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是什么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是什么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突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应该鼓励和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发展空间。
他提出了“士之墨,寻失之所之。
教之道,求诎于心。
实郤,守旧而已可”的观点,即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真理,不受限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随性而处”,提倡人们借鉴自然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他通过众多的寓言故事,如《胠箧》、《滑溜谈》等,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抛弃功利和虚名,追求自由、简朴和宁静的生活。
第三,重视道德修养和心灵的培养。
庄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他提出的“至德不修而内出于身,而眇然有似乎善之而不及也”的观点,即道德的修养应该超越形式和外在的行为,而是源于内心的追求和自觉的行为。
他通过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蝴蝶、鳏夫、庖丁等,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放下名利之心,追求人生的真谛。
第四,追求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
庄子强调个体的内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提倡人们要超越世俗的纷扰和利益的追逐,在追求真理、实现内心自由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庄子通过众多的寓言故事,如《至乐》、《秋水》等,告诫人们要超越喜怒哀乐的表面,追求内心的超越和宁静,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总结来说,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重视道德修养和心灵的培养,追求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
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引导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这些思想是庄子的伟大贡献,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摘抄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摘抄庄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庄子》一书阐述了他对于教育的见解和理念。
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由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和“身体教育”等核心要素。
首先,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寻心灵的自由和和谐,通过修养心性、修炼品德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主张培养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公正、善良、忠诚和诚实等道德品质。
其次,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知识是人灵魂的滋养,是人类修养的基石。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长智慧,要追求真理和本体,追求对世界的深入理解。
他鼓励人们摒弃主观偏见和追求真知,追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是对真理的表达和感知,是对自然和人性的完美体验。
庄子认为人应该有审美的眼光和欣赏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美的表现形式的能力。
他主张通过欣赏美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最后,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身体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身体是实现自由和和谐的重要基础,主张通过锻炼身体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
庄子鼓励人们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修炼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活力,以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由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既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审美情操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庄子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家教育思想

(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不言之教 (1)老子要求教育者不要过多的强力 施以行政教令,应该顺应其教育的自 然规律去从事教育,行“不言之教”。 (2)不言之教的两个方面 a、外在的“榜样”(正面与反面) b、内在的“自觉”
2、绝学弃智和观、明、玄览 (1)绝学:绝卜筮之学、巫守之学、 术学之学,既指当时的官学 (2)弃智:乃反对统治者的巧 (3)观、明、玄览 观:直观或直接观察 明:照见而把握其本质 玄览:综合全体大用统观之,以 知大道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庄子
•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 和谐相处。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 “道”是世界外物的本源,也是 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规。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 也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 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 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 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其教育思想也 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无为:要求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 遵守自然法规。 要做到“无为”首先要“寡欲”。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2、柔弱处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 3、知足不争 (1)人要知足常乐 (2)要做到“知足”,首先要做到 “不争”。 (3)“不争”还要具体做到“取虚” 和“慈俭”。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1、虚静无为 恬淡寂寞、虚无无为,都是道家主 张的道德修养之本。 2、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 对的,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 应该辩证地看问题。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归纳总结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归纳总结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教育家派别的争论者,在哲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独辟蹊径,以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观、人性观和政治观备受瞩目。
下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注重自然观察:庄子的哲学基点在于自然观察和自然主义的追求。
他提出了充分观察自然、追求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借鉴自然界的智慧,学习自然界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以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反对人类的中心地位,主张以天地宇宙的自然运行为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
追求真理的境界:庄子认为,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像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他强调,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庄子通过探索不同的生活境界,找到了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实现方式。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寻找真理。
反思理性主义:庄子对理性主义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人的理性并不完全可靠,有时会误导我们的思考和生活。
他主张在思考和决策中,应该多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仅仅依靠理性的推导。
他主张人们要学会放松、舒适,不要为理性推导和逻辑思考所束缚,而应该顺其自然地生活。
道德观念的提出:庄子对道德观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在道德实践中,要以天地和宇宙的自然规律为准则,而非人类的主观意识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并顺应自然的意志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奉行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政治无为,即不干预和干预社会事务。
他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只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他主张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发地自我管理,并倡导无为而治的政府哲学。
他希望政府能够以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退让和放弃一些政治权力,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益。
提倡心灵自由:庄子认为,人们的心灵是自由的,可以随意驰骋在思考和感受的世界中。
名言总结庄子思想

名言总结庄子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独特而深刻,涉及到人性、自然、生命等深刻领域。
下面将通过总结庄子的名言,来概括他的思想。
1.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句话反映了庄子关于自然万物的看法。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一旦人们离开了自然的规律,追求功利,那么人性将被扭曲,一切伪善和虚妄将随之而来。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是庄子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是万物生成的根源。
而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演化。
3. “人之生也,离神而己。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之生的原则就是离神而己,即追寻自由自在的本真之道。
他主张人应该超脱俗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4.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庄子提出了大知与小知的区别。
他认为大知是超越个体、跳出框架的智慧,它包括对宇宙和人生等深刻哲学问题的思考;而小知是对琐碎事务的了解,是实用性的知识。
庄子强调人们要追求大知而不是沉浸于小知之中。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反映了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
他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万物息息相关。
人应该超越自我,融入宇宙,与自然万物合为一体。
6. “死生同之,寐若无梦。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与众不同。
他认为生与死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就像人进入梦境时的睡眠一样,没有痛苦和忧虑。
他主张超越对生死的恐惧,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7.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庄子认为宇宙的道是无法用言语真正表达的,因为它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内心体悟,以感知、直觉的方式去理解宇宙的道。
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提出了“道不可名”的观点。
他认为道无法被人类的言语所描述,名与道是无法完全对应的。
因此,人们要超越形式语言的界限,直接体悟真实的道。
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道家思想中,庄子的思想被认为是其代表。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对道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庄子的思想,并探讨其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庄子的生态观庄子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观。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而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与谐。
庄子引用自然界的现象和生态系统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以蝴蝶、鱼为例,告诉人们追求“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庄子的生态观对于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人应该以天道、自然道为准则,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宽容。
他反对人们被社会道德束缚,主张自由自在地发展个体的天性。
庄子通过讲述蝴蝶变成了快乐的人,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人性观。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善于使用寓言和对话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境界。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哲人,通过对个体自由、人生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引领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庄子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与宽容,对于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问题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四、庄子的政治观庄子的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即主张无为的方式来达到和谐与平衡。
他反对传统的权力与道德观念,主张去除权力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在庄子看来,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达到最大的幸福和安乐。
这种政治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和思考。
五、庄子对于教育的思考庄子的思想对于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给予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而非限制和规定。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引导和启发,而非灌输和束缚。
他通过对蝴蝶的描述,告诉人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特长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代表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摘要】本文探讨了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阐述庄子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探讨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结合现实情况,指出庄子哲学对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庄子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对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庄子哲学、无用即为大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影响、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是他在《庄子》一书中提出的核心思想之一。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只看到表面的功利和实用,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所蕴含的深刻价值。
他以“鱼我所欲也,雁我所欲也,舉白日之眼,我视矣!”的例子说明,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即使它们看似没有直接的实用性。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功利观念,能够看到事物的整体及其深层含义,从而领悟到“无用”才是“大用”的真谛。
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庄子所强调的无用的重要性,提醒着高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和思想品格。
通过理解和运用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超越功利主义,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庄子的哲学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引领着学生走向更加高尚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1.2 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学生全面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关键环节。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 引言1.1 引言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了“无用即为大用”的观念,认为追求无为而治,不假辅佐而能自立,不屈于世俗功利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用。
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借鉴庄子的理念,强调不以功利为导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庄子的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大用并非功利主义所能衡量,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深刻的人生体验。
在这个竞争激烈、功利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超越功利、追求内心成长和精神境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2. 正文2.1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排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通过比拟,表达了“无用”之物实际上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庄子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即使是看似无用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人们不应该轻视或忽略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它们。
庄子的这一理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提醒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善于发掘和利用那些看似无用的资源和方法,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将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观点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庄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人应当自觉地去追寻真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认识世界。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真正从内心理解了世界的本质,才能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们拥有一个自由宁静的心灵。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生活的困扰和纷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静谧。
他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认为人们应当从内心感受自然与宇宙的奥秘,与之融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三、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庄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在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下,人才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通过运动、游戏和音乐等方式,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平衡,同时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质。
四、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庄子的教育思想中,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天赋,应当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主张摒弃一切标准化的教育评价和规范,而是重视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在自由中发展自己的优势。
五、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庄子的教育思想中,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主张人应当追求无私与仁爱,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笔记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笔记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教育思想以自然为基础,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下是对庄子教育思想的总结笔记。
一、“积言至日,无有不至,无有不在。
至日无所至,至事无所至。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由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来引导,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知识积累。
他主张要“无有不至”,也就是说,不仅要学习有形的事物,还要关注无形的道德和智慧。
他强调,教育应该通过包容、宽容和开放的方式进行,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二、“鱼鸟只知相呼,不知相亦”庄子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和束缚人们的行为,而是帮助人们寻找自我,找到自己的内在平衡和和谐。
他以鱼鸟为例,说明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和谐,不要过度干涉和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智之设巧而变心”庄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通过培养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创造力是个体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
四、“教之以道而观于德”庄子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他主张通过培养个体的德行和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行为和人生价值观。
庄子认为,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只有通过德教育,才能使人们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五、“养生之道”庄子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既要关注思维能力和智慧,也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培养。
他主张人们应该重视身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保养和养生。
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庄子的教育思想以自然为基础,强调和谐共生和个体自由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道为核心,注重培养个体的智慧和德行。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和谐和平衡,使个体能够自觉、自由地发展。
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德性,以及关注身心健康的培养。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庄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独到的,也是科学的,他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和物的自然本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似消极逃避的思想中蕴藏着教育智慧。
关键词:庄子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方法记忆中的庄子是课本里消极遁世的那个不值得学习与关注的人,引起我阅读的是校园文化中的庄子,以及平日里看到的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
抽空借了一本庄子来读,读得跃然很粗浅,但是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却让受益匪浅。
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说一说我读《庄子》的一点收获。
一、理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行的教育学生厌学的特别多,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在提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反而不爱学习呢?给我答案的首先是卢梭,他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把儿童看作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
卢梭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的、人的、事物的教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个问题从庄子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庄子·外篇·天道》也得到了答案,他提倡开掘本性,而不要人为地压抑、干涉和改变人的自然本性。
主张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自然无为要求尊重事物的本性,尊重事物自身存在的特质和法则,并同时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
现在的教育改革和庄子的思想是合拍的,他要求教育不应再一味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应过分限制学生的自由,让其在过于沉重的教育和压力下成长,这样学生的个性会日益被销蚀磨灭,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自由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更要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思想,让学生自己的智慧自由驰骋,而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所写,老师所讲,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永远无法自己学到新东西,也无法自己开拓新境界,因为他的思想与思维是不自由的,一直在被别人左右,听从别人的指挥和安排。
庄 子对于教育理念的思考

庄子对于教育理念的思考《庄子对于教育理念的思考》庄子,这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教育理念的诸多思考。
他的思想犹如一道清泉,在教育的领域中流淌,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启示。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
在他看来,教育不应是对个体的束缚和规范,而应是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然发展。
这就如同树木的生长,不应被过度修剪和雕琢,而应在自然的环境中,按照自身的节奏和规律茁壮成长。
在庄子的教育理念中,“无用之用”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世间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比如,一棵长得歪歪曲曲、不能用作栋梁之材的树木,却能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为人们提供一片阴凉,为鸟儿提供栖息之所。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仅以功利的眼光去评判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与否。
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兴趣和爱好,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而且,过度追求功利性的有用,可能会让个体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变得短视和狭隘。
庄子反对刻板的教育模式和过度的知识灌输。
他认为,过多的知识和教条可能会压抑个体的灵性和创造力。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被填鸭式地灌输大量的知识和规范,可能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庄子主张让个体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来自书本和师长的传授,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庄子还倡导“不言之教”。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言语的反复说教,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一个教师,如果自己能够做到真诚、善良、宽容,那么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从而效仿。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生硬的说教更加有效。
同时,庄子也提醒我们,教育者不应以权威自居,而应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共同探索真理和智慧。
庄子对于教育时机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应过早地干预个体的发展,而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在土壤中经历一定的时间,积累足够的能量,才能破土而出。
庄子的素质教育观

庄子的素质教育观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位伟人的思想殿堂的时候,就会发现当今的素质教育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在他那里熠熠闪光了。
一、“正汝身哉”,“形就心和”庄子在《人世间》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的太子蛮横残暴,且又聪明,聪明得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过错。
颜阖要去作他的教师,这可为难了。
要规范太子的行为,恐遭杀身之祸,要放纵太子的行为,又未尽到太师的职责。
庄子借蘧伯玉之口说道:“你最重要的,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绝不能有私德上的过错。
其次,态度上要客气些,内心要平和,平和中要透出宽容。
行为上要多迁就。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这样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观念跟着作恶,而是要在感情上接近他,成为他们的朋友,然后用德行去感化他,在恰当的时候教育他。
在这里庄子告诉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
同时庄子指出,教育方法比教育内容更重要。
二、“彼非所明而明之”,“终无成”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昭文是最好的古琴师,师旷是最好的拍击师,惠施是最长于论辩推理的哲学家。
因为他们技艺超群,所以人人也想跟他们学习并达到他们的水平。
他们也想教授别人并使之达到他们的水平。
这就大错特错了。
你不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人却偏要达到那种水平(“彼非所明而明之”),只能是浪费自己一生的宝贵时光。
庄子指出,人们为什么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技艺才智当作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当作发财致富的工具。
庄子认为,专业技艺本应是才情志趣的挥洒而已,在挥洒之外不应有所需求。
专业技艺谁都可以学,但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或不会什么都不要太激动,要使生活中的所需求者与所享用者都保持一种自在感。
专业技艺随时可用,也可随时不用,使人处在逍遥自适的心境中。
孔子认为,“修身”是基础,“齐家”“治国”是目的。
庄子认为“修身”是基础,同时也是目的。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专业技艺都是为了使人性更加完美,人格更加高尚。
在当今之时,却有一些人认为,孩子上大学是为了高官厚禄,孩子学钢琴是为了成为钢琴家,孩子练长跑是为了成为世界长跑冠军,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多认识几个汉字。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教育思想的本质
• 一、尊重个人本性的教育 • 二、拓展个性的教育 • 三、为生活的教育
3、一切为了生命
•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 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 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 ”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 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 矣。”
• 总之,庄子的教育观是尊重本性、崇尚自然的, 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也是拥抱生活、热爱 生命的。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对生命价值的忽视, 对个体人格的改造,对个性的压制,以及脱离实 际生活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庄子思想具有极 好的疗救功能。 •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
•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 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 性一也。” • 庄子认为自然先于社会,先天重于后天,自然的 人性是社会人格发展的基础,“无以人灭天”, 不能用后天的社会性人格去破坏甚至消灭人的自 然本性。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 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 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 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 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 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 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 们的青春活力。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其主张的“无用即为大用”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促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人文精神。
从庄子对“无用即为大用”的理念中汲取启发,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理念,挖掘其更为深刻的内涵。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思想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厚植人文关怀。
庄子提到的“大用”并不是简单的功利性利益追求,而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与良善。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思维的误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该注重挖掘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与良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无用即为大用”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品位的人。
“无用即为大用”也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并不是指在社会中没有作用,而是指在社会中超越功利的境界,把握人际关系的真谛。
在现今社会,功利主义观念过于浓厚,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过于功利化,导致人际关系的真谛被淡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他们超越功利的标准,关注人际关系的质朴与真挚,真正体验到人际关系的美好与真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无用即为大用”的内涵,做一个有情有义、有情有理、善解人意的人。
庄子教育思想总结

庄子教育思想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的教育思想以个体的自由意志、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教育观念。
首先,庄子强调个体自由意志的培养。
在庄子看来,个体自由意志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自由自在的本性,而不受外在环境和规则的限制,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庄子提倡的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使每个人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和规则所左右。
其次,庄子注重内心修养的培养。
庄子认为,个体的内心修养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他强调通过修炼和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可以增强内心的力量和稳定性,以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摒弃浮躁的欲望和功利的心态,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深度。
庄子提出的内心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静心养性、心无所求和超越物欲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培养自己内心的力量和智慧,提升个体的思维和情感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体成长。
此外,庄子提倡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追求精神的升华和超越,而不是只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受。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和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反对功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挑战自我的目标,而不是只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他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声音,寻找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升华。
庄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教育要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体自由意志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规则和外在要求,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庄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以追求自由、自然和无为而闻名。
庄子对教育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目标、方法和内容的深刻思考。
庄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以及培养人的生活智慧和心灵境界。
首先,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反对机械的规范和固定的教育模式,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
庄子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相同的模式。
其次,庄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教育应该是关乎道德、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庄子主张培养人的德性、智慧和情感,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内在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人。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超凡境界的人,并强调修养内在的境界和素质,使人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的状态。
再次,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生活智慧和心灵境界。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本质,从而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和理解。
庄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的真正目标。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认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觉察,培养人的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事物,从而达到人生中的自由和幸福。
最后,庄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与大自然的联系和和谐。
庄子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大自然建立联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摘要】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功利。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价值观宣传不够精准、实践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加强实践教育和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
庄子的理念可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无为”、“无用”之道,引导学生自由发展、独立思考,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方案。
通过庄子“无用即为大用”的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庄子, 无用即为大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现状, 问题, 价值观宣传, 实践, 应用途径, 变革, 创新, 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发展的人格和理性思维能力。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理论脱离实际、灌输式教育等,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我们可以借鉴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重新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
庄子的理念告诉我们,有时候放弃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反而能够达到更大的功效。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真正理解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庄子的“无用即为大用”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了“无用”的理念,认为追求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就是“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摘要]本文阐述了庄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 对其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希望对当代的道德建设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庄子;道德教育;现代价值南怀瑾先生说过,于国学丛林中,最欣赏的便是“多情”的庄子。
世上皆有“孔孟”、“老庄”之谓。
言称国学中,儒家以“孔孟”为首,荀、董、朱、王依次排序,他人不可与孔老夫子相提并论,更不可随意颠倒;但道家却没有这样的规矩,后世除有“老庄”之谓,意指庄子在道家的地位,还要超过孟子在儒家的亚圣至尊。
[1]庄子是一位具有很高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他的文章通俗又寓意深奥、缜密又不乏洒脱、华丽又彰显从容。
他满腹经纶却不幸身陷乱世,生活困顿却又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生苦难的根源,像佛陀一样,历经磨难,苦苦追寻救世良方。
所不同的是,佛陀是在出世状态下,而庄子是在入世的状态下。
在那个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战国纷争中,庄子对民间疾苦深感纠结,苦苦思索人生苦难根源并积极的想寻找救治良方。
这一良方直通大道,直通自然,达到“万物齐一”-------人与自然同归混沌。
庄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道1.道的定性。
庄子的道德思想主要是以“道”的形式道出的。
庄子是这样给“道”下的定义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庄子所说的“道”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形体的虚无存在;是超乎感知,自己以自己为根据,再无其他根源;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是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绝对的、终极的。
[2]“逍遥游”是体道之游,道是无,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无;道是静寂的,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宁静的。
“道”是先秦道家的核心词汇,也是老庄道德教育的最高概念。
“道”是自本自根、自在自为、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体,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质存在,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高度抽象性和复杂多义性。
“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虚无化的存在方式。
[3]庄子认为,“道无始终”,(《庄子⋅秋水》)(以下引用《庄子》)只注篇名)“大道不称”,(《齐物论》)“道不私故无名”,(《则阳》)“道无问,问无应”,(《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等等,都是讲道的无为特性。
庄子把“无”看做是与“道”同等程度的重要概念,“道”即“无”,“道”以“无”为本,“道”又统一“有”、“无”两个方面,因为“无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含着“有”,“无”既有肯定性的一面,也有否定性的一面,所以才能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化生出天地万物。
“道”是无色无臭、无穷无尽,说不出、讲不明、道不完。
“道”不可知,因此所谓知道者实际上并不知道;“道”不可言,所以用言语说道者,所说的道实际上并非真道。
2.本根之道与仁、义之道。
《让王》篇中这样写道:“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娱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让王》)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宇宙原本状态和宇宙的根本法则。
从原本状态来说,那就是混沌不分;从根本法则来说,那就是自然无为。
这里所说的“德”,是指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混一不分的心境和自然无为的行动。
因为他是人从道那里“得”到的本性,所以称为“德”。
“德”就是“得”的意思。
“道是不可以招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圣人从事于无言语的教化”。
(《知北游》)意思是说,人是由道演化而来的,道是人的根源。
在道的原始阶段既无人物也无天地,只有一个无知无识、自然而然的东西在那里客观存在。
它的演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的回归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谁也不能阻止它向天地万物的演化,谁也不能推动它向自身本根的回归。
“德是不可以达到的。
”(《知北游》)德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天生就带有的,是从道那里承接下来的遗传基因。
它自身是自然而然的产物,而又表现出自然而然的特性,不是通过人的主观意志就可以达到的,越是使用人的主观意志,离它就越远。
庄子的这种道德是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述宇宙之道,与孔子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有着天壤之别。
[2]在庄子看来,道、德人天生就有的,不是人智的产物,它具有自然性、纯洁性和本真性;而仁、义、礼是人的意志的产物,可以弄虚作假,失去了其原有的本真,是与道德相反的东西,是道德遗失的结果。
正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修道、循德与修仁、行义、守义是两个相北的方向,越是趋于道、德,仁、义、礼的知识便越少,使用人智便越少;反之,仁、义、礼的知识便越多,使用人智便越多,就越是远离道、德。
因此,道是不能通过人的智能达到的。
庄子不仅鄙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等级森严的道德思想,而且还喜欢借孔子之口说出自己的道德思想主张,以此来戏谑孔子,更是以此来拔高自己的那种安时处顺、顺应自然的那种空灵的道德之美。
从《庄子》的恢宏巨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始终都是提倡人们通过体悟那种自然逍遥的“大道”,“以自然为宗”,心游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通过“心斋”、“坐忘”,豁然开朗,最终达到那种“至德”的圣人、真人的最高境界。
庄子道德教育的目标———圣人、大人、真人、至人、神人在庄子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不过有两种意思要加以区别。
一类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尊奉儒教的贤、圣一类,他们宣传仁义、遵循礼教、表面博学而虚伪无知的人。
这是为庄子所鄙夷的;另一类就是道家所赞颂的圣人,与大宗师是等同的,指对所谓的生、所谓的死视而不见,他所体悟到的只是那什么区别也没有的“一”。
“一”就是“道”,“道”就是“一”,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指那天地万物的本根、天地万物的真谛;之所以称之为“一”,是为了表明它混然一体、无别而同一,之所以称之为“道”,是为了表明它供物往来,是天地万物之祖、天地万物之根。
[4]老子在《道德经》中只是讲了圣人即得道之人,而庄子全面发挥了老子圣人的概念,不仅继续大谈圣人,而且还提出了“大人”、“真人”、“至人、“神人”等,以此作为得道逍遥的理想人物模式。
圣人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圣人,他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指那洞彻宇宙源头、体悟万物本根的得道之士,是为了表明他们超越世人。
何为“真人”?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大宗师》)庄子讲的“真人”,不谋官,不求利,有取于自然,又不妨碍自然,既不与人相争,又能与物平等。
而所谓“至人”,是指那些在道德方面修养到极高境界的人。
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庄子笔下的至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不自私,不害人,取食于自然,任事物自然生长,人来不迎,人走不送,全无老神之累。
又何谓“神人”,“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
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忘,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天地》)乘即用也,光即智也。
意思是指神人能够驾驭光明,用智慧旷照万物,即照即亡,不留痕迹。
命即天赋,情即性发。
意思是究其天赋挥洒性情,与天地共逍遥而不累于万物,让万物归于原本,使物我齐一,同属混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所谓的圣人、大人、真人、至人、神人等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固守本真,顺应自然,不为物所累,与天地万物同归混沌。
诚如初唐时期成玄英所注:“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
”在庄子道德教育思想里,其目的就是设定了圣人、大人、真人、至人、神人这一类人,教育人们沿着圣人的足迹,力图做到“无己”、“无功”、“无名”,逍遥于世外,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心无所累,心无所系,与世无争,却又处处彰显一种宽容大度、灵魂高尚、兼济天下的贤者精神。
庄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庄子同道家其他思想家一样, 秉承道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 重视“自然无为”, 要求教育者行不言之教; 重视虚静, 把它作为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时的一种重要的态度。
值得提出的是,庄子同道家其他的思想家不同之处是十分重视人的内在修养,没有过多的强调外在的、具体的道德行为, 在此基础上, 庄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修养方法。
总的原则:绝圣弃智、扫净心境。
绝圣弃智是老子所提出的。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之中,有形象、无生命的东西是不会违背自然本性的,只有有生命有智慧的最有可能违背自然本性,这便是人。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又有所发挥。
他把圣智与仁义挂起钩来,认为圣智是仁义的渊源,仁义产生于圣智,没有圣智是不会造出仁义的;仁义催生了大盗,智慧产生于仁义,但无论是智慧还是仁义,都为大盗提供了便利条件。
即大盗不止的原因在于圣人的存在。
因此庄子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庄子所说的圣人有两种,前面已经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庄子所鄙视的那种人世之中高智大能之圣人,庄子认为,正是他们扰乱了人世的自然秩序,扰乱了人们的自然本性。
因此,人们只有回归了本性,沟通了真情,怪癖邪盗才能从根本上铲除。
而要真正做到绝圣弃智,回归自然本性,就要忘掉外物,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干净。
具体的方法有:坐忘、心斋、悬解。
1. 坐忘。
庄子认为,人要想达到真知、体悟大道,就必须吧一切事物从自己的心中忘掉。
《大宗师》中庄子用颜回坐忘的故事来表述这种观点。
“坐忘”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一切都忘掉。
把一切都忘掉,包括忘掉身外物、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聪明才智,心中只剩下了一片朦胧,形成了一团混沌,庄子把它叫做大通,认为这就是大道的状态,就是与大道融合成了一体。
所以颜回将它解释为“把自己的四肢身体都抛掉,把自己的耳聪目明都除掉,离开自己的形体,泯灭自己的智慧,与混沌大通的道融为一体”。
(《大宗师》)2.心斋。
“心斋”是与“坐忘”相近的概念。
“斋”有清洁的意蕴。
古人在祭祀时为了表示自己的清洁,要换穿干净的衣服,戒荤吃斋。
这种程式后来成为斋戒。
“心斋”就是将心境打扫干净的意思。
《人间世》中庄子也已孔子与颜回的故事表述“心斋”所包含的意蕴。
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心境要与外界事物完全断绝关系,使之完全洁净空虚,这样心中不仅没有了外物,而且也没有了自己,这就是心斋。
正如颜回所说的:“在颜回没有领会心斋的涵义时,觉得颜回实实在在地存在,而在颜回领会了心斋的涵义之后,再也不觉得颜回存在了。
”《人间世》这是因为:“大道只聚集在虚空的地方”,《人间世》而心斋是在心理上开辟虚空的境界,所以一旦做到了心斋,也就获得了大道。
获得了大道,也就将自己的心态与客观世界的大道完全吻合了起来。
3.悬解。
庄子认为,人的心思陷入物欲之中,让外物充塞心境,这样就像是把身体捆绑在了物上并且头朝下倒悬了起来,全由外物支配,失去了自己的主动和自由。
这是人生的可悲。
所以人们要通过精神修养,进入心斋以达到坐忘,把自己从物的奴役下解脱出来,从倒悬中解救出来,重获自由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