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祛湿剂共55页文档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八正散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
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
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
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
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
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
方剂学——祛湿剂(一)
方剂学——祛湿剂(一)1、平胃散的功用是A、燥湿运脾,和中益气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行气化湿,和胃止呕D、化湿和胃,理气健脾E、疏肝和胃,益气健脾2、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A、平胃散B、三仁汤C、茵陈蒿汤D、藿香正气散E、甘露消毒丹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A、栀子、茵陈、黄柏B、茵陈、炮姜、附子C、茵陈、滑石、黄芩D、茵陈、麦芽、川楝子E、栀子、茵陈、大黄4、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八正散的组成药物A、大黄、炙甘草B、瞿麦、萹蓄C、木通、栀子仁D、茯苓、猪苓E、滑石、车前子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平胃散的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组成为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茵陈、栀子、大黄。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八正散的药物组成为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适量。
祛湿剂细目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主要适用于湿病。
湿证分外湿证与内湿证。
外湿证是湿邪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证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以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3)祛湿药多伤津,所以辨治应当兼顾阴津。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
清热祛湿·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治上有何异同?
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清热祛湿·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分述·祛风胜湿
适应证:
湿浊不化之白浊、带下等证
配伍用药:
祛湿药配除湿化浊药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 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 炙甘草二两半(12g)。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二分。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邓中甲方剂学 祛湿剂
清热祛湿· 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利水渗湿· 五苓散
随证加减: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
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木通;
水肿甚者可合五皮散;
水肿兼表证可合越婢汤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后世衍化方:
四苓散(去桂枝)
茵陈五苓散(加茵陈)
春泽汤(加党参)
胃苓汤(合平胃散)
分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述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 (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以清利湿热为主,无补益之功, 适用于湿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蒿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散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气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散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学 70 邓中甲
方剂学70 邓中甲运用辨证要点一身头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随证加减•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肋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茵陈蒿汤是临床运用和它的辩证要点,下面我们讨论它的随证加减。
由于茵陈蒿汤证属于湿热黄疸,所以前面我们谈到湿热,往往要考虑他的湿热偏重,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是个基础方,它的主治证候是典型的湿热并重。
如果遇到湿热有偏重的,比如湿重于热,要加强利湿,增加利湿的力量。
加茯苓、泽泻、猪苓,这一类淡渗利湿之品。
如果属于热重于湿,热像较重,可以加黄柏、龙胆草;如果由于湿热阻滞肝经,肋痛明显,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是个基础方,也可以结合其他的治疗黄疸的方剂联合使用。
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比较常用于黄疸的附方,我们比较一下。
要比较它们的病机差别,才能正确运用。
主证分析湿热淋证。
这祛湿剂我们前面讲到,它的重点方、一类方比较集中。
茵陈蒿汤、八正散都是一类方。
八正散是治疗湿热淋证的一张常用方。
从湿热病这个淋证,它总的一个病机是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影响到膀胱气化,所以有的又叫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壅滞在膀胱,造成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利。
它的基本表现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淋漓不畅、甚至于癃闭。
这是八正散主治证候。
它的主症。
是由于湿热下注,阻滞在膀胱,导致水道不利,所以造成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畅,甚至于癃闭。
这个湿热蕴积在下焦,阻滞气机,下焦本身有个分清浊的作用,比如小肠要泌别清浊,清浊不分可以造成小便混浊,当然湿热阻滞下焦,下焦少腹气机阻滞可以急满,加上小便不通、不畅,少腹可以急满,湿热,本身热邪要伤津,热证伴随一定的口燥咽干,舌脉呢,舌像往往舌苔黄腻,体现湿热的特点。
脉滑数,说明这个偏于实证,是湿热的淋证。
这是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的一些病机分析。
证候分析,临床表现。
湿热淋证,中医历来把淋证分为五类,有五淋之说。
(完整版)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五、攻补兼施(适用病证:里实正虚的大便秘结证)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二、回阳救逆
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四、涩精止遗
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
一、凉开(适用病证:邪热内闭心包证)
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
一、行气
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
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第十七章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第十八章驱虫剂。
方剂学 72 邓中甲
方剂学72 邓中甲上节课我们讲到清热祛湿这一节里边的当归拈痛汤,下面的方是二妙散。
二妙散二类方《丹溪心法》二妙散是个基础方,二类方。
二妙散是由苍朮、黄柏两味药组成。
是一个基本的配伍组合。
它针对湿热下注这个证候。
主证分析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可以导致很多方面的病变。
我们这个主治里,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
∙湿热痺证,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痺证,多属于下部。
脚、膝、踝关节这些方面红肿疼痛。
筋骨疼痛。
同时有湿热下注,形成红肿疼痛。
∙痿证。
湿热可以引起痿证。
导致两脚痿软。
包括一些中风后遗症,这些痿软当中也有这种湿热型的。
∙妇科方面,可以造成湿热带下。
带下黄稠,腥臭。
∙皮肤科方面,可以形成下部的湿疹、湿疮。
这些病虽然说病种不同,但从病机来说,都以湿热下注为基础。
所以它这个舌苔黄腻,反映了湿热的一些舌像上的共性。
这是二妙散的主证病机分析。
功用(治法)燥湿。
(侧重在清热燥湿)我们前面谈到,在整个清热祛湿这一章里边,绝大多数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这个方和前面所讲的王氏连朴饮,突出燥湿问题。
尤其这个方,它作为二妙散,是以燥湿为主的。
方义分析君黄柏清热燥湿,苦寒臣苍朮辛苦温,增强燥湿作用,同时健脾使整个方清热燥湿,同时舒畅气机(因姜汁辛散),也有一定的药引子姜汁散水作用苍朮健脾,湿邪产生往往和脾失健运有关。
应用二妙散是个基础方,很少就用这两味药。
往往作为一个小的组合。
配合在其他的相应方剂之中。
辨证要点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都属于下部,湿热下注引起的一些最基本的临床表现。
)随证加减要针对湿热下注发生的不同病种,加减不同的药物。
∙湿热痿证,多加祛风渗湿除痺的豨莶草,木瓜,萆薢。
∙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
∙下部湿疮、湿疹,可以加土茯苓、赤小豆。
增加利湿解毒。
这是二妙散,是治疗湿热下注,以燥湿为主的一个基础方。
我们就作一些重点提示。
附方:四妙丸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三仁汤一类《温病条辨》主证分析: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是个名方,一类方。
温病学派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这个三仁汤是湿热病。
《温热经纬》曾经提到,湿热的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
《温热经纬》这段话讲它的成因。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温热经纬》)这段话简单的讲了湿热形成的两个途径,一个太阴内伤,也就是说脾胃内伤,不能正常运化湿邪,湿饮就可以停聚,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
客邪再至,那由于气候因素,或者居住环境等因素,造成外来的湿邪侵犯人体,客邪再至,这样内在的湿邪和外来的湿热之邪相结合,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所以它提出了湿热产生有内外两类因素。
这前面我们也提到过。
湿热侵犯人体,特别是跟外湿有关,又引动内湿,内外结合的。
这里我们要区分它的湿热的轻重。
三仁汤证,从原方在原书里提出来,它所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1、湿温病初起。
比如提出它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
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
所以在暑温或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证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
跟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
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
这第一点要注意的。
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
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
2、它湿热的比例,是湿重于热。
所以说湿重于热证。
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以阴邪湿邪为主的。
这个往往在湿热病的初起时候。
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
这是三仁汤证,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初起阶段。
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个多出现表卫症状。
所以有时称它上焦湿热,有表卫症状。
一个它是湿重于热。
是它病邪侧重上一个特点。
湿重于热证:①湿遏卫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②湿阻气机→ 胸闷不飢;③湿热交蒸→ 午后身热,面色淡黄;④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从临床表现来看,三仁汤证是一个湿遏卫阳,有就是说,从侵犯体表,侵犯上焦,它可以有一组类似于表证,特别有点类似于表寒证,但不是外感风寒。
方剂学最新讲义、课件WORD版本(新)---祛湿剂
第一章祛湿剂一、含义凡是利用祛湿药物为主,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泻浊作用,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湿的概念:两种:水湿病分类:外湿: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脉濡。
(解表剂)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内湿: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内外湿多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影响肌表。
(如风湿性关节炎,久病当补气健脾)。
湿与水二者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二者实难截然划分。
湿的特点:1.湿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指外湿),湿为长夏之气,暑令湿盛,追加多兼感,说明与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暑湿、湿温、痢疾多见于夏季)。
2.发病的隐袭性。
湿邪伤人,其性粘腻,发病缓慢,初期不易察觉,其中人也缓。
外湿——久卧湿地,雾露水中作用渐积而成。
内湿——嗜酒饮食所伤,久之中阳不振,水湿不运。
“湿病不论内外,其重袭乎人,多有不觉”《沈氏尊生》。
3.致病的广泛性湿邪可侵袭人体很多部位而发病,可在肌表(风水),可在筋骨(关节炎),可在内脏(水肿),上中下均可发病(上则头重鼻塞,中则脘闷痞满,呕泄等,下则足跗水肿、淋浊带下)。
4.湿的重浊性(1)湿为阴邪,其重浊粘腻,能阻塞气机,能潴留成水。
(2)湿水同属一类,故疾病表现重浊性(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
(3)湿性下趋,多伤人体下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爱之”。
5.病的难移性,湿邪留着,粘滞,难移,病程长,缠绵难速愈。
6.湿易与其它邪气相合。
湿病范围广泛,人体有异,证候多有兼挟,有寒化热化,有虚实之别,有挟风挟水的复杂变化,其性粘滞重浊,多易阻气机,导致气机不畅等情况。
人身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病与脏腑关系:与肺脾肾肝关系极为密切。
邓中甲方剂学 清热剂共153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谢谢你的阅读