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合集下载

(学前心理)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心理)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情绪情感影响个性的形成
• 【案例分析】宣宣是个爱生气的孩子,在 班上,什么事都可以惹她生气,吃饭啦、 说话啦,只要不顺她的意,她都会翘起小 嘴巴坐在小椅子上一声不吭,游戏也不参 加,教学活动也不好好听,就一个人生闷 气。经了解,宣宣在家里爷爷、奶奶、爸 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当她的要求得 不到满足时,就生气,只要宣宣一生气,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满足她的要求, 宣宣经常反复体验不顺心就生气情绪,不 顺心就生气的情绪逐渐稳固,形成了爱生 气的性格。
•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性格的形成受什么影响(情绪 情感)
• 性格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所以情绪情感影响个性 的形成。
• 儿童长期受到成人的爱抚、关心、满足合理要求, 儿童反复体验什么情绪?儿童会形成什么性格? (活泼、开朗、信任、自信)
• 儿童长期受到成人的斥责、缺少关心、合理要求 得不到满足,儿童反复体验什么情绪?儿童会形 成什么性格?(孤僻、抑郁、胆怯、怀疑、自卑)
二、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 展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中班画画教学活动片段:老 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看 到了什么呀?小朋友说:绿树、红花、蝴 蝶、小朋友等,请小朋友把你心目中的春 天画在纸上,画好后写上自己的名字,然 后把你们的画贴在春天主题墙上,看哪个 小朋友画得最好。
• 小朋友拿到纸和笔后就开始画,只有小强 没画,小强平时最爱画画,今天他与同伴 发生冲突受了委屈,只见小强坐着不动笔, 老师走到他的身边启发他:“你可以画棵 树”,小强:“树还没长出来了”,老师 说:“你可以画个小朋友”,小强:“小 朋友不爱到这里玩”。老师安抚小强说: “小强,你来当小老师,看看班上的其他 小朋友画了什么?” 小强马上变得高兴了, 立即起身观察同伴的画,并边看边说“你 画了太阳,你画了小草……”老师对小强说 “你也画张美丽的春天画贴在墙上好吗?” 小强马上开始画画。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保山学院《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8C21041【课程中文名称】学前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2(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12学时)【周学时】4 学时【总学分】4 学分【建议开课学期】第2学期二、目的及教学要求【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本的专业基础。

【教学要求】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选择案例时,力求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到现实实践中。

3.讲解内容时,不仅注重其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应对其背景知识、理论观点的介绍和分析。

4.注重向学生介绍儿童心理方面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

5.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注意将课堂面授、小组讨论与总结相结合。

6.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教学;实地参观。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四、章节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4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梗概。

4.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价值。

5.通过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的掌握,分析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中的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现象。

6.通过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的了解,在教育教学中迁移贯通,增强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与适宜性。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进第四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育意义课堂讨论、课外作业选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前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学前心理学——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二、发展的原则
(一)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相互交织的原则 (三)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四)个体成熟的原则 (五)自我调节的原则
• 三、育儿观念
• 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曾向父母提出以下忠告:一 是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 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二是学 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 出现的发展新事实。三是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四是不要老是去想 “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 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 一、心理发展观
•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 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 约的。
•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 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 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流 派。它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的变革,推广了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尤其是对儿童的学习和教养,提出了许多有价 值的原则和方法。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 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 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当关闭嘴巴后内心地 运作的言语,即无声的言语。不同的思维,究其实质,只 不过是不同的言语形式。
•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包括外部和内部 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当人的内外刺激 所引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 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 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 一是年龄。 二是练习的分配。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一词源于拉丁语,最初意指混合,按适当比例
把原料、因素配合在一起。
1.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 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
一、气质概述
(二)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 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每种类 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二、人格的结构
(一)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的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二、人格的结构
(二)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主要包括能力、气 质和性格。
二、人格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个性和人格在 心理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严格的说,人格相对于个性,除了包含个性 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是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2.性格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方式 3.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差距 气质稳定性强,性格稳定性差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第十一章学前小孩心理健康劝导知识目标1、认识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基来源则2、掌握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与门路3、熟知学前小孩常有心理问题及有关指导技术技术目标1、对学前小孩常有心理问题进行诊疗2、利专心理指导技术与方法对学前小孩心理问题进行干涉创建优秀的环境可操作性发展性浸透性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认知指导与行为训练相联合辅导途径学辅前儿导童原心则理健康辅导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以游戏为载体家园同步指导认知误差问题指导情绪阻碍问题指导人品缺点问题指导行为不妥问题指导第一节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原则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连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睦状态。

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是从小孩的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形成优秀的情绪感情、行为习惯、个性心理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逐渐发展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关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孩,应付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时地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劝导和改正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远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以后再进行干涉的成效更好。

要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应按照以下五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应拥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保证心理健康指导的确实可行。

详细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游戏性游戏是学前小孩的主要活动,它能使学前小孩的各样感知能力的到充足发挥,是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优秀载体。

2、兴趣性因为学前小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长,所以在对学前小孩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应充足考虑这一特色,为其供给舒坦、光亮的指导场所和丰富、新奇的指导玩具,激发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指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机能,以达到延缓疲惫出现的成效。

此外,学前小孩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式也应多样化、拥有新奇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妙不行言的游戏活动和生动风趣的讲话中获取身心成长,在优秀的活动氛围中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协作意识,在成功的愉悦中加强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
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6
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 课、课程渗透、团队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小组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 目标是一致的。
三、心理辅导:
7
中学生心理健Leabharlann 的辅导模式 指导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
8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并重;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等。
9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10
(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
训练) ——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 行为。 (四)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ABC法”
1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 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 三个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
⑶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②特殊的人 格特征
4
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⑴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⑵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二)学前儿童学校恐惧症
• 学前儿童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对幼儿园环境或到幼 儿园上学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而在与 上学无关或非幼儿园环境(如家中)言谈自如。
• (三)学前儿童抑郁症
• 1、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疾病。
• 2、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 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 案例分析:像儒儒这样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 所表现出来的哭闹不止的情绪和行为,叫做“分 离焦虑症”。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 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 而已。克服学前儿童分离焦虑症的途径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第一,降低亲子依恋强度。第二, 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积极的引导学前儿童对 幼儿园产生兴趣。第三,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 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亲密抚养 者不在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 关系。
•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对案例中两个小朋友心理辅 导方案
谁是“笨孩子”?
• 案例描述:一天,上幼儿园大班的琪琪遇到一
道数学题,要妈妈给她讲解,开始妈妈还能耐心 地低声细语,可女儿始终不理解。说着说着,妈 妈就急了,嗓门也变大了,最后,妈妈一摔作业 本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 你都不会!”琪琪睁大眼睛望着妈妈,使劲把泪 水憋回去,嘴角开始抽搐。琪琪的神情让妈妈想 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想起自己当时委屈的哭声和 “笨孩子”的自卑……妈妈意识到,自己是在用 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女儿。为了不让自己童 年中的阴影发生在女儿的身上,妈妈决定改善自 己教育女儿的方式,尽量不使女儿的幼小心灵受 到伤害。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原则
• 一、可操作性原则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和操作性,确保心理健康辅导的切实可行。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讲义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讲义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特点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征(领会)(一)主要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学前儿童期,心理辅导面谈主要是在游戏治疗室中进行的,游戏疗法可以在调整自我、适应自我及治疗自我的过程中发挥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的作用。

(二)激发儿童自愿接受辅导的愿望当父母(或监护人)将儿童领到心理辅导机构之后,需要提高并维持儿童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自发愿望,要求心理辅导人员给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孩子留下比较好的印象。

(三)父母同时作为心理辅导对象对于那些不能自愿前来接受心理辅导,或没有接受心理辅导意愿,接受心理辅导意愿较弱的儿童的继续咨询,需要得到父母的协助。

儿童的生活受父母的直接影响。

为了改善或解决儿童所存在的问题,父母自身的问题、父母的教养态度等也应该予以改善。

二、适应学前儿童的心理辅导(一)对儿童进行辅导时应注意的问题(领会)1.不强制对学前儿童实施心理辅导时,避免对学前儿童进行任何形式的强制,必须遵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使学前儿童毫不勉强地、自愿地进入游戏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2.不迎合那些被家长认为是多动而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儿童或自闭倾向较强的儿童,心理辅导人员需要跟随儿童到外面并陪伴儿童度过一定的时间。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儿童,更不能完全放弃游戏治疗室,这是心理辅导人员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

(二)对父母同时并行心理辅导时注意的问题1.不能错误归因2.广泛收集有关信息3.运用多种方法三、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病理(一)问题儿童的家庭病理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除器质性障碍等问题外,可以说基本上是家庭病理的一种表现。

当考虑到儿童的精神障碍、心理问题的背景是由于家庭病理的原因造成时,作为心理辅导人员掌握以下的有关知识和重要概念是很有必要的1.夫妇冲突夫妇彼此抱有强烈的不满和敌意,夫妇关系不和,处于一种精神上的离婚、家庭内离婚的危机状态。

2.家庭成员关系歪曲家庭成员之间很难沟通,彼此之间互不信任,充满敌意和误解。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学前心理)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心理)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推妈妈。
精选可编辑ppt
24
• 妈妈耐心地讲着。
• 方方越哭越厉害。
•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 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 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 放下方方,装着要离开。
• 方方哭得更厉害了。
• 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活动 室门口的班教师。
精选可编辑ppt
了故事中的几个问题,也没有孩子能回答
出来。
精选可编辑ppt
10
(三)情绪情感影响个性的形成
• 【案例分析】宣宣是个爱生气的孩子,在
班上,什么事都可以惹她生气,吃饭啦、
说话啦,只要不顺她的意,她都会翘起小
嘴巴坐在小椅子上一声不吭,游戏也不参
加,教学活动也不好好听,就一个人生闷
气。经了解,宣宣在家里爷爷、奶奶、爸
• 思考: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行为有什么
影响?
精选可编辑ppt
8
(一)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行为有什
么影响
• 1、情绪情感是儿童行为的激发者
• 2、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 (二)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认知的影 响
• 不同情绪状态对儿童认知活动的影响有什
么不同,带着这个问题看以下案例(幼儿
具有什么情绪,对幼儿认知活动有什么影
精选可编辑ppt
27
•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 分重要。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 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更重要的是, 成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喜 怒无常,使孩子也无所适从,情绪也 不稳定。
精选可编辑ppt
28
•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 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 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 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可以用各种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心理倾向性 (二)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 动机 兴趣 价值观 能力 气质 性格
四、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婴儿期
2岁之前的婴儿,心理成分未发育完全,不可能形成心理活动的系统。2岁左右, 个性逐渐萌芽。
(二)幼儿期
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等) 逐步发展起来并有了稳定的倾向性。但这一时期,个性仅仅是儿童个性的一个 雏形,还有一定的可变性,与稳定的个性还有一段距离。18岁左右,个性基本 定型。
露、冷静、坚韧
不平衡 弱 (抑制
占优势)
弱型 (抑郁型)
抑郁质
柔弱易倦、体验深刻、 细致敏感、缄默迟疑、 谨慎、孤僻
半杯水 启示:
A
B
C
D
以上图片中人物表现,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A.胆汁质——怎么搞的才半杯呢?
B.多血质——半杯啊!好,半杯足够啦!
C.粘液质——还好有半杯;
D.抑郁质——那半杯水到那去啦?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均属于个体心理特征,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二)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首先,气质对性格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比如抑郁质的儿童比胆汁质的儿童 更容易形成自制的性格特征。其次,性格往往带有气质的色彩,比如同样 是勤劳的性格,多血质的人总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黏液质的人便 会默默地努力。再次,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掩盖或改造 气质,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另外,气质与性格之间不是简 单的对应关系,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性格不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 能有着相同的性格。
林黛玉:抑郁质 内向,敏感,细腻,幻 想、胆小
贾宝玉:多血质 外向,热情、活泼好动, 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

保育员理论课件(第十一章__婴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保育员理论课件(第十一章__婴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5、疾病 幼儿生长发育可受各种疾病的直接影响。疾病可以干 扰正常的能量代谢;有些疾病会严重影响器官的正常 功能。
6、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是综合的,贫穷、落后,居 住拥挤,疾病流行等
幼儿生长发育受城乡差别的影响。
7、季节与气候 一般说来,春季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
在炎热的夏季有些幼儿还有体重减轻的可能。
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身高 的差别很小,头围也很接近, 这说明 骨骼系统的发育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同卵双生子
2、营养 营养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足够的能量 ◆优质蛋白质 ◆钙、铁、各种维生素 ◆ DHA 幼儿营养调查资料证实,营养丰富且平衡的膳食能促 进生长发育; 反之,营养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影响发育,还会 导致各种疾病,智力 。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 有效手段。
பைடு நூலகம்
4、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 可以保证幼儿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幼儿 充足的睡眠,保证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沈阳一所幼儿园办保健班经验证明,将虚弱儿 童的生活制度另行妥善安排,并加强了营养后, 儿童在1年之内身体强壮了,身高体重有了明显 的增加,这说明合理的生活制度起着重要的作 用。
第十一章 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 健康
第一节 幼儿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
1、生长 是指身体和器官在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 是机体在量的方面的变化 。 2、发育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 是机体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 3、成熟 是指机体的生长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的状态。
对正在发育中的儿童来说,铅中毒会引起贫血,影响生 长发育,损害神经系统,影响认知功能进而降低幼儿智 商,且这种影响难以逆转,必须高度重视。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

•谢谢聆听

哈洛先将出生后的小猴子,交给两个“妈妈”来抚养: 一个是能够给它提供奶水的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 的绒毛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的妈妈。 • 结果发现,小猴子更愿意和那些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和依 恋感的妈妈呆在一起,而不是那个只给他提供奶水却没有 任何可以依恋的妈妈呆在一起。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有将 近十八个小时,小恒河猴呆在能够给他抚触感的妈妈怀里; 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她奶水的妈妈怀里吸奶;其 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
• 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什么因素决定着幼猴会依附哪个玩 具母猴——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 • 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而无论 它是否提供食物。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 更多的探索活动。显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 感。不过,毫无生机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实的母猴。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特点
•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 • 第二节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三种理论 • 第三节 托幼机构中的心理辅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的特点
• 一、学前儿童心理辅导特征:
• (一)主要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 • (二)激发儿童自愿接受辅导的愿望 • (三)父母同时作为心理辅导对象
(2)对婴幼儿与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的解释
A,进化论的解释:与生俱来的保护意识与母亲形成了 依恋 B、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周围的新奇感和亲切感。 内部因素:身体的疲倦、饥饿和疾病。 婴幼儿寻求与成人亲近的原因? 对外界探索的帮手及发生慌乱和不安时的避风港。 C,依恋的定义 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连接。依 恋关系形成后,一旦儿童感到依恋对象从自己身边永 远消失就会表现出反对意见。
• 2、观点的局限性 • 有证据表明: • 当母亲对孩子的啼哭信号迅速做出反应时,孩 子的哭声有时会变得更大。 • 在孩子出生时所采取的措施,到婴儿后期显得 不太正确。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 学前小孩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观点指小孩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品德为规范与社会性技术,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小孩社会性性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是孩子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b5E2RGbCAP二.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亲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主要包含父亲母亲与儿女的感情联系以及父亲母亲的修养方式。

p1EanqFDPw(二)伙伴关系得发展——伙伴关系是指小孩与其余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同样或邻近的小孩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拥有同等、互惠的特色。

DXDiTa9E3d(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依据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希望而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少儿道德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指个体帮助或许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偏向。

详细包含分享、合作、礼让、救助等。

RTCrpUDGiT(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入侵行为,就是损害他人或许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成心破坏东西、向他人寻衅等,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5PCzVD7HxA三.研究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小孩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1、培育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小孩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小孩发展的三大方面。

jLBHrnAILg2、完满的人品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拥有促使作用。

(二)少儿期是小孩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期间,少儿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础;1、少儿期社会性发展在人一世的社会性发展中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少儿社会性发展的利害,直接关系到少儿将来人品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因为少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点期间,少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以及社会行为技术在此阶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显然的个人特色,甚至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固的个性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原则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与途径3、熟知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相关辅导技术技能目标1、对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诊断2、利用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法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可操作性发展性渗透性辅导原则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认知辅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游戏为载体家园同步辅导(认知偏差问题辅导情绪障碍问题辅导创设良好的环境辅导途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人格缺陷问题辅导行为不当问题辅导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原则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是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逐步发展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应对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远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的效果更好。

要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确保心理健康辅导的切实可行。

具体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游戏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它能使学前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的到充分发挥,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良好载体。

2、趣味性由于学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长,所以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为其提供舒适、明亮的辅导场所和丰富、新颖的辅导玩具,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机能,以达到延缓疲劳出现的效果。

另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具有新颖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和生动有趣的谈话中获得身心成长,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3、安全型学前儿童的器官稚嫩,发育尚未成熟,心理上好奇、好动、好模仿,以及其生活经验不足,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过高的估计,常做出力所不能及的判断和行为动作。

(刘建恒,2008)因此,在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地保障障学前儿童的人身安全,避免其受到伤害。

、发展性原则1、适应学前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注重个体差异性三、渗透性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渗透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应对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让他们学会把心理健康辅导的有益启示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增强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

同时,学前儿童常接触的三大社会环境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它们也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该积极利用的资源。

四、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适应的原则,既要重视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措施培养其独特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又要注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使其心理特征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认知辅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品质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内在认知和外显行为应该是相互统一的,这样才有助于其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素质,不仅要从内在认知观念入手进行辅导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心理健康辅导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否则容易出现单纯强调认知观念改变的辅导而忽视学前儿童行为方式的训练,或强调学前儿童具体行为方式的训练而忽视其认知辅导的偏差。

这会造成学前儿童的知与行脱节,不能形成知行统一的心理模式,以致其难以培养完善的心理品质。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途径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治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它不仅是儿童身体茁壮成长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

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和托幼机构可以说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关键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环境和托幼机构环境的创设和优化利用,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温馨家庭环境的创设(二)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二、以游戏为载体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不同形式的游戏辅导可针对学前儿童的不同心理问题发挥着作用。

如帮助那些遭遇家庭困难,或是与重要他人产生矛盾,或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其必须离开自己原生家庭所出现心理创伤的学前儿童,可采用房子游戏进行辅导;帮助有情绪困扰的学前儿童,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辅导者了解学前儿童如何建构其世界,及其世界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学前儿童的应对方式。

心理辅助者可采用的游戏形式还有很多,如使用自然材质沙子和水的游戏,借助于绘画、戏剧、说故事等创意性表达方式的游戏,积木游戏、棋类游戏等,这些游戏形式均可为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服务。

沙盘游戏疗法简介沙盘游戏疗法(Sand Play Therapy )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

沙盘游戏是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 (荣格)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 (治疗关系)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沙盘游戏之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模式。

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三、家园同步辅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对学前儿童的问题进行辅导,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共同辅导。

第一,幼儿园要将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改进其教育方式。

第二,家长和教师保持紧密沟通,成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伙伴。

第三,家长和教师之间取得共识,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心理条件,避免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出不一致。

第三节学期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一、认知偏差问题辅导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向前运算阶段((2一6, 7岁)前进的。

因此,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是学前儿童形成认知偏差的一部分原因。

另外,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不当归因方式等因素也是学前儿童形成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的认知偏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应。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等社会心理规律是使学前儿童产生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

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做出判断的。

晕轮效应是指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个体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这就好像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近因效应就是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因此,要消除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需要减少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其的影响,良好发展。

帮助其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使其认知心理良好发展(二)性别认知偏差性别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自身截翩认识、行为与自己本身的性别特点相反(即男性具有女性气质及行为,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及行为)。

一般儿童在3 一4 岁就可以确认自己的性别。

然而,有性别认知偏差的学前儿童时常不清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不能正确地识别自己的性别。

对性别认知偏差学前儿童的辅导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从小培养学前儿童正确地进行性别角色认同,父母切不可凭借自己的喜好来随意打扮自己的孩子,影响孩子对自己胜别的认知。

②如果是因为教育环境不良而导致学前儿童性别认知偏差的,应尽可能地改善其教育环境,提供有利于学前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教育环境。

③如果学前儿童性别认知偏差问题较为严重,那么可采用行为疗法矫正,如正强化法、消退法等矫治效果较好。

若是其父母中有心理不健全因素,则应同时予以矫正。

二、情绪障碍问题辅导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并与儿童生长发育和境遇有一定的关系,如遭遇某些应激因素或因家庭环境不良、教育不当等导致的焦虑、紧张、强迫、恐惧或害羞等一类情绪障碍。

(一)学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当学前儿童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或有可能离别时,出现的某种焦虑现象是正常的。

只有当这种发生于童年早期的分离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使儿童的离别焦虑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受到明显影响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

这种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

分离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 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离不开奶奶的小男孩案例描述:儒儒,男,3 岁,入幼儿园一个月。

早上,奶奶送儒儒上幼儿园,儒儒不想奶奶离开他身边,就一直抱着奶奶的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