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创
![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创](https://img.taocdn.com/s3/m/8585de340912a216147929ee.png)
论化 工设 备检 修 中 的安全措施
陶 艳 飞
பைடு நூலகம்
( 齐化集 团有限公 司, 黑龙江 齐齐哈 尔 11 0 ) 60 0
摘 要: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 的物质基础。 化工企业生产连续性 强, 自动化 水平 高。 这给维护和检修带来 了相 应的困难, 在安全检修 中一 定 要 注意 安 全 措 施 的 采 用 , 保检 修 中 的安 全 性 。 确 关键词 : 化工设备; 检修 ; 危险因素; 安全措施 l 化工设备检修中的危险因素。1 . 1动火作业 2检修过程中采用的安全流程和措施。2 1检 人孔、 手孔。2 4正确劳保着装。劳动保护并不是简 21 .1严 格按照 预定的 停 单的穿上工作服即可 ,在进入化工设备内部作业 . 危险性的主要表现。系统安全措施不到位, 如处理 不干净、 容器内存在死角、 盲板插加不合理、 相连物 车方案停车。 1 . 2 2泄压要缓慢适中。 1 Z 3装置内物 时, 劳保必须起防护作用 , 有—定的防护要求。在易 易爆的设备内, 应穿防静电工作服, 要穿着整齐 , 料管线未隔开、 阀门内漏等, 动火时易发生火灾爆 料务必排空处理。2 . .4 1 控制适宜的降温降量速度。 燃、 防止起静电火/&; 腐蚀性物质接触  ̄ f i - 炸事故。 可燃、 易爆介质吸附在设备、 内 管道 壁表面 2 5开启阀门的速度不宜过快。 1 . 1 . 6高温真空设备 扣子要扣紧, 2. 1 停炉作业严格依照工艺规程规定。 皮肤,工作服的兜内不能携带尖角或金属工具, 7 一 的积垢或外表面的保温材料中,如处理不千净, 动 停车步骤。Z . 2置换设备内有毒有害气体。 对有 有害、 毒、 易燃、 些小的工具 , 如角度尺等应装入专用的工具袋。安 火时会释放出 , 来 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化工生产 2 帽子与头配戴合适。正 动火点周围及下方存在易燃 、 易爆物品, 如未清除 易爆气体的设备进行置换。—般用于置换的气体有 全帽必须保证帽带扣索紧, 蒸汽, 要优先考虑用氮气置换 , 因为蒸汽温度 确穿戴劳保手套 , 在一些酸、 碱等腐蚀性较强 的设 干净 , 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管理方面不按规定办 氮气 、 碱等防腐手套 , 手套坏 了要 理动火证、 不执行动火证规定的安全措施 , 易造成 较高 , 置换完毕后 , 还要凉塔, 使设备内温度降至常 备内作业要穿戴防酸、 劳保鞋要采用抗静电和防砸专用鞋。 火灾爆炸事故。 2设备内作业 1 危险陛的主要表现。 温。对—些高温液体的设备, 首先应考虑放空, 再采 及时更换; 参考 文献 有毒有害气体未经清洗置换 、 分析合格 , 可能造成 用打冷料或加冷水的方式将设备降至常温; 对有压 1 】 J } 中毒。 容器中氧含最不符合要求 , 可能造成窒息。 容 力的设备要采用泄压自方法, 勺 使设备内气体压力降 【董国永 有害气体置换浅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0 8() 器内照明和电动工具使用的电源不是安全电压或 至常压。 - 2 3正确拆卸人孔。 在对检修设备进行介质 2 0 ,1. 电源线破损, 工具设备漏电, 都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隔断、 置换 、 降温、 降压等工序后 , 要进行严格的确 I 劳动防护【 北京 : 工业 出版社 ,06 将藏 MI 煤炭 20 . 过程装备管理洲[ 北京: 学工业出版 化 未戴防毒器材进 入 有毒区、 进入设备内作业时防毒 认、 检测,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再拆卸人孔。 对于有液 圈尹洪福. 拆/ 时 要拆对角螺栓 , 拆到最后 四条 社 ,o 52. 2 o () 器材缺陷、 氧气气源不足、 药剂失效等 , 可能造成中 体的设备, L . 毒事故。高处作业危险性的主要表现。脚手架搭设 对角螺栓时, 要缓慢拆卸, 并尽量避开人孔侧面, 防 『I 4汪必忠化 工生产设备维护管理I化学工业,0 8 J I 2 0 2. 不规范、 稳定性差, 造成高处坠落事故 , 周围环境变 止液体喷出伤人; 对于易燃 、 易爆物质的设备 , 绝对 ( ) 对于锈蚀严重的螺栓要用手锯 【魏新利过程装备维修管理工程l 中国化学, 0 5 l J I 2 7 0 化, 有毒气体突然散发时 , 易造成中毒及高处坠落 禁止用气焊割螺栓; 事故。措施不落实, 造成高处坠落事故和物体打击 切割 ; 对于粗苯油罐等装置上设新 ^ 、 孔或开新手孔 () 5. 事故。检修时的围栏、 楼板等移开后未采取相应的 的情况下 , 绝对禁止用气焊或砂轮片切割, 要采用 I 振仁 , 6 瞒 魏新利. 维护过程装备成套技村 化工博 2 o () 措施而发生坠落。 定配比 浓度的硫酸, 周围用蜡封的手段开设新的 览。0 74.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82e390df33d4b14e8524687d.png)
电视 新 闻深度 报道要 求从 业 人员
具 备整 体理 论水 平和 思想 境界 ,做 电
深度报道是舆论 监督 的重要 手段 , 视 新 闻深度 报道 必须 具备 大局 意识 ,
将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直观地表现 其反映问题的方式是对于新闻事件的 也就是说 当报道新 闻事件的同时,不
出来 。因此 ,眼耳结合便成为了电视新 深入 分 析 ,并从 事 件 当中提 炼 出非 同 仅要从细节上把握选题,也要全面去 闻深度报道的主要特 点 。 2 . 3 真情实感
一
般 的具 有典 型 性 的主题 。而有些 电 了解 、认 识 ,切 不 可 以丢失 事实 ,无
视新闻深度报道却经常在不适合作深 法 看到事 件 内涵 以及 背后 的意 义。 目
放 功 能 ),室 内麦克 风 ( 用 以接 入 或 效 果 。此 时,该手 法就 具 有 了不可 替 代 性 ,是最优的选择。 “ 场外连线 ” 手法纵然优点颇多 , 优化 条件 :能 满足 音频 和视 频 的 4 . 2 使用频次 的 “ 适度性原则 ”
深 度报 道 的主 要背 景 ,通 过分 析、解 合观 众 的需求 ,通 常类 似这种 且 制作 的镜 头表 现事 实 细节 ,模 拟 的真实 再
说等 , 3 6 0 度无 死角的对 现场进行 记录 , 简单 的题 材 ,往 往会 使 观众 观看后 感 现不 等 于真 实的情 节展 示 。出现这 种 寻 找事 件 的源 头 、发 掘事 件 的内涵 ,
总结 、归纳和理性思辨 ,并与电视 的表 态下 还 原。观众 在 接受 电视新 闻时 ,
在 从业 者 中 ,有 一定 数量 的人 的 道德 意识 差 ,深 度报 道缺 乏正 确 的认
识和 把握 ,习惯 于用 单一 冗长 的评论
浅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46dda7a0d0d233d4b14e6974.png)
浅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者:郭皓薄立伟杨杨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年第07期摘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主要是利用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准确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调查研究,精心分析、概括、总结和理性思辨,结合电视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宣传的倾向性,进行准确客观的报道,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具有用画面说话、视听结合、真情实感等优点,但仍存在问题,应加强全局意识,加强对受众的研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7-128-01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罗哲宇《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一书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
《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辞典》:电视记者就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社会现象进行专题性的深入调查、核实、分析、解释的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主要是利用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准确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调查研究,精心分析、概括、总结和理性思辨,结台电视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宣传的倾向性进行准确客观的报道,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优点1、用画面说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充分利用了电视画面的优势,用真实鲜活的画面代替枯燥抽象的文字,使得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更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对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新闻事件作背景介绍、分析解释等更深层次的报道;要追寻事件的本源、发掘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全方位准确地记录现场,把事件发生的过程,用电视画面直接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2、视听结合电视新闻比起文字新闻、广播新闻,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手段,生动全面、活灵活现地把新闻事件再现出来,还原出来,使遥遥千里之外,瞬时变成了咫尺之间。
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55b85261a98271fe910ef9b9.png)
浅析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日益繁荣,电视新闻界开始涉足这一崭新的领域。
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界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对深度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此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队伍不断壮大。
各级电视新闻媒体在深度报道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国内、国际之间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电视评论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可或缺我们通常把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
因此,提倡“多报道,少评论”。
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重报道轻言论”的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从电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评论的排斥是由纪实热曝光热的误导造成的。
有些编导甚至把电视评论与主题先行画上等号。
主题先行是事先有一个结论,然后再到生活中找事实,即先有思想,后有事实,而电视评论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进行评价,即先有事实,后有思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电视形态。
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即应该有自己话语权。
二、电视评论能增强深度报道中媒体的公信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众的新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
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
浅谈如何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浅谈如何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c2cca6f5f705cc1755270922.png)
敢选前瞻性 的问题 , 又要敢作别人作过的文章 。 江苏电视 台某栏 目曾就商 品房与经济适 用住房 进行了比较分析 , 这个话题虽不算新 , 但在新 的 经济适用住房法规还没有正式推 出之前 就有关 问题进行分析 , 可以起到一定 的前瞻性效果 。 再次 , 抓住“ 就是社会 公认的难点 问题 难” 上做文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曾是我国经济 改革公认 的难点 , 许多媒介都涉及过这个题材 , 但最终都没有结果。中央 电视台就曾有几个记 者知难而上 , 带着问题走进 了邯郸钢铁公 司, 经 过深人的调查和细心的分析 ,终于在这个难题 上作出了后来被推广为 “ 邯钢经验 ” 的大文章 , 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来改革提供了有益 的经播
此而已。然而在他 的背后还有许多不被人知的 故事 , 那些由于这一事件而弓发 的情感纠葛 , I 相 关人物的内心世界 的矛盾和苦闷,这一切不是 传统 的新闻表达方式所能完成 的,而通过新闻 的故事化叙述,就能将事 件里的人物情感因素 充分地释放出来 ,从而使一个简单的新l 件 丰满起来。 事件丰满 了, 随之而来 的传播效果也 提升 了。 故事化手法远用于新 闻写作 ,使新 闻报道 呈现 出了勃勃生机。 然而 , 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 强调趣味性、 人情化和矛盾冲突 , 注重新 闻事件 的画面、 细节 , 在技巧的运用 , 重 而对新 闻的时 效性 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 ,这对新 闻的真 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美国学 者罗伯 特 何人 、 何事 、 何时、 何地 和何 因” 这五大元素在故事化的叙述中无论怎 。 么变化 , 但内容却是不可或缺和遗漏 的。“ 故事 中要有明显 的矛盾冲突,要时刻保 持故事 的现 场感和紧张感 ,提供 给观众任何可能得 到的细 节 ” 所 以 , 者在 运 用 故 事化 手 法 写 新 闻 时 , 。 记 要 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 , 在追求审美效果 的同时 , 不能忽略新 闻报道的基础要求 ,更 不能凭空编 造, 制造虚假新闻 、 虚假情感 。要切 记新 闻故事 是新闻 , 而不是文学。
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90802cc65ef7ba0d4a733b38.png)
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作者:李春燕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1期多年来,县级电视台除了报道常规新闻外,深度报道一直是个薄弱的环节,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远远不够,使整个新闻节目缺少“含金量”,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大新闻节目的力度,近年来,我们在电视新闻改革中对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做了一些探讨。
立足地方,贴近生活。
从范围上来讲,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具有新闻性和纪实性,它报道的对象一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或对社会发展有潜在影响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它的内涵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深度,其特点是“立体而非平面地论述事物,动态而非静止地反映事物,全方位而非单侧面地透视事物,联系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多项而非单项地思考事物,深层次而非浅层次地剖析事物,本质而非现象地认识事物”。
因此,那些仅仅对事物表象或某一运动瞬间进行的一般性反映,都不属深度报道。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我们对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集中力量开办了《视点聚焦》,后改版为《新闻纵横》,其栏目定位是立足地方,贴近生活。
关注本地大事要事,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
如2005年入冬后,农用车辆交通事故迭起,农民交通意识淡薄,以及供热分户计量后与用户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群众关注的问题,我们分别采用聚焦式叙述方式(即由导语——过渡到主题——发展主题——结尾)作了报道,有时直接让当事人陈述事实,并注意运用现场声音,充分发挥声画同步的优势,使报道既有现场感又真实可信,节目播出后引起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配合春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交通环境整治工作,并要求供热部门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让群众过一个暖冬。
通过实践探索证明,县级台必须立足地方,贴近生活,小口切入,纵深挖掘,分析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用心灵感知群众的酸甜苦辣,在平实中见深度。
精心选题,以小见大。
无论是省级台还是我们县级台,要搞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关键的问题还是选题,选题正确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9e5b0857c850ad02df804112.png)
▲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丛志成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和市民素质等方面多角度来评述社会现 象,同时配以记者感言来进一步评论社会 不和谐现象和倡导创城的重要性。做到了 以事实为基础,以评论为灵魂,以事阐理, 以事论事,事理相联,起到了通过评论性 电视深度报道营造舆论氛围的积极作用。 1.2 多篇类 1.2.1 连续报道 顾名思义,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的 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的多次 报道。比如,2015 年冬季发生在葫芦岛市 绥中县的沉船事件,记者就跟踪事态发展 进程, 采取了连续报道的方式将沉船原因、 地方积极打捞、遇难和获救者的处置措施 等进行连续报道。这种连续报道、追踪报 道、步步递进的方式,直到最终完整地呈 现事件的全过程,在当今展示新闻事件性 报道中很受观众的喜爱。 1.2.2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对 非事件性新闻或重大、重要题材的尝试 报道。2003 年,农村税费改革位列在我 国各项改革之首,中央决定采取有效措 施减轻农民负担。在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笔者参与制作了一档深度报道栏目《新 闻现场》,就是记者根据国家下发的有 关文件,紧密配合国家政策,对税费改 革的情况进行系列报道。相继播出了 7 期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税费改革农民 乐》,在每期 10 分钟的报道里,在一个 个鲜活的故事中,把国家改革政策融化 在农民喜悦的笑脸上,该系列报道实现 了预期的政策性强、感染力大的效果。 1.2.3 组合报道 组合报道,或称结构式报道,是围 绕同一主题,将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 报道编排在一起,通过各篇之间相互说 明、补充延伸等,组成一种具有内在联
系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使观众对所报道的新闻有更深入的认识。 组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类属性 组合、互补型组合、对比性组合等。 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采编制作 2.1 抓准问题 由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容量和分量 比单篇新闻相对要大,因而要求采编人员 在采写和组织报道中高瞻远瞩,严格按照 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所需要报道的主题, 抓住实质,注重纵深感。采编人员不仅要 能掌握一般的叙述、描写、论证、评述等 表现手法和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还 要能充分运用调度好电视的画面语言,更 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及大胆的 创新意识。新闻评论家范敬宜主张“新闻 评论应多让读者品尝鲜货,像顶花带刺的 新鲜黄瓜那样招人喜爱, 而不宜老用咸菜、 干菜或隔夜菜来凑合过日子,以致把观众 的胃口都吃倒了”。这段话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新闻报道选题的重要性。“马后炮” 的新闻深度报道则会失去基本应有的价值。 2.2 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 的剖析 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 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记者要通 过深入细致采访,用多层次的事实阐述、 多角度的理论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 引发观众思考,从而把观众从具体事件 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 郭镇之 , 赵丽芳 . 聚焦 《焦点访谈》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孙玉胜 . 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 开始 [M].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出版社 ,2003. [3] 范 敬 宜 . 范 敬 宜 文 集 [M]. 北 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分析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e5e01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0.png)
文化传播·25·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加快了其升级转型进程,电视行业,尤其是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必须要把握住融媒体发展机遇,优化发展策略,扩大自身影响力。
一、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吸引潜在观众首先,把握好观众的需求,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为例,关注焦点始终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国际民生。
例如《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其受众群体基本上是一些知识分子,具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对于社会发展方向,也有较为敏锐的感知力,媒介素养良好。
因此,在制作此类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准确把握观众的习惯,然后将其体现在节目中。
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潜在的观众,同时还能提升节目质量。
例如,构建一个节目的论坛或者是贴吧,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不仅可以满足观众对于互动性的需求,同时还能有效掌握观众的喜好。
其次,保证节目的质量。
由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观众,基本上是一些知识分子,因此,必须要保证节目质量,才能防止观众流失。
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必须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才能为观众带来真实可靠的信息。
例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一定的艺术包装手段,借助于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将声音、文字以及画面整合起来,提高节目的品质。
最后,吸引潜在的观众,媒体工作者需要积极将潜在观众转化成为忠实的观众,在这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特色活动。
例如,可以针对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举办一些主题活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其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节目的知名度。
二、深入挖掘原创新闻,扩大影响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只有坚持独立、独家以及独到等原则,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因此,对于其发展而言,必须要不断深入挖掘原创新闻的价值,然后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这对新闻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必须具备新闻的敏感性,并且运用独特的写作方式展示出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以《新闻调查》节目为例,该节目的内容基本上均是对原有新闻进行整合,然后再继续展开调查,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优质的节目。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e467cbd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2.png)
新闻视界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3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徐磊(莒县广播电视台,山东,日照276500)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改革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也变得多种多样。
随着广大受众兴趣爱好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也变得多元化,人们对媒介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介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造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严重下降。
在当前越演越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就是要融合发展。
对此,电视媒体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创新。
同时,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兴趣爱好,电视媒体也要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更高要求,鼓励电视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写技巧,做出更多高品质、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
关键词:深度报道;记者;电视新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也强势崛起,一些先进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作为其传播载体,大众利用各种新媒体APP 进行社交娱乐活动等。
也就是说,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他们不再被动地接收电视媒体传播的新闻,可以自由的接收信息。
某种程度上,电视新闻记者受到一定的挑战。
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要跟随新媒体时代的脚步,以广大受众的兴趣爱好为中心,促进信息多元化,打造更加精彩的电视新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使受众更清楚的了解前因后果。
电视媒体作为社会主流媒体,我们要全力维护其地位,加强媒体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一、加强基本功的强化,培养新闻敏感电视新闻记者只有通过艰苦学习、不断的工作实践和提升新闻专业技能,特别是新闻的写作和采访技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才能做好,这也是电视新闻记者的最基本技能。
电视新闻记者要练好基本功,这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前提,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基础,当新闻记者具备极强的新闻专业技能,才会更有能力发现新闻线索,然后一步步完成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第七讲: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第七讲:电视新闻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c6565605c77da26924c5b04e.png)
四、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是在一个阶段内对正在变动的某 一事态进行的及时而持续的报道,因而有 人把它叫做跟踪报道。
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或 突发事件,新闻数量不会少于3篇,各条报 道之间是纵向时间上的连续。
连续报道的手法起源于西方。我国电视新 闻界对连续报道的重视源于20世纪80年代。
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是指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收集整理,分 析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给出记者自己的推测 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依据一定规律讨论事件可能 会如何发生,而不是肯定事件会如何发生,主要 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未来事物的求知欲。
案例: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小泽一郎? 《山西晚报》关于《毛阿敏八成不来太原》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类 型
解释性报道 内容层面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表现形式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内容维度的划分:
一个完整的深度报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真相(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因果 (对新闻事件的解释)、预测(对新闻事 件发展方向的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说, 深度报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新闻的5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
报道方式。
——《新闻学简明词典》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 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 题、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 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叶子
(三层含义:媒介特色、题材要求、内容要求)
二、电视新闻能否搞深度报道?
“我们电视就是快,分秒不误,你们 报纸快不过电视,你们不能和电视竞 争,连试都不用试。但如果对新闻进 行详尽的报道,那我们连上场比赛的 资格都没有。电视本身的特点使得这 样做根本不可能。”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持人 杰.布林克
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排特点
![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排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407601ba1aa8114431d9a6.png)
背景介绍的报道与点评 。是近几年来观众 比较喜欢 的一种
报道模式 , 观众凭借 这样 的新闻 能全方 面了解 知权 不断扩大而出 现的报道形式 , 在编排上有着基本 的特点和思路 。
二、 电视新 闻深度报道 的编排注重新 闻背景的运用 新闻背景是电视新 闻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我们知 道任何
一
个新 闻事实 都不是偶 然发生的 , 都有它 内在 的前 因后果 ,
来龙 去脉。因此新 闻要 准确 清楚 地反 映客观事物就必须说 清楚 新闻背景 , 新 闻背景能够引领报道 的深度和方 向, 即所 谓新 闻背 后的新闻。新 闻背 景资料的应用 是深度报道不 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性 、 解释性 、 问题
新闻出版研 究
谈 电视 新 闻 深 度 报 道 的
编 排 特 点
胡 芳
( 大庆 电视 台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0 0 0 ) 电视新 闻深度报 道是凭借 画面语言 , 对有 影响 的社会
问题 、 重大新 闻事件 、 社会 现象 做出分 析解释 、 归纳 预测 和
于 日本 和菲律 宾等国家就海 防问题 和中国发生 矛盾 与冲突 的综合报 道 , 都是将新 闻事实立体全面地展示给观众。
观众极大 的思考 空间。观众往 往能被主持人对事件的深入
视 台又于 2 0 1 0年 4月大胆开办直播频道 , 全天候对 新闻事 件进行现场式播 出。可 以说对于地方 台而言是一次大胆 的
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4657831a55270722192ef765.png)
时效性强 的报道 ,从某 种意义上说 ,本身就蕴
含着一定 的深度 。我们 知道 ,深度 报道是针对
一
些重大事 件所做 的报道 ,然而事 件的重大 和
5 3
作 者必须要 向观众提 供更 多的、生动 的、典型
的电视 画面。电视 画面是 电视 传媒最 重要 的要 素 之一 。可 以说 ,离开 了 画面 ,就 不是 电视 ; 离 开了典型生 动的 画面 ,电视深度 报道也就 失
去 了支撑 。充分 利用最 能揭示新 闻事件 内涵 的
通过 电话 ,就可 以获得一 条信息 ,报道 出一条
新鲜 , 并 且有 时可能也 已被其他传播 媒介炒 得
没什 么味道 了。出色 的深度报道 ,通常都是 时
效性 比较强 的报道 。
2 . 搞好 电视深度报 道还要 注 意展 现新 闻事
件 的 发 生 、发 展 的 过 程 , 让 过 程 说 话 。 新 闻 要
众 的热切要求 ,使 电视深 度报道有 了产生 、生
论 电视新 闻 的深度报道
口 罗 靖
深度 报道许 多人又称之 为解释性 报道 、调 查性 报道或分析 性报道等 。与一般 的动态性新 闻报 道相 比 ,它 是一种较 为全面 、深入 的新 闻
观念见解 的新 旧,是在相对 的时 间空 间成立 的。 试想 ,随着时 间的推移 ,空间 的变化 ,一些 事
电子艺术 的再 创作功能 又使 电视 传播有 了强烈
的感 染力 。在 采访 报道 中 ,记者们 前期采拍 和 后 期编辑 中都 注重发挥 了电视 特长 的优 势 : 拍 摄 时 ,他们刻 意寻找新 颖 、独特 的角度 ; 后 期 编 辑时 ,也适 当运用 了三维动 画、多屏分 割等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6701a52958fafab069dc0263.png)
Where: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眼神和波及。
Who: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直接间接相关人员。
What: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情形和细节都要搜集。
Why:说明新闻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How:分析意义、预测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经提出三个层面的报道概念: 第一层报道是对主体新闻事实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 报道是发掘涉及主体新闻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实质的调查性 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做出 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
5、寻找独家信源和独家提问角度
6、围绕价值点设置、场景描述、矛盾
挖掘和个性化细节收集素材
纵深而非表面的认识 7、根据不同采访对象,有技巧有针对
整体而非孤立的视角 性地导入问题,以随时调节气氛,突
多元而非单一的判断 破采访困境。
历史而非教条的分析
发展而非静止的眼光
温热而非冷漠的情感
其次,需要正确理解“事实”与“报道”的关系。报道是 对事实的深化和升华,如深刻的评论、为事实建构背景、 多向性的解释、巧妙的叙事等等,但所有这些方式与手段 都取决于“事实”本身。有丰富内蕴的“事实”是深度报 道赖以展开的基础,是构成“深度”的本源,因而具有决 定性意义。
深度意味着现场的抵达、意味着追问的深 入、意味着证据的确立。深度报道的思维 过程,始终围绕着“问题意识”和质疑的 精神,或者说是从疑问进入,从质疑的态 度进入的。深度报道的“深” 就深在以 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为核心。 对此,杜骏飞、胡翼青在《深度报道原理》 中认为,新闻事实不仅仅是具体的新闻事 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 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深度报道的指向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在书中提出了一 个新的新闻接近事实的基础追问:
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做好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b2e89c55f524ccbff02184e1.png)
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做好深度报道【摘要】在新时代网络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越来越多,但是其在深度报道方面,依然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要做好深度报道,必须坚持从自身优势出发,坚持主流媒体的阵地意识,真正做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此提升节目报道的深度。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虽然网络媒体在新闻节目的报道和传播方面对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是电视新闻节目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特征,只有坚持立足于本身特征,才能切实在复杂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在深度报道方面,真正确立自身的特色,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电视新闻节目在新时代的优势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不断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此造成其受众群体不断流失,节目的收视率和覆盖率不断下降,其经济效益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电视新闻节目依然具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其次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有效地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时代思想;最后电视新闻节目还能够充分发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挥良好的社会监督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技巧和采编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改变了传统的节目风格,以此得以保留大量观众。
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报道深度的策略1.深入了解新闻真相。
新兴媒体的形式比较广泛,其采编结构也比较复杂,尤其是新媒体的涌现,极大地占领了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传播空间。
但是这些新兴媒体在运行过程中,也有较大的缺点,就是其关注的层面比较浅,并且比较复杂,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只局限于表面层次,而在深入挖掘方面无法达到受众群体所需要的深度,而这正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所在。
电视新闻报道能够通过声音、画面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真实的报道,对于比较重要的新闻事件,能够通过持续性的報道,探究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对其发生的结果能够及时报道。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acb8a2ec90c69ec3d5bb75eb.png)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第三节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
电视深度报道是 指凭借声、画形象 ,对重大新闻事件 ,有影响的社会问 题、社会现象,做 有背景、有分析解 释、有归纳预测的 报道与点评。
• 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 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 义的事实去解释未确定意义的事实。
$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的区别:
• 调查性报道中的观点对比与解释性报道中 的背景对比是不同的。
• 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 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 义的事实去解释未确定意义的事实。
$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解释性深度报道案例:
• 《焦点访谈》:《耳闻眼见未必实》 • 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
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 义的事实去解释未确定意义的事实。
$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的区别:
• 调查性报道中的观点对比与解释性报道中 的背景对比是不同的。
$
• 所谓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就是指报道的问 题具有较高的社会关切度,是广大群众普 遍关心、密切关注的问题。
• 所谓有深度报道价值是指所选择的事件和 现象具有极大的信息承载量和牵动力,具 有进行深入调查和层层推进的可能性。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
• 央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
• 《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调查 》、《每周质量报告》、《面对面》、《 环球视线》等节目。
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
![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ca4b91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d.png)
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1. 引言1.1 什么是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是指电视台以民生问题为主题,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的节目。
通过该类节目,可以重点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观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新闻内容,从而增强民众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深度报道着重于对一些复杂、关键的话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而非仅仅是报道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表面。
通过深入调查报道社会热点事件,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可以揭示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引发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观点,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各方立场,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
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提升他们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深度报道,电视台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监督和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公平、美好发展。
2. 正文2.1 重点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在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中,重点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问题通常是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等。
通过深度报道这些问题,电视台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状况,为他们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就业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
电视台可以深入调查当前就业市场的情况,分析各个行业的就业前景,提供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解读,帮助观众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教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电视台可以报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进展,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教育。
在关心群众关注的问题方面,电视台需要深入调查报道,提供观点和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也是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的责任和使命。
2.2 深入调查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深入调查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是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深度报道的重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报道方式: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 感性到理性
• 不能严密的论证来说话,须更强调观点从 事实中来,从情节中来。
三、深度报道文稿写作的特点
$
• 二是强调事件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 将画面、现场同期声与记者的采访组合在 一起,展现事件的情节发展过程或记者的 调查经过,使观众自然而然地发现事实的 本质或真相。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 常见的形式是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 • ①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 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 调查性报道关注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 人所知的内幕,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的、 隐蔽的内幕的重大意义,它主动性更强, 而对报道的时效则没有限制。
三、深度报道文稿写作的特点
$
• 三是直观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 声音和画面对现场、环境、人物、事件过 程的直观记录,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满足观众的参与感,增强节目的接近性。 • 记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故事性、情节性 ,使得新闻事件的情节线索和主要人物的 情感变化交融在一起,更具直观性、感染 力和说服力。
$
• 一个明确的数据往往能够精确地说明或解 释某些复杂的问题。 • 解释性报道的作者依然尊重新闻报道的理 想,那就是用事实说话,作者的观点和倾 向性始终隐藏在事实的背后。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用事实说话的几种方法: • 二是引语解释。
$
• 解释性报道引用话语是为了用引语来解释 报道中的新闻事实。 • 引用类型:当事人的话语 目击者的话语 权威的话语
电视写作
$
第三节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
电视深度报道是 指凭借声、画形象 ,对重大新闻事件 ,有影响的社会问 题、社会现象,做 有背景、有分析解 释、有归纳预测的 报道与点评。
$
第三节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
$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二、深度报道主体表现 三、深度报道文稿写作的特点 四、策划文案的内容
逆向思维指的是记者在采访或构思的时候,能从 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事物。
$
2、发挥电视优势
• ⑴挖掘画面的形象性与特定性。 • ⑵现场的记录。 • ⑶情感的渗透。
3、由事入理,揭示本质 4、缩小口子,深采细挖,用过硬的典 型材料增强说服力 5、善于运用背景材料
三、深度报道文稿写作的特点 • 一是层层深入、形象生动
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文案的内容
$
1、报道主题
•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报道、报道的目的是什么、主 旨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 2、表现形式 • 要求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能够保证传播过程的完 整性、立体化。 3、叙述方式 • 深度报道要求结构上能超越时空,通过记者、主 持人的报道活动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 及里、从内到外的反映。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 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的区别:
• 调查性报道中的观点对比与解释性报道中 的背景对比是不同的。 • 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 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 义的事实去解释未确定意义的事实。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
• 1.展现调查过程 • 2.观点的交锋
$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1.展现调查过程 •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展示调查的过程往 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记者是叙事中的一个人物,他直接把本 人的调查经历写入调查性报道。
• 另一种是中立叙述情境,记者不在文中抛 头露面,他作为一个“中立的全知者”在 报道中出现,通过对引语和背景描写的中 立安排把调查过程反映出来。
• 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 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 义的事实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的区别:
• 调查性报道中的观点对比与解释性报道中 的背景对比是不同的。 • 前者需要在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的比较中 获得确定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已确定意 义的事实去解释未确定意义的事实。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DEE”写作法的基本特征是:
$
• 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人手,通过 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 代,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再引述当事 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 作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 测其发展方向。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用事实说话的几种方法: • 一是数据化解释。
聚焦法的基本模式如下:
$
• 发展主题: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 层面地观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 位地展现。 • 有力的结尾:结尾要和开头连贯,如果报 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 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场景开场, 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使观众在对 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感受中,再次回味 大问题。
二、深度报道的主题表现
1、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
$
• ⑴纵向思维有利于新闻报道向深度延伸 纵向思维要求记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对报道对 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纵向的研究和展示。 • ⑵横向思维能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 横向思维指的是用对比、联系的眼光对事物进行 多角度、多侧面的透析。 • ⑶逆向思维能赋予新闻报道“新”的内涵
$
• ②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 解释,主要是用相关事实来解释,而不是 用观点来进行解释。 • 解释性报道的作者依然尊重新闻报道的理 想,那就是用事实说话,作者的观点和倾 向性始终隐藏在事实的背后。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 西方新闻界对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方法归纳 为“华尔街日报体”。 • 又称“DEE”写作法,它由三个英语单词的 开头字母组成: • “D”代表描写(description) • “E”代表解释(explanation) • “E”代表评价(evaluation)
聚焦法的基本模式如下:
$
• 导语:采用白描的方法,从一个与报道主 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入手,为 观众提供一个生动的情景化、具象化的个 案或场景,激发观众的接受兴趣。 • 过渡到主题: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 宏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然后,点出报道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对 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的考察分 析上去。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什么样的题材适合深度报道呢?
$
• 深度报道的题材,应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并有深度报道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 和社会现象等。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
• 所谓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就是指报道的问 题具有较高的社会关切度,是广大群众普 遍关心、密切关注的问题。
• 所谓有深度报道价值是指所选择的事件和 现象具有极大的信息承载量和牵动力,具 有进行深入调查和层层推进的可能性。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
• 央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 • 《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调查 》、《每周质量报告》、《面对面》、《 环球视线》等节目。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 以《焦点访谈》为例:
$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 以《新闻调查》为例:
$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
$
1、矛盾性 《焦点访谈》—《耳闻眼见未必实》 2、整体性 是不是一个孤立体?是否能够以小见大? 《每周质量报告》—《聚焦食品添加剂》 3、思辨性 把理性寓于报道之中 《新闻1+1》:《李某某,十年刑后望成年》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用事实说话的几种方法: • 二是对比解释。
$
• 让事实解释事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用 来解释事实的背景事实必须具有确定的价 值取向或已有定论。如果用一个意义不确 定的事实解释新闻事实,那么这种解释是 不能成立的。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解释性深度报道案例:
$
• 《焦点访谈》:《耳闻眼见未必实》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
$
2.观点的交锋 • 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让它们交锋,并 让受众自己去判断事实的真相。 • 调查性报道的任务是揭丑,丑闻的制造者 总是会设法掩盖丑闻,然而受害者和大众 却常常乐意揭露丑闻,于是在同一事实面 前,观点的对立不可避免,不同的解释也 不可避免。
4、电视深度报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