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教学教案

原始社会-教学教案
原始社会-教学教案

本课的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引言、两节(六个框题),共八个知识点。

引言:概括了本课的地位及其讲述的基本内容,包含四层意思: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历史过程,它从古代社会一直发展到近代社会。其次,指出了古代社会经历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和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这个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可比拟的社会财富。最后,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本节设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3)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1)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3)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2)初步懂得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课程标准]

1、教学内容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基本要求

识记: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教学重点]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原始的生产关系。

4、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现象。

[教学难点]

1、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并不是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童年时期。

2、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法设计]

讲解、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长期困惑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如:女娲造人、上帝造人。还有喜马拉雅山的“雪人”,湖北神农架的“野人”、“大脚怪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原始人”,印度尼西亚的“蟋蟀人”,地球上的外星球人,太平洋岛屿的“独眼人”,以及现在的黑猩猩。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未来的人类是怎样的?a.保持原状b.象外星球人c.退化,象黑猩猩),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每种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解新课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古代社会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人在地球上出现了。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一、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板书)

1、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板书)

1)远古人类生产劳动的历程

①生产工具--石器(打制--磨制--弓箭)

②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火的使用的意义)

③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生产劳动大大向前推进的结果,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的定居提供了前提条件)

人进行生产劳动,势必发生两种关系,一是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一是同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下面先介绍生产力的有关知识。

阅读教材p5思考:(1)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哪三要素?在三要素中,哪个起主导作用?哪个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哪个是反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2)p5"想一想"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

2)生产力(板书)

①分析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劳动者→制造、使用者→主导作用;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反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

②结合生产力三要素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

◇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绝大部分是用石头加工而成的简陋的石器)

◇原始人的劳动对象极为有限,果实、根茎,小动物、昆虫,土地、种子、野兽、鱼类、牲畜等。

◇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提问:(1)为什么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p5“想一想”

(1)因为各社会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都不好进行比较,而劳动工具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如:石器与机器比:很明显哪个先进、哪个落后。(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详细的见上面)

提问2: "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形容的是原始社会什么的状况?

形容的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总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而低下的生产力又决定原始的生产关系。

巩固题:下面属于生产力的是()

a、土地

b、劳动者下岗再培训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种子 e\中共"十六大"的召开阅读p5-6三段小字及p6第一、三正文段,思考:(1)什么是生产关系?它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三个中,哪个是最主要的?(2)p6"想一想"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下面三点)(3)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2、没有剥削和压迫(板书)

1)生产关系(板书)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划横线):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平等分配消费品→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2)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板书)

生产关系具体内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从个体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天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地,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已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训,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苏联和我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多。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紧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民,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先后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并相继出现了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岸发掘了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发现了两间类似校舍的房子。但是美国学者克雷默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夏学校设置有两类一是“序”,一是“校”。商代学校名称“大学”“小学”“羊”“序”等。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的,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实施个别化教学

实施个别化教学习题 1、下列属于综合性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的是() A、了解婴儿的基本状况 B、确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方式 C、实施教学计划的步骤 D、考评 2、设计编制个别化教学目标可分为()。 A、婴儿的几大行为领域的实际能力,已掌握的技能,感兴趣的问题 B、育婴师的直觉 C、婴儿的生活习惯 D、婴儿的表达方式 3、婴儿个别化教学目标可分为()。 A、大目标和小目标 B、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C、整体目标和分化目标 D、个体目标和团体目标 4、从整体上确定了一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和范围的是()。 A、短期目标 B、分化目标 C、规范化目标 D、长期目标 5、短期目标是将()的过程分解为连续的若干个小步骤。 A、大目标 B、长期目标 C、整体目标 D、分化目标 6、()不属于实施教学计划的服务内容。 A、向家庭提供与实施计划无关的咨询与服务 B、向家庭提供与实施计划有关的的咨询 C、向家庭提供与实施计划有关的服务 D、向家长提供设计完好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方案 7、游戏记录包括()等内容。 A、活动中所用的玩具、教具和道具 B、婴儿一天的生活起居 C、教师采用每个游戏的原因 D、教师设定游戏目标的依据 8、总结性个别化教学计划全面反应了婴儿的发展情况,又针对()编制成书面教学计划。 A、婴儿的个别需要 B、家庭的特殊需要 C、全体婴儿的总体需要 D、特殊家庭和特殊婴儿的需要 9、( )等主要项目和内容是编制综合性个别化教学计划时要涉及到的。 A、婴儿基本资料和目前各领域能力水平状况 B、教学资料和婴儿将要 达到的各领域的能力水平 C、关于婴儿家庭的所有资料 D、婴儿家庭资料和家长的 工作能力 10、游戏活动是促进婴儿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 A、唯一形式 B、实施教育教学的唯一方式 C、实施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 D、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11、对婴儿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体现出(),是因为婴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A、特殊性 B、单一性 C、普遍性 D、多样性 12、设计游戏活动是要本着活动性、游戏性:()差异性:环境育人和反复性等原则。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教育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本篇文章就原始社会教育进行深入论述。 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归结为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常识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他们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环境,而后接触的才是生产劳动。所以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社会常识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包括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训练,接受家庭传统和氏族部落传统的训练。例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也由她们中间的年高望重者担任。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这些活动仅限于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男女才能参加,所以对儿童少年来说,取得成员资格仍是第一要事,为此,他们要了解并熟悉各种亲属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一开始是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方面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石器工具一般是用石块相互敲击而制成的。通过敲击,将石头打制成有刃或尖的石器。这种比较粗糙的石器器型有砍砸器(石斧)、尖状器等。 (三)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

琵琶行并序试讲教案

《琵琶行并序》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互文,童子、胡儿能解吟唱长恨曲、琵琶篇)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流传之广;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二、解析 放朗诵,思考: 1.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 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明确:惨将别 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a)声 声思.(sì)捻(niǎn)霓裳 ..(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

(新教材)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

【新教材】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回望社会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进步,本节课将带领大家认识这一段历史,探究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什么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政治认同: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推动力是科技革命,会分析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再到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原因;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与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与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与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与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就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与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与海豹肉同时吃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就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与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与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与使用、实战技能与方法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 1.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内容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措施三个部分。 (1)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 要求对学生情况的描述必须“客观、辩证、简明和抓住问题的症结”。“前一学年(期)学生的考核分析情况,是制订后一学年(期)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的依据”。 (2)教学目标 要求“依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大纲(普通学校课程标准并参照特殊学校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作适当的减少内容(要点)和降低(层次)要求的处理”。减少内容和降低要求的基本原则是:可接受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及后续性原则;增加和提高缺陷矫正补偿、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生活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等内容和要求。 (3)教学措施要求 “教学措施(策略)必须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便于执行和检查效果”。 2.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形式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总计划、分计划和教案。

(1)总计划个别化教学总计划落实于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档案卡中,实行一人一卡。该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交学校领导督促检查;一份由班主任和特教教研组牵头,会同和协调相关任课教师(语数教师和资源教师为主)共同执行。要定期召开个案会议,争取有关领导、教师、辅导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2)分计划 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分计划涵盖了随班就读学生接受教育的两种形式:在普通班学习常规课程以及在普通班以外(如资源教室)接受辅导或学习辅助课程(或称为特殊课程)。分计划要求学校“从学生的障碍及其改善的程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尽可能地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为原则进行教育安置。在确定安置方式后,普通班教师和资源教师应根据各自任教的科目制定个别化教学分计划。 (3)教案 教师制定的教案和个别化教学计划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兼顾全班共性的同时,教案中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提问、练习)等特殊要求必须单列或注明;承担普通班以外辅导训练任务的教师所制定的教案,必须针对缺陷补偿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教师作好辅导记录。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3、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四、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五,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原始社会教学案

一、内容及分析 1、内容:本课讲述的是“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部分。 2、分析:教科书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由类人猿发展来的。不同人种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的。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来的;知道世界三大主要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会说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合理分析,大胆想象早期人类的生活情景,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结合世界地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提高读图能力,增强空间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内容所涉及的面广、时间跨度大,科学性强,学生容易产生距离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此部分内容涉及到解剖学、遗传学等专业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中只要注意简化教学内容,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解决好历史知识由远及近与学生认识特点,由近及远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课文提要导入——教学“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小结巩固 (二)教学情景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提要结合现实导入本课 2、教学新课 (1)人类的起源 问题1:人类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知道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猿进化来的。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我们从哪里来,同学们知道哪些传说呢?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图片、直观教具、数据等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最后得出: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 第二阶段是早期智人阶段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 问题2:世界三大人种是? 设计意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知道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师生活动:提问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可以分为(黄种人、自然人、黑种人),教师强调:每个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分布情况。 问题3:种族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种的形成也是众说纷纷。一般认为是长期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种族是怎样形成的。最后教师归纳强调: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2)母系氏族 问题4: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及主要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后,由教师归纳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3)父系氏族 问题5: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论后,教师归纳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问题6: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怎样?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一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 河西小学 一、基本情况 年级:三年级 起讫时间: 2012.8—2013.7 姓名:许梦奇。许艳菲性别:女 学习基础:这俩个很特殊的孩子,患有中度智力障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清楚的听到教师讲课。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培养借助汉语拼音识字的习惯。 2、能用普通话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几句连贯的话回答问题,并进行口语交际。 3、学会使用字典,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出生字。 4、积累本教材中常用的词语,增加词汇量,能基本辨析常用词语的意思。 5、学会使用铅笔正确、端正、整洁地进行书写。 三、主要特点与问题 1、家长非常配合老师和学校的工作,每天能督促和辅导其完成学校作业。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书中的古诗。 3、书写情况一般,由于难以静心,加上框架没有搭好,字迹不端正。 4、阅读和作文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四、实施措施(教学方法手段、辅导措施、硬件设施等) 1、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其喜爱朗读的特点,鼓励其多开口、勤发言,提供一切机 会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能力。 2、充分利用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特点,要求家长利用各种契机多锻炼其生活自理能 力,使其肌肉得到均衡发展,提高书写能力。 3、鼓励她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增加生活经验,积累生活素材。 五、说明(内容的调整情况、教室学习等)

1、对于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不作要求,能做到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即可。 2、基础部分的练习题适当放低要求,阅读和作文由老师指导完成。 3、推荐阅读低年级注音读物。 六、评估反馈 (一)目标达成度 1、拼音掌握情况不理想,朗读课文比较吃力。在老师指导下还能读出部分段落的感 情。 2、能独立查字典,但选择义项有困难。 3、上课老师提问,能用普通话回答,但意思表达不够确切,缺乏连贯性,需要老师 反复启发,才能完整。 4、抄写的字大小不能控制,不够端正。 (二)原因分析 1、不太爱开口说话,也不会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使得口头锻炼的机会较少,缺少 生活积累,运用常用词语存在一定的困难。 2、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回家询问学校发生的事,让其多开口、多交流。

琵琶行 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描写音乐色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1: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你我萍水相逢,又怎能走进对方的心灵?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白居易却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句诗曾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拥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到九江江边,随同诗人一起感受那动人的一幕吧! 导语设计2: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原始社会-教学教案

本课的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引言、两节(六个框题),共八个知识点。 引言:概括了本课的地位及其讲述的基本内容,包含四层意思: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历史过程,它从古代社会一直发展到近代社会。其次,指出了古代社会经历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和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次,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这个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可比拟的社会财富。最后,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本节设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3)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1)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3)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2)初步懂得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课程标准] 1、教学内容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声音和语言文字)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 妙的语言。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但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这就不禁让我们发问,如何用语言文字将音乐的美传递出来,《琵琶行》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范例,今天我们来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摹艺术。(板书) 二、激情配乐朗诵“大弦嘈嘈如急雨”至段末(一位学生朗读 和全体学生齐读,教师做指导): 三、鉴赏《琵琶行》第二段音乐描摹部分: 讨论:所用手法(比喻、侧面烘托手法)、乐曲的起伏变化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投影: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四、比较《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 篌引》,探讨描摹重点(提示:是除了描摹音乐或声音还描摹了什么)和手法的异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清。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