崭露头角,描写了移民子女的成长历程和文化冲突。
代表作品有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朱迪思·普拉特的《饥饿游戏》系列。
四、美国成长小说对读者的影响1. 培养阅读兴趣美国成长小说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人物描写,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摘要《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
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
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
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
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
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_传承与变革_李琳
MOUNTAIN FLOWERS化”:个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与社会“妥协”,融入社会,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历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主题特点则不尽然,“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至上,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行事,竭力表现出个人与众不同,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体无法将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孙胜忠,2005:322),也不崇尚“妥协”和“社会化”。
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是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的主题之一,而这种困惑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出从世纪初的“迷惘”到战后的“垮掉”到八十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1919),通过乔治的成长反映出美国旧式文化的逐步瓦解,包括清教思想在现代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破裂。
费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中年青主人公阿莫瑞(Amory)的成长困惑代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个一代人的“迷惘”。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守望者》则反映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成长困惑。
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在主题上侧重于主人公身份的寻求与确定,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例如:非裔文学中的《看不见的人》、华裔文学中的《女勇士》等。
二十世纪的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力图呈现女性在现代社会遭受的多型态的压迫,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追寻解放与自我定位的主题,例如:《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秀拉》等。
在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传统的欧洲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认识,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成长为主流社会的模范或代表,小说一般以主人公与家人团聚、与恋人喜结连理等幸福圆满的结局收尾。
但是从对大量的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文本的分析来看,美国成长小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这种认识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所约定俗成的那种所谓正确的理念,或者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获得所谓的成长,他或她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彷徨、犹豫,或是拒绝成长,走向“反成长”,甚至死亡的道路。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一、本文概述《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首次出版于2003年。
这部小说以阿富汗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同时也展示了友情、背叛和救赎的深刻主题。
本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探讨阿米尔如何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从一个自私怯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成熟个体。
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通常关注主人公从青少年到成年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面对挑战和困难。
在《追风筝的人》中,胡赛尼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成长者形象,使读者在品味故事的也能对成长和自我救赎有更深的理解。
二、风筝与成长的象征意义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不仅是一个游戏工具,更是成长、友情、背叛和救赎等多重象征意义的载体。
这部小说以风筝为线索,贯穿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的痛苦。
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荣誉、地位和男性的尊严。
每年的风筝大赛,不仅是孩子们展示技巧的舞台,更是他们争夺荣誉和尊重的战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米尔对风筝的痴迷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这个游戏,更是因为他渴望通过赢得风筝大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然而,风筝也象征着阿米尔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他害怕失去父亲的爱和尊重,害怕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受到威胁。
这种恐惧驱使他做出了背叛朋友哈桑的行为,让他在一生中都背负着罪恶感。
风筝成为了阿米尔成长的阴影,提醒着他曾经的错误和背叛。
然而,风筝也代表着救赎和希望。
在成年后,阿米尔决定回到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儿子,去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
他通过帮助哈桑的儿子追风筝,不仅救赎了自己的灵魂,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这个过程中,阿米尔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风筝的意义。
风筝不再只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友情、救赎和希望的象征。
从成长小说叙事策略的角度浅析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
从成长小说叙事策略的角度浅析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卡勒德·胡塞尼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目前为止所出版的三部小说都获得了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卡勒德的小说多以阿富汗为背景,描写了不同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和创伤,体现了成长小说的诸多特点。
本文将从成长小说叙事策略的角度,从青少年叙述视角,视角转换,青少年话语三个方面分析卡勒德小说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标签:成长小说;叙事;卡勒德·胡塞尼卡勒德·胡塞尼是美籍阿富汗作家,是当代杰出小说家。
200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引起了文学界的剧烈反响,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被翻译成了55种语言在世界70多个国家中畅销出售。
四年后,胡塞尼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该书同样大获成功,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榜十五周之久。
六年后,胡塞尼的最新作品《群山回唱》问世,此书获美国亚马逊全年最佳图书、巴诺书店畅销榜首、美国独立书店排行榜首。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胡塞尼的三部小说都做了十分详尽的研究,尤其在成长小说的角度对《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在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方面还不多见。
作者使用任何叙事策略的目的都是为了产生影响,比如为了说服,警醒,告知或者是感染读者。
中国学者陶东风说:“小说叙事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也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更是人类体验、理解、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陶东风,1994:23)本文将通过青少年叙事视角,视角转换和青少年话语特征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胡塞尼小说的叙事艺术效果。
一、青少年叙述视角叙事角度是可以对读者的立场产生重要引导作用的要素之一。
研究文学作品的叙事角度在作品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对研究整个作品的文学叙事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观察者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为不同的利益讲述,其讲述内容和方式存在差距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芮渝萍,2012:312)因为叙事角度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性为小说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
探讨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探讨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摘要:在美国文学中,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坛的经典代表作品,其可以充分的表达出美国人民的思想变化,并且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美国人的思想追求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本文主要对成长小说概述、著名成长小说赏析和成长小说中的美国文化进行探讨。
以期人们可以从成长小说中体会到美国的文化背景和精神需求,同时可以从作品中获取相应的启示,以便可以使人们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而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美国文学;成长小说;美国文化在美国,有较多的文学家将目光投向人类的成长问题。
这部分作品是描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经历,当主人公遭遇某些事件后,通常会发生情感变化,最终走向成熟。
因此,加强对美国成长小说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美国文化,同时可以为我国的青少年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成长小说概述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属于常见的课题,在美国的文坛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
成长小说的重点部分是关注成长问题,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通常是在经历一定的变故后,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走向了成长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通常由天真走向迷茫,最终走向痛苦的结局。
因此,加强对成长小说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美国文化。
二、美国文学中的著名成长小说探析(一)麦尔维尔的《白鲸》探析麦尔维尔著作的《白鲸》是美国早期的成长小说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了16岁的水手伊希梅尔在海上探险的过程中,认识了人生,最终逐渐走向成熟。
在小说中,主人公为了寻求生活意义,逃到海边的小镇,在经历了漫长的冒险后,其获得了成长的经历。
在作品《白鲸》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主人公逃到海边小镇,存在着一定的逃避思想,这种以逃避为自由的状态充分的显示着当时的美国精神状态[1]。
(二)《年轻的布朗先生》探析(三)《红色勇士勋章》和《敞篷船》赏析斯蒂芬·克莱恩在19世纪著作了《红色勇士勋章》和《敞篷船》。
是当代社会的经典代表作。
一战至二战期间美国成长小说特征分析
《长江丛刊》2019.095一战至二战期间美国成长小说特征分析■王 霞/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一战至二战期间是美国成长小说的迷失期。
本文以这期间美国作家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的悲剧》、《布鲁克林有棵树》三部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从主题、形式和内容的张力以及教化功能三个角度分析一战至二战期间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成长小说 迷失 异化 主题 张力一、一战至二战:美国成长小说的迷失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学现代派:迷惘的一代或者称为迷失的一代流行于美国文坛。
正如这个文学流派的名字所提及的那样,迷失也是此时期美国成长文学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空前繁荣的时代。
与经济繁荣发展相伴随的是旧文化的被颠覆:之前的清教影响下的传统道德、相信社会进步以及绅士文化都支离破碎。
美国梦的幻灭,消费文化所追求的享受、虚荣和个人成功已经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理想、家庭理想与个人理想。
作为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他们的成长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
工业化和城镇化带给青少年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生活的历练和磨难。
很多青少年在这些表面奢华的工业化大城市生活之中不知所措,失去了方向。
作为这时期的成长文学,也进入了迷失期。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的悲剧》、《布鲁克林有棵树》成为此时期成长小说研究对象的缘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期间,流行在美国的文学流派有:迷惘一代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南方文艺复兴文学流派。
其中迷惘一代文学流派以及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最可以突出这时期美国成长小说的流变。
这阶段美国成长小说研究,我们集中分析三部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的悲剧》与《布鲁克林有棵树》。
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迷惘的一代”的经典代表作品,体现战后青年的困惑和迷茫,对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成长小说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1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
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
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
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
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由上可见,经典的成长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小说多以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为主人公,讲述的都是他们从无知到成熟的变化发展,并突出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认识自我;其次,小说中都会有仪式性的事件作为成长的标志,小说注重个人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最后,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
论《明智的事》的成长叙事结构
论《明智的事》的成长叙事结构摘要:《明智的事》是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主要叙述了主人公乔治否定之否定的成长经历。
本文重点探讨小说的成长叙事结构,试图通过分析“诱惑—出走—迷惘—顿悟—失落”的情节结构,展现年轻人重新认识人生、社会以及自我的成长历程。
同时,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与“美国梦”破灭的困惑和失落联系起来,展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智的事》成长小说叙事结构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让他享誉文坛的《此岸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长篇小说奠定了其文学地位,而创作的大量短篇小说也为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涯增色不少。
《明智的事》就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北方青年乔治试图用自己的实力追求理想的爱情,却最终发现他所做的“明智的事”在开辟成功的同时,让他失去最宝贵的青春和爱情,甚至对爱情的信仰。
这是一篇成长题材小说,叙述了年轻人在路上的成长过程。
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一文中,把成长小说归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由无知变成有知;另外一种是自我的重新发现,以及重新调适对生活和社会的关系。
[1]这两种模式异曲同工的展现了主人公开始时的天真或蒙昧的处境,但“随着冲突的加剧和高潮的到来,情节向瞬间的幻灭推进,其结局是主人公无限地痛苦和失望。
”[2],遵循着“诱惑—出走—迷惘—顿悟—失落”这样的情节结构。
一、出走的诱惑——两种对立的生活环境人物的认知发展需要一种推动力,这是主人公成长的诱因。
在小说《明智的事》中,纽约到田纳西州的距离把主人公生活的世界分成了两部分,前者代表主人公接触的外部世界及由此产生的迷茫情绪,后者则代表主人公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内在特征。
由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小说主人公乔治在两种对立环境的矛盾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