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 的课文分析与内容提示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解题)本篇以篇首句的首二字为题,主要在记述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讲述大道之理。
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分段处理。
主旨在从时间、空间的局限说开去,引出相对主义的理论,贯彻其返真离俗的主张。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一),两涘渚崖之间(二),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三),望洋向若而叹曰(四):“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五);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六),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止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七),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八)?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九),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解说(一)“泾流之大”:“泾”通径,直也。
“泾流”直冲的水流,形容其奔腾之势。
(二) “两涘渚崖之间”:“涘” 水边。
“渚” 水中的小洲。
(三)“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转也。
或以回头为释,已有人指其非是。
因河伯之来,正面向大海,不能回头与海若交谈。
又有以改变其骄傲神色为释的,但“旋”之为转,只是回旋,不是改变,故亦非是。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著名散文,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寓言故事而备受关注。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他的作品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作品特色《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
《秋水》出自外篇。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章往往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重点字词1、实词(1)泾流之大泾:同“径”,径直。
(2)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3)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辨别。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掉转。
(5)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
(6)以为莫己若者莫:没有谁。
若:比得上。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8)笃于时也笃:束缚,限制。
(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2、虚词(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认为。
(2)而轻伯夷之义者而:并且,表并列。
(3)始吾弗信始:开始。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辨别。
(2)拘于虚也虚:同“墟”,所居之处。
(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指泛指河流。
(2)至于北海至于:古义是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东面而视东面:古义指脸朝东;今义指东边。
5、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
(4)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我之谓也”,“……之谓也”表判断,意思是“说的就是我啊”。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
贫而乐道,不慕富贵。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小编带来的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庄子·秋水》注释、分析
秋水(节选)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他激烈批判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华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重大的影响。
《庄子》一书共33篇。
相传其中“内篇”7篇为庄周所作,“外篇” 15篇和“杂篇” 11篇为庄子门人和后来学者所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①。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②,望洋向若而叹曰③:“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④。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⑤,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⑦,拘于虚也⑧;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⑨;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⑩。
今尔出于崖涘⑪,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⑫,尔将可以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⑬,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⑮,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⑯,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⑱?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⑲?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⑳?号物之数谓之万㉑,人处一焉㉒;人卒九州㉓,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㉔,人处一焉㉕。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㉖?五帝之所连㉗,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㉘,尽此矣㉙!伯夷辞之以为名㉚,仲尼语之以为博㉛。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㉜?”【作品注释】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结构,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文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秋水原文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简述庄子秋水的主要内容
简述庄子秋水的主要内容概述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一个秋天的湖泊来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中的湖泊象征人生,秋天的景象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通过描述湖泊中的鱼和乌龟的行为,庄子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修炼内心,追求真理和自由。
湖泊的无常与变化秋天是大自然变幻的季节,万物凋零,但湖泊中的水却变得更加清澈碧绿。
庄子以湖泊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警示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鱼的行为与人生哲理在湖泊中生活的鱼在秋天穿梭于水中,追逐食物。
它们并不知道湖泊的变化,只是按照本能行动。
庄子以鱼的行为来警示人们不能只顾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要放眼大处,把握生活的真谛。
只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是狭隘的,人生应该更宽广、更有内涵。
鱼的骄傲与自由在湖泊的南岸上,有一只巨大的鲲鱼,它比其他鱼更胖更大。
它骄傲地游弋于湖泊中央,似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庄子通过描写这只鲲鱼来告诉人们,骄傲自大只会使人迷失自我,远离自然的真谛。
人应该追求内在的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鱼的无知与顺应鱼并不知道秋天的湖水会变得清澈碧绿,它们只是按照本能行动。
庄子借鱼的行为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抵抗、逃避或惧怕变化。
只有顺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鱼的有趣与健康在湖泊中有许多小鱼游弋,它们互相追逐嬉戏,非常活泼有趣。
这表明生活应该充满乐趣和活力,不要过分沉迷于功利和名利,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乌龟的行为与人生智慧湖泊中还有一只乌龟,它看到湖水变清澈后感到非常不安,于是躲到湖底的泥沙中。
乌龟在行为中体现了人们对变化的抵抗和惧怕。
庄子告诉人们要像乌龟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惧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释放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乌龟的抵抗与固守乌龟害怕湖水变清澈,它躲藏在泥沙中,不愿面对变化。
庄子通过乌龟的行为来告诉人们,对于人生的变化和挑战,不能一味抵抗和固守,要敢于面对和接受,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秋水课文精讲
秋水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其段落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可以将《秋水》划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主要描述了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层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通过与北海若的对话,使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主要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这部分也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包括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等。
对于庄子的思想和哲学体系的理解也是阅读《秋水》的重要前提。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秋水》时,也可以结合庄子的其他著作和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二、文章赏析《秋水》通过寓言的形式,以河伯和海若的对话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的认知局限和万物的相对性,以及顺应自然、返归本真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对《秋水》的赏析:一、寓言叙事的艺术手法《秋水》以寓言的形式展开,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使得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寄寓于简短的故事中,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对认知局限的揭示《秋水》中,河伯一开始对黄河的壮阔景象感到自豪,认为自己已经领略了天下之美。
然而,当他看到北海的浩瀚无垠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性。
这一过程生动地揭示了人的认知局限,即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对万物相对性的探讨在《秋水》中,庄子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万物的相对性。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人生的贵贱、荣辱也是无常的。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
庄子《秋水》赏析大全1.《秋水》赏析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
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
本文是<庄子秋水篇)七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其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主义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之道。
但其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却具有积极意义。
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篇说理文,《秋水》的意理结构十分严谨。
与文章所阐析的认识的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的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的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的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符合教诲和接受的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这就使全文的论说,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讲解
《庄子·秋水》是先秦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文章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幻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
文章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以河伯的疑问开始,他对于自己所见到的有限的水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比其他事物更加美丽、壮观。
然而,北海若却告诉他,他的认识是片面的,宇宙万物没有绝对的美丑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
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问题。
例如,河伯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北海若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在文章中,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比喻等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章中出现的“井底之蛙”、“夏虫语冰”等寓言,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日月之行”、“天地之广大”等。
总的来说,《庄子·秋水》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哲学论文,它探讨了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和宇宙万物的无限变化。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
它通过寓
言、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文章中的语言简练、优美,也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秋水》课文鉴赏
《秋水》课文鉴赏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一、理清文脉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
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
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
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二、写作特点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时:按季节。
灌:注人。
河:黄河。
泾流:水流。
两涘:河的两岸。
挨:水边。
渚崖:水洲岸边。
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
河伯:黄河之神。
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
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展开全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庄子秋水》翻译及鉴赏
《庄子秋水》翻译及鉴赏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sì 形声,从水,矣声。
本义:水边。
)渚(1,形声。
从水,者声。
本义:古水名。
2,zhǔ 水中小块陆地:洲~。
~田。
渚水。
鼋头~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的一处著名风景区。
)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 )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为宋国蒙地人,但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乃为楚学。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庄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秋水》赏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秋水》赏析
《秋水》赏析《庄子•秋水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一、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
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
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
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
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
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有所见必有所感。
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
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
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其思想深邃而复杂。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秋水》这一篇章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挖掘其中的文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概述:《秋水》是庄子的一篇短篇散文,文章借用秋天的湖水景色,以揭示人生的无常和自由之道。
通过运用古代文言的表达方式,庄子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物与思想哲学,使文章意义丰富深远,成为了文言文学的经典之作。
正文内容:1.借景抒怀庄子在《秋水》中运用借景抒怀的手法,以秋天的湖水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考。
通过描绘湖水的波澜起伏、波涛滚滚之景,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对应的方式表达出来。
2.物我合一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是“物我合一”,即将自然事物与人自身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在《秋水》中,庄子运用了物我合一的手法,把自己与湖水相比较,表达了内心的平静和超然。
3.出世归真出世归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亦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主题。
庄子通过《秋水》这篇文章展示了自己的出世归真思想。
他通过描绘湖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追寻自由、摆脱世俗束缚的心愿。
4.辞章立意辞章立意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即通过运用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等手法,以实现文章的目的和主题。
在《秋水》中,庄子通过描绘湖水的宽广和空灵,强化了文章中关于无常和自由的思想主题。
5.隐喻表达隐喻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在文中引用隐喻,可以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秋水》中,庄子通过隐喻湖水为人生,将湖水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联系起来,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总结:通过对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怀、物我合一、出世归真、辞章立意和隐喻表达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专业。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言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庄子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读者对古代文言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庄子的《秋水》作为文言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秋水(节选)
三、作者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四、作者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 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 十一。
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 定,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里涉及 儒、道两个学派的分歧,须辨证看待, 不可简单信从庄子之论。
2、本文中心: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人的认识 和作用都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概括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3、庄子《秋水》体现的哲学意义
1、庄子认为人的认识受到三方面的限制,即时间、空间、 后天教育,这概括是正确的,全面的,有启发人们放 眼宇宙而匡正自我的认识价值。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的答话,表现了在无垠的宇宙间, 任何事物都是微小的,谁都不可盲目自满。以自然之广大、 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时间、空 间、后天教育)
第二层: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自己不敢自满。
第三层: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 第四层: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秋水(节选)
庄子
一、内容提示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
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 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 贻笑大方。
二、 本文的写作意图 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
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 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人 的认识有限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
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一段的译文是: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这一段的译文是: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作者意在通过寓言说明事理,他采取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的方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定,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这里涉及儒、道两个学派的分歧,须辨证看待,不可简单信从庄子之论。
内容提示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
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