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实验5-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5-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实验五色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

2.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绘制(包括导数光谱)以及定量测定方法。

3. 掌握。

4. 了解氨基酸类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特点。

二、实验原理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广度法,它包括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属于吸收光谱法,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

电子由于受到光、热、电等的激发,从一个能级转移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

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

图1 电子跃迁示意图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如果改变通过某一吸收物质的入射光的波长,并纪录该物质在每一波长处的吸光度(A),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这样得到的谱图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当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某物质的溶液时,入射光强度I。

与透过光强度I之比的对数与该物质的浓度c及样品池厚度b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此式为Lambert-Beer定律,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基础,其中A为吸光度。

由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因而,我们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物质结构进行鉴定和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被测量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波段范围(150~800nm)单色辐射的吸收或反射强度来进行物质的定性、定量或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

氨基酸(amino acid):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类物质的一个重要光学性质是对光有吸收作用。

20种氨基酸在可见光区域均无光吸收,在远紫外区均有光吸收,而在近紫外区(220nm-300nm)只有三种AA有光吸收能力,这三种氨基酸分别是色氨酸(Try)、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因为它们的结构均含有芳香共轭π键系统。

仪器分析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例如:铌和钽都可与邻苯三酚生成二元络合物, 但是在草酸介质中,只有钽能与邻苯三酚形成黄色的 钽-邻苯三酚-草酸三元络合物,铌则不能形成类似的 三元络合物,因而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
显色反需考虑的因素 灵敏度; 选择性; 显色剂吸收干扰易排除;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
2.6.2显色反应的选择 2.6.2.1显色剂用量 显色反应一般可以用下式表示:
响因素:灯电压,如钨丝灯和卤钨灯; ☻ 气体放电光源:气体放电发光光源:紫外光区,375-
180nm,如 氢灯和氘灯(功率大4-5倍) ;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范围:185nm~1000nm 。
光源 分光系统 吸收池 检测系统 记录系统
2.5.2 分光系统 ☻ 将来自光源的光按波长的长短顺序分散为单色光,并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通过一个快速转动的扇形镜将经单色器的光一分为 二,然后用另一个扇形镜将脉冲辐射再结合进入换能器 ,即两光束同时分别通过参照池和测量池。
特点:消除、补偿光源和检测器的不稳定,精确度高。
单色器
吸 收 池

信号记录

处理系统

检测器
(3)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成两束,分别经过两个 单色器,得到两个不同的单色光(λ1、λ2),它们 交替地照射同一溶液,然后经过光电倍增管和电子控
2.4共轭烯烃λmax的经验计算
2.4.1链状共轭烯烃λmax的计算(Woodward经验规则) 母体为C=C-C=C,λmax的基本值为217nm; 增加一个特殊的取代基,λmax红移的值如下:
烷基:+5nm 卤素:+17nm 2.4.2单环共轭烯烃λmax的计算(Woodward经验规则) 母体为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平行操作空白—用溶剂代替试液,以与试样完全相同的分析 步骤进行平行操作,用所得溶液作空白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测量条件的选择 A的测定范围
当T%=36.8%即A=0.434时,△c/c最小
当T%在15-65%之间,即A在0.2-0.8范围内,
△c/c较小
实际测定时,可通过控制溶液的c及b使得A在0.2-0.8
仪器分析


Contents
1 2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光度法分析中的显/褪 色反应
判断波长
光度法的运用
仪器分析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显色剂用量
参比溶液
溶液酸度
测定时波长
显色时间
பைடு நூலகம்
显色温度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显色剂的用量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显色温度:
显色反应一般在室温下进行,但反应速度太慢或常温下不易
进行的显色反应需要升温或降温;
选择方法:作A-T(℃)曲线,选择在A较大的时间进行。
溶剂:实验确定—选择合适的溶剂(多为有机溶剂),提高
反应的灵敏度及加快反应速度。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测量条件的选择 测量波长的选择—根据吸收光谱一般选择Amax测定,考虑 到此波长下灵敏度高、A随波长变化小。若有干扰,根据 “
M + R ⇋ MR
合适的CR通过实验确定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显色时间: 各种显色反应的速度不同,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不同;有些

仪器分析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1.定义2.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3.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4.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第一节概述11. 定义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包括比色分析法与分光光度法。

◆比色分析法:比较有色溶液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分析测量的方法。

2/紫外-可见波长范围:(真空紫外区)◆远紫外光区:10-200 nm;◆近紫外光区:200-400 nm;◆可见光区:400-780 nm。

◆O2、N2、CO2、H2O等可吸收远紫外区(60-200 nm)电磁辐射。

◆测定远紫外区光谱时,须将光学系统抽真空,并充入惰性气体。

◆准确:近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0-780 nm)。

3/方法特点:◆仪器较简单,价格较便宜;◆分析操作简单;◆分析速度较快。

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价电子的定义?AB 电磁辐射5/◆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量子化,具有确定能量值)。

◆分子内能:包括电子能量E e、振动能量E v、转动能量Er 。

2.1 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6/分子的各能级:◆转动能级能量差:0.005~0.05 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振动能级能量差:0.05~1 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电子能级能量差:1~20 eV。

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7/8/◆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带状光谱)。

紫外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紫外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通过实验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

4. 学习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物质的纯度检验。

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一般为200-800nm,其中200-400nm为紫外区,400-800nm为可见光区。

当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时,分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吸收光的波长和强度也不同。

因此,通过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可以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础。

该定律表明,在一定波长下,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c)和光程(l)成正比,即A= εcl,其中ε为摩尔吸光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量瓶、比色皿、洗耳球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标准溶液、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根据待测样品的浓度,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

2. 吸收光谱的绘制: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别置于比色皿中,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3. 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 待测样品的定量分析: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²大于0.99。

2. 待测样品的定量分析: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样品的浓度为X mg/L。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1,3,5-己三烯
正己烷
258
n=4
1,3,5,7-辛四烯
环己烷
304
不共轭双键不发生红移。
C=O双键同C=C双键的共轭作用使n→*和→*跃迁的吸收峰都发生红移。
3)溶剂效应
01
02
03
04
05
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发生红移。
pH值
Note: 测UV-Vis应注明溶剂
pH增大,苯酚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
1
2
特点:灵敏度高,实际工作中常用。
1
常将M与某L(显色剂)生成具有电荷迁移的配合物,然后进行含量测定。
2
-* 跃迁 配体具有双键的金属络合物
3
2.3光的吸收定律
郎伯-比尔(Lambert-Beer )定律 入射光强度 吸光强度 反光强度 透光强度 + IS 散射光强度 均匀溶液,散射光小,可忽略
由于n—π共轭参与,使分子整体共轭效应增强。
取代基 苯环或烯烃(吸电子基)上的H被各种取代基取代,多发生红移。 空间异构
蓝移(紫移):使化合物的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效应。 影响蓝移因素: 1)溶剂效应 极性溶剂使n-π*跃迁发生蓝移 2)pH值 pH值减小,苯胺的π-π*吸收带蓝移n—π共轭参与少,使分子整体π共轭效应减少。
分子转动-转动能级(rotation)
分子整体能级 E=Ee+Ev+Er
01
03
02
04
05
分子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能级
当有一频率v , 如果辐射能量hv恰好等于该分子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的能量差时,即有:
激发态
基态
ΔE电=1-20eV ΔE振=0.05-1eV ΔE转 在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能量变化,电子跃迁能量变化最大,它对应电磁辐射能量主要在区紫外—可见区。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三章-仪器分析(UV)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三章-仪器分析(UV)

1
第一节
概述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
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包括比色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围:10-800 nm.
(1) 远紫外光区: 10-200nm
(2) 近紫外光区: 200-400nm (3) 可见光区:400-800nm
结束结束结束25一基本部件二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26紫外可见分光光27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光源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金属离子的影响,将引起配位体 吸收波长和强度的变化。变化与成键 性质有关,若共价键和配位键结合, 则变化非常明显。
23
3.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辐射下,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
M轨道上的电荷转移到配位体L的轨道,或按相反
方向转移,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Mn+—Lbh M(n-1) +—L(b-1) h [Fe2+SCN]2+ [Fe3+SCN-]2+ 电子接受体
34
2. 定量分析
依据:朗伯-比耳定律—分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 的基本定律,它指出:当一束单色光穿过透明介质 时,光强度的降低同入射光的强度、吸收介质的厚 度以及光路中吸光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吸光度: A= e b c 透光度:-lgT = e b c
35

仪器分析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键, 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 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 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 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 强。在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 称为K带。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 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 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 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 λmax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 -1。
⑷ n→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 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 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π* 跃 迁。丙酮n→π*跃迁的λmax为275nm ε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 己烷)。
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 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 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 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 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 N等。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


Conten点 方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对照品 比较法
定量分析
比色法
定量 分析
吸收系 数法
计算分 光光度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对照品比较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 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 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吸光度后,按公式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求得cb。
对于(3),需要解方程组
感谢观看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对照品比较法
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x=(Ax/Ar)cr
式中 cx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x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r为对照品溶 液的浓度; Ar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吸收系数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 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 法测定时,吸收系数通常应大于100,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 定。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单组分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5-9)个不同c的标准溶液,在 适当λ-通常为λmax下,以适当的空白溶液作参比,分别测定 A,做出A-c曲线,在相同测定条件下测得试液吸光度Ax, 计算出对应的Ax。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单组分定量分析方法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计算分光光度法
计算分光光度法有多种,使用时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 行。当吸光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 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 试品的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法3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法3

药物测定中常用方法:
测标准品A标,求
(
E1% 1cm
)
(或查文献);
标准品
测样品A样, 求(E11c%m )样品 得:
被测组分%
(
E1% 1cm
)样品
(
E1% 1cm
)标准品
100
(E11c%m )样品按样品配制浓度算出的E值(非
物质特性常数)
(
E1% 1cm
)标准品
按纯品浓度算出的E值(是物质
特性常数)
A样
(2)、直线方程求解法
求 A = a + bC
C样 C
计算样品含量 (方程求解参看P31~P32)
若仪器单色光谱带宽S较大,单色光不 纯,就不能用吸光系数法定量。因这时E 值随所用仪器的不同而变化。
但若固定仪器、固定工作状态和测量 条件,C和A在很多情况下(尤其较低浓 度时)仍成线性关系:A=KC。
第四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规分析
方法 一、定性鉴别:
1、依据: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紫外吸收光
谱特征。
① 特征值:
max , min , sh , E11c%m或 ,
A1 A2
② 吸收光谱形状
同一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应具有相
同的吸收光谱(即吸收曲线)
2、定性鉴别方法:
对比法:
(1)对比吸收光谱特征数据是否一致
,求样品含维生素B12的重量百分含量。
(已知维生素B12 的
E1% 1cm (361nm)
207 )
方法一解:样品配制浓度 C = 25.0 mg / 1000ml
= 0.00250g / 100ml
(
E1% 1cm
)样品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收程度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一、光的基本性质
波动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
光以波的形式传播,可用波长、频率来表示。 波长 :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nm) 频率 :单位时间里通过一固定点处波的数目(S-1) = c/ c = 3×1010 cm/s
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


无机物、有机物吸收光谱的特点
定性分析的方法

纯物质对照

与标准谱图对照
返回
back
标准吸收光谱谱图
Sadtler. Sdandard Spectra (Ultraviolet).
Heyden, London, 1978. 共收集了46000种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Aromatic Compounds, Wiley, New York, 1951. 共收集了 579种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返回
光的粒子性 光由光子组成,具有能量。
△E = h = hc/
h为普朗克常数 6.63×10-34J.s根据Fra bibliotek=hc/ 可知
E越大,越小。
E越小,越大。
波谱分区 能量 大

紫、蓝、青、绿、黄、橙、红 书上P5
可见光波长范围400-760nm
光谱分区
能 波 量 长 大 200nm 400nm 小 760nm 2.5um 25um 中红外
1、朗伯—比耳定律 吸光度A:表征物质对光吸收程度的量。
A = lgI0/It = -lgT = kbc
T--透过率
A--吸光度

北大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

北大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

示例
芦丁含量测定 分别移取0.200mg / mL标样0 ~ 5mL 25mL
样品3.0mg 25mL
0.710mg/25mL
(三)对照法
前 提 :固 定 仪 器 和 测 定 条 件截;距 为0; 标样与样品浓度相近
过程:一定 分别测定A样和A标
• 同样条件:、C标、A标、A样
随着导数阶数增加,极值数目增加 (极值数=导数阶数+1)。谱带宽度 变小,分辨能力增高 可分离和检 测两个或两个以上重叠的谱带。
• 药物中的杂质: 制定一个允许其存在的限量
(与分析误差的存在相比较)
A < 最大值 A 峰 / A 谷 > 最小允许值
例:肾上腺素中微量杂质——肾上腺酮含量计算 用0.05mol/L的HCL配制成2mg/mL的溶液,λ 310nm下测 定。规定 A310≤0.05 即符合要求的杂质限量≤0.06%
C

A E11c%m
l

0.05 435 1
1.1104 g /100ml
1.1103 mg / ml
肾上腺酮% 1.1103 100 0.06% 2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定量依据:
A = C l A~C(一定)线性
注意要求:
选择:吸收峰, 大,A大,测定灵敏度高。 几个峰,选不易被其它物质干扰的、较高吸收峰。 不选光谱中靠短波长末端的吸收峰。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一、定性分析 二、纯度检查和杂质限量测定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四、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 五、结构分析 六、比色法
一、定性分析 (一)定性鉴别
定性鉴别的依据→吸收光谱的特征 吸收光谱的形状 吸收峰的数目、位置(波长) 吸收峰的强度 相应的吸光系数

仪器分析紫外

仪器分析紫外


(3)影响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
1)溶剂的影响 ①溶剂极性的变化会改变紫外吸收 光谱的形状 例:苯酚在非极性的庚烷溶液中在 270nm处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峰 并有精细结构;在极性的乙醇溶 液中,原先的精细结构变得不明 显或消失,B带成宽的包状。
②溶剂极性的变化改变吸收波长 极性大的溶剂会使p → p*跃迁红移, 使n → p*跃迁兰移。 p

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如萘、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 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 加。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吸收强度 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 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 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似,喹啉与萘相似。
分子的能级示意图

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 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 电信号(吸光度 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 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3 Lambert-Beer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 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b的乘积成正比: A=lg(I0/It) = - lgT= a b c1=εb c2 A—吸光度; T —透过率; I0 —入射光强度; It —出射光强度; b —溶液液层厚度(光程长度),cm a —吸光系数, L·-1· -1 ; c1 —溶液浓度,g· -1 g cm L c2—溶液的摩尔浓度,mol· -1 L ε—摩尔吸光系数L· -1· -1 mol cm

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C=O基团。 >C=O基团主要可产生π → π * 、 n → σ * 、 n →π*三个吸收带, n →π*吸收带又称R 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 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 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n →π*吸收 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 →π*吸收带,但是,羧酸 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 子对的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 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π电子产生n →π*共轭,导致π *轨道 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 因此实现n →π*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 →π*吸收带 280-310nm蓝移至210nm左右。

《仪器分析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食品安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用 于食品中添加物和有害物 质的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步骤
1
样品准备
首先,准备好待测样品,并根据实验
仪器调节
2
要求进行必要的稀释或前处理。
将样品装入分光光度计中,调节仪器
参数使其满足测量需求,如选择合适
的波长范围和测量模式。
3
数据记录
进行测量并记录吸光度值,可以通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来分析样品的成 分和浓度。该方法基于分子的电子跃迁,利用波长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来获取 分析信息。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领域
药物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用 于药物中成分的含量测定 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
该方法可以检测水质和大 气中的污染物,以及环境 中的其他重要分析参数。
《仪器分析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本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验中,我们将探索这一先进的分析技术,并了 解其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步骤。让我们一起来开启这个令人兴奋的实 验之旅吧!
仪器分析实验概述
仪器分析是一门重要的实验学科,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对照样品进行校正以提高准确性。
数据处理
4
根据测量பைடு நூலகம்果绘制吸光度曲线,计算 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实验测定的吸光度值和对照标准,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结果,可以评估样品的质量和性质,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总结和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溶液的pH值 pH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被测组分的存在形 态以及配合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适当调节 pH或使用缓冲溶液还可以消除某些干扰反应。
在被测组分浓度和显色剂浓度一定的条件下,
做pH—A曲线,当吸光度基本不变的某pH范围
即为适宜的pH范围。
A
1.0
0.5
2
4
6
8
pH
溶液pH与吸光度关系曲线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所画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紫外及可见光区在整个电磁波谱区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波谱区
近紫外
波长范围 nm
200-400
光子能量ev
6.2-3.1
跃迁能级类型
分子电子能级
可 见
400-750
3.1-1.7
二、物质对光的吸收
当光通过透明物质时,其中某些波长的光会被 选择性地吸收而使透射光强度减弱,则物质对 光产生吸收作用。
卫生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是一种以巨 大速度(在真空中为2.9979×1010cm/s)通过空 间传播的能量,最小单位是光子。它具有波粒 二象性,既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动的性
质。
(一)波动性和微粒性

就波动性而言,其特征是每个光子具有一定的波长。 在一定的介质中,它们之间消除
一、偏离吸收定律所引起的误差 二、光度误差 三、仪器误差 四、与显色反应有关的误差 五、参比溶液
一、偏离吸收定律所引起的误差 (一)化学因素
1、溶液中溶质可因浓度改变而有离解、缔合、 与溶剂之间的作用等等原因而发生偏离吸收定 律的现象。 2、一些物质能产生荧光,由于荧光进入检测器,
(二)显色条件
1、显色剂浓度 显色剂太多或太少都会引起偏离比尔定律。 在显色反应时,加入显色剂的量,必须是过 量、适量和定量的。
一般加入显色剂和其它试剂的量是通过实验
来确定的。建立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必须做显色
剂用量与溶液吸光度关系曲线。
A
1.0
0.5
0.5 1
2
3
4
Vml
显色剂用量与吸光度关系曲线
二、类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为单波长和双波长 分光光度计两类。单波长分光光度计又分为单 光束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新型的分光光度计 有多通道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和定量
一、定性方法 根据被测物及标准物的

吸收曲线的形状是否相似; λmax、λmin及λsh是否相同; 是否相同进行定性分析。
二、定量方法 (一)单一物质的定量 1、标准曲线法: A abC 定量依据: 2、比较法: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Cs的As与Cx的Ax As abCs 由 Cs AX AX abC X CX 得 As (二)混合物的定量 混合物的定量分析就是利用吸光度的可加性 原理,通过解联立方程式来进行计算。

第三节 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和类型

用于研究与波长有关的光的发射、吸收或荧光 的仪器,称为光谱仪或分光光度计。 构成分光光度计的各基本单元相似,一般包括 五个基本单元:(1)光源(source);(2)单色 器(monochromator);(3)吸收池(absorption cells) ;(4)检测器(或传感器)(detector); (5)读出装置或显示系统(display system)。
E电子是分子中电子相对于原子核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E振动是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所具有的能量; E转动是分子绕着重心转动所具有的能量。
发生电子能级间跃迁需要的能量约为1-20ev,相应的波长 为1230-62nm。由电子跃迁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紫外-可见
吸收光谱或电子光谱。 发生分子振动能级间跃迁需要的能量较小,一般在0.0251ev之间,相应的波长约为50-1m,它属于红外光区。由此产 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或振动-转动光谱。 发生分子转动能级间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约为0.0040.025ev之间,相应的波长约为50-300m,属于远红外光区。这 种分子吸收光谱称为远红外吸收光谱或转动光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就是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 而建立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分子中有原子与电子,分子、原子、电子都是运动 着的物质,都具有能量。分子和原子一样,它具有特 征的分子能级。 分子的总能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E总 E电子 E振动 E转动
(2)多道光子检测器:是将小的光电敏感单元的 一组阵列以线性或以两维模式排列在一只含有电子线 路的单片硅半导体芯片上,该芯片能将每个光电敏感 单元的电信号直接输出,并同时检测。 多道光子检测器的特点是快速,一次可同时测量 较宽的光谱范围。常用的有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photo-diodearray detetor)。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概述 光的吸收定律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类型 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和定量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来源及其消除 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样品处理及分离
可导致透光率增大,引起误差。
3、吸收定律只有在描述稀溶液时才是成功的。
(二)非单色器的影响

吸收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单色光,即只有一种 波长的光。多色光可以使吸光度变值而偏离吸收
定律。其主要原因是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
不同的吸光系数。

消除方法是:① 改进仪器性能,增加抗光谱干扰 能力。②采用掩蔽剂,加入一种能与干扰离子选 择性形成较稳定的无色络合物或与分析物具有不 同的吸收光谱的试剂。

四、与显色反应有关的误差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在许多情况下,样品中的被测组分不产生吸收, 必须加入另一种试剂(显色剂),使该试剂与 被测组分作用形成有色化合物。 选择合适的显色剂是关键。原则是: ① 灵敏度高。

② 选择性好,通常是根据试样组分选择干扰少 或干扰容易消除的显色反应。
③ 生成的有色物质的稳定性大,颜色稳定且有 确定的组成。
3、显色时间 由于各显色反应的速率以及形成有色化合物 的稳定性不同,因此必须控制显色时间。 4、显色温度 通常,显色反应在室温下进行,但有的反应 需要升温或降温。
5、共存离子的影响

共存离子本身有颜色,或者能与显色剂发生反应生 成有色络合物,使测定结果偏高。 共存离子与显色剂或被测组分发生络合反应或氧化 还原反应,降低显色剂或被测组分的浓度阻碍显色 反应的完成,使测定结果偏低。 在测定条件下,共存离子发生沉淀,影响吸光度的 测定。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一个一定厚度的含有吸光 物质的物体时,一些光子被吸收,光的强度会 降低。
I0
I
c
b

朗伯—比尔定律是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定律。 ①朗伯定律说明吸收与厚度间的关系;

②比尔定律说明吸收与浓度的关系。
I lg abC I0
数学表达式为:
透光率 T transmittance:即透射光强度 I与入射光
C /
式中C是电磁辐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就辐射的粒子性而言,其主要特征是每个光子具有能量E, 其与频率及波长的关系为
E h h C /
式中h是普朗克常数 Planck constant,其值为6.63×10-34 J/S。
(二)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三、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

以波长为横座标,以吸光度为纵座标,描绘的图谱 即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absorption curve)。
吸收光谱上,一般都有一些特征值。

吸收曲线的特征以及整个光谱的形状是定性鉴别的 依据之一。 吸收光谱的λmax,是物质定量时的测定波长,因为 在此处测定的灵敏度最高。
二、吸光系数(absorptivity)

吸收定律中的a称为吸光系数,即单位吸收层厚度、单位浓 度的吸光度。其在给定条件下单色光波长、溶剂、温度等, 吸光系数是物质的特征常数。 在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直线关系中,吸光系数是斜率,是 定量的依据,其值越大,灵敏度越高。

比吸光系数A 1%1cm :当不知道物质的分子量时用此来表示 吸光能力的大小。 摩尔吸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其意义是溶液中吸光物 质浓度为1mol/L,吸收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三) absorption cells

盛放试样的吸收池(也称比色皿、样品池)由
透明的材料制成。在紫外光区工作时采用石英
材料;可见光区则用硅酸盐玻璃。 吸收池的形状有方型、圆柱型等,其光程长 度有0.5cm、1cm、2cm、3cm、10cm等。
(四) detector

检测器将光能转变为电信号。 分为两类:单道光子检测器和多道光子检测器。 (1)单道光子检测器:以真空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 增管(photo multiplier PMT)为检测器。 紫敏光电管采用锑-铯(Cs3Sb)光电阴极,光谱响 应范围为200-625nm; 红敏光电管采用银-氧-铯(Ag-O-Cs)光电阴极,光 谱响应范围为625-1000nm。
二、光度误差

通常将吸光度控制在0.1—1.0范围内。 消除误差常用的方法是:
① 当待测物含量高时,少取样品或稀释试液;含 量低时,多取样品或预先用适当方法富集。 ② 选择适当厚度的吸收池,以调节A读数。
三、仪器误差
常见的是仪器的光源不稳定。 吸收池的厚度不一致或污染。 消除的方法是:① 测定前仪器先预热,使光源 尽量稳定。②选择配套的比色皿。③ 比色皿应 清洗干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