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合集下载

2.4深度报道的主题

2.4深度报道的主题

《南京:记忆七十年》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的张宪文教授 在最后说:我们希望我们的观众走出纪念馆 以后,第一不要增加仇恨,当然可能会看了 这个展览后感觉到心情悲痛,但我们的心情 不能停留在悲痛、悲愤这方面,而要更好地 去思考。
走出纪念馆好像走出了昨天,纪念馆是保 存记忆的,这70年的记忆,在我的心里这 记忆更是南京的,是中国的,是日本的, 是人类的。重新走进阳光里,看到地面 “和平”两个字。和平---我们这么熟悉 又那么容易失去。
评价事物也要坚持多层次,多视角的全面性和 整体性,坚持多维评价角度和多维需求的平衡, 尽量避免评价标准问题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深度报道如果能从制度、观念上两个层面 同时提炼报道主题,就会出现更为强大的 思想威力。
(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主题的特点
1.具有多元主题并存的可能 单篇报道必须集中于一个主题。 2.主题具有动态性
主题的动态性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中尤为常见
3.提炼主题要处理好“事、情、理”的关系, 以“理”为目的
当代深度报道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以冷静、务实、科学态度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分析原因,探讨本质,解析影响,发掘真相。 深度报道的目的在于讲清道理。
深度报道是一种带有报道者主观意志的报道 类型。 观点和意志是巧妙地嵌在对事实深度的挖掘 过程中。 主题有先行、中行、后行之分 在采访编辑之前预先确定好主题 在采访调查过程中逐渐提炼 在节目只做结束后时归纳主题 随着调查采访的不断深入,及时调整先前预定 的主题
(二)深度报道主题提炼由浅而深的三个层次
1).横向比较 就是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寻找与之相同、相似 或相反的相关事物进行比较。
遇到新闻素材时,先想想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 的素材,对我们收集的素材有没有借鉴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界,是西方新闻传媒竞争的产物。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态,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是对事件、事态做深层次的剖析。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立体构成式的深度剖析。

立体化报道要求体现事物相互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要注意对事物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

因此,背景材料,包括有关知识都是报道所不可缺少的,离开纵向横向的比较,报道就会缺乏应有的深度。

因此,背景材料是深度报道不可缺少的添加剂。

深度报道的题材,事实比较复杂,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事实的真相,需要记者通过艰难深入的采访挖掘出来。

为了把事实真相说清,并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要求报道像层层剥笋一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递进式地展示出来。

要充分展示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要展示各方不同的观点,力求事实分析有说服力,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通过材料的巧妙组合,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问题的共识。

要有严密的构思和理性思辨。

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是深度报道的又一显著特征。

深度报道要构思严密,有逻辑力量。

它通过记者、编辑对事实的宏观把握,精心选择材料,以生动感人、有说服力的微观事实,对事实作深层的理性思索,让观众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这也是深度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向社会传播一个客观的新闻事实,同时,也展现记者对这一事实的剖析、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

多元化的表现手法。

深度报道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是多样的。

深度报道要求在结构上能超越时空,可以以记者、主持人的思考为主线来贯穿报道。

记者要善于动脑,结合电视的特点挖掘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不断地创造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

社会反响强烈。

深度报道不管是正面的报道还是对问题的反思性报道,只要题材选择得好,是观众所关注的事情,都能引起社会的反响,有显著的传播效应。

电视深度报道的要求电视深度报道重在对事物的分析、解释,重在传播新的观点,重在理性思考,重在思想的启示。

它不仅要有宣传、解释和鼓动的功能,还要进一步担负其社会思辨、社会认识的功能。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电视 新 闻深度 报道要 求从 业 人员
具 备整 体理 论水 平和 思想 境界 ,做 电
深度报道是舆论 监督 的重要 手段 , 视 新 闻深度 报道 必须 具备 大局 意识 ,
将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直观地表现 其反映问题的方式是对于新闻事件的 也就是说 当报道新 闻事件的同时,不
出来 。因此 ,眼耳结合便成为了电视新 深入 分 析 ,并从 事 件 当中提 炼 出非 同 仅要从细节上把握选题,也要全面去 闻深度报道的主要特 点 。 2 . 3 真情实感

般 的具 有典 型 性 的主题 。而有些 电 了解 、认 识 ,切 不 可 以丢失 事实 ,无
视新闻深度报道却经常在不适合作深 法 看到事 件 内涵 以及 背后 的意 义。 目
放 功 能 ),室 内麦克 风 ( 用 以接 入 或 效 果 。此 时,该手 法就 具 有 了不可 替 代 性 ,是最优的选择。 “ 场外连线 ” 手法纵然优点颇多 , 优化 条件 :能 满足 音频 和视 频 的 4 . 2 使用频次 的 “ 适度性原则 ”
深 度报 道 的主 要背 景 ,通 过分 析、解 合观 众 的需求 ,通 常类 似这种 且 制作 的镜 头表 现事 实 细节 ,模 拟 的真实 再
说等 , 3 6 0 度无 死角的对 现场进行 记录 , 简单 的题 材 ,往 往会 使 观众 观看后 感 现不 等 于真 实的情 节展 示 。出现这 种 寻 找事 件 的源 头 、发 掘事 件 的内涵 ,
总结 、归纳和理性思辨 ,并与电视 的表 态下 还 原。观众 在 接受 电视新 闻时 ,
在 从业 者 中 ,有 一定 数量 的人 的 道德 意识 差 ,深 度报 道缺 乏正 确 的认
识和 把握 ,习惯 于用 单一 冗长 的评论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1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1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一次课,首先介绍自己;其次作课程简介,该课程在所学专业课(让学生回顾所学课程,师生对话)中的地位、重要性,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安排,教材使用方法,考核方式;再次是课堂要求,包括课后作业、课堂纪律等;然后正式讲课。

第一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概论什么是深度报道,它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个科技高速发展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是一个观念更新加速度时代,代际冲突呈现新形态——文化反哺和后喻文化,成人世界面临新挑战;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时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从农耕社会向城市的工业社会转型。

这是变革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人都充满困惑和疑问,需要传播媒介不仅回答“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指出“怎么样”,发现被社会公众忽视或被人遮蔽的“危机”。

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所说:“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模糊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

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这样的时代需要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勃兴的时代。

本章从深度报道概念入手分析其渊源和特征,解读当代中国社会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形态演变和功能拓展。

播放节目,感性认识:1、央视对于“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的报道,8月13日《新闻联播》、8月13日14日20日《焦点访谈》2、5月14日《24小时》“黑龙江男子徐纯合中枪身亡涉嫌暴力袭警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公布调查结果”,5月14日《焦点访谈》“安庆火车站枪击事件真相”,5月30日《新闻调查》“庆安枪击案调查”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概念解析一、各类深度报道定义目前国内外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文体说这类定义将深度报道归为:一种新闻体裁,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之间,以“深”见长。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深度报道: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比较优势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比较优势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特别策划一福建广电协筋业实践饯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比较优势黄敏(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福建福州350001)擒要:电视深度报道博采其它媒介之长,发挥现代传媒电子化传播和多元化表现手段的优势,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魅力。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电视深度报道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电视深度报道比较优势感染力信服力多样性“深度报道”(1n—dept h R epor t)是起源于西方的新闻术语,又称为“解释性报道”、“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等,最初是为了适应电子新闻时代的竞争而诞生的一种组织报道的方法。

20世纪4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壮大,报纸作为传播新闻的主要工具受到了挑战,广播发表新闻快、时效性更强,电视新闻则更具现场感。

为了应对广播、电视带来的挑战,西方新闻界认为,报纸要吸引大众,只有充实版面内容,开拓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在为读者服务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形成自身优势,才有可能胜过广播和电视。

因此,可以说深度报道的产生是对抗电子新闻竞争的产物,是报纸迎接广播、电视挑战的必然结果。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

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日益繁荣,电视新闻界开始涉足这一崭新的领域。

在国内,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中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

而大规模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出现则应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

1993年5月1日,央视《东方时空》开播,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对深度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1994年4月,央视又推出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很快受到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1996年5月17日,央视《新闻调查》正式开播,它定位于“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每期片长45分钟,成为后来很多调查类深度报道节目的样本。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与 实践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定义与特点
全新闻频率频道定义为
一种24小时不间断提供新闻信息的电视频 道。其特点在于
实时更新
全新闻频率频道会随时更新新闻信息,保 持时效性。
全面覆盖
全新闻频率频道会涵盖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
深入报道
全新闻频率频道会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 全面的报道和分析。
跨平台融合
将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内容整合到多个平台上,如电视、网站、社交媒体等,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内容共享
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相互提供内容支持,全新闻频率频道可以提供实时、全面的新 闻报道,为深度报道提供素材;深度报道则可以为全新闻频率频道提供深入、详尽的新闻 解析。
互动性增强
通过观众参与、在线评论等方式,增强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互动性,提高观众参 与度和黏性。
道方面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02
社会信息传播的变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社会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新闻
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提高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质量。
03
研究意义
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研究目的与方法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优秀案例介绍
总结词
快速反应、实时更新、多维度呈现、互动性强
详细描述
全新闻频率频道优秀案例通常具备快速反应和实时更新的特点,能够紧跟时事热点,为观众提供最新 的新闻资讯。同时,通过多维度呈现手法,将新闻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给观众。此外,互动性 强的特点也使得全新闻频率频道能够更好地吸引和满足观众的需求。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采访手段,进行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提升,综合提高学生的新闻采编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及其写作的基本特征与规范。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在西方以及在我国的历史演进历程,以及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新闻采编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深度报道采访与写
450
作的差别及注意事项。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深度报道采访的突破策略、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策略、特稿的采写与攻略、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策略。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媒体的制作流程对完全真实的采访对象进行深度报道采访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采访技巧,独立完成实验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专业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451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452
453
454
45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主要参考书:
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第二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0 年。

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56
457。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广播深度报道

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广播深度报道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新的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资源、宣传内容、宣传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渗透影响,形成的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媒体新环境。

[1]融媒体丰富了媒介的内涵,使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规律和特点。

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通讯设备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

大众可从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中选择自己喜欢和关注的信息,其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得以满足,这给广播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要在与其他媒体的共同演进中获得有利地位,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机遇,做好深度报道,重塑广播媒体的竞争优势。

一、对广播深度报道的再定义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词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在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提出了“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

[3]由此可见,深度报道是将反映事实和揭示深刻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报道。

广播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广播媒体音响的优势,深挖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说理来揭示新闻事件所反映的社会深层次问题,引发受众思考的一种报道形式。

二、融媒体时代加强广播深度报道的必要性尽管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接收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这个需求不会改变。

融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要参与媒体竞争,就要学会扬长避短,用好手中的“利器”,对同一新闻事件,多角度审视,多层面解读,做出全面深刻的报道,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所以,融媒体时代加强广播深度报道非常必要。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
一般来说 ,广播新闻节目所针对的新闻内容都 属于社会性新闻。但社会性新闻的选题标准比较复 杂 ,并且选题方向比较繁琐。
总体来说 ,深度报道所涉及的主题通常都是具 有较大社会舆论性 ,并且能够对大众的心理造成一 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在对题目进行选择时 ,工作 人员不仅要对这一点进行考虑 ,同时也应该对事件 所能够形成的价值、时效性以及其所能够对社会形 成的消极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相比于新媒体来 说 ,广播媒体的新闻传播速度较慢 ,新闻量也比较 少 ,很难满足当前群众的需求。并且由于这两种缺 点并不是短期就能够弥补的 ,所以广播媒体工作人 员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自我拓展。而对新闻进行深 度报道就是比较好的一个发展渠道 [3]。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 ,虽然新媒体的存在 ,为 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丰富的环境 ,但由于信息技术 的辅助 ,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极快 ,并且其中会 存在大量不符合事实的新闻内容 [4]。相比于这些媒 体来说 ,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具备较强的真实性以 及针对性 ,其能够全面彻底的还原事件真相 ,给大 众一个正确的交代。对此 ,在进行深度报道工作的 过程中 ,广播新闻节目的工作人员们就需要注重发 展这一优势 ,并应该对社会热点形成高度关注 ,能 够站在高点上对新闻内容进行播报 ,调动社会大众 的关注度 ,提升整体的新闻热量。
其次 ,深度报道具有以下两点意义 :第一 ,深 度报道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价值 ,也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彰显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 , 为广播新闻行业的发展形成稳定保障 ;第二 ,在深 度报道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会全面、彻底地对新 闻内容进行分析 ,并将事实的真相呈现在大众面前 , 使之能够稳定兴趣 ,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新闻传播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丛志成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和市民素质等方面多角度来评述社会现 象,同时配以记者感言来进一步评论社会 不和谐现象和倡导创城的重要性。做到了 以事实为基础,以评论为灵魂,以事阐理, 以事论事,事理相联,起到了通过评论性 电视深度报道营造舆论氛围的积极作用。 1.2 多篇类 1.2.1 连续报道 顾名思义,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的 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的多次 报道。比如,2015 年冬季发生在葫芦岛市 绥中县的沉船事件,记者就跟踪事态发展 进程, 采取了连续报道的方式将沉船原因、 地方积极打捞、遇难和获救者的处置措施 等进行连续报道。这种连续报道、追踪报 道、步步递进的方式,直到最终完整地呈 现事件的全过程,在当今展示新闻事件性 报道中很受观众的喜爱。 1.2.2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对 非事件性新闻或重大、重要题材的尝试 报道。2003 年,农村税费改革位列在我 国各项改革之首,中央决定采取有效措 施减轻农民负担。在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笔者参与制作了一档深度报道栏目《新 闻现场》,就是记者根据国家下发的有 关文件,紧密配合国家政策,对税费改 革的情况进行系列报道。相继播出了 7 期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税费改革农民 乐》,在每期 10 分钟的报道里,在一个 个鲜活的故事中,把国家改革政策融化 在农民喜悦的笑脸上,该系列报道实现 了预期的政策性强、感染力大的效果。 1.2.3 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或称结构式报道,是围 绕同一主题,将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 报道编排在一起,通过各篇之间相互说 明、补充延伸等,组成一种具有内在联
系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使观众对所报道的新闻有更深入的认识。 组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类属性 组合、互补型组合、对比性组合等。 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采编制作 2.1 抓准问题 由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容量和分量 比单篇新闻相对要大,因而要求采编人员 在采写和组织报道中高瞻远瞩,严格按照 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所需要报道的主题, 抓住实质,注重纵深感。采编人员不仅要 能掌握一般的叙述、描写、论证、评述等 表现手法和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还 要能充分运用调度好电视的画面语言,更 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及大胆的 创新意识。新闻评论家范敬宜主张“新闻 评论应多让读者品尝鲜货,像顶花带刺的 新鲜黄瓜那样招人喜爱, 而不宜老用咸菜、 干菜或隔夜菜来凑合过日子,以致把观众 的胃口都吃倒了”。这段话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要性。“马后炮” 的新闻深度报道则会失去基本应有的价值。 2.2 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 的剖析 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 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记者要通 过深入细致采访,用多层次的事实阐述、 多角度的理论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 引发观众思考,从而把观众从具体事件 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 郭镇之 , 赵丽芳 . 聚焦 《焦点访谈》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孙玉胜 . 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 开始 [M].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出版社 ,2003. [3] 范 敬 宜 . 范 敬 宜 文 集 [M]. 北 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圣才出品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圣才出品

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1.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类别界定的中外之别如果深入分析国外类似的节目实践,许多成功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都会更关注一个新闻栏目的整体风格和定位,而并不十分介意在栏目中播出的单个节目,究竟是调查性报道、特写还是访谈。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脉络(1)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历程中发育起来的。

(2)1990年代初中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①中国媒介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生存压力骤增,新闻业新的竞争态势开始出现。

②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驱动下开始出现各种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问题凸显。

3.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1)2003年前后,中国的新闻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2)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以更加明确的方式体现出来。

于是,对于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而言,多个两难选择始终存在。

①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时代成分并存和多重利益分化,使得这类报道在面对大量可能涉及的内容时,担负着沉重的道义责任,却又时常力不从心。

②强大的市场驱动在一些时候成为道义责任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共谋。

(3)广播电视新闻深度类节目与中国新闻改革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栏目的实践,呈现出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1.全新闻频率/频道的新闻理念广播电视全新闻频道(频率)的兴起,是新闻业和社会公共生活发展变化相互呼应的结果。

从1970年代末美国有了第一家全新闻广播频率,到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CNN开播,如今每时每刻不间断的滚动新闻和现场直播已经让受众习以为常。

2.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1)“时间迁移(time-shifting)”时间迁移是利用滚动新闻和重播让那些错过收听收看某些新闻栏目的听众和观众能在不同的其他时段补听补看。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新闻视界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3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徐磊(莒县广播电视台,山东,日照276500)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改革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

随着广大受众兴趣爱好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也变得多元化,人们对媒介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介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造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严重下降。

在当前越演越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是要融合发展。

对此,电视媒体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创新。

同时,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兴趣爱好,电视媒体也要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更高要求,鼓励电视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写技巧,做出更多高品质、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

关键词:深度报道;记者;电视新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也强势崛起,一些先进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作为其传播载体,大众利用各种新媒体APP 进行社交娱乐活动等。

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他们不再被动地接收电视媒体传播的新闻,可以自由的接收信息。

某种程度上,电视新闻记者受到一定的挑战。

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要跟随新媒体时代的脚步,以广大受众的兴趣爱好为中心,促进信息多元化,打造更加精彩的电视新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使受众更清楚的了解前因后果。

电视媒体作为社会主流媒体,我们要全力维护其地位,加强媒体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一、加强基本功的强化,培养新闻敏感电视新闻记者只有通过艰苦学习、不断的工作实践和提升新闻专业技能,特别是新闻的写作和采访技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才能做好,这也是电视新闻记者的最基本技能。

电视新闻记者要练好基本功,这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前提,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基础,当新闻记者具备极强的新闻专业技能,才会更有能力发现新闻线索,然后一步步完成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论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规律-精选文档

论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规律-精选文档

论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规律0 引言随着媒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也在不断地变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中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成了各大广播电视台抢占收视率的重要法宝,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一直广受老百姓的喜爱,收视率直上不下,主要原因在于舆论监督类电视节目更加贴近民生,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根据自己栏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选题上要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立意观点要独特,一定要受到“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等规律。

下面对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

1 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定义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是现阶段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报道形式,也是迎合了媒体市场竞争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不单纯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坚持从事件真相出发,对社会重大事件和新闻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化的读解和评价,新闻采编记者必须要“走出去”,深入到一线进行报道、调研,为观众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挖掘现象背后的含义的报道形式。

继中央台一些注重深度报道的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新闻纵贯线》等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推出后,各地方电视台也推出了“访谈”、“追踪”等形式的深度报道栏目,显示了深度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强大后劲。

2 举例分析舆论监督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规律2.1深度报道的首要遵循规律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事件播报的首要条件和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很大的舆论导向作用的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因此,舆论监督节目的采编者在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和遣词用语使用不当,就会引发新闻及维权官司。

对此,舆论监督节目的采编记者必须要客观的报道新闻内容,不可参入主观情绪,同时还要在事实描述和评论用语上要把握好分寸,做到准确无误。

防止出现诬蔑、诽谤等不良新闻事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广播深度报道三法

广播深度报道三法

在 以 前 的 新 闻 中 缺 少 对 民 众 生 活 内容
的 反 映 是 一 种 不 足 的话 ,那 么 现 在 的
某 些 “ 生新 闻 ” 味堆砌 天 灾人祸 、 民 一 邻 里 纠 纷 、 管 爆 裂 这 样 的 生 活 琐 事 水 也 值得商榷 。因为这些并 不能构成社
会 生 活 的 全 部 内 容 ,如 果 民 生 新 闻乐
为 的愤慨 。
广播 记者 必须 善于 形象 思维 , 将
抽象的道理通过 形象感 的素材表现 出 来 。 因 此 , 对 于 纸 质媒 体 , 播 深 入 相 广 报道更 形象 , 直 观 , 具有 贴 近性 。 更 更 广 播 记 者 在 采 访 中要 善 于 观 察 , 够 能 调动 自己所有 的感 官去 捕捉信 息 , 感
音 说 话 ,让 这 篇 舆 论 监 督 深 度 报 道 听 起 来 非 常 真 实 , 听 众 有 身 临 现 场 的 让
断地 产生和消失 , 既不可 以凝 定不变 ,
也不 可以前后颠倒 。” 因此 . 众 在 收 听
闻事 实 内 部 , 示 新 闻 事 实 的含 义 ; 揭 又 要 有 广 度 — — 详 尽 报 道 有 关 新 闻 事 实 的 一 切 情 况 。 鉴 于 媒 体 传 播 特 点 和 受
实 际 上 . 播 只 要 充短 , 扬 同样 能 做 出优 秀
的深 度 报 道 。

找典 型人物 、典型个 案。湖北之声 播
出 的 系 列 报 道 《 找 失 落 的 品牌 》 深 寻 , 刻 地 揭 示 了 湖 北 品 牌 经 济 的 发 展 障 碍 。 湖 的 思 想 解 放 、 学 发 展 鼓 与 为 E 科 呼 。这 组报 道并不 是空 洞 的说理 , 而 是 选 取 了几 个 曾 经 闻 名 全 国 的 点 , : 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一、引言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新闻采编和报道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编辑和报道的能力。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深度报道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新闻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以广播和电视为载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向观众传递更多信息。

2.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1)主题突出:深度报道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使观众对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

(2)内容详实:深度报道通过采访、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大量事实和数据,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信息。

(3)逻辑性强:深度报道在报道过程中,注重事物内在联系的揭示,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

(4)形式多样:深度报道可以采用纪录片、访谈、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1. 选题与策划:在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力求做到题材新颖、有深度。

在策划阶段,要明确报道角度、采访对象和报道形式等。

2. 采访技巧:采访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环节。

要注重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善于提问、捕捉关键信息。

要注重现场感受,丰富报道内容。

3. 写作与编辑: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编辑时要合理安排素材,注重音乐、音效和画面等的搭配,提高报道的观赏性。

4. 创新与突破:在报道形式和内容上,要敢于创新,力求突破。

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拓宽报道渠道,提高报道的影响力。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1. 案例分析:本节课将分析一些经典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案例,使学生了解深度报道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与特性1、广播新闻:是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

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广播新闻体裁又具体可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对话等。

)2、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

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电视新闻体裁又具体可分为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电视系列报道、电视连续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电视新闻解说与评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等。

其中,有些新闻体裁实际上又是互相交叉的。

)3、广播的特性是“即时同声传播性”4、电视的特性是“即时形声传播性”。

因为,只有这一点是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所不具备,无法企及的。

(对比广播、电影、报纸杂志)5、电视媒介的优势: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二、广播电视新闻消息1、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有手段,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广播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①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消息应用的是能同步传输信息的最先进的电波媒介,所以,它最大程度地充分适应并体现新闻追求时效性的重要特征;②画面+声音,有效增强新闻的真实感染力,更强烈地切合、适应并体现了新闻追求真实性的重要特征。

3、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新闻消息是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

电视新闻消息,也可称为电视简明新闻,或电视短新闻片,是电视新闻中的“轻骑兵”。

它是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

4、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②时效性特强5、电视新闻消息的采摄要领①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挑、等、抢”)②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效果。

(少用运动镜头,多用固定镜头;少用长镜头,多用短镜头;少用大景别镜头,多用小景别镜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才能做到对剪呢?
对不同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就有点类似导播的工作,只有你有了更多的素材,更多的声音,你才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新闻调查》背后:
部分节目因“公关”被停
“《新闻调查》播出的每一期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节目,都是全台上下,甚至还可能是台之外更高层的领导,抵抗公关的结果。”
这种分类方式注重体裁特点,一般情况下,如果电视深度报道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就属于评论类节目范畴;反之,全篇以叙事为主,几乎没有议论,或者只有在个别段落如结尾部分有评析点题的内容,就属于新闻专题节目范畴。
新闻调查
——电视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
《新闻调查》:
要做中国的《60分钟》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它定位于“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每期片长45分钟,是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播的片长最长、最有深度的新闻栏目。
调研性:
这类调查性报道的目的不是揭黑,而是通过分析研究的方式,展示社会制度的某种痼疾,包括社会丑恶现象、行业不正之风、环境污染问题,市场问题,家庭问题,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等。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尴尬与处境
v偏见之一:西方调查性报道是揭丑报道,热衷于进行人身攻击,不符合我国新闻事业“治病救人”的宗旨。
v偏见之二:调查性报道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适度的、适时的、有分寸”的批评性报道应该取代调查性报道;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定义的核心分歧
u深度报道属于报道类作品还是评论类作品?
u它是一种新闻体裁还是一种报道方式?
u如何理解深度,深度报道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报道方式。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
u按照题材特点,可分为政治深度报道,经济深度报道,社会新闻类深度报道等等。
u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独立报道指独立成篇的深度报道。通常是报道的事实不是很复杂,已经有了阶段性结果的前提下采用的报道形式。
组合报道是由多篇相对独立的报道组成的,关于同一主题或者同一问题的报道组合。
组合方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联动报道
对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呼应,另一种是交锋。呼应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持一致观点,他们的看法互相补充,相互印证,这种形式有利于观众对事件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而交锋,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认识,观点背道而驰,这种形式有利于揭露谎言,澄清事实。
精彩导视中的对剪还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声音和画面都剪得干净、利索。每一段话都很短,很简明,多为一句话,这样节奏就比较快,而且能听到多种声音。
u线索中反映的事件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常理。
u谁是其中的受益者;
u线索提供者在事件中处于什么位置?
u线索提供者离事件多远?
其次,有时记者策划一篇报道,手里掌握多个线索,就要对各个线索进行筛选,看哪一个更有典型性;
第三,对新闻线索的筛选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方针
对新闻线索进行初步判断后,记者还要根据节目的选题标准,进一步确认能否成为报道的选题。报道选题原则受新闻报道方针制约。所谓方针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报道方针就是新闻报道的指导原则。
u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u自主策划
u内参资料
u各部委新闻办
u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u互联网
u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记者对新闻线索的筛选
新闻线索是指关于新闻信息的提示性信号、讯息和征兆。对于新闻线索记者可以从可信度、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分析,决定新闻线索的取舍:
首先,要判断其真实程度,是否可信。注意推敲以下问题:
u电视深度报道更应注重画面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说服力;
u广播电视报道要遵循节目规律,服从栏目需要;
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可以分为不同的节目类型。
u按照节目形式,可分为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u按照报道手法,可分为解释分析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u按照体裁的特征,可分为评述性报道和专题式报道;
v 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扒粪运动”,以杂志为主。
v 20世纪60、70年代国内的黑人民权运动、国际的越战问题,以报纸为主。
Ø 1975年,美国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
Ø 1985年普立策新闻奖增设调查性报道奖。
调查性报道的类型:
揭露性:
这类调查性报道的重点是揭露政府官员、公司企业经理以及公共机构中管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员的不法行为和丑闻。
u片尾:出监制和制作人员名单、联系方式。
u镜头组接的对剪手法
u空镜头的使用
u细节的运用
u段落转换的手法:片花
u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常用的元素包括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照片、图表、影像资料、配乐等等
镜头组接的对剪手法
对剪是一种常用的后期剪辑的方法。《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片子的精彩导视中。对剪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不止一个人。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人在节目中说话,那么就有了对剪的可能,就有了流畅表达的可能。
《新闻调查》选题申报程序
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栏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栏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
《新闻调查》的选题原则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说过:“45分钟的调查性报道,既要做到深刻,还要讲得生动,最主要的技巧是选题。”所以选题是调查性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电视深度报道的优势在哪?
深度报道兴起的深层动因
u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
u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工作。
u受众希望在了解新闻事实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
u电视深度报道的说理方式,要注意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
u电视深度报道长于“纪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
u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u有没有独家性?
2005年4月6日-2006年4月5日
《新闻调查》各类选题所占的比重
一类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分析,包括主题性报道。
二类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
三类大时代背景下,个人或特定群体的人文故事。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承载记录历史的作用。
四类国际重大时事追踪调查。
u演播室:
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u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悬念重重引人入胜;
u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
u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2003年初,《新闻调查》鲜明地提出要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认定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件: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掩盖,并旗帜鲜明的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电视深度报道选题的依据和方针
1、选题:电视深度报道的首要因素
《新闻调查》新闻线索与选题的主要来源:
u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依据
1、新闻政策
新闻政策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传播媒介规定的活动准则的通称,是政党或政府掌握和管理新闻机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有关的法规条例有以下几条:
u内部正在研究的政策性问题,未经允许不得抢先报道。(1995年)
2、社会形式和社会心理
3、栏目定位
比较《小莉看世界》与《新闻调查》的选题,两者都是一周一次的深度报道节目,可选题范围差别很大,前者选题侧重于重大的国家事件,后者侧重国内大事,尤其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这种差别首先来自于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定位。后者定位于全球华人市场。
u慎重对待翻案的行为,对于常年的积案或有关部门已经论定的选题,一般不再报道。
2、注重报道时机,不激化社会矛盾。
从舆论监督节目产生之初,中国新闻界就有一个共识,如果在短时间内,某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媒体报道比较频繁,但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为了不激化社会矛盾,媒体也就自觉限制这类选题的数量。
3、关注问题发展,强调重大事件追踪有结果,有回音。
u有没有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是一个40分钟容量的节目所必需的。
故事性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三大标准之一,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调查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
u有没有独特内涵?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故事是不是反映出社会发展与变革当中的典型特征。
u事实有没有关切度?所调查的问题,公众是不是关心。
我国新闻报道的总体方针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对于正面宣传为主不能简单理解为正面报道,新闻报道是否符合正面宣传为主的判断标准,是看报道效果能不能起到“鼓舞人心,激励人心,启迪人心的精神力量。”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体现在深度报道中,主要是指深度报道要以建设性的立场来选择主要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一个选题能不能做、怎样做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全国工作的大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它放到全局中去考虑播出效果,看它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安定团结。”这种建设性立场,具体到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体现为以下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