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
张 林(博 士)
zhanglin1@nbu.edu.cn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
老龄化与心理适应
认知的退行性变化
情绪、情感与个性 长寿与死亡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适应
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二、两种不同的心理变化观
传统的心理观将老年期看作“丧失期”,只有 衰退没有发展。 理论依据: 将人看作一个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 体的衰老而衰退; 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 认为年龄是心理发展会衰退的依据,而且是普 遍适用的。
第二节 老年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1.视觉减退 随着年老,由于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调 节力逐渐下降,时常看不清近物,出现所谓“老花 眼” ,多数人50岁后视力逐渐下降。 2.听力下降 言语听觉理解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70—79岁开始明显下降,80—89岁及90岁以上的下 降尤为明显。 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 由于味觉的感受器味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而味觉的敏感性也随着年龄 增长而下降;在人的一生中嗅觉最灵敏的时期是20— 50岁,50岁以后就逐渐减退,70岁嗅觉急剧减退。在 60—80岁的老人中约有20%的人失去嗅觉。
(二)老年人的人格类型
成熟型 以积极态度对待现实
安乐型 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防御型 争强好胜、自我防卫 易怒型 攻击性强、自我封闭
二、老年人的智慧
1. 孔子论老人智慧
2. 埃里克森论老人 智慧
3. 卢格论老人智慧
1、孔子论老人智慧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耳闻其 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言入于耳, 扬其善,隐其恶”。就是说听别人言语, 便可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说的是所想所做,十分 自若,决不越出“法”或“礼义”的规矩, 达到“人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智慧 境界。
由于生理、经济、社会和健康等原因,一些老年 人没有机会把握他们的环境而出现了攻击性,孤 僻、被动等异常行为。 实际上是老年人对环境限制的适当的、合理的反 应,且这种反应可能有助他们有效地应付所处地 环境,是一种心理适应性行为。
4、老年人的主要社会心理问题
(1)城市孤寡老人; (2)老年人自杀; (3)虐待老年人; (4)老年越轨与犯罪; (5)老年人婚姻; (6)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 (7)衰老,疾病引起的社会心理反应
二、老年人的长寿心理
1. 积极活动对生活满腔热情,对人生持有积极 信念,做到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2. 情绪乐观。情绪愉快且安全,适应能力强, 善于调节自己情绪,有幽默感,知足长乐。 3. 性格开朗。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不患 得患失,心胸豁达,通情达理。 4. 人际关系良好。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建立 良好的人际网络。 5. 修身养性。清心寡欲,饮食有常,起居有常
3、老人退休生活的代际距离
(1)在思想观念上,老一代人比较务实, 内倾,年轻一代则较开放外倾。 (2)在道德观念上,老一代人强调道德准 则,年轻一代则强调个人不受约束。 (3)在代际观念上,老一代人强调服从长 辈,年轻一代则强调家庭民主。
(4)在家庭观念上,老一代人原为家庭做 出牺牲,倾向大家庭,年轻一代则重视个 人自由,喜欢小家庭生活。 (5)在消费观念上,老一代人比较节俭, 不太注重享受,年轻一代则追求新奇,讲 究享受。
三、老年人对退休生活的适应
1 、老人退休生活的社会 角色改变。 2 、老人退休生活的人际 关系变化。 3 、老人退休生活的代际 距离。 4 、老人退休生活的毕生 回顾。 5 、老人退休生活的心里 适应类型。
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 (4)稳定期
机械识记减退 记忆广度下降
速度记忆衰退
再认保持较好 回忆显著下降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主要有两种解释机制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老年人的思维速度、灵活程度想象力有所 衰退,但老年人的语言理论思维、推理能 力衰退较迟,老年期仍有创造思维。
老年人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 老年人思维的自我中心化
毕生发展观
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基本观点: 个体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 发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 的; 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 心理发展是有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期观: 心身健康、经济 基础、社会角色、 生活价值的丧失
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一、个性有所变化
人们通常认为,人到老年期,变得小心、 谨慎、固执、刻板起来,甚至认为这是老 年人特有的个性特点
(一)老年人的人格特征
稳定、成熟、可塑性小是成年晚期人格 的主要特点; 自尊心强、衰老感以及希望做出贡献船 与后世; 成年晚期人格的消极因素主要是自我中 心、猜疑多虑、刻板性强,不容易听取 反面意见等。
二、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儿童的记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了成年期 记忆达到最高峰,从18岁到30岁左右,是人的 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的效率最高。35岁 以后,记忆逐步衰退。 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短时记忆减退,但老年 人的理解记忆尚佳,对远事的保持比对近事的 保持好。
• 老年期记忆的发展特点
1、老人退休生活的社会角色转变
(1)从为生活奔波的谋职者转变成退休者 (2)从经济比较富裕者转变成了收入微薄 者,或经济困难者。 (3)从关怀子女者转变成接受子女赡养者 (4)从配偶共同生活转变成鳏夫或寡妇
2、老人退休生活的人际关系变化
(1)交往范围缩小,老年人人际关系减少。 (2)各种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感情上 更加深刻。 (3)经过长期考验,各类人际关系的结构更加 稳定。 (4)退休后的角色变化,人际关系的内容也随 之变化,与社会上的交往减少,与家庭内成 员的交往在增加。
三、老年人对死亡的心理适应 1、 2、 3、 4、 5、 死亡的定义辨析。 死亡观的多元释义。 宗教对待死亡的态度。 濒临死亡的心理反应。 对死亡的理性态度和心理适应。
1、死亡的定义辨析
(1)临床死亡。心跳和呼吸停止1小时内身 体不再有任何呼吸和动作。 ( 2 )脑死亡。 24 小时内,身体没有任何反 射活动,也没有脑电波活动迹象。
(2)病因:大脑潜在的神经病变;神经化 学变化。
2、抑郁
症状:消沉、沮丧、冷漠、自我排斥、面 无表情、退缩、不与人说话、死守着床、 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伴有异常躯体症状
治疗: (1)对轻度抑郁可运用各种心理疗法 (2)对重度抑郁需服药 (3)对严重的长期患者还要用电休克疗法
3、老年人异常行为
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一、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冷落感 孤独感 疑虑感 忧郁感 不满情绪 老朽感
二、老年人对疾病的心理适应
1、痴呆症; 2、抑郁; 3、异常行为;
4、常见社会心理问题
1、早老性痴呆症(阿尔兹海默氏症)
(1)症状:认知功能逐渐退化;记忆力、 学习能力、注意力和判断力下降;时空定 向出现问题;沟通困难;个人卫生自理能 力下降;社会行为不适当,人格发生改变
(3) 防御型。由于平生争强好胜,对工作、对 事业有过分的要求,所以不能正视退休生活, 企图借助不停的工作或社会活动来排除失落感 和不安,由于忙碌,也无暇顾及未来与老死, 对闲暇缺乏正确的理解。 (4) 易怒型。由于平生挫折、失败较多,恼恨 自己没有达到人生目标,所以在退休生活中攻 击性较强,或者将挫折、失败、恼怒发泄到别 人身上,表现出敌意的攻击性行为,或者把自 己的不幸归咎于自己,自责自卑。
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与长寿心理
百度文库
1. 心理健康是指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 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 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 2. 更新思想观点,争取老年新生,创造自知、自 立、自尊、自制、自强的积极的自我心象。 3. 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一是真诚地鼓励和赞美 他人;二是善意地建议或批评他人;三是从尊重 人的基本立场出发,不把自己观点给他人。 4. 培养学习兴趣,坚持身体锻炼。积极投身社会 生活,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2、埃里克森论老人智慧
“老年人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 望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这是人生进 入了最高阶段。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 期锻炼出来的智慧和人生哲学,伸延到 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产生与新一代的 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的感觉。”
3、卢格论老人智慧
“老年人的智慧是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和生 活体验的积淀,是可以得到使用和享受的。 希望是人类的第一个基本力量,而智慧则是 人生获得的最终力量。正是希望和智慧赋予 了人类生命的意义。”
四、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有的因素在衰退,有的 因素保持稳定,有的因素如依赖于知识、文化、经验的智 力因素(例如知识的广度、词汇、判断力等)还可能发展 不同老年人的智力变化很不一样,有人衰退得快,甚至出 现老年痴呆症,也有人衰退得慢,到70岁、80岁后才明显 衰退,还有人仍然从事创造性事业。 经常从事一定脑力劳动的老年人,智力衰退缓慢,一直从 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老人,其智力下降程度较大。
毕生发展观 巴尔特斯 (Baltes)
两种基本观点:
老年丧失期(消极) 老年只有衰退,没有发展
心理活动先发展,后衰退
毕生发展观(积极)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心理发展包括生长和衰退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 变化速率有差异 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 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 可逆转的 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 性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根据 成熟(年龄)、社会历史文 化、非规范事件是心理发展 的主要影响因素
6、老年夫妻关系与心理适应
( 1 ) [ 老年期依恋 ] 老年夫妻双方在情感上精神 上互相依赖、互相慰籍,他们在孤独和紧张中, 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以求平安地 度过晚年。 ( 2 ) [ 居丧 ] 居丧是寡妇或鳏夫由于失去配偶的 角色变化对当事人的心理影响。居丧是一个人 对失去配偶这个痛苦事实逐渐适应的心理过程。 居丧心理体验存在着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与 死者关系的差异。
7、老年人再婚
( 1)“找一个老伴,重建家庭。”是解决家庭生 命周期空巢阶段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最佳途径。 ( 2)男性老人有再婚要求的多,而女性老人有再 婚想法的少。 ( 3)配偶去世后不再婚的男人寿命更短,妇女的 死亡率几乎不受丈夫去世的影响。 ( 4)对生活质量的变化,男人比女人更敏感,男 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些,但男人生活上的无 规律、无节制的状况会深深危及健康,所以男人 离不开女人的管理。
8、老年人与第二代及第三代之关系
( 1 )老人与第二代的亲子关系。年龄越大,老年 人对子女生活依靠的程度也就越大,且老年人中 长期有病者问题更多,不仅需要亲子关系密切, 特别是子女的孝顺,而且还要靠社会支持。
(2 )老人与第三代的关系充当祖父母,定期与第 三代接触、交流、沟通是促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 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不仅使第三代有人照顾,而 且也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延年益寿。
5、老人退休生活的心理适应类型
( 1 )成熟型。由于能满足自己一生已有的事业, 不提过高的奢望。所以面对退休生活能心安理得,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会活 动,发挥余热,积极处理处于家庭和社会的人际 关系,表现出恰当的自我尊重。 ( 2 )安乐型。由于平生与世无争,逍遥自在,无 拘无束,所以能欣然接受隐退的生活,对退休后 参加工作不感兴趣,不存奢望,尽量享受着闲暇 生活的乐趣,自得其乐。
4、老人退休生活毕生回顾
( 1 )意义:老人退休生活的毕生回顾是一个人对 自己的社会生命周期的完善,保留和珍藏,是一 个人个体生命向社会生命的回归。 ( 2 )形式:(一)一般的回忆;(二)向下一代 讲述往事;(三)撰写回忆录和自传;(四)留 下物质的或精神的遗物、遗嘱;(五)选择、安 排自己社会角色的传人或接班人。 ( 3 )功能:(一)完善人格;(二)心理适应; (三)心理治疗。
张 林(博 士)
zhanglin1@nbu.edu.cn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心理变化
老龄化与心理适应
认知的退行性变化
情绪、情感与个性 长寿与死亡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适应
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二、两种不同的心理变化观
传统的心理观将老年期看作“丧失期”,只有 衰退没有发展。 理论依据: 将人看作一个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 体的衰老而衰退; 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 认为年龄是心理发展会衰退的依据,而且是普 遍适用的。
第二节 老年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1.视觉减退 随着年老,由于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调 节力逐渐下降,时常看不清近物,出现所谓“老花 眼” ,多数人50岁后视力逐渐下降。 2.听力下降 言语听觉理解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70—79岁开始明显下降,80—89岁及90岁以上的下 降尤为明显。 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 由于味觉的感受器味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而味觉的敏感性也随着年龄 增长而下降;在人的一生中嗅觉最灵敏的时期是20— 50岁,50岁以后就逐渐减退,70岁嗅觉急剧减退。在 60—80岁的老人中约有20%的人失去嗅觉。
(二)老年人的人格类型
成熟型 以积极态度对待现实
安乐型 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防御型 争强好胜、自我防卫 易怒型 攻击性强、自我封闭
二、老年人的智慧
1. 孔子论老人智慧
2. 埃里克森论老人 智慧
3. 卢格论老人智慧
1、孔子论老人智慧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耳闻其 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言入于耳, 扬其善,隐其恶”。就是说听别人言语, 便可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说的是所想所做,十分 自若,决不越出“法”或“礼义”的规矩, 达到“人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智慧 境界。
由于生理、经济、社会和健康等原因,一些老年 人没有机会把握他们的环境而出现了攻击性,孤 僻、被动等异常行为。 实际上是老年人对环境限制的适当的、合理的反 应,且这种反应可能有助他们有效地应付所处地 环境,是一种心理适应性行为。
4、老年人的主要社会心理问题
(1)城市孤寡老人; (2)老年人自杀; (3)虐待老年人; (4)老年越轨与犯罪; (5)老年人婚姻; (6)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 (7)衰老,疾病引起的社会心理反应
二、老年人的长寿心理
1. 积极活动对生活满腔热情,对人生持有积极 信念,做到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2. 情绪乐观。情绪愉快且安全,适应能力强, 善于调节自己情绪,有幽默感,知足长乐。 3. 性格开朗。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不患 得患失,心胸豁达,通情达理。 4. 人际关系良好。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建立 良好的人际网络。 5. 修身养性。清心寡欲,饮食有常,起居有常
3、老人退休生活的代际距离
(1)在思想观念上,老一代人比较务实, 内倾,年轻一代则较开放外倾。 (2)在道德观念上,老一代人强调道德准 则,年轻一代则强调个人不受约束。 (3)在代际观念上,老一代人强调服从长 辈,年轻一代则强调家庭民主。
(4)在家庭观念上,老一代人原为家庭做 出牺牲,倾向大家庭,年轻一代则重视个 人自由,喜欢小家庭生活。 (5)在消费观念上,老一代人比较节俭, 不太注重享受,年轻一代则追求新奇,讲 究享受。
三、老年人对退休生活的适应
1 、老人退休生活的社会 角色改变。 2 、老人退休生活的人际 关系变化。 3 、老人退休生活的代际 距离。 4 、老人退休生活的毕生 回顾。 5 、老人退休生活的心里 适应类型。
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 (4)稳定期
机械识记减退 记忆广度下降
速度记忆衰退
再认保持较好 回忆显著下降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主要有两种解释机制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老年人的思维速度、灵活程度想象力有所 衰退,但老年人的语言理论思维、推理能 力衰退较迟,老年期仍有创造思维。
老年人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 老年人思维的自我中心化
毕生发展观
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基本观点: 个体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 发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 的; 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 心理发展是有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期观: 心身健康、经济 基础、社会角色、 生活价值的丧失
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一、个性有所变化
人们通常认为,人到老年期,变得小心、 谨慎、固执、刻板起来,甚至认为这是老 年人特有的个性特点
(一)老年人的人格特征
稳定、成熟、可塑性小是成年晚期人格 的主要特点; 自尊心强、衰老感以及希望做出贡献船 与后世; 成年晚期人格的消极因素主要是自我中 心、猜疑多虑、刻板性强,不容易听取 反面意见等。
二、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儿童的记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了成年期 记忆达到最高峰,从18岁到30岁左右,是人的 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的效率最高。35岁 以后,记忆逐步衰退。 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短时记忆减退,但老年 人的理解记忆尚佳,对远事的保持比对近事的 保持好。
• 老年期记忆的发展特点
1、老人退休生活的社会角色转变
(1)从为生活奔波的谋职者转变成退休者 (2)从经济比较富裕者转变成了收入微薄 者,或经济困难者。 (3)从关怀子女者转变成接受子女赡养者 (4)从配偶共同生活转变成鳏夫或寡妇
2、老人退休生活的人际关系变化
(1)交往范围缩小,老年人人际关系减少。 (2)各种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感情上 更加深刻。 (3)经过长期考验,各类人际关系的结构更加 稳定。 (4)退休后的角色变化,人际关系的内容也随 之变化,与社会上的交往减少,与家庭内成 员的交往在增加。
三、老年人对死亡的心理适应 1、 2、 3、 4、 5、 死亡的定义辨析。 死亡观的多元释义。 宗教对待死亡的态度。 濒临死亡的心理反应。 对死亡的理性态度和心理适应。
1、死亡的定义辨析
(1)临床死亡。心跳和呼吸停止1小时内身 体不再有任何呼吸和动作。 ( 2 )脑死亡。 24 小时内,身体没有任何反 射活动,也没有脑电波活动迹象。
(2)病因:大脑潜在的神经病变;神经化 学变化。
2、抑郁
症状:消沉、沮丧、冷漠、自我排斥、面 无表情、退缩、不与人说话、死守着床、 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伴有异常躯体症状
治疗: (1)对轻度抑郁可运用各种心理疗法 (2)对重度抑郁需服药 (3)对严重的长期患者还要用电休克疗法
3、老年人异常行为
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一、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冷落感 孤独感 疑虑感 忧郁感 不满情绪 老朽感
二、老年人对疾病的心理适应
1、痴呆症; 2、抑郁; 3、异常行为;
4、常见社会心理问题
1、早老性痴呆症(阿尔兹海默氏症)
(1)症状:认知功能逐渐退化;记忆力、 学习能力、注意力和判断力下降;时空定 向出现问题;沟通困难;个人卫生自理能 力下降;社会行为不适当,人格发生改变
(3) 防御型。由于平生争强好胜,对工作、对 事业有过分的要求,所以不能正视退休生活, 企图借助不停的工作或社会活动来排除失落感 和不安,由于忙碌,也无暇顾及未来与老死, 对闲暇缺乏正确的理解。 (4) 易怒型。由于平生挫折、失败较多,恼恨 自己没有达到人生目标,所以在退休生活中攻 击性较强,或者将挫折、失败、恼怒发泄到别 人身上,表现出敌意的攻击性行为,或者把自 己的不幸归咎于自己,自责自卑。
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与长寿心理
百度文库
1. 心理健康是指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 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 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 2. 更新思想观点,争取老年新生,创造自知、自 立、自尊、自制、自强的积极的自我心象。 3. 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一是真诚地鼓励和赞美 他人;二是善意地建议或批评他人;三是从尊重 人的基本立场出发,不把自己观点给他人。 4. 培养学习兴趣,坚持身体锻炼。积极投身社会 生活,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2、埃里克森论老人智慧
“老年人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 望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这是人生进 入了最高阶段。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 期锻炼出来的智慧和人生哲学,伸延到 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产生与新一代的 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的感觉。”
3、卢格论老人智慧
“老年人的智慧是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和生 活体验的积淀,是可以得到使用和享受的。 希望是人类的第一个基本力量,而智慧则是 人生获得的最终力量。正是希望和智慧赋予 了人类生命的意义。”
四、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有的因素在衰退,有的 因素保持稳定,有的因素如依赖于知识、文化、经验的智 力因素(例如知识的广度、词汇、判断力等)还可能发展 不同老年人的智力变化很不一样,有人衰退得快,甚至出 现老年痴呆症,也有人衰退得慢,到70岁、80岁后才明显 衰退,还有人仍然从事创造性事业。 经常从事一定脑力劳动的老年人,智力衰退缓慢,一直从 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老人,其智力下降程度较大。
毕生发展观 巴尔特斯 (Baltes)
两种基本观点:
老年丧失期(消极) 老年只有衰退,没有发展
心理活动先发展,后衰退
毕生发展观(积极)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心理发展包括生长和衰退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 变化速率有差异 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 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 可逆转的 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 性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根据 成熟(年龄)、社会历史文 化、非规范事件是心理发展 的主要影响因素
6、老年夫妻关系与心理适应
( 1 ) [ 老年期依恋 ] 老年夫妻双方在情感上精神 上互相依赖、互相慰籍,他们在孤独和紧张中, 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以求平安地 度过晚年。 ( 2 ) [ 居丧 ] 居丧是寡妇或鳏夫由于失去配偶的 角色变化对当事人的心理影响。居丧是一个人 对失去配偶这个痛苦事实逐渐适应的心理过程。 居丧心理体验存在着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与 死者关系的差异。
7、老年人再婚
( 1)“找一个老伴,重建家庭。”是解决家庭生 命周期空巢阶段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最佳途径。 ( 2)男性老人有再婚要求的多,而女性老人有再 婚想法的少。 ( 3)配偶去世后不再婚的男人寿命更短,妇女的 死亡率几乎不受丈夫去世的影响。 ( 4)对生活质量的变化,男人比女人更敏感,男 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些,但男人生活上的无 规律、无节制的状况会深深危及健康,所以男人 离不开女人的管理。
8、老年人与第二代及第三代之关系
( 1 )老人与第二代的亲子关系。年龄越大,老年 人对子女生活依靠的程度也就越大,且老年人中 长期有病者问题更多,不仅需要亲子关系密切, 特别是子女的孝顺,而且还要靠社会支持。
(2 )老人与第三代的关系充当祖父母,定期与第 三代接触、交流、沟通是促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 一种有效途径。这种不仅使第三代有人照顾,而 且也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延年益寿。
5、老人退休生活的心理适应类型
( 1 )成熟型。由于能满足自己一生已有的事业, 不提过高的奢望。所以面对退休生活能心安理得,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会活 动,发挥余热,积极处理处于家庭和社会的人际 关系,表现出恰当的自我尊重。 ( 2 )安乐型。由于平生与世无争,逍遥自在,无 拘无束,所以能欣然接受隐退的生活,对退休后 参加工作不感兴趣,不存奢望,尽量享受着闲暇 生活的乐趣,自得其乐。
4、老人退休生活毕生回顾
( 1 )意义:老人退休生活的毕生回顾是一个人对 自己的社会生命周期的完善,保留和珍藏,是一 个人个体生命向社会生命的回归。 ( 2 )形式:(一)一般的回忆;(二)向下一代 讲述往事;(三)撰写回忆录和自传;(四)留 下物质的或精神的遗物、遗嘱;(五)选择、安 排自己社会角色的传人或接班人。 ( 3 )功能:(一)完善人格;(二)心理适应; (三)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