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剖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形象感到不自信或者低估,常常表现出自卑、消极、沮丧的情绪和行为。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以下是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成因分析:1. 自我价值感不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他们常常会面临到新的学习环境和竞争压力。
在与同龄人相比较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与其他人相比有所不足,从而感到自卑。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家庭中的冷漠、不支持或者高度要求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 同伴关系: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会与不同的同学相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的自尊心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和同学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排斥,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进而产生自卑情绪。
策略分析:1. 提高自我认知: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弱点,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来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
2. 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大学生可以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
与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和压力,互相支持与鼓励,从而缓解自卑心理。
3. 多参与社交活动:积极参与各类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时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感。
4. 寻求帮助: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大学生可以主动向导师、心理咨询师或信任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通过倾诉和咨询,可以减轻心理负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主要包括自我价值感不足、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
针对这些成因,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我认知、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多参与社交活动和寻求帮助等策略来应对自卑心理。
只有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改变,大学生才能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自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家庭中可能会受到一些负面的教育,家长的不当言行和家庭的冷漠氛围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产生自卑感。
2.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不论是课业的繁重还是来自同学和老师的竞争,都可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上对成功人士的崇拜和追求,也会让一部分大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与他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产生自卑感。
4. 人际关系大学生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对其产生自卑感。
比如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缺乏朋友,或者恋爱关系的不顺利等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1. 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阻碍自卑心理会成为大学生个人成长的绊脚石,它会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出现自我怀疑、自责、退缩等问题,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健康的成长。
2. 对学业和工作的影响自卑心理会导致大学生对学业和工作产生消极的态度,缺乏斗志和进取心,从而影响到学业的发展和未来的就业前景。
3. 对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自卑心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比如情绪不稳定、与人沟通问题、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产生不良的影响。
1. 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积极的心态,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主动寻求改变和进步。
2. 拓展社交圈子大学生需要主动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尝试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可以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感觉自己不足,比较弱小,对自己缺乏信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容易因为别人的评价导致自我审视,进而影响个人心态和自尊。
在大学生中,自卑心理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
其原因往往复杂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可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
一些父母过分关注学业成绩,对孩子过于苛求、处处指责,孩子的心理难以承受。
因此,长期受到这种压力的孩子,可能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
2. 学习和生活压力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大学生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
一些大学生可能因为考试不理想、成绩不好等原因,造成自卑情绪,有些甚至出现自闭现象,不愿意与人交往。
3. 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社交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一个人社交能力较差,在与他人交流时发现自己无法与别人沟通、交往,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产生自卑情绪。
1. 建立正确的心态大学生要通过自我认知和正确认识自己,在心理层面上建立正确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避免过分关注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
2. 改变自己的行为优化自己的形象、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帮助自己摆脱自卑情绪。
例如,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身体、学习新技能等方式。
3. 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如果自卑情绪比较严重,并且自我疏导无效,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
4.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增加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进而缓解自卑情绪。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当人们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化。
许多大学生可能会经历自卑心理的情况,这使得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1.缺乏信心:大学生在面对大学新的学科、资源和新的组织结构时可能会感到缺乏信心。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能做好工作或无法满足其所需的要求,这会导致他们经常感到自卑。
2.社交压力:新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着结交新朋友、适应新文化和融入新社区的压力。
这种压力导致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他们害怕被认为是过时和不流行的,也害怕被孤立和排斥。
3.学业不佳: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而感到自卑。
他们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法满足家庭和教师的期望,并采取度日如年的方法来改善他们的成绩,这使得他们感到更加焦虑和自卑。
1.寻求帮助:大学生可以向家人、朋友或学校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这些人会提供宝贵的意见和支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
2.积极参与:参与学校和社区中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感到更有自信,并结交新朋友。
这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并拓宽视野。
3.学习克服焦虑和自卑的技巧: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克服焦虑和自卑的技巧来掌握自己的情感。
例如,学习放松技巧、计划管理和积极思考可帮助其克服负面情绪,促进积极的自我形象。
4.掌握实用技能:掌握实用技能,例如时间管理、学习策略和沟通技巧,可以帮助大学生自信地迎接挑战,并提高其个人生产力。
5.接受自我:大学生应该接受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并尝试探索自己的优点。
这种自我认知可以帮助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总之,大学生的自卑心里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他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应对自卑情况。
这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成功。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自卑是一种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探究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1.社会焦虑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学业等多方面的竞争。
受到社会焦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外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了不安全感,表现出自卑心理。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家庭暴力、父母不和、经济拮据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创伤,形成自卑心理。
3.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业上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课业繁重、成绩要求高等问题是导致大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长期高强度学习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如人、考试不理想等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
4.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新鲜人,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可能导致大学生自卑心理。
缺乏友谊、被排斥、被取笑等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自卑。
5.自我认知大学生对自己认知的不全面、不准确也是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对自己的能力、外貌等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出现了偏差,都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出现。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治1.心理咨询针对自卑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矫治方式。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根源,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逐渐克服自卑心理。
2.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一个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各种兴趣班、社团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3.家庭关怀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于家庭的关怀和理解是大学生克服自卑的重要保障。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方式,如多陪伴、多沟通、多理解,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减少自卑心理。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已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一群人。
作为年轻人,他们往往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问题。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1.社会压力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业压力,还要考虑未来的就业问题。
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无法与其他人竞争。
2.自我感觉不良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家庭、学校或社会的某种影响,导致自我感觉不良。
可能会觉得自己没人喜欢,没有朋友,自己没有特长,不够出众,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经济条件大学生的经济条件通常比较有限,可能会导致自卑心理。
在一些奢侈的活动中,大学生可能没有办法跟上别人的步伐,从而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一个原因。
可能是因为在班级中表现不够好,常常被其他同学排斥,或者对某些同学有敌对感情,这些因素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感。
1.自认为与别人比较差如果大学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不如别人,这通常会导致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往往评价自己太低,认为自己无论干什么都做不好。
3.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容易感到胆怯,不敢表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过于关注别人的观点自卑的人容易过度关注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重要。
5.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自卑的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感到不自在,不知道该怎么表现自己,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
1.接受自己的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
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要总是嫉妒别人的优点,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2.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找到自己的长处的同时,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与亲朋好友交流与亲朋好友交流可以缓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其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自卑心理是指个体内心感到自己不如他人,缺乏自信和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
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大学生因为身处于新的环境和面对新的挑战,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本文将从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成绩压力: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压力。
如果在学习方面不如他人,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2.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大学里面需要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各种人进行交往。
如果遇到和别人相处不好的情况,容易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或者不被重视,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3. 家庭问题:某些大学生可能来自于家庭问题比较复杂的背景,例如家庭没有经济能力支持自己,或者家庭中存在家暴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大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被重视或者不被爱的人,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面对自卑心理,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1. 接受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必过分强调自己的缺点。
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尽力提升自己的优点。
2.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过分贬低自己。
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求他人的意见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3. 培养自信心: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的关键。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积累经验,不断取得成就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4. 寻求适当的支持:大学生可以向身边的朋友、同学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建议和支持,帮助大学生走出自卑情绪。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和缓解策略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个体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自卑问题。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才能摆脱自卑的困境,迎接未来的挑战。
浅谈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自我调整策略
浅谈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自我调整策略【摘要】大学生自卑心理普遍存在且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首先探讨了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大学生表现出的自卑心理特征。
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建立自信心和提升自我认知。
文章最后强调了积极面对自卑心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在大学生自卑心理调整方面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如何认识和应对自卑心理问题,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影响、原因、表现、策略、自信心、自我认知、积极应对、调整、发展。
1. 引言1.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普遍存在大学生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中一个常见而又复杂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个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自卑并且受到其影响。
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大学生自卑心理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这给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普遍存在在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的特点。
作为年轻人,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变化与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的学习和社交中,大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竞争,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
现代社会的标准和价值观也会对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产生影响,使他们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
1.2 探讨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自卑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
自卑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和动力,对学习缺乏兴趣,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
自卑心理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自卑的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导致孤独感增加,缺乏支持和帮助。
自卑心理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长期的自卑感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探讨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卑心理的危害,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走出自卑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增加和竞争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了解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心理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摆脱自卑心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面临不断的学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可能会出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压力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自卑感。
2. 目标设定不清晰: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往往模糊不清,缺乏方向感,这种迷茫感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 社交压力: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关系十分复杂,有时候会因为自身不够自信,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导致自卑。
4. 成长环境: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刺激和伤害,比如家庭环境不稳定,过分严厉的父母,以及校园欺凌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自卑心理的原因。
二、应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策略分析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心理策略进行应对。
1. 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心,比如通过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技能等,从而增强自信心。
2. 设定明确目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明确目标后,就不容易迷茫,也就不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增加社交实践机会:大学生可以主动增加社交实践机会,培养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从而提高自信心。
4. 寻求心理辅导:对于一些因为成长环境等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及时排解心理问题,从而走出自卑情绪。
5. 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大学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有利于缓解自卑心理。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经济、学业、就业等。
这些压力可能会激发出一些自卑心理。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其矫治方法。
1.来自不平等环境的压力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例如对待不公,家庭环境不稳定,甚至是在校园中受到欺负。
这些经历会深深地印在大学生的心里,导致他们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2.过高的期望和不现实的压力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会面临诸如学业成绩、就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
3.社交不畅和孤立无援社交能力不足和孤立无援是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另一大原因。
由于一些大学生来自较单纯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而且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机会与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了自卑情绪的出现。
4.自身情况和生活环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活环境也是导致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身材臃肿、长相丑陋、穿着暴露、住宿环境恶劣等,都可能引发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心。
1.忽略他人的批评或责备大多数大学生都会收到负面的评价或者是责备,这时应当学会接收意见,但不应基于他人的意见来定义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
2.寻求心理咨询如果大学生觉得自己的自卑心理太深,自己无法摆脱,那么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识别不健康的思维模式、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到一个更好的自我。
3.自我提醒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源是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学生们可以自己设定一些肯定自己的目标,如提高学习成绩,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
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4.参加社交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交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志愿活动等,这样有利于交新朋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
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及矫治一、引言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情绪问题,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
大学生作为处于转型阶段的群体,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压力、未来就业等诸多挑战,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本文将从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入手,探讨自卑心理的矫治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尊,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 学业压力大学生学业压力是导致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考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情绪。
2. 社交压力在大学校园中,社交圈子的纷杂和复杂也是导致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处于社交圈子中,往往需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压力,一旦无法融入或者被拒绝,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些家庭环境不够和谐、亲子关系不够融洽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会加剧大学生的自卑情绪。
4. 自身形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身形象和外貌有着极大的关注。
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外貌条件不如他人,或者自身形象的自我认知不足,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5. 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是导致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焦虑。
1.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加自己的社交技能和社交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减少自卑情绪。
2. 建立良好自我认知大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真实面貌。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摒弃完美主义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
3. 寻求心理辅导对于有自卑情绪的大学生,可以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矛盾,排解情绪,提高自尊,缓解自卑情绪。
大专生自卑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
大专生自卑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入大专院校进行进修学习。
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自卑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它给大专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大专生自卑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于提高大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专生自卑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 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由于参加高考的竞争激烈、学习环境的差异性等原因,很多大专生在进入大专院校后都会出现自卑感,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人。
在班级或团体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谦卑,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担心自己的言语和举止会被别人笑话,缺乏自信心。
2. 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不满意大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常常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或者身材不够好。
这种不满意会导致他们不敢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影响了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3. 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一些大专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担心被同学们嘲笑或者排斥。
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也因为过度的自卑感而不愿意在人前提及家庭情况,担心被认为是富家子弟而遭到歧视。
1. 社会比较心理的影响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总是在比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同学的影响,产生自卑感。
在考试成绩、社交能力、外貌身材等方面,与他人的对比,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2. 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环境对大专生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校存在着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环境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 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家庭出现诸如亲子矛盾、家庭暴力等问题,都会对大专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环境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内心充满自卑感。
1. 建立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大专生提供一个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应对策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压力,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了解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帮助他们积极应对自卑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1.社会压力当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们在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与他人比较时会感到自卑。
2.自我认知不足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这种自我认知不足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不良交往会让大学生感到自卑,一些大学生由于在社交方面的困难而感到自卑。
4.外貌问题外貌是影响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大学生由于外貌的问题,对自己的外貌产生自卑感。
二、应对策略1.接受自己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自己,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必过分苛求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培养自信心,摒弃自卑感。
2.认清社会现实大学生应该认清社会现实,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身份,不要盲目自卑。
人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眼光,而在于实际的能力和作为。
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
3.强化自身能力大学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不会因为自卑而放弃梦想。
4.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要积极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陷入自卑情绪。
5.寻求帮助在面对自卑心理时,大学生应该主动寻求帮助。
可以通过和家人、朋友,甚至心理咨询师交流,倾诉自己的困扰,获得帮助和支持。
大学生自卑心理是一个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想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大学生首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自卑心理,主动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态度。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与此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不仅给大学生本人的成长带来了阻碍,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究其成因,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本文将就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成因分析1.1 社会竞争加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
大学生在求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社会的竞争加剧使得大学生在求职、升学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1.2 家庭环境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对其自卑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期望、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些家庭环境不佳的大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拮据、父母期望过高等原因感到自卑。
1.3 性格特点大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影响其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一些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从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
1.4 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业上所承受的压力极大,尤其是在应对考试、论文、实习等方面。
这些学业压力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无法应对这些挑战,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1.5 社交问题大学生在社交中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打击、朋友圈子的排斥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对自身形象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二、策略分析2.1 接纳自己大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大学生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断提升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更好。
2.2 思想倾向的调整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困难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想倾向。
积极阳光的心态对克服自卑心理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自身的问题,尽量避免心理负面情绪。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策略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中有很多不同的成因,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人自我认知和值得感,使人们难以自信和自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学生自卑原因和对策:1.自我形象不良。
大学生自卑情况经常和形象有很大的关系。
形象包括外表、姿态、服饰、语言、态度等。
如果个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好看、没有好身材,就会对自己产生否定的情绪,从而降低了自信心。
策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优点并发扬光大。
同时,保持好的穿衣风格、日常护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提高自我形象的有效方式。
2.学业表现不好。
大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如果个人学习不好,很容易感到自卑。
而且,一些大学生常常过度担心成绩,导致焦虑和自卑感。
策略:学习需要认真对待,但也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不必过度担心成绩,用心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多做练习、交朋友,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3.与同龄人比较。
大学生经常会拿自己跟同龄人做比较,而且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平台也使得这种比较更加频繁。
结果,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比较焦虑和低自尊的状态。
策略: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和生活经历。
因此,不应该一味地横向比较,而应该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好好掌握自己的未来。
4.面对挑战的恐惧。
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大大小小的问题:考试、选项、新环境、新任务等。
如果个人没有克服恐惧,就会感到自卑。
策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计划可以减轻学生面临挑战的恐惧,提高信心。
同时,寻求领导、学长、老师或顾问的帮助也是有效的方式。
总之,大学生自卑心理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通过辨认和处理这些因素,以及采用针对性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
1大学生自卑心理
大学生自卑心理是低自尊、孤独感、害怕失败、损害自信心等现象的综合表现,是青少年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危机之一。
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都是因为本身人格成长有缺陷引发的一种综合性心理问题。
1.1缺乏自信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信。
大学生们无法自信地自我鉴定,总是对别人的评价格外在意,连常见的小事也总会觉得很紧张,心里总是控制不住消极的情绪。
尤其是面对家庭、社会压力,及学习、职业的迷茫,他们的心理压力就更加变得沉重了。
1.2情绪波动
部分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敏感性,当外界传达消极信息时,会立即导致他们心理情绪的激动,严重时会出现抑郁、自卑等反应。
因为本身缺乏自信,所以在经历一次失败后,会怀抱事事不可能的消极念头,无论在哪个方面把自己定义的很低,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情绪深渊,堕落成自卑者。
1.3对比心理
大学生常常会把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对比,从而导致自卑心理。
当他们看到其他同龄人拥有更高的素质、更多的能够时,会丧失信心,
并产生怦然心动的遗憾感,最终无法冷静地分析事情,甚至是模仿、追随。
2综上所述
大学生自卑心理是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对比心理等因素造成的一种性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多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活动,及时积累能力,及时改变过高的自我要求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经过一段不断的努力,最后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变得更加坚强及自信,走出自己的不安和迷茫。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自卑心理是当前社会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与对策,通过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心理疏导和辅导措施。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在预防和缓解大学生自卑心理方面的重要性。
建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认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心理咨询活动,从而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和特点,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研究和关注,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现状、对策、心理疏导、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自卑心理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一大挑战,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自卑心理逐渐凸显。
自卑心理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还会对其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与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不同家庭背景、教育经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自卑自闭,有的表现为攀比嫉妒,有的表现为逃避沉默。
研究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背景及表现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背景,可以为开展后续的研究和干预提供基础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自卑心理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自卑心理
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自卑心理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
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篇一《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摘要:自卑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从大学生自卑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几个方面,探究大学生自卑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原因对策自卑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无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健康水平,人们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地体验自卑。
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成熟时期,在面临重大压力和激烈竞争下,大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不断地舞出人生辉煌的一面。
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有效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环境,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自卑、焦虑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高达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
这些心理障碍给自卑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自卑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因此,关注大学生自卑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1.1 自负性很多学生的自负倾向恰是由自身的自卑带来的,自负的根底是深层的自卑,这是自卑的一种变相表现。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有时会争强好胜、高傲自大、吹嘘自己有很强的能力,或夸耀自己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财富。
其实,这只是通过炫耀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和缺陷。
1.2 敏感性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估计偏低,怕他人看不起自己,常会把他人的一些无关言语和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和攻击,甚至会怀疑他人在私下里说自己坏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剖析摘要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有关矫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资料来源:在图书馆手工查阅国内公开出版的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著作及相关资料。
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大学生,自卑心理”,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
资料选择:选择与自卑心理形成与矫治相关性强的专著5本及期刊文献15篇。
资料提炼:在20篇(专著和期刊)文献中,选择8篇(4本专著、4篇期刊)文献进行整理,作为参考文献,其余的12篇因与入选文献内容呈不同程度的重复,给予删除。
资料综合:①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具有泛化性、敏感性、闭锁性、掩蔽性等特点,多与自我认识缺损及个人性格有关,亦与社会因素及他人评价相关。
②自卑可能导致错误的心理定势,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困扰心理及行为,造成心灵扭曲。
结论: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自卑使大学生出现很多行为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
矫治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须通过高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及大学生自身创建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共同进行。
主题词:自我评价/心理学;学生;挫折;矫治O 引言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11。
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因此,作者在图书馆手工查阅国内公开出版的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著作及相关资料。
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期间的与自卑心理形成与矫治相关的文章旨在剖析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探讨矫治自卑心理的有效策略。
1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过低翻,所谓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判断。
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
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与丧失信心相联系的沉重的情绪体验,自己看不起自己,造成一种紧张心理。
具有泛化性,即由于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
还有敏感性的特点,自尊心容易受损伤,其心理敏感度较一般人强,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甚至别人的一句话也会深深伤及自己的心灵。
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
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存在,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通过自我表现去掩饰那种歪曲了的自卑,形成掩蔽性性格。
2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2.1 社会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需求、利益和文化形态和社会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较一般青年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和素质。
但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和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和困扰着当代的大学生,并导致一些人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
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急剧扩招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改革,新的政策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面对一大群的硕士、博士、大学本科生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产生自卑。
2.2自我认识中的缺损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生理特别在乎,如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加之,个人早期家庭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在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还有一些心理创伤也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包袱翻。
在高中生、大学生和中年人之间,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一致性系数最低,即大学生对实际中的自我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哺。
每个人都有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万方数据ISSN 1671—5926 CN 21—1470/R Ⅲ讲c¨con kf23385083@sino.com 曾琴.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剖析对自己的看法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是缺乏自信,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这种自卑感就会产生,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2.3个人的性格特点自卑心理较强的大学生多数伴随有性格内向、胆小、多疑、处事谨慎、优柔寡断、富有想象力、不善社交、应变能力较弱等性格特点。
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而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在其上进心、自尊心受到压抑时,不是变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强烈的自尊,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更大的干劲冲破压抑;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正好相反,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会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
2.4他人消极反馈评价外界环境的消极反馈会影响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特别是对于能力弱者或有缺陷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一个大学生多次受到别人的嘲笑、讽刺、打击、疏远、冷淡、批评或贬抑性的评价等,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他就容易产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的自卑感。
3自卑心理的表现特征自卑引起心理压力和紧张,激起逃避或退缩反应,抑制自信,导致焦虑,形成内在阻遏力,这是相当普遍,也是非常有害的压力转换模式。
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产生极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3.1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自卑心理打击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发展自己,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
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四。
自卑带来的错误心理定势,使自卑者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心理。
3.2导致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状况。
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心理、情绪、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特别是在交往中,因惧怕出丑、受挫或遭他人耻笑,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交往方法,常将交往的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61。
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形成闭锁心理。
3.3 心理与行为上出现困扰自卑感强烈的大学生,心理脆弱,不能经受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不如;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胆怯畏惧,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心烦意乱,停止不前、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嘲。
一个大学生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种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4自卑心理的矫治4.1 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环境高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127制,强化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教师教学及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培养,使有自卑感受的学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采用心理分析治疗方法,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塑造良好性格,领悟一个人之所以有自卑,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所致,从而使之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4.2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自卑实际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自己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因此,要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挖掘自己的闪光点,才能和潜力,客观地分析自己,作比较正确的自我评价。
4.3学会正确归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在问题出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归因训练的一个方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的知觉,把稳定的、内在的原因改变到外在的、不稳定的原因,因为,对消极事件的内在归因会降底自尊,但外在的归因,把原因置于个人之外,不会消极地影响自尊;另一个方法是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的、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如自己的努力方面不足等171。
大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虽然有时失败、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改变、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但有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主观本身的因素而造成的。
只有正确的归因,才能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不断实现目标,增强自信,矫治自卑心理。
4.4积极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经常交往,有助于逐步加深相互了解,不断提高人际关系水平,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
因此,有自卑感的大学生要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通过在与人积极交往过程中,使自己的注意力被别人吸引,心理活动从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并进行比较,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4.5利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炼,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81。
大学生应积极利用心理补偿,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
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鹜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
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日标。
5参考文献1 陈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2-32 李玉娟,岳东青.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调适[J】.思想工作论坛,2000,(3):46-83 蒋飞云.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田.大学教育科学,2003,I:28—304 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132-35 林菁.青春期自卑感的产生、危害及克服叨.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5):65—6,876 屈春芳,杨振海,刘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2407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9—2008 辛泉.消除压力心理咨询手册【M1.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251万方数据当代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剖析作者:曾琴, Zeng Qin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系,四川省,内江市,641112刊名:中国临床康复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年,卷(期): 2005,9(24)被引用次数: 2次参考文献(8条)1.陈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0022.李玉娟.岳东青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调适 2000(03)3.蒋飞云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期刊论文]-大学教育科学 20034.蒋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5.青春期自卑感的产生、危害及克服 2000(05)6.屈春芳.杨振海.刘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20027.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 19998.辛泉消除压力心理咨询手册 200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徐瑞芬.黄庆炎.XU Rui-fen.HUANG Qing-yan 某医学院学生营养状况和自我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目的让学生了解自身营养状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营养评价和合理营养.方法由教师负责测定学生身高、体重、上臂围(AC)、胸围和三角肌皮褶厚度(TSF),计算各自的体重指数(BMI)和上臂肌围(AMC),由学生根据人体测量结果及计算出的相关指数进行自我营养评价.结果人体测量数据有性别差异,低体重女生多于男生,超重男生多于女生;TSF女生高于男生,AMC男生高于女生.学生能按营养学知识进行比较恰当的自我营养评价,但男、女学生的评价有一定差异.结论结合人体测量,请学生进行自我营养评价,可提高学生合理营养的自觉性,及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期刊论文李彦牛.王艳芝.孟海英.LI Yan-niu.WANG Yan-zhi.MENG Hai-ying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目的了解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安全感量表、信任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北师范大学 1 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总体自我接纳(41.17±5.8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总体自我接纳上,恋爱学生高于未恋爱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在自我评价因子上,性别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0).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信任、安全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有显著性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受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积极应对、可依赖性和可依靠性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接纳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3.期刊论文张翔.赵燕.ZHANG Xiang.ZHAO Yan 师范专科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目的了解师范专科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开展相关咨询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贵州省 1 689名师范专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3.45±0.62)高于女生(3.24±0.60,P<0.01),一年级新生(3.42±0.60)高于二、三年级学生(3.25±0.63,3.31±0.57)(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SCL-90总均分存在负相关(r=-0.51,P<0.01),且对SCL-90总均分回归显著(β=-0.50,P<0.01).结论师范专科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4.期刊论文李彦章军医大学414名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目的研究军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某军医大学41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军医大学生感觉自我很不和谐的约占5.56%,且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2维度得分高于大学生常模,其中自我的灵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我的刻板性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P<0.01).各维度在性别、专业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军医大学生自我和谐有其自身特点,可能与环境有关.5.期刊论文何源.徐济达.王洁.刘思浚南京市部分大学生自信现状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目的探索影响大学生自信的特征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群体的自信现状.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自信特征调查问卷>调查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因素,再编制<大学生自信现状调查问卷>对南京市高校大学生1 003名进行调查.结果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因素有"能力与性格"、"社际交往"、"个体智力"、"家庭"、"学业"、"个体发展";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月收入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自信程度差异存在显著性,公办大学学生与公有民办大学学生、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的自信程度总体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社会、学校、家庭都应提高对大学生自信的重视程度,应针对不同群体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水平.6.期刊论文周天梅.陈红.ZHOU Tian-mei.CHEN Hong 四川省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目的了解四川省中学生被同伴嘲笑的状况,探讨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选取四川地区6所中学594名学生,以负面身体自我量表和嘲笑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中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中学生被同伴嘲笑的前3个因素分别是身高、体重和智力,"智力"被女生认为是继"体重"之后受嘲笑的第二大因素;从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看,中学生被间伴嘲笑存在年级差异和城乡差异.结论中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之间存在相关性.学校、家长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审美观教育,也要对同伴嘲笑进行干预,减少嘲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7.期刊论文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范娟.程文红.唐慧琴在沪就读藏族初中学生情绪和自我意识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目的了解在沪读书藏族中学生情绪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藏族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调用抑郁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对藏族中学生672名进行调查.结果藏族中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14.4%.男生在行为分量表、合群分量表的得分低于女生;躯体外貌分量表得分为男生高女生低.有抑郁情绪学生的PHSS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无抑郁情绪的学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抑郁情绪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结论在沪就读藏族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自我意识有关,且相互影响.8.期刊论文张虎祥.杨建文.田宇.张胜林兰州市大学新生身体自我满意度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目的了解大学新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特点及认知水平,探讨身体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问卷,对兰州市4所高校的9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满意;身体自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偏胖的大学新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普遍低于体重正常的新生;农村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结论应对大学体育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9.期刊论文高亚兵.彭文波.骆伯巍.周丽华.叶丽红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与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目的研究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与自尊的关系,为制定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 98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学生总体像烦恼及4个具体方面与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有体像烦恼的男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有体像烦恼的大学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城市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青少年学生肥胖指数与自我对体重的主观认识呈显著正相关,肥胖指数与自我体重认识一致与不一致者的自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对其自尊的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在进行青少年学生体像教育时,要注意体像烦恼对整体自我价值感的负面影响.10.期刊论文李艳兰.LI Yan-lan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其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与自杀态度问卷(SAQ),对随机抽取的6所高校7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宽容态度;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对自杀者更持理解、宽容态度,大四年级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矛盾、中市态度;亲子关系良好、生活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安乐死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歧视态度.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杀态度.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证文献(2条)1.饶婉宜.田迎春.叶晶.郭翠霞.王小飞.王善仪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9(33)2.崔永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期刊论文]-学理论 2009(20)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kf200524075.aspx授权使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hnrwkjxy),授权号:dc1151a1-8245-43bd-aee1-9e16014c153e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