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其他浮游动物浮游幼虫(2018.12.11)
浮游1-2章
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第一章绪论一、浮游生物学的定义水生生物:浮游生物(Plankton):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不能主动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
没有游泳能力或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游泳生物(Nekton):可自由游动。
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底栖生物(Benthos):在海底营底栖生活的生物类群。
有的在水底固着生活,有的在水底移动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能离开水底区到水层区,有的钻埋到水底土壤中以及在钻蚀在坚硬物体重。
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的现象。
赤潮:指海洋微藻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指海洋微藻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
蛋白核:是绿藻、隐藻等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无鞘。
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之为淀粉核。
绿藻门色素体上大多具有一个或多个蛋白核。
浮游生物(plankton):栖息于水域中,行动能力微弱,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生物,统称为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在水域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life and activities of plankton)二、浮游生物的种类1、按个体大小分:超微型(ultraplankton):<5微米,细菌、金藻微型(nannoplankton):5-50微米,微型硅藻、甲藻、金藻、绿藻、黄藻等小型(microplankton):50微米-1毫米,蓝、硅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轮虫,动物幼虫 中型(mesoplankton):1-5毫米,小水母、枝角类大型(macroplankton):5-10毫米,水母、甲壳类、樱虾类、磷虾类巨型(megaplankton):>10毫米,水母、大型甲壳类2、按营养方式分:自养: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细菌:利用无机物作碳源或供氢体。
其它浮游动物和浮游幼虫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2、身体分区
八 其 它 浮 游 动 物 和 浮 游 幼 虫
轮虫的身体可分为 头部、躯干部和足部 。
(1)头部
(一)旋轮虫型: 分割成左右2个对称的 轮盘,各具一短柄,口位于腹面中央两短 柄之间。具此头冠者多为底栖种类。 (二)水轮虫型(须足轮虫型): 口和 口围区位于头冠腹面,后者具一圈粗状刚 毛(假轮环)。 (三)晶囊轮虫型: 口围区极度缩小, 只在口孔周围有一段很不发达的纤毛、围 顶纤毛发达但在背、腹面中央间断。盘顶 区相当宽阔。在这一区域内常有刺状或棒 状的感觉机构。具该类头冠者概为典型的 浮游轮虫。 (四)巨腕轮虫型: 围顶带形成上下两 圈纤毛环。上环叫轮环。下环叫腰环。口 位于二者之间。适应于浮游生活。 (五)聚花轮虫型: 围顶带呈现马蹄形。 背面下垂口和口围区位于此。致使口位于 头冠的背侧。适应于浮游生活。 (六)胶鞘轮虫型: 整个头冠呈漏斗 状。上缘常形成几个(1,3,5,7个)裂 片。其上有刺毛。口深陷漏斗底部。此漏 斗实际为口围区而围顶带已消失。适应于 固着生活。
11棘皮动物1海星纲羽腕幼虫bipinnarialarva图315a2海胆纲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larva图315b3蛇尾纲长腕幼虫ophiopluteuslarva图316a4海百合纲樽形幼虫doliolarialarva图316b5海参纲耳状幼虫auricularialarva图316c脊索动物二浮游幼虫生态一浮游幼虫的生态类群一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这一类群是底栖动物的幼虫它们渡过浮游的幼虫阶段后经过变态下沉到水底或水中物体上改营底栖生活包括爬行附着钻孔穴居等
少数轮虫为捕食性的,其食物为原生动物、轮虫及其 它小型动物。
• 如晶囊轮虫则倚仗其特殊的头冠和砧型咀嚼器扑食 原生动物、其它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据观察, 这类轮虫的咀嚼器平时横卧咀嚼囊中。在猎食时伸 出口外猎取食物后缩回。
第13课浮游生物的生态学一(2018.12.18)
浮游生物的生态学 Ecology of Plankton
2
第九章 浮游生物的浮游适应 Adaptations of Pelagic Drifting Loke定律 V= __F__ 6πηr
温度 0℃ 10℃
滞性 18 13
其中:V=沉降速度
20℃
10
F=超重(即生物比重和水比重之差)
水的滞性:与温度有关 体阻:与相对表面积和体形有关
5
一、减轻身体的密度以增加浮力
(一)产生油滴 (二)分泌气体 (三)增加水分 (四)外壳和骨骼的退化或消失 (五)分泌胶质 (六)降低较重离子的浓度
6
(一)产生油滴
例:中华哲水蚤、放射虫、鱼卵及仔鱼、浮游硅藻
Calanus with oil sac
2.根据栖息水域的位置 河口浮游生物 estuarine plankton 近岸浮游生物 neritic plankton 远洋浮游生物 oceanic plankton
19
(三)与海流的关系
指示种:不同水团或海流中特有的浮游生物种类称为指示种(指标种)。
主要选择标准 1.选择的指示种对环境条件比较敏感,狭分布 2.种类必须能够正确鉴定 3.选相对比较固定的浮游生物类群
25
三、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定义:浮游动物随着昼夜的更替有规律的垂直移 动现象。
1.类型
夜晚上升,白天下降:大多数浮游动物 夜晚下降,白天上升:伶俐大眼剑水蚤,磷虾个别种类,海洋原甲藻 黎明上升,白天下降,傍晚上升,午夜下降:中华哲水蚤
注:不是所有种类都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例:小拟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克氏纺锤水蚤,日本大眼剑水蚤,拟长腹剑水蚤
飞马哲水蚤和磷虾类:表层产卵,不进行昼夜垂直移动 糠虾:生殖期才进行昼夜垂直移动
水生生物重点(黄老师给的)(1)
思考题一、填空题:(一)、硅藻:1.硅藻细胞壁由内层果胶质和外层硅质组成。
2.硅藻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称为间生带。
3.硅藻通常可形成三种孢子,即休眠孢子、小孢子和复大孢子。
4.硅藻细胞壳由上、下两壳套合成,壳顶和壳底称为壳面,壳边称为壳环,壳套则为壳面边缘略有倾斜部分。
5.硅藻门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
6.海洋浮游硅藻多属于根管藻目。
7.硅藻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常被誉为海洋的“草原”。
8.硅藻细胞壁壳面花纹有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
9.硅藻细胞壁向内部伸展的片状结构称为隔片。
10.某些硅藻具有运动能力,是因为有壳缝结构。
(二)、甲藻:1.甲藻的上锥部有4组板片,即顶孔板、顶板、沟前板和前间插板。
下锥部3组,即沟后板和后间插板、底板。
2.横裂甲藻具有2条鞭毛,一条为横鞭,呈带状,茸鞭型,环绕于横沟内,作波状运动,使身体旋转;另一条为纵鞭,呈线状,尾鞭型,作鞭状运动,使身体前进。
3.横沟把甲藻细胞分为上椎部和下椎部。
(三)、绿藻门:1.绿藻的繁殖方式有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2.绿藻门分为两个纲绿藻纲、接合藻纲。
3.绿藻门的细胞壁由内层纤维素和外层果胶质组成。
4.缢缝把鼓藻细胞分为两个半细胞。
5.绿藻门水绵的有性生殖有侧面接合和梯形接合两种类型。
(四)、蓝藻门:1.蓝藻的特征色素为藻蓝素,故藻体带有蓝色。
2.蓝藻的细胞壁分为内、外二层,内层为纤维质,外层为果胶质。
3.蓝藻的色素位于周质中,而金藻的色素位于色素体中。
4.蓝藻藻殖段的产生是由于在藻丝的胞间位有间生胶质隔片或间生异形胞。
(五)、其它浮游植物:1.金藻和黄藻的同化产物都是白糖素和油滴。
光合作用都无叶绿素b.2.生活的金藻一般为金黄色,黄藻一般为黄绿色。
3.隐藻细胞前端有一特殊形态为口沟,伸向原生质体深处。
4.隐藻和裸藻的主要运动胞器为鞭毛。
5.蓝藻的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裸藻的同化产物为裸藻淀粉。
(六)、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鞭毛、纤毛和伪足。
浮游生物和淡水渔业讲座第二讲 浮游动物
到指数增长期末,种群密度的增高导致 食物、氧气等资源的不足和代谢 产 物 的 积 累,环境的限制作用开始强化。首先是出生
前端由许多纤毛或触须形成捕捉漏斗,通过 均为体重的4~8;薄皮淹多在3 ̄4%之 o O, : ; 0 0 纤毛或触须的摆动在水中形成旋涡,使悬浮 间,晶囊轮虫每天可食 2 8 ~ 个枝角类。 的食粒沉入漏斗底部的口中。枝角类和桡足 浮游动物的 日 粮通常随水中食物密度的
类中镖水蚤以滤食为主,它们都有特殊的滤 增加而增大,但食物达到一定密度以后,日 食器官以滤取水中悬浮的食物。沉食和滤食 粮就保持稳定,也就是说食饱了。这个饱和
殖速度加快。 原生动物主要进行分裂生殖。轮虫和枝
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的消长,取 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平衡。出生率的大小 不仅决定于生殖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发 育速变,因为发育的快慢规定了世代周期的 长短和单位时问中的生殖次数 ( 生殖率 ) 。 发育速度和生殖量都受外界条件,特别是食
物和温度的影响。
角类一年大部分时间出现雌体并进行孤雌生 殖,产出的卵 ( 夏卵 ) 不经过受精就发育成
据P uit ( 91 的测定,最少 在 o O等 1 ) r
】~2 ℃范围内,轮虫的发育速度和温度呈 0 o 直线相关,温度每升高 1 ℃发育速度平均增 快1 %,在枝角类和桡足类中也发现类似情 2
的浮游动物在最适营养条件下的饵料系数值
(3~ 5) 很接近 。
因种种因素而变化。幼年个体用于增长的能 量 占较高的比例,以后随年龄的 增 加 而 减 小。例如长刺径从出生到3天,增长能占吸 0
三、生殖和生活史
收能的百分率从7%降到2%。到了老年增 2 2
最新2019-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PPT课件
⑴异足类 用单鳍进行波状运 动。一些种具螺旋外 壳,另一些外壳退化 或消失,身体透明; 具备发达的视觉,靠 视觉捕食其它浮游软 体动物、桡足类、毛 颚动物、纽鳃樽或管 水母。一般出现在大 洋暖水区。
⑵被壳翼足类 多数具有一薄的钙质 外壳;所有被壳翼足类 借助一对翼或一块融合 的翼板进行游泳;所有 被壳翼足类是悬浮食性 者;食物包括浮游植物 以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 机碎屑。
类如,住囊虫:
⑵纽鳃樽(樽海鞘纲)
仅出现在暖水 表面或近表面水域; 个体胶质圆桶状, 两端开口;主要食 物是浮游植物和细 菌;常密集成群, 摄食率高,可明显 降低周围小型生物 密度;与有尾类都 属r选择种。
其生活史特殊(有性与无性交替):
四 季节浮游生物
主要有两大类:
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季节浮游幼虫
壳沉淀海底形成有孔 虫软泥。
⑷放射虫: 体呈球形,中央具有 穿孔的硅质囊(中央 囊);杂食性,包括 细菌、原生动物、小 型甲壳类和浮游植物 (硅藻);用轴伪足 捕食。大小50微米到 几毫米;一些种可形 成胶状群体;冷水区 常见;硅质残骸形成 放射虫软泥。
⑸浮游纤毛虫
数量丰富,分布广泛;有 纤毛可以运动,特化口纤 毛捕食;捕食小型的鞭毛 虫、小型硅藻和细菌。 砂壳纤毛虫,海洋纤毛虫 的主要类群;具有蛋白质 外壳,可降解;个体小 (20~640微米);摄食微 型浮游硅藻和光合性鞭毛 虫。近岸水域可摄食利用 浮游植物生产量的4%~ 60%,同时是多种浮游动 物饵料(生态学意义)。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冰冷的南极海洋的甲壳动物, 因其身上有许多发光器能发出点点磷光而得名 。 在南极水域的磷虾有11种之多,但数量最多,个 体最大的一种称之为南极大磷虾,也就是我们平 常所称的南极磷虾。大洋中的磷虾运动时仅仅依 靠身体腹部短小附肢作为运动器官,完全抵挡不 住海洋的巨大动力,在水中总是随波逐流,因而 被称之为浮游动物。南极海洋里磷虾的数量多得 惊人,它是南极生物之间的食物链中最基本、最 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数量多寡,它的盛衰, 直接关系其他南极生物的生长,在维持整个南极 海洋生态平衡中起到巨大作用 。
第10章-浮游幼体(2h)
担轮幼虫(trochophora) :多毛类的原肠形成之后,就迅速发 担轮幼虫 育为担轮幼虫(一般,胚胎发育的第二天出观).虫体近陀螺形. 前端细胞层较厚,顶端有1束纤毛和眼点,内有集中的神经组 织,称为顶板(apical plate)或感觉板(sensory plate).身体中部 (相当于"赤道带")有1圈纤毛细胞,环绕虫体中部,称原担 轮(或前毛轮Prototroch).口位于原担轮的后下方,有口的一侧 为虫体的腹面.虫体的后端有1色素区及肛门.肛门开口在身 体的末端.担轮幼虫借助于原担轮的纤毛的颤动,使虫体浮游 于水中.在原担轮形成,以及口端进一步分化之后,常出现另 外2圈纤毛,其中1圈是位于肛门前方的纤毛环,称为"肛前 轮",或"端纤毛环"(relotroch),另一圈较晚出现于口后方, 称"后担轮"或"口后纤毛环"(metatroch).较原始的担轮幼 虫是营浮游生活的.而且通常具有摄食能力.但许多多毛类的 担轮幼虫,不能自由行动,而是在卵鞘内渡过,常借助于胶质 卵鞘漂浮着.
3.桡足类 桡足类的幼虫包括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这类幼虫是主 要浮游幼虫之一,不但种类多,分布广,并且数量大.在我 国各水域全年都可见到.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淡水中亦然.
无节幼体:体呈卵圆 无节幼体 形,具有3对附肢和1个单 眼.一般分为6期,前3期 以卵黄为营养,第四期以 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各期无节幼虫的区别在于 个体大小,附肢刚毛数和 尾刺数.
疣足幼虫(nectochaete): 疣足幼虫 这是由单轮幼虫发育而成的后 期幼虫,主要是由虫体伸长, 并在虫体两侧长出许多刚毛. 根据刚毛节数的增加,疣足幼 虫又可分为不同的发育期.当 后期幼虫进一步发育后,"原 担轮"变为口前叶,"后担轮" 成为围口节,在口区与端区之 间的生长区,自前而后地陆续 长出躯干部的体节,经变态后 而成为一般改营底栖生活的多 毛幼体.
15第三篇 浮游动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
(二)有壳虫目 Testacea
体具外壳,身体可完全缩入壳内,壳由几丁 质、胶质和硅胶质粘附砂粒和其它外物而成, 壳通常具有单一的壳口,伪足由此伸出。原 生质分内外质,内质颗粒状,有空泡、食物 泡、伸缩泡和细胞核。
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但也有生活于咸水或 湿泥中的。
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一、主要特征
1. 单细胞动物: 膜、质、核 细胞膜:原生质膜、表膜、外壳 细胞质:外层:透明、均匀、无内含物-外质
内层:不透明,有内含物-内质 细胞核:1个、2个或多个 2种细胞核:大核,染色质多,分布均匀,营养
小核,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生殖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2. 具有动物体所具有的所有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感应性,运动,生长,发育, 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 3. 胞器或类器官
运动胞器:如鞭毛、纤毛、伪足等。
营养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代谢胞器:伸缩泡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二) 辐足虫亚纲Actionpoda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1、太阳虫目Heliozoa
身体呈圆球形,有一大的中央核或若干核 位于中央区,核被一囊状外质包围。轴状 伪足作辐射状排列,体内无硅质针存在, 体外无或有胶质膜。淡水种类有脉动的液 泡。
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喜生活于富有藻类的清 水中,多为漂浮种类。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太阳虫属Actinophrys
浮游动物
球栉水母
Pleurobranchia globosa
总体概况
简介: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哲水蚤目, 哲水蚤科,哲水蚤属。头胸部呈长筒形,头和第一胸 节一般分开,胸部分4~5节,后端圆钝。腹部雌性4 节,雄性5节。第一触角雌性25节,雄性24节,超过 尾叉,末第2、3节有2条羽状长刚毛。胸足的内、外 肢均3节,第五对末变形,仍保持游泳足形状,雌性 似第4对,雄性左足外肢比右足稍长。广泛分布于渤、 黄、东海,为这一水域的优势种,为鲐等经济鱼类的 重要饵料 。 1.雌侧面观 2.雄侧面观
中华哲水蚤
CalanusCorycaeus affinis
总体概况
简介: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软甲亚纲, 磷虾目 。体长为8~15毫米,头胸甲背面平直,无中 央脊。第一触角的第一柄具很小的外肢,顶端具羽状 刚毛3根,胸足6对,第六胸足末端长度约为第五胸足 的一半,雄的交接器内叶有3个针状突,外侧2个呈镰 刀状,内侧一个较小。这是一种适温适盐较低的种类。 在福建海域,遍部各河口,港湾及沿岸水域,并以秋 冬两季最多。
百陶箭虫
Sagitta bedoti
1.整体(背面观) 2.贮精囊 3.头部(背面观)
4.前后齿列
08机电1班
My class one
班风展示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明螺
Pseudeuphau siasinica
总体概况
简介: 属于毛颚动物门,矢虫纲,箭虫科,箭虫属。体稍硬, 通常较不透明。体长10~15毫米,前齿数9~12,后 齿数23~24,颚毛数6~8。颈部明显,前鳍始自腹 神经节前端,前方基部无鳍条,后鳍短于前鳍,呈三 角形,鳍前端基部无鳍条,卵巢可达前鳍中部。贮精 囊卵圆形。与尾鳍相连,和后鳍接触,前侧具一个小 突起。这种箭虫也是分布较广的近岸暖水种,以夏季 数量最多,并常在不同水团或海流交汇区大量出现。
水生生物学原生动物PPT课件
第23页/共65页
第24页/共65页
• (二)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 (1)配子生殖(gametogony):形成多个有性的个体, 叫配子,两个配子接合形成合子,最后发育成成体,如 衣滴虫。分:
第14页/共65页
第15页/共65页
• 3、渗透营养(osmotrophy)或腐生性营养: 有些虫体借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外界环境中,已经溶解的有机物,作为养料,这种营养方式,多见
于寄生种类,如鞭毛虫。
第16页/共65页
(三)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
可 细
溶性废 胞表面
物, 排出
C到O周2、围H的2O水、中含。氮废
• (3)出芽(budding):和二裂基本相同,但形成的两个个体,则大小不等, 大的为母体,小的为芽体,如梨形虫,有的还可以同时形成许多芽体,如 夜光虫。
第21页/共65页
第22页/共65页
• (4)质裂(plasmotomy),这是一些多核的 原生动物,如多核变形虫、蛙片虫所进行的一 种无性生殖,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 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个多核的子 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
• 同配生殖,雌雄大小相同,如鞭毛虫,有孔虫; • 异配生殖,雌雄大小不同,为多数原生动物生殖方式。
第25页/共65页
(2)接合生殖(conjugation):
为纤毛虫所特有,如:草履虫,两个虫体暂时靠近在一起,互 相交换它们的一部分细胞核(小核)、和细胞质,然后分开,各自 再行分裂,如草履虫。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2、腔肠动物(有刺胞动物)
水母: 有终身浮游种类,
也有季节浮游种类 (海月水母);肉食 性,利用长满刺丝胞 的触手捕食浮游动物; 大小从数毫米到2米, 触手可达几十米; 僧帽水母,箱水母 (海黄蜂)
⑵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辐射幼虫 和蝶状幼体
①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
具有世代交替的水螅水 母和旗口水母的实原肠 胚,其表面遍生纤毛, 能在海中游动,称浮浪 幼虫。经在海中浮游几 小时至数日之后,浮游 幼虫附着于物体上,继 续发育、生长。
②辐射幼虫(actinula):
筒螅(Tubularia)的浮 游幼虫称为辐射幼虫。 经短期浮游后,幼虫 基盘触手的膨大末端, 分泌粘液,借此吸附 在物体上改营固着生 活。
⑸甲壳纲,十足类
主要有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
2、鱼卵和仔鱼(鱼类浮游生物)
在浮游生物中,常 有许多浮性鱼卵。 也常在浮游生物中 看到仔鱼。这些鱼 卵和仔鱼成为浮游 生物的一个组成部 分。如沙丁鱼、鳀 鱼、金枪鱼等经济 性鱼类。
鱼卵和仔鱼的生态特点:
⑴鱼卵的发育有种的特异性,与海水温度密 切相关,冷水使卵的孵化延迟;
⑵鱼卵产量十分巨大; ⑶卵的大小受生活类型影响,大型卵相对存
活率高数量较少,小型卵死亡率高但数量 巨大; ⑷刚孵出的仔鱼以储存的卵黄为营养,直到 消化系统形成; ⑸浮游期死亡率很高,多数成为饵料,少数 幼鱼存活到成体。
五、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人为将海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划分为表层、上层、 中层和深层带
浮游生物)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浮游生物的观察指导老师:赵盛龙专业:生物技术班级:A10生技1学生姓名: 孟伟杰同组者姓名:实验日期:2012.3.8气压:温度:实验目的掌握解剖镜等工具的适用方法,了解浮游生物的结构特点与生理习性。
实验要求:观察浮游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形态实验工具解剖针、解剖镜、放大镜、剪刀、镊子、蜡盘作业: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具有色素或色素体能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浮游生活的微小藻类的总称,是水域的初级生产者例1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单细胞。
细胞盘形或球形,偶有短轴形,或长轴形。
壳面有孔纹或点纹或杂有线纹。
一般呈向心排列。
营浮游或底栖生活例如: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图1)细胞大型,盘状至短圆柱形,具大而明显的中央玫瑰区。
内孔明显,网纹的辐射列和螺旋列排列整齐,网纹大小几乎一致,或向外围略有缩小,外缘孔纹小而孔壁加厚。
壳缘狭,具辐射条纹。
色素体小而多(图1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例2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壳面椭圆形、三角形、四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
壳面有2个突起,或每角有1个突起,也有少数种类不具突起。
单细胞,有的靠突起端分泌的胶质相连成锯齿状链。
营浮游生活,少数为固着生活,极大部分为海产例如: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图2)细胞呈面粉带状。
宽壳环面为长方形或近方形,狭壳环面为长椭圆形。
细胞宽62~320μm,高112~264μm,细胞高度比例变化很大。
在壳套和壳环带之间没有凹缢。
壳面椭圆形,中央平或稍凹。
从细胞的四角伸出细长的突起。
突起为棒状,平行于壳环轴或稍弯向细胞内侧,其末端截形。
突起内侧的壳面上有明显的小隆起,上面着生粗壮中空的刺毛1根,刺靠近并平行于突起,刺的末端略向内弯曲。
顶端有小分叉。
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课件(PPT 71页)
营养繁殖为细胞分裂或藻体断裂,无性生殖产 生动孢子、不动孢子、似亲孢子、休眠孢子和厚 壁孢子。
24
三、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
1、基本概念: ⑴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
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分子中,从 而形成了进入生态系统所需的初级能量或 称基本能源,这部分能源就是初级生产。 ⑵初级生产者:指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 (海洋中指浮游植物)。
25
⑶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 production)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或形成的植物组织的量,称为初级生 产量。
⑷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在初级生 产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 呼吸所消耗,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 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41
不同的浮游藻类有不同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和 半饱和常数(KI),即使同种藻类,对光合作用的反应随 时间改变。
一般说来,曲线的初始斜率(△P/△I)反映了细胞本身光 合作用生物化学的生理变化(即光依赖反应);曲线的上限 反映了环境中参数的改变,如营养和温度等会影响光合作用 的暗反应。
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值一般在较高的温度和营养 盐度下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速率(初始斜率)更加依赖于 细胞自身的性质。(超微型藻类比大型藻类有更高的 △P/△I值)
如图,漆沟藻、倒卵 形鳍藻
20
甲藻的生殖:主要是无性分裂,个别有性生殖 (休眠孢子)。
甲藻适应于较弱光和贫乏的营养盐,并且在水体 中有垂直运动能力,因此在白天时可以在较少营 养盐的表层进行光和作用,夜晚在光线很弱的较 深层利用丰富的营养盐。
浮游生物
生物类群
01 形态特征
03 种类划分 05 生态价值
目录
02 名称由来 04 分布特征 06 发现案例
基本信息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 活游动。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 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任务组在2014年8月的研究证明,一些生物能够在国际空间站的外壳上生存。一些研究甚 至认为,这些生物能够在真空、低温、辐射等恶劣的航天条件下生长。科学家们在国际空间站的表面上找到了浮 游生物的痕迹,尚不清楚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进入太空的,科学家已展开调查。
实验中发现的浮游生物可以在海洋中找到,但在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和货物的升空地点、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 科努尔发射场却不常见。
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又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 群落。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
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1891年er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 Nekton)一词。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 1961年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
浮游生物作为贝、虾、鱼类幼体的天然饵料,它的人工培养对养殖业也帮助很大。有些浮游生物如蓝藻、甲 藻等若繁殖过盛,可产生“湖靛”或“赤潮”,杀死经济水产动物。
浮游幼虫食品伙伴网原食品伴侣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课件
1.鳃足类 鳃足类是一类低等甲壳动物,它的蜕皮变态次数较少。例如,卤虫(Atemia)的受精卵孵化为无节幼虫(nauplius),后者直接发为与成体相似的幼小个体。又如枝角类则大多没有幼虫变态,孤雌生殖卵在孵育囊中直接发育为与成体相似的幼体。2.蔓足类 这类底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要经过两个浮游幼虫期,即无节幼虫和腺介幼虫,又称介形幼虫(cypris larva)。前者是我国沿岸水域主要浮游幼虫之一,除冬季外,常大量出现于浮游生物中。腺介幼虫也较常见。但数量很少,因为到了这个发育阶段,幼虫己开始脱离浮游生活,而改营底栖生活。
假水蚤幼虫(Pseudozoea):这类幼虫仅具第一、二胸肢,不具外肢;第二胸肢强大,呈攫指形。腹部完全分节,并具发育较为完善的肢体。此类幼虫可能发育为阿利玛幼体(alima 1arva) 。虾蛄亚科(Squillinae)的幼体属于此类。假水蚤幼虫也可能发育为Erichthus 幼体。指虾贴亚科(Gonodactylinae)的幼体属于此类。
异尾类(Anomura)或称歪尾幼虫:这类异尾类幼虫也难鉴定。不过,磁蟹(Porcellan)的蚤状幼虫(Zoea) 也很易认识。这种幼虫在我国沿岸水域带可采到。
短尾类(Brachyura)幼虫:短尾类幼虫包括蚤状幼虫和大眼幼虫(megalopa larva)。这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的形态差异很大,很易区别。它们在浮游生物中较常见,有时在繁殖盛季占显著优势。蚤状幼虫或称水蚤幼虫,在有的种类,由于这一幼虫期的持续时间较长,又分为前蚤状幼虫、蚤状幼虫和后蚤状幼虫三个阶段。各种短尾类的蚤状幼虫的形态并不相同。一般,其头胸部较发达,背甲有1根向上伸长的刺,其前端另有1根向下伸长的刺,腹部分节,且向背部弯曲;头部具2对复眼。大眼幼虫的头胸部背腹扁,犹如成体;腹部分节,向后伸直; 腹眼有柄。到了这一期,幼体己开始改营底栖生活。所以,它们在浮游生物中的数量比蚤状幼虫少得多。
《赶海》第二课时教案:学习海洋中的常见浮游生物
本文将探讨《赶海》第二课时教案的内容——学习海洋中的常见浮游生物。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拥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而浮游生物是其中一类非常特别的生物。
通过学习浮游生物的特点与分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并且为生物学习奠定基础。
一、浮游生物特点浮游生物是生活在海洋或其他水体中的小型生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组成。
与其他生物相比,浮游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体型小。
相比于其他生物,浮游生物体型较小,通常不超过2毫米,最小的浮游生物就只有几微米而已。
2. 流动性强。
浮游生物主要靠水流传播,会随着潮汐和气流而变动位置。
3. 繁殖能力强。
浮游生物繁殖快速,并有着各种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4. 营养成分丰富。
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能够为更高级别的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
二、浮游生物分类浮游生物可以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
1.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海藻、硅藻、甲藻等。
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海洋食物链的起点。
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主合成有机物质,提供丰富的营养来源。
2.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水母、浮游桡螺、海鞘、小球藻、艾芙士虫等。
它们食用浮游植物作为能量来源,并且成为更高一级别的生物的食物来源。
浮游动物可以通过各种繁殖方式进行快速的繁殖,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三、浮游生物的生态作用浮游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浮游生物可以对海洋碳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有效地抑制了海洋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减缓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浮游生物也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由于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为各类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海洋食物链非常依赖浮游生物的存在。
浮游生物还是海洋中漂浮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海洋中有大量的有机物,浮游生物能够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能量,为整个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二)裸体亚目 Gymnostomata
无外壳,体呈纺锤形,分头部与躯干部。 口位于头部上端,向内即咽部。咽部常伸 出口外呈吻状。鳍与足位于头部下方,触 角2对。
21
海若螺科 Clionidae 拟海若螺 Paraclione longicaudata
22
二、异足亚目 Heteropoda
腹足变异,分为前、中、后足三部分。其 中前足、中足构成游泳鳍,后足向后伸长 形成尾部亦称尾鳍。
异足类贝壳有或无,若有壳则右旋,具壳 冠。头部发达明显。躯体及外壳都很透明。
暖流指示生物
23
1. 明螺属 Atlanta
贝壳扁平,右旋,连同壳冠皆 为石灰质,具厣。壳冠后部有 的种类插入体螺层与内方螺层 之间(插入部分称间插冠)。 壳口外唇具裂缝。脐宽。软体 部可以完全缩入壳内。
5
二、消化系统
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肛门 咀嚼囊用以磨碎食物
三、生殖
雌雄异体,两性异形 (一)孤雌生殖:适宜的环境下,繁殖力很强 产不需精卵的雌体称为不混交雌体 (二)有性生殖:环境条件不良时,如干旱、饥饿、密 度过大、水质变坏、低温等
不混交雌体—小卵(雄体)+大卵(雌体)—休眠卵 混交雌体—需精卵—未受精(雄体),受精(休眠卵) 雄体:个体小,构造简单,体腔内几乎全为精巢。不吃
12
第三节 浮游软体动物 Pelagic Mollusca
软体动物中进行浮游生活的种类主要隶属于腹足纲。包括:
腹足纲 后鳃亚纲 翼足目 Pteropoda 前鳃亚纲 中腹足目 异足亚目 Heteropoda 海蜗牛科 Janthinidae
13
浮游腹足类的主要特点
因适应浮游生活,腹足改变为鳍状游泳器 官,外壳一般较退化或完全消失。
马蹄虫虎螺 Limacina trochiformis
(海蝴蝶)
17
2.笔帽螺属 Creseis
壳透明,呈锥形或针形, 横切面圆形。无厣,壳顶 圆。鳍的前缘具1触叶。 幼虫壳近末端有1-2个缢 肋,可与成体壳分开。外 套腔在腹面。
尖笔帽螺 Creseis acicula
18
3.龟螺属 Cavolinia
4
(二)躯干部
一般呈圆筒形,是身体最长、最大的部分,包含 有各种内脏器官。
腹面扁平或稍凹入,凸出。 外被一层透明的角质膜或坚硬的被甲
(三)足(尾)部
在身体的最后端。 呈柄状,可自由伸缩,帮助游泳和爬行 末端有一对尖而能动的趾 足基部常有一对足腺,以细管通到趾,分泌粘液
,附着于他物之上 浮游生活的种类,足部经常退化或消失 足和足趾的有无、大小、形状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内容回顾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浮游生物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可分
为哪几类?
1
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浮游生物可分为:
2
第七章 其他浮游动物 Other Zooplankton
第一节 轮虫 Rotatoria
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型较小,0.1-0.5mm,最大的2mm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足(或称尾)三部分。 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vs 有性生殖 滤食性 分为双卵巢纲和单卵巢纲 沿海习见种类属于单卵巢纲的游泳目
玫瑰明螺 Atlanta rosea
24
2.拟翼管螺属 Firoloida
体细长,呈管状,完全无壳。除眼及内脏团外,体非常透 明。内脏团后方无明显的尾部。雄体有触角。
拟翼管螺 Firoloida desmaresti
25
三、海蜗牛科 Janthinidae
具有一个无厣的薄壳,足宽,以其足腺产生的浮囊而漂浮 于海面。
47
十二、脊索动物
48
第三节 浮游幼虫的生态
一、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 出现的周期性 出现的短期性 分布的不均匀性 分布的沿岸性
49
二、浮游幼虫的生物学
(一)生长与发育 温度 盐度 饵料 (二)附着与变态 附着 变态
影响因素:底质、温度、不同离子浓度、氨基酸、其他因素
50
大多为暖水性大洋表层种类,仅少数为冷 水性及深水种类
经济鱼类、须鲸及鸥鸟的饵料 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以南海区
14
一、翼足目 Pteropoda
腹足背部扩大成两个对称的呈翼状的鳍, 以适应浮游生活,故称其为翼足。
雌雄同体。 是分布较广、数量较大的浮游腹足动物。 外壳的有无以及具1对或2对触角等为分
30
第二节 各类动物的浮游幼虫
一、海绵动物 两囊幼虫 amphiblastula larva
是海绵动物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囊胚,一般呈卵圆形。其动物极 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 幼虫在海水中营浮游生活,不久即行固着。
31
二、腔肠动物
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腔肠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模式幼虫,呈长 圆柱形,由两个胚层组成,外胚层细胞上生有纤毛,内胚层细胞集 中于体内,无空腔,故又称其为实囊幼虫。
28
浮游幼虫的共同特征
大部分浮游幼虫(甲壳类和被囊类的除外),都 有发达的有纤毛排列成带状(环状)的运动器官。
它们是植物性营养的,以个体小的鞭毛藻至较大 的硅藻为食(个别种类以其他动物的幼虫为食 物)。
海洋动物凡生活史中有浮游幼虫的,成体的产卵 量特别大。
29
研究浮游幼虫的意义
有助于阐明各类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对海水养殖业具有实用价值; 对制定防止附着动物措施有用; 通过幼虫的分布寻找成体的产卵场。 “浮游幼虫学”
33
四、纽形动物
帽状幼虫 pilidium larva
幼虫之形状犹如具耳瓣的帽子,边缘密生纤毛。口位于身体之下 方。体顶端有一长的纤毛束,具感觉功能。
34
五、环节动物
担轮幼虫 trochophora larva 后期幼虫 (疣足幼虫,刚毛幼虫)
35
六、苔藓动物
双壳幼虫 cyphonautes larva
碟状体(ephyra larva):钵水母纲中常见的幼虫,体呈扁平盘状。 具几个放射状的缘小瓣。有的种类各缘小瓣又分成2个,故有16个缘 小瓣。身体中央有十字形的口,有8条辐管。
32
三、扁形动物
牟勒氏幼虫 Muller’s larva
身体呈长卵圆形,背面前端有眼,口位于体之腹面,具8个用以游 泳的纤毛臂,幼虫漂浮几天后经变态,成为营底栖生活的幼小多 歧肠虫。
9
疣毛轮虫属 Synchaeta
体呈圆锥形或钟形 头冠非常宽阔,有4根很长的粗刚毛 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很明显的“耳状突”,
其上生有发达的纤毛 足不分节,趾1对,短且小 河口区
颤动疣毛轮虫 Synchaeta tremula 尖尾疣毛轮虫 Synchaeta stylata
疣毛轮虫属 Synchaeta
食物,交配后马上死亡
6
四、食性
大多数滤食性 单细胞藻类、细菌、有机碎屑等 食物颗粒有选择性 少数轮虫为捕食性,如疣毛轮虫
五、习见种类
(一)双卵巢纲 (二)单卵巢纲—游泳目(沿海习见种类)
7
臂尾轮虫属 Brachionus
被甲宽阔,几乎呈正方形 被甲前端具1-3对突出的棘刺,有的种类后
海蜗牛属 Janthina 海蜗牛 Janthina janthina
26
第八章 浮游幼虫 Planktonic Larvae
第一节 概述
定义:专指生活史为间接发育海洋动物中的营独立浮游生 活的幼虫。
27
将幼虫与成体联系起来的几条主要途径:
1. 直接采集幼虫,在实验室培养直到变态为成体; 2. 直接采集卵袋,将卵块或卵粒培养; 3. 采集雌雄性成体,人工授精或经雌雄混合; 4. 染色体技术; 5. 同工酶技术; 6. 分子生物学技术。
类的主要依据。
15
(一)被壳亚目 Thecosomata
通常具一个左旋的或伸直的石灰质的外壳, 或具一透明的软骨质的内壳。触角1对。口 位于两鳍相连的中线上,为唇瓣(侧足) 所包围。
16
1.虫虎螺属 Limacina
个体较小,壳螺旋形,薄而透明, 左旋,具厣。右触角比左触角大 得多。外套腔在背方。
3
一、形态特点
体形:圆筒形、长形、锥形、球形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足(或称尾)三部分。 (一)头部 宽短、与躯干部无明显界限 前端扩大成盘状,称轮盘或头冠,形似漏斗 轮盘的边缘上生有两圈纤毛,内圈的较粗壮,
称纤毛环,外圈的细弱,称纤毛带 纤毛带和纤毛环上的纤毛不断的作协调的旋转
摆动,好似转着的轮子。纤毛向后摆动快速有 力,在水中激起向后漩涡的水流,食物陷集于 漩涡中心而流向口部 头冠是运动兼摄食器官
36
七、腕足动物
舌贝幼虫 lingula larva
37
八、帚虫动物
辐轮幼虫 actinotrocha larva
38
九、甲壳动物
(一)桡足类
39
(二)蔓足类
无节幼虫 腺介幼虫
40
(三)磷虾类
无节幼虫 节胸幼虫 带叉幼虫
41
(四)十足类
无节幼虫、溞状幼虫、糠虾幼虫、叶状幼虫
壳膨凸,略呈球形。壳口狭窄, 无厣。壳口边缘向腹方弯折, 不增厚。贝壳具纵肋,壳前部 大于后部,尾棘通常较短。后 足叶宽而短,鳍分成3叶,外套 腔中具马蹄形的褶状鳃。
长吻龟螺 Cavolinia longirostris
19
4.蝴蝶螺属 Desmopterus
无壳,体圆柱形,体前部略呈圆锥形,绕过鳍盘背缘向上 弯曲,与躯干部成锐角。足完全退化。鳍盘强大,后缘 (腹缘)由4个缺刻再分成5片小叶,内、外两侧叶之间有 一条鳍触鞭。触角小,等大。具齿舌。
10
第二节 多毛类 Polycha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